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

时间:2019-05-15 06: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

第一篇: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

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

本文转载自 塔木德大讲堂 在此表示感谢。我一直很想写一位已经逝世的校长,因为他所创建的燕京大学,我虽然无缘就读,却对我影响至深。

我第一次知道燕京大学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北大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穿着某社团的文化衫,背后印着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这九个字。

当时我正陷在大学生常见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迷惘当中,却因为这几个字得了许多的亮光。

后来我才知道这九个字是燕京大学的校训,而北大之所以被成为燕园,就是因为北大的核心区域,未名湖与博雅塔,乃至周边美轮美奂的近代建筑,都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

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就是司徒雷登。虽然对于燕京大学我有些陌生,但是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却颇为熟悉。

他曾经被共和国的大V@过,甚至被收录进中学课本,成为新中国耳熟能详的负能量网红,那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别了,司徒雷登》。

可惜文章虽然叫做司徒雷登,但描述其人的却只有这么短短几行字:

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抗日时期蹲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中国也爱美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成为驻华大使。

除了一系列的标签之外,这段话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装着爱中国”这句断语,活脱脱刻画出一个伪君子政治家的形象。

但是大学期间,我因为偶然得来的那句校训而生出许多好奇心,读了他在日本人的监狱中写就的《在华五十年》,就疑惑了:这样的爱,真的可以假装吗?

试想一下,如果我生在和平年代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于985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临近毕业却没有参加校园里任何如火如荼的校园招聘。而是跟父母说:我准备去炮火纷飞的巴基斯坦教中文,因为我深爱着那里缺衣少食水深火热中 的人民。

父母肯定不会为我的这种跨越国界的“爱”感动,会觉得我是不是失恋了,发烧了,一时冲动了,被敌对势力迷惑了。

他们会用尽各种方式来阻止我,比如给我看人民日报,说你难道没见到前段时间那两个在巴基斯坦街头被恐怖分子击毙的那对中国年轻人么?

但是时年28岁的司徒雷登,在美国博士毕业之后,携新婚妻子一起做出类似决定,告别美国投身二战中的中国的时候,他的父母却是额手相庆。

因为司徒雷登的父母,早在自己年轻时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告别舒适安逸的美国,于1860年代来到刚刚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乱,满目苍夷的中国杭州。

期间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在杭州天水堂牧会,母亲玛丽在杭州创办了中国的第二所女子中学,免除学费,提供食宿和衣物,要求不许缠足,不许包办婚姻,改变了中国女性的教育格局。

这对敬虔的夫妇在杭州生下了四个孩子——这就是他们的长子司徒雷登,作为一个美国人得以生在中国的原因。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但是司徒雷登的父母,并没有生在中国,却终身服务于中国,最后共同葬在了异国他乡的西子湖畔。不仅如此,更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也一并搭上,献给这个战乱中的国度——这种不计回报又无缘无故的爱,如何能够假装?

事实上司徒雷登的自传中,他坦诚自己对于来中国,起初是非常抵触的。

这种抵触源于他十一岁操着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回到美国上学时,体会到的东西方巨大的文化落差。他很努力地适应这种落差,并最终与自己的母国取得认同。

所以尽管在大二时就感受到回到中国的强烈呼召,他仍然不愿意“在街角的小教堂里和庙会上给那些懒散、好奇的人群大声布道;几乎白送一样地向人推销宗教小册子,却被当地老百姓戏弄;要忍受人生的种种烦恼和困苦;也没有机会搞学术研究,过着一种现代遁世隐居者的生活”。——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必然出自他幼年时对于自己父亲的观察,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儿子,他深深地明白传教从来都不是一种浪漫地生活方式。而是如圣经中所描述基督的样子“人子来,不是受人的服侍,而是服侍人。”——这是一种完全牺牲的,舍己的生活。

可是最终,司徒雷登在长久的挣扎和彻夜祷告之后,仍然和新婚妻子一起奉差遣来到了这个古老而陌生的国度,从此在中国服侍了四十五年,以一生来回应呼召。

这种在人看来愚拙的,不计代价的,义无反顾的逆向行驶,如何能够假装?

1904年司徒雷登夫妇回到中国后,1907年协办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1908年迁居南京金陵神学院任希腊文教授。1919年,司徒雷登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

听起来这履历青云直上颇为风光,但其实当时的燕大,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员办公室,而最要命的是没有钱。

梅贻琦执掌清华期间至少经费是充裕的,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则是一文不名。

所以在司徒雷登的自传中,他将自己比作乞丐,在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之间周旋筹款,而后骑着毛驴走遍北平为燕大寻找新校址。

可是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司徒雷登便把一个几乎一 无所有的烂摊子,建成了如今未名湖畔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燕园。

这所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大学,不仅有大楼,更有大师。源于司徒雷登打破教会学校的限制,不拘一格囊括周作人、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埃德加·斯诺等当时最有名的教授,并与哈佛合作成立了至今仍在运转的享誉世界的哈佛燕京学社。

当年燕京大学绝对不逊于当今北大,建校的短短的33年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却出产了4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战时,中国驻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十分之九都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

据统计,至1937年,燕京大学收到的捐款高达二百五十万美金,但司徒雷登本人却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辞世之时与梅贻琦同样身无长物,两袖清风。

这些足以彪炳史册的功绩,却被轻描淡写地记叙为一句:他在中国建立广泛社会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

1926年,司徒雷登的妻子艾琳病逝于燕园,他一生未再续娶,每天清晨都去妻子的墓前静坐祷告。

将自己深爱之人亲手葬在自己所建造的学校,这样至死不渝的深情,如何能够假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队闯入燕园,逮捕了 18名燕大师生,其中就包括司徒雷登。他在山东的集中营被关押了四年,出狱后的第二天,就着手重建燕大,当年的10月10日,燕京大学又开学了。

身陷囹圄却矢志不渝,心心念念记挂的仍是这所中国人的学校,这样全人投入的爱,如何能够假装?

1949年,司徒雷登在中美关系的僵局之中黯然离开北京,回到美国三个月后即中风,后半生卧床不起。

1952年燕京大学被撤消,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在中国大陆,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

1962年司徒雷登病逝之时,他葬礼上的音乐,是中国名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读到这里就觉得不胜唏嘘,这个创建燕京大学时被誉为“举世无仇敌”的人,最终却落得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晚景。

司徒雷登临终,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周恩来送给他的明代彩绘花瓶还给中国,二是将自己的骨灰运回中国,安葬在燕园妻子的墓旁。可惜半个世纪之后,燕园变成了北大的燕园,妻子的墓地成为了北大的体育活动场所,而他们相濡以沫居住的临湖轩成为了北大的会客厅。

偌大的燕园,却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后人只能将他的遗骨辗转归葬他的出生地——杭州。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冰心谈论司徒雷登时曾说: ”他能够叫出学校里每一个人的名字,不管是学生、敲钟的,还是扫地的。“

“这团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成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你添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来的……”

他将自己所有的都给了中国,照顾过成千上万人的生老病死,他的葬礼却无人参与,他的名却无人纪念,他的爱却被视为假装。

哈佛的校训是真理,斯坦福的校训是自由,普林斯顿的校训是服务。

而司徒雷登所拟定的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却最完美地诠释了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为了认识真理,真理方能使人自由,这自由不是成为人上人驱使人的自由,而是服务他人的自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正如梅贻琦一生践行的“行胜于言”一样,司徒雷登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所拟定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司徒雷登的晚年很喜欢一首诗:

我要如此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岁暮百灵歌唱,心中已得酬报。

这位耄耋老人在他的凄凉晚景中,对中国没有抱怨只有 眷恋,常常望向中国的方向。

司徒雷登杭州墓园的墓志铭上,只刻了燕京大学首任校长这几个字。

如此他就无需这世界的酬报,因为他已经得了那召他来者的奖赏——那当跑的路他已经跑尽了,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无论地上的骨灰葬在何处,在天国我们终能重逢。

正如和司徒雷登几乎同期来华的传教士戴德生所说:我若有千磅黄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牺牲的自由,真是振聋发聩!

第二篇:用爱筑圆中国梦

用爱筑圆教育梦

六三〇中学 焦伟

大家下午好!这是一份西安晚报,2013年4月10日,在第7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班主任当“妈”,一个月帮助5年级男生挽回一个家》。郭艳是阎良区第一学校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去年冬天,她发现自己班上的小磊突然不写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经过了解,才知道小磊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在征得家长同意后,郭老师每天下班后,将小磊带回自己家,和她女儿一起写作业、一起吃饭,这样的举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一次,郭老师的女儿问小磊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小磊说:“我最喜欢郭老师,我也喜欢在你家,你家有家的感觉。”当郭老师把小磊的这句话转述给他的父母时,夫妻俩心里很不是滋味。最终在郭老师的帮助下,小磊又有了温暖的家。

如果不是西安晚报的报道,可能我们就忽略了郭老师那个小小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那么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伴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用爱筑圆教育梦》。

我们和郭老师一样,都是最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走上这三尺讲台,每天早上,当我们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校园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开始了一天普通的工作;每天晚上,当我们伴随着学生的脚步走向归途的时候,我也知道,我们脸上的皱纹正在日益显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并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寒来暑往,那一声声问候,一张张笑脸,见证了我们的幸福。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是教育者亘古不变的追求。我们在用自己的爱铸就孩子们起飞的梦想。

王冬梅,六三〇中学师德标兵。26年如一日,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她所热爱的这份事业上,将一颗炽热的心奉献给了她所有的学生。2003年以来,作为教研组长的她,为了减轻毕业班老师的工作负担,毅然承担起了三个年级的历史教学任务,课时最多时一周要上27节课。27节课,意味着,意味着她要在一周之内备好三个年级的课;27节课,意味着,意味着她每一周几乎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可她从无怨言,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坚持上好每一节课。

面对学生,她更是倾注了全心的爱。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她总是循循善诱,无私帮助,帮学生重拾信心;王涛兄妹,一对家境贫寒的富平学子。一天,当王老师发现这两个孩子的晚饭竟是一盒冷冰冰的白米饭时。她偷偷来到兄妹俩租住的简陋房屋,发现原来孩子俩为了省钱,连一个取暖做饭的东西都没有,那时的她心里难过极了。当天晚上,王老师就自己掏钱,给兄妹俩买了燃煤炉子和锅,送去了鸡蛋和挂面。为的只是让兄妹俩回来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她冒着严寒,在出租房外,用笨拙的动作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生火。我们很难想象,常年住在单元房里享受着舒适暖气的她,是如何学会生火的。王涛兄妹晚自习回来后,看见平日里那个温文尔雅的王老师已经变得憔悴不堪时,感动的泪水潸然而下。

王冬梅老师凭着对学生的炽热情感,搭起了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现在许多走出六三〇中学的毕业生,每当提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时,仍然为之感慨,感激不尽。在西安世园会的安保工作中荣立三等功,现就读于陕西省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张锦,在回母校介绍立功情况时,特别提到了王老师对他多年的培养教育和关爱,那个七尺男儿泣不成声、却百般感激,不忘感恩。

亲爱的同伴们,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年开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前辈引领,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们学会了扎根讲台,挥洒青春,爱生如子,无怨无悔!

忘不了,课余办公室的聊天,我们永远离不开两个字——“学生”!

忘不了,每次考试后,同事们那焦躁的眼神,所有的讨论都是为了能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这样的讨论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而此时的我们,早已忘却了自己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

忘不了那所有的一幕一幕„„

有人会说这都是老师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呀。没错,就像刚开始,我们大家听到的新闻一样,郭老师做的也是最普通的事情。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把最普通的事情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呢?答案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这群追梦人。当我们送走了一届羽翼渐丰的学生,又迎来新的一批充满稚气的孩子时,我们深切的明白:教师在实现自己教育梦想的同时,更是在塑造着孩子们的梦。我们的梦想承载着孩子们的未来,承载着家长的期盼,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

走在追梦的路上,我们要感谢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感谢那些信任我们的家长,感谢给我们提供成长平台的学校,更要感谢运筹帷幄的教育局领导。是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心随梦想,勇往直前。

来吧!齐奋进、勇开拓、善奉献的青年一代们,让我们怀抱火热的青春梦想,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浓重的笔墨,在亮丽的青春里,留下属于教育者最绚丽的色彩!

第三篇:《用爱铸就教育梦中国梦》

用爱铸就教育梦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曲洋小学的老师——谢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铸就教育梦中国梦》。

梦,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当它从我们的笔尖流淌而出,我仿佛听见了幽幽响起的华美乐章;当它从我们的唇齿间吐出,我仿佛闻见了鲜花盛开的沁人芳香!梦,它就是这个世界绿色的希望,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力量!

人生因为梦想变得激情飞扬,承载亿万人民的追求和重托的“中国梦”深深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祖国有梦,我也有梦,我的梦就是用我的爱浇灌祖国的花朵,让“每一朵花儿”健康快乐的成长,用爱铸就自己的教育梦中国梦!

坦白说,从小在我的心底,我最初的梦想并不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以在刚踏入教师这一行业时,我抱怨过、迷茫过、彷徨过。可是,时间改变了一切。每当我走进教室,踏上那三尺讲台,看到下面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望着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我的心便慢慢地被他们所融化。当孩子们从不认识“b、p、m、f„„”这些最简单的字母,到他们学会拼音、认字、组词、写句子,到能通顺流畅的读好一篇文章时,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懂事,我惊喜地发现了,我从心底里拥有一种成就感、荣誉感,我知道,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看到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工作慢慢成长起来时,我真正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乐趣所在。此时,我不再埋怨后悔,我在心底肯定了自己选择三尺讲台坚守教育是对的。

有一位作家说得好:爱是相互的,当你用心去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当你用爱去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你一定会发现孩子们是那么的爱你。我清晰地记得2012年我去井冈山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学校我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教室门口看孩子晨读时,书声戛然而止,孩子们欢呼着向我拥来:“老师,你终于回来啦!老师,你去哪里了呀?老师,我们好想你呀„„”一阵阵欢呼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谣沁入我的心扉,一股暖流瞬间在我的心底流动。那一刻我百感交集,那一刻我倍感幸福,因为我对孩子们的一份爱换来孩子们对我的爱。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不就是如此吗? 有人说教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平凡寂寞;教师是一根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认为教师是一棵参天的大树,和稚嫩的树苗一起栉风沐雨,共同成长;教师是一座灯塔,在给学生指明航向的同时,也照亮自己前行的征途。在我们身边涌现了许许多多爱岗敬业、爱生如子、默默奉献的教师,如我乡刘贻禄、罗六长等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荡涤着我的教育灵魂,坚实了我的教育梦想。

刘贻禄老师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好教师。他扎根山区,从事教育事业38年,始终坚持着一个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振兴山区教育事业为己任。几十年来,他总是耐心地、循循善诱地去教育学生。当学生叶清秀和肖根秀先后因腿伤不能来校上学时,刘老师怕孩子的学习受到影响,他将学生接到自己的家里,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吃住,白天他背着学生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为他们辅导,补课。学生康复后,家长硬塞给他200元伙食费,刘老师婉言拒绝了:“孩子正在长身体,你们还是给孩子买些营养品补补身体吧!”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罗六长老师默默工作,和病魔做斗争的同时也不忘课堂、牵挂学生。2011年3月罗老师检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瘤,之后六个月艰难的化疗让他苦不堪言。他说:“回想做化疗时,一次比一次难受,那种痛苦真是让人无法忍受,当时非常绝望。但是,想起班上可爱的孩子们,想起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心中便燃起了希望。”所以,每一次做完化疗,他都第一时间赶回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站在三尺讲台上,听到朗朗书声,罗老师就找到了精神支柱,学生给了他巨大的力量。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个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一个个细微却不渺小的梦想,让我们知道,生命,因为有了梦想而多姿多彩!

记得去年我所带的班级刚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转折年级,很多东西不像一二年级那么简单,要求孩子们做好的有很多,他们新接触的新知识也有很多。本来对于刚上三年级的他们来说,要他们尽快做好所有的事情很难。而我却希望他们可以一下子长大,要求的事都能够做好,讲过的知识点都能牢固地掌握。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只要他们稍微犯了点小错误,我就对他们大发雷霆。每次发脾气之后,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伤害,我自己也陷入了情绪陷阱之中,懊恼后悔,不知所措,难以自拔。

翻开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选一位控制学生发怒的同学》一文映入眼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涌上心头,我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当天语文课上,我就在班上向学生讲了自己内心的冲突,请孩子们帮忙控

制自己的情绪。除了请大家帮忙外,还请一位学生具体负责,当他发现老师的脸色多云转阴时,便及时提醒、劝告。我也表示决心说:“只要这位同学已提出警告,老师一定听从,立即控制自己的情绪。”

后来,若是有学生做的不好,我要大发雷霆时,学生就会大胆地站起来说:“老师,不要发脾气,生气对身体不好,你答应我们少发脾气的。”听到这,我还有什么理由生气呢?我能说话不算数吗?我强咽几口唾沫,压住自己内心的怒火,稳定情绪后继续上课。渐渐地,孩子们就算有做不好的地方,我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的进步也让我有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记得去年暑假我去成都参加“ 亲近母语第七届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在泡桐树小学校园的墙上有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读完之后让我感触很深。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老师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这其中的而成就,何止是孩子。慢慢来,你会闻到花香,看到整个花园,会感受到温柔的微风。慢慢来,你会听到鸟叫,听到虫鸣,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揣梦想,勇敢前行。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梦想,用我们的双手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用爱铸就我们的教育梦中国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用爱共筑中国梦

“用爱共筑中国梦”全媒体征文活动启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决定联合举办面向全社会的全媒体征文活动。

一、征文内容

此次征文活动以“用爱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爱岗敬业,需要我们“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从而汇聚起奋发向上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围绕这一主题,可在多个方向拓展:

1、奋斗经历:为实现个人梦想付出的努力;

2、身边感动:身边人的追梦故事;

3、未来愿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4、建言评论:对安徽、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征文时间

2014年5月15日始至10月31日止。

三、征文体裁

体裁以记叙文为宜,可以是散文、随笔(诗歌亦可),作品应尽量通过具体事例、人物、细节来表达主题,务必做到客观真实,真情实感。文章字数在1500字左右(诗歌不限)。

四、投稿方式

邮寄(地址:合肥市长江中路39号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征文编辑组收,邮编:230001)。

电邮(电子邮箱:ahzwhd@126.com)。

征文一定要注明作者联系方式。

五、征文选刊选播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主要平面媒体将刊载部分优秀征文;安徽广播电视台将选择征文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组织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并选择部分优秀征文在有关广播频率中播出;中安在线网站将开设征文专栏,刊载所有征文,并设置互动专区,供网友点评留言。活动结束后,将选择获奖征文结集出版。

六、奖项设置

本次征文活动设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获奖名单将于11月在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媒体进行公布。奖项评出后,征文活动组委会将给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并邀请部分获奖者来肥参加颁奖典礼。

七、版权及使用

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者拥有版权;除非作者特别声明,组委会有权无偿在媒体上改编、展播、结集出版或用于宣传、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等相关的公益性活动。

第五篇:如果爱可以重来,我愿用一生时间好好爱你

序:

有人说我们的爱情是美好的,让人羡慕的;也有人说我生在福中不知福;当你离开后还有人对我说我们之间本来就是种错误的爱;爱,什么是所谓的爱情,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明白,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一段爱情可以由爱重新开始,却不能由原谅重新开始.我们爱一个人和不爱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同一些理由.时间治疗痛苦,也加深了痛苦;它有时候太长,有时候又太仓促.感情的事很奇怪."就当你真正离开的那刻起,我才明白了你在我心中是多么重要.我爱你,是你让我懂得了爱是什么!

(一)我们的相识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一开始我并不相信,因为一见钟情的爱情是长久不了了,但是偏偏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你.曾记得吗,当我第一天到餐厅"报到"时,姐把我介绍给这个大家庭的人时,我没有看到有这么一位你,当我离开这里准备回原单位去办离职手续时,在楼道里我遇见了你,你很热情、爽朗的和我打了个招呼,也就在这时你的样子在我心里深深洛下了一个印,我记下了你

下载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那位用一生假装爱中国的校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