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大学医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准公布,这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是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对中国医学教育的一大贡献,使中国的医学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915年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
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
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
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
1931年,建立我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先后为解剖学教授马文昭先生、生理学教授沈钧淇先生和皮肤科学教授胡传揆先生。胡传揆教授同时任医学院附属医院(亦称北大医院)院长。从此,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院长为胡传揆教授。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北医校址迁至今日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由此,医学院开始了较大的发展。
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院长为医学教育专家马旭研究员。
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家曲绵域教授任校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6-7]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专家韩启德教授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并兼任医学部的主任。2003年,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柯杨教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至今。
经过一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北医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的校风。今日的北医--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大鹏展翅,实现着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创造
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8]
学校名称: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
英文校名: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简称PUHSC 成立时间:1912年10月26日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政编码: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其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9]
今日北医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医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 齐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实行八年制。现有9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检验学、医学实验学,1个专科专业:护理学。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本专科专业9个。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设有6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和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学校共有在各类在校学生11000多人,其中博士1145人,硕士生1562人,本专科生3652人。成人教育学生3500人,留学生549人。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66人,11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17位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人。
学校拥有2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81-2006年的25年间,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项目及“863”、“973”等相关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医学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99项,总经费达3.827亿元人民币;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347篇,连续数年在全国医学学科领域排名第一。在国际顶尖级杂志如《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ew Engl.J.Med、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或综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北医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才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作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已与海外75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Emory University(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个中外合作中心和5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设立了22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霍普金斯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得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北医的人才培养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着“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采取以条块结合,逐步融合为方针的管理体制,利用合校后的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更是得到有力加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促进了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人类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证医学等若干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学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
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发展,为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今天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实现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5]
(上述文字中的数字统计截止到2007年7月)迎来百年华诞培养6万余名毕业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了百年华诞。百年北医,薪火相传,6万余名毕业生走出校园。100年,北医见证了中国医学教育的一个世纪。[10]
“医校目的,自主观言,在促进社会文化,减少人民痛苦。自客观言,西来宗教,都籍医学为前驱,各国的医学集会以及印刷物中,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地位,实在是一件最惭愧不过的事。所以这所学校,不仅给诸位同学一种谋取职业的本领,使你们能挣钱,实在是希望诸位负起促进文明,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的责任„„”这是1913年1月,在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汤尔和对从京沪两地招考的第一届72名新生的致辞。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即今天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1912年10月26日宣告诞生,是我国第一所西医学校。1952年,北医从北京大学独立出来,成立北京医学院,直属卫生部领导,当年,考试招收少数民族学生。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原北京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
百年来,北医校友活跃在医疗战线,或奋斗在科研岗位等,践行北医人厚道仁心的本能。该校校友钟南山为证明缺氧时的肺功能,自我吸入一氧化碳,获得了无价的科学数据;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使发展中国家成千上万的病患受益,而发现者屠呦呦的名字在半个世纪之后的2011年获得拉克斯奖才被世人知晓„„还有在新疆扎根一辈子的人,如王宝光,响应号召在新疆工作40年,是新疆解放后卫生事业的决策者和开拓者;斑马丹增是解放后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大学生,他在3700米高寒牧区连续工作15年。北医还培养出姜泗长、胡亚美等一批院士。
院系中心
基础医学院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药理学系
免疫学系 病理学系 病原生物学系 生物物理学系 神经生物学系 细胞生物学系 医学遗传学系
医学信息学系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心血管所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药学院 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学系 药物化学系 天然药物学系 药剂学系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教学实验中心 应用药物研究所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 毒理学系 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 中心实验室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营养与保健品评价中心 预防医学培训部
护理学院 内外科护理学教研室 妇儿科护理学教研室 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护理学人文教研室
公共教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 哲学与社会科学系 医学人文学系 医用理学系 应用语言学系 体育学系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北京大学性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部远程医疗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是医学部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和保持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开拓海外医学教育; 接待世界各国来访的教授、专家、学者和外籍教员;管理医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举办国际会议、涉外讲座和研讨班; 办理医学部人员因公短期出国(出境)及国(境)外人员来华的聘请手续; 招收外国及台港澳学生并处理有关留学生的涉外事务等。国际合作处下设综合办公室、留学生办公室和医学教育海外培训中心,附属设施有留学生公寓和留学生餐厅(碧香阁)。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OIC)oversees the planning of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s(PUHSC)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attending a broad range of responsibilities.OIC executes the Peking University s policies regarding external affair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The office is responsible for exploiting the market of medical education abroad,hand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quests,keeping contact information and relations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foundations.The office also oversees foreign visits to PKUHSC,it invites foreign experts to PUHSC,participates in student recruitment,receives foreign students,scholars and visiting professors to PUHSC.In addition,OIC assists the travel of many doctors,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going abroad on official university business by handling passport and visa arrangement.OIC has established many sub offices to handle these broad responsibilities: 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OIC)has three divisions:Divison of General Affairs,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e,Divison of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Medical Education.The Foreign Students Office and Foreign Students Dining-Room(Bi Xiang Ge)are also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OIC.
第二篇: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大三学生入党志愿书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大三学生入党
志愿书
尊敬的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党组织:
敬爱的党组织,今天我郑重地递上入党申请书,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庄严神圣的一件事,是我在入党前对人生的一次宣誓。若党组织在严格审查后能予以批准,我将认真履行党章上所要求的一切,严格要求自己,接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严于律己、勤奋进取,努力作一名合格而且先进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向现代化事业贡献我毕生的精力和热血。
我自愿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
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人类实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明、正确的党,它善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自己,保持正确的航向;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广大人民同甘共苦;它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实行民主的科学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它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它积极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种爱国力量,加强同港、澳、台同胞的联系,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它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党的教育伴随我走过了21年的人生历程。还在孩提时,电影里、课本上革命先烈的英勇行为,便使我感受到了党的神圣和伟大。那鲜艳的党旗如熊熊燃烧的烈火,温暖着我的心窝。我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党旗下,向党宣誓,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那时,我已深深地懂得正是那金色的镰刀和锄头砸碎了禁锢在劳动人民身上 的铁链,打破黑暗旧社会的枷锁,推翻了几千年来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炎黄子孙带来了新生活。
本人加入党的愿望由来已久。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执著与崇高的信念,这种信念给了我克服一切障碍、追随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即使组织上认为我尚未符合一个党员的资格,我也将按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小鱼儿
2016年3月17日
第三篇: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成立-基础医学院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成立
(新闻用稿)
2010年9月19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408室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副司长、教育部科技司陈盈辉副司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医药973专项专家组组长李振吉教授、天津天士力集团闫希军董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8处王昌恩处长、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消化内科主任日比纪文教授、日本北里大学创药科学部门和汉药物学研究室主任山田阳城教授、日本岐阜保健短期大学永井博弌教授、日本长崎国际大学药学部正山征洋教授、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生理与药理学系贺平年教授、韩国庆熙大学药学院金东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黄聿教授、澳门大学中华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王一涛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唐超枢教授、杨宝学教授、周长满教授、朱毅教授等、祝世功教授、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高秀梅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晓良教授、陈乃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孙晓波教授、清华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罗国安教授、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徐晓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彭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戴克胜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玉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副主任李丽教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陈立新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徐春波夫秘书长、朱晓磊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处长沈如群、教育处副处长续岩,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琦、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人民医院、三院、六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首钢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主任、教授等100余位嘉宾出席了此次学系成立大会。
续岩副处长主持大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代表医学部宣读了《关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决定》,宣布韩晶岩教授任系主任、李萍萍教授、王学美研究员、张学智主任医师、王少杰主任医师、聂有智主任医师、华红教授任系副主任,王传社副教授任系秘书。
新当选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第一届学系主任韩晶岩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成立的背景、目的和建设目标,将学系的建设目标设定为:形成国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团队,为医学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服务;建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博士流动站、重点学科, 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搭建多学科研究平台, 行成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研究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基于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提出解决复杂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理论和新方法, 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建立国际中医药合作交流的网络, 通过中医药国际化, 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首先致辞,认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有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有着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沉淀,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系,为本科生开设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 培养高水平中医药研究人才,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 凝练科学问题, 系统地研究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问题, 将对促进我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对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西医结合系的成立,要支持这个团队,这个团队是很有力量的,韩晶岩教授很有激情也很有热情,相信我们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教育部科技司陈盈辉副司长在致辞中说“北京大学医学部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人才济济、从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今后会为中国的医学发展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医学的发展其实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作为培养未来医学高级人才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系, 系统地开设中医药课程, 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对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水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韩晶岩教授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年, 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和组织才能,能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做出贡献”,陈盈辉副司长 “祝愿韩教授带领的中西医结合学系能够勇于探索、不断的冲击医学前沿、早日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医学研究的平台。教育部科技司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该学科的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在致辞中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这样的高等学府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系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学科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一门医学学科,是我国医学科学工作者独创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我国50多年的医学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学者创造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医学成就。例如:抗疟疾药物的发明和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造福于中国人而且惠及世界各地的民众,有利的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中西医的统一的新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然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缺乏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队 伍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批专家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中西医结合事业,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他们中的很多人年岁已高,逐渐退出了科研、临床和教学的一线,就出现了谁来接班和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因此,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关系到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使中西医结合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希望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在培养高层次的新一代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消化内科主任日比纪文教授在致辞中说“韩晶岩教授从1991年到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消化内科留学,在此学习和工作了19年。现任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长末松诚教授、我和韩教授都师从于日本微循环学会的创始者土屋雅春教授,我们是师兄弟。我们与韩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韩教授的努力,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了部级友好关系,每年师生互访。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炎性消化管疾病的治疗,尽管我们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但是,但凭现代医学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办法。所以,我希望我能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合作研究,共同研究复杂性疾病的诊治问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医药973专项专家组组长李振吉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艰巨的工作,这项工作在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要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我们非常需要一批既具有一定中医药功底与背景,又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严格训练,并且有国际交往背景和国际视野,有策划和组织能力的专家加入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队伍中来。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代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诊疗最高水平的高级学府,这里会聚着西医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我国一流素质的学生。而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是在整合与优化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研室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的成立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起了又一个高层次的组织平台。希望中西医结合学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的同时,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在一到两个领域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虚心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吸纳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努力,争取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希望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在韩晶岩教授的带领下,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天士力集团闫希军董事长在贺词中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探索,是中医与西医实现科学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具体实践。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成立顺应了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和发展的大趋势,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临床应用的需要,对于促进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多年来天士力集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密切合作,大力推荐产学研结合。于2003年共同组建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经过韩晶岩教授及其团队不断的探索,技术平台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创新能力和学术力量不断提升,形成了复方中药改善心、脑、肝等微循环障碍和损伤的研究体系,先后完成了复方丹参滴丸和养血清脑颗粒、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总酚酸等一系列产品对重要脏器的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对探明物质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先后有24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形成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力,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八年的合作探索,微循环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天士力集团实践“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同获所有,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的典范,对于推进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建立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双方合作是成功的。今天在这里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为整个教学与科研的优势资源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更加开放也更加强大的技术,对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是有个优秀的团队,韩晶岩教授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他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获得成功。我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理论研究系统的推进、人才团队的不断壮大,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应该是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共同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预祝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立足于高起点、开创新局面,成为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科研教育的阵地。
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李丽副主任宣读了王宝恩主任的贺信“欣闻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系, 我由衷地高兴.从此我们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又多了一个可以深入交流和合作的伙伴。我们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有着良好的交流背景.多次组织学术报告会, 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 共同热爱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有着共同的理想。中西医结合在急重症的治疗和在消化领域, 比单一中医药治疗和单一西医药的临床临床疗效都好,希望我们能联手, 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在这些领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机理, 为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柯杨常务副校长向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韩晶岩主任和李萍萍(因外出开会缺席)、王学美、王少杰、张学智、聂有智、华红副主任颁发了聘书。随后,柯杨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们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建立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学系的成立,实际上是在我们这样一所以西医著称的北京大学医学教育中,再一次确定和强调我们祖国医学的重要”,“我们认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我们西医技术和方法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我们确实让老百姓受益的同时,我们仍然强烈的体会到,医学本身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虽然中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它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同时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中医有非常好的思想和方法。大家知道西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先天不足,那么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我们看看西医的教育往往针对的是人体,针对的是结构,针对的是分子功能,但是我们忽略了对心灵的成长问题。中医的很大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各器官相互间的作用,它有很多成功的,应用于实践的例子和经验,同时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情志,注重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观念在西医里面是非常欠缺的。另外中医药也是我们国家的宝库,所以都值得我们在西医院校很好的发展中医,我们希望我们以往的一些认识能逐渐得到纠正。”
柯杨常务副校长说“我们有很好的学生和很好的学术团队,闫总通过韩教授的团队对北医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是企业界对医学发展的一种胸怀一种眼光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要感谢大家的支持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进一步加强团队精神。”,“希望以后大家能更好地团结,更好地从大局出发,从弘扬中医的大的目标出发,大家精诚合作。最后感谢企业的支持,感谢各位领导在中西医结合学系成立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把我们这个学系办好”。
成立大会结束后,中外来宾参加了庆祝晚宴。
第四篇: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近年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定位,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成才率为就业工作重心的工作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大除了加强一般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工作之外,还立足于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向职业指导工作转变,并初步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群体中构建了一套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衔接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该体系包括职业咨询(包括职业测评,一对一)、职业指导教育(一对多)、职业指导活动(多对多)、职业指导学科建设(多对一)四个层面。
从服务对象来看,学校把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服务对象主要区分为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两大类。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开设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通过就业实习、挂职锻炼、精神物质奖励、校园文化舆论氛围营造等工作环节,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重点行业与单位就业;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及就业深度服务,等等。对非毕业班学生来说,学校校系两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就业中心直接面向非毕业班学生“一揽子”地推出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咨询、职业辅导工作坊、职场北大人系列访谈等多项创新性的全程职业指导工作项目。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突破口、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为起点,通过专业化、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在实践中,北大开展了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辅导工作坊,等等,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个人特质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估。这种认识和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职业认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为内容的国情校情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北大通过职场北大人系列访谈、职业经理人沙龙、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职业社会,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在此过程中,还着重从职业目标、职业情感两方面入手,重点贯穿了以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为内容的国情校情教育。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的伟大追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
以成功校友激励、毕业教育为手段,深入开展艰苦奋斗和感恩教育、廉洁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多年来,以成功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励在校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已成为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宝贵财富。学校每年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毕业教育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如毕业留念墙以及毕业生捐赠活动的“成长感恩”系列活动、毕业生廉洁教育活动、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指导讲座,等等。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拓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北大在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工作中,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职业认知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精神。邀请创业精英、企业高管、成功校友来校园传经送宝,以他们的典型案例为教材,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追求和创业精神;第二,以职业培训提升创新能力。学校开展的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辅导工作坊、创业指导教育等培训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开发。第三,以校园文化鼓励创新精神。
第五篇: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北大催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并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学校名称: 北京大学
外文名称: Peking University(PKU)简称: 北大 创办时间: 1898年(戊戌年)7月3日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现任校长: 周其凤
知名校友: 李克强、白春礼、胡春华、李彦宏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数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外系: 国语学院、光华管理学院 目录
学校简介
校徽
校歌
学风
校风
历史沿革
1898~1911年
1912~1929年
1930~1937年
1937~1946年
1946~1949年
1949~ 校容校貌
现任领导
国家重点
学科: 125个
硕士点: 312个
博士点: 259个 院士: 87人 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
授15位 主要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得主2位 7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
学校代码:1
0001 旧称:
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
大学
世界排名:4
4(2012/13)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排名
招生情况
办学力量
规模概览
科研机构
师资力量 院系设置
学科设置
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
知名校友
办学成果
学术方面
教学成果
学术期刊
学科研究
交流合作 历任校长
历任书记
历史名人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李大钊
茅盾
马寅初
钱玄同
刘半农
新生奖学金
交通提示
近年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学校简介
校徽
校歌
学风
校风
历史沿革
1898~1911年
1912~1929年
1930~1937年
1937~1946年
1946~1949年
1949~ 校容校貌
现任领导
学校排名
招生情况
办学力量
规模概览
科研机构
师资力量 院系设置
学科设置
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
知名校友
办学成果
学术方面
教学成果
学术期刊
学科研究
交流合作 历任校长
历任书记
历史名人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李大钊
茅盾
马寅初
钱玄同
刘半农
新生奖学金
交通提示
近年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
大学堂匾额[1]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名称)建立的学校,并催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学制,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体系的奠基者。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国立北京大学。[2]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心理、力学、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也是第一所招收研究生的中国大学。[3]
北京大学西门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2] 校徽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4] 校歌
1916年校歌由时任校长蔡元培,吴梅作词)。1918年校歌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吴梅作词。1952年校歌,是《燕园情》,由周保平作词、孟卫东作曲。现在北大的校歌便是此。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北京大学的西门华表[5]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学风
勤奋 严谨 求实创新[6] 校风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