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琴欣赏
文化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1201B 26王晓萌
对《梦中的婚礼》的赏析
近期理查德克莱德曼会在郑州开演奏会,偶然听到的这个消息,让我非常兴奋,我喜欢那首直入人心的曲子,那曲《梦中的婚礼》。我们知道音乐不仅是供人聆听的,还要能使人沉迷陶醉其中,虽然每个人感受不同,但音乐的出发点是让人们以心来理解音乐,使心情安乐且追求美丽的梦。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之所以能初演即引起轰动,大受听众的欢迎,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
《梦中的婚礼》法文原名为“MARIAGE D'AMOUR”,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梦中的婚礼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法国钢琴家,擅长演奏肖邦、拉贝尔、德彪西等人的作品,但那是他热衷于古典音乐的时候。后来他转向发展通俗音乐界(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乡愁等皆是),演奏的曲目是保罗˙塞内维尔和奥利佛‧图森作的曲子。
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法国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不是以古典钢琴曲而见长,而是主要弹奏一些现代爱情曲目。理查德·克莱德曼以古典音乐为基础,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溶为一体。他的乐曲朴实、流畅、优雅、华美,旋律悠扬、合声简洁、音色辉煌,充满了诗情画意。喜爱钢琴的人们听到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琴音,都会在不知不觉地被他带入亲切、安详而愉快的音乐世界之中。其乐曲的音色十分优美,由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触键所产生的音韵更响亮而富有弹性。音质明朗辉煌即是一个通俗刚琴明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克莱德曼演奏的《梦中的婚礼》隐逸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梦之国的边境,一堆篝火冉冉升起,绵延,缭绕„„望着远处高高的城堡,他又回想起过去的一切。这次回来,他不知道是对是错,但他却无法不回到梦之国。离开6年,是该回来了。暗夜里流星划过,留下了一道道眩目的光辉。他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流星时,他的心中忽然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流星是不幸的,它的爱在天上,但是,从它成为陨落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永远不能拥有它追求的爱。然而,他的老师却对他说,一个人在最幸福的时候死去,那么,他的灵魂就会成为一颗流星。他永远都不能理解这种想法,离开心中的爱,那么幸福还能存在吗?一片轻轻的白羽落在他手背,他抬起头,下雪了!冬天的梦之国就如梦般美丽,却也如梦般虚幻。那些伤心的记忆,又一幕幕的在他脑中重现。那一年的冬天,也是下着雪。至今,他还是觉得那一年,就像一场梦。只是,这场梦,他永远都不会醒。认识她的时候,他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在魔法学院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她。那一刻,他有一种感觉:他的生活,将会改变。是的,他的生活,的确改变了,他想不到这 文化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1201B 26王晓萌
位让他以为是上帝遗留在人间的天使的女孩竟是梦之国的公主,他更想不到,他和她竟会成为朋友。然而,他心里却十分清楚的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只当她是朋友。因为,从看到她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注定了永远逃不掉爱上她的命运。这也注定了他从此将生活在痛苦中。他知道,即使他是多么的爱她,而她却永远不可能爱上一个平凡的人。这使他不敢将这份爱对她说,只能将爱深埋在心底。但是,有一天,他终于压抑不住心中澎湃的感情了,他向她表达了他的爱意„„他伤心地离开了梦之国,流浪在外的他,在寒冬中遇到了他现在的老师。他的老师收留了他,并教会他种种技能。六年,一转眼过去了。在这六年中,他一直遗忘过去的那一份情感。可思念却像面粉一样不断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反而发现自己更爱她了。六年中,他无时无刻不想她,无时无刻不爱她„„告别了老师,他要回梦之国找她。如今他回到了记忆中。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他在阳光中走向城堡。城堡中一片喜庆的气氛,到处都挂满了彩旗,人们都欢乐的歌唱着。“今天,难道有什么喜事吗?”他问一位路人。“今天,公主将和邻国的王子举行婚礼!”一刹那,他听到了梦破碎的声音。他呆住了,六年的期盼,在一瞬间,划过他的脸,坠落在雪中。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缓缓的朝教堂走去。无论如何,他都要见她一面。人们早已在王宫到教堂的路上等候着公主的到来。他站在人群中,静静地等待着。当公主牵着王子的手,走出王宫时,人群沸腾了。他注视着公主的脸,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她了,从今以后,他将永远离开梦之国,他立誓要忘掉所有的记忆,忘掉所有的痛,忘掉深深的爱„„当她走过他前面时,他们的眼神碰到了一起。忽然,他拨开阻挡着人群的卫兵,冲上前去。卫兵拔出配剑,但是迟了,他已冲到了公主前面,他张开了手臂,那一刻,他看到了公主惊恐的表情。“别怕,我会保护你的。”他轻轻地说。他感到后背一阵刺痛,他听到了利箭穿过身体的声音。缓缓的,他倒在她脚下。在刚才,没有人看到,对面的人群中,一支弓箭对着公主。„„他睁开眼,她穿着婚纱,含笑看着他。在他们旁边,天使为他们唱着祝福的歌。“这是梦吗?”他喃喃的说。“有梦,就够了。”他握紧了她的手„„一颗流星划过城堡的上空,仿如一滴幸福的泪„„
曾有人填过歌词,其意境也非常的美,仿佛我们身临了那场梦中的婚礼。总而言之,《梦中的婚礼》这部钢琴曲集万千优点与智慧与一身,包含深刻的爱情故事。音调快慢结合,清新而给人快感,当细细聆听这部钢琴曲,会不知不觉被弹奏者带入一种美好的梦境,想像作词人爱情的悲惨,甚至会潸然泪下。
第二篇:钢琴名曲欣赏
钢琴名曲欣赏
钢琴艺术是来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自20世纪初,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于1915年正式发表以来,我国一代代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一、20世纪初中国钢琴早期的探索阶段
1、萌芽起步期(1910—1929)。
进入20世纪,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作了种种探索。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赵元任: 《和平进行曲》(钢琴曲,1915 年)、《偶成》(钢琴曲,1917 年)、《小朋友进行曲》(钢琴曲,1919 年)、《锯大缸》(钢琴曲,1921 年)、《卖布谣》(歌曲钢琴伴奏,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钢琴伴奏,1926 年)、《也是微云》(歌曲钢琴伴奏,1927年)。
老志诚: 《牧童之乐》(钢琴曲,1932年)、《秋兴》(钢琴曲,1932年)。江定仙: 《摇篮曲》(钢琴曲,1932年)萧友梅: 《新霓裳羽衣舞》(钢琴曲,1923年)、《哀悼歌》(钢琴曲)、《钢琴教科书》
这一阶段的钢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作品5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84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299》、《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初级教材,这些外来的教材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教学。赵元任、萧友梅等人根据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也先后编写过一些初级教材,但他们的教材根本没有用于钢琴教学的主修方向,只是作辅助教学与练习。
2、艺术创作雏形期1930—1949。
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第一阶段1930—1937。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极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0年代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4年贺绿汀的《摇篮曲》、1934年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等作品。其中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的《十六首断章小品》(作品8)和《五首素描》(1935年)、《三首舞》(1936 年)曾在1938年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旅居法国的丁善德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到中国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此时,有六首中国钢琴曲获奖,它为后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
30—40 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幕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手法力面,他们在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华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在复调写作方面,“很擅长于在创作中自由地编制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技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 1946年瞿维的《花鼓》,是40年代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1941年贺绿汀的《怀念》、《小曲》、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等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
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
1945 年丁善德创作了《春之旅》 1946年陆华柏创作了《浔阳古调》
1948年陆华柏创作了《农作舞变奏曲》
二、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的艺术创作阶段
1、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钢琴音乐创作也有了根植的土壤。“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
一系列文艺政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响亮口号。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一大特点。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也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这种表现人 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大致有七十多首。如: 丁善德:
1950 年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
1953年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 1955 年创作了《第二新疆舞曲》
江文也:
1950 年创作了《乡土节令诗曲》 1951 年创作了《渔夫舷歌》
马思聪:
1950 年创作了《三首舞曲》 1952 年创作了《粤曲三首》
陈培勋:
1952 年创作了《卖杂货》 1952 年创作了《旱天雷》
1953年创作了《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1959年创作了《思春》、《旱天雷》
桑桐:
1952 年创作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1959 年创作了《随想曲 》
朱工一:
1952年创作了《序曲三首》 廖胜京:
1953 年创作了《火把节之夜》 汪立三:
1953 年创作了《蓝花花》 1957年创作了《小奏鸣曲》
蒋祖馨:
1955 年创作了《庙会》 杜鸣心:
1955年创作了《练习曲》 1956年创作了《变奏曲》
朱践耳:
1955 年创作了《序曲二首》 殷承宗:
1955年创作了《快乐的啰嗦》
黎英海:
1956年创作了《民歌小曲五十首》 刘庄:
1958年创作了《巴蜀之画》 郭志鸿:
1958年创作了《新疆舞曲》
王建中:
1958年创作了《云南民歌五首》 1961年创作了《变奏曲》
周广仁:
1958年创作了《小红军》
吴祖强、杜鸣心:1959年创作了《鱼美人选曲》 田丰:
1960 年创作了《高山族组曲》 石夫:
1964 年创作了《塔吉克舞曲》 储望华:
1964 年创作了《翻身的日子》
1958年10月,出版了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八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东蒙民歌《小情人》、蒙古民歌《淌得哥哥》、贵州民歌《山歌》、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上你走》和《配夫妻》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陕北民歌《信天游》。1959年1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创作丛刊——简易钢琴曲集》正式出版。曲集中有10首小曲:青海民歌《送大哥》,朝鲜民歌《大同江边》,东蒙民歌《诺恩吉娅》,陕西陇东民歌《民歌主题变奏曲》、《摇篮曲》、《让开,让开!》,四川民歌《花儿慢慢摇》,越剧主题《小序曲》,戏曲牌子《拜厢》,湖北民歌《双撇笋》。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音乐学院,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相继设立了音乐系,钢琴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钢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欧洲的传统钢琴教材外,还自编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教材。有黎英海编写的《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有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中国钢琴曲选》、有《钢琴教学曲选——中国作品集》等等。一批青年钢琴家(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殷承宗等)脱颖而出。
2、艺术创作改编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转折期。
文化大革命时,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还有一批作曲家、钢琴家并未停止工作,他们采用原歌曲、故事标题,改编成为钢琴音乐,通过了“四人帮”的政治审查。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还包括:
刘诗昆: 1966年创作的《公社社员喜洋洋》 崔世光: 1967年创作的《松花江上》 1976年《夫妻识字》
王建中: 1972年创作的的《赤胆忠心》、《大路歌》 1973年创作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 1974年《绣金匾》
储望华: 1972年创作的《二泉映月》 1973年《浏阳河》
杜鸣心: 1975年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 黎英海: 1975《夕阳箫鼓》
陈培勋: 1975年创作的《平湖秋月》 1976年创作的《流水》
周广仁: 1976年创作的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
1970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6年创作的《十面埋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北风吹》
三、20世纪末中国钢琴的多元化创作阶段(1977—1999)。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中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伴随“拨乱反正”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上运动的开始,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全新的思想观念、多元的文化观念和观念的急速转化等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由文革期间的“一元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许多作曲家在坚持中国调式特性的和声研究与革新的同时,更为大胆的吸收、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对新的风格、新的音响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了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如“十二音技法”等);有的则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如“太极作 曲系统”等),且使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三:
1977年创作的《叙事曲——游击队歌》 1978年创作的《兄妹开荒》
黎英海:
1978年创作的《阳关三叠》、储望华:
1978创作的《新疆随想曲》、《红星闪闪放光彩》 崔世光:
创作的《松花江上》等等。
进入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显突出,从钢琴音乐创作题材的宽泛性、形式的多样性、技法的创新性以及音乐所表达思想内涵的丰富性,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进入了多元化 的发展阶段。随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深入,为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与此同时,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及表现手法又拓宽了作曲家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技巧。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又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一创作观念己成为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的特征。
1986年殷承宗的钢琴伴唱曲《红灯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
汪立山:
1980年创作的《梦天》、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
罗忠镕:
1986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托卡塔》、《梦幻》、《花团锦簇》)王建中:
创作的《彩云追月》、《樱花》、《谐谑曲》、《陕北民歌五首》 朱践耳:
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 石夫:
创作的《即兴曲》、《第二新疆舞曲》 倪洪进:
创作的《壮乡组曲》 黄虎威:
创作的(欢乐的牧童》 孙以强:
创作的《春舞》
陈铭志:
1982年创作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 权吉浩:
创作的《长短的组合》、《宴乐》 陈怡:
创作的《多耶》 周龙:
创作的《五魁》
崔文玉:
创作的《第一奏鸣曲》 杨衡展:
创作的《但曲》 姜小丽:
创作的《寒号鸟》 蒋祖馨:
创作的《箴前》、《第一奏鸣曲》、钢琴组曲《山花烂漫》 崔世光:
创作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 高为杰:
创作的《秋野》 彭志敏:
创作的《风景系列》
丁善德:
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前奏曲六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夏良:
创作的《西双版纳风情》 赵晓生:
1986年创作的《太极》 刘敦南: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 杜鸣心:
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谭盾:
创作的钢琴组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前半叶的近50年间,比较重要的中国钢琴作品大约有34首(其中几乎绝大多数属于小品、或小品组曲性质的作品)。而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将近20多年间,公开发表及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中国钢琴作品已达百首左右。从“文革”结束以来的30年间,公开发表及在实际教学、演出中选用的作品则达到了250多首,并且几乎囊括了钢琴音乐的大、小各种体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几乎绝大部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者都不同程度地为体现钢琴风格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总之,钢琴专业论文代写建国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钢琴界在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下为发展中国钢琴事业所体现的巨大热情,及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突出的,深信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国的钢琴事业必将以更新的面貌呈现于社会主义祖国的乐坛和世界乐坛。
第三篇: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
第六课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
主备人:郑 虹 课型:新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并理解《鳟鱼钢琴五重奏》这部作品的音乐内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鳟鱼钢琴五重奏》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
3、知识与技能: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
二、教学重点:
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三、教学难点:
听辨《鳟鱼钢琴五重奏》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围绕一种动物来展开欣赏,请在我的描述中迅速说出它是什么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游泳)今天我们就要鱼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奥地利的作曲家舒伯特写的一首歌曲,叫做《鳟鱼》。
2、欣赏歌曲《鳟鱼》。
3、师:这首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
4、教师简介歌曲《鳟鱼》。
师:在这首歌曲问世两年后,舒伯特应一个朋友之邀,又创作了一部叫做《A大调钢琴五重奏》室内乐作品。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因其中第四乐章用歌曲《鳟鱼》的音乐主题写成,所以又称其为《鳟鱼钢琴五重奏》。在这部作品里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那么,今天我们的重点就是欣赏这首《鳟鱼钢琴五重奏》(板书)。
二、欣赏作品
(一)熟悉音乐主题
1、简要介绍钢琴五重奏,并分别聆听弦乐家族各种提琴的音色。(课件)
2、哼唱主题旋律,熟悉作品主题。
(二)初步欣赏作品(课件)
1、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部室内乐的佳作。聆听时注意乐曲情绪是怎样变化的?这部作品你听出有几段?大家也可以根据书中的乐曲的结构图来判断这部作品有几段。
2、带问题初步聆听作品。
3、学生回答教师先前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归纳。
(三)分段欣赏作品(课件)
1、师:我们通过听辨各段在乐器、音色、力度、速度、音乐形象等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来赏析这部作品。(欣赏过程中逐步完成表格中的内容)音乐要素 主题 变奏一、二 变奏三 变奏四 变奏五 结束 段
音色(主奏乐器)
力度(pp、p、mp、mf、f、ff)速度(慢、稍快、快)
音乐形象(或情绪)
2、欣赏:主题(小提琴演奏的主题)
师: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小提琴)你感受到鳟鱼是怎样的心情或者联想到鳟鱼怎样的形象?(悠闲、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3:欣赏:变奏一(钢琴主奏)
师:主奏乐器变成了什么?(钢琴)小鳟鱼的形象有没有改变?(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纯真可爱)
4、欣赏:变奏二(大提琴奏主题,小提琴奏副旋律)
师:主题的主奏乐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主题由什么乐器奏出?
5、欣赏:变奏三(大提琴、低音提琴主奏)
1)初听
师:请你们用动作模仿你听到的乐器。(钢琴)师:这段钢琴的演奏速度与力度如何?此时小鳟鱼还能快乐悠闲么?它预示着什么呢?(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或者似乎令人感到渔夫的脚步声)
2)复听,关注主题的音色
师:此时,小鳟鱼正悄悄地躲在钢琴强大的伴奏下,仔细用耳朵去寻找,听一听,是什么乐器在歌唱小鳟鱼的主题旋律?(大提琴与低音提琴)
师:钢琴在明处,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暗处,实际这更加衬托出鳟鱼的单纯、无辜。这时候钢琴就好比渔夫,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就好比单纯善良无辜的小鳟鱼。
6、欣赏:变奏四
1)师:可能发生什么了?(渔夫、大鱼追赶------)音乐显得紧张不安,示意渔夫无情闯入小鳟鱼愉快美好的生活,使小鳟鱼遭遇不幸。好像渔夫投网或者是渔夫搅浑了河水。
2)交流鱼的反应。
师:你若是小鳟鱼会怎么办?你联想到了什么?(逃窜、颤栗)小鳟鱼颤栗着,立即逃窜,后因看不清误食了鱼饵,渔夫提起钓竿,把小鳟鱼提起了水面,小鳟鱼垂死挣扎。
3)复听。
7、引入变奏五
1)师:小鳟鱼的命运如何,听听音乐是如何诉说的?初听变奏五
2)交流
师:你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惋惜、叹息、同情、忧伤)
3)解读作品
师:歌词中的我,指的就是舒伯特本人,舒伯特经常在维也纳看人钓鱼,他曾说过:“我对水里自由游动的鱼儿是多么地羡慕,而当他们被钓起,我是多么伤感,我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这部作品中,以表达对生命的光辉祝福以及对死亡的哀悼。”
9、欣赏:结束段
师:最后主题旋律再次出现,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那种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
10、对比分析
师:我们的心情一直在随着音乐在跌宕起伏,让我们思考一下,在几次变奏中,速度、力度都做了哪些改变?(完善表格内容)
11、简单介绍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四)再次完整欣赏作品(课件)
1、提出问题,追问音乐内涵 师:为什么小鳟鱼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后,音乐却还结束在欢乐的情绪上?(学生自由想象,教师给予点评)
六、小结 :
师:今天我们透过舒伯特的音乐看到了一个生动又富有哲理的世界。自由和光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尽管单纯和善良常常会被虚假和邪恶所害,但是苦难终将过去,欢乐必将到来,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是坚持要做一个真实和善良的人!做一个心中永远充满希望的人!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如: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2、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
3、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第五篇:钢琴教育法
钢琴教育学习的感想
0750019民乐表演欧阳铭桥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音乐文化在西学东渐中传人 中国,作为西方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琴音乐也随之而来。钢琴进入中国虽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 中国钢琴音乐 的创作活动则 是 20世 纪上半 叶才真 正开始的,直至此时,才有 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音乐。中西合璧的钢琴音乐文化不仅展现出中国钢琴音乐的独 特魅力。更印证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历史成果。它的巩固、继承、推广、弘扬都需要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正可以理顺 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脉络,为 中国钢琴音乐的更好更快发展、为中国的钢琴教育民族化提供可靠依据。
中国钢琴音乐按照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特点划分,可分四个时期 :萌芽时期(20世纪初一1933年)、繁荣时期(1934年一 1965年)、徘徊时期(1966年一 1979年)、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学习钢琴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弹奏姿势。常言道:苗栽地正,树大才长得直。从小就用科学的弹奏姿势弹琴,日后才能渐渐体会到正确地运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来触键和发声,提高弹奏的准确性。
那么,什么样的弹奏姿势是正确的呢?
其一,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坐得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前倾的目的是为了弹奏时把全身的力量都能转移到两只手的指尖上。但脊椎骨不可弯曲,背部和肩部要松而不懈。
其二,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
其三,坐的距离以上身略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位臵在琴边下,双脚略向前伸。
其四,手型应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键。掌关节自然拱起,像是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大约与键盘平行。大指第一关节仅以指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的位臵,四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
以上的正确的弹奏知识我们一看就会明白,但是对于初学的学生该如何启发他们呢?经过近期的实习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我认为教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弹奏主要是用示范法,让学生模仿,并用一些简单的比喻来启发。例如学弹奏前要先学会把手臂、手腕全部放松,不要紧张,不能僵硬,就好像手里攥着一支笔,一放它就掉下去了,如果没有桌子阻隔,它就掉到地上了,没有掉在半空的,那么手臂放松也一样,就好像东西掉在地上,手臂要自然下垂,切不可拿着劲在半空悬着,如果悬在半空中就不是完全的放松了。紧接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手型,我让他们想象手中握着一个鸡蛋,让他仔细地观察手腕和手臂是否一样高,把凸起来的手背比作屋顶,把手指比作支撑屋顶的柱子,如果没有把柱子站正站稳的话,房子就会倒塌了,所以手指的第一关节不能凹下去,掌关节也不能塌,手腕不能上浮和下压要和手臂保持一致,整只手形形成半圆形,双手合起来就像是抱着个大苹果一样。这样就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钢琴学习不单单是技术训练这么简单,还包括音乐修养等很多方面。学习钢琴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能表现情感。如果学生仅仅是单一地进行钢琴技能的训练,就偏离了学习钢琴的主要方向。这样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音乐表现的问题就会很突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人才会对音乐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如果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很强,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学琴的一个主要目的,这是学生做人的一个基础,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要格外重视。所以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去欣赏古典音乐,这些学生往往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之后就已经表现出对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听交响音乐会,喜欢看芭蕾舞,喜欢看歌剧,甚至喜欢看“东方红”,欣赏京剧。这些孩子往往会将自己对音乐的喜欢和感受融汇到自己的演奏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