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三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卷三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解析:智者学派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故D项正确。
答案:D 2.普罗塔哥拉说:“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突出体现了()A.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B.人要探索自然奥秘,否定基督教的影响 C.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D.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再信奉传统的神
解析:材料“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养生之资的”,说明智者学派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宣扬人的尊严和权威。答案:C
3.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B项是苏格拉底的贡献,A、C、D三项与苏格拉底思想成果无关。
答案:B
4.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C.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是建筑物比例的标准,与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一致,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决定作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A、B、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C 5.“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 D.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体现了亚里士多德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答案:A 6.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哲学家分别是()A.泰勒斯 苏格拉底
C.柏拉图 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D.泰勒斯 亚里士多德
解析:亚里士多德倡导逻辑学,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B 7.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D.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解析:材料主张“让人处于一个中央位置”,该时期正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中强调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
答案:A
8.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13世纪后半期可以判断,此时的意大利处于文艺复兴的前夕,人文主义并未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教堂的扩建要与众多市民的意志一致,显现出这一时期市民的重要作用,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未出现新教,故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9.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有一经典的名言,“我努力通过迅速地把握住生命来阻止生命的飞逝,通过运用生命的活力来补偿生命的仓促潜逃。我对生命的占有越是短暂,我必须使它更深沉更充分”。下列观点与这一名言所体现的精神相符的是()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解析:题干强调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属于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以人,尤其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A项是一种独裁思想,排除;B项宣扬教皇权力,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排除;D项是唯物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10.《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的形象,有人认为该画作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据你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给真实的普通人画像,体现了人性意识的觉醒 B.表现了人的美,体现了对人的重视
C.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体现人的感情和愿望 D.画像整体上和以前的圣母像比较接近
解析:人文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达·芬奇的画像不同于以往的圣母像,他用真实的普通的人来代替过去的“神”,体现了“人”的思想与情感。故本题选D。
答案:D 11.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A.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B.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樊篱中解放
解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的不再是低级的本能方面,而是人间的仁爱和友谊,以及人性的高尚与尊严,其作品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这可证明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故B项正确。
答案:B 12.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知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 B.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 C.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D.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史学家甲强调文艺复兴的“再兴”“再生”的特点,史学家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过渡性特点,故A项符合材料意思。
答案:A
1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材料中“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说明宗教改革适应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得到不同群体的支持,社会基础广泛,故D项正确。答案:D
14.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B.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解析:材料中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父和主教”,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故选D。A、C两项逻辑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D
15.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评价马丁·路德“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民主。这种“直接关系”体现在()A.人皆僧侣
C.人皆上帝
B.天赋人权 D.理性至上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故选A。
答案:A 16.上帝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这段话反映了哪一观点()A.教会的“因行称义” B.加尔文的“先定论” C.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D.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解析:加尔文认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贫富荣辱等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材料的描述明显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的思想,故选B。
答案:B
17.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全面危机 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D.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分析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响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答案为A项。B、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A 18.14-17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仁人志士的追求
C.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人文主义的魅力 D.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理性之光是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C 19.“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分别是度、所有的传统。”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指()A.人文主义者、人性
B.启蒙思想家、理性 C.启蒙思想家、科学
D.人文主义者、理性
解析:牛顿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选B项。
答案:B
20.1778年,伏尔泰因病逝世,巴黎人民为他树立了纪念铜像。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对此碑文理解正确的是()A.他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他提出人非工具的主张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解析:A项所说是孟德斯鸠,B项所说是卢梭,D项所说是康德。从他的墓志铭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他贡献的肯定,肯定了他的思想对于解放思想的深刻作用和深远影响。
答案:C 21.“他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属于()A.人文主义
C.自由主义
B.理性主义 D.社会主义
解析:“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康德的观点,理性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22.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社会契约论
C.自由平等
B.人民主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根据“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可知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体现了人民主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23.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社会契约论
C.三权分立说
B.人民主权说 D.天赋人权说
解析:材料中思想家的核心主张是由社会人民联合起来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样“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故选A项。
答案:A
24.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解析:“近代自然科学之父”伽利略提出的新天文学观点,有助于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答案:C
2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世界,曾出现过一个哲人并出的时代。中国的……,古希腊的……,印度的……等大思想家为人类文明奠立了一座座高大的丰碑,他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本必修3《导读》
材料二 “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三 据我们所作的粗略统计,中国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学家中,有13人曾从政做官;而在古希腊15位重要哲学家中,却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做官。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的思想、学说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常常与政治伦理思想融为一体,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哲人并出的时代”大约在什么时间?(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趋向并分析成因。(6分)(3)材料三认为古希腊哲学家的致思趋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4分)(4)列举该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对“人的价值”方面的论述。(6分)答案:(1)公元前6-4世纪。
(2)致思趋向: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
(3)致思趋向: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例如:希腊自然哲学家主张探讨自然的奥秘;亚里士多德是集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荀子主张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最高级的”。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8分)答案:(1)背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影响: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普遍法则是指万有引力定律。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
(3)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原因:经济上,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4分)答案:(1)差异: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第二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1.(2011·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如下图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2011·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7.(2011·厦门)“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
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9.2008年残奥会会徽(上图)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是()A.墨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10.为庆祝建国60周年,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12.《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A.重征赋税 B.无为而治 C.实现仁政 D.独尊儒术 13.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生存智慧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其中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4.(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5.(2010·广东·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6.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颢
17.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8.“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浪费粮食伤天理”这些俗语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9.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20.《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A.“仁政”思想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1.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2.(2011·安徽联考)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23.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写材料需两人抬进宫,后来这种情况得到极大改变,其首先得益于()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2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A.指南针和印刷术 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25.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1分,共50分。)26.(11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
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5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27.(13分)(2011·韶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________。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4分)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3分)
(4)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3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4分)
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分)
(3)结合材料二、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4分)
选择题答案
1-5 6-10 11-15 16-20
21-25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礼”
3、【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4、【答案】 A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5、【答案】 A 【解析】 此观点体现了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时间即可判断出。
7、【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主张。
8、【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
9、【答案】 C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是“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的是荀子,他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10、【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明显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建立,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11、【答案】 A 【解析】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12、【答案】 B 【解析】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
13、【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4、【答案】 B 【解析】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15、【答案】 C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了“心学”的观点
16、【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只在身心上做”,体现了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的主张。
17、【答案】 C 【解析】 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
18、【答案】 D 【解析】 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节用”思想。
19、【答案】 B 【解析】 材料实际叙述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0、【答案】 C 【解析】 “忠义”思想是理学重视气节的体现。
21、【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孟子、顾炎武、朱熹的观点。
22、【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材料中主张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23、【答案】 A 【解析】 纸没发明以前,多用木简、绢帛作书写材料,比较笨重,纸的发明改变了材料所述状况。
24、【答案】 D 【解析】 与“推广民众教育”有关的发明只能是印刷术和造纸术。
25、【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述物件显然是指南针,它的发明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26、【答案】(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2分)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3分)(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2分)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2分)(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分)
27、【答案】(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②(属于原始文献)。(1分)主要流派的主张
①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③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3分)(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分)(3)实践结果: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为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分)(4)新哲学思想: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最大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构建和谐社会等。(3分)【解析】 第(1)问,②是原始文献,学术价值最大,它的意思是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义,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2)对“天道”和“人道”的解释回答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主张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3)秦朝时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4)宋代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28、【答案】(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4分)(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4分)(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3分)(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分)
29、【答案】(1)医学:战国编撰、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制记数法;天文学:《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分)(2)他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4分)(3)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4分)
第三篇:2017--2018高中历史 岳麓版 必修三 高二历史第六单元 检测题
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中新社台北(2005年)四月十九日电: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十九日晚七时许,呼应“物理照亮世界”的活动,点亮灯光,凸现“E= mc2,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一百周年。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有()
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③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④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5.2007年9月,“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而人类飞天梦想的首次实现是()
A.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B.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6.1912年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所幸有600多人获救。泰坦尼克号遇难消息传出到600多人获救主要是这是因为当时运用了()
A.雷达技术 B.声像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通讯卫星技术
7.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B.乘坐汽船横渡大西洋 C.在电灯下阅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驾驶汽车外出旅行
8.目前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全面到来,把人类引入信息时代的重大成就是()A.遗传工程
B.电子计算机
C.航天技术
D.电视机
9.2007年是恢复高考30年。1977年的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文化大革命”其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你是“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安静读书 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号的高考 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11.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的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1999年最后一期(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一位“世纪人物”。刊中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这个“世纪人物”应该是()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李四光
13.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的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成就是①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③“银河—Ⅰ”巨型计算机诞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4.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右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航天技术在2l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A.“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5号飞船 D.“神舟”6号飞船
16.1957年周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双百”的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17.“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此论述出自()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8.在量子力学的影响下出现的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不包括()A.半导体 B.激光器 C.电视机 D.电报 19.“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的根本原因是()
A.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C.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D.“双百”方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21.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22.左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23.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天上一日,地下一年。”能验证这一说法的理论是()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24.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最先出现于美国 ②有利于抵制腐朽文化的传播 ③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沟通的机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26.“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27.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B.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 28.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残存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0.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31.“X X 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32.有一位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义无反顾地于1955年回到祖国,受到党和国家各代领导人的礼遇,美国官员称其“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 5 个师”。这位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33.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A.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4.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话语。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①电子计算机②相对论③人造地球卫星④杂交水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35.邓小平指出:“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3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38.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邓小平强调的文艺应该坚持以下哪些方针()
①百花齐放 ②推陈出新 ③洋为中用 ④古为今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①④ 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下列科技成果中,最能体现爱因斯坦理论贡献的是()
A.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B.激光器的发明 C.美国制成的原子弹 D.晶体管问世
二、非选择题(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6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6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8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7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4分)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6分)
一、选择题
1.B2.B3.A4.D5.D6.C7.C8.B9.B10.A11.A12.C13.D14.B15.C16.C17.B18.D19.A 20.C21.A22.B23.B24.C25.D26.B27.A28.C29.C30.D31.B32.A33.C34.C35.A36C 37.D38.B39.B40.C
二、非选择题
41.(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
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新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成绩:“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42.(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3分)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3分)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4分)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4分)(4)说明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6分)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业分层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业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3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爱因斯坦认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主要是因为伽利略()A.捍卫哥白尼“日心说”
C.发明了天文望远镜
B.奠定实验科学基础 D.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解析】 伽利略的贡献是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他的成就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故选B项。
【答案】 B 2.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17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17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太阳中心说 【答案】 A 3.某科学著作的序言中写道:“理性力学应当是研究任何力所引起的运动和产生任何运动的力的科学。因此,本书被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著作提出的理论()
【导学号:11140098】
A.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进程 B.使人类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取得一致 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D.弥补了牛顿力学认识宏观世界的不足
【解析】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说明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该理论的提出为欧洲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A项正确;达尔文研究的是人类的起源问题,故B项错误;C项是伽利略自由落体理论,D项是相对论,排除。
【答案】 A 4.马克思说:“这本书的理论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这本书”的作者是()A.伏尔泰
B.牛顿
C.达尔文
D.哥白尼
【解析】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而不是科学家,故A项错误;牛顿的力学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与题干中“阶级斗争”没有关联,故B、D两项错误;达尔文进化论阐述了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
D.电磁学理论 【答案】 C 5.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的起源》(1871年),阐发了他奠立于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上的进化论,并将其用于解释人类的起源。其学说遭到宗教界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A.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 B.为欧洲国家殖民扩张辩护 C.为殖民地解放提供思想武器 D.达尔文否定了神造世界说
【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其学说遭到宗教界的反对”可知,主要是考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宗教界的影响,达尔文认为生物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从而否定神造世界,故D项正确;A项是从欧洲民族解放的角度阐述,与题意不符,错误;B项是从欧洲殖民者的角度阐述,与题意不符,错误;C项是从殖民地的角度阐述,与题意不符,错误。
【答案】 D 6.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导学号:11140099】
A.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徙的目的地
【解析】 从“1700年至1800年”判断,这一阶段欧洲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引起欧洲人口的剧增。故选B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它”最可能是()A.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C.蒸汽机的发明 【答案】 C 8.“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导学号:11140100】
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进化论的提出 D.电力的应用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解析】 电磁感应定律、电磁理论和电磁波都是科学理论,引发各项发明,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的是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宇宙探险》
材料二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各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解析】 第(1)问“历史背景”从资本主义发展和人文精神角度分析,经典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第(2)问主要侧重于对思想的影响。第(3)问的第一小问主要从创新精神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要点明明清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
【答案】(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影响: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否定了上帝造人说,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3)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原因:①经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②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101】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农、医、天、算”“陶瓷、丝织和建筑”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首先明确“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指近代科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作用;抓住材料二中的“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回答原因。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科学的负面影响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实用性、继承性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科技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金融危机。
(3)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第五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
C.瓦解自然经济
B.输入西方文化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B.《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核心思想。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材料三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托古改制,撰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基础巩固]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A.《海国图志》
C.《天演论》
B.《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3.“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 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解析:新式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C项与事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
答案:A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C.倡导变法维新
B.引介西方理论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答案:C 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答案:D
6.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一面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他们又具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
答案:D
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该主张虽然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却认为“体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9.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观点: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