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地震灾毁农田修复技术方案
四川省地震灾毁农田修复技术方案
5月12日,我省发生的汶川7.8级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给灾区农田造成了重大损毁:耕地表土被冲毁或被泥石、沙砾覆盖,田地埂严重垮塌、田间基础设施垮塌、土壤肥料衰减,耕地生产能力严重下降。为此,加快灾毁农田的修复,恢复其生产能力,是确保灾区农业生产恢复的基础和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田表土修复
(一)、对此次地震表土被泥石、沙砾覆盖的耕地,覆盖层在20cm以下的,应对覆盖的泥石、沙砾进行清除;覆盖层在20cm以上的,清除工程量过大,宜就近寻找表土,进行客土修复耕层;若无法进行客土,可将较大的石块拣出,增施有机肥,通过2-3年对土壤进行改良培肥,逐步恢复其生产能力。
(二)、对此次地震土层被冲毁的农田,宜就近寻找土壤,进行全面客土修复土层,使土层层厚度达到50以上,表土层厚度达15cm以上,并增施有机肥,通过3-5年对土壤进行培肥,逐步恢复并提高其生产能力。
(三)、对土层浅薄、基岩为泥岩、页岩的,应进行底土深挖或爆破改土。深挖深啄底土办法有二:下切上垫法(下台上翻法),适用于横向中带聚土法,切下台土上带底土直接砌筑上台地坎或向上翻垫于上台土的下带低处。上切下垫法(啄高填低法),适用于竖向分厢聚土法和逐台下翻法,将高处深啄深翻,垫于低处。
爆破分全层爆破和局部爆破,炮眼位置离上下地埂100厘米左右,以免损坏地埂。全层爆破适用于表土层薄,深啄深挖工程量大的地块,二、农田地埂修复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稳固”的原则,对地震造成垮塌的田地埂进行修复,同时对原有支离破碎,零星分散的地块进行调整土形,平整土地,使之整齐规范。
(一)、田地埂规划坚持沿等高线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矮坎窄梯,台位清晰。
(二)、田地埂材料坚持就地取材,取石材方便的最好用石材,以条石、块石、片石作砌埂材料,可砌石埂,也可砌土石结合埂,石埂高度2.0米以内为宜,底宽度40~50厘米,边坡l:0.2~0.3,个别地段需石方量较大的,可以土石结合,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高出土面20~30厘米。取石材难、土壤粘重的地方,可筑土埂,土埂高度1.5米以内,下宽上窄,断面为梯形,边坡1:0.5~1。
(三)、地埂的砌筑要牢固稳定,搞好埂基的清理和埂坎的砌筑。清基深度要求到坚硬的底土层,清足埂坎宽度的最大断面,埂基表面清成略向内倾的反坡。
砌埂技术根据不同的砌埂材料,砌筑埂坎的技术和方法不同。
石料砌埂:技术要注意把好“四关”:一是选料关,注意石质的软硬程度和每层大小基本一致,若石料大小不等,分选堆放待用;二是安砌关,由下层到上层,从大到小分层安砌,注意上、下、左、右石块错缝相接并压实*拢;三是回填关,地埂内侧的回镇,必须与砌埂同时进行,砌一层回填一层,填紧夯实不留空隙;四是封顶关,为了力口强石料埂坎的整体性,当埂坎砌到近地面时,即作一条比地面高20~30厘米的土埂,留2~3厘米二马磴,人工夯实拍紧而成。
土料筑埂:在清好埂基的基础上,逐层上土加夯,每层上土厚度以10厘米左右为宜,夯实厚度约6厘米,每层上土前对夯实面都要挖毛增强结合;埂坎外侧坡用人工拍打成埂坡;埂坎的内侧须与填土方的填土结合,把内坡填得宽一些,同底土一并夯实;埂坎夯筑近地面时仍需比土面高20~30厘米。
石混合料筑埂:我省丘陵紫色土区,采用砂页岩石块与土料混合筑埂比较广泛。总结出丘陵区石骨砌埂30字口诀,“平埂基,大石砌,不对缝,湿草皮,层层平,收阶梯,回填紧,双面砌,埂边沟,顶封泥。”即是平好埂基后,尽量用大石块层层错缝平砌,在外侧坡上每砌一层收一定的阶梯,并用湿草皮填塞于各层的空隙,内坡砌成双面埂,边砌边回填夯实,近土面高度时,用泥土封顶加固,埂内侧留一地边沟,以防本土地表迳流翻埂冲坎,引起垮塌。
卵石筑埂:*近河流沿岸,取卵石方便,可用卵石砌埂。卵石砌埂一定要浆砌。从大到小分层浆砌,梯型断面,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以内。
(四)、埂坎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土料筑埂和土石混合料筑埂,采取工程护埂和生物护埂相结合。埂坎局部垮塌要及时修复,埂顶宜采用藤蔓作物护埂,埂坡宜种草或经济作物护埂。
三、农田基础设施修复
对地震损毁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完善。
(一)、旱地坡面蓄排水设施修复。
坡面蓄排水设施主要是指坡耕地的拦、蓄、排水等坡面水系建设。主要是“三沟”(沿山沟、引排水沟、地边沟)、“三池”(蓄水池、沉砂池、储粪池)的修复和完善。
1、沿山沟又称横山堰,主要是拦截坡面径流,防止冲刷耕地,其布局视山形、山势、面积、台位而定,大山、高山和山坡田土多的地方,应利用自然台位每50米高度布置一条。引排水沟,引水下山的排水沟,应按“Z”字形布置,高差悬殊处建陡坡或跌水,转弯处设凼,防冲沉沙。地边沟,是地块内的排水沟,如地边沟、地背沟等,均为土沟。
“三沟”要做到沟沟相通,利于引排水通畅。
2、蓄水池是山坡地方便于耕种,提高抗御旱洪灾害的重要设施,要大小结合,基本做到平均每亩地有蓄水容积20立米,年调节水量50立米以上。蓄水池要做到大(200立米以上)中(100-200立米)小(50-100立米)结合,蓄水池的数量容积视山坡地面积和来水而定,要沟池相连,池前有沉沙凼,池侧有积肥坑。
蓄水池选址要来水好,以增加复蓄次数;利用荒坡、隙地,不占耕地;位置落凼、保水,工程量小;使用方便。
(二)、稻田排灌设施修复完善 稻田田间排灌渠系的布局,要根据地形、地势、溪河,灌渠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沟渠,尽量端直,尽量不要或少跨越沟渠、公路和其它建筑物。
1、田间灌溉渠:平坝区田间排灌渠系一般应与灌渠、溪河垂直布置,排渠、灌渠间隔平行排列,形成“非”字形排水模式。距溪河较远时,主排水渠应布于低漕处。丘陵沟谷田,田间排灌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湾随弯、小湾取直或分段取直。主排水沟应布于积雨面积大的一侧。沟渠尽可能傍山而行,少占或不占好田好地,且可减少工程材料。田间农毛灌渠道走向位置要高,自流灌溉面积大,渠底低于田面,以利灌排两用。
田间排水渠:排水渠密度,根据地势、地形,地下水,以及土壤导水率而定。要有利于速排地表水,调控土壤水,截住岩层水,降低地下水,消除渍害、湿害和冷浸水危害主要是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份,消除串灌串排。排水沟断面尺寸设计,以排湿为主,兼顾排洪和灌溉。排水沟应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面积,计算断面尺寸。排水渠尽量做到不浆砌或只浆砌衬砌面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一,下段留孔或留缝,以利排出土壤水和岩层水。
3、渠系附属工程
(1)桥。一般指农耕便桥,宽1米以下,可用水泥予制板或板石兴建,也可桥闸共建。桥不宜太多,便于农耕即可。桥如需负荷行驶车辆的另行设计。
(2)涵。跨越建筑物的过水涵洞用予制管或条石安砌,过水断面与排水沟过水断面一致或略大。予制管过水面一根不够的,可多根并列、深度确保排水指标。
(3)闸。排灌水闸门,设在渠道起水点,一闸灌多田,地形变化大的可分段设闸。水进田后沿田边筑临时性土埂,(埂内仍然种水稻),逐田灌溉,消除串灌串排。原来是梯形断面的要改成矩形,其过水断面保持不变。
(4)农田制口。*排灌沟兴建,田田必有,口底离田泥表面50厘米、口宽30-40厘米,用火砖、条石、板石、予制板安砌,采用方形或三角形,敞式或暗式均可。
(5)便民池。选择渠道经过居民点附近渠段加深扩大而成,容积20-30立米。建下池阶梯。丘陵地区可利用田坎自由落差,结合建浅水闸,修建迂迥蓄水池,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四、保土耕作措施
在灾毁耕地大力推行稻田保护性耕作、聚土改土垄作栽培和植物篱护埂技术等技术。
(一)、稻田保护性耕作
该技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于一体,具有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遏止秸秆野外焚烧保护生态,操作简便,农民易于接受的显著特点。采取的主要技术模式为:稻田保护性耕作抛栽水稻技术模式;稻田保护性耕作撒播小麦、油菜技术模式;稻田保护性耕作增种晚秋作物技术模式;固定厢沟埋草少免耕模式;冬水田稻草填埋模式。
(二)、聚土改土垄作栽培
该技术集改土、培肥、防蚀、抗灾、改制、高产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具有省工、省时、省投资的特点。沟内改土,垄上立体种植,2-3年沟垄互换,土层瘠薄的,可缩短年限,加快改造周期,培肥增厚土层。利用大小春作物收后的间隙时间,聚土作垄。地面坡度小于5°,土层薄的地块,采用横向聚土改土模式;地面坡度5°以上比到20°的,采用顺坡聚土改土模式,沟垄宽视种作物而定,一般2米对半开,沟垄各半,沟厢表土聚于垄上,高30-40厘米,呈弧形可扩种面积10-20%。
(三)植物篱护埂技术
土料筑埂要示范推广生物护埂技术,利用土埂边坡种植蓑草、黄花、香根草等植物、保土固埂,减少水土流。
(四)其它农耕农艺技术
推广间套种植绿肥和豆科作物,大积大造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秸秆过腹、堆沤、种菇、沼气还田等方式,培肥地力。
第二篇:水毁工程修复方案
受今年“5.22”“6.18”梅汛特大暴雨影响,暴雨洪灾使我市19个乡镇(街道)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其中宝溪、兰巨、锦溪、城北、岩樟等乡镇(街道)受灾严重,受灾人口15.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37亿多元。
全市各地多处发生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公路冲毁、以及水利设施损坏等灾情,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损毁十分严重。据统计,两次暴雨造成我市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053万元,其中,堤防损坏决口1253处92.1公里、灌溉设施损坏603处、7座水电站进水。水毁灾情发生后,为确保水毁水利工程早日修复,水利系统全面启动应急救灾预案,迅速成立6个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对全市水利水毁工程进行摸底登记,把提防、堰坝、渠道、饮水的损坏情况形成图文资料,进行登记并归纳成册,为科学有序开展修复和重建奠定基础。
为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效快速推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龙泉对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主要采取如下方案措施:
一是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按照“保民生、保安全、保生产”、“ 先重点、后一般,先应急、后提高”的原则抢修。第一时间集中力量将中断生活用水尽快恢复,确保群众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恢复正常。二是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轻重缓急、修复提高”的原则,对于8万元以上的水利工程修复,或技术难度较大的永久性修复和重建工程,由水利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对于低于8万元修复资金的应急抢修工程,由乡镇(街道)和村共同负责实施、水利部门负责技术指导。
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尽最大努力,争取省水利厅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整合各种项目资金,确保多渠道投入;再一方面是发动水毁乡镇(街道)群众投工,合力重建。
四是进一步明确修复时间。力争在2年内基本完成全市主要水毁水利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水利部门从7月7日到8月31日前,将分两批对水毁水利工程进行测量、设计、审价、招标工作。并相继在7月31日前对部分水毁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确保明年汛前完成预定的工程项目。12月31日前,由乡镇(街道)修复和重建的水毁水利项目,将由水利部门牵头进行验收,并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第三篇:路基水毁修复方案
路基水毁修复方案审查意见
路基水毁病害修复提出如下意见:
一、处理方案
(一)边坡冲沟
用粘结性良好的土及时修补拍实,也可用塑料编织袋装土,分层填实或采用打木桩回填土等方式处理。对较大的冲沟和缺口,修理时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形,然后分层填筑夯实,并注意与原坡面衔接平顺。修理结束后应注意观察附近集中排水井所在位置,将水引向路基以外(如无法将水引走,可适当增设激流槽)。
(二)路基边坡整体塌方
1、路基填高≤3.5m 挖出清理滑塌的土方,然后从老路堤坡脚向上按规定要求挖设台阶,分层回填石灰土碎石(石灰:土:碎石 5:15:80),最后在坡面覆盖一层30cm的素土进行挂网植草防护。2、3.5m<路基填高≤6m 边坡清理、回填方法同1,最后坡面砌筑拱形护坡进行防护。砌筑材料采用混凝土预制块和水泥砂浆。
3、路基填高>6m 对于路基填土较高且边坡较陡(陡于1:1.5)塌方路段,先拆除已损坏护坡,清理松散土方;然后挖设台阶,分层回填、夯实石灰土碎石;最后边坡坡面防护采用浆砌片石或满铺实心六角形砼预制块,并在坡脚设置挡土墙基础。
第四篇:混凝土质量缺陷修复方案技术交底
一、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1、露筋现象: 1.l 原因分析:
1.1.1 砼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1.1.2 梁、板底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1.1.3 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砼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1.2 预防措施:
1.2.l灌注砼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1.2.2 为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
1.2.3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小号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砼要振捣密实。灌注砼前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1.2.4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1.3 处理措施:
将外露钢筋上的砼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l:2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将薄弱砼剔除,冲刷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认真养护并不少于7天。
2、砼蜂窝现象
砼局部疏松,砂浆少碎石多,碎石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2.1 原因分析:
2.1.1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时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形成蜂窝。
2.1.2 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2.1.3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较多直接导致蜂窝。
2.1.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落高度超过2m,导致混凝土的离析而形成蜂窝。2.2预防措施:
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混凝土的振捣分层捣固。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细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cm。混凝土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合适的振捣现象为: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 现气泡。灌注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直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解决因粗骨料较多导致的蜂窝。2.3 处理措施:
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碎石和突出的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湿润冲洗干净,涂抹砼界面剂,再用比原砼强度等级高一等级的细石砼捣实,认真养护且不少于7天。
3、砼麻面现象:
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3.1 原因分析:
3.1.1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3.1.2 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
3.1.3 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3.1.4 砼硬化过程后养护方法不当或根本没有养护,拆模过早。3.1.5 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3.2 预防措施:
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灌注砼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砼养护时间要达到规定时间才能拆模。3.3 处理措施:
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l:2水泥砂浆抹刷。应养护不少于7天。4 孔洞现象:
砼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砼。4.1 原因分析:
4.1.1砼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
4.1.2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砼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4.1.3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灌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4.1.4砼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4.1.5砼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
4.1.6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
4.1.7混凝土坍落度较小,虽经充分振捣但仍有空洞。4.2 预防措施;
4.2.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4.2.2预留孔洞处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灌注不满,振捣不实,采取在侧面开口灌注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灌注。
4.2.3控制好下料。要保证砼灌注时不产生离析,砼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
4.2.4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插入式振捣器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砼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振捣器插点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l.5倍。振捣器操作时快插慢拔。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4.2.6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砼灌注,使砼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
4.2.7对每个罐车的混凝土均进行坍落度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3 处理措施:
将孔洞处疏散的砼和突出的石子剔除掉。孔洞顶部要凿成斜面,避免形成死角,用水刷洗干净,保持湿润72小时后,用比原砼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砼内掺10%的UEA膨胀剂,以免新旧砼出现裂缝。缺棱掉角现象:
梁、柱、墙板和孔洞处直角边上的砼局部残损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5.1 原因分析:
5.1.1模板在灌注砼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灌注后砼养护不好,棱角处砼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砼水化不好,强度降低。
5.1.2 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模板。
5.1.3 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5.2 预防措施:
模板在灌注砼前充分湿润,砼灌注后认真浇水养护。拆除模板时,砼应具有足够强度,避免表面及棱角受到损坏。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加强成品保护。5.3 处理措施:
缺棱掉角较小时,清水冲洗。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充分湿润后,用1:2水泥砂浆抹补齐补方正。缺棱掉角较大时,可将不实的砼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润,然后用比原砼高一级的细石砼补好。认真养护不少于7天。6 烂根: 6.1 产生原因:
模板拼缝不严或加固不够、下料过多导致模板出现缝隙,砼跑浆;漏振。6.2 预防措施:
所有竖向结构模内均铺拌同砼配合比的去石砂浆30~50mm,砂浆用料斗吊到现场,用铁锹均匀下料,模板下口贴双层海绵条;外侧根部用砂浆堵缝。6.3 烂根处理:
将顶板进行支顶,然后剔除根部松散砼,洒水湿润,支模浇筑高一强度等级的膨胀砼。养护不少于7天。7 洞口位移变形、梁变形: 7.1 产生原因:
浇筑时砼冲击洞口模板,两侧冲力不均,模板未能夹紧。造成洞口变形,梁扭曲,甚至个别部位截面“颈缩”。用聚苯板做洞口模板。模板加固不到位,板面刚度不够。7.2 预防措施:
严格分层浇筑,控制每层浇筑不超过50cm,及时振捣,不漏振,钢筋密集处使用小振捣棒。
模板拼缝严密,粘海绵条堵缝,模板对拉要拉紧,浇筑前洒水湿润洞口浇筑时从两侧对称下料,及时振捣。杜绝用聚苯板做洞口模板。模板充分加固,模板面刚度不够时加密主次龙骨。7.3 处理措施:
对变形位置进行挂线,凸出部分进行剔凿打磨,凹下部分视情节进行挂网抹灰或凿毛植入短钢筋灌入高一等级细石砼。8 错台、胀模: 8.1 产生原因:
墙体错台的原因是模板拼接位置未拼紧,砼浇筑时造成模板位移。顶板产生错台的原因是顶板支模时次龙骨未仔细筛选,模板拼缝不紧,模板与龙骨钉子过稀,未钉紧。8.2 预防措施
模板支撑体系牢固可靠,模板拼缝严密,龙骨规格统一并与模板用钉子钉紧钉牢。灌注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8.2.1 处理措施:
将突出部位进行剔凿或打磨,使错台或胀模位置截面偏差达到规范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剔凿部位用水冲洗干净后,涂刷界面剂,后在表面用1:2~1:2.5水泥砂浆抹平。并养护不少于7天。9 漏振: 9.1 产生原因:
对工人交底不到位,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到位,振捣未按交底要求实施。9.2 预防措施
组织专项的砼浇筑工艺交底,现场监督人员严格把关,责任落实到人。9.3 处理措施
将漏振导致的松散砼剔除,剔至砼密实处,将松散砼清除干净用水冲洗,充分湿润,涂刷界面剂,支模板,采用高一等级的细石砼(或灌注浆料)灌注,并认真养护不少于7天。10 墙板表面沉砂、砼离析 10.1 原因分析:
振捣时间过长;振捣不均匀;砼下料高度过大;砼配合比达不到要求。10.2 预防措施:
组织专项的砼浇筑工艺交底,现场监督人员严格把关,责任落实到人;控制砼浇筑高度小于2米,大于2米时应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混凝土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合适的振捣现象为: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10.3 处理措施
将砼离析,砼表面起砂严重的部位全部剔除,支模,重新浇筑高一强度等级的砼,并认真养护。11 夹渣漏振
有较大孔洞,并掺有杂物 11.1 产生原因:
清理不到位,砼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砼振捣不到位;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灌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截面。11.2 预防措施:
浇筑砼前将模板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控制浇筑高度小于2m,浇筑过程中及时振捣;钢筋密集处,搬开一定空隙,使砼能充满整个结构断面。11.3 处理措施:
将松散的砼剔除干净,剔至砼密实处,以露出石子为宜,浇水充分湿润,然后按图纸设计尺寸重新支模,浇筑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砼(内掺膨胀剂)。拆模后,浇水认真养护。
12、电箱留洞变形、移位 12.1 产生原因
电箱留洞的木套盒模具无三角支撑;用聚苯板的轻质易变形材料填充留洞;砼下料不均匀或一次性下料过多。12.2 预防措施
统一木套盒规格及制作方法;木套盒安装时用短钢筋与结构墙体或楼板钢筋焊接牢固;禁止采用聚苯板等弹性材料作为留洞模具。墙体合模前,派专人重新检查木套盒尺寸及位置是否正确,若发现松动或变形应及时整改。12.3 处理措施
对于已变形的电箱留洞,应按设计尺寸弹线,剔除多余砼,若剔至墙体钢筋,应将钢筋调直,支模,重新灌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砼,并认真养护。
13、混凝土裂缝现象 13.1预防措施 塑性收缩裂缝:
a、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早期的抗裂强度;
b、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c、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暴晒;
d、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分段浇筑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
e、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使水分不易蒸发; f、加设挡风设施,以降低作用于混凝土表面的风速。沉降收缩裂缝:
a、加强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不使水灰比、砂率、塌落度过大;振捣要充分,但避免过度; b、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构筑物,可先浇筑较深部位,静停2~3h,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筑,以避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 c、在混凝土硬化前保持塑性时,再对表面抹压一遍; d、适当增加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干燥收缩裂缝:
a、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提高粗骨料含量,以降低干缩量;
b、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
c、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但避免过渡振捣;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d、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暴露在露天的混凝土应及早回填土或封闭,避免发生过大的湿度变化; e、1)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2)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暴晒; 3)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分段浇筑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 4)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使水分不易蒸发; 温度裂缝:
(1)一般结构预防措施:
a、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b、细长结构构件,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后浇带,以减少约束应力;
c、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其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e、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25℃范围以内。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撞击裂缝:
a、现浇结构成型和拆模,应防止受到各种施工荷载地撞击和振动; b、结构脱模时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并应使结构受力均匀;
c、拆模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使结构不受到损伤;
d、在梁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避免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和堆放大量工程和施工用料,防止梁板受到振动和将梁板压裂。冻胀裂缝:
a、结构构件在冬期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
期强度;
b、对混凝土进行畜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的设计强度。13.2处理措施 13.2.1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
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裂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在活动的裂缝。13.2.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用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13.2.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13.2.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二、管理措施
1、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管理,必须做到“事先控制,层层把关”,坚持“以防为主, 以纠为辅”原则,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保障措施,提高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
3、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班前交底,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漏振、过振现象。
4、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必须进行连续有效养护。
5、商品混凝土要有出厂合格证,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使用前检查出厂合格证及有关的试验报告。
第五篇: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部
附件3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
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重金属、石油、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尤为突出。研发经济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科技的研究热点。本重点项目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形成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成套技术,为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考虑到工作的整体性很强,本项目只设1个课题。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 2.项目总体目标
该项目将针对我国突出的农田土壤环境多环芳烃污染问题,筛选高效微生物降解菌,研制高效微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材料 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相关的研制工艺和技术设备;研发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固定化降解技术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发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建立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并开展工程示范,制定修复技术规范。通过项目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作用的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筛选及高效微生物菌剂研制:针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筛选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研制高效微生物修复剂,研发修复菌剂的制备工艺和技术。
(2)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高效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研制环境友化的微生物固定载体材料、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关键工艺设备;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和增溶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3)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制具有协同修复作用的营养调控剂,发展土壤根际生态调控与强化修复技术。
(4)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开 发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制定修复技术规范。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筛选高效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5-8种,其中能定殖于根际土壤的菌株3-4种;研制出3-5种高效修复菌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根际营养调控剂,开发2-3套制备工艺和设备;
(2)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及其强化成套技术,使多环芳烃污染物降解效率达到60%以上,其中五环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达到40%以上;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成套技术,使多环芳烃污染物降解效率达到70%以上,其中五环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达到40%以上;
(3)在国内不同地理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上建立集成修复技术示范工程,示范面积不小于1公顷,多环芳烃的综合修复效率在70%以上。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形成2~3套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4)申请10-15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以上获得授权。5.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预算总经费为16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控制额800万元,示范工程配套经费不低于800万元。
6.项目支持年限:
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7.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项目承担单位应具有从事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丰富经验和良好条件。本项目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三、注意事项
1.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考虑到工作的整体性很强,本项目只设1个课题。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研究单位自行组合形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研究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申请项目的研究单位的组合。
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均可承担本项目或课题。
3.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公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4.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技部三大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5.申报程序和要求:
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统一申报。申请指南在科技部及863计划网站上公开发布。
6.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柯 兵
张书军
联系电话:010-58884866,58884868 Email: kebing@acca21.org.cn;zhshujun@acca21.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