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Word版含解析(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3:1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B.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C.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D.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计算机的发明而产生

解析: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答案:D

2.“天猫”“双十一”“秒杀”等购物名词,不断更新着我们的视听。这些名词的出现主要说明了()A.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B.汉语词汇不断丰富和更新 C.互联网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们时间观念增强

解析:“天猫”“双十一”“秒杀”等属于网上购物名词。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购物,故选C项。

答案:C

3.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是()A.计算机技术

C.生物化学

B.遗传工程 D.生物学理论 解析:遗传工程又称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答案:B

4.人类实现飞向太空的梦想是在()A.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D.21世纪初期

解析: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

答案:A

5.电影《搜索》讲述了某集团总裁秘书叶蓝秋因得知自己患病,心情不好,在公交车上没给老人让座且出言不逊,结果被网友人肉搜索和谩骂,最后抵挡不住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跳楼自杀。这场不让座引发的“血案”,不能表明()A.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B.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C.网络能够替代法律维护社会伦理道德 D.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解析:题干材料中,叶蓝秋遭到网友人肉搜索和谩骂,这是一种网络暴力,充分说明网络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上述事件是网络自由滥用的表现,但网络不能代替法律。由此C项错误,符合要求。

答案:C

6.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如下发明创造,按其所属领域(或产业)分类,并提炼其主题。任意选择一类,说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电视(2)轮船(3)互联网(4)飞机(5)电影(6)火车(7)电话(8)电子邮件(9)电报

答案:[答案示例一]:(1)(3)(5)。主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影响: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危害健康等。

[答案示例二]:(2)(4)(6)。主题:交通工具的进步。

影响: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创造条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全球化进程;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答案示例三]:(7)(8)(9)。主题:通信工具的变迁。

影响: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电信诈骗等。

[基础巩固] 1.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解析:题干中将网络的地位提高到了传媒的位置,突出网络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功能,强调了网络作为现代人类交往方式正在不断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2.有学者认为,就像蒸汽火车和轮船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走动一样,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A.发挥了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作用 B.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C.决定了人类出行及交流的方式 D.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发展

解析:“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说明它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

答案:B

3.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场景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通过QQ聊天,了解远在美国家人的情况 B.老师上课时播放视频和课件

C.与同学在电话中商议一起乘飞机外出旅游 D.在网络上查找需要的资料完成作业

解析:根据材料中“现代信息技术”,A、B、D三项都与网络技术有关,而C项中“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不属于现代信息技术,故选C项。答案:C 4.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列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A.乘火车旅行

C.用电灯照明

B.打越洋电话 D.网上购物

解析:现代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而A、B、C三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D

5.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先导 B.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解析:材料中列举的是杰出的科学家以及他们重要的发明成果推动科技革命发展的进程,故B项正确。

答案:B

6.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这种发展甚至与当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你看来,如下哪一领域中科学与伦理的冲突最突出()A.航空航天技术

C.原子能的利用

B.生物工程技术 D.网络信息技术

解析: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克隆技术会和当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

答案:B

7.“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跃。”“巨大的一跃”指的是()A.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B.“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 C.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D.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对人类来说是巨大的一跃。

答案:B 8.把“腾云驾雾、遨游太空”的神话最早变成现实的是()A.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解析:“腾云驾雾、遨游太空”的神话最早变成现实指的是人类飞上太空,苏联加加林是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答案:D

[能力提升] 9.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折射的主题是()

图1 1961年4月12日苏联起飞的世界上

第一艘载人飞船A.美苏展开激烈的空间争夺

B.“冷战”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C.苏联在“冷战”中占有优势 D.20世纪60年代美苏以空间对抗为主

解析:上述图片反映出美苏“冷战”在空间领域的争夺,故A项正确。

答案:A

10.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互联网的诞生

B.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图2 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C.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

D.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 解析:A、B、C三项都不够全面,D项全面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达人类对大地与地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又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们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三 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的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级火箭飞行原理的提出、液体火箭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四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以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美国奋起直追,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结合以上材料,人类在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哪些新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3)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题考查对新科技革命兴起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第(2)题考查对航天发展历程的理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至四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经分析航天发展应该理解为首先是理论的突破,其次是实践突破,最后是梦想成真。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理论方面、根本推动力、实际需求、技术和资金支持方面回答。第(3)题考查对航天事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可以从活动空间的扩大、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1)背景: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科学家对自然提出新的认识;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自由与平等;新的政治制度在欧洲建立。

(2)发展: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技术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想到现实。

原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3)影响: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时代内涵,了解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认识高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形成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二)讲授新课

一、电脑与网络(1)互联网诞生的背景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顾名思义就是包罗万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网络。它是人们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间,主要由互联的文本页面、图像、动画、音像及三维世界构成。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等等。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信息化社会既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也带来了一场经济革命。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生命的奥秘是人类永远在思索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理论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这构成了我们今天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的基础。

生物工程技术属于综合性学科,建立在计算机、化学等领域各自的技术进步上,其发展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而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遗传工程的进展是针对人类自身的,也是生物工程的最重要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际人类对自身了解的关键性的进步。我国的科研力量在凭借人类生命奥秘这项伟大事业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角色。

三、登上太空

对于太空的探索和人类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几乎是同步出现的。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它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人类从此打开天门,放眼宇宙。航天事业的投入是极其巨大的,因此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持,根本无法取得进展。然而,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从人类发展的前景来看,今后人类的足迹将延伸至整个宇宙,而地球的资源已经发出枯竭的危机信号了,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一方面也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而整个太空还是一座根本没有人类印记的巨大矿藏。

航天事业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或从广播中听到天气预报,正因为有了卫星拍摄的气象云图的帮助,我们才可以更加正确地预测天气,从而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和保障。

我国在火箭、卫星等航天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攀登上了新的高峰,并且完全有能力向更高更深的领域继续前进。

(三)巩固小结: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网络使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生物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被一层一层地打开;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第三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

C.瓦解自然经济

B.输入西方文化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B.《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核心思想。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材料三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托古改制,撰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基础巩固]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A.《海国图志》

C.《天演论》

B.《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3.“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 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解析:新式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C项与事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

答案:A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C.倡导变法维新

B.引介西方理论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答案:C 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答案:D

6.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一面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他们又具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

答案:D

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该主张虽然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却认为“体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9.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观点: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

第四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8课

笔墨丹青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集体舞蹈图

C.《女史箴图》

B.《人物龙凤图》 D.马王堆汉墓帛图

解析:《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女史箴图》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马王堆汉墓帛图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中国古代有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这位画家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是()A.顾恺之

C.吴道子

B.马远 D.八大山人

解析:“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绘画特点的概括。答案:C

3.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抒情达意的重要形式之一。下列四幅画中属于山水画的是()

解析:《洛神赋图》属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历代帝王图》属于人物画,年画《连年有余》属于民间风情画,《踏歌图》是宋代的作品,作者寄情于山水。故D项正确。

答案:D 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A.商品经济发展

C.传统文化影响

B.社会思潮变化 D.社会上层倡导

解析: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答案:A 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

C.文人画

B.人物画 D.风俗画

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宋元绘画史,甚至中国绘画史的最高峰,不仅是由于写意、写实以及理想主义的表现获得完全的调和,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是一个有显著进步的时代。……北宋……是鉴赏家、批判家与画家的协调期,而使绘画经常处于具有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

材料二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中近代风格开始的一大助力……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艺术。

请回答:

(1)北宋时期绘画创作取得成就的主要政治原因是什么?在宋代,古代绘画在创作的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有何异同点? 解析:第(1)题考查政治对绘画的影响及宋代的绘画成就,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对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案:(1)原因:国家局部统一的完成;理学的兴起。

变化: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成为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

(2)同:从形式上看,都属于文人画;从艺术特点上看,都注重对个人意境的追求,而不讲求写实;从风格上看,明清绘画艺术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异: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 B.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绘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并存,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两大分支

C.中国古代绘画以生活化和实用性为主 D.中国绘画有利于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宫廷画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而文人画更注重写意。从中国绘画的整体上看,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据以上所述可知,C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堪称绝世珍品的古画,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这幅画应是()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故选A。

答案:A 3.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士人群体的出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市民群体的需要

解析: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理解的理想形式,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

答案:B 4.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下列有关该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作品的作者为吴道子 B.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者善画宗教人物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它体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并不是描绘市井生活,故选C。

答案:C

5.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还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解析:宋代以来大量风俗画的出现是对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反映。

答案:C

6.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写的绘画类别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兼备

解析:从“画意不画形”可知,该诗描写的绘画重视写意,属于文人画。所以选A。

答案:A

7.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A.与书法相伴而生

C.追求神韵与意趣

B.与文学相兼而成 D.画、诗、书相融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画的特点,与书法为缘,并不是与书法相伴而生,故A项错误;“多含文学之趣味”并非是与文学相兼而成,故B项错误;“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得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C项正确;“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并不是说画、诗、书相融,故D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8.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年—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C.张择端

B.吴道子 D.郑板桥

解析:本题图片显示出,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600—800年之间,这时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在题目所提供的四个人物中,只有B项是隋唐时期的。

答案:B 9.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危机的加深

C.深受理学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倡导

解析: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

答案:C 10.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容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解析: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

答案:D 11.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围观者为其点睛之笔所倾倒,纷纷向寺院施舍,“俄而得百万钱”。他为裴楷画像,紧紧捕捉人物特征,颊上加三根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造像,注意背景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说:“此子宜置岩壑中。”

材料二

材料三

画僧八大山人为明宗室,本名朱耷。明亡以后,曾装聋作哑。在他的笔下,鱼、鸟等多是“瞪眼鱼”“伤心鸟”,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骜不驯。

(1)材料一反映了顾恺之的什么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代表作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得北宋绘画特点的哪些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中朱耷的绘画有什么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答案:(1)“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2)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3)风格奇特,不拘成法。由于明清更替,社会动荡;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黑暗。

第五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抓住关键词“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B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D

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小篆

C.行书

B.隶书 D.草书

解析: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难以完成,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图中秦阳陵虎符上的字体属于()

A.隶书

C.篆书

B.楷书 D.行书

解析:秦朝统一文字,规定小篆是全国的统一标准字体,所以虎符上的字应为篆书,故选C。

答案:C 4.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解析: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5.“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解析:根据材料中“唐朝”“狂僧”和四幅作品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体现的是怀素的作品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6.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3 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汉字七体”的风采:

请回答:

(1)根据时间判断:A、B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解析:第(1)题结合汉字发展阶段和其特点判断分析;第(2)题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汉字自身发展条件分析。

答案:(1)字体:A——甲骨文,B——小篆。

(2)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②这一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的演进和创新提供了条件。

[基础巩固] 1.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做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解析: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的评述,“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

答案:B

2.(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楷书

C.行书

B.隶书 D.草书

解析:王羲之的大意是,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钟繇擅长楷书,张芝擅长草书,王羲之的字体应该是楷书与草书的特点兼而有之。

答案:C

3.下列汉字形体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甲骨文—小篆—楷书—隶书 B.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 C.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D.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

解析: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过程。

答案:C

4.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解析: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A项是甲骨文;B项是草书;C项是楷书;D项是小篆。

答案:D

5.下图中的作品分别出自两位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之手,它们一个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一个刚劲挺拔、骨力遒劲。从字体上看,两者都属于()

A.篆书

C.楷书

B.隶书 D.行书

解析:图中的书法作品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符合楷书的特征。

答案:C

[能力提升] 6.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题干关键信息反映了后人因“契之精而字之美”对甲骨文“神往”,说明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与反映;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7.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之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A.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B.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解析:书同文的字体是小篆,书同文使文字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便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融合和进步。

答案:D

8.某学者谈到楷书在唐代的流行时说:“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各个书体的特征。四个选项中,A项为篆书的特点,B项为行书的特点,C项为草书的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唐朝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楷书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

答案:D

9.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富力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解析: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盛行,故文人多追求超然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是市民文化,而不是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元明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走入末期,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说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更是谋生的需要。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是唯一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可追溯到4 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亚洲多国语言使用。

根据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如今,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发展很快。简体中文全面取代繁体中文作为中文交流文字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繁体中文将定位于传统文化或艺术的层面保留下来。如今,简繁之争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民众反应也不一而同,但持简体中文这一进步观点占绝大多数。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

(2)汉语排名语言实力世界第二的原因是什么?(3)请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书法的特点。

解析:第(1)题“演变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特点”结合材料一中信息可看出由繁到简;结合材料二信息可知汉字保留了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第(2)题的回答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演变特点:由繁到简,保留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发展;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下载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Word版含解析(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Word版含解析(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