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

时间:2019-05-15 01: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时代内涵,了解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认识高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形成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二)讲授新课

一、电脑与网络(1)互联网诞生的背景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顾名思义就是包罗万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网络。它是人们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间,主要由互联的文本页面、图像、动画、音像及三维世界构成。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等等。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信息化社会既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也带来了一场经济革命。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生命的奥秘是人类永远在思索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理论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这构成了我们今天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的基础。

生物工程技术属于综合性学科,建立在计算机、化学等领域各自的技术进步上,其发展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而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遗传工程的进展是针对人类自身的,也是生物工程的最重要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际人类对自身了解的关键性的进步。我国的科研力量在凭借人类生命奥秘这项伟大事业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角色。

三、登上太空

对于太空的探索和人类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几乎是同步出现的。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它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人类从此打开天门,放眼宇宙。航天事业的投入是极其巨大的,因此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持,根本无法取得进展。然而,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从人类发展的前景来看,今后人类的足迹将延伸至整个宇宙,而地球的资源已经发出枯竭的危机信号了,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一方面也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而整个太空还是一座根本没有人类印记的巨大矿藏。

航天事业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或从广播中听到天气预报,正因为有了卫星拍摄的气象云图的帮助,我们才可以更加正确地预测天气,从而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和保障。

我国在火箭、卫星等航天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攀登上了新的高峰,并且完全有能力向更高更深的领域继续前进。

(三)巩固小结: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网络使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生物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被一层一层地打开;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这样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高效。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第三篇:2015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岳麓版必修2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模块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与第7、8课在教学内容上互为整体,上下联系,又与政治史、文化史相联系。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一专题也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所以说本课内容在整个必修二乃至整个历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众多重点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处理时应重点突出,针对重难点引导学生各个突破。本节课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目录,分别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为三部分:工业文明之蒸汽时代、工业文明之电气时代、工业时代之整体时代。【课标】

课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解读:本节课重点内容应放在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成就和影响;难点是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和影响;探讨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提供视频短片,图片、文字资料及教材上的材料与图片,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通过创设新情境,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概括材料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着重让学生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发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应用于实践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加强学生进行毅力、科学精神、环境意识、人文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自主科学技术和进行科学创新。

(2)通过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历史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根据本节课课标要求及学案进行自主预习,熟悉基础知识,初步体验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导入新课:情景导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做法:展示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行的外景图片,教师讲解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是由其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强国这一实力决定的。在第一届世博会上英国展示了自己工业革命的成果,其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还有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风采,让人类对未来的发展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接下来,同学们观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了解工业革命概况。

教师过渡:看完视频,同学们对工业革命概况有了大体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师展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与整体结构。

(设计意图:课前图片和视频能有效引导学生精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从视频资料学生也能初步明白,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主要利益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同时,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应辩证看待。课标和结构的展示,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重难点,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讲授新课(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第二课时 重点突破)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简单了解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概况。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让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竞赛答题,加分奖励。教师:第一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政局稳定; 教师:第二则材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专利法颁布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刺激技术发明的热情。教师:第三则材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设计意图:讨论后分组展示答案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师过渡:假如你是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探究一下工业革命的影响。提供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教师点拨。

问题一:图表信息反映什么问题?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有同学看到人们生活的变化。予以表扬。)

问题二:图表信息反映什么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答不出经济结构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三:材料信息反映工业革命带来怎样的影响?

(工厂制度出现;社会关系变化,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学生概括性不强,教师予以点拨。)

问题四:材料信息反映什么问题?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问题五:图表信息反映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

教师补充: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应看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设计意图:材料的解读和信息的提取可锻炼学生提炼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完成,技术革新的脚步并未停止,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接着到来,下面换一种方式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同学们结合课件中的问题自主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发生的国家、特点、成就及影响。教师结合课件中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或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检查预期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做到教材内容的处理重点突出,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进一步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突出成就电力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教师利用PPT展示电力发明的相关部门。)电力应用于工业部门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电力应用于交通和通讯部门,资本主义确立

5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值得深思。本节课通过分层训练,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又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优化,应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整合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力争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此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如何落到实处仍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的一个问题。

【课时训练】

1.“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某《英汉词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顺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4、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工厂制组织形式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问题: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分)

第四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高考考点:明朝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二单元第五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表现。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能力目标:问题探究,通过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影响。情感目标: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教学重点: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特征及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不同政体的差异及对公民政治的分析。高考考点:古希腊文明的组成,地理环境与城邦形成的关系。易错点: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目标: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影响。理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能力目标:通过对希腊地缘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重点:古希腊民主制的内涵。

难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高考考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易错点:雅典主要民主机构的产生方式、性质及职能。

第二单元第七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目标:掌握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理解罗马法的演变实质。

能力目标: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来全面理解罗马法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罗马法不仅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高考考点: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发展、影响。易错点: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第三单元第八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知识目标:掌握1688年光荣革命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内容、实质、影响。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其对英国历史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近代社会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国情所致,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理解君主立宪制的与封建君主制的明显区别、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 2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高考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易错点:英国代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单元第九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知识目标: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去广泛的联系、对比分析出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情感目标:三权分立体制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制度安排,它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总统和联邦制。教学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高考考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易错点: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的三大原则。

第三单元第十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知识目标:掌握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1871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了解德国的统一历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能力目标:分析材料,通过学习,搭建知识框架;反思历史,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目标:民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斗争的信念。

教学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

教学难点: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高考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易错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鸦片战争

知识目标:林则徐禁烟。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高考考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易错点: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建立、灭亡、特点、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作用及影响。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而洪仁玕企图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失败。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失败及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易错点:区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作用、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结束。

能力目标:利用史料研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广泛联系历史史实,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危害。

情感目标: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894年到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高考考点: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易错点: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特征。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辛亥革命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易错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五四爱国运动

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精神”。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能力目标:联系中外史实,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的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体会民族精神的觉醒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影响。

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影响。易错点:认识五四精神。

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知识目标: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康有为对君权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

高考考点: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时代背景、代表意见及带来影响。易错点: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历程。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理解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掌握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剖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经验教训。

情感目标:通过对国际共运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起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信心。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高考考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失败原因。易错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目标: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影响以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高考考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易错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第五单元第二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经过及失败,中共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的确立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侵华的开始和国共从对峙转向合作的转变,抗日战争的经过,日军侵华暴行,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内容。了解三大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覆灭的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形成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整理历史发展线索。

情感目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体会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体会新中国得以建立的伟大意义。学习抗战历史,正确认识、评价日本侵华,正确认识国共双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为何以和平解决。能准确把握本课中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过程。高考考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影响。易错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高考考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易错点:区分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目标:“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 6

识的养成和提高。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作用及意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易错点:理解“一国两制”。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目标:理解“冷战”的概念,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理解“冷战”和“热战”的关系。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辨证地看待“冷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教学重点:“冷战”兴起的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学难点:“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高考考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易错点:区分“冷战”和“热战”。

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目标: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背景,并能简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了解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发展对各国政治外交的作用,理解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创设情境的思考,体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解历史学习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情感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外交方针的制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走向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教学重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易错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易错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七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知识目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波兰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形成与扩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教学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和平与动荡出现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易错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世界史

专题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单元线索: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 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b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c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思想主张:a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b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c 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

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意大利人才众多;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2 历史作用:

A 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2、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3、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改革主张:“信仰得救”(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主张:信仰得救 先定论(评价)

2、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2、作用:

①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②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提倡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等、民主政治;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三大批判,提出“人非工具”(人本思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题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历程

一、近代科技革命

(一)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自然科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欧洲出现了许多科学巨匠;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