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南川区农业环境监测站 王于泽
摘 要: 结合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四大原因,提出五点防治对策。
关键词: 农业环境;面源污染;防治对策;南川区
所谓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阻碍和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1 污染现状
目前,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源;畜禽粪便、水产投肥和用药等养殖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1.1 种植业污染源 1.1.1 化肥
2009年,南川区34个镇街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34000t,其中 1 氮肥18200t、磷肥7000t、钾肥3800t、复合肥5000t,单位施用量58.7kg/667 m,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安全上限43.7kg/667 m。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5%、18%和32%。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1.1.2 农药
南川区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2008年310t、2009年350 t,单位施用量分别为0.5 kg/667㎡、0.6 kg/667 m,依次高出国家标准0.3kg/667㎡、0.4kg/667 m,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平均用量逐年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1.1.3 农膜
222 南川区2009年使用农膜210t,其中地膜约180 t,平均使用量为0.36 kg/667 m。据调查测算,南川区农膜回收约178.5t,年残留量高达31.5 t,残膜率达15%。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1.1.4 农作物秸秆
据调查测算,南川区2009年粮食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58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52.2万t、油料豆类秸秆5.8万t。其中,作为农村生活用能作燃料直接焚烧的秸杆约为34.8万t,占60%;堆放在田间地头、随意抛弃的秸秆约为5.8万t,占10%;作为饲料、肥料综合利用秸杆总量约为17.4万t,占30%。随意焚烧秸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时还会引发山火。部分农户将秸秆长期弃置堆放或推入河沟,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污染水体。1.2 养殖业污染源 1.2.1 畜禽养殖业
据调查,2009年南川区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大户2583户,同比增长54.7%。生猪、肉(蛋)鸡、水禽规模养殖率达到43.1%、65%、85%,同比增长6.1%、4.5%、4.8%。加上畜禽养殖散户,畜禽养殖总量为1404万头(只、羽),猪、牛、羊、禽产生粪便总量达128.58万t,这些粪便的资源化处理率虽然已达90%,但仍有10%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溪河、鱼塘,有15%左右的养殖场距居民水源地不足50 m,50%的养殖场距居民住房或水源地不3 足200 m,给生活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1.2.2 水产养殖业
2009年南川区水产养殖总面积904.6 hm,其中经有关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水产规模化养殖场有4家,养殖面积在2 hm以上的水产养殖专业户有84家。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排水方式有自流和机械排水两种情况。一些水产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投入饵料和化肥,利用各种废弃料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 kg/667 m,使水质严重恶化,这些水又直接排放于农田或溪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1.3 农村生活污染源
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南川区农村居民为55.5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9.5万人,占17.1%,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46万人,占82.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30%,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5%左右;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只有40%、60%。南川区共建有户用沼气32294座,占适建农户145000户的22.3%。2 原因分析
2.1 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农业环保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一些镇街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破坏问题的严重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广大干群目前仍只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忽视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现象还十分突出,片面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旧账未除新账发生,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增长。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比较普遍,乱堆、乱倒、乱扔等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资源破坏。2.2 管理职能有待理顺
目前没有出台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没有明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体制不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经常出现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2.3 农服体系有待完善
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区级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出现断层,镇街农服中心作用发挥不明显,新技术传输不畅,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技术需求较差。农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无法满足农村环境整治需求。农业保险等基本市场经营服务不到位。2.4 环保经费有待增加
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的公益事业,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目前我区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基本上没有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3 防治对策
3.1 统筹兼顾,创新工作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南川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处理好3个关系:(1)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处理好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的关系,逐步改变农村与城市环境保护不平衡的状况,从总体上全面改善环境质量;(3)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预防治理并重,多还旧账不欠新账。3.2 明确责任,加强环保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涉及到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千家万户,具有广泛性、分散性和隐蔽性,治理难度较大。南川区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街,并将完成情况继续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南川区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和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抓好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各镇街负责区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加强机构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严格考核奖惩,规范运作日常工作。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目标任务不能按期完成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启动问责制。
3.3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 6 迫性,彻底改变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渐改变陈规陋习,加快农民变为市民步伐。3.4 加大投入,实施定位监测
农业环境保护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工作。财政部门要预算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控点,及时掌握了解南川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库,定期发布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信息。3.5 多措并举,防治面源污染
推广生态种养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多轮驱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重金属及其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力争3年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由55%达到65%。3.5.1 科学使用农用物资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合理使用农药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技术,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和农膜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限制使用碳酸氢铵。到2011年,单位化肥施用纯量强度由58.7 kg/667 m减少到16 kg/667 m,接近发达国家安全上限;单位农药施用纯量强度由0.6kg/667 m
222减少到0.18 kg/667 m,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由70%达到80%;农膜回收率由85%达到95%。3.5.2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有效地遏止秸秆焚烧的漫延。加强农技、农艺、农机等秸秆还田技术的配套和创新,提高秸秆还田数量和还田质量,保证秸秆还田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到201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由30%达到90%。3.5.3 推广乡村清洁工程
大力推广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从生产过程和生活环境入手,充分利用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快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结合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实施稻田、早地、林地、水面、庭院五大生态建设,采取工程、生物、农艺三大技术措施,推行“猪-沼-果(菜)”、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多种生态模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到2011年,推进清洁能源普及率、土地集中经营度、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由99%、40%、60%、24.1%达到99.5%、95%、80%、30%。3.5.4 实施健康生态养殖
(1)合理布局规划。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2)增设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3)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纳入 8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作重点,根据各畜禽养殖场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办法,有针对性对开展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对一些条件十分简陋、设施很差、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养殖场严格实行关停。到2011年,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由90%达到100%。3.5.5 加强农村沼气建设
(1)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农村沼气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帮扶、社会支持、群众自办的浓厚氛围。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抓好争资立项工作,努力增加专项投入。对兴建沼气工程的业主给予投资、信贷、税收、土地、技术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2)推进规范建设。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公示制度和资金使用审计制度,严禁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协调,抓好农村沼气工程实施、技术培训、检查指导、质量监督等具体工作,确保100%正常交付使用。(3)完善后续服务。在南川区各个乡镇(街道)成立沼气技术服务站,每村(居委)配备1名持证沼气技工,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切实加强沼气建设与安全生产管理。到2011年,每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000口以上,累计建成6万口以上,农村沼气覆盖率由22.3%达到42%。3.5.6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全面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三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力度,3年内实现南川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覆盖。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 9 品、农业生产流通管理,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确保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
第二篇: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薛旭初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农业科技2006(1):16-19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我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为此,就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近年来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化肥、农药、农膜和秸秆四大污染因子的现状调研和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化肥的使用状况
化肥用量偏大从2001年~2004年我市农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1)来看,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01年的213 978hm2减少到2004年的211044.6hm2,4年减少2933.4hm2,2004年人均耕地约0.03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0.11hm2的33.6%,是世界人均耕地0.25hm2的14.8%,并且还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化肥用量不断加大。首先,化肥施用总量偏大,从2001年的110 119t增加到2004年123 990t,4年增加13 871t,年平均化肥施用总量117 747.8t。其次,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也与时俱增,其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从2001年的514.6kg/hm2增加到2004年的587.5kg/hm2,4年增加72.9kg/hm2,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555.5kg/hm2,是全省平均443kg/hm2的1.25倍,是全国平均375kg/hm2的1.48倍,是美国平均108.4kg/hm2的5.12倍,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阀上限2.47倍。表1宁波市农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情况
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调查数据(表2)显
示,我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kg/hm2、104.8kg/hm2、41.9kg/hm2和89.9kg/hm2;年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183.7kg/hm2、60.6kg/hm2、24.2kg/hm2和52.2kg/hm2。我市氮(N)、磷(P2O5)、钾(KO)肥的平均比例为1∶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46∶0.36,根据科学资料,粮食中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45∶1,由此可见,我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而且随着每年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钾的供求已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土壤酸化、地力下降。
表2宁波市农作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纯养分)用量统计表
1.1.2化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化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部分地区水体中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
3-N 11.3mg/L)的5~10倍,不能饮用。
二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空隙度减少,土壤养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三是化肥不合理应用,造成大气污染。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四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在蔬菜、水果中尤为明显,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农药的使用状况
农药用量偏大近几年,我市农药用量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数据(表3)表明,我市农药用量为2001年7252t,2002年7218t,2003年6952t,2004年7257t,年平均农药施用总量达到了7169.8t。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3.8kg/hm2,其中杀虫剂为18.6kg/hm2,杀菌剂为5.9kg/hm2,除草剂为
7.6kg/hm2,、其它为1.7kg/hm2。农药施用水平我省居全国首位,而我市高于全省平均,是全省平均16.9kg/hm2的2倍,是全国平均7.5kg/hm2的4.51倍。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市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55.03%、杀菌剂占17.46%、除草剂占22.49%、其它占5.02%。由此可见,我市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这是造成农作物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而且,剂型不配套,在我市使用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此外,农药质量不理想。2004年8月、10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对鄞州、象山、宁海、余姚等县(市、区)11家农药经销店的农药进行抽检,55批次农药有17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9.1%。
表3宁波市农作物农药用量情况
1.2.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二是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三是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四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作物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或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五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农田内蛇、青蛙、蚯蚓等数量已显著减少,泥鳅、黄鳝等几乎绝迹,有益天敌加速消亡,有益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链单一,不少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同时,病虫产生抗
药性而使病虫危害加剧,结果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3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农膜的使用状况
农膜用量逐年增加调查统计(表4)表明,我市农作物农膜用量为2001年4185t,2002年5496t,2003年5859t,2004年5999t,年平均农膜用量达到了5384.8t,农膜用量逐年增加。2004年与2001年相比,农膜用量增加1814t,增幅高达43.35%。年平均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达到了680kg/hm2,其中经济作物占82.5%,粮食作物占0.83%,其它作物占16.67%。
可降解农膜比例低,农膜回收率低我市使用的农膜中,可降解农膜仅占农作物农膜总用量的0.86%,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占到99.14%。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棚膜的平均回收率为65.3%,地膜的平均回收率为44.2%。
1.3.2农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三是由于绝大部分农膜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四是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影响村容村貌,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2秸秆产量、利用情况及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2.1秸秆产量、利用情况
调研结果说明,我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最大的农作物是水稻,约占全市秸秆产生总量的50%,其次是蔺草、茭白、瓜果豆类等作物。我市年平均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 846 386t(表5),其中综合利用量(含秸秆还田)为1 213 038t,综合利用率66.2%;秸秆焚烧量325 186t,焚烧率17.5%;秸秆废弃量197 044t,废弃率10.6%;焚烧和废弃率高达28.1%。
表5宁波市农作物秸秆产生及利用情况
2.2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发现,我市农作物秸秆量大面广,焚烧和废弃率高,其中水稻、蔺草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而且秸秆焚烧,弥漫的烟雾造成能见度降低,直接威胁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第三篇:论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论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广南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蒙远智 663300
[摘要]近年来,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和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源、畜禽粪便等养殖业污染源,水产投肥、用药等渔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严重影响饮水安全与食物安全,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广南县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广南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处。地理位臵为北纬23°29′~24°28′,东经104°30′~105°36′。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东与富宁县接壤,南与麻栗坡、西畴县隔江相望,西与砚山、邱北县毗邻,北与广西省西林相连,境内黑支果乡木厂村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境直线距13.5公里。东西横距105公里,南北纵距103公里。全县辖18个乡(镇)
174个行政村,2007年底总人口76.65万人,其中农户总数15.41万户,农业人口72.49万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油菜等,经济作物有果树、茶叶、油茶、蔬菜。2007年全县法定耕地面积60.02万亩,其中田22.42万亩,地37.6万亩。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人们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增加土地产出,通过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提高经济收入,农用化学品、畜禽粪污、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阻碍全县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发展循环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1.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广南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全县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和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源、畜禽粪便等养殖业污染源,水产投肥、用药等渔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
1.1种植业污染源
1.1.1化肥污染 2008年,全县18个乡(镇)化肥施
用总量按纯量计算为17415吨,单位施用量为29公斤/亩,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而设臵的安全上限15公斤/亩。广南县氮肥施用量较大,施用总量13200吨,磷肥、钾肥施用量较少,施用总量3734吨。目前使用化肥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二是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三是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1.1.2农药污染 全县每年使用农药428吨(商品量),单位施用量0.71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农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一是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二是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三是用后农药瓶、袋弃臵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因此在土壤和水体中偶尔有残留农药检出现象。
1.1.3农膜污染 全县每年使用农膜312吨,平均使用量为0.52公斤/亩。其中地膜约275吨。据调查测算,全县农膜回收约245吨,年残留量高达69吨,残膜率达22%,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农膜碎片(残膜)进入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1.1.4农作物秸秆污染 据调查测算,全县2008年粮食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30.52万吨,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27.45万吨,油料、豆类秸秆1.06万吨,作为农村生活用能作燃料直接焚烧的秸杆约为19.09万吨,占62%。剩余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随意抛弃约为3.88万吨,占总产生量的12%。作为饲料、肥料综合利用秸杆总量约为5.64万吨,占总产生量的18%。随意焚烧秸秆造成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时还引起交通事故和飞机航班延误,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另外,部分农户将秸秆长期弃臵堆放或推入河沟,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
1.2畜禽养殖污染 2008年全县18个乡(镇)全县大牲畜存栏31.34万头,生猪存栏48.74万头,家禽存栏258.34万只,从养殖规模来看,主要以分散养殖为主,从畜禽粪尿利用情况来看,有70%以上的畜禽粪尿得到收集,用于积肥,全区每年有机肥使用量在24万吨以上。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没建粪污处理设施,粪便直接排入溪沟、河流,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十分低下;农村少部分散养畜禽粪尿散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水体;农村积肥池夏季雨水过多时,外溢污染,规模养
殖场露天堆放粪肥淋失及臭气污染无害处理不彻底而排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流失的畜禽粪合计约占13%。
1.3水产养殖污染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水产养殖迅速增加,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2.385万亩,其中养殖面积在1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专业户有88家,经有关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水产规模化养殖场有2家。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鱼类,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排水方式有自流和机械排水两种情况。一些水产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投入饵料和化肥,利用各种废弃料、畜禽死尸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kg/亩,使水质严重恶化,这些水又直接排放于农田或溪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1.4农村生活污染 据调查测算,2008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为76.65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5.7万人,占总人数的7.4%。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47.96万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30%,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一是收集起来做为农家肥施用;二是随意排放,污染农村环境。废弃物处理方式有堆沤发酵、沼气发酵等。清洁建设典型主要是生产沼气,全县共建有户用沼气4.21万口。
2.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广南县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与新农村建设还很不相适应,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业环保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一些乡镇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破坏问题的严重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目前仍只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忽视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现象还十分突出,片面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增长。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乱堆、乱倒、乱扔等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资源破坏。
2.2管理职能有待理顺 目前没有出台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没有明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体制不顺,农业环境污染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经常出现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2.3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县农业部门承担全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设有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但在这方面工作上要人员没人员,要经费没经费。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工作条件缺乏,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4农业环境保护经费不足。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目前我县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基本上没有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
3.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3.1管理措施
3.1.1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构,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体制和职责。增加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人员编制,建立一支懂政策、熟悉业务的管理队伍,依法管理好农业环境。由广南县农业局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县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协助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各乡镇负责区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县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
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目标任务不能按期完成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启动问责制。
3.1.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农业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改变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同时,通过开办农民学校、农民科技书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渐改变陈规陋习,把农民培养成为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农民。
3.1.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位监测。农业环境保护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工作。财政部门要预算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控点,及时掌握了解全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库,定期发布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信息。
3.2技术措施
3.2.1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合理使用农药技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技术,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科学使用和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限制使用碳酸氢铵氮,对保护土壤和水源水质至关重要。
3.2.2抓好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还田利用。每年夏秋两熟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有效地遏止秸秆焚烧的曼延。加强农技、农艺、农机等秸秆还田技术的配套和创新,提高秸秆还田数量和还田质量,保证秸秆还田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3.2.3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近年来,全县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大量的畜禽粪便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农业污染源。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加强管理。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二是采用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建设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三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各畜禽养殖场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办法,有针对性对开展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对一些条件十分简陋、设施很差、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养殖场进行关停。
3.2.4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广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从生产过程和生活环境入手,充分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广南县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实施稻田、旱地、林地、水面、庭院五大生态建设,采取工程、生物、农艺三大技术措施,推行多种生态模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包括“猪—沼—果(菜)”技术模式、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
3.2.5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全面落实《广南县十二五农村能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快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户用沼气池,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因地制宜推广 “一池三改”和 “猪—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广南县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采取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建设的方式,建立包括实习培训基地、服务站和服务网点的沼气服务体系。
3.2.6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不断培育优势产品产业,通过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全面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
作者简介:蒙远智 男 1973年5生 2009年获得农艺师资格。
地址:广南县莲城镇莲城南路八大河桥头 邮编:663300 电话:5158395 传真:5158395 电子邮箱:yngnnhz@126.com
第四篇: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2005国家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此,建议重点针对15个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在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控制。在政策方面:建立恰当的粮食安全政策;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在法规方面: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建立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在技术方面: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农业在短短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沿海发达省市出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跨越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农业发展中走过的历程。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首先是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沿海省份的广大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2002年有六个省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5个省、直辖市(增加了河北、天津、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同时,氮肥的气态损失(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作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此外,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净收益。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使用的氮肥量占世界的1/3);过量灌溉引起损失,特别是蔬菜种植业;广泛使用的肥料品种易于形成面源污染;施肥技术落后,施肥不平衡;化肥和农药包装没有使用说明或者说明不恰当;缺乏推广服务,农民缺乏相关的施肥知识;公众尤其是农民缺乏环境意识。
由国务院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正逐渐限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目前正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措施。然而,除非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全面的控制措施,由规模化养殖业导致的点源污染和作物种植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农业种植业导致的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是完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强化推广机构建设,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用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控制和治理中要贯彻4个原则: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综合规划、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在农村规划体系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对农业采用循环经济的观念。在政策方面:
(a)建立恰当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促进面源污染控制。考虑到粮食安全、面源污染以及其它环境问题,控制方案应该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减少环境压力。同时进行农
艺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论证,考虑将国家粮食增产的重点恰当转移到中西部中产地区,如山西、江西、广西。
(b)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
(c)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d)全面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在环境立法方面,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法规,制订强有力的法规体系。
(a)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包括:(i)制订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ii)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b)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同时,开展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在技术体系方面:
(a)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主要措施包括:(i)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15个省、直辖市)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ii)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iii)在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b)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i)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重点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用氮肥;(ii)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iii)采用免耕和其它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
(c)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包括:(i)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商业活动(如经销化肥和农药)分离;(ii)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提高推广人员的技能;(iii)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iv)拓宽农民的培训方式;(v)增强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环境意识。
(d)在污染区域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计划,统一规划面源污染
控制政策,设立执行部门进行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吸取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态县(市)作为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区。在流域的综合管理中,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村居住区的环境,控制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径流
第五篇: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近年来,苏州市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优质农产品建设为导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根据“苏州市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五’规划”,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使我市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这些意见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阳澄湖水源水质实施意见;苏州市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苏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意见;阳澄湖湿地恢复和保护规划、苏州市‘十五’农村绿化建设规划、农业生态环境。
抓好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还田利用。每年夏秋两熟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了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有效地遏止了秸秆焚烧的曼延。同时加强了农机、农技、农艺等秸秆还田技术的配套和创新,提高了秸秆还田数量和还田质量,保证秸秆还田的顺利进行。2004年,夏秋两熟秸秆还田占应还面积的90%以上,还田量达到4045公斤/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69%,有效地减少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3、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近年来我市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大量的畜禽粪便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农业污染源。2001年起我们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工作来抓,第一批得到整治的是在太湖、阳澄湖周边27家畜禽场。农业与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各畜禽养殖场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办法,有针对性对开展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对一些条件十分简陋、设施很差、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养殖场进行关停。这些企业采用了干湿分离,速造化粪池,尿液过滤还田等办法,基本杜绝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常熟、吴江市等市鼓励发展有机肥料厂,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商品化生产。全市已建成投产有机肥料厂4家。
4、努力控制大水面网围养殖。针对当前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大量非渔民农民挖塘养鱼、入湖围养高潮的再次兴起,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水域环境、维护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湖泊网围养殖方面,坚持走“科学规模、合理布局、品种调优、总量控制”的生态养殖道路,并积极加于指导、引导和管理。特别是对阳澄湖网围养殖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管,实施了阳澄湖渔业管理体制改革,对阳澄湖渔业由市统一管理。通过“减、挂、拆、调”等具体措施,有效遏制了盲目发展的势头。
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苏州市在实施《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以来,无公害等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发展迅速,2004年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基地面积22111.72公顷。全市已经获得各类认证农产品4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7个,绿色食品123个,有机食品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