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研究生预答辩及答辩的有关通知
关于研究生预答辩及答辩的有关通知
1、学生在预答辩之前应提交硕士论文1本(可不装订),但格式、内容须完整、规范;
2、预答辩后,应根据预答辩意见进行论文整改并进行反抄袭检测,预答辩意见将供正式答辩时审查;
3、在规定时间1月15日,应提供整改完成后的硕士论文电子版,进行反抄袭检查;反抄袭检查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内、外审;
4、盲审论文如果两个意见都通过,则不需内、外审,如果有一个没通过,须进行重审;
5、论文内、外审必须在2月15日之前完成,如果日期填写不合格,责任自负;同时,外审表必须盖评审人单位章;
6、论文内、外审费用及论文打印费,从导师经费本出,具体评审费导师自定;
7、预答辩不通过者将延期至2015年6月。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2015-1-5
第二篇:研究生答辩通知
关于做好2012年6月份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为做好我校2012年6月份博士、硕士(含同等学力、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确保学位授予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2012年6月份博士、硕士(含同等学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资格审核及名单报送
各学院学位分委会、各学科点要根据《安徽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修订稿)》的要求,对申请答辩的博士、硕士(含同等学力、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进行资格审核。
(一).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凡达不到学校发表论文要求的,建议延期答辩;对尚未达到发表论文要求但学位论文确属优秀的博士生,经博士生个人申请,导师和导师组审核推荐,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同意,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但须论文发表后方可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是否授予学位。
审核材料包括:
1.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原件由分委会审核,只提交论文复印件(含论文封面、目录和正文。若是已经接受但未发表的,另附接收函及交费通知单)。发表论文暂不符合要求但申请参加本批答辩的,提交《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答辩申请表》 2.成绩单。
3.隐去导师和作者信息的学位论文初稿和博士学位论文评议表各3-5份(盲评用),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 以上全部材料于5月10日前报研究生处学位办。
(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达不到发表论文要求的,按学校规定办理(分委会需严格审查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否符合《安徽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修订稿)》的要求)。
审核材料包括: 1.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含论文封面、目录和正文。若是已经接受但未发表的,另附接收函和交费通知单); 2.个人总成绩单。
审核材料装订成册,交分委会审核(第1、2项学院审核原件后提交复印件)。
(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1、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含论文封面、目录和正文。若是已经接受但未发表的,另附接收函及交费通知单);
2、隐去导师和作者信息的学位论文初稿2份(盲评用),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
3、外语和学科综合考试合格证原件和复印件、学士学位证原件复印件;
4、学习成绩单,交费发票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
5、近期免冠彩色一寸、二寸照片各2张及照片电子版一份。
以上全部材料于5月10日前报研究生处学位办。
(四)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1.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含论文封面、目录和正文。若是已经接受但未发表的,另附接收函或交费通知单);
2、隐去导师和本人信息的学位论文2份,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
3、交费发票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
4、近期免冠彩色一寸、二寸照片各2张及照片电子版一份。
以上全部材料于5月10日前报研究生处学位办。
二、论文印刷
学位论文不仅在内容上要有创新,而且在表达形式上要规范严谨。学位论文要严格按格式要求书写和排版,导师要严格把关,博士、硕士(含同等学力、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书写格式,论文书写格式下载路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下载栏。送交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的学位论文可以是活页本或简装本,在答辩后根据专家对学位论文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论文评阅与答辩 博士:博士学位论文需盲评;
硕士:聘请2-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作为评阅人(校外至少1人)。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要双盲评审,硕士学位论文要在答辩前1个月送交评阅人,送交评阅人的材料须有评阅意见书及学位论文。盲评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要隐去导师和作者的信息,并将学位论文及评审费于5月10日前交研究生处。
硕士(含同等学力、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人组成,成员必须是副教授或相应专业职称以上的专家,其中至少应有1位外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由导师会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提名,报校学位办备案。
博士: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人组成,成员一般应是教授或相应职称的专家(应有一半左右的博士生导师),其中校外专家2~3名。
所有欠费(含学费、住宿费)的博士、硕士(含同等学力、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需在费用交完后才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需在6月10日之前全部完成。
四、报送材料(分两次)
(一)学位论文答辩前需要交的材料:
6月1日之前以学院为单位收齐以下材料方可组织答辩。
申请答辩的同学向院学位分委员会提交论文的原始试验记录,以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审查,不提交原始试验记录的不得参加答辩。
(二)学位论文答辩后交的材料:
学位论文答辩后,研究生根据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提出的意见,将论文修改完善,按规定格式印刷装订后提交分委会,材料统一汇总后交研究生处。博士生:
1、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1份)
2、博士论文评阅意见书(1份)
3、学位论文评阅人组成审核表(1份)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1份)
5、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2份)
6、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表决表(1份)
7、博士学位申请表(注意签字盖章和照片)(2份)
8、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它科研成果的清单(需电子档)及复印件等
9、学位论文6份,电子档1份
10、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信息数据录入表(一定需要电子文档,而且内容需要认真填写)(1份)
硕士生:
1、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1份)
2、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1份)
3、学位论文评阅人组成审核表(1份)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1份)
5、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2份)
6、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表决表(1份)
7、硕士学位申请表(注意签字盖章和照片)(2份)
8、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它科研成果的清单及复印件等;
9、学位论文6份、电子档1份
10、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信息数据录入表(一定需要电子文档,而且内容需要认真填写)(1份)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1、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1份)
2、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1份)
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1份)
4、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2份)
5、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表决表(1份)
6、硕士学位申请表(注意签字盖章和照片)(2份)
7、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它科研成果的清单及复印件等;
8、学位论文6份、电子档1份
9、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学位信息数据录入表1份(一定需要电子文档,而且内容需要认真填写)
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
1、导师对申请者学位论文评价表(1份)
2、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1份)
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1份)
4、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2份)
5、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表决表(1份)
6、硕士学位申请表(注意签字盖章和照片)(2份)
7、培养方案(一、二)和中期考核表(1份)
8、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它科研成果的清单及复印件等
9、学位论文6份、电子档1份
10、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授予学位信息录入表(一定需要电子文档,而且内容需要认真填写)(1份)
注:电子档中有学位论文(含封面和封底)、授予信息数据录入表,研究生学位授予信息数据录入表(文件名为“姓名信息”),电子挡以专业为单位交分委会汇总,由分委会秘书统一提交。以上有关表格为存档材料,请务必认真填写!
各学院分委会秘书将以上材料收齐,检查表格填写是否符合要求(照片、公章、签字是否齐全),并将以下材料整理汇总后,统一提交:
1、提供电子档,含三个文件夹: 1)博士生微机录入信息表;2)硕士生微机录入信息表;3)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微机录入信息表(含同等学力、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以上每个同学以“姓名学号”为文件名。
2、论文全文以学院为单位提交电子档,每位学生的论文电子档必须以“姓名学号”为文件名,每个专业建个文件夹;
3、《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表决(汇总)表》,包含博士、硕士、同等学力、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各类人员,此表网上下载(注意签字盖章)6月10日前未能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或者不按规定提供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的研究生处学位办将不予受理其学位申请。
五、注意事项:
1、答辩的学生需将答辩时间和地点提前一周报学院分委会和校学位办备案(须提供电子档,信息含申请答辩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专业、答辩时间和地点)。2、2012年我校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在送审前学校不再提供检测,请各位同学注意论文质量同时不允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所有的论文将在答辩后统一由研究生处再进行检测。
3、所有填写的学位材料及表格为永久性档案材料,一律用碳素墨水填写或打印;所有的相关表格下载路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下载栏。
4、为确保论文质量,论文封面、内容及书写格式请严格按要求做(有关写作格式和要求请到研究生处主页查看,并参见论文样本格式。请务必在封面的右上角注明中图法分类号);
5、各学院申请学位学生的名单、授予学位信息微机录入表,是授予学位和上报材料的依据,要确保完整、准确,否则由此造成的错误由当事人负责;
6、请学院分管领导和分委会秘书周密安排,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将有关内容及时通知学位申请人和导师;
7、在答辩期间,请及时关注研究生处网页的最新公告,查看最新通知。
8、有关答辩事项咨询:勤政楼230室(研究生处学位办),联系电话:0551-5786416,E-mail:xwb@ahau.edu.cn.研究生处学位办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三篇:社会学系研究生开题预答辩制度
社会学系研究生(硕-博)论文开题和预答辩制度
为提高我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经社会学系导师共同商议,结合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特制定社会学系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预答辩本基本要求。
第一条时间安排:研究生入学第4个学期末(6月第三周的周三)进行论文开题,第5个学期初(时间以学校为准)进行中期考核,第5个学期末(12月第三周的周三)进行论文预答辩。
第二条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中期考核合格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应继续完成中期考核各个环节规定的有关要求,本人可以在一年内提出第二次中期考核。两次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根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
第三条论文完成80%以上者,方有资格参加预答辩。
第四条开题报告、预答辩需在开题和预答辩前五天将开题报告或预答辩论文提交给答辩组老师,逾期做不开题或不参加预答辩处理。
第五条开题或预答辩结果由答辩组老师共同商议,分通过与不通过。通过者分大修改和小修改。
大修改,即需对论文的基本概念、理论架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小修改则是写作规范、技术等方面的修订。需要进一步修改论文者,需在下一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将修改好的论文交予预答辩组老师,并注明论文修改之处。不通过者则需在下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将开题报告或预答辩论文再次提交给答辩组老师,由答辩组老师审核后,再次组织预答辩。通过者方可进入下一步论文写作或论文答辩程序。
本制度将于2014年2月起实施。
社会学系
2014年1月
第四篇:预答辩总结
硕士预答辩总结
通过三年的学习,师兄今天在XXXXXXX进行了硕士毕业预答辩。我虽然是研一,但有幸以一名答辩老师的身份参与了师兄的预答辩。此次预答辩整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师兄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答辩,接着参与答辩的老师进行提问,然后是答辩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进行一一解答。通过参与这次预答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我以后的答辩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是答辩注意事项上: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接着是答辩的准备工作: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
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内容的组织和讲解:
1.PPT主要内容不需照着念,略一停留就可进入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尽量简练,2-3页为宜,但信息量要足,目的是给出研究背景(对应选题意义)、现状,总结当前工作的不足,从而引出自己的工作。
2.全文工作思路,1-2页。理清逻辑,让观众到此明白问题轮廓和自己的工作全貌。
3.讲解自己的详细工作要突出思路和重点,不一定在语言表达上涉及太多细节,比如,用过多公式讲解他人的工作步骤应避免,属于自己的工作要在视觉和语言上进行标注和区别。实验结果的表示要精炼,让人容易理解;对比试验要公平,有说服力,对比对象要新,要有对比意义,从而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这是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阶段都有的问题,但是答辩时常被质问)。讲解包含可能的额外演示。4.最后一定要有总结,突出个人工作和结果;展望和工作的不足之处不宜多,淡化处理。致谢可以写,但要简练,并且不要照着读,一句话即可,如:“最后,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感谢各位专家和评委老师”。
5.接着听取提问时,将问题要点记在本子上,可以对几个问题进行统一回答。遇到不会的问题,第一不要沉默,第二要尽量打擦边球进行回答。
非常感谢XXX老师能够给我提供参与师兄预答辩的机会。通过参与此次预答辩,不仅在我以后的答辩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我以后人生道路上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预答辩演讲稿
1.各位老师,上午好!
2.我的论文题目是„„,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3.我国早期风电开发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等高风速风资源区,由于这些地区用电负荷较小、远离负荷中心,导致严重的弃风限电现象。由于低风速区占地面积更广,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等负荷中心区域,因而,发展低风速风电对解决风电消纳问题、实现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对于一台给定的风力机,其风能捕获效率会随风速与风轮转速之间的比值、即叶尖速比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当风力机运行在最优叶尖速比时,风力机才以最大风能利用系数捕获风能。这是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本原理。也是控制目标。
5.但是,由于风轮转动惯量的存在,风轮转速难以实时跟踪风速的变换,导致风力机常运行在跟踪最优叶尖速比的过程中、而非最优叶尖速比处。这意味着风力机常常以较低的风能利用系数来捕获风能,导致跟踪损失。
6.而且,这一跟踪损失问题在低风速风力机上会更加严重。低风速区风速幅值小、湍流大、波动快的特性以及由低风速导致的风力机尺寸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风速快波动性与风力机慢动态特性之间的固有矛盾,从而给风力机的跟踪控制及风能捕获带来严峻的挑战。7.传统的风力机设计大多遵循着本体(气动外形和支撑结构)设计在前、控制器设计在后的分离、顺序设计流程。其中,气动设计重点关注风力机在opt处的气动效率提升;结构设计在保证风力机结构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控制器设计则关注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实现,使风力机保持运行在opt。依照这样一种分离设计的思想,前面提到的低风速风力机因跟踪不上风速、无法保持运行在opt而导致的跟踪损失问题,应主要由MPPT控制器的设计优化来解决。
8.但是,优化控制器以解决低风速风力机跟踪不上风速的潜力发掘基本饱和。这主要是因为:(1)仅控制器改进这一单方面的努力,不能充分发掘缓解风速快速波动与风力机慢动态特性固有矛盾的潜力,所能获得的闭环性能提升有限。仅控制改进所能获得的效率提升平均在1%左右。(2)由于发电机这一风速跟踪控制的执行机构的额定功率、额定转矩和风力机载荷的共同约束,过于激进的风速跟踪控制会增大风力机的疲劳载荷、降低运行寿命。这也限制了通过控制改进所能提升的效率的幅度。(3)正是意识到风力机慢动态特性与风速快速波动之间的固有矛盾,部分文献采取牺牲局部效率换取整体性能的思路,而这也体现出仅控制器优化已很难大幅提高MPPT性能。
9.依照气动与控制分离设计的思想,除了主要通过控制器的优化改进外,还可通过气动设计优化来提升风能捕获效率。但是,沿用传统气动设计目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低风速风机的跟踪损失。这是因为,由于气动与控制的分离设计,气动设计师在气动设计过程中往往隐含假设MPPT控制可以保证风力机始终运行于opt,进而以opt处的气动性能最佳为设计目标。这种仅追求单一工况点气动性能提升的优化方法,会导致优化叶片对应的CP-λ曲线顶端较陡。由于低风速风力机所处的运行风况特点及自身结构特性导致其更长时间运行在非最优叶尖速比,尖而窄的CP-λ曲线将进一步加剧其跟踪损失、大幅降低风能捕获效率。已经有气动设计开始考虑风力机的转速控制性能。例如,针对定速风力机,以不同风速下风力机输出功率的加权和为目标函数的气动设计方法;针对风力机翼型,以多个攻角下翼型升阻比的加权和为目标函数的多攻角设计方法。本质上,风力机气动设计将目标函数从传统的单一工况转变到多工况气动性能的做法,本身已经隐含了气动设计对控制动态的考虑。
10.可见,沿用分离设计思想在许多方面不利于进一步解决低风速风力机的跟踪损失问题。由于风力机的某些本体参数能够影响控制性能,而且受到考虑风力机控制的气动设计的启发,利用风力机本体参数与MPPT控制之间的协同效应,开展风力机本体参数与跟踪控制的一体化设计,应是进一步有效提升低风速风力机风能捕获效率的一条可行途径。
11.但是,在一体化设计过程中,风力机本体参数的调整必须满足所在学科领域的工程要求,且在实际的设计/制造标准中的可调自由度不大。同时,多考虑一个本体参数,将增加一体化设计中优化分析与计算的复杂度。如果将所有本体参数都与控制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即使这样的一体化设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仅为效率提升而全面改动风力机本体设计的代价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寻找敏感影响风速跟踪控制性能的本体参数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使得基于敏感本体参数的一体化设计更具潜力和工程意义。这里的敏感本体参数是指那些经过小幅调整就可以换取闭环性能明显提升的参数。
12.下面就风力机一体化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叙述。
13.首先,已经有研究指出平缓的CP-λ曲线更有利于风力机实现MPPT;顶端较陡的CP-λ曲线会加剧跟踪损失问题,甚至导致风轮失去跟踪能力,从而严重影响风力机的效率。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风力机结构参数——风轮转动惯量的提升不利于风力机的MPPT控制。这些气动、结构参数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也表明了风力机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14.涵盖控制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还很少见,现有做法主要是通过构建同时包含气动、结构、具体控制器参数的优化模型,将一般处于设计末尾的控制器设计提升至与气动、结构设计等同对待,进而依赖优化算法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
15.还有一种考虑控制性能的风力机本体设计。与参数联合优化不同,它们以从控制视角对本体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的方式参与风力机本体设计。以风力机多工况气动设计为例,MPPT控制性能的提升希望平缓的CP-λ曲线,那么在气动设计过程中主动将目标函数修改为多个工况点的平均气动性能。这样,在延续了经典的“先对象设计、再控制设计”分离设计原则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闭环性能,因此,其本质仍是一体化设计。而且,这种一体化设计方式因为不依赖于具体控制策略而使得设计结果更具一般性。
16.总结现有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发现当前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大多是将气动、结构与控制多学科模型构架在一起,依靠智能算法进行本体参数与控制器参数的联合数值寻优。许多联合优化的机理问题,如哪些本体参数会影响控制性能、本体参数改变控制性能的机理、有利于控制性能提高的风力机本体参数的调节机制等尚待深入探讨。正是由于联合优化的机理不明确,导致当前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在本体参数选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能选择对闭环系统控制性能无影响的参数参与到一体化设计,这样只能无谓地增加优化计算的复杂度;选择的本体参数可能对控制性能影响不敏感,控制性能的优化可能导致这类不敏感参数的大幅调整,这种为了性能的提升而去大幅修改本体设计的做法在工程上也是难以推进的。
17.与参数联合优化不同,考虑控制性能的风力机气动设计以从控制视角对本体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的方式间接参与风力机本体设计。这种一体化设计方式不依赖于处于末端的具体控制器,而且在延续了经典的分离设计原则的同时提升了系统的闭环性能。但该方法目前仍未成熟,亟待探索。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掌握风力机本体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寻找对控制性能影响效应敏感的本体参数,探索考虑敏感本体参数对控制性能影响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方法。这样,较小的本体参数调整不仅能明显提升控制性能,且更容易满足风力机本体设计的固有约束。
18.本文工作正是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索风力机本体参数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规律,并从中提取能够显著影响MPPT性能的敏感参数。然后,深入探索敏感气动参数对MPPT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规律,并尝试定量描述这一影响,从而为完成考虑敏感本体参数对MPPT影响的本体设计奠定基础。最后,在借鉴已有的考虑控制性能的风力机本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敏感气动参数对MPPT的影响及其描述,调整当前风力机气动设计的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构建不含具体控制器参数、但能考虑敏感气动参数对MPPT控制影响的风力机气动设计模型,以形成更具总体工程可行性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方法。下面重点介绍风力机本体参数对MPPT的影响分析及敏感参数提取的相关内容,对于考虑控制的本体设计方法简要演示一下优化结果。
19-20-21-22.从风力机闭环系统(翻到PPT20页)的视角出发,将影响MPPT控制效果的因素按科学划分为风况参数、气动参数与结构参数(翻到21页),并结合本体设计模型,将本体参数划分为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翻到22页);以风力机的闭环性能指标(包括运行叶尖速比概率分布与平均风能捕获效率)来量化描述各参数对MPPT性能的影响。
23.在分析各影响因素对MPPT性能的影响时,采用只改变单一关注因素而固定其他因素的方法,并通过仿真比较因素改变前后闭环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分布参数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加之其不同排列组合又会产生新的叶片外形,因此,为缩小搜索范围以尽快找到影响MPPT性能的敏感参数,采用从集总参数到分布参数的搜索路线。具体地,首先从风力机本体参数中的集总参数入手,待从中搜索到敏感参数后,再深入到该敏感参数所在学科的具体分布参数,从中搜索敏感参数。
24.通过闭环系统的动态仿真,可归纳出:风力机动态性能的提高或MPPT跟踪要求的降低,都会促使运行叶尖速比更加集中地分布于最优叶尖速比附近、提升平均风能捕获效率;反之,则导致运行叶尖速比分布更分散、平均风能捕获效率越低。
25.灵敏度系数的计算结果如表所示。可见,相比结构参数(风轮转动惯量),气动参数对MPPT性能的影响更敏感;而且,相比最大风能利用系数,气动参数中的最优叶尖速比、叶片半径对MPPT的影响更为显著。
26.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无法用单值指标刻画CP-λ曲线的平缓度,导致CP-λ曲线的平缓度对应的灵敏度系数难以计算。以平均风能捕获效率这一闭环性能指标对比分析了CP-λ曲线的平缓度与CP, max对MPPT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CP, max小幅降低,顶部较平缓的CP-λ曲线仍可提升平均风能捕获效率。由此可推测,相比最大风能利用系数,CP-λ曲线的平缓度对MPPT的影响更为显著。
27.由于气动集总参数对MPPT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深入到叶片气动分布参数(翼型、弦长、扭角),通过遍历弦长和扭角、搜索相似翼型,以湍流风速下叶素的平均风能捕获效率为指标,仿真比较各分布参数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28.结果发现,翼型形状的细微调整能够带来更大幅的性能提升。
29.综上可知,相比结构参数(转动惯量),风力机的气动参数,尤其是最优叶尖速比、CP-λ曲线平缓度、翼型外形可以更加显著地改变MPPT控制性能。因此,开展这些气动参数与MPPT控制的一体化设计不仅易于达到协调目标、有效提升风能捕获效率,而且在满足风力机本体设计的固有约束和工程可行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0.然后分别选择不同的气动敏感参数,主要通过修改现有的气动设计模型中的目标函数,考虑它们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完成了风轮气动参数与MPPT控制一体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