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矿大百年校庆
摇篮·龙头·旗帜
——中国矿业大学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100年
罗承选
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矿业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庆典,2009年10月18日已被定格为海内外17万矿大校友翘首期盼的节日。中国矿业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祖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鱼水相联,沉浮与共。百岁华诞注定会开创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100年的艰辛与奋斗,100年的嬗变与追求,100年的曲折与荣耀,其诞生开中国煤炭高等教育之先河,其壮大撑中国煤炭科教事业之大局,一部百年矿大史,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A 诞生成长篇
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1909—1949)
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焦作路矿学堂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3月创立,当时国内虽已有个别高校开办了采矿科系,但作为整体面向煤炭行业的专科高校,焦作路矿学堂仍属首创,因此,焦作路矿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第一所私立工科高等学校,被公认为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
路矿学堂的创立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作为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现代意义上的煤炭工业在我国起步甚晚,直到1876年,满清政府才兴建了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矿井——基隆煤矿,至1895年,全国虽已兴办现代煤矿10余处,但开采技术都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人才与技术空白成为我国煤炭工业起步阶段最难逾越的障碍。1898年6月,清政府与英国福公司在北京总理衙门签订了《河南矿务章程》,其中第13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请洋师教授,以备路、矿因材选用。此项经费由福公司筹备。” 后经反复争取,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终于诞生。
从路矿学堂创立到新中国成立,学校经历了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等多个办学时期,虽然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学校处境艰难,甚至几度停办,但老一代矿大人实业救国、科技兴煤的理想从未动摇,特别是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张仲鲁、张清涟先后主政焦工,并得到了孙越崎、翁文灏等的鼎力支持,孙越崎、翁文灏、张静愚、秦瑜、贝安澜(英籍)、刘镇华、张钫、胡汝麟、李文浩等一大批社会贤达先后担任焦工校董,河南省主席刘峙亲任校董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名誉校董并为学校题词“好学力行”。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实力与日俱增,先后汇聚了包括王冠英、任殿元、石心圃、李钟美、张鸣韶、马载之、孙景雅、胡伟
三、丁观海(丁肇中之父)在内的一批知名教授和矿业专家。当时从院长到教授,多有留美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学校教学体系也以美国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蓝本,实行学分制,多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采矿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四科并立,设备可以互相利用,教员可以专授所长,学生可发展个性”,到30年代中期,学校名声日振,“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矣”,学校办学进入鼎盛时期。此后抗战西迁,在董事长孙越崎的领导下,学校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人员建制和设备仪器,在陕西城固与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汇聚了当时国内的工学精英,成为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南北齐名、理工互补、堪称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璀璨的双子星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纵观建国前40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开启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先河,也为中国煤炭工业艰难的肇始阶段播下了极其宝贵的火种。据不完全统计,从1909年到1949年,解放前学校共培养采矿、冶金、土木、机械类人才460多名,毕业后,他们大多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煤矿一线,以科学技术知识报效祖国。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如著名材料及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材料及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著名材料与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沛霖,著名电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景德,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著名探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等。据统计,到1942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了6568万吨,这与早期焦工校友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学校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培养了急需的本土化优秀科技人才。B 发展壮大篇
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龙头(1949-1999)
新中国成立后,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创建了中国矿业学院。从1949年到1999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虽几经曲折,但学校却抓住了两次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建国之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迁校首都,并在院系大调整中,实现了全国最优秀矿业高教资源的整合,办学实力得以快速提升。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走出华蓥山建校徐州,迎着改革的春风,全面走上中兴之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学校逐渐成为中国煤炭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1951年,在中国矿业学院的成立大会上,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说:“中国有这样的矿业学院,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矿业学院的成立,反映了中国矿业发展的光明前途。”1984年,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莅临学校视察,指出:“中国矿院是中国煤炭教育战线的龙头,龙头摆得好,煤炭教育就发展的快,人才就出的多,煤炭工业的基础就牢固,风吹不倒,雨淋不垮!”。两任部长的评价正是对矿大在煤炭科教领域地位准确而生动的描述。1.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
早在1949年4月,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人民政府就派员赴苏州接收了颠沛流离中的焦作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划归燃料工业部领导,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开发矿业”的号召,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人才与科技急需的形势,国家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从焦作迁址天津,任命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兼任中国矿业学院院长。1952年是学校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学校迎来了两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其一是燃料工业部决定学校迁京办学。6月15日,中央批准学校在北京建校。当时指导学校迁校的苏联顾问对学校发展进行了美好的规划:“在目前之天津中国矿业学院的基础上即将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国矿业学院,应当成为这样一个教育中心:它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煤矿工业培养高级技术干部,为科学调查研究所培养科学工作者,为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培养教授和师资。”为支持学校建设,1952年9月,燃料工业部专门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院务研究指导委员会”,由刘澜波副部长任主任委员,煤矿管理总局局长刘向
三、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吴子牧任副主任委员。并明确要求各局、矿在介绍推广先进经验时应及时通知矿院,以便矿院指派教师参加学习,现场部门对重要经验或专门技术问题的总结,务必同时抄至矿院一份或数份等。以上措施对促进学院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1953年,学校完成了京津合校,并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其二,在全国院系大调整中汇聚新的力量。1952年8月,教育部作出《关于采矿系调整的指示》,按指示要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师生并入中国矿业学院,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奠基者何杰教授、我国第一台水力发电机、第一台材料试验机、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的设计者邓曰谟教授,还有汪泰葵、张熙年、任德树、王绍瀛、杨德均、杨善元、刘宝忠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学校汇聚了当时我国煤炭高教领域最优秀的师资,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吴子牧副院长将这次调整评价为“华北的采煤工作者会师了,这将会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潜力。”完成迁址北京和院系调整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师资力量大大增强,发展定位更加明晰,为50年代进入北京“八大学院”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同时,新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的格局基本确立,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学校肩负起了振兴新中国煤炭科教事业的历史使命。
20世纪50年代初,矿院仿照苏联模式,面向行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成长为新中国煤炭科技人才的摇篮。1953年,矿院在行业内率先培养研究生。1954年,矿院最早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5年,矿院开办了煤炭行业内最早的夜大学和函授教育,并承担了煤炭部在职干部的业余培训工作。作为全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矿院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东北工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工学院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师进修培训,开设的采矿、矿山机械研究生班积极接纳兄弟院校和有关厂矿企业人员学习进修。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我国煤炭高校数量迅速增长,由当时北京矿业学院、合肥矿业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和淮南工业学院前身)两所迅速增加到十余所,如在中南煤业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在原焦作工学院旧址建立了焦作矿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前身);在阜新煤矿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前身);在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山东煤矿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太原煤矿学校、太原采矿学校合并成立了山西矿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在创立之初,无论是师资还是教材、教学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北京矿业学院,矿院因此成为新中国煤炭科教人才的摇篮。2.改革开放中走向中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我国科教事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徐州建校、管理体制改革和“211工程”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前20年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中兴的“三部曲”。建校徐州,迈出了走向中兴的第一步。文革后期,学校被迁往四川重庆华蓥山建校,学校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文革结束后,在党中央和小平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学校迁往我国煤炭重工业基地——徐州。1979年,徐州校本部破土动工,并在北京留守处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其作为二级单位隶属徐州校本部领导。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研究生部基础上批准成立北京校区。1984年12月22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煤炭部部长高扬文激情满怀地发表讲话:“中国矿业学院的正式建成移交,是我国煤炭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今年我国统配煤矿有1300多万吨新井投产,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建成一所高等院校比建成几座矿井更有它的特殊意义,更值得高兴!” 91岁的老焦工创始人之一孙越崎出席典礼并题词:“第一流矿院,培养第一流人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学校题词:“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应邀参加典礼的国际友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林奇说:“我们有幸参加了中国矿业学院的竣工典礼。这一精彩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矿业学院将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矿业学院之一。”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煤炭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矿大(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积极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成为这一阶段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在煤炭部的领导下,学校对教学、科研、学科、研究生教育、后勤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3年,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分会的前身煤炭高等教育顾问团在矿大校本部成立,10月,《煤炭高等教育》创刊。1989年,矿大董事会成立,建立起学校产学合作新模式。通过校办企业改革、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四条线”财务管理改革等,进一步增强了矿大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办学效益,这些改革为矿大进入新世纪之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使矿大成为新时期我国煤炭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改革先锋。
成为唯一跻身 “211工程”建设的煤炭院校。1994年11月份,矿大成为进入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高校之一。作为唯一跻身“211工程”建设的煤炭院校,此项工作得到了煤炭部及广大煤炭企事业兄弟单位的鼎立支持。部长王森浩提出了全煤炭企事业单位共建矿大的设想,副部长范维唐表示,“211工程”是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上效益的工程,是整个煤炭行业的大事情。尽管煤炭生产处于困难时期,煤炭部党组还是决定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矿大,通过“211工程”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的矿业大学。因此,矿大作为煤炭院校中唯一跻身“211工程”建设的高校,既代表了我国煤炭科教领域的最高水平,也肩负着全煤系统在行业低谷时期以科教引领行业振兴的期望。
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中,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煤炭高教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据统计,50年中,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441人、本科生30048人,占全国煤炭高校培养总数的22.7%、63.3%。改革开放头20年,矿大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发明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分别占到了全国煤炭高校获奖总数的100%、75%、58%、37.5%。学校有10名教师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占全煤炭高校的62.5%。文革前,矿院完成了包括精选高炉石墨、我国第一台刨煤机、重介质选煤和水力旋流器等一批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直到1993年,矿大一直为全国煤炭高校中唯一的博士点授权单位,1984年,矿院培养了新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位工学博士。1982年,发现建立了腕足动物的一个新超科——二迭贝超科(当时腕足动物72个超科中只有2个是由中国人建立的)。1986年,经“六五”科技攻关,“水煤浆制备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矿大专利申请数列清华、浙大之后,居全国高校第三名。1994年,陈清如教授主持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干法选煤厂。同年,我国第一台采掘机器人在校内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煤矿机器人的研究步人世界先进行列。1996年,余力教授主持的煤炭地下气完成了工业化试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工业性地下气化基地。江泽民总书记对此项目进行批示:“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地下气化试验从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经济效益来讲,值得进一步研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盛赞这一课题是“矿业与化学工业的结合”。C 再创辉煌篇
中国能源科技的一面旗帜(1999-2009)特色与品牌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法宝。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包括煤炭院校在内的行业办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全国十几所煤炭高校先后划归地方管理,并纷纷更改校名,调整办学定位,但矿大坚持办学定位不动摇,将保持特色,发挥优势,继续高擎矿业大旗,立足煤炭工业主阵地作为学校跨入新世纪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积极向新能源领域拓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能源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1.立足行业,彰显特色,为我国煤炭工业的振兴贡献力量
2006年底,矿大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的5所高校之一,这标志着学校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与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传统的特色和优势是分不开的。在原煤炭系统16所院校中,矿大国家重点学科数占60%,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占35%,博士后流动站数42%。采矿、地质、安全等5个本科专业稳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都具有鲜明的矿业特色,均代表了我国煤炭科技领域的最高平台。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部为我国矿业类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5年矿大共招收采矿、地质、安全、矿建、选矿等8个煤炭主体类本科生4056人,且年均保持10%左右的递增趋势。同期煤炭主体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2795人,占主体专业就业人数的83.16%。2003年,学校在煤炭行业内率先实现对口单招本科生,极大地缓解了煤炭主体专业的人才短缺之急。2004年,开始单独招收煤炭企业优秀技术骨干来校攻读研究生,开启了一条为煤炭系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新渠道。矿大面向行业培养人才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勉励学校部分赴西部及煤炭生产一线的毕业生:“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在科学研究领域,矿大加大了与大型煤炭企业的合作力度,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10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64项,实际使用科研经费14亿元。在历年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评比中,获奖数稳居第一位。2008年,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全部是与煤炭企业产学合作结出的硕果。2008年,为加强与煤炭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和产学研高层次合作,矿大成立了企业战略联盟指导委员会,当年便与先后十几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发起成立了“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和新模式搭建了一个新的高水平平台。
2.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努力引领地方产业科技发展走向
近年来,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日益代表了新兴工业化的未来,对传统能源行业也形成了巨大挑战,对此,矿大敏锐地注意到当前能源科技的发展态势,在与新能源相关的洁净能源、生态环境、光伏材料、机电装备等领域,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筹建成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性成果。该中心是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的大力倡导下,旨在中德两国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以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施罗德先生将亲自担任中心名誉主任。该中心将依托矿大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努力建成国家级国际联合重点科研机构。2008年4月,施罗德先生高度评价这一项目为“典型的中德合作范例”。2009年1月29日,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有关方面在德国共同签署了该项目协议。此外,矿大极参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主动出谋划策、打造平台,全方位提升校地合作水平,在促进徐州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技术与智力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底,矿大与市政府签署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市校科研项目合作协议,省长罗志军对矿大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中所作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纵观当今世界,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新兴工业化发展方兴未艾,绿色开采、洁净利用、煤炭气液化、深加工技术将成为未来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煤炭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矿大如何继续保持在煤炭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煤炭工业母体、引领行业科技未来走向方面任重道远。因此,希望矿大在新能源科技发展的广阔舞台上能够有所作为,继续做出开创性成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0年来,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功之路。先后培养出包括20多位两院院士,20多位共和国的部长、省长,几十位大学的书记、校长,几百位大型企业负责人,几万名优秀科技骨干在内的17万余名毕业生。结出一大批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科技硕果,涌现出一大批站在行业发展最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历届师生秉承“爱国爱校,学煤兴煤”之传统,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校训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这些精神元素都已与学校融为一体、成为这所百年学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在时刻彰显着学校引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年的独特气质与风范。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这所国内历史最悠久、道路最曲折、规模最宏大、培养人才最多、科研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矿业高等学府青春永驻!借此机会,让我们向过去100年来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最由衷的敬意!也期待着所有关心学校发展的人们继续携起手来,为中国矿业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教分会会长、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第二篇:浅谈矿大百年校庆的功能
浅析矿大百年校庆的功能
秦志强,孙文科
(中国矿业大学 信电学院07-20班,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大学校庆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魅力,主要通过校庆活动来体现。今年母校迎来百岁诞辰,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庆祝这一盛世。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庆活动的内容,着重阐述百年校庆对矿大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矿大百年校庆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是有着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百年学府。1909年中国矿大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诞生于国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承载着国家煤炭工业起步阶段突破人才、技术难题的重任,开创了我国近代煤炭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曾经荟萃了中外矿业精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等先后出任校董,为我国的煤炭工业播下了极其宝贵的火种。
一百年来,中国矿大薪火相传,历经沧桑而又矢志不渝。从路矿学堂到新中国成立,学校经历了多个办学时期,处境艰难,甚至几度停办。从四川1979年迁至徐州,到1997年在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目前形成了徐州、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矿大曾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经历的艰难曲折确属国内高校之所罕见。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秉承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校训,紧紧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精心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矿业人才,在促进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校庆活动形式
校庆活动的形式内容、规模层次应与大学的性质、层次类型及校庆本身的目的相适应。百年校庆活动主要有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发展100周年庆典、第六届国际采矿科学技术大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校友活动、编纂修续校史和建立校史博物馆等。
1)庆典活动10月18日上午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第一运动场举行了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发展100周年庆典活动。在庆祝大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在会上致辞。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党委书记杨仁树分别致辞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友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曾勇,校学生会主席陈阳光分别作为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言为母校的百年华诞送上祝福。
2)学术会议10月19日上午,第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既是国际矿业科学领域的一次盛会,也是一个高层次、多元化的开放交流平台。面临着资源紧缺、能源危机的瓶颈问题,作为矿业百年学府,中国矿业大学长期依托煤炭行业办学,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在破解能源发展这一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
3)校友活动“百年矿大,盛世华章”大型焰火晚会10月17日晚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镜湖广场隆重上演。这台晚会的焰火是陕西校友会校友为母校百年华诞送上的祝福礼物。青春的交响绽放多彩的光芒,圣府的积淀充溢至美的激情。在这火花与笑脸构筑的舞台,在这永恒与和谐铸就的圣地。广大同学与校友们一起庆祝母校的百岁生日。10月17日下午,学校“知名校友与学子面对面”访谈活动。活动邀请数位知名校友参加。校友们深情回忆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由衷感叹母校严谨治学和注重实践的优良校风学风。同时,他们也与现场同学分享了毕业后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表达了对母校精心培育的感激之情。三位60年代的老校友十分感叹母校的沧桑巨变,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常怀知识报国之心。校友们还就同学们关心的就业、创业及学习生活等问题做了详实的解答,并希望同学们能秉承母校百年来好学力行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矿大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长成才。校庆功能分析
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次很好的历史机遇。只要学校能够抓住重点,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实事求是,突出个性,在校庆筹备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校史资源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充分发挥广大师生、校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弘扬学校传统,凝练大学精神;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爱校情感;活跃学术氛围,推动文化建设的目的。
3.1 弘扬学校传统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一百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时,中国矿业大学创办于焦作路矿学堂,开创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之先河,并跻身于中国第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此后,学校虽辗转流离,但矿大人抱定科技报国、矿业兴国的信念,致力学术、精心育人,为国家培养了最早一批采矿、冶金、土木、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中国矿业领域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领军人物。矿大的百年积淀,积累十分珍贵的办学经验、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是母校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在校庆筹备过程中,学校通过编写校史、举办校史展览、校史短信答题以案等形式,对学校历史进行一次全面、深人、透彻、细致的总结和梳理,对于学校自身发展进行总结、整理、反思和升华,进一步弘扬学校传统,凝练大学精神。
3.2 活跃学术氛围
在校庆期间,学校举行了第六届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以及第十四届矿井通风学术年会等高层次会议,出版科技论文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活跃校园科技创新的风气,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激励师生热爱教学科研工作,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贡献。
3.3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庆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成熟优良的校园文化,深刻反映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基础上沉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人说,好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被大学的学术文化氛围给“熏”出来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校庆长期的筹备工作,使学校师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对学校的热爱。通过对校史的教育学习,师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增强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归依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师生为学校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因此说,校庆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能够让大学中的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到这项大的活动之中。在校庆筹备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庆促建、以庆促学、以庆促管”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动校园学术、文化、环境建设,达到学校整体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目的。
3.4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母校的发展离不开在校师生的努力,更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注和支持,校友资源的丰富
程度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实力和发展潜力。校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校友对学校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增进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争取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在校庆期间积极推动各地校友会的建立,组织各地校友返校参观,召开校友代表大会和校友论坛,广泛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发展现状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广大校友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达到了凝聚人心、积聚人气、全面增强学校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3.5 促进学校建设
在校庆的庆典大会上,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与国家安全监督总局签署了共建中国矿业大学的文件;在校庆期间,学校接受了众多校友以及企业的捐赠,与许多知名企业、高校签署学生共同培养以及实验室共建的协议,这将对矿大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各大媒体的报道,增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为学校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的百年校庆可以用这几个关键词形容:学术、文化、建设、发展。百年积淀造就卓越品质,百年沧桑铸就世纪辉煌。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会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矿大精神,进一步彰显特色,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蓝劲松.人学校庆:问题与思考[N].科学时报,2000(9).[2] 吕春坐.大学校庆文化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11).[3] 孟学华.把握时代特质,铸造大学精神仁[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4] 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第三篇:思想汇报:通大百年校庆
思想汇报:百年校庆
敬爱的党组织: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谈笑间我校已历尽百年沧桑。这一百年对于我们南通大学来说不算长,但就在这充满了风雨的一百年里,我校目睹了我国近代的屈辱与苦难,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的崛起与发展。2012年5月5日,将注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一百年栉风沐雨,一百年弦歌依旧,一百载 薪火相传,一百载风雨历程。我校将通过举办这一活动来回顾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丰富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此次校庆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回顾我校百年办学历程,大力弘扬“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认真总结“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的理念和实践,强化内涵建设,凝炼大学精神,提升大学文化,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大本着教育为本原则,为每一位通大学子计划着未来。它百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地用它智慧滋养着通大学子。校庆期间我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了我校发展历史和成就、明晰了我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了信念,顽强了斗志。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后经发展及重组才有了现在的南通大学。栉风沐雨一个世纪,南通大学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一名在校的通大学生,我们应弘扬通大“祁通中西、力求精尽”的百年校训。
作为一名通大人,我深知通大以后发展道路任重道远,所以要以通大以后繁荣昌盛为己任,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前提下,扩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增加内涵。梁启超《少年说》中有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少年在国家中重要性。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的我要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为母校发展和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
经过在本次校庆活动上的熏陶,我在思想上又向党组织靠拢了一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发展的本质,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心。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积极热心为同学服务,努力做好党组织分配的社会和群众工作,积极接受党内生活的锻炼和考验,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将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做好准备,时时以优秀党员标准鞭策衡量自己,争取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请党组织考验我!
汇报人:
2012 年 5 月 11 日
第四篇:港大百年校庆-中英对照
港大校长徐立之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的演讲-节选
回顾过去一个世纪,香港大学见证了香港、中国、以至全球,在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翻天覆地的转变。
The la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Hong Kong,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be it technological, economical, social or political.在过去这一百年,香港大学与时并进,由一所只有三个学院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今日设有多元学科的综合型大学。作为香港的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的诞生绝对是香港和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部份。虽然当时正值英国与晚清关系微妙时期,但在香港与广东政府共同努力下,港大顺利成立。当然,这个梦想最终能够如愿以偿,全赖一群深信香港需要建立一所大学的有识之士,以及一众希望能够为中国及世界建立一所优质大学的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
The University has also moved with the tim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and evolved from an institute with only three areas of studies to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f many disciplines.Indeed, the birth of this first and foremost University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and China.It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the two governments, in Hong Kong and in Canton(now Guangdong), despite the rather delicate Sino-British relations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It could have been an impossible dream, had it not been for those who believed in the need for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generosity of those who wished to see one built for China and the world.今天的香港大学一如既往,是知识的捍卫者、创意和创新的孕育者,是新进知识份子和人才的摇篮,以及社会良知和责任的先驱者。
HKU remains a guardian of knowledge, an incubator of ideas and innovations, a cradle for new intellect and talent, and a pioneer in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诚然,大学是任何社会中最历久不衰的机构,也是社会的灵魂,为人们带来希望。
Indeed, universities are among the most enduring institutions of any society;they are its soul and they bring hope.我们秉持着这种精神和价值,来庆祝创校一百周年,展望港大的未来。在此,本人想从三方面加以阐释。It is in this spirit that we celebrate our Centenary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Let me elaborate this further, in three aspects.首先,纵使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微妙多变,但香港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许多位卓越的校友亦曾为建设祖国贡献良多。再者,港大毕业生对于建设香港这个现代化大都会一直不遗余力,亦间接成为了祖国发展的一大资产。
First, despite vari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its motherl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never ceased to play its unique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China's modernization.Apart from Sun Yat-sen, many alumni have contributed direc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 in the past Century.In addition, HKU graduates have played essential parts in building the great modern metropolis of Hong Kong, which in turn has proved to be an asset to its motherland.然而,随着中国继续向前迈进,香港大学亦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以迎合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达成此目标,港大应当视自己为中国的一所重要的学府,并在这方面奠定自己的地位。
However, as China moves forward, HKU mus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lay an even bigger role at a higher level, to support and fulfill the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HKU must see and establish itself as a key institution in China.第二,即使在一百年以前,港大已经是国际知识份子的汇集之地。我们的教师大部份为海外教授,而三分之二的学生为非华裔。尽管经历百年的风云变幻,港大的国际定位始终不变。今天,我们汇聚了无数的优秀学者、精英学生以及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世界公民,这些都成就了我们的优势。
Second, a hundred years ago, HKU was already an international hub for intellectuals, as most, if not all, of the teachers were expatriates and two-thirds of the students were non-Chinese.Notwithstanding fluctuations in the past century, HKU has retained its international outlook.We are privileged to have a great assembly of the finest scholars, brightest students and world citizen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ll under one roof.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国际化的社群,令我们成为中国领土上华人社群中最国际化的学府。在这个全球化发展一日千里的世代,港大毫无疑问地担当着桥梁的角色,推进中国与世界沟通,亦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This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which has grown well beyond the original legacy, has made us the unusual test case of being the mos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within a Chinese community on Chinese soil.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sed world, HKU also has a clear responsibility to further bridge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第三,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身处的世界并非稳定和平。我们每天面对不断发生的天灾事故、能源短缺、全球暖化、突如其来的传染疾病、一再发生的大型疫症,再加上种种的人为意外、难以预料的经济危机、突发的社会**,还有令人扼腕的战乱纷争。我们知道上述种种问题,有时无可避免,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凭科学知识和崭新科技,尽力减轻和克服这些问题。可是,对于能够加以避免的难题,我们确有责任争取可持续发展,捍卫人文价值的重建。
Third, we cannot pretend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stable and peaceful world.We face natural disasters almost everyday, energy shortages, global warm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curring epidemics, man-made accidents, precarious economic crises, abrupt social turmoil and unwanted wars.We know that some of these are unavoidable, so we have to do our best to mitigate or learn to overcome their effects with our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For the entirely avoidable ones, however,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safegu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champion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values.值此百年校庆,让我们反思一下,港大的核心价值在于什么?港大代表着一个重视开放思想、多元文化和崇尚自由的社群,这些价值均与港大的核心价值紧扣。这些价值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建立一个多元而和谐的社群。正因为建基于这些价值观,释放了学者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潜能,为孜孜不倦追求学术成就的社群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Amidst our festive celebrations, we could not help asking ourselves: What do we treasure? HKU is a community that cherishes openness, diversity and freedom, which have evolved into our core values.These values have made us a pluralistic and harmonious community of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and diverse cultures.These same values have also liberated the intellectual potential among academics and students, and have hence unleashed the energies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and advancing a vibrant community of academic excellence.
第五篇:港大百年校庆**
港大百年校庆**
香港大学校长登报公开道歉,表示今后将保证学生的言论自由。上星期该校举行100年校庆,中国副总理前往参加,抗议的学生遭警方粗暴对待,无法进入会场。有关香港学术领域言论自由的争论仍在持续。
徐立之登报致歉,誓言坚守言论自由
今天(星期二)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罕见地在香港最大报纸之一《明报》刊登署名声明,对未能防范警方过度阻挠学生抗议的事件表示歉意,徐立之保证“大学师生是校园的主人,港大永远是言论自由的堡垒”。
徐立之在声明中说:“这是首次有国家领导人出席大学的重要庆典,大学未有筹办同类活动的经验,加上筹备过程紧迫,我们必须承认,活动的安排有欠完备。我对同学校友在表达意见时遭遇不愉快的事件,深表遗憾。身为港大校长对未能防范此事发生,我表示歉意。”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上星期四出席香港大学百年庆典,在此期间在校学生和校友举行抗议,遭到警方阻挠。一名抗议学生被警方推进楼梯间,限制行动长达一小时。很多校友和记者也很难接近会场。
洪青田:高校屈服于权势是一种耻辱
港大75届校友、香港时事评论员洪青田对美国web之音说:“香港的大学是超越政府、政治和政党的,这是英国传统留下来的,已经100年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的定位。”
洪青田说,一个政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政治浪潮、可以来也可以去,而作为学术独立的高等学府就应该不屈服于权势。在香港,大学里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校友,都是大学的主人。那种把钦差大臣供奉于大学之上的做法是对学术的一个贬低,是对学术、文明、价值和传统的一个侮辱。港大校庆抗议活动受阻事件余波未了,星期二又有超过1500名对这一事件不满的港大校友和市民发表了联署信。
信中说,“2011年8月18日是香港大学创校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一向崇尚自由,包括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表达自由等等的高等学府,为了邀请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息港大百年校庆典礼,自甘堕落,令一向百花齐放的校园变成了异议人士不得接近的一言堂。”
贺卫方:学术独立正受到政治和商业的侵蚀
对于香港这一场持续的争论,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认为,在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高等学府里,出现这种争议很正常。
他说,当年哈佛大学举办校庆的时候,他们甚至拒绝了里根总统。学校同意里根参加学校的典礼,但必须要服从活动的安排。其中就包括根据英文字母排名
1顺序,不会给总统以任何特殊的安排。贺卫方教授说,“而我们(中国)这里是一个以官为中心的一个环境和传统。”
他对美国web之音说:“这是大学独立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需要重新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大学应该如何真正自治,真正实现教授治教。以及大学应该如何对待外部的权力。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
贺卫方说,中国内地的知识分子也看不惯以官为本的做法。包括某著名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包括他本人在内很多人也都批评过该高等学府过份官本位的倾向。例如关于校友的一个介绍,基本上是按照官职排列,官位高的先介绍。上了富豪榜的校友专门介绍,钱越多越抢眼。他说,这是向政治权力和商业权力的双重屈服。
网友:麻省理工产诺奖学者,清华产高官、富豪
有网友在清华大学校庆后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了7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创造了70个亿万富豪,陪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政治局委员13人,中央委员50余人。唯一遗憾的是没有陪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北大教授贺卫方说,尽管一些大学领导中官本位的意识严重,但是“你可以发现在网络上网民发表的意见中间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追求,那就是,大学应该以知识学术为己任,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他说,实际上中国网民就大学校庆所发表的意见,和香港的这种争论有很类似的方面,“只不过我们很难进行这种抗议。这里的校长也绝对不可能就这样的事情做出道歉。”
港大“黑丝带行动”抗议李克強到访安排代表要求校方解释并追究警方责任
2011-08-24,自由亚州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访港离去后**不断,港大学生校友在星期三开学典礼上发起“黑丝带行动”抗议百年校庆典礼当天学校及警方安排。港大校长徐立之发表演讲再次致歉,学生代表要求校方作当天典礼座位安排解释及追究警方责任。
香港大学星期三早上举行开学礼,一批学生代表一早在场外,向新生派发黑丝带及宣传刊物,以示不满上星期副总理李克强访问港大期间的保安安排,又不满李克强当时获安排坐在校监座位上,认为是违背学校传统。
港大校长徐立之在开学礼致辞,主动提起李克强访问港大引起的争议,他对于当天典礼安排有欠完备,表示遗憾,承认有地方出错,过去一星期汲取很多教训。徐立之说,今年初港大百周年校庆的活动上,已宣布今日的港大为香港、中国及世界而立,同时亦体现香港人重视自由开放多元价值。
他说:“香港大学体现了香港人真挚的价值自由开放多元,我们必须就香港社会福祉作出贡献。”他认为李克强到访对港大有很大的意义,港大也有责任对
大陆高等教育作出贡献。
港大学生会会长李子树也在会上致词表示:李克强到访港大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当天的安排在于李克强的座位编排,在有关单位选择性的邀请同学,在警方规划了不可接触的示威区,以及警权的滥权,甚至是暴力去打压同学自由表达的声音,学生会再次予以强烈的谴责。
在开学礼后,学生代表向徐立之递交请愿信并当面向他宣读声明:“我们强烈要求校方正视我们的诉求,交代典礼的细节安排,追究香港警方侵入港大校园的责任,守住港大这个自由的堡垒。”
参与黑丝带行动的港大校友代表成晓宜向本台表示:“我们基本上是欢迎校长对此事道歉的,道歉是第一步,他道歉的话也要有一些行动去跟进警方在学校里做的事情,就是追究其责任,也希望校长解释一下在当天庆典安排座位上有没有违反大学学术传统。”
香港《明报》星期三的社评表示,当天李克強获安排端坐中央「贵宾椅」,其他学者宛如众星拱月,而同样是主礼嘉宾的苏格兰阿伯丁大学校监、前任港督卫奕信,则被安排「靠边坐」。若论官阶,卫奕信最高官至香港总督,与李克強的副总理相比,当然望尘莫及;但是若论学术地位,卫奕信肯定不输于李克強,而在大学殿堂的庆典场合,若以官阶权力为排序因素,就会出现被学者形容为有违学术传统的情况。港大的安排,确实失格失礼,校方一度迷失在接近权力的亢奋中,犯了错误。
警方在处理李克强访港的保安措施连日备受抨击,香港特首曾荫权星期二对警方的行为作出回应,他认为警方经过风险评估,此等严密安保是有必要的,大众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在针对媒体采访受阻时回应有些场所难以安排采访,希望谅解。此前香港政务司长唐英年用“完全垃圾”回应外界指责也引起多方不满,曾荫权表示唐英年将会直接与传媒沟通。
国际记者联会香港及中国代表胡丽云告诉本台记者:“我们在过去看见国家领袖或者重要人物也有去做过街访,有的家庭空间也是有限,也有记者进去拍摄采访,他说地方不够变成一个原因,媒体就不能去采访,我们觉得这个说法(理由)不够充分。”
以上是自由亚州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