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2010年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畜禽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从非特定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基础,是实施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现按照《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2010年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内容及目标
1、规范生产行为,从生产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田消纳畜禽粪便的环境安全标准(15头猪/公顷耕地),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按畜禽、水产养殖规模与土地承载“消化”粪尿能力相平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区)、水产养殖规模,并划分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基本达到畜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实施生猪养殖“双百”工程。生猪养殖“双百”工程,即:2010年,全市新增100个标准化猪场,新建100个生态养殖小区。新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做到主体工程与环保处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对2010年以前,已建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要进行改造,完善其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对今后末按要求实施“三同时”的养殖场,减少或取消政府有关扶助(包括有关政策优惠),其排放废弃物超标的,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为了减少渔业污染,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计划全市2010年推广水产健康养殖面积20万亩,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0%。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促进水体生态修复。科学规划全市水功能区和水资源区,实行水产养殖证制度,合理确定“三网”(网箱、网栏、网围)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维持大中水面水体生态平衡。严格按照有关养殖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为,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全面禁止使用化肥、渔用复合肥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养鱼,池塘也要测水施肥,力争水产养殖水体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2、推广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积极推广干式清粪法、节水饮水技术、雨污分流,改进饲料营养配方等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利用固液分离、污水收集与调节、高效厌氧发酵等技术系统,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固态粪采用脱水、烘干制粒等技术,使之成为有机肥料、鱼用饲料、汽化炉的燃料、食用菌的基料,或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制成初级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发酵、氧化净化,供农作物灌溉利用,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贯彻执行2009年9月4日市政府办《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猪场养殖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重点推广已示范成功的三种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模式:“猪-沼-果”生态畜牧小区模式、“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模式和工业污水处理模式。2010年6月底前完成年出栏万头以上(含万头)的规模养猪场(户)的集中整治,全面完成50%年出栏1000头-9999头规模养猪场(户)整治。全市推广“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50万平方米,比09年增加20万平方米。(2)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积极发展绿肥种植,抓好优质绿肥留种。扩大秸秆还田、种植食用菌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重点发展红花草,增加有机肥的比重,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全年推广应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0万亩,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果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亩。
(3)实施绿色植保工程。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综合应用生态、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治理病虫害。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巴氏钝绥螨等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引导农民科学用药;使用先进施药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立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瓜类、花卉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全市绿色防控农作物面积600万亩,防控率比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绿色防控果园面积60万亩。
(4)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进程。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推行节能减排,从生产终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1)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户用沼气池实行“一池三改”,即每户建一个沼气池、结合改造畜禽栏舍、厕所和厨房,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农村公厕要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净化池等环保设施,积极推广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做好“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家居用能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座以上,沼气工程200处;全市应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面积达到100万亩。
(2)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理念,利用工程和生物手段,推广变废为宝的有机肥源等清洁生产方式,使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向肥料、饲料和原料转化;集成配套节水、节肥、减药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配备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实行垃圾分类、建设田间垃圾收集池和回收农膜、集中处理农药瓶;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农村节能新技术;依照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实施循环、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等)”、稻鸭共栖、立体套种、免耕少耕、稻田养鱼、水旱轮作、生态果园、庭院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做到用地养地和精耕细作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推广乡村清洁、农村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能源高效转化利用、节约型农业、农业资源保护以及农民素质提升、乡村物业服务网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循环农业经济链。
三、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涉及农业的多行业、多部门,而且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强化统一组织领导和分工负责,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并切实做好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工作,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取得应有的效果。
1、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市局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计财、畜牧、粮油、农技、水产、科教、经作、法规、植保、土肥、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果业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农村环保能源站为牵头单位。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统一组织领导,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及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和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责,检查督促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召开临时会议,全面、及时和准确地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和落实下一阶段的工作。
2、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农业部门统一组织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层层建立领导与工作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业务部门全面负责本行业内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划、实施和指导、督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间,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必要时应联合组织开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行动。
3、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与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各业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进行规划分类,划分出敏感区(入河口、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护地等)、重点区、潜在区、普通区等区域类型,结合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各类区域种、养、加等产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实行统筹安排,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做好分类指导实施。
4、依法行政,加大监管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
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还没有统一的国标,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监测只是世界的共识。因此,通过此次工程实施,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环境信息统计、田间监测、流域监测、水质监测及风险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量和贡献率。全市农业环保部门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评估和预报体系及农业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有关政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突出宣传指导,加强技术服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一项较新、面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实施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知识及先进典型,提高广大群众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与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印发有关技术资料、送科技下乡和实地指导等活动,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知识。同时在科技服务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如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等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成熟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推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7、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保证防治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各地应根据工作目标要求,争取政府和财政的支持,解决相关项目和工作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8、继续推进项目开发。在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下,09年针对性地开发了20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涉及全市18个县(市、区),总投资近2亿元。国家重视农村、农业环境和生态问题,2010年,我市要加大力度争取中央项目资金。一要在第一季度完成项目建议书和申报;二要做好跟踪,争取早立项,尽早完成可行性研究;三要做好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第二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阜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市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随处可见,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一、阜新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肥的连年施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15.2万吨。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平均为1:0.5:0.5。我们仅以氮肥的利用为例,氮肥施用为7.6万吨,而平均利用率仅约35%,剩余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时会发出臭味;进入土地中,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 在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药使用总量达504.4吨,利用率仅为10%一20%,而80%一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污染范围极大且易扩散,从而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这些残留的农药不但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而且由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严重的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三)地膜覆盖中农膜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我市干旱少雨,节水滴灌成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耕作方式,由此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地膜的连年使用,而且人工清除率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但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和作物根系伸展,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还会破坏土壤耕层结构。并且农膜残片很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而死亡。
(四)畜禽粪便不合理排放带来的污染。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增加,我市的畜禽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的乡镇村屯畜禽粪便处理 不当,直接排入水系或农田,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使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五)秸秆大量焚烧废弃带来的污染。近几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总量均在200万吨以上,除去一部分作为饲料、还田和作为食用菌基质用于再生产外,每年都有约30%被焚烧或废弃。这些被焚烧的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但污染大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由此看来,我市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首先要改变不利的生产方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强化保障措施,要做到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结合我市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议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要加强对农民清洁生产的技术培训,逐步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来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此,在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做到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此项工作。建议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工上,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专业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组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牧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其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国土、卫生部门等均要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全市上下形成紧密配合、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倡和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近两年,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方面,我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着实有效的工作。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方面,我们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年,全市农业部门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94万亩,增施有机肥650万立方米。在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草害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除此之外,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处理上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影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把好“防”“控”两个关口。建议从生产过程入手,继续加大力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继续提倡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以减少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污染;在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上,尤其要加大力度,要做到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养殖小区要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将生活区、管理与技术等公用活动场远离小区,而且新建畜禽养殖场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做到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养殖场竣工需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床、粪便干湿处理技术、有机肥生产等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在生活污染治理处理上,要 结合我市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在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池,配备户用垃圾桶,设立垃圾箱等方面,加大示范村的工作力度,力争尽快做到生活垃圾处理和田间垃圾收集工程普及到每个村屯,从而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实现我市农村田园、家园、水源的清洁。
(四)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内容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科技等部门资源,给予相关部门立项,根据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同因素,分类、分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各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污染的实际情况,规定实施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明确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序有组织推进。通过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抓好示范,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样板和经验。
(五)完善机构,夯实能力。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有选择地在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农业、环保、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还要有财政、发改、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财力和项目支持,体制上要有管理和监督,技术和资金上要有保障。建议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落实责任制,制定责任目标,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在资金上,建议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议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予以“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 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涉及环保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联合高校和科研部门,搞好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示范,全市上下协调配合,以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有序的开展下去。
各位领导、委员们,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美丽中国”在广大农村的实践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控制农业面源 污染, 必定能够还我们大家一个宜居、宜业、文明的美丽乡村!
第三篇: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荐)
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导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回顾了模型研究进展,总结了通过调整景观格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源地保护;景观生态学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面源污染现已逐渐成为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造成水源地污染的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近年,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活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地,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供水安全的首要环节。本文对面源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过程与形式、影响因素、模型模拟,防治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一、关于农业面源污染 1.面源污染物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纳为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和其他化肥营养元素的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最重要的部分,化肥使用存在量大、配比不合理和利用率低的特点。化肥使用量从1978年的884万t增至2006年的4800万t,目前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化肥使用安全上限。在肥料配比上,全国N:P:K比例为1:0.45:0.17。氮肥用量偏高,磷、钾肥偏低,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其中使用最多的氮肥平均利用率仅约3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农药是后果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与化肥施用情况一样,我国农药使用也存在着量大、利用率不高和搭配不合理的特点。2006年,全国化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129.6万t,同比增长20.2%。但只有30%一40%可以被作物吸收,大部分都流失了,其中不乏高毒农药。
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有害废弃物。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由于缺乏相关的处理和配套设施,目前我国每年牲畜排出的粪便多达25亿t,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倍多。畜禽养殖废弃物除造成同化肥农药一样的环境污染外,还极易传染和引发疾病。
其他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有害废弃物主要包括农膜、秸秆以及生活垃圾等固体污染物。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已超过1333万hm2。
截至2002年,农膜和地膜年消费量达到153.9万t,居世界之首。这些废弃物具有种类多、降解难和危害严重等特点。
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由于农业集约化程度、产业结构组成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如下特点。
①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以太湖和巢湖为例,二者水质按COD指标评价已是三类水体,而且总氮、总磷浓度严重超标(见表1和表2)。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显示,工业废水对总氮、总磷的贡献率仅占10%~16%,农田的氮、磷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1,2]。
②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同时,国内许多地区,特别是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氮肥用量大的地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研究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是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的首要原因[3]。
③城乡结合部地区是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区域[4]。我国城乡结合部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城乡结合部大多处于近水域地带,人口及小型乡镇企业十分密集。由于农村地区原有基础设施较差,缺乏排水管网,且距离农区较远,难以通过农田施肥消解城镇生活、生产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因此,各大流域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均生活、生产排污量均超过基础设施好的城市地区。
④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4]。自60年代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畜、禽存栏量每10年增加1~2倍。而在畜禽存栏量成倍增长的同时,一方面,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占地使得可有效消纳畜禽粪便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产业带的发展模式造成养殖专业户集中于某些地区,使得农村一些村、镇本地的人畜禽粪便产生量大大超出当地农田的承载负荷,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3.迁移过程与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与转化过程实质上是污染物从土壤圈向其他圈层尤其是水圈扩散的过程。迁移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在降水、农田灌溉及排水过程中,污染物随水分向深层地下水下渗;二是当产生地表径流时,污染物向地表径流传递,并随径流和泥沙迁移进入受纳水体。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污染物是通过径流导致的土壤流失,随泥沙迁移进入水体的。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地,主要是防止地表土壤流失。
二、模型研究
面源污染具有面广和过程复杂等特点,很难用有限的田间测试和实验手段来评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部首先开发了一系列面源污染模型。模型主要通过对整个流域系统及其内部发生的复杂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帮助分析面源污染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识别其主要来源和迁移路径,预报污染产生的负荷及其对水体的影响,也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不同管理与技术措施对面源污染负荷和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完整的面源污染模型系统一般由4个子模型构成,即降雨径流模型、侵蚀和泥沙输移模型、污染物转化模型、受纳水体水质模型,整个模型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经验模型、机理模型和功能模型。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CREAMS模型就是一种功能模型,该模型的研发成为非点源模型发展的里程碑,它首次对非点源污染的水文、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目前关于国际上较成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主要有CREAMS、AGNPS、ANSWERS和SWAT等模型。
G1S是集空间信息处理、数据库技术擞学计算、可视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先进手段。随着GIS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面源污染模型的模型质量和模拟精度。先后与AGNPsAVNIX3M和ANSWERS等模型耦合,较好地提高了模型的可视化水平和可操作性。
三、防治理论与技术
应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5],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合理配置空间要素,尤其是障碍、通道和高异质性区域等,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改善其整体功能。根据源和汇的理论,在面源污染形成的过程中,农田等景观起到“源”的作用,人工湿地和缓冲带等景观可以滞蓄污染物而起到“汇”的作用,同时地表径流等景观起到了传输的作用。如果流域中“源”“汇”景观在空间分布上达到了平衡状态。形成合理的分布格局,流域会产生较少的污染物输出;反之,如果流域景观格局分布不合理,并有较多的“源”集中分布,而缺乏“汇”的滞蓄作用,流域将会有较多的污染物输出产生。通过优化景观格局,在源头减少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在污染物运移过程中进行拦截并促进其向无害形态的转化,是面源污染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植被缓冲带对污染物进行阻截、吸收和转化。二是利用自然和人工湿地使污染物在其中沉淀、降解或被水生生物吸收。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去污力强,尽可能合理设计位置和规模,以达到最佳的去污效果;二是节约费用,主要指的是占用土地面积要少;三是兼顾效益。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适当种植生产性作物,提高土地生产力。1.植物缓冲带
植物缓冲带指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在陆地与河道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植被缓冲带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截留和去除地表及地下径流中的污染物: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②缓冲区的植物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3)缓冲区的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④促进氮的反硝化。缓冲带建设主要考虑因素是宽度和植物配置。国外研究成果发现,植被缓冲区的去污效果随着带宽的增加而提高,但3—5m的带宽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专家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不同水质保护目的和目标所要求的缓冲区宽度,可以作为建立植被缓冲区的参考依据。至于植被选择,应该尽可能采用本土植物。同时需要注意,草本植物能够形成浓密的地表覆盖,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和过滤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选用高大乔木可以增加缓冲区的产出效益,且林木采伐可以同时将区内的养分等污染物带走,防止缓冲区因污染物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但应选择树冠较稀疏的树种,以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由人工建造的可控制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的处理。湿地中水体、基质、植物、微生物等4个基本要素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等。
人工湿地除氮过程:氮在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氨(可能是好氧的,也可能是厌氧的),氨在有氧环境中通过硝化细菌生产硝酸盐,硝酸盐去除机理有两个:①植物的摄取。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象和硝态氮,也包括一些小分子含氮有机物如尿素和氨基酸等。植物摄取氮的潜在速度受其净生产量和植物组织中氮浓度的限制。国内外学者对植物氮含量和去氮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湿地植物组织的氮浓度和储存量受植物类型、组织类型、进水浓度和季节的影响。(2)反硝化。反硝化被认为是长期的和主要的机制,影响反硝化的环境因素包括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湿度、温度、pH值、反硝化细菌、土壤类型、有机物质和有无存水等。不同条件,在异养微生物作用下将硝酸根还原,最终生成温室气体N20或者气态氮分子N,释放到空气中。
人工湿地除磷过程:磷常以磷酸盐(p043-、HP043ˉ、H2P04-)、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存在。磷的去除有很多途径:污水中一部分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收割得以去除:一部分被基质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去除;一部分磷作为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要物质被磷细菌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利于植物吸收,还有一部分磷被聚磷菌过量聚磷作用去除。通常情况下,沉积、吸附、沉淀、微生物的吸收与积累是湿地中最主要的磷去向。
有机污染物则在好氧区被分解为C02和水,在厌氧区被分解为CO2和CH4,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最终被异养生物转化为微生物体、C02、CH4和水、无机氮、无机磷。同时,湿地系统还可以通过机械过滤作用去除藻类,基质吸附与植物积累作用消除重金属污染等其他污染物。
湿地建设主要考虑因素是湿地规模和布局。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地区不同水质保护目的所要求的湿地面积比例。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标准,但研究发现占流域5%左右的湿地就可以有效截留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湿地的布局对其净化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主要靠设置沉淀池、湿地表面覆盖砂和砾石等材料来提高去污能力并减少护理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面源污染是影响地表环境的主要污染方式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源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其形成主要由降雨径流、泥沙搬运、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等4个过程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前已经对污染物来源,迁移过程与形式。模型模拟和防治理论研究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相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方向是:①深入研究面源污染物运移过程。水土流失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生态过程之一,也是面源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具体的流失机理和过程并不明确,这是防治面源污染扩散的基础。②加强模型模拟。模型模拟是面源污染防治、流域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随着GIS和遥感等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手段的进步,需要研制适合各类条件下的面源污染模型,并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3)调整景观格局。防止面源污染产生和扩散,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布局污染物“源”和“汇”的景观,减少污染物扩散。保护水源地。参考文献:
[1] 金相灿,刘树坤,章宗涉,屠清瑛,徐南妮.我国湖泊环境(第一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2] 李贵宝,尹澄清,周怀东.我国“三湖”的水环境问题和防治对策与管理[J].水问题论坛,2001,(3):36-39。
[3] Archer J.R,Marks M.J.Control of Nutrient Losses to Water from Agriculture in Europe.Proceeding of Fertilizer Society,1997,6(5)405-409。
[4]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Kolbe H.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我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5] 韦薇,张银龙.基于“源—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水源区保护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1年02期
第四篇:农业面源污染251
目录
1.定义......................................................1 2.污染现状..................................................1 3.污染类型及危害............................................2
3.1化肥污染及危害......................................2 3.2农药污染及危害......................................2 3.3农膜污染及危害......................................3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3 4.治理措施..................................................4
4.1生物治理............................................4 4.2化学治理............................................4 4.3推行循环利用........................................4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5
I
1.定义
广义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它是一种常见的面源污染。随着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农业中施肥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恶化,许多有效的措施被应用。为了更好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必要对目前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污染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存在很多问题,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现在的情况,总体上叫不容乐观,但是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是比较大的。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生活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就比较突出;在南方地区,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相对来讲农业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
现在我国的化肥农药用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而若化肥过量使用就会造成土壤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另外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污染类型及危害 3.1化肥污染及危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近年来世界粮食翻了一番,化肥起了50%的作用。我国在1965~1988年间,化肥施用对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达4.17%,对土地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41.43%,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53.89%。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第一的国家。由于其增产作用明显、使用方便,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广泛而又大量的使用化肥,化肥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则随之锐减;而且我国生产力较低,化肥施用不够合理,利用率偏低,大量流失迁移,不仅不利于培肥土壤肥力,还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严重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产品质量。
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3.2农药污染及危害
据对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情况调查,当前农药使用品种较多、乱、杂,约有30余个品种,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我国对农药的依赖性还特别强,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农药的利用率普遍偏低,绝大部分都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3.3农膜污染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达42%,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覆膜5年的农田每公顷农膜残留量可达78公斤,目前我国有670万公顷覆盖地膜的农田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进而对农作物也产生污染。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也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部分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又没人收集处理,在农村地区随风飘扬,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3.4禽畜粪便污染及危害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尤其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畜禽粪便及粪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逐年增多,其排放的固体废物数量也十分庞大,已经超过了工业的产生量,粪便污水的COD大大超过工业废水鱼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之和。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4.治理措施 4.1生物治理
在农村建立稳定塘,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主要通过菌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而且该方法投入少,运行成本低,适合在农村地区开发运用,并且对当地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美化作用。
4.2化学治理
该方法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施加土壤改良剂的方式减少土壤中N、P的流失。改良剂主要包括硫酸亚铁、聚丙烯酰胺(PAM)和生物碳(biochar)等。但是化学措施是否会造成另外的污染还有待研究。
另外就是通过化学研究改善化肥的配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多渠开辟有机肥料;改善施肥技术。
4.3推行循环利用
国家应该加强管理,大力推行新型绿色种植,养殖模式;比如桑基鱼塘的养殖模式,“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还可以技术推进规模经营,以便于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这样做既
可以增加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4.4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尤其强调对人体的危害,使之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从而自发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现在网络较为发达,可以多选取一些农业面源污染的真实实例进行宣传,让人们有切身的感受;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农业面源污染
第五篇: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2005国家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此,建议重点针对15个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在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控制。在政策方面:建立恰当的粮食安全政策;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在法规方面: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建立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在技术方面: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农业在短短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沿海发达省市出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跨越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农业发展中走过的历程。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首先是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沿海省份的广大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2002年有六个省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5个省、直辖市(增加了河北、天津、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同时,氮肥的气态损失(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作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此外,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净收益。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使用的氮肥量占世界的1/3);过量灌溉引起损失,特别是蔬菜种植业;广泛使用的肥料品种易于形成面源污染;施肥技术落后,施肥不平衡;化肥和农药包装没有使用说明或者说明不恰当;缺乏推广服务,农民缺乏相关的施肥知识;公众尤其是农民缺乏环境意识。
由国务院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正逐渐限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目前正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措施。然而,除非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全面的控制措施,由规模化养殖业导致的点源污染和作物种植导致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农业种植业导致的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是完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强化推广机构建设,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用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控制和治理中要贯彻4个原则: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综合规划、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在农村规划体系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对农业采用循环经济的观念。在政策方面:
(a)建立恰当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促进面源污染控制。考虑到粮食安全、面源污染以及其它环境问题,控制方案应该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减少环境压力。同时进行农
艺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论证,考虑将国家粮食增产的重点恰当转移到中西部中产地区,如山西、江西、广西。
(b)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
(c)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d)全面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在环境立法方面,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法规,制订强有力的法规体系。
(a)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包括:(i)制订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ii)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b)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同时,开展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在技术体系方面:
(a)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主要措施包括:(i)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15个省、直辖市)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ii)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iii)在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b)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i)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重点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用氮肥;(ii)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iii)采用免耕和其它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
(c)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包括:(i)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商业活动(如经销化肥和农药)分离;(ii)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提高推广人员的技能;(iii)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iv)拓宽农民的培训方式;(v)增强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环境意识。
(d)在污染区域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计划,统一规划面源污染
控制政策,设立执行部门进行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吸取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态县(市)作为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区。在流域的综合管理中,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村居住区的环境,控制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