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每课一练19 岳麓版必修1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的是()A.黄帝
B.尧
C.禹
D.商王 【解析】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为祭品,以敬酬鬼神。
【答案】 D 2.(2013·东营高一检测)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制主要管理()A.商族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
【解析】 商朝外服制主要管理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内服制主要管理商族活动区域。【答案】 A 3.《诗经·鲁颂·閟宫》记载“王(周成王)曰:叔父(指周公),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这段材料主要反映()A.西周初年分封诸侯 B.周成王灭商之后建周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赏赐亲族大量土地
【解析】 从材料中“俾侯于鲁”、“俾侯于东”、“土田附庸”这三个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其说明的是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答案】 A 4.“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袭制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事件是指在分封制下,周王通过烽火这种形式传达军事信息,使诸侯前去保卫周王室的安全,体现的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故B正确。
【答案】 B 5.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主要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周朝分封同姓亲族以巩固周朝对全国的统治,土地和人口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答案】 C 6.(2013·日照检测)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嫡长子的地位牢固确立
【解析】 在内外服状态下,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但分封制下,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增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A、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和题干没有必然联系且不属于发展的“趋势”。
【答案】 B 7.(2013届广东惠州调研·T12)“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解析】 材料中“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是解答的关键信息。这体现出浓厚的血缘宗系色彩,从这一角度考虑,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宗法制。
【答案】 B 8.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君臣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含义。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答案】 A 9.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这些“遗产”不包括()A.王国统治权
B.财富和爵位 C.指定继承人
D.土地和人口
【解析】 结合对宗法制度的理解,从宗法制下诸侯—卿大夫—士的继承关系来看,王国统治权、财富和爵位、土地和人口均是其遗产,但指定继承人错误,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C 10.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解析】 西周建立的宗法制不仅明确了家族内部的长幼有序关系,而且在财产、土地、权力继承方面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有利于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维护和睦的关系。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毋以妾为妻”可判断答案为C项。
【答案】 C 11.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封弟周公”说明周公是分封的对象,而周王是分封者,周公是大宗,鲁国是小宗。
【答案】 D 12.《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消除诸子矛盾
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实现长治久安 【解析】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大意是立嫡子不让庶子僭(jiàn)越,僭越就会产生争夺,争夺就会产生混乱。材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国家制度日益完善和成熟的时期。结合下列两幅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图二 黄帝陵祭祖大典
(1)阅读图一,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试说明理由。
(2)图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在当代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该制度的哪些影子?请举例说明。
(3)根据你的理解,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有何联系?
【解析】 第(1)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前两小问需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得出答案,第三小问属于开放型问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不难回答。第(3)问的答案在教材中无直接表述,需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联系。
【答案】(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不能。因为在分封制度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也难以长久。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例如:认祖归宗、修家谱、子随父姓等。
(3)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14.(2012·泰安高一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 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2)问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以及宗法制的影响展开评论。
【答案】(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第二篇: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新课讲授 导言部分:
1、中国古代的朝代:
2、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
3、解释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
导入新课:
导入1: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同学们知道这项伟大工程使我国确切的历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吗?从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这项工程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决了历史的悬疑问题。历史的发展也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例如在民国初年,我国考古学的严重落后,至使华夏文明的起源都有东来说,西进说等众说纷纭。
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吗?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吗?
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那么夏商周的国家运作机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学家钱穆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一谈到封建制度就觉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来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学习这一制度(西方是政党选举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中国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户口调查一项;文武分职,军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国又是古已有之,亦属中国旧制中一项优良的传统;宗教信仰,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
导入2:同学们,你们的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去过祠堂,清明节有没有在祠堂参加过祭祖活动,如果有同学参加过请你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同学介绍)那么皇帝祭祖则是在课本上见到的插图太庙。那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样的活动呢?(夏商周)那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有关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夏: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2070——1600年,那时已经出现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权力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商:商部落首领成汤于前1600年带领部落族人灭夏,又征服周围的小方国,这样以商部落方国为中心统治周围的小方国,建立了一个方国联盟(即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存在于前1600——1046年。
请考虑几个问题:
1、假设你是商朝国王,你对本族部落和对其它部落小方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王权?(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就是商内部区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国的管理制度。)
2、商与其他方国是什么关系?(从殷卜辞反映的情况看,殷王国与其他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平等关系“比”,另一方面殷王国又凌驾于其他方国之上“令”,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其他方国交贡物,巡狩盟国,促裁争端,惩罚方国。控制力是有限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会发生战争。)
3、为什么商朝充满神权色彩?(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的有限。殷人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其他方国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战胜了方、土方、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显然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是更有力的观念武器。殷王是占卜的主体,也是庙祭活动的主体。王既是人,也是神,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4、现在让时间老人把我们带回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假如当时河水泛滥,良田被毁,饥民如潮,商王心急如焚,而你又是当时的一名官员,请你设计一句在早朝时的对白或一个动作。由学生各抒已见
5、二、封邦建国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就大局而言,周王国与殷王国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换替:周由小邦上升为“共主”,殷由“共主”沦落为普通的邦国。可初建的周朝出现了动荡,周公平定了三监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才得以稳定局面。那么首先采取什么制度以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呢?即分封制。不管哪一种制度,周王一个目的是巩固王权和本族势力.大家首先清楚西周的基本情况,大家有没有看过《封神榜》,在这部小说中,讲述的是周灭商的故事,那一个强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让你来治理怎么进行?当时没有先进的联系和交通工具,你可以做什么?(分封制)把什么进行分封?(土地和人民)
提问讨论: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受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与既存的方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后人将此一过程称为“褒封”。《史记·周本纪》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当时,这样的方国极多,可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与既存的异姓方国建立一种名分关系,组成新的方国联盟。分封异性功臣贵族是为了奖赏其功勋,并使其继续为巩固统治效力;分封先代帝王后裔是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周王只分封异姓邦国,那便与商代没有两样了,他们的区别在于,与此同时,周王还“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国。周人为什么分封同姓方国?传统的说法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也与部族人口的不断衍生相关。)(内容: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诸侯要要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要继续分封。)
3、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开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4、(选择)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结果。)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来源:新的生命诞生,自然就和他们的父母、长辈、兄姝、晚辈之间建立了同宗关系。“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相与之间,关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79~80页,学林出版社,1987。)
人类最初的权力是用强力取得的,是原始人群中的强者取得管理权,宗法制是人类告别动物时代的文明产物,是老幼有别、尊长有别、父子兄弟有别的产物。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是血缘关系的自然取得方式。黄帝时代是华夏族人口大爆炸时代,也是政治制度--宗法制社会管理方式的延伸爆炸时代,但是,随着人口的迅速扩张,完全自然的大宗管理小宗的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管理华夏族,因为大宗不一定发展得最好,不一定最有管理能力,血缘关系的自然权力取得形式发生了变化,禅让制产生了,这就是尧舜禹时代。禅让制是承认华夏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内成员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的产物,或者说,华夏族成员品德既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当领导。禅让制是领导提名的代议制公推公选制度,由于推选范围的局限性,领导提名的局限性,随着华夏族人口群的进一步扩大,用禅让制取得领导权的方式,已不能使许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讯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选举制度,同为华夏族的各枝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了,夏启第一个夺得最高领导权,宗法制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主要是确定继承权力的一种制度,如嫡长子继承制度等。这种继承制度由于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确定,划定等级地位,防止了同族对于权力、地位、财产的争夺。
正是因为有了分封制,才会有宗法制,在讲述宗法制之前,先请同学们当一回青天大人,判决一件遗产案件。此案是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学生阅读后进行分析,爵位应该归妻子生的儿子,家业主要也留给妻子生的儿子,大儿子也能有一定的家业。从而让学生理解嫡长子孙继承法则,并理解这是因为分封之下的产物。因最上层向下分封,下层为上层进行保障。你认为这种做法合不合理,如果是现在,刚才的遗产案又怎样判?(大小儿子和女儿平均分配,体现平等和赡养义务)。的确,在宗法制下,就是因为你是出生的不同决定你不同的命运,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也有人试图改变这样的现状,你知道有什么例子吗?(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二子,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而成为皇帝,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抢到皇位)虽然宗法制有不足之处,但他还是有很大作用,请你分析一下其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所以宗法制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提问:
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3、结合课本11页的大宗小宗树状示意图解释大宗、小宗。
4、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5、归纳说明宗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什么关系?(在周代,周天子(周王)为天下共主(中央最高领导人),王位(最高权力)由嫡长子继承,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其庶子被封为诸侯,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以国名等为氏。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位,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族内为大宗,以官名、辈份、采邑名为氏。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各级嫡长子都称为本家族的宗子,掌管全族的财权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统治领地内人民。)(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6、宗法制怎样来维护?(贡赋与礼乐制度。)
7、讨论:西周的封国和商代的方国有何不同?
最后通过学习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早期的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同时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课后记:
在普通班这一课的实际操作如下:
导入新课:从同学们所在村的姓氏宗祠导入新课,简单讲述中央集权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的几个阶段,即进入第1课。
一、夏商:
同学们初中学过夏禹,讲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大禹杀掉迟到的部落首领的故事以说明公共权力的产生。
商:以图示法画出商与各方国的关系是并立和臣服并存的关系,因此商是一个方国联盟,并指出由于商崇尚祖先神,所以特别有号召力,战斗力强。
二、分封制
从《封神榜》引入,如此强大的周王朝,如果你是周王,如何统治,如何分封?分给哪些人?学生自学并讨论共约十二三分钟,之后是同学表述自己的看法,都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能从《封神榜》的人物中找出哪些是功臣(如姜太公),哪些是自然神(如雷震子),能在地图中找到姜太公的封地,他们很兴奋。还有一个同学提出,象商朝时的了方、姜方、鬼方,西周是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一个问题很有见地。
三、宗法制
从做一回包青天引入新课,让同学判定一个遗产继承的案子,由此引出嫡长子继承制,辩明了什么叫“嫡”和“庶”;从看书中的那棵大宗小宗的“树”,说明了什么叫大宗小宗,并从礼乐制度说明了宗法制的等级性。
最后做了四个选题。
暂时上了121、112、122三个班,后面五个班有新的感想再继续写。
9月5日在104班上了一堂比较精彩的课:
引导学生们看书讨论“如果我是周王,该如何统治辽阔的国土?”,首先推选出第一讨论小组的小汪同学起来说:“进行分封,分封的目的是要巩固统治,不要让周王一个人管理那么大的国家,管不了的。”(看来有一点眉目了。)
接着第二组推举一个同学(站起来之前,四个人还商量了一番,最后他的同桌出主意:不要说得太全,只要说出自己的特色就好——真是高参啊!)
生1:“如果我是周王,我首先要把兵力布置在我住的都城周围,有人进攻我的时候可以保卫我。我比较亲的亲属就封他在都城做大官,其他人就分到各地去做官” 师:其他人是哪些人?你还打算分给哪些人呢? 生1:就是不太亲的亲戚之类的,还有那些有功劳的人。
师:哦,你是打算分给亲戚和功臣,而且你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安全,土地可以分下去,兵力要集中。但是,如果分下去的人分到边远的地方,不太听话,想叛乱怎么办? 生1:我就派兵去打他。到这儿,马上就有人反驳了。
生2:你不是把兵力放到都城了吗?在边远叛乱,你怎么来的及?
生1辩:我可以快马加鞭啊!我可以飞鸽传书啊!(不知飞鸽如何平叛·#¥%„„—*)生3补充:可以要叛乱国周围的其他国先顶住几天。(大笑)生2:你不是没有兵力分给他们吗?
生4:可以先让周边国临时组织一些农民上阵啊。生2:这样有战斗力吗?
师:哦,要养兵千日才行,看来兵力不分下去还不行。
师:嗯,大家讨论出一些眉目了,要分给亲戚和功臣,要分土地,兵力也要分下去,也就是人口也要分下去。还有,原来商的遗民如何处理?商统治下的了方、土方、鬼方如何处理? 生:商的遗民在一起要作乱的,打他们分散开来。„„
(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归纳)。
第三篇:历史岳麓版必修ⅲ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每课一练(精)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随堂基础巩固] 1.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A.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反封建思想。根据题干中“反对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表明其反传统思想的特点,B项说法正确。“童心”“真心”体现了唯心主义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李贽生活在明末清初,此时商品经济发达,少数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答案:C 2.《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以致用。答案:A 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解析: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与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想法,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C项与D项;黄宗羲“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主张建立法治,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黄宗羲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君主专制,而非整个封建制度,排除B项。答案:A 4.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此观点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①强调“理在气中” ②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③强调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 ④从理论上驳斥了程朱理学的错误观点 A.①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王夫之从哲学根本问题入手,强调了“气”决定“理”,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从理论上否定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答案:B 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材料1: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 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亡(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高度评价黄宗羲:“我喜欢读黄宗羲的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
[探究主题]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掌握黄宗羲关于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民本思想。
(2)能力层面:结合对其思想的把握,探究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探究问题](1)据材料1,黄宗羲认为君主和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他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2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3)结合材料3分析,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探究思路]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我国古代专制传统根深蒂固,公然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就越发显得可歌可泣。这一反专制、鼓吹早期民主的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社会仍有借鉴意义。第(1)、(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归纳。第(3)问,注意分析传统民本思想的特点,是在承认君主地位的前提下考虑百姓的利益,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进行比较。[尝试答题](1)君主是百姓的残暴统治者和剥削者。反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2)通过古今对比,将对今世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理想化的追求之中。在思想上还保留着封建传统的印迹。
(3)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不危害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的前提下,提出宽民、爱民、惜民的,而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则不然,其基本理论的前提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这就把传统的君臣关系颠倒过来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四篇:岳麓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案】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说明封建社会里农民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三、探究新知 1.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的盛世景象。2.导入新课
然而,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板书)一 天宝危机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社会经济和国势达到极盛时期。但在这殷富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祸乱衰败的危机。(板书)1.不理朝政
天宝年间,玄宗渐生骄侈之心。他不再似当年那样关心政事,勤勉治国,勃勃进取了,而一心要作纵欲享乐的“太平天子”。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整日与贵妃饮酒作乐,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多媒体播放下列两幅图片)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板书)2.任用奸相 玄宗将国家大事交给“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有四项奸邪作恶的“本领”:“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他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提醒学生看书中有关李林甫专权、阻谏的小字)。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国家祸患日迫一日。(板书)二 安史之乱 755——763年
正当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乐曲声中时,幽燕边塞响起了反叛的聋鼓。(板书)1.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唐自睿宗开始,就在边地设立节度使。天宝年间,边境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一身兼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拥有15万铁骑。他依仗自己势力,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于755年11月,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内地多年无战事,士兵无训练,兵器多朽烂。一时有变,各地猝不及防。起初,叛军连连得手,很快攻下唐东京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接着西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和皇亲贵臣趁夜出城逃奔川中。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馆,玄宗被迫忍痛缢死贵妃,继续西逃。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北)即皇帝位,主持平叛,他就是唐肃宗。(板书)2.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所到之处,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屠杀老人和儿童。756年六月有攻入长安后,纵兵“大索三日,民间财尽掠之。”叛军的胡作非为,激起军民强烈反抗。常山和平原太守在河北起兵拒敌,牵制叛军不得西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平叛。757年九月,郭、李二将在回纥兵配合下收复长安、洛阳二京,叛军受到重大打击。763年叛乱最终被平息。
(板书)3.唐朝衰落
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一场空前浩动。双方反复攻夺的洛阳城,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据记载,战争所及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劫后余生者不足1/3,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迫于安史旧部的实力,唐中央封降将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分别为卢龙、成德和魏博节度使。这三家名为节度使,实则是独立的割据势力。史称河北三镇。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开始,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板书)三 藩镇割据
(讲解“藩镇”概念)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民,依恃着强大的兵力和财力,与中央对抗。军队是藩镇割据的资本。节度使的职位或由父传子,或兄终弟及,或部将接替,中央无法节制。藩镇林立,争战频繁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生产受到破坏,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严重削弱,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板书)四 宦官专权
唐朝宦官专权,是从玄宗宠信高力士开始的。那时四方奏章,都经高力士传递。宦官李辅国因在灵武拥立肃宗有功,而掌握了禁军的统帅权。代宗时宦官又掌握了传达皇帝命令的机要权。宦官的权柄越来越大,以至后来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把持。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各派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板书)五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板书)1.爆发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阶级更加贪婪,生活更加糜烂。而广大人民面对的却是赤贫和死亡。873年,潼关到大海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农民吃草根、槐叶充饥,饿死无数。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农民被迫拆房砍树,卖妻卖子,也不能完税。租税以外,还有其它繁重的差役。农民已无法生活下去,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板书)2.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 875年
(利用《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讲述起义过程)875年初王仙芝率领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黄巢也聚众响应。他们利用灵活的战术,连克州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大家公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板书)3.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
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发展革命力量,起义军转而向守备薄弱,又是唐朝财赋的主要供应地的江南进攻。黄巢率军在安徽和州渡江,先后攻入浙江、福建,879年夏攻占广州,此时起义军发展到50多万人。由于多年征战积累下丰富的战斗经验,扩大胜利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广州,黄巢发布文告,痛斥朝臣和宦官狼狈为奸,纲纪败坏。宣布要直捣长安,推翻李唐王朝。十月,声势浩大的北伐开始了。先克桂州(今桂林),再沿湘水破潭州(今长沙),经湖南入湖北,顺长江东下,攻到今江西、皖南、浙西一带。又从安徽北渡长江,不战而下洛阳,平潼关。881年一月八日,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同一天,义军领袖黄巢乘坐饰金软舆,率领千军万马进入长安。长安百姓涌向街头,夹道欢迎。一月十六日,农民军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国号大齐。(板书)4.起义失败及历史意义
由于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给了唐僖宗纠集残余军队和藩镇势力反扑的机会。883年,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牺牲,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
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907年,最终为藩镇所灭。
(板书)六 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3.(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四、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五.布置作业
第五篇: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3.8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每课一练 岳麓版选修2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训练8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一、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A.国王属于国家元首 B.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C.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7年5月初访问美国,白宫特意在7日晚为她举办了一场“白领结”级国宴。这是时任总统布什第一次愿意在国宴中身穿燕尾服。布什之所以如此重视伊丽莎白二世,主要是由于()A.尊重女士是西方的基本礼仪
B.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一样,都是国家行政首脑 C.英国王室和美国政府关系一向密切 D.美英关系密切,英国女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
3.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4.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继位称为乔治一世,由于其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A.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 B.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 D.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
5.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这场改革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其背景,某班同学产生了如下四种结论。那么,你认为其背景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削弱 B.代议制下王权需要继续削弱 C.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权利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6.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的一段唱词流传很广:“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事是这样离奇: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的主要趋势是()A.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C.两党制的政治影响巨大 D.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年),一生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深受国民的爱戴。她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首相墨尔本几乎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教会她不凭感情用事,心平气和地与民选的首相共事,哪怕她从心底里厌恶这个首相。维多利亚女王变得成熟后,尽量克制自己,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温斯顿·丘吉尔夸赞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以后一直是各代国王的行动准则”。
请完成:
(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国王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已形成了怎样的惯例?(2)据材料,分析说明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会深得“国民的爱戴”。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1832~1868年间,共更换了10届内阁,其中2届发生在大选之后,8届因平时下院投票造成。——《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材料三 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三集中说明了内阁的组建取决于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逐渐确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和作用。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国革命期间,自由主义学说首次被明确提出来,当时,这些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准确地说,这些学说要求议会控制政府、政党独立存在、承认反对党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权利。
材料二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随着19世纪逐渐成为过去,自由主义同其他历史运动一样也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如1884年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向普选制大大迈进了一步。改革主要面向农村,规定年交纳10镑以上房租者均为选民,使选民人数增加200万,总数达到450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2)概括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经济思想后来是如何被放弃的?
(3)19世纪末,英国自由主义有了哪些新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D 2.D 3.D 4.A 5.C 6.C
7.(1)国王“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内阁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2)尊重传统,不干涉政府的决策与行政。8.(1)议会下院投票中,内阁失去议会信任即应辞职。(2)取得议会多数席位。
(3)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或责任内阁制)。
(4)特点: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行两党制;内阁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作用: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欧洲和北美地区及英国其他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9.(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自由竞争;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3)变化:向普选制发展;主要面向农村。
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群众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提高了素质;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