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doc
20、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
3.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少而精,抓住教学的关键之处。
创设学生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
4.创设情境、巧妙利用容闳一生思想转变的历程引导让学生感悟,做出正确 的判断、形成应有的情感。
六、教学思路:以容闳一个人思想转变的历程为线索,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七、教学过程 候课——展示第1页课件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 教师:(展示第2页课件)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不认识
教师:(播放简介)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曾经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候选人——容闳。
作为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容闳的一生见证了……
教师:(展示第3页课件)近代中国先进思想蜕变与新生的历程。这节课,我们就追寻容闳思想蜕变的历程,复习近平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主题。
教师:(展示第4页课件)本主题在高考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高考都有所涉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从近代中国社会特征把握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同时要联系必修一、二相关知识,对中外同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做横向对比。
教师:(展示第5页课件——解读学习目标)根据高考的要求,复习本主题,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我们要注意从时间、阶级两个角度掌握它的发展历程)
2.(通过探究近代中国人不同阶段学习西方的内容及影响)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 的特点。
3.(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尤其要)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切换到第6页课件——进入探究学习环节)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容闳思想蜕变的历程为主线,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旅。(切换到课件第7页)
(探究学习环节,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
(此环节要培训好,限时10分钟左右,展示5分钟,不管是展示什么问题,时间到了必须回到座位上,展示不完没问题,超市环节可进一步补充完善。10分钟4个探究问题未必能完全写完,但4个问题都要有作答,某一个问题作答不完善没关系。10分钟后自动进入讨论环节——此时课堂应进行15分钟左右)
教师:(学生讨论后,要切换到第8页课件,进步学习超市环节。4分钟小组内讨论,6分钟学习超市。此环节教师要搞好培训,一个小组的成员不要集中在一起,分开进行超市。超市快要结束的时候,小组内就“超市”过程中的收获,小组再次头脑风暴,形成到位的认识)
教师:(注意掌控好时间,进入表述反馈环节课堂进行大约25分钟,切换到第9页课件)容闳,是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他的一生,像镜子一样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后黑板展示的探究题,思考一下:容闳是怎样映照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结合探究1、2、3)
哪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见解?(提前培训好学生,学生结合后黑板的探究题回答)
学生:就像课前老师在课件上展示的那样,中国近代史实质上是一部近代知识分子蜕变与新生的思想进步史!容闳不同的人生阶段,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少年容闳,代表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83页左下角的蓝色方框,夷具体指的是军事技术);
中年容闳,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晚年容闳,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所以说容闳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实质上是一部不同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史!那么,近代不同阶级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我们可以以洋务派与维新派为例来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下面,结合参考答案,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同时思考总结历史比较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总结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思路,然后回答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完,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1页)我们在做比较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分三步走„„(针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解读)这类问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下面,我们就感受一下高考的魅力。(切换到下一页课件)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2页,引导学生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总结的“三步走”战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写一下思路(学生看材料,思考)教师:这个题目的比较项是“自强”,根据材料,就是一个治标和治本的问题。(展示答案,学生梳理思路)
教师: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有没有实现?(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维新变法的失败,严复的“自强”主张自然也没有实现。就像探究3展示的这样!教师:(切换到课件13页)晚年容闳和严复一样,投身于维新变法。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晚年,容闳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蜕变与新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不断前行呢? 这个问题也是同学样在探究过程中疑问比较多的一个。(回扣前黑板“我的疑问”)(结合前黑板展示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教师: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亡图存,以容闳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踏上了一条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历程。所以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向西方学习与探索救亡道路相结合。
教师:(切换到课件14)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探究4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件和前黑板展示的内容作一下整理。
教师:(切换到课件15页)教师:晚年的容闳,积极投身维新。但维新变法很快失败,容闳的蜕变有没有就此终结?(学生回答:没有)垂暮之年的容闳将如何延续他的救国之路?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续写这段历史,帮帮容闳。(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太好了,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事实就是如此,维新变法失败后,容闳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中去,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结后选人的重要原因。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6页)回顾历史,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踏上一条为救亡图存而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历程。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道路,漫漫漫修远!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人,为民族的觉醒,为国家的复兴,努力前行……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继续前辈们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掀起讨论的高潮)(学生可能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其实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现阶段,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学习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位同学记住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7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光要记住这24个字,更重要的是内为成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高中三年,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过去,我们选择蜕变,未来将会新生。有没有信心?(学生大声回答:有)教师:相信大家!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8页巩固反刍)下面,把本课所学整理消化一下。
教师:(注意把握时间,最好在课堂剩余1分钟的时间,切换到课件第19页)下面,请1组为大家作点评。
第二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
C.瓦解自然经济
B.输入西方文化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B.《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核心思想。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材料三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托古改制,撰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基础巩固]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A.《海国图志》
C.《天演论》
B.《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3.“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 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解析:新式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C项与事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
答案:A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C.倡导变法维新
B.引介西方理论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答案:C 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答案:D
6.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一面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他们又具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
答案:D
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该主张虽然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却认为“体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9.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观点: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
第三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条件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 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了。所以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击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 “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阿、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猛烈地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的精神。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考】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思考】通过易白沙的话,你认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专制统治;易被别人利用,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重视做官不重民生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鲁迅(188l—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②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l一1962),安徽绩溪人。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 “建设新文学论”的惟一宗旨,只有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刘半农(1891一1934),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思考】通过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你认为胡适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 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写的《蝴蝶》(参见教材),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思考】阅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分析刘半农的白话诗有何特点? ——写作的题材多是穷困的工农、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以及失业的知识分子,总是将人民群众的悲苦际遇同富人们的奢侈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文字朴实细腻,清丽通俗,倾向性鲜明,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表达出一种纯洁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课后探究
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旧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纲常礼教,从而使旧文化没有任何栖身之地,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损害了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历史学习资料
第四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是否值得肯定?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教师介绍崔英杰案(城管与小贩冲突案件),学生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和责任意识,如何处理城市管理问题,避免悲剧重演。
3.敬天地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所以儒家思想是理性文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幻灯展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当仁不让于师。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一些主张依然没有过时,与今天的教育思想多有吻合,如全民教育、启发式教学法,个别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过渡: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判断,有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政府呢?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教材如何介绍老子的?
(二)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们根据《老子》的摘录概括概括老子的主张。
1、“道”的哲学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昆(同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透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老子的什么主张?
2、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通过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有什么哲学思想?是否还知道《老子》中含有辩证思想的语句吗?
也许是对物极必反规律的洞察,老子特别重视对立面中柔弱卑贱的一方。如对柔弱与坚强、有与无的看法。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治大国若烹小鲜。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无为而治,效仿自然)古为今用(老子思想在现实中的运用)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结合美国的传统和里根的执政,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孔子的治国主张?
(课后作业)阅读《论证》和《老子》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小结)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包括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研读教材】
★导入新课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在对中国近代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是大相径庭,唯有孙中山先生,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尊重,国民党尊称他为“国父”,中国共产党则尊称他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为什么能得到国共两党的一致重视?他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梳理知识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失败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就为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阶级基础。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开始在中国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为三民注意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开始,民主革命需要纲领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便应运而生。
2、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的影响
影响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和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从中主要吸取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有、民享、民治”的思想
3、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
孙中山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对于民权主义思想和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优势重要的影响。二、三民主义
1、背景
(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主张相继失败
想一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其产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土壤和条件?
(2)可能性
2、提出
________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成立。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纲领,并在《________ 》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
想一想:三民主义和十六字纲领,存在着怎样一一对应的关系?“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不是帝国主义?是不是要反满?“驱除鞑虏”与“创立民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哪一个才是核心所在?为什么还要加上“平均地权”?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3、内容
________主义:________ 的专制统治(前提)
________义:推翻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________主义:即“________”(补充)
4、评价:
(1)积极性:
①________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________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 》。
想一想: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反帝的要求,能不能起到起到反帝的作用?反帝要求是通过什么途径曲折表达的?实际效果怎样?反封建的要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取缔封建制度?
(2)局限性:未明确的提出反对________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________纲领,不可能彻底完成 ________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
(2)俄国________的胜利和中国________运动的影响
(3)________和________的帮助
(4)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
2、提出
________年,国民党“一大”上通过宣言,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________,对内各民族________
3、内容
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 ________ 和 ________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________,实行“________”政策
4、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________
5、评价: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________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________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 的发展四、三民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________,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落实课标
简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能力提升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新”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篇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这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三民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帝国主义的破坏,这些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之路还有很远。路更长、夜更黑,但黎明即将到来,一个新时代正在酝酿中。
【自主探究】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中山陵。
1、请说明连战先生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
2、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道:“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
【课堂反馈】
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中指出:“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2、《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3、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集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那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 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5、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落实课标
三民主义有新旧三民主义之分
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自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能力提升
相同点:旧三民主义所提出的基本纲领,新三民主义基本都继承了,因为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
不同点: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相连;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最主要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
【拓展思维】
1、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革命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途径、方法,而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目标。
3、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没有三大政策就没有新三新民主义;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体系。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二、非选择题
1、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革命思想;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民主追求;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等。
3、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