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精选]

时间:2019-05-14 18: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精选]》。

第一篇: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精选]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1.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爆发93周年,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武装起义

解析:选B。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下图是1915年5月初出现的一面爱国学生宣传演讲所用的旗帜,他们宣传的主要内容应该不包括().

A.废除“二十一条”

B.归还青岛主权 C.反对帝制 D.惩办卖国贼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关键是对五四运动内容的认识和记忆。通过题干提示,此旗帜应出现于五四运动期间,再结合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可知C项并非当时所提倡的主要话题。

3.五四运动中起先锋作用的是()A.青年学生 B.工人 C.商人 D.小资产阶级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各高校学生首先汇集到天安门广场进行抗议游行。可见,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4.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C.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解析:选A。中国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2: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1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据材料2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中材料1中的“军阀”代表了封建势力。第(2)问从思想倾向、道路途径来回答。

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一、选择题

1.(201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李大钊(1889~1927年)曾说:“(这是)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运动,反抗强权世界”的事件。他所评论的是()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一二·九运动

解析:选B。“学生界”、“反抗强权”等关键词表明,这里指的是五四运动。2.(2012·浙江杭州检测)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深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解析:选A。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3.人们为纪念某次重大历史事件,在其爆发地点修建了一座纪念性建筑(如右图),该纪念性建筑应建于()A.北京 B.济南 C.广州 D.上海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读图能力。从图中时间可知此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首先爆发于北京。

4.青岛的五四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其标志性雕塑被称为“五月的风”。这是因为()

A.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地 B.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中心地

C.和青岛有关的问题当时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D.青岛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而命名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于山东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而青岛主权问题是山东问题的主要内容,故命名为青岛五四广场。5.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2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解析:选D。从图片中拳头上的“劳动”、“学”、“商”和三个狼狈不堪的人物身上的“曹”、“陆”、“章”等文字可以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既提出了反帝要求,又提出了反封建的要求。6.右面是某君于1919年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下列对该漫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颂扬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B.反映了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C.说明“民气一致”达到了“内惩国贼”的效果 D.说明“民气一致”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期间各阶层团结一致、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A、B、C三项表述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收回中国山东的主权,运动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答案为D。

7.(2012·黑龙江大庆月考)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 ③青年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④运动具有斗争的坚决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罢课引发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故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成为主力军,且群众性空前,而长期不懈的斗争说明有坚决的斗争性。

8.“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教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A.民主 B.科学 C.爱国 D.自由 解析:选C。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其关键信息在于毋忘此国耻,体现了“爱国”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和义务之条款。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材料2: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

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顾维钧果断地抛开一切中日密约,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华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感谢日本驱逐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但中国不能以“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德国也没有将山东“转交他国之权”。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材料2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顾维钧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美国政府的态度和中国代表团的坚决抗争。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美国政府的态度回答;第(2)问,考查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和会上的斗争,态度坚定,但可以看出对美国存有幻想。

答案:(1)态度:不支持中国政府的主张。说明:弱国无外交。

(2)理由: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心态:对美国抱有幻想。阐述:从山东的历史和文化上。

一、课中思考题

1.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教材P65)提示: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特点:一是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教材P66)提示:第一,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强占的一切权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要求;第二,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第三,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第四,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王正廷等人有强烈的爱国心。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67)1.《每周评论》是怎样评价威尔逊及十四条和平意见的?为什么前后的评价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提示:《每周评论》对威尔逊及十四条和平意见的评价:1918年称威尔逊是光明正大的,是世界上的第一好人。1919年称其内容是不可实现的,称其人是威大炮。1919年5月4日驳斥为一文不值的空话。《每周评论》前后的评价发生那么大变化的原因: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威尔逊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的暴露,对中国的合法权益及山东领土问题的态度和做法,使中国人看清了他的真实目的和野心,不再被百灵鸟的冠冕堂皇的语言所欺骗,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

2.材料二中“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

提示:指的是号召各国人民为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和战后和平而奋起抗争,包括群众运动、武力反抗等。

中国人民借巴黎和会废除不平等条约,“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与英、法、美并驾齐驱”的幻想破灭后,全国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海外侨胞和留学生也参加到拒签和约的斗争中;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是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及一切主持正义的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

三、自我测评(教材P67)1.试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提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运动的主力,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热烈讨论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问题,具有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概括起来五四运动讲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二篇: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五单元 第24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4

“2013年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含解析)第五单元 第2

4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

1.(2012·广州高二检测)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实事求是,这主要是针对()A.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B.“两个凡是”的禁锢 C.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新情况 D.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解析:选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种对毛泽东生前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打破这种思想束缚。

2.中共“十三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A.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明确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的论述 D.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选B。中共“十三大”明确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2012·北师大附中月考)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解析:选B。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这对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2012·济宁高二联考)2011年7月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体现了党在新时期()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中国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解析:选C。“三问”体现了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史实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世纪之交,邓小平又对改革作出了哪些重大论断,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充分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意义: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选择题

1.(2012·德州高二模块测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召开了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选C。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2012·合肥一中月考)贯穿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条主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反对主观主义,党八股、宗派主义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A、D两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但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选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功。

4.(2012·烟台高二检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新探索是()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D。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借鉴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我党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做出的新探索。

5.(2012·汕头高二检测)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选A。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是()A.三民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2012·南昌高二检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选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学发展观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故正确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9.(2012·菏泽一中高二月考)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主题发言四:世界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请解读上述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

(提示:下文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诊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形式新颖,所设计的问题情景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首先,要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原话;其次,要明确答题要求,从内容或作用角度回答;再次,联系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简要作答。要联系教材,力求语言准确。

答案:要点举例: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③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一、解析与探究(教材P10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分析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提示: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能最大限度地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具体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二、自我测评(教材P104)1.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概述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提示:(1)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参考本课时[轻巧突破]要点一部分)(2)指导意义: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③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概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提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又一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它把党的建设同继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如何建设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创造性地回答。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纪之交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21世纪取得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作了理论上的保证。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提示:主要内容: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②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三篇: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北师大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知能演练轻

松闯关 ”

1.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

2.“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论述出自()

解析:选B。材料论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者是毛泽东,故选B项。

3.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青年学生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这份报纸是下列哪个时期的()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于“文革”期间。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A.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 B.制定《义务教育法》 C.发起“希望工程”

D.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11工程”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制定《义务教育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希望工程”是在1989年;“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5.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在当时,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哪些指导方针?(2)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作答;第(2)问要从教育方针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角度概括。

答案:(1)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一、选择题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A.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 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解析:选A。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教育处于混乱状态。3.“文革”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损失,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4.右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减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解析:选D。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导致了D项中现象的出现。

5.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解析:选A。“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向世界” 强调与世界接轨。

6.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的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与此相关的只能是《义务教育法》。

7.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题干强调的是邓小平对教育的贡献,而④是在“大跃进”时期,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

8.2011年新年伊始,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引起全国关注,齐涛厅长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题干中教育的“回归”是指由应试教育回到原来就提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②③是“文革”期间的做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

材料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中邓小平这段谈话的背景是怎样的?(2)材料1和材料2所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3)据材料1、2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第(1)问从材料1的出处可知,主要从“文革”期间对教育轻视和“文革”结束后在

教育方面的拨乱反正方面归纳。第(2)问注意题目要求是共同点,要注意语言的简练。第(3)问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针对“文革”时期,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做法;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

(2)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国力的强弱,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工农兵学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被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主要问题是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后如何招生。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中国又恢复了唐以前的推荐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额分配给各部、各省和部队,再由它们逐级向下分配名额,一级一级地分到工厂、县、和师。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1.(2011·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如下图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2011·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7.(2011·厦门)“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

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9.2008年残奥会会徽(上图)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是()A.墨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10.为庆祝建国60周年,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12.《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A.重征赋税 B.无为而治 C.实现仁政 D.独尊儒术 13.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生存智慧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其中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4.(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5.(2010·广东·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6.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颢

17.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8.“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浪费粮食伤天理”这些俗语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9.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20.《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A.“仁政”思想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1.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2.(2011·安徽联考)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23.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写材料需两人抬进宫,后来这种情况得到极大改变,其首先得益于()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2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A.指南针和印刷术 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25.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1分,共50分。)26.(11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

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5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27.(13分)(2011·韶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________。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4分)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3分)

(4)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3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4分)

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分)

(3)结合材料二、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4分)

选择题答案

1-5 6-10 11-15 16-20

21-25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礼”

3、【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4、【答案】 A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5、【答案】 A 【解析】 此观点体现了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时间即可判断出。

7、【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主张。

8、【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

9、【答案】 C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是“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的是荀子,他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10、【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明显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建立,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11、【答案】 A 【解析】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12、【答案】 B 【解析】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

13、【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4、【答案】 B 【解析】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15、【答案】 C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了“心学”的观点

16、【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只在身心上做”,体现了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的主张。

17、【答案】 C 【解析】 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

18、【答案】 D 【解析】 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节用”思想。

19、【答案】 B 【解析】 材料实际叙述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0、【答案】 C 【解析】 “忠义”思想是理学重视气节的体现。

21、【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孟子、顾炎武、朱熹的观点。

22、【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材料中主张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23、【答案】 A 【解析】 纸没发明以前,多用木简、绢帛作书写材料,比较笨重,纸的发明改变了材料所述状况。

24、【答案】 D 【解析】 与“推广民众教育”有关的发明只能是印刷术和造纸术。

25、【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述物件显然是指南针,它的发明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26、【答案】(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2分)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3分)(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2分)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2分)(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分)

27、【答案】(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②(属于原始文献)。(1分)主要流派的主张

①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③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3分)(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分)(3)实践结果: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为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分)(4)新哲学思想: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最大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构建和谐社会等。(3分)【解析】 第(1)问,②是原始文献,学术价值最大,它的意思是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义,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2)对“天道”和“人道”的解释回答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主张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3)秦朝时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4)宋代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28、【答案】(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4分)(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4分)(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3分)(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分)

29、【答案】(1)医学:战国编撰、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制记数法;天文学:《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分)(2)他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4分)(3)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4分)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

8.(2009届舟山二中第二次测试试卷)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下列文物图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09届山东菏泽联考试卷)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

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2009届广东省六校联考试卷)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 93.(2009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黎明立桥头以待。”这段史料反映了明代苏州()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早期雇佣工人的情况B.机户的情况C.小商贩的情况D.机房的情况 ①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10.(惠州市2008届高三模拟考试)右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②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③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小户人家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2009届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展① 施复夫妇是机户② 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示出一件古代瓷器,如右图:你判断此类瓷器最早可能出现于什么时期?③ 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11.(2008届惠民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5.(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广东专用)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反映的是()观点不一致的是()A.商品经济B.资本主义经济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自然经济D.手工业经济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12.(2009届定远三中高三月考试卷)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6.(2008年江苏兴化中学高三历史周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是()

研究宋代的()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冶金技术 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13.(2009届兴平市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在2007年央视的开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篇大剧《贞观长歌》选取了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7.(2009届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近几年,广东海洋考古队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的事情是()个时期()A、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用心 爱心 专心

B、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担任长官 C、在私家店铺中边喝酒边呤咏白居易的《琵琶行》 D、去东市和西市逛街时碰到了波斯、大食的商人 14.(2009年北京高三历史模拟卷F卷)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① 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③ 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④ 地主商人剥削来的钱多买田置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15.(2008届雷州一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人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

A.保护自然环境B.封闭山林猎场 C.严惩猎杀家犬D.禁止进山伐木 16.(2009届深圳市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卷)在古代中国,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解决的措施不包括()

A、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C、开发“边际土地”,扩大耕地总量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 17.(2008普通高考广东卷模拟卷)《国语·晋语四》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对材料中“工商食官”的正确理解是()

A.通过从事工商业发家为官的人

B.工商业的税收成为官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C.依靠政权力量管理和经营工商业

D.工商业满足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18、(2008届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1921年创作)中,描写了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闰土。闰土在谈到他的生活时说:“非常难。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一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的我国农村()①军阀割据,战乱不息② 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③ 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④ 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9.(2009年海南省高中新课程综合检测历史)读《清明上河图》,与前代相比,从中能得到有关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新”信息()

①打破市坊界限②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边境贸易繁荣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B.④⑤C.①⑤D.①③⑤ 20.(2009届儋州市一中第一次统测题)《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①棉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⑤对外交往频繁

A.①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令莫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引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事立;耕者必有一末、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引自《管子·海王》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目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引自《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四】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洒上我的私田。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2分)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何联系?(2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材料四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4分)

(4)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

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3分)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

23.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分)

(1)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2分)(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 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井田制遭到破坏,私有制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是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

3、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②③④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不符合现实,自耕农的生活并不富裕。

4、答案:C 解析:五彩瓷到明代才开始烧出来。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重农抑商”。C是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他的主张是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

6、答案:D 解析:A是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经形成了的格局。明清主要用金属货币,故B错。明中后期之后,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故C错。玉米、甘薯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来的,而且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选D。

8、答案:B解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时代,故这一时期能表现其文明成就最突出的是青铜器。

9、答案:A解析:此题考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的情况,早期雇佣工人计日受值,无主者,在桥头等待。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材料中提到了雇佣关系,③④不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这是宋代范成大所写的反映太湖流域农民生活的诗句。把握题干的信息词:耘田、绩麻、耕织、种瓜等即可得出它是反映“男耕女织”特征的自然经济。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工商业、广告业的发展。这一印记本身就是一张广告,其商标是“白兔捣药”,体现其商标意识。从“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可以看出这间铺是治金铺,体现冶金技术。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唐朝时,对市的设置有严格的限制,没有出现夜市和私家店铺,商业被控制在东西两市,由于唐都是国际性城市,所以D是正确的。

14、答案:C 解析:体现“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①②体现上的层建筑,政府采取的措施。

15、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材料中有几个“毋敢”,即“不敢”,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灰等,该材料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6、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自守”,对移民和海外贸易进行严格控制。

17、答案:C 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商人们提供衣食。

18、答案:D解析:④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不符合实际。

19、答案:C解析:宋朝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但在图中体现不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与边境贸易无关;东京贸易的繁荣,及随处可为市的景象恰好反映了①⑤两项。20、答案:A 解析: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对。“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对。②要有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④⑤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21、(1)解析:注意搜索有效信息“耕、牲畜、铁官、一锯、一锥”等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2分)

(2)解析:材料一、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四 中的“私田”“ 初税亩”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2分)

(3)解析:结合当时的史实从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的角度分析。

答案:春秋以前,实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认为向私田征收田租是非法的。(2分)初税亩实行前。从诗中可看出,由于“私田”不交税,因此奴隶主贵族重视私田超过井田。(2分)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税亩在历史上的地位,土地国有开始向土地私有过度。

答案: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的井田制瓦解。(2分)

22、(1)解析:根据材料进行分析,重点捕捉“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不得仕宦为吏”等关键词。

答案: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4分)

(2)解析:主要从材料三得出。

答案: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3分)

(3)解析: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

23、(1)解析:应该从与中国文化热相关的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来考虑,从中国来说,当时的中华文明依然领先世界;从世界来看,西方新航路早已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的脚步开始。

答案:中华文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2分)

(2)解析:可从政治、经济、疆域、人口等角度来看待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答案:国家统一,政权稳固(康乾盛世);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是当时疆域范围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各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前列。(4分)

(3)解析:中国失去世界领先地位应该是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时算起,即18世纪中后期,其时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造成中国落后的国内因素可从政治、文化和对外政策等政策来说明,国际因素则可从西方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工业革命,及对外侵略扩张等角度来思考。

答案:乾隆后期(1分);原因:国内方面: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分。任意两点);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扩张掠夺。(2分,任意两点)

24、(1)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答案: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1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1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1分);严格限制出口(1分)。

(2)解析:由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看出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1分)资本主义萌芽。(1分)

(3)解析:由材料中的提取信息:“不法之徒”,“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1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1分)(4)解析:由(1)(3)总结可得。

答案:封建政府的政策、措施(1分);劳资双方的矛盾(1分)。

下载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