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丝》创刊号致辞
《雨丝》创刊号致辞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青春唯美的时光,有时会在不经意的缘分里相遇。
遇见,或许,是上帝冥冥中规划好的宿命,你的寂寞,我的悲伤,是我们走到一起的最好理由。你的臂膀,我的心扉,是我们彼此停靠的最好堤岸。
也许,我们会迷路在青春途中,那么,来吧,我愿意牵你的手,一起走回家的路。你可以讲你的故事,我愿意倾听。让我们携手同行,演绎最美丽的相遇。用肤浅的文字,写给那些爱文字的少年。
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遇见,微笑。我们相约在此,我们的遇见便是邂逅了快乐和幸福。青春就是一场梦,那是一朵永远开不败的花。那些点滴,那些沉淀下的积累,我们一直不愿把它们丢弃,我们转动笔尖划下成长,刻下那些散不去的容颜。文字,让我们相知相惜,文字,让我们笔写书卷。用你的思绪带动我的飞扬,用我们的真诚带给彼此感动。
请我们永远在此相遇相守,让我们对彼此的牵挂如春日的雨,丝丝缕缕,因为我的名字叫《雨丝》。
栏目设计
温馨一束(每期卷首寄语,)
校园风景线(人物写真:报道优秀学生与教师。分为:小荷尖尖(学生)先生素描(老师))
教你一招(包括各学科学习方法或小技巧。教师与学生均可投稿,可以摘录(摘录的内容必须标明出处),也可以是自己的学习经验体会)
名著导航(主要是中学阶段必读名著的介绍,以及与课本结合介绍相关的作家作品)
书海采撷(主要内容为语言的分类积累。)
同题擂台(刊登平日同题优秀正规作文或者日记,或者优秀的考场作文)
青春风铃(这里是优美文章的集结地,藏着许多同学的心情故事。定期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小说、散文、随感、童话等体裁的文章,筛选能够“以我手写我心”的优秀文章进行刊登)
诗路花语(为爱好诗歌的师生特意开辟了校园诗歌专栏,感受诗歌的万种风情)
沙龙(为师生或者学生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而开辟的专栏)
花絮掠影(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游览名胜、观赏风景、采访名人或企事业单位等,并进行写作指导。)
奇思妙想(关于科技方面内容,可以是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也可以是摘录有科学价值的或者奇特有趣的科技方面的内容等)
天天向上(本栏目是专门为后进生开设的,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第二篇:雨丝书店社会实践总结
雨丝书店社会实践总结
06数据通信曹亚欧
未去雨丝书店之前就对这份实习满怀期待。之前去书店都是以顾客的身份,这次角色要作彻底地转变。8月4日下午一点,我开始了在书店的实习。按照计划,店长徐严军老师将对我进行10个工作日的培训,在这10天里,每天都将有一个专门的培训内容。徐老师向我简单介绍了书店实习时的一些任务,并着重强调了对图书的记忆和相关卖点的掌握。望着那一排排、一架架的图书,想着要一个个地去记忆还真的有些畏惧,不过在之后日子里的导购过程中,我才体会到了这样要求的必要和深意。
在书店的图书展架中,新东方的图书占了较大的比例,toefl,gre,ielts,GMAT等专架上的图书每天的需求都很大,新概念系列作为基础英语课程教材,也是书店卖得最好的品种之一,这样,对这些图书的导购便是重中之重,在之后的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系列的图书的掌握也成为了我学习的重点。下面是店内工作的大概流程与主要工作内容:
1.图书的接货与入库
虽然受到奥运的影响,但是暑期班的学员仍然很多,而学校学员的到来伴随而来的自然就是书店工作的繁忙期,而我的实习期也正在这段“繁忙期”内,这样,我有机会亲身体会书店工作的辛苦。店内图书在这期间内每天的流量都很大,所以几乎每天都会运来很多书,而书籍的接货、入库这一环节就成了最锻炼人的环节,劳动强度很大。图书从需求到入库的一系列环节是这样的:需求>申请>批准>作单>报单>接货>清点>上架入库。其中,我能接触到并经常参与的是“接货>清点>上架入库”。首先,接货就是将图书由车上卸下,当然仅仅是卸下还不够,必须将同一种书摆好在一起,并且要大概记住什么书在什么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清点。清点,也就是对单,逐一清点发来的货是不是自己要的货,有没有少或多,版本价格是不是清单上要的,一般要求的是书号也要对才行,但因为经常来的都是本版书,熟悉的货,对得也快,书号也就不用那么仔细的看了。作为店员,对书店架上哪些图书缺少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及时地补架。所以,当来货清点完后要将书店书架需要的书找出,放在专门的拉车上,拉到3楼店内补架,其它的书则要入库了。书店的地库在地下一层,空间不大,但是里面整齐地、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各种图书。这段时间除了书店店内图书的大流量外,外卖也加大了图书的流量,所以书店又临时申请了一个分库。
2.贴磁
从地库拉到3楼店面的书在上架之前要进行“贴磁”。所谓贴磁,就是将专门的磁条粘贴在图书靠后页码部分的夹缝里,这也算上是一种安全措施,防止图书被盗。如果图书未经消磁就要被带出书店,门口的扫描仪会自动发出刺耳的“嘀嘀”声提示。贴完磁条的图书就可以补充到书架上了。
3.图书的上架与摆放
图书上架摆放也有一定的讲究,有的图书要特别推荐,这时会单独为其专架陈列、封面向外,或在醒目的位置运用贴海报、摆书花、大量堆放等方法吸引顾客的注意。而一些顾客注定要来寻购的图书,如toefl系列等,则一般采用书脊向外的方式摆放。有时候一些摆放方法会综合运用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有时候,拉上来的补架图书数量多一些,扎一看书架上真的没有地方摆了,但是经过合理的组合、技巧的安排,突然会发现有很大的空间。往往看到“老”店员做到这点的时候会觉得很神奇。
4.导购
导购是店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之前对图书品种等的学习效果如何都在导购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店员将直接面对顾客,店员的一言一行都将代表书店形象,所以我也学到了怎样以店员的形象面对顾客。在导购的过程中,有些顾客会有很多问题,他们希望能从店员这里了解到对于他们(或他们的子女)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图书更好、更适合等等。刚开始导购的时候我很不自信,顾客的期待越大,责任越大,感到的压力也越大。随着导购次数的增多,以及对图书产品等的进一步了解,渐渐的自然起来,并投入了进去,而且学会了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举两个导购过程中的例子:一位老者想为其现读初二,计划于高三考托福的孙子买关于托福的书,想听下我的建议,我建议他首先孩子要打好词汇的基础关(我分别介绍了新东方的5种词汇书,并建议应该从基础的词汇记起,并推荐了2本书:10000+红宝),另外还要对托福考试的题型等有个整体的把握了解(我介绍了基础班的“特训”系列及官方指南与备考策略),最后我还向其推荐了“gre红宝”及其辅助的“17天搞定gre词汇”,因为孩子将来要在美国读大学,必须掌握相当可观的词汇量才能在课堂上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完全没有障碍。另一件事情是,顾客想为孩子买新概念2的教材,我在向其推荐辅助资料“全新全绎+小题大做”时,仔细为其分析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其孩子开学读初三,课业比较多,时间不是很充足,所以配上“全新全绎”可以帮助减少整理课堂学习笔记等的时间,而“小题大做”没有时间就不必买了。当然,不是每次导购都能成功,很多时候面对顾客的问题无从回答,还要去寻求“老人”们的帮助。
二、收获与感悟
1.收获、总结
在书店,我对各品牌图书有了更多的接触,发现新东方图书出国留学培训系列卖得一直很好,主要是新东方老师作者对该领域研究得很深入,一般新东方学员也会来买自己喜欢的老师出的书,应该是出自于一种信任。新东方学校课程所需教材也是店内卖得较好的书,如:新概念系列、PETS系列、朗文语法系列等。大愚图书励志系列卖得也不错,这也可能是学员想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做更多了解的原因。对于英语读物,来买的学生不是很多(据我观察),多做临时翻读,倒是家长来为子女选购的多一些,但也多仅限于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书,如:《哈里波特系列》等。音像产品方面,一些能练习口语和听力的经典影视很受欢迎,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阿甘正传》、《老友记》、《越狱》等,明日东方的《新东方背单词》口碑也很好。
相对而言,新东方的四、六级图书有待改善。词汇书类中星火的很受欢迎,星火词汇类图书的整体设计、版式安排、词条内涵等都值得学习借鉴。新东方四、六级的图书虽然展开了促销并专架摆放,但在我观察的时候选购的人依然很少。同样,新东方考研系列图书也不是很热卖。我想这些与星火的专研词汇和王长喜的精专试题是有关系的。与此同时,原版引进图书专架上的图书问津的人也相对很少,一些原版书从外观上显得已经很旧,价格是一方面原因,我想还有就是来购书人群中大多还是为出国、考试等暂时利益,能安心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的不是很多。另外,我还发现,来书店直接求购小语种图书的顾客也大有人在,书店虽然有诸如日语、法语、韩语、德语等的图书,但是图书品种不太多,往往不能满足一些顾客的选购。
店内期刊方面,我在店面的时间内发现购买英语期刊的很少,书店曾做过与书友会会员卡绑定的促销,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是为了书卡,能真正阅读有待怀疑。我做过思考,首先从期刊的定位上,中学版自然是应该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但有读者反映我们的中学版总体难度水平偏向于高中,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而据我了解,高中生中的课外英语阅读人群远远少于初中的,初中这一部分的潜在读者数量非常的大,关于期刊的定位是否可以进一步的细分,不知道期刊部的同事是否考虑过这一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作为一名学生,我对书情有独衷,尤其上了大学,对知识更加渴求。在学校,有图书馆
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料库供我畅游书海。暑假回家,书店自然成了我看 书的最好去处。起初,我只是在家附近的一些小书店看看,找找,搜索属于我的书,在那一段时间,虽不如在校期间畅快,但我也获得了不少乐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新华书店,看着那新装修的门面和反射着神秘之光的玻璃,使我忍不住想进去看一下,于是,我推开了那扇玻璃门。“阴暗,空旷”偌大的书店整整齐齐的摆放着落满灰尘的新书架。只有进门的几排书架上稀稀落落的摆放着与我毫不相干的“陈年老书”,全书店看不见几个人。所有者一 切,让我只能用上面四个字来形容它。回想起小学时买书的新华书店,虽不大,但很温馨,充满了书香之气。书的数量虽然有限,但总有那么多我想据为己有的书。而现在,面对这一切,我不禁想弄清楚,在别的城市搞得像模像样的新华书店,在别的城市搞得像模像样的新华书店,在我这个县怎么就没落到这种地步了。于是,在店员们正“了有情趣”的窃窃私语时,我走出了那扇门。
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调查活动,首先,我在雨丝书店附近转了转,了解一下附近书店的情况,同时,作为一名读者,我借机询问了店主一些书的情况;另外,我还通过家人,朋友打听一些情况;最后,虽调查不够深入,但也总结出几点原因:
书店附近小店林立,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且属于个人经营,自然投入很多心血,服务态度好;而且可以侃价。但新华书店属国营,店员拿死工资,故服 务态度不好,就现在而言书少的可怜。既是有人买书,也从不打折,但是又因为学校每年都从新华书店买教学资料,所以店员自以为端着铁饭碗,更不把营业额放在 心上,对顾客自然冷冰冰的。所以,去新华书店的人越来越少,新华书店边越来越冷清。
盗版书猖獗。小书店里的正版书并不多见,盗版书却随处可见,正因为盗版,所以卖的便宜,对一般的消费者,自然不在乎书是不是正版,于是从不进盗版的新华书店更不会有人光顾。
小镇经济刚刚起步,人民生活还达不到小康。故精神需求并不强烈,所以挣钱的工人阶级不会想把钱花在卖书上。而买书的都是一些学生,但他们自己不挣钱,所以花钱时要一想再想,计划再计划,“新华”自然不会是一个好去处。
也许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但我想这三点就足以断送新华书店的前程,如果它还不思进取,不求改进,几年后,我想我们县就没有新华了。
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我自然希望它越来越好,但并非只是经济上的发达,精神上的富有更加重要,所以书店必须列入改革之列。在此,我仅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从我的观点出发,提出一下几点:
1书店实行责任制。在国营的前提下,实行分工,店员从各自卖出的书中提成(除工资),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树立他们的主人翁的地位。使他们把书店放在心里,把顾客放在心里。
2引进新书,好书,充分利用新华的格局优势。最起码让顾客进门就感觉到自己进了知识的殿堂。另外,针对学生,可再另辟音像专柜。音乐磁带,英语磁带定能吸引很多学生。打击盗版。盗版虽然便宜,但对社会有害而无利。另外,杜绝盗版,有利于各书店的公平竞争。当然,更有利于发挥大书店的优势。
3书店要适当降低书的价格,给顾客一些优惠,顾客便愿意光顾。加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知识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读书的行列。知识有限,能力无限。只有能作这肤浅的调查。但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是课本里没有的,学校里学不来的。今后,我将更加关注社会这个大家庭,注意它的每一个动向,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未知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感悟
走进书店,会发现在书店的收银处后面有着这样一句话,“追求卓越,挑战极限”。我想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这里,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应有这样地追求。工作之间总能找到相通的感悟。
现在想想,其实真真正正在牧人书店这里打工的天数也才三天而已。很短的一个时间段。而对于我来说,这三天也的确是一个“生涯”,一个令我感慨万千的“成长生涯”。
说实话,当通过面试接到工作通知的那一阵,我就对自己打了退堂鼓,因为店长向我说明了工作规则:每天早上要八点钟准时到书店上班,更令我难以接受的是,我发觉我的工作是如此的简单和无聊——大清早第一件事就是拖地,清洁书柜,然后便到处走走看看把被错误摆放位置的书摆回正确的书柜。此外店长还规定了“三不许”:不许坐下休息,不许喧哗玩闹,不许脱下工作服。
八点钟上班就意味着我要七点钟左右就起床,这对于放假在家一直习惯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每天早上,三个闹钟在床铺的不同方位同时响的威力好不容易把我从睡梦中揪了出来,洗刷完吃完饭在出家门的那一阵我看着外边阴冷的天气犹豫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终于咬咬牙踏出了家门。那个时候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广大的劳动人民地多么的伟大。
书店的工作的确很简单,简单得让我感到有点大材小用,脑海中闪现的都是李白,王勃,陈子昂等等等怀才不遇的天才的身影„„然而当我真正进入书店工作的时候,我才发觉自己的想法错了。当我拿着一本被读者错误放置了位置的书要将它放回原位置时,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了——这么诺大的一个书店,这么多楼层,这么多书„„我怎么才能找到原先摆放这本书的位置啊„„当读者问到我什么什么书书店有没有卖放在哪个地方时,我通常也是一片茫然„„还好,有书店的那些熟练的店员可以帮我解决这些尴尬的问题——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由衷地崇拜他们,他们可以迅速地找到书本的原先摆放位置,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记得有一次一个妈妈级的妇女走过来用普通话问我“你们这里有没有卖透明胶纸”,我抱歉地跟她说了声不好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你问一下店长。然后她走过去问了店长同样的问题,却是用潮汕话问的。换而言之,她把我当“外省仔”了。当时我汗啊„„一再地审视自己穿的那件红色的工作服哪个地方像“外省仔”了。
说到工作服,不得不谈一下。之前我跟朋友聊到说我来雨丝书店工作得穿工作服哦。然后她当天下午就专程跑来书店看我,哦不,看我穿的工作服。看完后她在那里笑个不停,说不就一块抹布嘛。当时她差点被我掐死。不过话说回来,我起先真的不是很喜欢我的这件工作服,“工作期间必须穿着工作服”,这的确是一项我觉得比较苛刻的要求。书店的所谓的工作服其实是套上一件类似肚兜的大红色的„„布。但正如书店的经理教导我佯装的,进一个单位,就要遵守那个单位的规章制度。书店要求员工必须穿工作服,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必须遵守。于是我试着去喜欢它。后来我发现我真的喜欢上我的这件红艳艳的工作服了。-----这让我懂得了,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久你会发现,其实,不能改变的,也未曾不美。
工作期间不许坐下休息,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恐怖的规定。我记得第一天站了整整八个小时后我整个人都垮了,腰酸背痛脚酸啊„„一天下来最美的时刻就是吃午饭和晚餐的时候。累了,饿了,脚酸了,终于可以吃饭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米饭是如此的香甜„„工作真的是很辛苦很累,可以乐观地说是一次良好的减肥活动。然而我得到的还不止是减肥这么大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我交了许多许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许多,学到了真诚,学到了认真,学到了团结,学到了„„
记得是哪个哲人还是我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确,如果没有参加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我是永远都不懂得什么是工作的辛苦,快乐,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大书店,就是一个小社会。小书店,就是一项大学问。
我想我会珍藏我的这10天社会实践经历的。它让我学会了做不简单,不平凡的自我。
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些事情上看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中
就是这样,当你上学时,做着工作梦。而当你工作时,你就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了,刚毕业的两位个个都是这样!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有着多自由时间,赶快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相信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定能胜利!
很高兴能有这次社会实践,总体来说,我可以说自己真真正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相信这次的社会实践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影响我一生的足迹.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科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再看看我们,只是被禁锢在四角高墙内,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做着日后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我们本身使我们缺乏勇气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洗礼。在这样一个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环境里,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去谈成才、谈竞争、谈事业?时代证明,历史证明,我们的自身状况证明:我们唯有面对社会,才能心平气和地作出一些选择,才能确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十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是书店加深了我对大愚的了解与亲近感。书店是前沿阵地,其他部门都是后方,从后方的不同部门开到战场,大家战斗在一起„„这其中固然充满着汗水,但更多的是大家一起工作时收获的快乐。
第三篇:描写雨丝的句子
描写雨丝的句子:
1、雨在稀溜溜地下,人行走在雨中,溅起的泥沙点缀着我的裤腿,心情在朦朦细雨中显得有些沉重,或许是前些日子的灾难,让我无法很快走出悲伤;或许是近日工作头绪繁多,让人疲惫不堪;亦或是在这个雨天想起了久远的往事,将心绪的结缠绕成一种无奈的思绪。
2、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3、雨点儿落在我的头上身上,我仰面向上,闭着眼,张着口品着那点点雨珠,顿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细雨的浇灌下又长了许多。
4、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街上五颜六色的雨衣,色彩斑斓的雨伞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看!大树们摇摇晃晃地,看起来疯狂极了。还不停的脱发。它们似乎对感到很不满、憎恨呢。小花、小草更是无可依靠了,有的被雨姐姐的舞会吓坏了;有的不知道在和谁拼搏,但最终还是甘拜下风了,还有的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了
6、抬头望望天,乌黑乌黑的云朵翻滚着呈现在眼前,似乎是混乱的古战场,如潮水般的士兵们挥舞着朝天戟,瞬间乌烟瘴气。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阵阵响亮的雷声,下雨了。天空立即拉下了千根丝、万条线,从屋檐上落下,瞬间形成了一个偌大的水帘。
7、渐渐地,风势减弱了,世界又归于平静。放眼望去,大雨仍在下着,狂风却消失得一干二净。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连绵不断地从屋檐落下,在地上开起了花。而地上落下的积水又形成一个迷你洞庭湖,其中的小土丘就是陆地,碰巧有几片树叶漂过,这就是富有闲情的渔舟┄┄真是太有趣了!
8、望着这绵绵不断的雨丝,思绪也像雨水一样融入了茫茫的天地间。
9、再仔细看看雨点,有的雨点落在雨衣上,有的落在雨伞上,还有的落在地上、树上、屋顶上大小不一的雨点像伞兵一样,从天上不断地跳下来,兴奋地交谈着要落在哪里。好的,让我指挥你们吧!大雨点应该去荒漠,让那些地方长出鲜花绿草;小雨点应该去滋润禾苗,让农民伯伯有一个好收成。
10、不一会儿,雨似乎不耐烦了。把小草打得奄奄一息,小草说:雨哥哥,你生气了吗?我呼吸好困难哦。大树也摇摇晃晃了,说:雨,你怎么啦?大家都不喜欢你这样,停下来吧。雨似乎感觉到了大家的烦恼,缓缓地,缓缓地雨小啦。雨丝飘飘,飘得多么自然,多么优美啊
11、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觉不到鱼浇的淋漓。
12、不一会儿,弱小的天空娃娃就被雷公公那震耳欲聋的怒吼声给吓破了胆,大颗大颗豆子般大小的泪珠,从天空娃娃的脸颊上滚落下来。如柱的雨点落在地上,溅起了一串串的水花。花草树木趁着这个好时机,尽情地咕咚,咕咚喝起来。
13、雨景真美,它像幅中国山水画,像首诗,还像一个又美丽、又朦胧的梦正当我完全陶醉在这美景时,突然,一阵风吹过,我猛地一惊,心里总是担心这景色一下子就会逝风而去,再也看不到了,我贪婪地欣赏这好像一幅湿淋淋的水墨画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
14、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飘浮的柳絮。
15、漫步于雨后的花土沟基地,没有更多浪漫的情调,却有着几许妩媚的神秘,点缀它雨后风景的是那些工作在这里的石油人,用他们桔红色的工装为亘古荒原筑起一道靓丽的风景,让看惯了黄沙的石油人眼睛里多了些许美丽的色彩。
16、雾气好大,眼前的大树都看不见了,但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几个行人在走着。突然,脸上有冰冰凉凉的感觉,我想:是雨点吧。于是我便闭着眼,静静享受着小雨点给我带来的丝丝凉意。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一看,天哪,这简直就是仙境!
17、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18、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
19、不知什么时候,雨不打一声招呼,就从朦胧中消失了,轻纱散开了。山里一下幽静了许多。鸟儿们都不约而同地唱起歌儿来唧唧喳喳。仿佛在吐露浴后的欢悦。花朵、小草、大树经过了雨的洗礼后,变得更红,更绿了,一片生机勃勃。嗯,空气好清新啊!心情也舒畅了!草尖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迷离的光点,滴答滴在了路旁的小水洼里
20、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第四篇:《人民画报》(1950年创刊号1954年)
《人民画报》(1950年创刊号——1954年)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1950年7月20日,全国性的大型画报《人民画报》正式创刊,期印总数为4万份,社址在北京府前街石碑胡同甲22号。
《人民画报》是我国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实现彩色印刷的期刊。1951年至1958年,《人民画报》英、俄、法、日、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等文版相继创刊,从此以多文种面向世界发行至今。1963年,《人民画报》期印总数突破50万册;1972年,期印总数突破100万册,创造了中国期刊发行的历史之最。1970年5月30日,周总理对人民画报社送审稿件作了具体批示,此后直到1971年底,周总理在百忙中都亲自审阅画报稿件、为画报改稿。从毛泽东主席为创刊号题写刊名,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画报稿件,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人民画报》题词,在全国性的杂志中,没有哪一种像它一样承载过共和国领袖这样多的倾情和关注。在全国性的杂志、报刊中没有哪一本像她一样,承载过共和国领袖这样多的倾情和关注。
《人民画报》由当时的中央新闻摄影局主办,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至今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记录下新中国沧桑巨变,文革期间,《人民画报》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一起,成为没有停刊的四大报刊之一。在那非常岁月里的非常幸运,决定了《人民画报》的珍藏价值。一本画报连续出刊60年,堪称中国出版史的奇观。一直以来倍受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1950年7月:《人民画报》创刊号1950年8月号:《人民画报》-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新闻摄影局记者王纯德深入国营农场采访时拍摄了这张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封面照片。照片中的梁军年仅19岁,是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乡机械农场的女拖拉手。
1950年9月号:《人民画报》-和平保卫者“海陆空军”
1950年10月号:《人民画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950年11月号:《人民画报》-丰盛的稻子
1950年12月号:《人民画报》-民兵英雄黄小旦
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有过光荣的战斗历史,黄小旦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民兵英雄。抗日战争时期,黄小旦参加大小战斗100余次,个人先后击毙日军30多人,活捉伪军、汉奸50多人。
1951年第1期:《人民画报》-毛主席雕像
1951年第2期:《人民画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
1951年第3期:《人民画报》-抚顺煤矿工人
1948年3月9日,抚顺解放,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生活的矿工们翻身做了主人。他们从低矮的小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有了自己的夜校、俱乐部、疗养院,子女也走入了学堂。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矿工们的生产热情,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加班加点多出煤、出好煤,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解放后,抚顺矿区经过50多年的改造、调整和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跻身全国500强企业。
1951年第4期:《人民画报》-中国的南丁格尔
看到这张温柔、放射着圣洁光芒的脸,谁会想到她是经历过残酷战争洗礼的人呢。她就是拥有“中国的南丁格尔”美誉的白衣天使李蓝丁。1950年11月,李蓝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带领上海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前线,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检查伤员伤口,布置手术,组织X光检验……
在她的带领下,手术队以最快的速度治疗伤员,让他们尽快痊愈重返前线。回国后,李蓝丁被授予军医少校军衔,历任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部长、顾问等职,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12月24日,83岁的李蓝丁走完了她光荣而圣洁的医疗生涯,安然离世。
1951年第5期:《人民画报》-向全国发出挑战的李顺达互助组
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将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一场“增加生产,巩固国防,增强抗美援朝物质力量”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在中国大地迅速展开。山西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农村发出“爱国丰产竞赛”挑战书,各地农业劳动模范和互助组积极响应。参加竞赛的广大农民满怀信心地提出丰产计划和确保实现计划的有效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1951年第6期:《人民画报》-北海实验托儿所医生为孩子检查身体
新中国对儿童保育和儿童教育高度重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除规定了包含儿童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政策外,还在第48条中特别规定:“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工会法也都以保护儿童利益作为立法原则之一。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新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第7期:《人民画报》-中国共产党30周年纪念
1951年第8期:《人民画报》-中国战斗英雄陆、海、空军
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治淮模范
淮河下游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十分重视、关心治淮工作,毛泽东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作出批示,并于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百万治淮大军开赴千里治淮堤线,刚刚分得土地的农民怀着对党和政府的热爱之情加入治淮队伍并成为主力军。参加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成了民工们的自觉行动,一批治淮劳模、功臣在竞赛中产生,成为治淮队伍的领头雁、航标灯。这三位胸佩大红花、面露自豪笑容的治淮模范光荣地登上了《人民画报》1951年第9期的封面。
1951年第10期:《人民画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951年第11期:《人民画报》-新内蒙的牧羊女
蒙古民族是一个勇敢、朴素、勤劳的民族。几百年来,蒙古民族一直渴望民族解放,实行真正的民族自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内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用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的话说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就没有人民的新内蒙。《人民画报》”1951年第11期封面上的牧羊女怀抱羔羊。
1951年第12期:《人民画报》-京津线上的流线型列车
1952年第1期:《人民画报》-欢度新年
1952年第2期:《人民画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
1952年1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一行270人抵达北京,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手捧鲜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带着全体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决心向祖国和人民致敬。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率团先后在国内作巡回报告五千多场次,广泛宣传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李雪三是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部队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阵地坚守防御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2年第3期:《人民画报》-中苏友谊万岁
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1952年2月14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两周年,各级中苏友好协会负责人、当地行政首长、各人民团体代表及国际友人出席参加。在首都各界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与苏联代表共同举杯,祝愿中苏友谊之树常青。画面中的刘少奇当时兼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一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新中国建设及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2年第4期:《人民画报》-天津钢厂线材部工人刘长福
建国初期,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给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必须加倍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天津钢厂线材部于1952年2月份创造了27项新纪录,产品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百,超过了当时国家钢铁工业局规定的标准。线材部工人刘长福领导的小组,因超额完成增产节约计划成绩突出而登上《人民画报》1952年第4期封面。
1952年第5期:《人民画报》-水泥厂
1952年第6期:《人民画报》-杭州市少先队员
1952年年5月,全国十七个单位共同发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儿童节并延续至今。在那一年上海6·1儿童节晚会上,时任市长的陈毅高呼:“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全体少年儿童队员响亮回答:“时刻准备着!”于是,这群6月在西湖边活动的少先队员,不知不觉间,已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完成了初步的融合。
1952年第7期:《人民画报》-东北伊春的储木场
1952年第8期:《人民画报》-活动在新港码头工程中的挖泥船
1952年第9期:《人民画报》-天兰路上的曲儿岔隧道
1952年第10期:《人民画报》-和平的天安门
1952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东北国营九三机械农场
1952年第12期:《人民画报》-全国铁路劳动模范李锡奎
“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是建国初期在恢复厂矿企业生产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在恢复经济和抗美援朝运输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沈阳铁路局积极开展创新纪录活动,李锡奎调车法即在此时应运而生。李锡奎调车法,使调车工效提高了一倍,创造了1100多天安全调车无事故的全国纪录,李锡奎和他的调车组成为全国铁路调车工作的一面旗帜。1951年和1959年,李锡奎被铁道部先后授予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称号。李锡奎1948年进长春铁路管理局沈阳站当调车员,后历任沈阳站副站长、沈阳铁路分局运输处副处长、沈阳铁路总工会副主席,并当选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第1期:《人民画报》-鞍山钢铁公司铸块车间正在铸锭
1953年第2期:《人民画报》-上海电机厂旋转电机车间
1953年第3期:《人民画报》-斯大林去世,天安门前下半旗致哀
1953年第4期:《人民画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
1953年第5期:《人民画报》-北京北海托儿所的保育员和孩子
1953年第6期:《人民画报》-五一劳动节游行
1953年第7期:《人民画报》-华东工人的太湖疗养院
在2008年6月20日《工人日报》公布的“全国特色疗休养院”、“全国职工疗休养工作优秀单位”公示名单上,江苏省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榜上有名。这家疗养院曾于1953年7月登上《人民画报》的封面。1952年,为增进工人健康,中华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中犊山”岛上建立了这所工人疗养院。当时来这里疗养的都是华东各厂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表现优秀的工人。50多年来,该院接收了来自全国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老工人、老干部、教授、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患有慢性病的职工疗养休养数十万人次。1953年第8期:《人民画报》-杭州的丝绸伞
1953年第9期:《人民画报》-三河闸举行放水典礼
三河闸工程位于江苏洪泽县境内,洪泽湖的东南角,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是淮河流域性骨干工程。三河闸工程于1952年10月动工兴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它是建国初期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闸。
1953年第10期:《人民画报》-北京东长安街
1953年第11期:《人民画报》-大玉乡张淑云在田里采棉
1953年第12期:《人民画报》-石景山发电厂厂长王文斌
封面人物为时任石景山发电厂厂长的王文斌。这期杂志上刊登了王文斌的文章《我的家庭》,文章以质朴、亲切的笔触介绍了解放后他一家三代人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解放前,16岁的王文斌便从农村出来到石景山讨生活,在厂里做长工整整十年才熬到当上工匠,所挣工钱仍保证不了一家温饱。解放后,王文斌被选为厂工会主席,后又被政府任命为厂长。从一个苦孩子到企业管理者,王文斌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普通百姓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不同命运。
1954年第1期:《人民画报》-迎接1954年的生产任务
1954年第2期:《人民画报》-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喻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1948年,翌年7月9日在废墟上开工,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50年代初,鞍钢采用“快速炼钢法”等先进经验,连续创造了大型手炉炼钢新纪录;53年底,又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954年第2期《人民画报》封面是刚刚投入生产的自动化7号炼钢炉-练好的钢水自动流入钢罐。
1954年第3期:《人民画报》-云南省西双版纳采摘椰子的傣族姑娘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居住着傣族、哈尼族等十三个民族,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里的绚丽多彩的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然而,60年前,这里却是个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的地方。1953年1月24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人民政府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并陆续修公路、建学校、设医院,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1954年第3期〈人民画报〉封面上怀抱丰收果实、脸上洋溢幸福笑容的傣族姑娘便是那个时期西双版纳的缩影。
1954年第4期:《人民画报》-塘沽新港引水员施学良
在解放前的七八十年间,天津港的引水工作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解放后,引水工作回到中国人手中。中国引水员出色地完成引水了工作,创造了天津港夜间引水的新纪录。他们不仅能在夜间把船引进塘沽新港靠岸,更能通过狭窄、多弯、水浅的海河,把船只引到天津,大大缩短了船舶入港时间,赢得了中外商船的广泛赞誉。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施学良就是其中之一。
1954年第5期:《人民画报》-孟泰:鞍钢老英雄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带领班组工人跑遍十里厂区,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建成著名的“孟泰仓库”,为鞍钢第一座炼铁高炉修复出铁做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第5期《人民画报》封面上是建国初期的孟泰正和技术员检查大检修后的高炉。60年代初,孟泰担任了鞍钢炼铁厂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期间,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文革中,鞍钢陷于混乱,他顶住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1967年9月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1954年第6期:《人民画报》-给毛主席献花的少先队员
1954年五一劳动节活动之后,毛泽东提出“不要只给我一个人献花嘛”,于是王光如(左)和刘春延(右)成为在天安门上给毛泽东献花的最后一对少先队员。而这段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王光如的命运。在献花之后,她开始担任少先队各种活动的司仪,并被导演苏里选中出演电影《祖国的花朵》和《皮包》。不过王光如没有从此走向演员明星的道路,而是从北京女一中保送到清华附中,最终考进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石家庄飞机制造厂。目前仍是河北省人大代表。
1954年第7期:《人民画报》-丰收的喜悦
1954年麦收时节,画报社记者吕向全来到淮河沿岸的一个村庄王咀村采访。过去这里几乎年年闹水灾,自从治理淮河后,连年获得丰收,家家场子上铺满金黄的小麦。王长新是王咀村的一个农民,曾踊跃参加治淮活动,两次被评为治淮模范。当时他已是村里一个互助组的组长,他家的13亩麦子当年也获得了好收成,看着黄橙橙、颗粒饱满麦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吕向全将这一幸福时刻捕捉进镜头登上了《人民画报》1954年第7期的封面。
1954年第8期:《人民画报》-工人上大学
1953年,有51名工人考入东北工学院,他们曾经在工农速成中学或业余学校里学习,具备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后考入大学。那个年代,工人上大学可是新鲜事。政府和学校对这些工人出身的学生倍加关怀,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崔树林就是这51名工人大学生中的一员。他原来是鞍钢机械总厂的车工,在鞍钢业余学校学习了3年半,又补习了4个月,53年9月,考入东北工学院机电系。54年第8期《人民画报》发表了他写给自己师傅温希贤的一封信和他在大学学习的照片,其中的一幅就成为当期封面。封面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崔树林的同学赵喜文,她不久前还是沈阳被服厂的女工。
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地展开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社论。这场讨论很快遍及全国城乡,持续时间将近3个月,一时间它成了全国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全国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就是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草案。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草案,老百姓感到又新鲜又兴奋,讨论十分热烈。亿万群众在参与讨论中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民.主意识和**热情大为提高。
1954年第10期:《人民画报》-新中国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1954年第11期:《人民画报》-合作社的打谷场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个体经济已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方法把农民引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到1954年8月,全国已有10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上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国总户数的60%。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使用新式畜力农具,改变耕作方法,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旧社会农村经济凋零、农民饥饿破产的景象得到彻底改观。这幅1954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照是河北省张玉璞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生产队的打谷场,土改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丰收后,这里一派忙碌景象。
1954年第12期:《人民画报》-金兆陛正在和队员们研究怎样节约木材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第五篇:雨丝如期而至 阅读答案
雨丝如期而至 阅读答案(2011年无锡中考语文试题)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07-15 22:59 153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1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2分)
2.文中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4分)
3.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 达有什么好处。(3分)
4.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5.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答案:
1.(2分)写出了丝丝雨声的稠密和石屋的小。
2.(4分)雨下了,水多了。于是水中精灵蛙便登场了,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3.(3分)短句精练,表达了多个意象的重叠,在有限的字句中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想象。4.(3分)提醒我们要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而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5.(3分)我们应学会欣赏自然体会生活中的美,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