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范文模版)
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你爸爸知道吧.你爸爸的老婆----是你妈
你爸爸的儿子----是你自己比你小的是你弟弟比 你大的是你哥哥
你哥哥的老婆----是你嫂嫂 你弟弟的老婆----是你弟妹
你的老婆--------是你弟弟的嫂子,你大姨子老公的小姨子,你老丈人的女儿 你爸爸的女儿----比你大是你姐,比你小是你妹 你姐姐的老公----是你姐夫 你妹妹的男人----是你妹夫 你爸爸的爸爸----是你爷爷 你爸爸的妈妈----是你奶奶 你爸爸的爷爷----是你祖父 你祖父的老婆----是你祖母 你爸爸的哥哥----是你伯伯 你伯伯的老婆----是你伯母 你爸爸的弟弟----是你叔叔 你叔叔的老婆----是你婶娘 你爸爸的姐妹----是你姑姑 你姑姑的男人----是你姑丈
你爸爸的大小姨子--是你妈妈的姐妹和你的姨 你爸爸的连襟---是你的姨丈
你爸爸的老丈人--是你妈妈的父亲和你的外公 你爸爸的丈母娘--是你妈妈的母亲和你的外婆 你爸爸的大小舅子--是你舅父你妈妈的哥哥或弟弟 你爸爸的大小舅子的老婆--是你舅妈
结婚后,男方对女方的称呼:
爸爸:岳父 妈妈:岳母 兄弟:小舅子 姐妹:小姨子
女方对男方的称呼: 爸爸:公公 妈妈:婆婆 兄弟:小叔子 姐妹:小姑子
岳父和女婿叫“翁婿”。如果一定要丈母娘和女婿也没有合并的简称,那女婿与岳母的关系可用“姑婿”。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家庭成员称呼”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家庭成员称呼”教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谢忠春 2011010410)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
学生能正确地辨别家庭成员称呼,扩大词汇量,并能正确地使用称呼
(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理解对家庭状况询问时的简单用语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词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学生、哪儿、读书、有、口、岁等词语
语音:练习声调、语速和变调
(二)教学难点
量词“口”的解释,以及“哪儿”“有”“岁”等词语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
(一)直接法
用词典上的定义,用学生已学的旧词解释
(二)直观法
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向学生教授新的词汇。需要准备印有家庭成员的卡通图片,带有读音的家庭成员称呼卡片,印有学校、家等图案的图片,印有小学生的图片,印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孩图片等。
(三)情景法
针对新学的生词设计相关情景,在课堂教学时分组模拟情景下可能发生的对话。
四、教学环节(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
1、学习新课(20分钟)(1)游戏一,学习生词
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印有家庭成员的卡通图片分别贴在黑板上,两个同学上台将带有读音的家庭成员称呼卡片贴在相应图片下面,再让一至两名同学按自己想法纠正(允许课堂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游戏结束,将正确的顺序及位置摆好,先领读两遍,然后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最后大家一起朗读两遍。
(2)讲解难点生词
“有”:只需掌握课文中“有几口人”的用法。用简单教具(铅笔等),分别拿出一根、两根铅笔演示“我有一支铅笔”、“我有两支铅笔”等,着重强调“有”字,表达其含义,学生理解即可。
“口”:只需理解其作为量词的含义。用之前的图片组成两组家庭,“爸爸妈妈和弟弟”“爸爸妈妈弟弟妹妹“演示“我的家里有三口人”、“我的家里有四口人”等。
2、情景练习(20分钟)
同学进行分组,三至四人一组,分别扮演提问者及回答者的角色,游戏中要了解组员的家庭成员构成,并在结束后分别展示组员家庭构成。
对话大概内容如下: A:你好,你叫什么名字? B:你好,我叫**。A:你家里有什么人?
B:我家有*口人,爸爸,妈妈,弟弟和我。老师在学生中帮忙,也加入小组的问答中。
3、小结(5分钟)
游戏结束后,提问同学领读、轮读本课学到的生词,并进行纠正。
(二)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5分钟)
老师提问学生“家里有几口人?”“家里都有什么人?”让学生轮流回答,学生以对话形式表达。
2、学习新课(15分钟)(1)学习“哪儿”用法:用印有学校、家等图案的图片、字卡向同学进行解释。指着学校图片问“老师在哪儿?”回答“老师在学校。”指着家图片问“老师在哪儿?”让同学回答“老师在家里。”接下来让同学自由对话,让学生理解“哪儿”的含义。
(2)学习词汇“学生”、“读书”:用印有小学生的图片以及正在读书的人的图片、字卡让学生了解这两个生词。口语练习“学生在读书”。
(3)学习词汇“岁”的用法:用一系列分别印有不同阶段小孩图片并将印有相对年龄的字卡贴在相应图片下面,先领读,使学生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演示:“老师几岁了?”“老师十九岁。”,并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用手势表示数字和指出相应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3、情景练习(20分钟)
(1)进行对话游戏,学生三至四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提问者和回答者的角色,问出小组成员的年龄、是否为学生、在哪里读书等问题。并在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汇报。
对话大概内容如: A:你多大了? B:我*岁。你那?
A:我*岁。你是学生吗?在哪里上学? B:„„
(2)进行读音的训练,在黑板上贴上简单拼音a、ma等每种四个字卡。在a上面分别标注四种声调。首先领读,然后提问学生跟读。并在ma上标注相同声调,让学生思考其读音,并提问。之后纠正正确读音,领读,提问。再次贴出tu、mei两组拼音,标注音标后,让学生轮读。
4、小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游戏结束。贴出两节课所学所有生词字卡及拼音,提问同学轮读,并进行纠正。
布置作业,与班上同学组成一个“家庭”,分别扮演一个家庭成员,用本次课所学生词、语句介绍家庭里各个成员的情况。
第三篇: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称呼图片
家庭成员称呼的关系图片
亲戚称谓
■直系血亲
●父系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爷爷]--父亲 ◢高祖母--曾祖母[太奶奶]--祖母[奶奶]--父亲 ●母系
◢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外公]--母亲
◢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太姥姥]--外祖母[外婆、姥姥]--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伯伯、大爷 ◢伯母:伯父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父、叔叔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父: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母: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父:阿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妻:或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岳父:丈人,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
第四篇: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方法
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方法
家庭成员土地承包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纠纷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承包经营户,而非家庭成员个人,也就是家庭成员个人并没有承包经营权;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纠纷也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是作为发包方(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家庭承包户,即家庭成员个人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
家庭成员土地承包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由人民政府处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是财产权的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权利。该项权利在2003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再次对该项权利进行重申。如果认真审阅,就能够发现,承包方是家庭,而非某一个家庭成员,也就是说不是每一名成员就相对应某块田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家庭成员的土地分配,均未作出明文规定,所解决的纠纷是以一方为承包经营户为主体的矛盾。在上述两部法律中,没有对承包经营户以外的主体,如家庭成员之间土地分配作出规定。也可以这样理解,法院在离婚诉讼中,如果对土地划分进行判决,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保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也明确规定: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此外,还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法院审理中,如果遇到承包的土地划分,应当尽量采取调解方法,调解成功后,可由当事人凭据调解协议办理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确实无法调解,不宜由法院来决定土地田块的归属。从事实和情理上分析,当初发包土地时,发包方是按照每一户的人数分配土地的,而不是按照每一个成员对应某块田地去分配。分配过程中,综合考虑多方情况,如地块的肥沃与贫瘠,距离村庄的远与近,是水田还是旱田,交通和水利等多种因素。法官不是农业方面专家,无法确认上述情况,自己心中无底,又无法律依据,如何能够作出正确而又让人信服的判决结果呢!法院确实不能拒绝裁判,但这不是审判权需要或能够解决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由此知之,个人(当含家庭成员之间)土地使用权产生争议,亦即本文所述的土地使用权之一的承包经营权产生争议,当由人民政府处理,法院不能越俎代庖,用审判权替代行政权,因此可以说,在离婚的民事判决中,对土地划分的判项,实际已经违背法律规定。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从承包合同作为合同角度来说,合同原理具有相对性,有权力对合同变更的应当是合同双方。合同一方即发包方是集体土地所有者,合同承包方分立,合同的权利义务应由发包方和承包方重新签订,法院不能在没有发包方介入的情况下,擅自解除承包合同,重新代发包方再订立两份合同,重新确定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从法律规定演绎,从法理上分析,由法院划分土地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对其他请求依法判决,另行告知当事人对土地划分双方协商。协商不成,需请求发包方调整,对发包方处理不服,再由人民政府处理。
因此,对家庭成员之间要求分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也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应告知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第五篇: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往能力体会
如何培养孩子沟通交往能力体会
——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往、与社区同伴和成人交往
“学会共处”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孩子在儿童时代能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和我们教师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许多城市内生活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有很大比例的孩子都存在一种孤独感。可见,孩子有与人相容的交往需要。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做为家长的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交往能力呢?这也是我在生活及学习中得到的一点小小体会。
一、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交往环境
环境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和教师就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交往环境。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对孩子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二、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大家都知道,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加上孩子从小就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着父母对己对人的态度,并从中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因此,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则就无法使孩子信服。
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作法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三、积极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1、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孩子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和规矩,体会交往的乐趣;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锻炼培养孩子热情待客的习惯和善待别人的品性。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别的孩子的友谊。
游戏活动也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兴趣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易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和诱导。如结构、角色等这类具有群体性的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比如:在 “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从而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四、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的技能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与人交往,我们也有必要指导孩子学习一些交往的原则,应引导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交往中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还要指导孩子学会沟通交往的技能和本领,如待人、接物、礼仪、谦让、谈吐、举止的规范;正确处理与伙伴间的关系,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招呼他人;赞扬他人要诚心诚意,批评他人时要与人为善;体察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学会当接受别人给予时,要考虑别人的奉献,追求自己需要时,想想别人的利益;引导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心胸狭隘,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交往中的冲突。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
“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
当孩子之间产生争吵时,家长们首先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让孩子“独自”去学会如何面对交往上的小问题,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适时公正地加以引导,培养孩子勇于改错的精神,能原谅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帮助,具有同情心。
五、给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激励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欲望
现在的独身子女从小就在“四二一”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即四位老人、二个大人、一个小孩),其实他们很渴望能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玩,所以我们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创设孩子与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文化学习的重要而忽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比如多带孩子串门,支持孩子带同伴到家里来玩,不要对孩子们的游戏作过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洁卫生为由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家长在节假日拜访亲友事,不要总将孩子自己留在家或推给老人看着,能带孩子的场合尽量带着孩子。一来可以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丰富孩子的语言,比如见到别人问声好,离开时说声再见;二来可以丰富孩子的交往的经验,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引导孩子进门时先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想玩什么玩具要先礼貌
地请求,得到允许再玩耍。这样一来,见了生人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便不再怕见生人了。
1、请进来:可以经常请邻居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或与朋友约好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让孩子经常接触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有小客人来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热情地将客人迎到室内,不要因怕被孩子弄乱屋子而表现出不高兴。若家长对孩子的举动表现出不高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玩起来不自然,对自己的孩子也会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使之不敢在请别的小伙伴来玩。若孩子邀请家长参与游戏,家长要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游戏,消除孩子心理隔阂,使孩子感到合作游戏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孩子喜欢玩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平时,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并且在玩耍时能经常用到的玩具,用来激发孩子玩耍的兴趣,使孩子在与伙伴的玩耍中发展语言,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2、走出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离、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作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作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很多家长多自己的孩子都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往往很多时候看待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仅仅局限于孩子的成绩是否好,是否听家长的话,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孩子自我表现及沟通的能力,在我自己看来,这样的本领才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只要有了良好的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不管今后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人很好的交流。那才是他今后生存的一件利器。
如何培养孩子沟通交往能力体会
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往、与社区同伴和成人交往
幼儿姓名:陶安芮 家长:谌兰樱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