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鉴赏作业

时间:2019-05-15 06: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音乐鉴赏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音乐鉴赏作业》。

第一篇:西方音乐鉴赏作业

学号:20110130928 姓名:余俊

弗里德里克·肖邦-著名的波兰音乐家

人物简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生平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等。因为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所以被誉为“钢琴诗人”。

人物关系

成名曲: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巴黎之夜:

肖邦移居巴黎初期,没几个人知道他,而誉满全城的则是钢琴家李斯特。

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这天的钢琴,演奏得那样深沉淳郁,没有一丝一毫追求表面效果的东西,听众如痴如醉,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演出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而肖邦也不负重望,一鸣惊人。

英年早逝:

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1.喜欢肖邦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肖邦简介,以下是我总结的原因:

我不是一个热爱音乐的狂热粉丝,对于西方杰出的音乐家也少有耳闻,但是在学习了西方音乐鉴赏之后我对于音乐的认识逐渐增长,而在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众多音乐家之中,跳入我眼中的只有肖邦,不仅仅为他的音乐也为他的精神。

肖邦从小展现的音乐天赋,以及它对于音乐的热爱,正像他被称为钢琴诗人那样,他除了创造钢琴曲以外,只写过几首歌曲和室内乐曲。可以说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创作钢琴曲,他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齿轮,为了他所热爱的和热爱着他的人们,他不断的找灵感创作出令人们身心都能为之解放的曲子,从过去到如今都有很多很多的人为他惊叹,“这是怎样一个天才啊!”可想而知肖邦在音乐历史上的伟人形象是多么巨大。肖邦本身就是作为钢琴家兼作曲家在华沙和维也纳初次登场的,他以与其他的演奏家不同的独创性和音效以及他那纤细而高雅的弹奏方法博得了大家的高度赞扬。18岁时,肖邦已表现出超然的个性和独创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与舒曼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标题和情节。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

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其他音乐: 我觉得老师课堂上讲的音乐家和他们的音乐已经很具有代表性意义,能够很好的诠释西方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了,所以我没有除了课堂讲的以外喜欢的音乐了。

3.对于本门课程的建议: 我建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短片或者是人物的纪录片,这样更能增加同学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喜爱。

学号:20110130928 姓名:余俊

第二篇:西方音乐鉴赏

一、比较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

@巴赫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最大的成功是创立了平均律和对位法。1.巴赫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主,而亨德尔的音乐以宫廷内的世俗音乐为主。2.巴赫的音乐庄严,追求逻辑和理性,亨德尔的音乐注重辉煌与华美。3.巴赫音乐复调性强,亨德尔则更倾向于主调。

4.巴赫一生没有出过德国,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取得很耀眼的荣誉和名声,并且生活相对艰难。亨德尔则是历游欧洲各国,在皇家工作,是宫廷大乐师。在当年,贝多芬评价亨德尔说:“所有大师中无可企及的大师”,“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在他的墓前脱帽下跪。”。亨德尔出身于中产阶级,并在中产阶级首先获得权势的地方供职。他宫廷歌剧转向神剧象征着社会的巨大转变,他以此成为新的中产阶级文化的一位建筑师和现代公众弥撒曲的创造者。和巴赫一样,他立于欧洲音乐的主流,将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的因素吸收到他的艺术中。巴赫和他作为晚期巴洛克代表人物互相补充。巴赫的艺术是内省的;亨德尔是个外向好动的人,巴赫在管风琴阁楼中作狂想曲;亨德尔是个庭臣,巴赫是个一丝不苟的艺术家,他使其所接触的每一种形式趋于完美;亨德尔写歌剧总是一挥而就,是一位杰出的即席作曲家。巴赫是一位精雕细刻的大师;亨德尔创作起来笔触挥洒自如。巴赫以神秘的眼光注视着未来的世界;亨德尔赞美这个世界的壮丽和权利。两个人都受伦理的理想鼓舞。但巴赫是一位路德教徒,亨德尔却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道德观念不受教条的束缚。

他们以及拉摩和维瓦尔蒂在他们那个时代都取得巨大成功和享有享有巨大成功和盛名;他们凭借着技巧、笃诚和富于想象的内涵来写音乐,这些音乐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处于同时代的对位风格与主调风格矛盾取得和解的时期。都擅长于创作器乐和声乐作品,他们都知道音乐思想的新趋向,虽然没有一个在他自己的音乐中进行了深思熟虑的革命,他们都在晚期巴洛克已确立的形式和风格范围中创作,他们的创作力主要在于以一种独特的最佳途径来从事这些公认的事情。巴赫除了歌剧之外,将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所有形式都作了成功的尝试。亨德尔则优于歌剧创作。亨德尔最大的贡献是在巴洛克因素之外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歌剧。

@ 巴赫音乐特色是复调,这是他不变的因素,无论是创意曲还是平均律赋格都给后人留下了重大的意义,影响了德国音乐文化甚至是世界300年。

亨德尔则多样化一些,变奏,咏叹。宗教形式的清唱剧的开端到歌剧,管弦乐的延伸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处于同一时期,甚至是同一年出生,一个是有名的巴赫音乐家族。一个是小城镇家庭,但却有着不同的经历。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亨德尔一生的主要功绩: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在巴洛克音乐里。

能和巴赫并肩的大概只有亨德尔。相比巴赫身后的寂寞,亨德尔却在他生前就享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富足的生活。亨德尔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与神剧,其崇高壮丽、表情生动、富有创新精神和感染力的艺术特点在这些作品中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

@ 巴赫(巴哈)(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亨德尔是清唱剧之父

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华,而是翻译作赞美主。)的句号。

二、说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交响乐发展历史上各自的地位及各自的贡献有那些?

海顿:奥地利

莫扎特:奥地利

贝多芬:德国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部交响乐。他的九部交响曲的风格发展恰好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体现。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这在当时最能激动人心。他的创作的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同时,他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鸣曲形式又各有其特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处理,在音调和形象上都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不仅在一个乐章的范围内使各个主题形成相互间的统一,而且在整个套曲的不同乐章中也是这样。例如,《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英雄性号角式的音调,也在其他乐章中出现,《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甚至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他还把歌剧创作的戏剧性手法应用到他的交响乐创作中去,使交响曲成为一种深具戏剧性的器乐体裁;他把交响曲中原来的小步舞曲乐章改为诙谐曲,扩大了表现力的范围。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从音乐史的角度而言,能同海顿相提并论的并不多。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交响曲的规范,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他最伟大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海顿有“交响乐之父”的美称,为后经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开花结果的古曲乐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规矩的和声和转调,自然音阶的旋律写作,分散和弦基础上的动机与主题,均匀对称的乐句和平衡的曲式,这些是大部分海顿作品的特征,也是古典时期中庸限制的审美典范。

三、贝多芬的交响乐有哪几部及他的人文精神和音乐个性?

一、C大调《第一交响曲》

二、D大调《第二交响曲》也被阿贝称作“英雄的谎言”

三、降E大调《英雄》

四、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五、C小调《命运》

六、F大调《田园》

七、A大调《第七交响曲》

八、F大调《第八交响曲》

九、d小调《合唱》也称作《欢乐颂》,因为阿贝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即:九部交响曲: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

七、疯狂的交响舞蹈——第七交响曲

八、快乐应该属于音乐——第八交响曲

九、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音乐个性: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No.9),消失(No.5,7)。第9交响曲2,3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3乐章;第5,7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于慢乐章。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1/3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配器的变化:新的乐器的使用以及交响乐队的规模变大。

乐圣贝多芬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

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

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

人文精神:.在波澜壮阔的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无疑是一个最响亮、最伟大的名字,即使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他也是少数几个罕见的伟大人物之一。而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超凡入圣的音乐才能,更在于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他已经成为人类激情与力量的化身,成为人类以顽强的意志同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象征。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罗曼罗兰笔下的不朽形象——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少年时代就是完全以贝多芬为原型而创作的。不幸的童年生活对贝多芬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他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使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和紧张思索的习惯。但是早年的苦难生活没有把他压垮,反而在他心里激起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一种对生命、对宇宙宗教般的深刻体验。伟大的音乐在他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开始骚动起来了。苦难塑造了贝多芬反抗的性格、倔强的意志以及那雄伟的力量,而这些是他一生都在表达的音乐主题。贝多芬说:“我不是靠一篇论文一举成名的,从儿时起,我就努力理解历代贤哲们的思想,为的是使自己博学起来。艺术家应为推进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否则就是一种耻辱。”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似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充实完善自己,使他的一生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中。

贝多芬是自信的,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于成功的渴望;他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的天才是不会甘于平庸的,他必将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不朽的生命。正当贝多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厄运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耳疾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犹如画家双眼失明一样。贝多芬在精神上遭受到巨大的摧残,他一度想要自杀。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度过了精神危机,苦难使他的音乐创作得到升华。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只要我做一天上帝最不幸的造物,我就要反抗一天。”此时,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把英雄人物的这种内心斗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直至最后取得胜利的思想的复杂过程全面地展现出来。如果说《英雄》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座丰碑,那么,《命运》无疑是交响群山中的又一座巅峰。贝多芬是一位精神的英雄,是“心”的领袖,是生活的绝对强者。他的音乐如此惊世骇俗,如此博大精深,让生命的伟大意义超越个体,穿越时空,而臻于无限。实际上,《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发展的全过程是和在贝多芬的许多其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方向是和谐一致的。简单的说,这个方向大致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和斗争上升到欢乐和胜利。贝多芬的交响曲构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争取自由、欢乐和胜利不是为了个人的这一感情的抒发,而是把它看作是为全人类争取的权利。

第三篇:音乐鉴赏作业

沉闷的生活需要轻松的调剂,麻木的内心向望温情的润泽,而最好的办法,也许不外是听一首好歌。

音乐,是快乐我们的精灵,而《放牛班的春天》,实际上可以看成一部有关这个精灵的史诗。纸上蝌蚪似的音符,经过马修老师的指点,慢慢地开启了“放牛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在他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有着如诗般的纯洁天真,他包容他们的错失,鼓励他们勇敢地证明自己,把他们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起了一只合唱团。“天使般面孔”的莫杭治(Pierre Morhange)就是此时被发掘出来,逐渐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并以此为奋斗,最终成了世界知名的音乐家。

音乐可以消弭一切,严肃紧张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变暴躁的校长,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童趣大发的玩起纸飞机;音乐也可以让人为之倾注一生,马修老师被辞退后,没有追求名利,一直与音乐为伴,平静的度过了后半生。

贯穿整个影片的,都是孩子们稚嫩清澈的歌声。一曲曲听下来,使人心生愉悦,似身临如画美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小径蜿蜒、枫叶红澄、海波荡漾、翠鸟轻翔,一时间,恍惚中满是轻快温馨。

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是因为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美好。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和尊严,再没有调皮捣蛋,再没有恶作剧。阳光般髅牡囊舴崛岬氐吹幼潘钦诔沙さ男⌒⌒牧椋哺谋淞怂嵌允澜纭⑺撕妥约旱目捶ǎ强几惺艿桨透冻龅奈按罅α浚泊哟擞辛艘桓稣感碌娜松?

让观众醉心的,除了老师和学生这样人皆有之的情结,相当多的人更爱片中的音乐,有网友写到:几首插曲好美,犹如天籁涤荡心灵;少年梦一样纯净的嗓音在柔和的和音衬托下突兀而起,整个宇宙在瞬间都沉静了,福音降临,问题少年们心中原本涌动着比常人更多的激情与期望。

音乐是本片的主题。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早在2002年9月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与Coulais制作本片的音乐部份,克里斯托弗希望尽量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最终他们二人为电影合力创作了多首歌曲。

此后的市场反应证明了他们的成功。此片于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一个月时间已经有近600多万人进入影院,创造了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并最终成为2004年法国电影票房冠军,角逐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意味着什么呢?一部没有美女、暴力、动作、凶杀和任何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用唤起心灵的共鸣来获得成功的。

这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片”,音乐是本片的主题,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在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策划本片的音乐部份,这部片子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

电影由于声话并茂,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具有现场感的真是艺术,而现场中各种声音的真实,来源于它们的生活化、性格化。每个孩子都有着如诗般的纯洁天真,他们勇敢地证明自己。这才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欲望有着动力有着缺点有着成长。马修老师把他们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起了一只合唱团。贯穿整个影片的,都是孩子们稚嫩清澈的歌声,似身临如画美景。影片中孩子们由最初的自己孤独的自唱到合唱团一起唱,由孤独寂寞的不敢高声到勇敢的表现着自己,由声音的跑调到合唱出连公爵夫人都赞叹的美妙歌声。他们的歌声表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在组成合唱团之前,音乐压抑、舒缓,可是当合唱团成立以后,音乐开始欢快,开始充满了情感。“放牛班”才真正有了春天,“池塘畔

底”才有了些许生机。

影片开始时两位友人回顾过去时,音乐很轻很惬意,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过去,而随着回到过去,音乐随之加强。当莫翰奇离开合唱团时,音乐变得缓慢,甚至有些压抑,伴随着雨声,表现莫翰奇内心的惆怅。当他回到合唱团,尤其是马修老师在指点他,在训练发生时,没有一句台词,却伴随着音乐画面在不停的切换,人物也由懒散、害怕转变成乐观积极。尤其是在公爵夫人来参观时,重新让莫翰奇回到队伍中,回复他的独唱部分,我们也从歌声中、从眼神中读到了渴望。正如马修老师说:我突然领悟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对他的肯定。正是声音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为画面增加了活力。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和尊严,再没有调皮捣蛋,再没有恶作剧。阳光般明媚的音符,轻柔地荡涤着他们正在成长的小小心灵,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他们开始感受到爱和付出的伟大力量,也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也使得严肃紧张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变暴躁的校长,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童趣大发的玩起纸飞机。故事是由一本50多年前的日记与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回忆开始.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了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他要面对的是满课堂的问题学生,几位与他一样善良但无计可施的老师,还有一位唯利是图残暴的校长.在看似麻烦的局面下,马修一音乐的手法,在校成立了和唱团,最终唤醒了孩子们善良天真的本性,阳光第一次光顾这所外号叫“水池底部”的学校,虽然最后马修被迫离开了学校,但留下了那本不为人知的日记,两位老者便是当年唱着圣歌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故事片,但通篇欣赏下了,它更像是一部音乐片,一部未经污染充满爱与温暖的童话.<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光这个名字就起的明媚而灿烂,没当念起,总能个人的嘴角带来一抹欣慰的微笑.据说导演拍摄的灵感来源于他10岁那年打开他心灵之们的一部音乐剧.如今电影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也许正是导演十几年来想说的.不错,整部电影最为完美之处便是通篇穿插着宛如天籁的童声合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唯美的歌声,这部电影将失去多少光环.童声合唱纯净犹如来自天堂的歌声,仿佛那是天使的咏叹调,仿佛是一首悠扬的诗歌.所有合唱都配有绝美的歌词“在回旋的风中转向,展开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寻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驿动的梦,我的心燃起,骤然飞舞飘离大地”那返朴归真真挚的感情,组成世俗中神圣的歌唱,道出了希望与光明,那天真的欢快有如一泓清澈的泉水,从口中缓缓道出.圣洁的音乐,让我们渐渐懂得了宽容,乐观,仁爱.电影因音乐而精彩,在电影上映后,电影中的歌者---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举行了世界巡演,使人们重新发现那些经典的音乐形式,原来音乐亦是一中抚平心灵伤口的良药.那纯洁的歌声,更是使世界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除此之外,影片中不断出现的马修老师的内心独白,让人们不断的认为这个故事仿佛真的发生过,在50多年前的乡村,真的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几位老师,一所古老的学校,以及一位为音乐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善良的马修.音乐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在合唱团的歌声中,一切开是慢慢转变.春天光顾的校园里,孩子们依然顽皮淘气,却增添了乐观与友爱,清澈如水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信任.校长依然

唯利是图,但也学会了在没人时偷偷在办公室玩纸飞机,春天看来真的来了,这也许便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寓意所在.影片中的每一个对白,每一段情节都值得推敲,每一个字眼都折射出细腻而温暖的感情.其中最感人之处莫过于当马修要被迫离开学校是,他多么希望孩子们能违反校规,正当他失望时,经过一个转角处,他发现从楼顶的教室不断扔下许多写满祝福的纸飞机,它们纷纷落在了马修身旁,他幸福地辨认上面的笔迹,楼顶的窗口中伸出了一双又一双挥动的小手,尽管他们没有伸出脑袋,但那纸飞机和小手对于马修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世间最为真挚纯洁的爱.影片掘弃了商业元素,与最美好单纯的笔法向我们描写了另一个世界.看过之后,没有给人留下遗憾,也没有震撼,只有单纯的感动,这感动不会使人流泪,只会带给人们一抹善意,心领神会的微笑.影片缓缓地告诉人们,原来音乐竟是世间至真至纯之物,她能抚平伤口,打开心扉.在音乐面前,我们只是苍白渺小的个体,我们只有感动.音乐的故事即使不会激动人心,但音乐的洁净,音乐的通灵,还有那份温情,足以留下一丝美好的感动,有了这些,便足够了.

第四篇: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经济与贸易学院 08金融1班 何茵 200836650237

西方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来了解和欣赏一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和优秀作品,而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觉这门课程真的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可说的上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物传记。

首先登场的是巴洛克时期。

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萌芽和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政治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巴洛克音乐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於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巴洛克音乐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名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被誉为“文 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是说到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不得不提J.S.巴赫,他被誉为“音乐之父”,他 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 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而这个时期的演奏乐器——管风琴最令我为之惊艳,印象深刻。管风琴的体积之大,声音之洪亮,气势之磅礴都是那么的独树一帜,让人深深着迷。另外,亨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闻名遐迩。

然后要介绍的是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而这就是古典主义音乐的萌芽。古典音乐的风格表现为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家个个都是声名显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的一代音乐巨子,他在命运上的坎坷经历与他的音乐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强烈对比,让世人对他更加充满了尊进和崇拜。他流传于世的著名作品有《月光》《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悲怆鸣奏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更是被公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最后出场的是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初的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在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音乐,它以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浪漫主义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舒伯特、肖邦、柴可斯夫基也都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家。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另外,肖邦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其中的圆舞曲和夜曲更是不能不知的代表作。

在这之后,西方音乐还经历了印象主义时期、表现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壮大,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西方音乐。

在这一整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简单认识,知道了许多世界知名的音乐家,听到了他们的成名乐曲,而且通过老师不时播放给我们欣赏的音乐电影、露天音乐演唱会和音乐歌舞剧,也让我为音乐的魅力所折服。

首先,那部音乐电影所述说的是著名音乐大师舒曼与他的妻子克拉克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中始终贯穿着舒曼一生的优秀音乐作品,这部电影将这位音乐大师的真实生活完整的重现于观众的眼前。我最先对这部戏有兴趣是因为女主角的名字和新加坡著名的克拉克码头同名的缘故,但是当我看完整出电影以后,我真心的为男女主人翁之间因音乐而起的爱情所感动,克拉克在舒曼死后终身未再改嫁,而是将舒曼的人和他的音乐始终放在她的心中的最深处。

然后,我要说的是一场在法国露天广场举行的音乐会,世界各地的现代音乐大师级人物都在那倾情演出,让我在教室观看这段录像都会为之兴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法国的口技男歌手,他的名字我并不清楚,但是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却让我记忆犹新,我感觉他甚至能模仿出double bass的声音,真是太让人叫绝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一场法国的音乐歌舞剧——《romeo et juliette》,它讲述的就是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编剧完全将优美的音乐融入到了这一爱情故事当中,让人们在视觉欣赏的同时也得到了听觉上的享受,主演们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唱功和舞台感染能力。因为这一音乐剧我没有全部看完,所以还没有太多的感触,在这就先点到即止了。

通过这门课程,我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开拓了自己的艺术视野,让自己在学习之余有了一个释放压力的爱好,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品味和气质,这就是我在这门课程中所得到的美好。

第五篇:西方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婉转,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水流潺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鸟语花香,多么美妙的地方。就在这儿,阿尔卑斯山下,多瑙河旁,一颗音乐的明珠璀璨夺目,这就是维也纳,多瑙河的女神。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动人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蓝色多瑙河》。这首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

《蓝色多瑙河》是一部纯写景的乐曲,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抒发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对多瑙河的热爱。《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又明确写实倾向的圆舞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前面一个很长的序奏,然后是四个小圆舞曲。

在演奏开始时,先是一段序曲:小提琴的颤音响起,多瑙河的水流潺潺,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像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啊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啊吹动树梢多

美妙。”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鸟语花香充斥多瑙河畔,春天的女神,来到多瑙河,播下希望的种子。紧接着,轻盈的曲调表达着明朗活泼的心情,“春天美女郎袅娜多姿,花冠带头上,美丽的紫罗兰,是她的蓝眼睛,双唇像玫瑰,向我们微笑,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那露珠是她的眼泪是她的眼泪。”旋律轻缓,悠扬动人。

“白云像面网,在头上飘扬,遍地鲜艳的花朵,在她脚下开放,春天来了,多么美好。”节奏欢快跳跃,振奋人心,曲调铿锵有力,充满生机。展现了人们欢歌跳舞的热闹场面。“每到晚上,到处射出光芒,射出光芒使人欢畅”。在活泼奔放的舞曲中,展现出多瑙河畔的人民的古老悠久历史。“春来了,春来了,多么美好,多么美好!”欢快的气氛越来越浓郁,激动的曲调越来越炽热,华丽壮阔的高潮来临,人们高呼:“春来了,多么美好!”春来了,多么美好!

最后,“那小鸟在树林里高声唱,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叫,美丽的鲜花到处在开放,春天来了多美好!”春天的脚步跳出轻盈的欢快舞点!“春天美女郎!花冠头上戴,她是多么漂亮,春天来到了,多美好!大地在欢笑,大地在欢笑,春天来到了多么美好!”春天的身影舞出生动的活力乐章!在鸟语中,在花香中,在春天女神的舞蹈中,人们沉醉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忽然,一阵急风骤雨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

虽然从未亲眼见过蓝色的多瑙河,但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所勾勒出的那优美多瑙河是无比动人,仿佛眼前出现了多瑙河波光粼粼的水面,蓝色水面上荡漾着一叶叶扁舟,船上的人们欢歌笑语。看,河畔茂密的维也纳森林中树木葱郁,百花争艳,鸟儿歌唱着这美丽的春之女神。姑娘小伙齐聚多瑙河,跳着欢快的舞蹈,为春天的来临欢唱。多瑙河的这一切是多么动人,这动人的多瑙河不正奏出了这生机勃勃的春之声!

下载西方音乐鉴赏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音乐鉴赏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鉴赏作业之鉴赏《梁祝》

    梁祝——千古绝唱 摘要:《梁祝》以中国故事为依据,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整首曲子分为三大部分,表现出故事的曲折。 一个千古......

    音乐鉴赏作业[最终定稿]

    经过上音乐欣赏选修课的我,第一次在课上那么近距离和静下心来聆听高雅艺,感觉心灵受到洗礼。真正感受到了那份艺术的震撼,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

    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 对于音乐的理解,自己想最先表达的,是那些常态的生活状况中零零星星的感性体验。 比如自己喜欢在天气好的时候,无论骑车还是漫步校园,都带上耳......

    西方音乐理论与音乐鉴赏课课题

    西方音乐理论与音乐鉴赏课课题 音乐剧观后感受,收获 西方音乐剧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耍、特技等综艺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动作、表情以及固定的......

    西方美术鉴赏

    西方美术鉴赏 姓名年级专业学号 1.以作品为例谈谈古希腊雕塑的魅力。 答:古希腊雕塑的魅力在于一种“真实的美”,它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

    西方舞蹈鉴赏论文

    关于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关键字:舞蹈 传承 保护 开发 创新 摘要: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很多......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