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

时间:2019-05-15 08:1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能力目标:

(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

1、服装:幻灯片:第一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幻灯片:看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方便了行动,体现了个性。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幻灯片: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体现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左下口袋,以文治国。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这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与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我们并没有丧失自己,而是善于吸收发展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精神。幻灯片?看出图片的特点了吗?中国近代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那政治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推动了近代服饰上的多元化。再看这个图片上的男士服装,假设你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一个工人,在生产中你会选择图中的哪种男人服装。为什么?中山装,新服饰更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结论:中国的服饰变革是与工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过渡:在看这个图片除了服装样式多,图中人物,还有什么变化?鞭子没了。

2、断发:学校要求大家三统一,其中有一条“统一发型”,在清朝也是统一发型的。男人都梳长辫。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为什么要断发?

材料

一、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

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愿不亲,邦交不结矣。且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2、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生产和世界潮流。

3、反清反封建。反封建,可见,断发也带有什么色彩?政治色彩。幻灯片:这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能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愿意?习惯(老百姓留辫子很大程度是习惯,凡是跟自家生活尤其是身体无关的事情,只要是习惯了,老百姓就不乐意改,穿戴也是如此。平民百姓没有学过美学,在他们眼里顺眼的就是美。)、迷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剪掉辫子会有灾难)、对政局不了解(一般老百姓也不愿意让辫子没了,最怕的自然是官府当自己要造反。)过渡:幻灯片,新发型中梅兰芳,从事什么职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西方文明的传入后,人们娱乐生活除了看戏外,还有什么变化呢?

二、大众传媒

1、电影: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此后电影发展史上有两个数字?1913、1931,你能说出相关史实吗?

2、报纸的发展历程如何?学生介绍。

问:报纸、电影除了娱乐,还有什么影响?(学生答不出的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提示)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提供经济发展信息。总结:舆论为政治经济服务。工业革命冲击下,近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

过渡:象征大清王朝的长辫子,在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后,从男人们的头上剪去了,可是留在女人脚上的枷锁却仍然继续。

1、不缠足运动:幻灯片:三寸金莲图。缠足五代时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而造成。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满族妇女不缠足,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可辫子剪掉了,缠足依然存在。古语云:小脚一双,泪眼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那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材料:

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小孩子嘲笑未出嫁的张幼仪“大脚丫,嫁傻瓜”。

4、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答: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何接受新思想。

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思想习俗千年,根深蒂固。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过渡:思想解放不彻底,也体现在婚葬礼仪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2、丧葬礼仪:近代,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出现,举例李叔同。葬礼上只收挽联、诗文、花圈。但厚葬仍然盛行。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说的就是厚葬。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幻灯片: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却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探究问题

一、发表你的看法。

探究一:

材料一:目前许多人仍然无法屏弃“厚葬”观念,纷纷追逐高价墓碑。广西南宁市佛子岭公墓园里,部分坟墓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有的占地20多平方米,有的完全用汉白玉砌成,有的极尽雕龙画凤之能事,最“牛”的竟花了30多万元。

材料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三: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四: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

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时,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也可以然学生结合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实发表看法)

(这几年,豪华墓地成了清明节的热门主题词,各地豪华墓地价格一路攀升,甚至直逼最贵商品房的价格。另外,受“买好墓地,活人添寿”观念的影响,活人墓之风也持续蔓延„)

3、婚姻变革:新旧婚礼幻灯片,和新旧婚姻表格对比,新式婚姻有何特点?体现自由、简洁、平等、民主

4、见面礼仪变化:现在大家跟朋友见面,用什么礼仪,(握手)。如果是亲密一点的朋友呢?(拥抱)那在清朝大臣见皇帝用什么礼仪?(跪拜)。我们都看来很多清宫戏,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跪拜礼仪!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变化,我设计了一个小短剧,让同学来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变化? 短剧表演:要求:声情并茂,进入角色。

两个好朋友:一个关心政治生活,一个关心娱乐生活。请模拟两人相见使得情景。(甲:关心政治,乙:关心娱乐。见面礼、称呼、传媒、娱乐、形体、服饰、政治方面)甲:啊,是某先生,这剪了辫子,穿上西装,竟没认出来(惊喜、握手)乙:民国了,思想不能太老旧了,多日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吗? 甲:唉,身体倒还可以,只是担忧时局呀? 乙:担忧?

甲:是呀,你没有看《申报》吗?报上说孙总统已辞职,袁总统在北京上任了,最近与日本人接触较多。如此,国家岂不堪忧?

乙:我想袁总统一家并非持真正的民主平等观念的,袁家传谭鑫培先生搭台演戏,却只给戏班几个大洋,谭先生不满,袁二公子还骂他为臭戏子呢?戏子难道不是国民吗? 甲:时局堪忧啊!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只是发生在通商口岸,接受先进文明,经济发达地区。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的不彻底。从这可以看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你认为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变”)变”)对,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呢?(多媒体打出问题)

探究

二、结合材料和刚才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会变,变又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

一、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

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材料

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

四、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答: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

小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当堂训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个人经历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的烙印。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25岁时,其母去世。32岁时,他到了杭州在浙江省第一师范执教

1、你能否猜测出在他儿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他父亲的葬礼在他心中印象怎样?

4、他的新娘在嫁给他时是如何装扮的?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7、能否你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8、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9、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的着装打扮是怎样的?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文:以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的口吻写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感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0字左右,通过有明确指向和目标的预习活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这样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高效。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第三篇: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 会 生 活

院: 班

级: 学

号: 姓

名:王

——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学院 12级历史学(1)班 1204050540012 兴 燕

教学设计

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型:新课讲授 课时:1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二)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四、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新课讲授

1、“断发易服”(1)“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①“断发”

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 思考3:

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②不缠足运动

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

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 思考4:

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2、报刊与电影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

(1)近代中国报刊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94年《点石斋画报》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 思考5: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3、移风易俗

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

(1)日常礼仪的革新

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晚清:1886年 握手、鞠躬、免冠 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

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近代婚姻的变革

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 思考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三)课后作业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②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六、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断发易服”

(一)“竞尚洋装”

1、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

2、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

1、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2、电影的发展历程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2、婚礼的革新

3、葬礼的革新

课后小结

生活习俗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作为文化表象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受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娱乐、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既冲破了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了弊端,又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日趋科学合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这种变化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第四篇:11-12学年高一历史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含第22课)

落实课标

一、服饰的变化

1、基本情况:

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变化的原因:

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传统饮食习惯的变化

1、特点:受到冲击,变化速度缓慢;

2、原因:西风东渐,自然物产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

3、表现:①19世纪40年代,出现西餐馆;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餐馆陆续开办;③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时尚。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的变化

四、洋房与里弄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五、读报刊与看电影

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

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

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

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3、报刊和电影的影响: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六、礼仪的革新

1、礼仪出现从等级森严到平等自由文明的变化:见面礼从跪拜、作揖到鞠躬、握手;称谓从大人、老爷到先生、君;原因是受西方礼仪以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2、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3、葬礼:从厚葬到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仪式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世界史

专题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单元线索: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 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b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c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思想主张:a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b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c 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

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意大利人才众多;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2 历史作用:

A 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2、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3、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改革主张:“信仰得救”(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主张:信仰得救 先定论(评价)

2、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2、作用:

①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②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提倡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等、民主政治;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三大批判,提出“人非工具”(人本思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题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历程

一、近代科技革命

(一)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自然科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欧洲出现了许多科学巨匠;

下载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岳麓版必修2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模块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与第7、8课在教学内容上互为整体,上下联系,又与政治史、文化史相联系。工业革命造成了人......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岳麓版必修2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岳麓版必修2 本课我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史论结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5篇模版)

    8.(2009届舟山二中第二次测试试卷)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下列文物图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2009届山东菏泽联考试卷)中国古代土......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4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17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课标导航]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