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第一篇: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课程)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臵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五、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逐渐体会此中甘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第二篇: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

生活当中,美丽随处可见,漂亮的衣服,美丽的风光,可爱的孩子,在夕阳中带着和蔼笑容从容散步的老人。。。

这些都是具体的,我们感知的美。而教育之美相形之下就有些抽象模糊。教育有美丽之出吗?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育中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这就是一幅美的教育画卷,也是一幅充满创造价值的画卷,教师将知识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展示给学生,学生理解领会,让自己更博学多识,让自己远离无知,这种美是深刻的。

体育场上,学生们生龙活虎,沼气蓬勃,飒爽身姿随处可见,青春的风采,明快的笑容,敏捷的动作,团结拼博得斗志,以及相互帮助的精神。。。这所有一切都将教育之美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舞台上,同学们声情并茂,或独唱,或合唱,或弹奏,或翩翩起舞,他们用声音动作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诠释对理想的追求。这时候,教育之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

开学典礼上,一张张陌生地 面孔,认真聆听着师长对自己的勉励,稚嫩的面孔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求。这时候,教育之美将对未来的希望展示在我们面前,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行为,教育是肩负重任的一项事业,它关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 的前途命运,所以教育这时候是任重道远将要开花的树。

毕业典礼上,一批有一批得学生离校奔赴各自的岗位上,他们将开辟新的生活,在各自位置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这时候教育之美是充满了希望,充满了追求的离别之美少了忧伤,少了惆怅,因为年轻的心里只有勇往直前。

漂亮的衣服可以装扮人的外表,美丽的风景可以美化我们的坏境,可爱的孩子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教育之美却可以塑造一个高尚的灵魂,所以他是一种长久需要时间才能沉淀出来的美,教育关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这种美是一种沉甸甸的美。教育又是关于年轻人的事业,所以他是蓬勃向上的美。愿我们把这种博大宏伟的美发扬光大,愿我们都有一双慧眼吧!

第三篇:感悟语文之美

激活语文之美,感悟读之魅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实践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从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理解美的能力;给学生创设优美的朗读情景,帮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给学生朗读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欲望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较好地促进了朗读教学效益的提高。关键词:朗读策略

感受语言

我们常说,欲望教学时一门艺术.其实,姑且抛开语文教学不谈,只说“语文”,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语文,即语言文字。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听到的如同音乐般的语音上,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形状各异的书写符号---文字上,更体现在深藏于其中的美妙意境上。在语文课堂上,感受这种美的形式很多,但是,不可否认,在众多的形式中,朗读时一种重要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形式。

一、朗读对“激活语文之美”的意义

(一)以读来激活语文之美,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

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语文之美,需要用读来“激活”。

语文的美,是灵动的,是富有活力的。古人早已有了“书读百遍”的圣训。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隐藏于印刷得整整齐齐的一个个方块字中的语文之美,如何才能被学生感知到?是靠老师的讲吗?语文是一种默会性的学科,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怎么去讲?靠描绘,靠音乐,靠电脑?这些工具可能会对学生有所帮助,但要想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那些手段充其量也只能是辅助手段,而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读,并且只有读,才是语文学科感受认知对象的根本方式。(三)当前朗读教学现状堪忧。

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用繁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单纯地重视朗读的数量和形式,忽视了朗读的质量和目的;强调读的共性,却忘记了读书时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应该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更使我们感受到学生语文课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读的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以朗读“激活语文之美”的策略

关于朗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朗读的目标: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看,读,本身既是培养目标之一,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与此同时,语文学科还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朗读,便是在这片沃土上舞动不息的音符。它不仅是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影响着学生“全人”的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尽显朗读的魅力,展现语文教学之美呢?(一)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在读中感受语言美。

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且不说课本里精心挑选的一篇篇美文,且不说文人们遣词造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单是平时我们随便说的词句,由于语音、语调的参差变化,也使语言显得那样多姿多彩,魅力无穷。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和语言直接交流,不用“言传”,不用“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语言带来的美感。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朗读作为有声的语言艺术,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小池》《早发白帝城》,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诗篇。教学这样的课时,我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朗读。古诗那特有的韵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也好,培植也罢,我想,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先感受。感受到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喜爱之情,而这种情感,是最真实的,是最持久的。学生找到了这种感觉,远胜于教师苦口婆心地去告诉学生“我们要这样,我们要那样„„”而感受的方法就是读。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听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二)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样式,太具有很强的形象性。通过语言的描绘,我们往往可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需要在读中才能体会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单是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数量,还远远不够。其实,读书不单单是“口”的任务,它需要口、眼、耳、脑协同运动。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韩愈也说过:“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再加上有效的引导,便可使文章在脑中形成的画面逐渐清晰,从而更客观、更准确、更深刻,学生也就更生动、更真实、更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体味了艺术形象的魅力。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口到”上。他们把看到的内容用口读出来,却往往不解其意。这时,老师若能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便可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在美。

《夏夜荷花》是小学课本中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后三段分别从“荷花从不孤傲”,“荷花毫无私心”和“荷花也不娇贵”三个方面来写荷花。这桑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把荷花的美好品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学生开始只是就词说词,理解很浅显。我便巧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好一池荷花,要开就是满池满塘,给人一种壮观的美。你要怎样朗读,让听者也感受到这种壮观之美呢?”“课文里说荷花毫无私心,能不能结合你了解的资料说一说?”学生在结合资料畅谈了荷花的好处后,有的学生说:“荷花真了不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献给了大自然。”也有的说:“荷花真是毫无私心,我现在懂得了课文里为什么这么说。我„„我真想高声赞美它!”“好呀,”我顺势引导,“那么,就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吧!”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逐渐透过文字体会到荷花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可见,教师必要而精当的指导,就如同一把金钥匙,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不断提高朗读理解水平,使他们能够读出“滋味”来。

(三)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欲望。如果说怡情式的情感体验是感性阶段的话,那么,在感知美、理解美、体会美的基础上表达美、创造美,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升华,是语文的最高境界。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发现美、体味美,更使学生表达美的有力途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它对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因此,它具有独创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感受、表达方式不同,朗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然而,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就都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尽显个性风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读,用他们的心去读,他们将创造出更加绚烂多彩的世界。

学习《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有一位学生将最后一段的歌词进行了续写,在朗读时更加绘声绘色,把他的“创作”也读了进去,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学习《荷花》一课,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自己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蜻蜓飞来,告诉他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告诉他昨夜做的好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学生还想象小青蛙跳过来邀请他一起跳舞„„丰富的想象,大大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学生驰骋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分成小组,将文中的优美段落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有的还加上动作,有的把想象的内容也巧妙地加了进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美文就需要美读。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去表现,去创造,他们将会创造许多奇迹。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而是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若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抓住“读”这一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读”的魅力,让学生活动语文带给他们的独特审美体验,就会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语文学习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对阅读教学认识的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变化革新,我们的目标是让语文之美与读书之乐更加巧妙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呼唤的语文教学。

第四篇:作文:语文之美

(一)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如果你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你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我愿遨游于猛浪湍漩中;如果你是“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荆棘小道上。呵,语文,美丽如你,叫我爱不释手。

语文,如春风,吹拂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春天,柳树发芽了,我兴奋地告诉妈妈:“妈,你瞧,柳树冒出新芽了。”满以为我这个“冒”字用得很妙,估摸妈妈也用不上更好的词了。“是啊,柳儿暴青了!”妈妈笑了说。好一个“暴”字,形象而贴切,那嫩嫩的小芽儿不正是一瞬间全“暴”出来了么?我问妈妈:“你是如何想到”暴青“这个词的?用的可真绝!”妈妈笑着说:“大伙不都这么说吗?这是咱农家人最本色的话。”原来,乡邻们都是一位点石成金的语言大师,他们读懂了生活,也读懂了语文,语文正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语文,如滴泉,渗透于我们的每个学科。

一段“方七百里,高万仞……”的文言文放到数学里,便成了一道复杂的几何题,让同学们绞尽脑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放到政治中,便成了华夏的传统美德,让同学们摒除一切杂念,去参省,去内敛,去领悟,去践行……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

呵,语文,你如一壶香茗,让我心境澄明地品咂;你如一曲天籁,让我心如止水地聆听;你如一杯芳醇,让我不知不觉地沉醉……

不须“众里寻他千百度”你已“在灯火阑珊处”,落落大方的展露芳容。就像此刻,我自信地坐在考场上,闻着窗外阳光的气息,感受着语文的翰墨流香,轻风将我的发丝拂起,拂起我嘴角的一丝微笑,因为我知道,你正从我身边悄悄走过。点评:

读罢此文的感受可以套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语文,而是 缺少一颗感受她的灵动之心。”作者循着“生活中的语文——学科中的语文——考场上的语文”的行文脉络,向我们娓娓道出了“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的内蕴。文中既有“乡邻们都是一位位点石成金的语言大师,他们读懂了生活也读懂了语文”的敏锐洞察,也有“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的真切感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结尾的一笔——“考场上的语文”,看似信手拈来,随意为之,则妙手偶得,睿智聪慧,有四两拨千斤之功,非大手笔实难为之。

(二)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她有着一份灵气,无时无刻不充盈在我们身边。不管是风花雪月,还是世事变迁,都蕴含着语文。语文,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沉淀,滤去尘俗杂念,升华为一种泰然。

——题记

我爱雨。

子夜,雨水夹杂着风的啸鸣,降临人间,撞击着窗棂。此时的雨,声声敲击着心扉,似“巴山夜雨涨秋池”,似“雨打芭蕉湿红杏”……倾听奋斗目标雨声,仿佛听到了黛玉葬花

题帕的啼哭,仿佛听到了陆游铁马冰河的喟叹,仿佛听到了李商隐怀念友人的声声叹惋。雨中,金戈铁马正伴随着震天的战鼓动从那长卷间奔马而来……雨是秦槐汉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怆之泪;雨是桃花潭水边,知已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泪;雨是茫茫戈壁间,守边将士悉苦寂寥的乡思之泪。

此时,我是多么惊诧,惊诧于语文的魅力。因为语文,人们的情感得以寄托;因为语文,人们的思绪得以承载。语文舞着长袖携着清风,轻轻走过,留下一地芬芳。燕子啊,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爱风。

不论是春风的和煦,夏风的狂热,还是秋风的萧索,冬风的肃杀,都能拨动人们情感深处的那根心弦。在风中,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有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骤烈,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我想,当年易水之滨,那风定然在呼啸盘旋,撕扯着漫无止境天飞扬的芦花,飘零于易水之上。风中,那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背影,定然倒映在滚滚东逝的易水之上,透出一股悲怆。

这时,我又不由得感激语文,是语文,记载着邈远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

语文啊,你是那么迷人,带着一份独特的浪漫,从我身边轻盈地飞过,使我的心在天地间,飘舞,飞扬……

点评:

文化散文既要有文化的内蕴,又要有散文的韵味。但这似乎难不倒作者,艺高人胆大,腹有诗书者,自可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作者将多年的文化积淀凝聚于构思的焦点之上,从而迸发出了令人炫目的珠光异彩。与此同时,作者用题记总领全文,用“我爱雨”“我爱风”两个分起句统摄各层,再用结尾一段收缩全文,缜密的构思使文章既随兴驱遣,又章法谨严,沉稳之中不乏灵动,灵动之中亦显章法。它启示我们:只有在平日厚实的文化积淀的高原之上才能矗立起考场大气磅礴之文的高峰。

(三)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她如一缕春风,迈着轻盈的步履,掠过我的思绪,从我身边悄然走过。她就是语文。

语文是一位画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她用五彩缤纷的色彩调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抚慰,描绘着细雨的缠绵和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和生机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起一支农家丰年曲。她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日的豪迈和酣畅,使我思绪飞扬。语文是一位诗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她用激情之火,点燃我的心灯;她用诗化之墨,滋养我的心田。

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她用镜头留下冬天永恒的记忆,也摄下我心灵的律动。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

语文,好比一缕轻风,骀荡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四季常春。语文,好比一轮骄阳,照耀着我的心灵,使我的世界光明永存。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人生永不枯竭。语文,轻轻从我身边走过,飘飘然……

点评:

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化虚为实的机智。语文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但作者灵机一动,于是有了“语文是一位画家……音乐家……诗人……摄影家”一组鲜活的比喻,于是有了画面之美、韵律之美、诗意之美、镜头之美,更为难得的是这“四美”的演绎又沿着春、夏、秋、冬的时序逐层铺开,而后以“一年四季,语文相伴”一句加以绾系,给人以形散神聚之感。如果说上述的一组比喻是从生活走向语文,那么结尾部分的“语文,好比一缕轻风……一轮骄阳……一阵细雨”一组鲜活的比喻则是从语文走向了生活,幻化出生活中语文的哲理诗篇,给人以收放自如之之感。两组比喻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把语文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语文铺染得熠熠生辉。

(四)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想采撷一波浪涛

编织你飞动的裙角

想收集一捧星光

点缀你飘逸的发梢

想挽留一抹斜阳

定格你醉人的微笑

而你只是从我身边

轻轻走过……

——寄语文

忽然,有种写诗的冲动,仿佛三年的积淀,就在等待此刻喷薄而出,于是,写下上面的几行小诗,权当请柬,请您登上我的语文快车,直达我心灵深处的水晶天堂。

走进语文,就走进了神话的国度。

崔灏的黄鹤楼与李白的凤凰台究竟谁更富丽堂皇,彰显艺术的绝美?张继的寒山寺与杜甫的丞相祠堂到底谁更凝重深沉,凝聚历史的感伤?志南和尚的杨柳风、杏花雨是否打动了白乐天西子湖畔的早莺新怨?稼轩别枝惊鹊的月光是否朗照着摩诘拂琴复长啸……

踏过几道历史的门槛,语文携着我们去欢笑,去哭泣,去感动,去寻觅……

走进生活,语文不尽然如影随行。

星夜里,轻罗小扇扑流萤;微风中,满架蔷薇一院香;敬畏深秋,菊残犹有傲霜枝;留连春色,百般红紫斗芳菲……

经过几多生活的洗礼,语文引着我们去成长,去感悟,去向往,去飞翔…… 懈怠时,语文告诫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失意时,语文鼓励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浮躁时,语文提醒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无须太多言辞呵

只需深深凝眸 拂去了年少轻狂

只留下丝丝感动

当你轻轻从我身边走过 我已长大

——再寄语文 点评: 作者似乎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否则在紧张的考场之上是很难勃发起四射的诗情的。语文的星空里充溢着诗,它铸就了作者的诗文人生;生活的长河中流淌着诗,它洗礼出作者的诗意人生;考卷的文面上跳动着诗,它演绎着作者的诗化人生。今生有诗为伴,是一种缘分;生活有诗相随,是一种福分。那么,就让我们汲着诗的琼浆上路,去走过人生,走过四季……

(六)精彩语文

一直苦苦思索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

一直苦苦追求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

你给我清风与明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

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

伴着你,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放白鹿于青崖之间的旅者,豪酒入胸,七分酿成了月色,剩下三分,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拣尽寒枝却终不可栖的寒鸦,手持青青芒杖,在“疏月挂萧桐”之夜,叹大江东去,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落日楼头,断鸿声中的浪子,一边是枯藤老树,古道西风,一边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可他只愿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曾为一次失败,坐想行思,辗转反侧;曾经为一次得失,愁肠百结,蹙眉千度;曾为一次邂逅,殚精竭虑,苦苦哀伤。于是乎,读一读刘墉,品一品林清玄,几篇隽永优雅的短文,字字珠玑,禅意飘香,让我执着一份平和的心淡看苦短人生。

你让我怀着“东篱采菊,南山饮酒”的心境,去“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赏“禅房花木,曲径通幽”,品“荷笠斜阳,青山归远”,忆“黄梅时节,棋子灯花”。

是你让我幻化成庄周梦中的彩蝶,云淡风清地怡然轻舞;是你,让我化作牧童短笛中的闲云野鹤,天马行空地无所羁绊。你让我的生命化繁为简,思想过滤杂质,心境归于平和,归隐于“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偕忘。

精彩的你,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青绿。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用眼睛读你,用心灵读你,读不尽的精彩语文!

点评:这实在是一篇精彩的考场佳作!在作者的笔下,语文竟具有如此的魅力,语文 竟是如此的精彩。本文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深厚的阅读积累;

二、聪明的题材选择;

三、老到的语言表达。本文的成功,再次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丰厚的阅读积淀、扎实的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第五篇:发现语文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

即墨市灵山中学 九年级六班 张亚男

曾经幼稚的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曾经幼稚的认为,语文与扣人心弦的小说比起来,无滋无味;曾经幼稚的认为,语文是无聊的,是没劲的„可是,在不知不觉中,语文已怦然敲开我的心房„„

----题记 现在我发现,语文是“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的豪迈;语文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语文是所有人的精神;语文,好美。

读语文,我读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读语文,我读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读语文,我读出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语文,我读出了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读语文,我读出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读语文,我读出了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济世情怀……语文的美丽,无处不在!

流连语文花园,你会受益匪浅。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儿绽开笑脸;夏日,连着天际的莲叶间,粉艳娇嫩的玉荷映着热辣的阳光,秋季,萧瑟的秋风吹动着已逝的落红,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冬时,六出的飞花飘入窗户,一夜“春风”拂来,枯寂的干树枝上也开满了“梨花”,龟裂的大地披上了冬的银装,凝结着冬的情思。

聆听语文清泉的旋律,你会感触颇多。听――那不知谁家暗飞声的玉笛,寄托着李白对故园的思念;秦淮商女《后庭花》的哀婉,刺痛着杜牧炽热的爱国心;朦胧薄雾间传来的猿鸟乱鸣声,激起了陶弘景对山水的依恋;万籁俱寂后余音袅袅的钟磬吸引着常建走向曲径通幽处;震天动地的呐喊,洋溢着鲁迅的豪情;海浪拍打石头的巨响,激荡起纪伯伦敏感而多情的心。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泉飞瀑,柔波惊涛,一如星空中闪烁的星月:它们积淀着我绵延的思绪,涤荡着我无尽的遐想„„ 它从我们身边轻轻流过,带给我们的却是一声受用不尽的财富。每一次夜阑人静,捧上一本书,如高山之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之气的乐章。

考试将至,我就下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决心;奋笔疾书,进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奋斗。考试完毕,豁然开朗,回荡“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心情„„语文啊语文,你竟是如此的惹人喜爱„生活中的语文,好美,好美。

语文,它像一位冰清玉洁的少女,多情而又文雅;又像一个健壮的汉子,苍劲而又雄浑。它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同学,你准备好用你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发现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与欢乐了吗?

点评:作者构思精巧,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语文的热爱。文中大量诗句的引用,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辅导教师

张锡慧

下载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之美学生演讲稿

    基础年级秋季开学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 高二七班田煜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田煜,是高二七班的一名普通学生。历经好些天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我们终......

    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各位领导、老师、同行: 上午好! 最近在网上冲浪时偶得一小文,令我砰然心动。这里,先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理想的语文课堂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首歌......

    平凡之美

    平凡之美“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佛家这句话道出了平凡的极致,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由平凡到不平凡。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平凡的。当艺术达到那种境界时,它已不需要......

    青春之美

    悟《暧昧的北京》青春之美 暑假漫漫无期,百无聊赖间在书城中找到一本《暧昧之都》,据店长说这书又叫《暧昧的北京》,顷刻,我才恍然大悟。 要说这本书的文化底蕴如何,恐怕也是捉襟......

    平凡之美

    平凡之美 高玮 高一(9)班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我身边的许多人,也是平凡的人。 至少,现在还是。 可是,“平凡”绝不是贬义词。它甚至比许多闪闪发光的赞美之词更富有深度。这......

    和谐之美

    一、作文题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构句之美,在于对仗整齐,那是一种和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构句之美,在于长短错落,那是另一种和谐。和谐,指存在各......

    文明之美

    文明之美 文明有礼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花儿,翠绿的山,清澈的河水,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美,还有一种美就是文明之美,虽然它不像花儿那样绚丽多彩,但它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信念之美

    信念之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立足本职、服务发展的刘玉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尽心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