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时间:2019-05-15 07: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冬至相关习俗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第一篇: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冬至日也称“冬节”,由来已久,明清两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满族人则借冬至日消灾祈福,一般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亲戚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杀猪,开始祭拜“祖宗杆子”,仪式并不繁琐,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通常在大门的东南角矗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内盛碎猪肠和猪腔骨拌的米饭,用以祭祀乌鸦,据说乌鸦是满族古老氏族的图腾。祭祀完毕,亲朋围坐共吃俗称“神余”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不仅如此,围绕着冬至还衍生出很多有趣的习俗,有的甚至流传至今。

在传统的农历中,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民间还流行“九九歌”,这首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区广泛传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堤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内蒙古的边远乡村里,则唱成:“一九二九呀门叫狗,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消井口,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而在河北的蔚县地区则流传“一九二九呀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些微妙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数九以后,三九四九天气最冷,此后日渐变暖,寒气渐消,温暖的春天一步步走近。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有的老人常常在冬至数九时念叨:“数九是数暖呢!”年轻人往往不理解,其实从节气上讲,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阴冷的寒气达到极盛,气候的发展也遵循辩证规律,盛极而衰,温暖的阳气已经开始悄悄萌芽,三九四九的极冷是冬天最后的淫威,此后冬天便逐渐地向春天缴械,你看,九九还没数完,河已开,雁归来,春天正向人们频频招手呢。

话虽这么说,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尽管冬天步入尾声、春天指日可待,然而距离春天毕竟还有一段时日,于是入九以后,人们更注重的是消寒和养生。民间往往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为了体面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取九九消寒之意。中老年人往往在这个时候进行饮食调养,为的是度过严冬和来年少生疾病。因为,冬季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容易患病,适当进补对恢复体力和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体弱的人不妨试着喝点山药羊肉汤等,可以提高御寒能力。当然,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最短,夜最长,并以这一天为分水岭,白天逐渐增长,黑夜逐渐变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这一规律周而复始,岁月就在这种变化中悄悄流逝。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四川地区冬至吃饺子(抄手)。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苏州冬至大如年】

苏州人有“冬至大如年”的称叫,即特别重视此节。节前,亲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谓之冬至盘。节前一夜,俗呼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家人有外出的,也照样放一副碗筷。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夜饭时喝一种用草药酿制的酒和糖浆调制的极低度数的冬酿酒,小儿妇女均可饮。至于穷人家,缴租还帐之后,所剩无几,就只好“有钱的吃一夜,没钱的冻一夜”。

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圆子或南瓜团子)。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另外,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要搞清为何唯独苏州“冬至大如年”,首先就要搞清冬至节气的来历:绵绵几千年,我国一直是处于农耕社会,而为了适应农耕文明,我们的老祖先一向很重视四季气象和节令变化。3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已经有关于冬至的记载,当时称之为“短日”。而到了周朝初年,在我国形成的24节气中,便正式有了冬至一说,并见诸《汲冢周书·时训解》。对于冬至,现在很多人按字面意思理解,以为冬至冬至,就是从这一天起,冬天来了,而事实上,它的本意并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天太阳活动至南方的极点”,“至”,是“极点”的意思,故又称为“日南至”。

提起苏州盛行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时间的确不短,应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明《嘉靖·姑苏志》曰“尤重冬至,三日罢市,一如元旦”,清《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可以说当时就有了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国传统中,对于一年四季,我们一向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说法。而所谓冬藏,就是秋忙以后的休息日,就是庆祝丰收的节令。苏州山温水软,一向就是国家的粮仓,宋朝以来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应该不仅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苏州作为粮食大后方的重视,更表现为苏州老百姓对农业、水利的重视。而提起我们苏州的祖先,众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吴以来,其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有因为居民迁徙而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后裔。苏州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文明的能力,而对于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周历计算,一年的开始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的,由此看来,我们苏州人沿袭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至也就不足为怪了。《清嘉录》引蔡云《吴俞欠》曰“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唐朝人亦有以冬至为一年新的开始的说法,当时称冬至前一天晚上为“除夜”。

河北:

东安县冬炉、猎兔,人家祭祖、贺节、拜师。

怀柔县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丰欠。

乐亭县士以面食祭祖,农家于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后商贾价便启程往京师作买卖。

南皮县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贺,拥炉会饮,称为“扶阳”。

新河县乡塾弟子于冬至日各拜业师,称为“拜冬”。

山东:

滋阳县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

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

海阳县吃羊肉,叫做“却寒”。

邹县儿童作“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习武,叫做“看冬”。但邹县并无贺冬至的习俗,据说孟子亡于冬至日,乡人十分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习俗。

临沂县民在冬至日用火纸剪制衣服,携至祖坟前焚烧,然后添土。

山西:

冬至日,猗氏县农夫拔取麦根,其白蕊多寡以卜次年丰欠。

永和县称冬至为“追节”。

阳城县称冬至为“喜冬”,官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只以面角祭祖并进奉家中尊长。

大同县于冬至日祭财神。

河曲县拜冬时,饮宴佐以羹,枣酿羔羊。

河南:

陈州冬至扎纸成束后,君以焚烧,称之“送段”。西乡县冬至日向巴山看雪,占来年丰欠。临潼县农谚““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江苏:

嘉定县最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春粢糕以祭祖,并以之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

金坛县贺冬时,于宗祠祭祖并团拜。苏州冬至家宴,席间必备一种以黄酒加糖浆制成的冬阳酒。

浙江:

杭州冬至以赤豆饭、新米糕祭祖。

嘉善县以冬至天晴来卜次年丰收。

桐乡县冬至,缙绅行庆贺礼,佣工休假三日。萧山县冬至,各家以糯米粉、麦面里肉馅相馈赠。

诸暨县冬至,以餈糕享奠祖先及亲友之有丧者。

上虞县冬至,乞丐扮鬼执武器沿门逐疫,如古之傩礼。

江西:

湖口县冬至,民家早起设羹饭以祭祖,称为“冬饭”。

新昌县冬至,各姓相率祭祖。

福建:

福州冬至以汤圆祭祖,又取之粘于门楹之间。

漳浦县民冬至以小汤,圆遍涂门户器皿中,称为“祀耗”,凡家中有丧事的,则不做汤圆。

闽南地区有在冬至日“补冬”的习俗。补冬的内容视家庭贫富而异,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灯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实则立冬过后是一年之中进补的最佳时间。

广东:

乳源县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

顺德县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澄海县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犹有古人“闭关息旅”之遗风。

台湾:

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圞而食之,谓之“添岁”。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谓之“饷耗”。

台南地区的冬至,以汤圆、菜粿祭拜祖先、神佛、灶王爷、三界公及地基主的习俗。

苖栗地的客家人,冬至祭拜的对象除神明、祖先外,也要拜土地公。

嘉兴本地人习惯在昨天晚上——也就是冬至夜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烧蛋。从小就听老人讲“有得吃冬至夜,没得吃冻一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会吃不饱穿不暖,但到了冬至夜还是要照***俗来过。

冬至又称“冬节”,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解热明目。

冬至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并掩埋浮棺骨殖焚烧废棺。民间祟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人家在冬至前后腌鱼肉,准备过年,称“年鱼”、“年肉”,又腌制青菜、雪里蕻,为入冬蔬菜之备,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是日,上坟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择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古代一个极其重要的风俗节日。

冬至是“数”九隆冬之始,严寒阴森的气候达到了极点,但又是阳气初萌冬尽春回的节气。从此,白昼渐长,故《清嘉录》认为,“冬至大如年”,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

关于冬至之“至”,古人有多种解释。《孝经说》解释冬至有“三义”:“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阴极之至”,是说黑夜长到了头;“阳气始至”,是说季节开始渐渐转暖,春天快要到来了;“日行南至”,是说太阳光南移到了极点,此后开始北移了。民间有“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

中华先民把“冬至”视为过年,是因为古时候冬至节的风俗活动有类于过元旦(大年)节,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的时候,冬至节的一些风俗便渐渐融入了春节(农历元旦)的风俗。“冬至”曾经是“年”,具体地说有两个原因:一,过去“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曾经是正月;二,古时候计算二十四节气是从冬至开始的,冬至为“岁首”,过“冬至节”就像后来过大年初一(元旦节)一样。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日祭祀天神,是冬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东北满族的冬至祭天古已有之。满族的祭祀仪式分为折九大祭(“折”指封土为祭之处)、树柳枝祭、祈福换锁祭三种。折九大祭,多于冬至前后进行,祭祀对象为“温达浑”和“阿布卡”。“温达浑”即满语“祖先”之意;“阿布卡”,即满语“天”。祭天的主要形式是“立杆”,“立竿祭天”。即树尖杆一,置天井之东南隅,杆底安一石座,杆中插一锡盂。《满洲源流考》记载说:“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设位以祀神。”可见,满族立杆祀天,是从其始祖开始的。

冬至吃馄饨,是过去冬至节的食俗之一。传说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盘古是生于混沌的,所以冬至节食馄饨有纪念始祖盘古诞生之意。这可能是冬至节吃馄饨的真正起因。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俗称“捏耳朵”。

旧时,人家冬至日多蒸馒头食之,称为“蒸冬”,说是为本年打粮扬场求风,俗云“冬至不蒸冬,扬场没有风”。冬至时节太阳附近云气颜色和冬至在本月中所处位置,向被作为吉凶水旱的占验,如《湖广志书》上说:“冬至在上旬则冬寒,中旬则暖,下旬则次年正、二三月极寒。”如1998冬至,乃在冬月初三日,故而冬寒。今岁冬至在冬月中旬,故而冬暖。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北方进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九天数一九,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东北数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唱起数九歌,东北民间便开始了拽冰猴子,出溜冰车,拖冰床、打哧溜滑等一系列冰雪游艺和冰雪文化活动,从此进入寒冷而又乐趣盎然的冬天。

第二篇:晋江冬至习俗

晋江冬至习俗

晋江一带,“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舂米“搓丸”。丸子颜色有红有白,并要捏几件小巧玲珑的玩具,俗称”捏鸡母狗仔“。如做成猪头、猪脚、花鱼(三牲),还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征兴旺吉祥。”冬至“早晨,农家户户都要煮甜丸”花色品种奉祖先“,然后当做早餐,还要将吃剩的几粒红丸,粘贴在门户、谷仓、器物上,庆贺丰年,酬谢诸神祇。除此之外,许多人家还要蒸糕粿,做寿龟,蒸年糕,象征年年高升(”高“与”糕“谐音),祈冀福寿延绵。

第三篇:冬至节气习俗

冬至节气习俗

[摘 要] 主要介绍冬至的起源,冬至各地的活动以及南北方冬至节的饮食习俗,冬至节的现状和人们对冬至的看法。

[关键词] 冬至;祭祖;饮食;饺子;汤圆

Midwinter;ancestor worship;food and drink;dumpling;tangyuan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发现并总结出季节的变化,编成独具特色、便于记忆的节气歌来指导日常的生产生活。在这二十四节气中,即将到来的冬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清嘉录》中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者“亚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表示过了这一天,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据专家考证,我国在汉代首次出现冬至庆贺仪式,人们将冬至称为“亚岁”, 到了宋代,冬至还被定为“法定节日”,每逢冬至,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

在24节气中,冬至是仪式感最强的一个节气。冬至居于新旧交

冬至节气习俗

替的岁首,是上古的新年。这一天,帝王要礼敬天神人鬼,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在冬至这天南郊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共贺佳节。反映在民间祭天则演变为祭祖,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祭祖、拜尊长、拜师,也是延续了很久的仪式。冬至祭祀为大祭,一般全族人都要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在古代,冬至的时候,外面的游子必须赶回家祭祖。除祭祖以外,冬至是民间敬师、拜师的重要节日,从东汉至民国时期,冬至节敬师习俗沿袭未改,各书院、学院和私塾特别重视此节。是日,学生向老师行礼,并醵资设宴,宴请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交拜。同时,传统阴阳观念认为,冬至天阴冷到极点,阴盛而衰,阳气始生,所以冬至节晚辈要拜见长辈,并向长辈敬献袜、履之物,表达对长辈的祝福——顺阳而长,健康长寿。

冬至不仅有这些活动,而且冬至节的饮食也十分讲究。因地域不同,南北方各有差异。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北方大部分地区多食用馄饨、饺子等食品。馄饨制作讲究,如北京馄饨常以韭菜、肉末、木耳等作馅,以米粉作皮,外阴内阳,食用意味着破阴释阳,助阳气生长,阴阳调和,万物和谐相处。南方大部分地区则食用米团、汤圆等。古时有“天圆地方”之说,天代表阳,冬至食汤圆,取其圆顺达阳气之象征,庆祝阳气生长,同时也寄予一家人冬至节团团圆圆的美好祝福。关于北方吃馄饨的习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

冬至节气习俗

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冬至吃饺子也是北方的一种习俗,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到现在,我们家乡(陕西)也还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的说法。在南方,“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物,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市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代表家庭和谐、吉祥,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一岁。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

冬至节气习俗

时家里有怀孕妇女的话,冬至圆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现如今,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而且由于冬至和圣诞节时间里的很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圣诞节而忽视了冬至这一传统节日,近几年来传统文化还是在回归,尤其是国家把清明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后。但北方的冬天本来就冷,所以冬至这个节日在北方就不如南方受重视。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如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昆明、海南、潮汕等地,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在我国台湾,现在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我们接受西方的文化,但同时也不该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希望今年冬至时,既能吃到饺子保持在北方的习俗,也能与南方的同学一起吃汤圆,体验南方的冬至节!

第四篇:冬至的习俗

冬至

冬至的起源

P.1

冬至的由來和曆法有直接的關係。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陰氣到冬至時 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周代建子,就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為正月。至少到了漢代,冬至就是個公定節日,百官皆可 放假一天。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冬至的傳說

天文學家將圓天分為三百六十度,作為一年時間的分配,自春分起,將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陽曆而論,每年的冬至約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農民曆解釋冬至的自然現象:「斗指戊,斯時因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也最長。」

冬至這一天,對北半球的我們來說,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陽東偏南(篇離角度最大)升起,當天正午的太陽的高度角最低約約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長;所以也叫「最長的一夜」。

冬至

冬至的傳說

P.2

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變長起來,太陽高度角也逐漸變大。所以在時序的轉進中,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冬至成為重要的節日,民間稱為「冬節」。

冬節周代已有,自漢以來,冬節更為隆重「唐書」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唐代以與新年並重,所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到了宋代民間更為熱烈慶祝,杭州市區休假三日來歡度冬節。

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著沒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稻農夫的田裡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撒到田裡就會變成雜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於是,所有的田裡都長 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牠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餵我吃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要罷耕抗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牠的生日。除了餵牠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一顆「圓仔釘」。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牠舒舒服 服的休息一天。

冬至

冬至的習俗

(一)敬神明

冬節一早,煮甜湯圓,先在大廳敬供神明與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P.3

中午時備酒菜,先祭祖先,然後全家聚餐,歡度冬節。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三)吃甜圓仔添歲

祭祀神明、祖先完畢一家人吃圓仔,全家團圓而食,叫做「添歲」,即古所謂「亞歲」。清代「重修鳳山縣志」記載:「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

民間在冬節前一、二天,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在節前夕全家大小一起來搓湯圓,有紅的,也有白的,小朋友們則用米粉塑造的家飼如雞、狗、豬等等,俗稱「做雞母狗仔。」

(四)餉耗

在鄉下祭拜結束後,會將湯糰黏一、二個在門戶器物之上,即所謂「餉耗」。高拱乾修「臺灣府誌」中的記錄有「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這雖是清代的習俗,但卻仍存留在我們民間的社會裡。

冬至

冬至的習俗

(五)補冬

P.4

在王詩琅所編艋胛歲時記中有關「補冬」的記載如下:「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龍眼乾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於身體特別有益。」現代人到冬天常見街上有「紅面蕃鴨」、「薑母鴨」和各式各樣的「羊肉爐」(土羊肉或洋羊肉,臺灣式或外國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補品,一般人繁忙,沒時間燉煮,方便大家進補啊!這些補品都是較烈(熱)的食品,不宜吃太多,會造成流鼻血。湯圓:「圓仔母」與「做雞母狗仔」

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要做紅白兩色。另外再做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家中有小孩的,就讓他們用染色的生粿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俗稱「做雞母狗仔」。拜過祖先的冬節圓,照例要黏貼一兩顆在門扉、窗戶、椅桌、床櫃等處。據說,這些冬節圓,日後乾燥給小孩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粄圓:客家人的湯圓

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粄圓」來祭拜。通常在冬至前 一天晚上,先煮鹹粄圓當點心吃;冬至那天早上才煮甜粄圓來祭拜神明、祖先。通 常鹹粄圓不包餡,而是在湯中加入豐富的配料,通常有蝦米、香菇、蔥蒜花、芹菜 珠、蒜葉、茼蒿、瘦肉、香菜等等。

冬至

冬至的習俗

(六)台南地區的冬至:祭拜「菜粿」

P.5

台南地區的冬至,除了祭拜祖先以外,還有祭拜神佛、灶王爺、三界公(三官)及地基主的習俗。供品除了湯圓以外,還有一種「菜粿」。菜粿的做法是先將糯 米浸水,用石磨磨成團,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就可以用來包餡了。餡料 主要有蘿蔔絲、花生粉、白糖、肉燥等等。包好後捏成半月形,放在高麗菜上,就 可以放進蒸籠了。蒸好的菜粿帶有高麗菜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冬至食品。

(七)冬至進補:「捕冬」

台灣民間也有在冬至日捕冬的習俗,捕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 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龍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 此日食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王詩琅,《艋岬歲時記》,一九七四)

第五篇:冬至有哪些习俗

冬至将至,民、食两俗有来头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是真的冬。12月21日将迎来2016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因为我们即将开启“洗澡靠勇气、洗衣靠毅力、起床靠尿意”的模式,想想身体就一阵的哆嗦;这也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因为我们离新年更近了,与家人共聚的日子也不远了,想想心情又止不住的激动。

无论此时的你是在哆嗦还是在激动,小编先为你送上一份冬至的习俗大餐,愿你能从那些久违的民俗中感受一缕冬的温暖,从那些熟知的美食中嗅到一丝家的味道。

冬至民俗,“数九”祭祖文化多

一岁一“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后来,人们在这个时候常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同时为了区别后来春节前夕的“辞岁”,人们称冬至的前一天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祭天祭祖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现在很多地区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冬至,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有很多,那你知道这些饮食习俗背后的传说吗?

冬至食俗,味美传说更美

饺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称“饺子”。馄饨——“冬至馄饨夏至面”

北京人吃馄饨驱灾辟邪:相传,汉朝为了平息与匈奴的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当时,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两个罪大恶极的首领浑氏和屯氏取谐音叫做“馄饨”,用肉馅包成角儿,恨以食之。

江浙人吃馄饨忆西施: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因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导致没有胃口,西施进厨房为他做了些小点心,并用畚箕盛给夫差吃。夫差吃后高兴问道,这是什么点心?西施心里想,这昏君每天混沌不开,便脱口而出应道:“混沌”。于是,为纪念西施的美貌与智慧,江浙一带的人将馄饨定为冬至的美食。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早在明、清时期着一习俗已经形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史料有正式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这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羊肉——滋补驱寒

山东滕州沿袭这一食俗,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赤豆糯米饭——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其实,有关冬至食宿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相信,这些独具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不仅让你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让你切真地体会到中国传统的节气之美。冬至,虽有着大江南北不同的味道,但“归家团圆”却是它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文化精神。所以,今年冬至,请记得早点回家,与家人们过个快乐的团圆节;如果在外回不了家,那也请记得问候家里的父母和亲人,让他们感受到寒冬的温暖。

下载冬至相关习俗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冬至相关习俗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冬至的习俗

    上海冬至的习俗 1、上海冬至习俗:祭祖扫墓 上海人过冬至还有祭祖扫墓的习俗。旧时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汤圆之前,还要在桌子上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有点......

    各地冬至习俗大不同

    各地冬至习俗大不同 冬至是中国农历一个重要的节气,各地群众过冬至的习俗却不同。 北京:冬至为进九之始,是个吉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吃馄饨意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deg;(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

    冬至的习俗与活动

    冬至的习俗与活动 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

    冬至习俗国旗下讲话5篇

    冬至习俗国旗下讲话 老师同学们: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的文化习俗和科普知识[五篇范文]

    冬至的文化习俗和科普知识冬至知识科普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在国旗下讲话:冬至习俗(大全5篇)

    国旗下的讲话------冬至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

    2021年冬至节气特点与习俗[全文5篇]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冬至节气特点与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冬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