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5年3月31日前。(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项目申请书需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5)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7个,每个课题参加单位不超过4家(含承担单位)。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林友华,徐长春
第二篇: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2018年重点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近年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照搬国外技术与理论无法切实解决我国农业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科学问题,难以有效地遏制农业环境污染和日趋加剧的发展态势。围绕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大战略需求,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十分必要而迫切。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确定的“保护耕地资源,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重点任务,聚焦我国农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到2020年,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降低20%以上、农药残留率降低30%以上,污染农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专项总体目标,衔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全产业链三个层次,设臵35个研究方向项目,其中基础研究7个,关键技术研发15个,典型应用示范13个。根据专项统一部署,依据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突出性和紧迫性、基础和技术需求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区域分布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原则,2016年第一批启动11个研究方向项目,其中基础研究4个、关键技术研发5个、典型应用示范2个;2017年第二批启动15个研究方向项目,其中基础研究3个,关键技术研发9个,集成应用示 范3个。在前两批启动项目基础上,2018拟启动 9个研究方向项目,其中关键技术研发 1个,技术集成与示范8个,拟安排国拨经费1.3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一、关键技术研发
1.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畜禽种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场规划布局、环保型畜禽舍设计、粪污污染控制规程;研发集约化养殖粪污收储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设备;研发集约化养殖业粪污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环境与粪污无害化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展基于污染防治的集约化养殖场综合养分管理技术应用及其经济与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编制粪污污染控制技术规程2套,粪污收集、运输和贮存的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设备3套,研发粪污处理技术专用设备3套,研发粪污无害化检测技术规程3套;提出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3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有效转化3件。开展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试验示范,实现集约化养殖业粪污无害化利用率达到90%。【预期性指标】编制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防治技 术标准草案4项;发表SCI论文10篇。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二、技术集成与示范
2.长三角镉砷和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所引起的农田重金属和面源污染加剧问题,以都市和城郊生态农业、生态高值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高要求为目标,集成农田重金属污染物阻断技术与材料、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氮磷流失削减技术、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典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集约化农田生态种养技术和模式;优化配套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超富集植物间套作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农艺管理措施;应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和标准,开展重金属污染和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价,建立区域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的预警系统;构建长三角高度集约化农业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工程化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长三角高度集约化农业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4套,编制技术规范
项,建设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工艺生产线1条,年处理能力10000吨。建立长三角高度集约化农业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示范区5000亩。示范区实现土壤镉、砷等重金属去除率达20%以上,有效性降低50%以上,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削减25%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1万亩,实现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不合理投入导致面源污染和污灌、矿业冶炼等活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典型地表水源污染区域为目标,集成小麦玉米主产区氮磷淋失阻控技术与产品、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设备;优化氮磷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和修复技术;构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田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建设海河、黄河、淮河流 域粮田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制度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修复技术模式4套,编制技术规范4项,建设、改造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生产线1条。建立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3万亩。示范区实现氮磷污染负荷削减20%以上,土壤重金属去除率达到20%以上,或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提高到95%。【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20万亩,实现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黄淮海蔬菜主产区农业投入品与产出品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集成菜田氮磷污染负荷削减技术与产品、农药等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尾菜等典型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设备;优化配套低污染蔬菜种植模式、水肥一体氮磷流失阻控技术、农田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资源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黄淮海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建设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4套,编制技术规范4项,建设蔬菜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生产线1条,年处理能力8000吨。建立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0.5万亩,示范区1万亩。示范区实现氮磷、农药污染负荷削减20%-30%,农药等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物残留率降低20%以上,蔬菜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提高到95%。【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5万亩,实现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长江中游双季稻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低丘-平原混合河网发达,以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为农业主产业的区域特点,综合集成氮磷高效水稻品种、农田氮磷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污染物的源头减量、稻秸资源化利用等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产品与设备;优化养殖污染物的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径流输移和汇流区生物净化等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构建长江中游低丘-平原混合河网 双季稻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长江中游低丘-平原混合河网双季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4套,编制技术规范4项,建设秸秆和养殖污染物高效利用生产线2条,生能达到5000吨/年;建立区域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区,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5万亩。示范区氮磷和农药等污染物负荷削减30%以上,农田有毒有害等化学品残留量降低20%以上,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率达到95%。【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50万亩以上,实现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西南粮食主产区砷镉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西南粮食主产区由于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和风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碳酸岩、玄武岩等不同母质的土壤区,建立农田地质高背景土壤重金属的综合调控技术示范区,编制基于污染快速监测技术的污染农田安全种植区划和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农田重金属污染协同钝化阻隔、植物萃取技术产品与装备、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与产品;优化配套低积累作物品 种及农艺管理措施;建立地质高背景地区土地安全利用和规划整治的区划模式,构建西南砷镉等为主的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农田地质高背景土壤重金属综合调控技术方案1套,建立基于重金属快速监测技术的分区分级治理方案1套,形成西南砷镉等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3套,编制技术规范3项,建设1条年产5000吨的重金属钝化剂/活化剂生产线。建立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5000亩。示范区土壤砷镉去除率达到20%以上,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1.0万亩,实现重金属污染修复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华南镉铅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华南地区由于矿山开发、冶炼导致的流域性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集成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协同钝化阻隔技术、植物萃取技术产品与装备、植物间套作修复技术等;建立针对不同类型金属矿体、冶炼加工、矿山废弃物、尾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土壤的重金 属污染源阻断、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一体化示范工程;构建华南区域性镉铅等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矿山周边镉铅等重金属污染农田一体化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模式2套,编制技术规范2项,建立配套的超富集植物快速育苗、安全焚烧等成套技术设备1套。建立华南地区镉铅为主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500亩,示范区2000亩。示范区实现土壤镉铅去除率达到20%以上,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2万亩,实现重金属污染修复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西北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西北地区由于农田径流流失及地膜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集成水土流失型氮磷面源污染阻截技术与产品、农用地膜等有毒有害化学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作物秸秆等典型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优化配套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防控技术、农用地膜的高效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低污染作物替代技术;构建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 治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工程化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4套,编制技术规范4项,建立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生产线1条,年处理能力达到8000吨。建立农用地膜回收综合利用与示范区(点)1个,集成农用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工艺或设备1套。建立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5万亩。示范区实现氮磷、农药污染负荷削减20%以上,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物残留量降低20%以上,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率提高到95%。【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30万亩以上,实现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由于冻融型氮磷流失及作物秸秆等面源污染问题,集成冻融型氮磷流失污染阻截技术与产品、除草剂等农田有毒有害化学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优化冻融水拦截消纳技术、东北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综合利用与装备、导流回灌技术、种养一体化消减技术;构建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规模化应用。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3套,编制技术规范3项,建设、改造土壤改良剂、秸秆快速腐解菌剂生产线2条,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00吨和20吨。建立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肥料化燃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区(点)1个,集成东北秸秆综合利用设备或工艺1套;建立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5万亩。示范区实现氮磷、农药污染负荷削减20%以上,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物残留量降低20%以上,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提高到95%。【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50万亩以上,实现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第三篇:“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编制大纲)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 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项目申报全流程指导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近年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农业主产区的污染负荷与复杂性世所罕见,照搬国外既有理论和技术无法切实解决我国在农业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技术挑战,难以有效地遏制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实和日趋加剧的发展态势。
我国在近十年中针对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的热点问题和地域开展过不少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研发基础。但形成的理论和技术多数仅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里,很少得到大规模应用,还存在局部化、短期化、前后工作衔接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复杂性、隐蔽性、持续性的科学和技术需求,也不足以为政府决策、市场和社会需求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以本领域国家和地方启动科技计划形成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凝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推广示范和政策管理方面的国内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开展相互衔接的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危害机理和防控机制基础理论研究,防治和修复重大关键技术、产品与装备研发,以及技术集成工程化示范应用工作,以期实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有效防治、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有效提升的多重目标。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关于改进加 — 2 —
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确定的“保护耕地资源,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重点任务,聚焦我国农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以期加快解决我国在农业环境领域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突破性不强,技术有机集成应用可操作度不高等问题,为食品安全、水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提供基础保障,大力促进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本专项总体目标: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到2020年,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降低20%以上、农药残留率降低30%以上,污染农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专项总体目标,衔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的全产业链三个层次,设置35个项目。其中基础研究设置7个项目(项目1-7),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设置15个项目(项目8-22),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设置13个项目(项目23-35)。2016首批发布三个层次中的12个项目指南,项目实施周期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1.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基础研究 1.1 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以易产生农田氮磷淋溶损失的区域为对象,基于种植制度、施肥、灌溉制度、农业生产方式、气候等因素,研究施肥和灌溉方式下潮土、黑土、褐土类型典型旱作制度(玉米、小麦、菜田等)氮磷淋溶的时空规律与强度;研究农田淋溶损失氮磷的土体分布规律及迁移扩散速率与主控因子,确定淋溶氮磷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及向水体迁移的强度;研究农田氮磷淋溶控水、控肥、耕作制度改进等关键措施,明确阻控机制与效果;提出土壤氮磷淋溶损失控制的理论与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农田系统氮磷输入、积累、富集、淋失之间的定量化关系理论,建立典型种植制度氮磷因子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1套,提出氮磷淋失的防控机制,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篇。【预期性指标】编制农田氮磷淋失负荷消减标 — 4 —
准草案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与防控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田系统中典型农药、抗生素、酞酸酯、激素、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特征、环境因子及影响机制,解析农业投入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来源;研究农田土壤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结合残留机理与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土壤病原微生物存活、生物膜形成特征与传播途径,抗性基因增殖与扩散机理;研究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物对农田系统影响途径、效应及机制;提出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的防控措施。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机制,建立典型种植制度因子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1套,提出其防控理论与措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篇。【预期性指标】编制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防控标准草案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农田和农产品重金属源解析与污染特征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典型粮食、蔬菜主产区的重金属污染农田,研究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大气沉降、地质背景等不同途径导致土壤与农产品中重金属积累过程、污染历史与污染源识别/解析方法;研究典型区土壤中典型重金属输入输出通量、赋存形态及与农产品安全的耦合关系;基于产地土壤、农产品、投入品、污染
源等基础大数据,探索区域及田块尺度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汇耦合关系以及时空变化规律;揭示重金属污染与农产品安全关系规律,提出农田重金属防控指标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评价模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识别方法与理论体系,明确土壤-植物系统中典型重金属污染防控机理,制定重金属污染定量化输入输出清单1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篇。【预期性指标】编制农田重金属防控标准草案4套。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 农田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和安全阈值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重金属在农田系统中的环境界面过程与分子机理,解析污染物多形态转化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重金属对土壤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潜在毒害作用与机理,明确重金属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研究典型区域农田土壤生物对重金属的毒性响应与解毒机理,确定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标志物和风险评估方法;确立基于食品限量标准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探明土壤-植物系统中典型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与调控机理、微观作用过程,建立安全阈值,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篇。【预期性指标】编制农田系统典型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标准草案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2.1 水土流失型氮磷面源污染阻截技术与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治沟造地水利设施综合配套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标准;研发治沟造地工程地质与农田土壤湿陷稳定技术与标准;研发新造耕地土壤氮磷增容提质改良技术与旱地生态农业修复技术;研发高效拦截环保材料、高效吸收去除的生物质材料;构建源头削减-生物隔离-湿地消纳过程拦截和蓄存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生态拦截技术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水土流失型氮磷面源污染阻截技术5项、阻截材料4种,编制技术标准草案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件,专利技术产品实现有效转化1件;开展面源污染阻截技术与材料的试验示范,实现氮磷流失负荷削减20%以上。【预期性指标】阻截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1项;发表SCI论文8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水稻主产区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稻田在典型种植模式(单季稻、双季稻、水-旱轮作,以及冬闲、冬泡)、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旋耕、深耕)、排灌和施肥制度下氮磷的流失时空特点及强度,以及稻田流失氮磷对邻近水系(塘、库、湖、河流)的输出强度及污染风险;研究稻田氮磷流失的田间控制技术、迁移过程阻控技术,以及受
污水体高效生物净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构建基于稻田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稻田氮磷流失拦截新技术3项,形成技术产品3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件,专利技术产品实现有效转化1件;开展稻田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氮磷流失负荷下降30%以上。【预期性指标】编制稻田氮磷流失拦截技术标准草案3项;发表SCI论文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与智能控制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过程中碳氮转化损失规律,以农业有机废弃物微生物转化与降解机制理论为依据,研发堆肥氨挥发回收技术和设备;研发高效、智能型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一体化技术,优化关键工艺参数与自控技术,以及发酵过程中重金属快速钝化技术;研制集成高效灭菌、生物除臭、快速发酵、重金属钝化、自动在线检测一体化设备;研发发酵产物生产栽培基质、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等环保产品的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建立相应技术规范和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出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一体化好氧发酵技术设备3套;研发农业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重金属钝化技术和高效生物除臭技术3项;研发基质、肥料和修复剂产品10种;获得发明专利5件,实现工程化应用2件。【预 — 8 —
期性指标】编制技术和产品标准草案2项;发表SCI论文8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农田重金属污染阻隔和钝化技术与材料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高效、廉价、环境友好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与阻控技术与产品;研发重金属污染农田作物叶面生理阻隔技术与产品;研发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农艺阻控技术;研发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钝化阻控-富集移除技术;研发重度污染农田土壤高效钝化-农艺调控-植物阻控耦合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重金属污染农田阻隔、钝化技术4项,获得阻隔品种和钝化材料10种,形成污染土壤钝化阻隔技术产品生产线1条;获得发明专利10件,有效转化1件;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阻隔、钝化技术试验示范,实现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预期性指标】编制重金属污染农田钝化阻隔技术标准草案2项;发表SCI论文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植物萃取技术、产品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镉、砷、铅等重金属污染农田,研发基于重金属超累积植物修复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阻控-富集修复技术;研发高效的镉、砷、铅等重金属植物萃取、活化技术,以及配套的工厂化育苗和
收获物无害化技术设备,实现植物萃取技术的标准化及成套化;研发强化植物萃取技术及其组合工艺和技术规范;从土壤、作物和生态环境等角度系统评价修复技术效率、经济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标准化的镉、砷、铅等重金属污染农田植物萃取及组合技术4-5项;研发出高效镉、砷、铅等重金属活化剂制备工艺和装备1套,形成生产线1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有效转化2件;技术、产品与装备在示范区集成应用,实现土壤镉砷等去除率达50%以上。【预期性指标】编制植物萃取及组合修复技术标准草案4项;发表SCI论文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与监管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典型农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发生特征,研发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监测技术和装备,开展动态监测,实现相关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以多空间尺度和长时序监测为基础,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污染信息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风险扩散模型;在监测数据库和风险评估系统的支持下,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管理决策系统;开展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价值损益评估,建立不同时段和空间尺度生态补偿机制,提出适应不同生态系统污染风险 — 10 —
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农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技术2项、设备2项;建立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空间和属性数据库1个;建立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管理决策平台1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件。动态监测在技术试验示范区应用。【预期性指标】发表SCI论文8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示范 3.1 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以京津冀地区典型设施农业污染类型为对象,以氮磷淋失的防控机制、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机制、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为基础,集成农田氮磷淋溶或流失防控技术、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与智能设备、农田重金属污染阻隔和钝化技术与材料、农田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优化配套有机肥源磷素投入阈值控制技术、高氮磷残留土壤修复与利用技术、农田尾菜资源化全量利用技术,构建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形成技术规范。开展典型设施农业类型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的工程化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3项、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4套,制定技术规范4项。形成高效、智能型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生产线1条,— 11 —
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建立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0.5万亩,示范区1万亩,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削减25%以上,农药残留率下降30%以上,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3万亩,实现示范区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 研究内容:以长江下游典型种植制度为主要对象,以氮磷流失的防控机制、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机制、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为基础,集成稻田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技术与智能设备、农田重金属污染阻隔和钝化技术与材料、农田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配套养分流失多级循环利用耦合技术、重金属复合低积累作物品种、稻田增氧提效与重金属钝化技术,构建长江下游氮、磷、农药面源污染物截留减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形成技术规范。开展长江下游典型种植制度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工程化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长江下游氮、磷、农药面源污染物截留减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6套,制定技术规范6项;形成农药生物降解菌剂生产线各1条,年生产能力 — 12 —
达到30吨。建立长江下游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区,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2万亩;示范区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削减30%以上,农药残留率下降30%以上,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提高到95%。【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5万亩以上,实现示范区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5000人次。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5.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集成示范类项目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申报,且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
6.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7个,每个课题参加单位不超过4家(含主持单位)。
第四篇: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2010年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畜禽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从非特定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基础,是实施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现按照《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2010年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内容及目标
1、规范生产行为,从生产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田消纳畜禽粪便的环境安全标准(15头猪/公顷耕地),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按畜禽、水产养殖规模与土地承载“消化”粪尿能力相平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区)、水产养殖规模,并划分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基本达到畜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实施生猪养殖“双百”工程。生猪养殖“双百”工程,即:2010年,全市新增100个标准化猪场,新建100个生态养殖小区。新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做到主体工程与环保处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对2010年以前,已建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要进行改造,完善其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对今后末按要求实施“三同时”的养殖场,减少或取消政府有关扶助(包括有关政策优惠),其排放废弃物超标的,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为了减少渔业污染,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计划全市2010年推广水产健康养殖面积20万亩,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0%。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促进水体生态修复。科学规划全市水功能区和水资源区,实行水产养殖证制度,合理确定“三网”(网箱、网栏、网围)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维持大中水面水体生态平衡。严格按照有关养殖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为,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全面禁止使用化肥、渔用复合肥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养鱼,池塘也要测水施肥,力争水产养殖水体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2、推广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积极推广干式清粪法、节水饮水技术、雨污分流,改进饲料营养配方等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利用固液分离、污水收集与调节、高效厌氧发酵等技术系统,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固态粪采用脱水、烘干制粒等技术,使之成为有机肥料、鱼用饲料、汽化炉的燃料、食用菌的基料,或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制成初级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发酵、氧化净化,供农作物灌溉利用,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贯彻执行2009年9月4日市政府办《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猪场养殖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重点推广已示范成功的三种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模式:“猪-沼-果”生态畜牧小区模式、“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模式和工业污水处理模式。2010年6月底前完成年出栏万头以上(含万头)的规模养猪场(户)的集中整治,全面完成50%年出栏1000头-9999头规模养猪场(户)整治。全市推广“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50万平方米,比09年增加20万平方米。(2)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积极发展绿肥种植,抓好优质绿肥留种。扩大秸秆还田、种植食用菌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重点发展红花草,增加有机肥的比重,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全年推广应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0万亩,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果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亩。
(3)实施绿色植保工程。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综合应用生态、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治理病虫害。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巴氏钝绥螨等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引导农民科学用药;使用先进施药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立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瓜类、花卉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全市绿色防控农作物面积600万亩,防控率比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绿色防控果园面积60万亩。
(4)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进程。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推行节能减排,从生产终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1)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户用沼气池实行“一池三改”,即每户建一个沼气池、结合改造畜禽栏舍、厕所和厨房,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农村公厕要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净化池等环保设施,积极推广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做好“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家居用能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座以上,沼气工程200处;全市应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面积达到100万亩。
(2)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理念,利用工程和生物手段,推广变废为宝的有机肥源等清洁生产方式,使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向肥料、饲料和原料转化;集成配套节水、节肥、减药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配备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实行垃圾分类、建设田间垃圾收集池和回收农膜、集中处理农药瓶;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农村节能新技术;依照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实施循环、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等)”、稻鸭共栖、立体套种、免耕少耕、稻田养鱼、水旱轮作、生态果园、庭院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做到用地养地和精耕细作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推广乡村清洁、农村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能源高效转化利用、节约型农业、农业资源保护以及农民素质提升、乡村物业服务网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循环农业经济链。
三、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涉及农业的多行业、多部门,而且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强化统一组织领导和分工负责,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并切实做好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工作,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取得应有的效果。
1、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市局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计财、畜牧、粮油、农技、水产、科教、经作、法规、植保、土肥、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果业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农村环保能源站为牵头单位。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统一组织领导,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及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和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责,检查督促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召开临时会议,全面、及时和准确地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和落实下一阶段的工作。
2、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农业部门统一组织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层层建立领导与工作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业务部门全面负责本行业内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划、实施和指导、督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间,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必要时应联合组织开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行动。
3、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与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各业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进行规划分类,划分出敏感区(入河口、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护地等)、重点区、潜在区、普通区等区域类型,结合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各类区域种、养、加等产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实行统筹安排,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做好分类指导实施。
4、依法行政,加大监管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
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还没有统一的国标,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监测只是世界的共识。因此,通过此次工程实施,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环境信息统计、田间监测、流域监测、水质监测及风险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量和贡献率。全市农业环保部门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评估和预报体系及农业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有关政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突出宣传指导,加强技术服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一项较新、面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实施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知识及先进典型,提高广大群众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与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印发有关技术资料、送科技下乡和实地指导等活动,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知识。同时在科技服务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如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等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成熟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推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7、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保证防治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各地应根据工作目标要求,争取政府和财政的支持,解决相关项目和工作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8、继续推进项目开发。在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下,09年针对性地开发了20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涉及全市18个县(市、区),总投资近2亿元。国家重视农村、农业环境和生态问题,2010年,我市要加大力度争取中央项目资金。一要在第一季度完成项目建议书和申报;二要做好跟踪,争取早立项,尽早完成可行性研究;三要做好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第五篇: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近年来,苏州市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优质农产品建设为导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根据“苏州市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五’规划”,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使我市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这些意见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阳澄湖水源水质实施意见;苏州市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苏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意见;阳澄湖湿地恢复和保护规划、苏州市‘十五’农村绿化建设规划、农业生态环境。
抓好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还田利用。每年夏秋两熟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了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有效地遏止了秸秆焚烧的曼延。同时加强了农机、农技、农艺等秸秆还田技术的配套和创新,提高了秸秆还田数量和还田质量,保证秸秆还田的顺利进行。2004年,夏秋两熟秸秆还田占应还面积的90%以上,还田量达到4045公斤/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69%,有效地减少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3、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近年来我市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大量的畜禽粪便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农业污染源。2001年起我们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工作来抓,第一批得到整治的是在太湖、阳澄湖周边27家畜禽场。农业与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各畜禽养殖场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办法,有针对性对开展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对一些条件十分简陋、设施很差、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养殖场进行关停。这些企业采用了干湿分离,速造化粪池,尿液过滤还田等办法,基本杜绝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常熟、吴江市等市鼓励发展有机肥料厂,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商品化生产。全市已建成投产有机肥料厂4家。
4、努力控制大水面网围养殖。针对当前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大量非渔民农民挖塘养鱼、入湖围养高潮的再次兴起,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水域环境、维护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湖泊网围养殖方面,坚持走“科学规模、合理布局、品种调优、总量控制”的生态养殖道路,并积极加于指导、引导和管理。特别是对阳澄湖网围养殖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管,实施了阳澄湖渔业管理体制改革,对阳澄湖渔业由市统一管理。通过“减、挂、拆、调”等具体措施,有效遏制了盲目发展的势头。
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苏州市在实施《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以来,无公害等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发展迅速,2004年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基地面积22111.72公顷。全市已经获得各类认证农产品4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7个,绿色食品123个,有机食品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