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Word版含解析(本站推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中的“先行者”是()A.洪秀全
C.孙中山
B.梁启超 D.毛泽东
解析:对联中上联是指辛亥革命,下联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此对联说的是孙中山。
答案:C
2.在孙中山早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属于民族主义内容的是()A.创立民国
C.节制资本
B.平均地权 D.驱除鞑虏
解析:在孙中山早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答案:D
3.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天下为公”“民有、民治、民享”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主张人民平等的享受民主权利,这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相类似,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旧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B.新三民主义 D.布尔什维主义
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B 5.新三民主义被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反对帝国主义 ④实行“耕者有其田”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②③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的答题角度“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的新发展是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由过去的“反满”发展到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
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
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要求表述成文)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来把握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由改良到革命,再到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实现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孙中山先生对于民主不懈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答案:(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上书的失败,促使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3)孙中山先生为此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但却屡遭失败。(4)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反帝的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
(5)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真理和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基础巩固] 1.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解析: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结束满洲贵族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但是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2.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孙中山认为应当实现全民直接的民权,矫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故C项正确。
答案:C
3.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四个选项中,与推翻君主专制直接相关的仅有A项。
答案:A 4.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民族革命”是指()A.推翻帝国主义 B.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打倒北洋军阀
D.打倒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解析:“民族革命”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5.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解析:“进步”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与本题无关;D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6.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该主张()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一致 C.体现了对劳动阶级的关注 D.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解析: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加入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联合劳动阶级进行革命。故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C
7.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孙中山向记者表示:“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只要他们愿意协助我们推翻北京,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孙中山认为()A.联俄是进行革命的现实需要 B.苏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 C.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D.应该选择民主国家作为合作对象
解析:由材料中“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可排除B项;由“只要……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可排除D项;C项有一定难度,孙中山只是对欧美列强失望,并没有认识到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答案:A
8.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进行阐释解读的能力。这里的三民主义是指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因此可以排除B、D两项;A项不准确;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大革命的旗帜,就在于它蕴含了三大政策。
答案:C
9.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解析:抓住本题关键信息“民生主义”及“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可知说明的是平均地权。B、D不属于民生主义,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10.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可见反帝是明确的,结合时间,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故A项正确。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清贵族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 ……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1912年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的内涵,所谓“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意思?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民族独立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结合史实说明原因。
(2)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较之前有哪些新的发展?从孙中山个人品格方面考虑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内涵: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共和政体;平均地权。“至完美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否。原因: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实现彻底反帝,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2)新发展: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提出节制资本。原因: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包括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研读教材】
★导入新课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在对中国近代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是大相径庭,唯有孙中山先生,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尊重,国民党尊称他为“国父”,中国共产党则尊称他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为什么能得到国共两党的一致重视?他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梳理知识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失败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就为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阶级基础。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开始在中国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为三民注意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开始,民主革命需要纲领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便应运而生。
2、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的影响
影响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和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从中主要吸取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有、民享、民治”的思想
3、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
孙中山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对于民权主义思想和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优势重要的影响。二、三民主义
1、背景
(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主张相继失败
想一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其产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土壤和条件?
(2)可能性
2、提出
________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成立。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纲领,并在《________ 》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
想一想:三民主义和十六字纲领,存在着怎样一一对应的关系?“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不是帝国主义?是不是要反满?“驱除鞑虏”与“创立民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哪一个才是核心所在?为什么还要加上“平均地权”?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3、内容
________主义:________ 的专制统治(前提)
________义:推翻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________主义:即“________”(补充)
4、评价:
(1)积极性:
①________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________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 》。
想一想: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反帝的要求,能不能起到起到反帝的作用?反帝要求是通过什么途径曲折表达的?实际效果怎样?反封建的要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取缔封建制度?
(2)局限性:未明确的提出反对________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________纲领,不可能彻底完成 ________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
(2)俄国________的胜利和中国________运动的影响
(3)________和________的帮助
(4)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
2、提出
________年,国民党“一大”上通过宣言,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________,对内各民族________
3、内容
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 ________ 和 ________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________,实行“________”政策
4、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________
5、评价: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________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________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 的发展四、三民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________,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落实课标
简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能力提升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新”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篇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这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三民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帝国主义的破坏,这些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之路还有很远。路更长、夜更黑,但黎明即将到来,一个新时代正在酝酿中。
【自主探究】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中山陵。
1、请说明连战先生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
2、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道:“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
【课堂反馈】
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中指出:“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2、《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3、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集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那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 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5、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落实课标
三民主义有新旧三民主义之分
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自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能力提升
相同点:旧三民主义所提出的基本纲领,新三民主义基本都继承了,因为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
不同点: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相连;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最主要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
【拓展思维】
1、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革命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途径、方法,而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目标。
3、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没有三大政策就没有新三新民主义;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体系。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二、非选择题
1、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革命思想;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民主追求;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等。
3、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第三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
C.瓦解自然经济
B.输入西方文化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B.《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核心思想。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材料三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托古改制,撰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基础巩固]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A.《海国图志》
C.《天演论》
B.《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3.“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 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解析:新式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C项与事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
答案:A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C.倡导变法维新
B.引介西方理论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答案:C 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答案:D
6.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一面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他们又具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
答案:D
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该主张虽然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却认为“体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9.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观点: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
第四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含解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李大钊先生被誉为“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A.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 B.领导发起新文化运动 C.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解析:抓住材料信息“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革命史上的丰碑”。据此可判断这一评价是基于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率先开辟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故选C项。
答案:C
2.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这说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 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可知,毛泽东在此时已经很注重对农民阶级的团结与争取,故D项正确。
答案:D
3.它的发表,解决了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它”是()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解析: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B 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强调的是()A.理论联系实际
C.学习经典著作
B.理论的指导性 D.实践检验真理
解析:由材料中的“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A 5.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中国领导人是()A.毛泽东
C.刘少奇
B.周恩来 D.邓小平解析: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作‘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情——毛泽东与周世钊》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答案:(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基础巩固] 1.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的能力。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占比例最高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A正确、D排除。B错在“唯一”。C的认识过于绝对。答案:A 2.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3.1940到194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著作。如果给这三部著作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A.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B.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C.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立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都涉及怎样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4.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出把各阶层的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可见是要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为国家建设服务,故C项正确。
答案:C
5.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从毛泽东的讲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这一智慧的代表,C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
答案:C
[能力提升] 6.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材料“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因此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故C项正确。
答案:C
7.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这里的“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属于()A.国民革命理论
C.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三个世界”理论
解析: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B 8.“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等信息,可知该著作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D项正确。
答案:D
9.邓小平曾说:“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邓小平这样说的原因不包括()A.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并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C.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D.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毛泽东思想主要探讨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答案:D 10.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泽东()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选B项。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材料二 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材料三 他“一生力图进行两大创造:一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伟大的历史和思想遗产。
——赵剑英《百年求索——中国现代化方略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功绩。
(3)通过以上材料,你对毛泽东思想有何重要认识?
答案:(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功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3)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五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8课
笔墨丹青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集体舞蹈图
C.《女史箴图》
B.《人物龙凤图》 D.马王堆汉墓帛图
解析:《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女史箴图》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马王堆汉墓帛图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中国古代有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这位画家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是()A.顾恺之
C.吴道子
B.马远 D.八大山人
解析:“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绘画特点的概括。答案:C
3.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抒情达意的重要形式之一。下列四幅画中属于山水画的是()
解析:《洛神赋图》属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历代帝王图》属于人物画,年画《连年有余》属于民间风情画,《踏歌图》是宋代的作品,作者寄情于山水。故D项正确。
答案:D 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A.商品经济发展
C.传统文化影响
B.社会思潮变化 D.社会上层倡导
解析: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答案:A 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
C.文人画
B.人物画 D.风俗画
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宋元绘画史,甚至中国绘画史的最高峰,不仅是由于写意、写实以及理想主义的表现获得完全的调和,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是一个有显著进步的时代。……北宋……是鉴赏家、批判家与画家的协调期,而使绘画经常处于具有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
材料二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中近代风格开始的一大助力……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艺术。
请回答:
(1)北宋时期绘画创作取得成就的主要政治原因是什么?在宋代,古代绘画在创作的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有何异同点? 解析:第(1)题考查政治对绘画的影响及宋代的绘画成就,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对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案:(1)原因:国家局部统一的完成;理学的兴起。
变化: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成为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
(2)同:从形式上看,都属于文人画;从艺术特点上看,都注重对个人意境的追求,而不讲求写实;从风格上看,明清绘画艺术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异: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 B.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绘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并存,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两大分支
C.中国古代绘画以生活化和实用性为主 D.中国绘画有利于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宫廷画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而文人画更注重写意。从中国绘画的整体上看,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据以上所述可知,C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堪称绝世珍品的古画,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这幅画应是()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故选A。
答案:A 3.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士人群体的出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市民群体的需要
解析: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理解的理想形式,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
答案:B 4.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下列有关该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作品的作者为吴道子 B.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者善画宗教人物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它体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并不是描绘市井生活,故选C。
答案:C
5.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还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解析:宋代以来大量风俗画的出现是对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反映。
答案:C
6.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写的绘画类别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兼备
解析:从“画意不画形”可知,该诗描写的绘画重视写意,属于文人画。所以选A。
答案:A
7.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A.与书法相伴而生
C.追求神韵与意趣
B.与文学相兼而成 D.画、诗、书相融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画的特点,与书法为缘,并不是与书法相伴而生,故A项错误;“多含文学之趣味”并非是与文学相兼而成,故B项错误;“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得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C项正确;“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并不是说画、诗、书相融,故D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8.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年—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C.张择端
B.吴道子 D.郑板桥
解析:本题图片显示出,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600—800年之间,这时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在题目所提供的四个人物中,只有B项是隋唐时期的。
答案:B 9.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危机的加深
C.深受理学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倡导
解析: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
答案:C 10.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容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解析: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
答案:D 11.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围观者为其点睛之笔所倾倒,纷纷向寺院施舍,“俄而得百万钱”。他为裴楷画像,紧紧捕捉人物特征,颊上加三根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造像,注意背景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说:“此子宜置岩壑中。”
材料二
材料三
画僧八大山人为明宗室,本名朱耷。明亡以后,曾装聋作哑。在他的笔下,鱼、鸟等多是“瞪眼鱼”“伤心鸟”,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骜不驯。
(1)材料一反映了顾恺之的什么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代表作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得北宋绘画特点的哪些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中朱耷的绘画有什么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答案:(1)“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2)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3)风格奇特,不拘成法。由于明清更替,社会动荡;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