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时间:2019-05-15 06:1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第一篇: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欲上青天揽明月——《穆斯林的葬礼》之人物形象评析

张雪花

【摘要】:

《穆斯林的葬礼》塑造了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是其成功所在。以纵向或者横向的方式,将人物放在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解读,研究人尤其是女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况及其作为“这一个”的独特所在,这是对于这部小说的另一种解读。【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人物形象 穆斯林 人格 “这一个” 葬礼 小说 特定环境 女性意识 心理状况 传统文化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神都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而人,是要听从神的旨意的,无法预知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色列人的经典《圣经》中耶和华说:敬我,我必赐福给你们!阿拉伯人的经典《古兰经》中安拉说:一切人自我而生!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学都曾对这些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描绘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深刻地体现人生悲剧的小说,它将宗教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人性,生离死别与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将回族几百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几次大劫,融汇进了六十年中“玉器梁”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之中,通过梁家的兴衰变迁与梁家人的命运沉浮,刻画出人物不屈抗争的灵魂。本文主要解读身处历史与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冲突中,与不可知的命运进行复杂较量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悲剧 冲突传统 现代 宗教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神都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而人,是要听从神的旨意的,无法预知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色列人的经典《圣经》中耶和华说:敬我,我必赐福给你们;阿拉伯人的经典《古兰经》中安拉说:一切人自我而生。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学都曾对这些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描绘。时至今日,进化论、人文主义给“人”这个词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在尼采断然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只是使人类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人们发现,驱逐了上帝,人还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命运仍是被许多外在的东西操纵着,人们在自己的命运里挣扎,上演着一幕幕有关生离死别、悲喜交加的人生大剧。

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深刻地体现了这种人生剧的小说,它将宗教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人性,生离死别与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将回族几百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几次大劫融汇进了六十年中“玉器梁”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之中,通过梁家的兴衰变迁与梁家人的命运沉浮,刻画出一颗颗抗争的不屈灵魂,以及一个个大写的“人”。

“一个研究语言、文学的人,应该懂得语言的奥秘,文学的精髓,那就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动物,语言和文学的创造者,语言和文学中永恒的主角,几千年来,人用文字写着人的命运,却至今不能使它穷尽,或许命运之谜永远也无法解开,从来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只不过以各个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运较量而已,或逆来顺受,或奋起拼搏。”可以这样说,霍达的这段话是给自己的小说的最好的注脚。在文学领域,人是独一无二的主角。《穆斯林的葬礼》中“人、人性”以及每一个人物的悲剧性是贯穿始终的主体。在这部作品中,有“五.四”运动,有中华民族的两次浩劫,有神秘虔诚的宗教,有残酷的现实,有爱有恨,情与理死死纠缠的情感,都交织在这些人的命运里。这三代人都是“生在世应该作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心灵的历练过程,他毕竟是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冲突中,这三代人用自己的方式与不可知的命运进行了复杂的较量,与时代的悲剧相互呼应,在爱与恨中,生与死中等等问题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反映,体现出了种种相异的人格,在时代的反转中,在命运的沉浮中,一次次地、竭力地、全力地做着绝望的抗争,即使仍是失败,即便满身伤疤也在所不惜。

一、在现实中挣扎

梁君壁是典型地体现了各种冲突的中国传统穆斯林,有着穆斯林特有的坚强、果断、坚韧的血性,至死虔诚。溶在她骨子里的宗教信仰和几百年回回的心理积淀支配了她的一生,既使她在面临苦难的时候坚强勇敢,也使她在面临亲情与信仰,宗教与现实,回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做出了不近情理的决定,给身边亲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叙事过程的一个阶段出现,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被另外的特征取代”。梁君壁的性格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她的一生中承担过多种角色,作为女儿,她坚强、果断、有血性,在父亲去世后,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葬礼上大骂趁火打劫的仇人,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但是当丈夫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之后,她作为韩太太经历了地位的变化和世事的磨难,少女时期的刚强与果断却逐渐走向了冷酷无情和专横独断。

作为妻子和姐姐,她直接造成了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悲剧。在梁君壁的心理层面上,这是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的,有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多种因素。在穆斯林世界,己婚者通奸与叛教、杀人并列为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行。在韩太太的眼里,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结合,没有古瓦西,无媒无证,更无宗教仪式,这是为教规所不容的,而且《古兰经》中说:“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这也是作为虔诚的穆斯林所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为韩子奇的太太,性格专断的她是不允许丈夫与别的女人有关的,她不能、也不愿意去理解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固然是由于他们的结合触犯了穆斯林的教规,也是出于一个女人对丈夫的背叛所做出的极端反应,赶走冰玉,保住了韩太太的地位,是她刚强作风的体现,也显露了她的专横独断和冷酷无情,这是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现代冲突的结果,这结果在梁君璧的心理留下了永远的创伤,使她在以后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控制欲极强的女人。

身为母亲,也是这种心理支配着她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儿子淳朴的初恋,而当面对新月这个她名义上的女儿(实际上是丈夫与妹妹的孩子)的时候,梁君璧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新月爱的宣言,她说出了“我宁可你死了,也不要你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的激烈言辞,这一方面,是由于新月与楚彦潮的爱情是坚守伊斯兰教规的她所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她的那句:“也不知从哪里传下来的贱根儿”,暴露了她一生中无法解开的心结。面对新月,她想起的是自己的妹妹,那个曾经抢走自己丈夫的人,于是,韩子奇与梁冰玉,韩新月与楚彦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爱情悲剧就这样被梁君壁连接在了一起,她直接造成了他们的痛苦,自己也在痛苦中挣扎。她疼妹妹,爱丈夫,爱孩子,却只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她如此要强,向命运一次又一次抗争,却在一次次地伤害了亲人之后更深地伤害了自己。一生中谨遵教规行事,虔诚地遵循真主的旨意,然而,苦心置办的家业在内忧外患下荡然无存,费尽心机维护家庭,却在最后关头得知丈夫是个汉人,这对于她这样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无疑是最大的耻辱,更是她的可悲之处。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尤其是在宋明的程朱理学确立后,经过反复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典型女性范式是贤妻良母型。女性首先应顺应社会性别制度,把自己置放于从属地位的生存环境下,女性意识被弱化,被剥夺了社会权利、地位。只能按照社会所规定、设计的模式去塑造自己,她们忠实地体现着正统道德价值观念。但是从属的地位和价值体现,注定其命运是自己无法掌握的,也注定了其角色的忍辱负重,一旦身份发生变化,成为母亲后,作为被社会驯化了的一个工具,为了补偿自己忍辱负重的漫长岁月里的委屈,必用后天的道德威严强化自己的权威,这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被禁锢而使得人性扭曲了的女性形象,也是千百年女性共同的命运。具体到梁君壁这个人物的身上,便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在丈夫成为玉王之前,她对丈夫、儿子的爱保留了一个传统女性的所有的美好的特征,丈夫的成功代表了她地位的提升,其价值的体现是在韩太太的身份上,当归来的丈夫另有所爱,她使出了所有的本领与之抗衡,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和自己的地位。此时,她带着内心的伤将所有的爱放在了儿子的身上,她疼爱儿子,但是,长期心理上的压抑和现实给予的创伤,使她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和宗教信仰异常的执着,扭曲了她的心灵,终于使她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儿子自由纯真的爱情,她采用了一种极为高明、隐蔽的方式,在不动声色的表面下,略施小计就让容桂芳自动离去,这是她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可悲之处,在其身上积淀着自身被生活挤压的隐蔽心理,而现实给她的创伤可以从其乖张的性格或者严厉的风范等个性中流露出来,在我们看来,在整部作品中,梁君璧是最具悲剧意义的人物形象。

二、在焦灼的冲突中生存

如果说梁君壁一生中多是向命运的外部环境抗争,一次又一次在现实中挣扎,那么,韩子奇作为韩家的一家之主、玉器梁的传人,则更多地经受着感情与理智、亲情与爱情、信仰与生活交织矛盾的考验,他在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里,心理上都处于焦灼状态,这是命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也是时代悲剧在其身上的投射。在韩子奇的心理层面上,有穆斯林文化长期的积淀,有牢固的传统国人的伦理观,现代文化的熏染,以及他个性中对爱的本能的渴望,这几股力量在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在其灵魂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在忍辱负重地重振“奇珍斋”的过程中,韩子奇以独特的行为模式,曲折地表现了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的本能力量;而与冰玉相爱的过程,则充满了感情与理智、本能与道德、现代伦理道德观与传统伦理道观的搏斗。早期的韩子奇,由贫困潦倒到名满京华,心理层面上还停留在为报仇,为本民族争光的阶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积极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主动接受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教育,深深陶醉于中国传统文化,醉心于收集玉、欣赏玉,因为,玉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 “玉王”。但是,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了,韩子奇万般无奈之下携着他心爱的珍宝,避居伦敦。然而,天下之大,没有一片可以安身的净土,战争也跟着到了伦敦。在人的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候,人性的爱的需求往往会压倒一切,支撑着人的生命延续下来。战火纷飞的伦敦地下室,面对冰玉爱的呼唤,36岁的韩子奇第一次懂得了爱情,在感情与理智、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与冰玉相爱了,他心理结构中的现代文化人格成分终于占据了上风。

当从战争中历劫归来,面对妻儿,韩子奇心理结构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和长期穆斯林文化的积淀又占了上风,他爱冰玉,但是畏惧社会舆论,没有勇气去了结与梁君壁无爱的婚姻,他被痛苦的选择折磨着,最终礼教与传统战胜了本能的人性,造成了他此后人生中更多的痛苦。韩子奇一生中穿插了两个重大事件: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改变了他的一生,是他爱情悲剧的开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他失去了视为生命的玉。不论是前期意气风发、名满京华的“玉王”,还是后期吞吞吐吐、郁郁寡欢的韩子奇,有一点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那就是对玉的热爱。他琢玉、品玉、识玉、藏玉,无不倾注了强烈的感情,他将玉看作中华民族的瑰宝,看作几千年历史的文物,从秦砖汉瓦到清代的佩,哪一件玉器没有一个长长的故事,没有一段历史呢。传统文化中,对玉的欣赏本来就是一件品味风雅、令人倾倒的事情。由名满京华到蜚声英伦,将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韩子奇保存了一批藏玉,为回族和华夏民族争光,可是,玉的被抢走抽取了他的精神支柱,直接造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结束。

一生中他追求成功,却在成功后颠沛流离,追求爱,却在得到爱后失去爱;痴迷于玉,却在寻到宝物后,被各部落抢走,这是韩子奇一生与命运相争的悲剧。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在抗争的过程中,韩子奇的“混血”文化,人格和心理结构已经完全体现出来。爱情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求而不得的痛苦,在这个人物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混合了传统与现代、伟大与渺小、勇敢与怯揣的多重意蕴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精神魁力。韩子奇的这种痛苦也延续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天星自小目睹家庭的变故,作为家中长子,他具有传统穆斯林的优点。但是,他毕竟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工人,于是,他有了纯朴的初恋;然而,这一切在有了母亲的参与后便都改变了,在浑然未觉中失去了初恋女友,得知真相后,他虽然充满了怨恨和痛苦,但是顾虑到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而将痛苦隐藏在心里,也正是这责任促使他焚烧了韩子奇怀着最后的希望写给梁冰玉的信。在平静的表面下,隐忍的是他煎熬中的灵魂。这种痛苦也是更为动人心魄的。在这一点上,他较多地因袭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是背着传统包袱,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夹缝中求全的混合文化的人格。

在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父慈子孝,男子自出生之日起,就被灌输了一种男子汉的思想“男人天生就得顶天立地,就得在社会上奔波,承担着光宗耀祖养活整个家庭的重担,只有责任才是活着的基础,爱情和个人的感觉是不能进入生活的。然而爱情却是人类的本能,不管他来的早晚,仍是人性中无法抹去的重要感情。因此,在传统社会中往往造成一幕幕的悲剧,韩子奇的爱情自产生之日起,就背负了痛苦的巨石,传统伦理道德观使他走向爱情的脚步是蹒跚的,人性本能的爱的渴望又驱使他前进,他痛苦地挣扎着,但是他头脑中所受的传统与宗教的影响太根深蒂固了,无法将爱情与责任统一起来,终于对社会缴械投降,放弃了爱人,他的责任,他的犹豫,他的痛苦都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门槛上的各种力量的拉锯式的战争,韩子奇的悲剧、韩天星的悲剧,都是深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曾沐浴过现代文化的洗礼,难以将爱情与责任整合起来的悲剧,虽然两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性格特征却有相似之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悲剧的重复发生却是更深的悲剧,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中更深一层的悲剧内涵。

三,在新旧时代更替中觉醒

梁冰玉是《穆斯林的葬礼》中较为独特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国古代的典籍《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矛盾方面组成,天地阴阳之气聚合而成,万物如此,男女也是这样,乾和坤是阴阳之两极,乾为阳,坤为阴,而乾坤阴阳又是具有特定性质的。那就是:乾、阳、天、尊、贵、动、刚;坤、阴、地、卑、贱、静、柔。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概念的基石。在历史的发展中,道德的规范经历了一个过程,由先秦的注重人伦的动静相宜,到汉代的强调等级服从的三纲,尤其是宋朝以后,由于唐朝以后到宋朝成立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混乱时期,宋朝一些人认为必须加强道德伦常的教育。因此,程朱理学应运而生了,尤其是朱嘉对于妇德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而对妇女要求的妇德,从前期对于三从四德的提倡,到了清朝晚期,变为一边倒的主张妇女节烈的声音,与此相关的是对于人欲,关于情、色、欲望、身体的看法,认为人的欲望应该服从人伦和礼制的需要,所以对情与色采取相当克制、节制的态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梁冰玉与姐姐粱君碧共同生长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所不同的是冰玉受过现代教育,入了燕京大学就读,她所受的是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熏陶,相对而言她身上的现代文化人格更多,也是书中第一位开始觉醒的有作为女人的生命意识的女性。战争过后,断壁残垣下的伦敦地下室里,冰玉与韩子奇相爱了,冰玉的“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的宣言,既是她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也是她文化心理结构中现代文化战胜了传统文化,人的天性战胜了礼教的断然声明,及至万里迢迢返回心中的热土,才发现她所爱着的姐姐、所固守的礼教己经容不下她所爱的男人,畏于责任和社会的舆论,他再也鼓不起勇气与她一同寻找心目中的家,她只能在失望与无奈中再次出走。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了女性的价值;在中国,要做个女人,就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一旦看清了这点,就是她在面对自己所爱的人退缩时,发出女性的宣言:“我是一个人,独立的人,既不是你的,更不是梁君壁的附属品,不是你们可以任意摆布的棋子,女人也有尊严,女人也有人格,女人不是男人钱袋里的钞票。可以随意取,随意花,女人不是男人的衣裳,想穿就穿,想脱就脱,不用了还可以存在箱子里,我的人格、尊严、比你的财产。珍宝、名誉、地位更贵重,我不能为了让你在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像人.而不把我自己当人。

这是千百年来处于附属地位的女性觉醒后发出的宣言,梁冰玉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然后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体现。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出走,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去寻找爱,而是去寻找自己,开始独立、自由的人生,她的心理路程就是女性意识自发、自觉的过程。“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通过感知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对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最高认识的总和。女性意识既包括人类共有的意识,也包括唯独属于自己的意识。”在梁冰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的意识、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觉醒支配了她,超越了特定民族的心理意识。这是进步的体现,女性用自己的爱情悲剧换得了自身的觉醒。梁冰玉经受了新思想、现代文化的洗礼,在与韩子奇的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与爱憎分明是令人称许的。梁冰玉有了很深的觉悟,她能够看出,女性对男尊女卑的默认是女性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可怜的是男人这样看女人,女人也这样看女人。历史长河中女性相同的命运,千百年来女性身上的樊篱,必须还得靠女性自身的力量来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冰玉是《穆斯林的葬礼》中光辉闪亮的女性形象。她虽然经历了爱情的悲剧,经历了与女儿的生离死别,却勇敢地追求自我,在悲剧的命运中觉醒,成为了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她的悲剧性就被淡化了,四、在现代社会中独立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新月这-活生生的形象,无疑倾注了女作家霍达对善良、美好、智慧的理解和诠释。作者并未让新月以冗长的话语表现自己,而是三言五语,极简省地勾勒出这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形象。新月是比较典型的现代文化人格的象征她坚持自己的第一志愿,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满怀信心地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同学们争个高低;在爱情上,她认同平等、真诚的爱情。得知自己的病情救治无望,强烈的自尊心和对楚彦潮的爱使她强忍痛苦写下了分手的信,认为“爱情总不等于同情、怜悯和自我牺牲,您并不属于我,而属于您自己”,这是具有现代文化人格的女性对爱情的独立见解,而楚彦潮深沉、强烈、长久的爱终于使新月放下顾虑,下定决心与其相爱,尽管韩太太百般阻止,却总也阻止不了她内心的爱的火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的故事,鲁迅的《起死》,千古的爱情神话《梁祝》,都是楚彦潮带给新月的生命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使新月的爱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新月的现代文化人格才会如此丰满。

梁冰玉与韩新月母女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经历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性、对爱的渴望、对爱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这也是她们的形象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闪闪发光的原因所在。

五、在绝望与希望中等待

姑妈———个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苦命的女人,一个把天星和新月视为及己出的女人,她一生的苦难就是失去亲人,却又在这失去的痛苦中苦苦的等待,她不愿意去相信,她的亲人已经真正的离开了她,她所信仰的穆斯林的真主安拉会保佑她的丈夫与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宗教也是生命展开的另一种方式,也是冲出这种活下去的绝境的唯一出路。在她的身上有着传统穆斯林文化深深的烙印,正是这种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悲剧性的一生。陈淑彦,新月的同学,又成为她的嫂子。她高考落榜,家境又落迫,使她非常羡慕新月的生活,羡慕她有一个“和睦而幸福”的家庭,更加羡慕她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这一切都与她擦身而过。在与新月的交往中,被韩太太相中,成为了天星的妻子,但他们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她羡慕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说出了“新月,你这一生值了”。在她的世界里,她也是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洗礼,念过高中,但是她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她接受了上一辈人的安排,没有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和人生,但她也渴望得到爱情,正是因为这样的冲突造就了她的悲剧。

文明让悲剧产生还是让愚昧悲剧上演?所有的一切皆由自由而执着的灵魂所起,而所有的一切也皆因执着而虔诚的心灵所灭,尽管真爱与自由领导一切,但最终不得不不屈服于愚昧,在无可言辩的传统愚昧里,那根深蒂固、无以对抗的思想足以毁灭一切,以至作者不得不安排主人公死于非命,才能使故事得以保持最终的美感。尽管是悲剧美,也强胜于在无法战胜的愚昧氛围里让高尚自由的灵魂再次屈从,也许矛盾并非此书的主题,但在本部小说中却处处隐喻了各式各样的矛盾,正如现实主义作家柳青说过的:我们不应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反映出了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冲突,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有不死的根。也许这正是霍达创作这一作品、塑造这些小说人物的一个指导思路。参考文献

1、霍达 《穆斯林葬礼》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2、童庆炳 《文艺理论要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3、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4、西慧玲 《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5、阎纯德 《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二篇:《穆斯林的葬礼》中姑妈人物形象

《穆斯林的葬礼》中姑妈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中主角的命运沉浮,一般会是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关注的焦点,而小人物的命运,无论生的坎坷还是死的孤苦,我们都视之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实在只不过是“配角”而已。然而,小人物有时也能对主人翁的命运沉浮起决定作用。像鲁迅《祝福》里的柳妈,正因她的提议,祥林嫂积蓄了所有的力量去捐门槛儿,而结果,依旧被嫌弃,导致她的精神几近崩溃,最终被鲁家撵出家门,流浪街头,不知所终。再如《穆斯林的葬礼》中侯家的后人,为了替父报仇,带人抢走了韩子奇视如生命的宝玉,这也就使得韩子奇最终命断于此。而《.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姑妈,是典型的小人物,她在文本中的作用,是不能用“决定性”三个字来衡量的,她的存在无可替代,虽是小人物,但充当的却是大角色。

一.多重角色的担当者

姑妈在韩家的地位是半主半仆般的存在,而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她在韩家各个成员面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尤其对新月而言,她的作用尤是无人能及。以下就分别从管家、奶妈、妈妈三个社会角色来阐释姑妈在韩家角色的担当。

1.管家

对韩子奇和韩太太来讲,姑妈就是管家。在庆祝天星百岁生日办玉展时,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韩太太有了孩子,里里外外格外繁忙......韩子奇曾经想把店里的伙计叫一个来管家”,而韩太太嫌弃男人们不干净,拒绝了。而后来姑妈的出现和留住,就俨然担当了“管家”这个角色:接人待物,操持家务,安排韩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和努力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在韩家呆了一辈子。

中年几近冷漠专断的韩太太,为何可以让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妈,一直呆在韩家?韩家店里的账房伙计老侯,对韩家忠心耿耿,韩子奇走后,韩家的玉店生意几乎都是靠他来维持,但韩太太最终还是将其逼走,而姑妈这样一个只是操持家务而且要靠韩太太养活的人,为何就一直留在韩家了呢?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原因之一就是姑妈从没做过一件令韩太太不满意的事,即使在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姑妈也总是想方设法,让一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除此之外,姑妈还一直对韩太太比较在意的新月的身世讳莫如深,直到死去。

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姑妈在韩子奇与韩太太中间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正如文本所说,“倒不是她的话有多大的权威性,而是因为长期相处,她对这争斗的双方都摸透了长处和弱点,在关键时刻,总是打在点子上,被点到的人,心都明白,经一点拨,权衡利弊,也就忍了”,缓和主子间的矛盾,维护主子家的和谐,是一个管家要做的,而姑妈正做到了这点,虽然她无法解除扎根于韩子奇与韩太太心中的矛盾和怨恨,但她每次都很有分寸地缓和着家庭的气氛,尽心维护住韩家表面上的和谐,韩家需要姑妈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所以姑妈能一直呆在韩家,且充当着管家的角色。

2.奶妈

对天星而言,姑妈担当的是奶妈的角色。第一次到韩家抱着天星,姑妈就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求跟这位小少爷做伴儿......”,姑妈把天星奶大,用心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天星大婚的日子,姑妈奔前忙后,满心的高兴,“她不是为自己喜,这位六十多岁的孤身老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喜事可办了,她那亲生儿子不知流落何方,把吃她的奶长大的天星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文本中虽说姑妈把天星当自己的儿子看,但她能为天星做的,也只不过是小时候喂奶,长大洗衣缝补做饭。不是她不想为天星多操点心,而实在是因为用不着她多操心,因为天星有自己的亲妈韩太太在,而且韩太太比姑妈更有能力为他打算长远。姑妈在天星的世界里,实际上担当的就是奶妈的角色。

3.妈妈

对新月来讲,姑妈的位置无可替代,因为她在新月的生命里担当着妈妈的角色。姑妈是新月生活上的贴心人,心灵上的守护神。

姑妈会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新月端上精心准备的17岁生日“寿面”,岂不知新月这天的生日是连自己的妈妈韩太太都忘了的;姑妈还会因天星记得妹妹的生日大为感动;会因新月离家去上学,不舍而落泪,“姑妈诚心诚意地打发她走,又舍不得她走,她走了,姑妈会寂寞的”,难道姑妈是因为寂寞才不舍新月离开吗?而家里不是还有天星他们吗?人内心的寂寞其实与有无他人在身边无关,重要的是内心有无充实的东西存在。新月对姑妈来讲就是充实的存在,她不在,姑妈就会觉得寂寞,为什么姑妈会如此在乎新月?这个问题下文会做详细阐述。此外,姑妈会因新月病倒而着急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会因新月昏迷后醒来喜极而泣,她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因新月而起。生活上对新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而心灵上对她更是呵护备至。

韩子奇与韩太太因新月开学的问题吵架,而正好被放学回家的新月赶上,此时的姑妈满心的不安,一直陪着新月,她不愿意让新月因为父母的不和而遭受刺激;新月因上学住校,周末回家,自己的房间一切如故,且纤尘不染,姑妈是在用心保护着新月这位青春少女敏感的神经;即使到了新月与楚雁潮相恋,姑妈依旧是尊重新月的感受,并没有按照韩太太的指示,借故将楚雁潮打发走,她只希望新月能够快乐,心灵不再受伤。

姑妈以最无私的爱,呵护着新月,能做到这样的人,天下恐怕只有妈妈,对新月来讲姑妈就是妈妈般的存在。而姑妈为什么会对新月如此,远远胜于对天星的疼爱?细读文本就不难理解,主要与新月在韩家的境遇有关――妈妈对其不冷不热,爸爸又委曲求全,哥哥有心疼爱但终究无法弥补妈妈对新月的冷漠。姑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她知道新月的真实身份,她懂得没有亲妈在身边的孩子内心的苦楚,她自己的孩子不就是没有亲妈在身边吗?所以姑妈对新月就倾注了所有的爱,担当了新月世界里妈妈的角色。

姑妈作为韩家的管家,除了照管一家生活起居,更是起着润滑剂的作用,维持着韩家表面上和谐的运转;作为天星的奶妈,她给“老焉儿”似的天星一份朴实而亲切的温暖,让他有了一个还算充满温暖味道的家;对于新月,她似妈妈一样,呵护了一个少女短暂的一生。她是小人物,但散发出的是大角色的光环。

二.大写“人”的形象

姑妈,一位在苦难中流落京城的女人,在“博雅”宅度过平凡却不平静的二十七年,半主半仆,活着完全为了别人,从没心疼过自己,直到心操碎,血肉耗尽。

对于《穆斯林的葬礼》评论的文章有很多,但其中对姑妈这一人物形象的论述却寥寥无几,有提到姑妈的部分,也只是仅仅把她归为传统穆斯林女性形象的行列,也仅此而已。除了上文中赋予她的各种角色外,她本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姑妈具有传统穆斯林女性的一面。她会和韩太太一样,在“斋月”里虔诚地把着斋,“对美食热茶连眼皮都不翻”,她严格遵守着穆斯林一日五拜的规定,虔诚地信奉真主安拉,也许从这点看,她呈现出的就是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形象。

然而,她尊奉真主,但她更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她又是超越了时代和宗教规范的女性形象。这一点在对待新月感情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新月与楚雁潮相恋,遭到韩太太的极力反对,一是因为新月与楚雁潮是师生关系,师生相恋,不合乎道德规范,二是因为楚雁潮是卡斐尔,回回与卡斐尔相恋,违反宗教规范。而姑妈并没有在乎这些所谓的规范,她想到的只是新月能否开心快乐。和楚雁潮在一起,只要新月能高兴快乐,她就觉得心安。韩太太最后对新月感情的步步紧逼,破碎新月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姑妈只能“感叹新月命太苦,事事不顺,为她流下那擦不净的泪”。姑妈心疼新月,却不能阻止厄运对这位少女的侵袭,因为做为寄人篱下的姑妈是无法说服韩太太的,况且病魔也不会因为这位善良的人儿而停下夺人性命的脚步。但姑妈从人性的角度,努力呵护了这位少女的感情和心灵。

姑妈具有传统女性勤劳、善良、为人忠诚的一面,但她更是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女性形象。她超越时代和宗教的规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大写“人”的形象。这样的大角色,今天的我们能做到吗?

第三篇:《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形象论____-毕业论文

【标题】《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形象论

摘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的一部代表作,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霍达以细腻的笔触拔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新月”。直接点示着小说的主题。为什么韩君璧要如此蛮横的扼杀儿女的幸福?为什么一代玉王会绝望而悲伤的死去?为什么冰玉一定要和新月母女分离?其实答案都在霍达的笔下。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梁君璧 韩子奇 梁冰玉

小说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使得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月”自古就被作为人生悲欢离合的象征,也是神性的象征、幸福美好的象征,更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战火中结合,生下象征他们爱情的女儿,并且给她取名为韩新月。月光皎洁,灼灼其华,既是对他们之间爱情的表露,也是对女儿的殷殷祝福与期待。可小说和其主人公的命运却含有另一种深刻的寓意:天上的新月总是发出幽幽、淡淡的月辉,也许这早就预示着新月忧伤的一生。

一、梁君璧:她的生活中没有自己,有的只是真主。她对信仰是那么真诚,可是到头来才发现,与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居然是个汉人!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一、梁君璧:这一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梁君璧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却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和多面性的女性。她是宗教的捍卫者,也是一个宗教异化者。她首先是伊斯兰教的忠实信徒和捍卫者。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并从旧时代的下层白手起家后,梁君璧深深知道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因此她紧紧地抓住现有的一切,以求能把握住现实。同时她又是失败婚姻的直接受害者和报复者,于是由贤妻蜕变为恶母,几尽所能用尖酸刻薄的方式惩罚家人,近似极端。

在一个撼人心魄的人生悲剧上演的同时,梁君璧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生命个体,她的复杂性格也展现在读者面前。梁君璧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宗教信仰和几百年“回回”的心理支配了她的一切。她从小随父母信仰真主,并按真主的意志生活,真主成为梁君璧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是她唯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妹妹梁冰玉从现代价值观出发,以现代爱情模式为准绳,认为她和韩子奇的结合是“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而姐姐梁君璧则认为梁冰玉和韩子奇的结合,没有“左瓦西”,没有证婚人,没有婚书,没有举行宗教仪式,是非法的;而且同已婚的男子——自己的亲姐姐的丈夫通奸,犯了与杀人、叛教一样的重罪,为真主和穆斯林所不容。所以当其听到梁冰玉一口一个“爱”的时候,梁君璧心中燃烧着的熊熊的怒火和仇恨再也不能掩藏,一记耳光狠狠地搧到了冰玉的脸上。有评论指出:那一掌并非是要断了手足之情,那是为穆斯林打的,这不是个人的恩怨,这是两种文化的撞击。

二、韩子奇:一生中他追求成功,却在成功后颠沛流离;追求爱,得到爱之后又遗弃了他的爱情;痴迷于玉,半生心血却被全部抢走。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这个远途朝觐的流浪儿成为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的传人,他跟随吐罗耶定四处漂泊,朝拜圣地,一次偶然的路过,他们来到了玉匠梁亦清的家里。当还是易卜拉欣的韩子奇借由梁君璧的手与其粗略的讲解见到了玉,见到了那一条漫漫的玉河,他就醉了。他把玉碗捧在手里“他在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没有体味过的满足、兴奋和欢乐”。于是,他毅然提出不再跟随吐罗耶定,要留下来跟随梁亦清琢玉。他成为梁亦清的徒弟,他继承了师父的善良的品格和高超技艺,但他比师傅更懂得“玉”的历史和价值,成为一代“玉王”。在师傅“无常”后,他忍辱负重,并与师妹梁君壁成婚,共同维持家业,成为第二代“玉王”,辉煌一时。

战争蔓延,战火燃烧,在他以为一切都即将毁灭的时候,他承认了他和妻妹——梁冰玉的爱情。在地窖里面,面对着梁冰玉的饱含爱意的呼唤,他意识到了他与君璧只不过是是兄妹的情谊,他们的结合也只是在患难中的相互扶持。【1】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一边顺从妻子,一边悼念他的爱情,并且一直沿袭和秉承了这样的软弱与坚韧。女儿新月和藏玉便成了他的两个精神支柱,他处处表现出来的对妻子的软弱与退让,只是因为有新月和玉在支撑着他。然而女儿的早逝使他的肉体被摧垮,“顷刻之间,他神情枯槁身形憔悴”;当他视如生命的奇石美玉被“红卫兵”洗劫一空之后,“他顿时感觉透心凉,从沙发上跌落下来。声嘶力竭的叫喊”!韩子奇一生都执迷在“玉”中。【2】在穆斯林世界,玉是事业的象征、国家文明的象征。玉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玉具有美好的品性和象征意义,自古以来被世人所喜爱。古人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致象征智慧,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真诚,它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玉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玉寓意国家的富足,李斯在其《谏逐客疏》中,曾用“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和隋之宝”,以表示国家的殷富;玉象征高贵与权利,“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德行、信义、才华的象征,是幸福祥瑞的象征,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玉,还是权力的象征【3】。“玉的精神”陶冶了他的一生,也毁了他。临死之前他才顿悟世间充满了迷惑,原来他痴迷了一生,被“玉”驱使了一生,那些“玉”不属于任何人,他同以往的爱玉人一样只不过是“玉”的暂时守护者,“玉”最终还要从他们手中流失(《穆斯林的葬礼》第704页)。韩子奇的一生比“玉魔”、师父都辉煌,也经受了更多磨难,他的顿悟是心灵冶炼的必然结果。

三、梁冰玉 :她是一个具有女性自觉意识的女子,为追求自己的独立的个性,她义无反顾,却始终残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是新旧思想激烈冲撞的时期。新思想的倡导者们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大力宣扬民主、科学思想,积极倡导个性解放和女性意识。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通过感知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对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最高认识的总和。女性意识既包括人类共有的意识,也包括唯独属于自己的意识。【5】受压迫最深的女性成为了新思想倡导者们关注的焦点,女权思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使男女平权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推广,婚恋自由被五四女儿们视为做“人”的前提和基础。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便是对女性个性和人身的强烈禁锢,男女同是“人类”,都该努力做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没有什么内外的区别的。《伤逝》里借子君之口喊出了女性要求人格独立和恋爱自由的心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穆斯林葬礼》中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心灵内在的矛盾与冲突的核心因素是文明与愚昧、现代与传统、情感与理智的二难抉择。是文明让悲剧产生还是愚昧让悲剧上演?所有的一切皆由自由而抽着的灵魂所起,而所有的一切也皆因执着而虔诚的心灵所灭。在无可言辩的传统愚昧里,那根深蒂固,无以对抗的思想足以毁灭一切,也许矛盾并非此书的主题,但在本部小说中却处处隐喻了各式各样的矛盾,正如现实主义作家柳青说过的“我们不应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反映出了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冲突,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有不死的根”。我想这也正是霍达创作这一作品,塑造小说人物的一个指导思路吧。

第四篇: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姻制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回族的婚姻习俗

《穆斯林的葬礼》,著名长篇小说,作者霍达。这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书中描摹的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无一不让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眼球。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也对此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我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静美如初,难逃月落:韩新月

她出生的时候,一弯新月初升。于是,新月便成了她的名字,她的人生就真的只是一弯新月,永远停留在最初的静美。

这个女孩子,在外人看来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性情也是值得这么多人痛爱她的。她不似哥哥那样总是一言不发,她懂得讨好亲人,包括姑妈在内。父亲将对冰玉的爱全部寄托在她身上,哥哥与姑妈都懂得她的好,只独那个名正言顺的母亲,她大概总难博得母亲的深爱。从小到大,隐隐约约,她总想母亲为何不是那个慈祥可亲的母亲呢?可是,她是懂事的孩子,她表现的无忧无虑。内心的疑惑与不安,从来不曾跟任何人提起。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有自己的理想,梦想进入北京西语系,将来成为一个翻译文学作品的学者。当然,她做到了,在父亲与哥哥的鼓励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这个倔强的孩子,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这样全力以赴了。在北大的校园,她遭遇了她的爱情。

原本以为,新月这样美好的女孩,一定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尔,霍达给了她这样一个名字,同样也给了她这样的一个命运。她终究是这样走了,带走了父亲、哥哥的爱,带走了雁潮最纯洁的爱情,她就这样在花开得正好的时候,谢了„„

穆斯林不崇尚奢华的葬礼,他们的葬礼有严格的教义在里面。然尔,这本书,这个名,霍达将最完整的葬礼给了这个女孩子。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回族的婚姻习俗。

回族婚姻的特点:族内通婚 回女不外嫁

回族认为,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逊奈”(即圣行)。因此,主张回族穆斯林男女都要结婚,反对终身不娶、不嫁的独身主义。回族对婚姻的这一态度,主要是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明确规定:“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的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互相配合。”“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穆罕默德也说过:“有婚娶能力者应当结婚。”甚至认为谁不服从他的言行,就是违背他,“我是你们中最敬畏、最害怕真主的人,但我封斋、我开斋、我礼拜、我睡觉、我还娶妻。谁违背我的圣行,谁便不是我的教民。” 回族从形成至现在,始终反对禁欲,反对绝欲,反对终生独身。无论是阿訇,还是一般穆斯林,一般都结婚成家。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不求婚配的现象。伊斯兰教中的嘎得林耶门宦的教主或迁居拱北居住静修的人,过去有终身不娶的教俗,其中有一条教规就是“戒色”,即割断红尘,不娶妻室。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回族对婚姻条件看得很重,要求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尤其是在回民聚居区,这种择偶的基本条件至今仍在坚持,一般不与非穆斯林婚配。即使在穆斯林内部婚配,也有许多传统的条件,一是看教门,即是否真正的信奉伊斯兰教,是否言行一致;二是看根基,主要看所选择配偶的家庭的家风,是否是正派人家;三是看贫富是否过于悬殊。

对于个别或极少数与非穆斯林婚配的,一般都要先商议条件,要求汉族或其他非穆斯林一方“进教”,即皈依伊斯兰教,或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在结婚时,还要由阿匐主持举行“进教”仪式。《古兰经》中明确规定:“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他们信道„„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直至他们信道。”

回族还严禁血亲、近亲之间结婚。特别是严格禁止同母、女、伯母、婶母、姨母、乳母、岳母等长辈结婚,也不许同亲妹妹、乳妹、侄女、甥女、儿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回族这种文明进步的婚姻习俗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人的血缘关系非常混乱,近亲、血亲结婚之现象普遍存在。伊斯兰教创立后,这种现象才得到了禁止。《古兰经》曾指出:“你们不要娶你们的父亲娶过的妇女,但已往的不受惩罚。这确是一件丑事,确是一种可恨的行为,这种习俗真恶劣。真主严禁你们娶你们的母亲、女儿、姐妹、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们所抚育的继女„„真主还严禁你们娶你们亲生儿子的媳妇,和同时娶两姐妹。”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注意社会道德风尚,注意人类进步,现在基本上没有伊斯兰教提出的那些血亲和近亲的婚姻关系。但在偏僻落后的山区,由于贫困原因所致,仍有个别兄亡弟纳其嫂的情况。

回族的婚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回族当中的一些官吏、富商、地主等,按照《古兰经》的有关规定和“圣行”,有娶二、三、四个妻子的,但很少有超过四个妻子的,绝大多数回民还是娶一个妻子。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与其他民族一样,按照宪法规定,一律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还注意婚姻道德,认为不正当的两性关系为最不道德、最卑污的行为。《古兰经》强调说:“你们不要接近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

回民对离婚比较慎重,一般不随意离婚。有的夫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欲离婚时,回族当中的阿匐或有威望的老人尽量劝说,劝说后确实无效者允许离婚。离了婚的妇女或丈夫死后改嫁的,都要等待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看女方是否怀孕。有些夫妇离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想复婚时,须经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说和,在政府登记后,由阿匐念“尼卡哈”复婚。回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教的。

在当今自由婚姻的法制体系下,怎么样处理好法治和民族风俗问题将会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

第五篇: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永 恒 的 开 始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故事讲述了三代穆斯林家族的辛酸和血泪„„

故事伴着新中国的社会背景,夹杂着人性中的欲说还休、欲言难尽的情感纠纷„„

故事中有含苞却难以怒放的爱情,有激昂热烈却被信仰阻隔的爱情,有经历了风雨之后,将成将断之际失去了生命的爱情„„

故事中以穆斯林人的葬礼为明线,以此来讲述穆斯林人的故事,讲述人一生中所遭遇的悲欢离合,讲述的并不只是故事中的人,平凡生活中更有这样甚至过之的人和事。曾经许多感人故事中,“情”一直是最真最诚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展示人性的主线,此中亦然~

人物中有勇于割舍亲情爱情,让劲风苦雨伴随着人生凄美的梁冰玉,有持家主业、力挽雕弓,却被亲情与爱情阻隔的梁君碧,有曾忍辱为情为义,偷生为爱为玉,舍玉为义为家,又抱憾一生,悲痛惨淡的韩子奇,有义重情深,敢爱敢恨,却又爱上了半个生命却执着无畏,一心向着情的楚雁潮,有细腻略含羞涩,胆大有怯弱,坚强又脆弱,为了情、为了爱,追求美好,却失去了生命的韩新月。有朦胧又清晰的情感梗概,有坚强又脆弱的人生故事,有忠贞却屈于现实的情爱,有几世人的人情冷暖,更有潸然令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不需要太多的情感流露在纸上,而那份欲言难明的情却已悄然爬上了心头,不需要技巧性的语言描述场景,而鲜活的画面却跃然纸上。他们的故事中有穆斯林人的坚持,有现代人观念的新意,有明如皓月的“新月”有秋去春来的“雁潮”„„而穿插其中的爱却是永恒的主题,在“新月葬礼”中升华的情在三十多年后依然在“葬人”的地方静静的释放生命的余辉,终究汇聚成一片至真至诚至热烈的光芒。他人虽在世间,心却随她去了天堂;她人虽在天堂,但心却跟他留在了人间。如果说雷峰塔压住的情是华丽的闹剧,那他们的故事就该叫凄美的回眸。

她带去的是一颗火热的激昂的充满了爱恋的心,留给他的是一颗玉洁的忠贞的携带着要比生命还重的深情的心。而互在彼此的心中,阻隔的不是信仰,不是家人,更不是两个世界的门,而是彼此的不渝的情,以情作为阻隔,不若说情是桥梁,这才构建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名字不是“葬礼”,不是代表着埋去一切的“葬”,而是穿越时空与时间的,不受任何羁绊"永恒”。所以《穆斯林的葬礼》葬下的并不是情爱的结局,而是种下了永恒的开始。

书中所说的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本书也应是无价的,拜读完此书后我百感交集,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下载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在这一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你能看到人生的无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穆斯林的葬礼》却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雅之光弹,生巧曹操一千!隆源茂盛之。要把上面的油脂?实时优惠,演唱标题,出杆的那,现状公;光效果最好大气?餐礼节吃西餐刀?的最近突,画独特。 小牛客场战。德一句谚,也研:部贴身服务。来......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演讲稿 “一个研究语言、文学的人,应该懂得语言的奥秘,文学的精髓,那就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动物,是语言和文学的创造者,语言和文学中永恒的主......

    穆斯林葬礼有感

    《穆斯林葬礼》有感 窗外风依旧凌冽地刮着,又到了宁波的冬天,但是此刻的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躲在被窝里取暖,而是刚刚合上《穆斯林的葬礼》,轻轻地抚摸着那本我挚爱的书,让我又想起......

    穆斯林葬礼总结

    梁亦清和白氏是回回生有两女,长女梁君壁,次女梁冰玉,一家人靠梁亦清雕玉为生。在一次讨水中结识了相去圣地麦加的巴巴吐罗耶定和孙子易卜拉欣,小小的易卜拉欣被玉所吸引,放弃了朝......

    穆斯林葬礼简介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一部畅销小说,后被原作者改编成同名电影。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是一个爱情悲剧。1991年曾获......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篇一:穆斯林葬礼读后感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着引读开始的。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考试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

    穆斯林葬礼经典语录

    一部小说的优秀,很多在于文章本身的逻辑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是一些思想。然而,之所以成为一部好的小说,文字的提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穆斯林葬礼经典语录,希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