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 小 衔 接 讲 座
幼 小 衔 接 讲 座 各位家长好!
很高兴与大家交流关于家庭育儿的经验。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做好幼小衔接,给孩子飞翔的翅膀。※
今天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什么是幼小衔接 人的一生有许多的过渡和衔接,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其中最大的不适应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渡。
请各位来看一组调查:
瑞士:4——8岁,大班,玩、学融合,实施启蒙;
法国:2——11岁,分三段,无低幼的明显划分;
荷兰:4——7岁,完成幼儿阶段的学习;
中国:3——6岁半,完成幼儿阶段的学习。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咱们中国的孩子学前准备时间是最短的,咱们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
因此,咱们中国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们、家长们的引导和帮助。
再看一组入学后学生状态对比:
▲ 适应良好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强;听课习惯好,注意力比较集中,发言积极;作业工整、漂亮;情绪稳定,努力执行老师发出的各个指示,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这类孩子接受老师反馈回来的正面信息就会比较多。比如:作业本上小星星多;老师经常给大拇指,看到他们就点头、微笑;同学经常投来羡慕、佩服的目光,都喜欢找他们玩,喜欢和他们做朋友。他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学校,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喜欢学习,开始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期。▲ 适应一般的: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能按老师的指令行事,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情绪比较稳定。但是,他们一般都比较淡漠,比较被动,表现不够积极,把学习当成迫不得已的任务。
▲ 不适应的:
1、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少数孩子会通过哭闹的方式调节这种不稳定情绪,也有少数孩子试图通过哭闹以达到不上学的目的,甚至有孩子会找老师的毛病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2、依赖性太强,离开了幼儿园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了家长全方位的关注,出现入学焦虑倾向,少数孩子甚至会胡搅蛮缠,要求家长陪读。
3、缺少耐心,坐不住。有的表现为: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有的表现为:不停的东张西望;有的表现为:寻找各种借口离座;还有的孩子甚至无视课堂纪律擅自下座位,到处跑动。
4、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听不清老师的话,或者听一半,漏一半,或者断章取义,有些孩子还经常弄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
5、缺乏自信,害怕学习。原因多数是智力发展比较弱,学习能力不足,或者是知识积累不够,跟其他小朋友比起来,感到没面子,很自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阻碍。很多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聪明、不愿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这些认识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验都已经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要求进步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教育和引导。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原因主要是由小学与幼儿园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
我今天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 做一个幼儿和做一个小学生到底有哪些不同?
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作为家长,必须先认识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的差异。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以教为主,它们在作息制度、教育任务和要求、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老师对孩子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一定的“陡坡”。那么,到底有哪些差异呢?
1、教育目的不同: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没有考试考查的要求,而小学教育是国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通过各种考试考查,检查学生是否合格,并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考虑将来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同: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即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比较系统的知识。所以,上了小学就不能随意请假。否则,这个知识就会衔接不上。
3、生活作息不同:上幼儿园每天起床、上学都很迟,上午也只有1小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它是游戏、活动、生活时间。强调一个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就是说活动的时间多于坐着的时间。而小学,像现在的一年级,1天6节课,每节40分钟,大约有4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多出3、4倍。
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还有睡午觉的问题:幼儿园里,白天可以午睡二个小时左右,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小学的孩子,就没有午睡了,下午1点钟就直接上课了。因此,有的孩子就开始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甚至打瞌睡了。老师即使叫醒他了,他迷迷糊糊的,也听不进多少内容了,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学习。
4、评价的手段和标准不同:上幼儿园时,家长只要求其吃好、睡好,学习上能过得去就可以了。每天基本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即使有时带回去一些练习,迟交的话老师一般都允许过一二天带来。但到了小学,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的。而小学作业加口信有时候会有五、六件事情,如果孩子识字少,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就很容易忘这忘那。就因为小学和幼儿园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让一个6岁的孩子独自来承受的话,是有难度的。所以,这就离不开各位家长对他们做些精心的准备,省得到出现问题时,再手忙脚乱地进行亡羊补牢了。
※
今天,我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针对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差异,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俄罗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请它的债务。”一些专门研究“成功教育”课题的专家也作出这样的一个总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许多实例也证明,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
★
衔接阶段急需培养哪几个好习惯呢?
1、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6:30左右起床,晚上8:30就寝。暑假在家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弹琴,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
2、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
教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再教会孩子在绘画、看故事书和学习结束的时候将物品收拾好,从哪儿拿的,还放到哪儿去;开学后还要让孩子养成每天上学前根据当天课表检查学习用品的习惯。
3、做事专注的习惯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目前从一年级的课堂上来看,有的孩子上课听讲的专著程度几乎能达到40分钟,孩子上课的思维始终为着老师转。这样的学生只能占到一个班的10%。但有的孩子只能听10分钟,还不是连续的,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学生在写字做题时有的同学能始终如一地专注地写,有的学生则常常不是东瞅西望,就是停笔发呆,快的孩子十分钟完成任务,慢的一个小时也不夸张,差异性较大。
4、独立思考的习惯
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孩子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卡在母亲的手里,什么时间干什么,学什么,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精打细算的,遇到问题一律妈妈来解决,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5、阅读的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家长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他学会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培养孩子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凡是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优秀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好习惯,那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读书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位名师说好“把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很难呢!”我们的孩子虽然是一年级,但现在开始,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共同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一旦走进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着他不断地前进。
★
那么,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什么途径呢?
我认为有下面几种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里特别想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提出要求”
案例一: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位母亲指着一个10岁左右男孩的,厉声斥责一番之后,便连珠炮似地提出了一系列苛刻要求:错掉了的作业都给我去订正好,一回到家里就把语文书上的词语抄15遍,还要背唐诗。记牢,不要忘记读英语、练一个小时的毛笔字!„„不消说,如此多的要求非但孩子无法完成,就是这位母亲,也是坚持不了几天的。无法完成的要求,即使再多,又有何用?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作为父母不可能没有要求,然而你必须明白,要求越多,并非能带来好的效果;要求越复杂,越可能使孩子无所适从。试着从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开始吧。案例二
《一只鲸的奇迹》。说的是一只8吨多重的鲸竟能跃出水面6米多高,并能为观众表演各种动作。有一次训练师透露了创造这一奇迹的奥妙: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上,使鲸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鲸每通过一次它就会得到鱼吃,也会有人爱抚爱抚它跟它玩耍一会儿。当鲸的成功多于失败的时候,训练师便会把绳子提高一厘米。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得慢,否则,它就会因屡屡失败而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就这样,那条鲸从跃出水面几厘米开始,一下一下跳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训练师的成功,告诉我们两条经验:一是,给予鲸的是鼓励而不是压力;二是,不能急于求成,手中的绳子不要抬得太快太高。低级动物的鲸如此,高级动物的人也不例外。
我想通过这两个案例,告诉家长们:对孩子提出要求,要小一点,低一点,孩子稍稍努力一下便可以达到。这样她就能体验到成功。当成功巩固了,你可以再提出另一个要求。一个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习惯培养的第二条途径是训练
关于训练,我想说,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
案例介绍:有个孩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我们发现孩子日常对事情的反应还是很快的,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期间还穿插着吃东西、聊天、上厕所等一系列的事情。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他写作业。可是孩子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开房间,孩子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儿子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方案:
A.母亲与儿子约法三章,如果你在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孩子非常有吸引力,是他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B.等儿子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这样,3个月以后,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通俗一点说,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科学家研究证明,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不过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标准
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小学低中段是20分钟。对于写作业,每半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订成零次。
2、强化物要专一
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这个儿子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假设他在晚上9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6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3、一定要持之以恒
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既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那就更需要我们耐心、耐心再耐心地培养。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习惯培养的第三条途径是示范
示范就是用行动告诉他怎么做,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有一个榜样不容忽视,那就是父母。有些时候父母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如果家长很勤快,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地上有纸主动捡起来,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做,就会记在心里,也会这样做。父母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比说教上百次上千次要有用得多。所以说当父母不容易,就是说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无形中的培养。我们认为家庭的环境、氛围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
作为家长还应尽量做到:
1、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马虎。你不认真工作,他肯定不认真写作业。想让孩子爱学习,多看书,那么你不妨也坐下来,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做不到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那么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2、选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也是一门艺术。孩子要不要打,必要时当然要,这也是大家的一种教育手段,但不能弄不弄就打,要讲究教育的艺术,因为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不仅身心受到伤害,而且还会有暴力倾向。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尤其是爷爷奶奶辈都非常的溺爱孩子,事事都顺着他,使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难与他人合作交流,我想,你们肯定不希望这样。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的是非观念不强,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要有一定的奖罚制度,培养孩子积极的、健康的成长。这就是说,达不到某个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惩罚,这个惩罚一定要剥夺他最喜欢的事情,如不让他看动画片,不带他去玩,不让他上网等,这个时候不能心疼孩子,让他懂得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但是他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你就得奖励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通过这样的调整,慢慢地就习惯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家长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从而忽视了家长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良好的习惯是父母能够和应当给予孩子的最好、最重要的馈赠。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要付出心力的,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也需要理智、意志和智慧。
习惯培养的第四条途径就是激励
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好„„”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而且要将这种激励社会化。马克吐温说:“靠一句赞扬的话,我可以活两个月”。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才6、7岁的孩子。欣赏你的孩子,作为父母、当孩子做了以后,鼓励他,表扬他,欣赏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总之,要在减少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使幼儿在各个方面作好准备需要幼儿园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孩子幼小衔接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第一过渡期,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最后,我想对各位家长说的是:请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不能去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家长,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你们抽空来参加这个家长会就是在为孩子的灿烂的未来做着准备呢,那么,就让我们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们一起做好幼小衔接,给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2010年3月3
第二篇:幼小衔接讲座
“幼小衔接”活动
华二小一年级组
一、活动导入
1、大家好,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欢迎华二小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来一年级做客。
2、请问在你们班上有几位老师?都教你们什么课程呢?
二、活动主体
1、上小学之后,会有很多的课程呢。请大家看看我们的课程表,每天排的满满的六节课,还有早读、大课间活动。小学生一天能学到好多的知识呢。
2、看看我们的教科书吧。介绍一年级都有哪些科目。
3、大家一定都想成为很优秀的小学生,那要怎么做呢?
(1)上课之前要打铃,每次听到铃声,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摆
放整齐,不用的东西,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抽屉里或书包里。
(2)上课身体要坐端正。
(3)上课眼睛要认真看老师,不喝水,不插话,不乱走动。
(4)回答问题要先举手。
(5)早读要大声读书。
(6)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就可以休息,喝水,上厕所,散散步,做一点小运动量的游戏。
(7)早操要做到快、静、齐。
(8)我们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取得好的成绩。
(9)我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
(10)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天早上七点五十下午两点半要按时上学,晚上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上学,老师一定会表扬不迟到的孩子!
(11)没有规定的午睡时间了。
(12)我们玩的时间会减少,学习的时间会增加。
4、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就能获得一个光荣的称号:少年先锋队队员。
(1)你会带上鲜艳的红领巾。
(2)你能成为大家的榜样,当上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等。
三、一年级学生谈收获
四、小结
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我们大班的小朋友现在就开始注意和练习了。愿小朋友们都能养成好习惯,成为合格的小学生,期待大家的表现!
第三篇:幼小衔接讲座
做好幼小衔接,给孩子飞翔的翅膀
各位家长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交流幼小衔接的话题。
人的一生有许多过渡和衔接,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研究表明,其中最大的不适应应该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渡。
先看一组调查:
瑞士:4——8岁,大班,玩、学融合,实施启蒙; 法国:2——11岁,分三段,无低幼的明显划分; 荷兰:4——7岁,完成幼儿阶段的学习;
中国:3——6岁,完成幼儿阶段的学习。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咱们中国的孩子学前准备时间是最短的,咱们的孩子是最辛苦的。
因此,咱们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们、家长们的引导和帮助。再看一组入学后学生状态对比:
▲ 适应良好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强;听课习惯好,注意力比较集中,发言积极;作业工整、漂亮;情绪稳定,努力执行老师发出的各个指示,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这类孩子接受老师反馈回来的正面信息就会比较多。比如:作业本上小星星多;老师经常给大拇指,看到他们就点头、微笑;同学经常投来羡慕、佩服的目光,都喜欢找他们玩。他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学校,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喜欢学习,开始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期。
▲ 适应一般的: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能按老师的指令行事,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情绪比较稳定。但是,他们一般都比较淡漠,比较被动,表现不够积极,把学习当成迫不得已的任务。
▲ 不适应的:
1.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少数孩子会通过哭闹的方式调节这种不稳定情绪,也有少数孩子试图通过哭闹以达到不上学的目的,甚至有孩子会找老师的毛病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2.依赖性太强,离开了幼儿园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了家长全方位的关注,出现入学焦虑倾向,少数孩子甚至会胡搅蛮缠,要求家长陪读。
3.缺少耐心,坐不住。有的表现为: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有的表现为:不停的东张西望;有的表现为:寻找各种借口离座;还有的孩子甚至无视课堂纪律擅自下座位,到处跑动。
4.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听不清老师的话,或者听一半,漏一半,有些孩子还经常弄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
5.缺乏自信,害怕学习。原因多数是学习能力不足,或是知识积累不够,跟其他小朋友比起来,感到没面子,很自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阻碍。很多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聪明、不愿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这是错误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验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要求进步的,关键都在于教育和引导。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原因主要是由小学与幼儿园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我今天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二个大问题——做一个幼儿和做一个小学生到底有哪些不同?
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作为家长,必须先认识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的差异。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以教为主,它们在作息制度、教育任务和要求、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老师对孩子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一定的“陡坡”。那么,到底有哪些差异呢?
1.教育目的不同: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没有考试考查的要求,而小学教育是国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通过各种考试考查,检查学生是否合格,并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考虑将来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同: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即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比较系统的知识。所以,上了小学就不能随意请假。否则,这个知识就会衔接不上。
3.生活作息不同:上幼儿园每天起床、上学都很迟,上午也只有1小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它是游戏、活动、生活时间。强调一个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就是说活动的时间多于坐着的时间。而小学,像现在的一年级,1天5、6节课,每节课40分钟,大约有4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多出3、4倍。
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还有睡午觉的问题:幼儿园里,白天可以午睡两个小时左右,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小学的孩子,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午睡了。因此,有的孩子就开始无精打采,甚至打瞌睡了。
4.评价的手段和标准不同:上幼儿园时,家长只要求孩子吃好、睡好,学习上能过得去就可以了。但到了小学,小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随意拖拉。而小学作业加口信有时候会有五、六件事情,如果孩子识字少,注意力不够集中,就很容易忘这忘那。
就因为小学和幼儿园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让一个6岁的孩子独自来承受的话,是有难度的。所以,这就离不开各位家长对他们做些精心的准备,省得到出现问题时,再手忙脚乱地进行亡羊补牢了。
今天,我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三个大问题是——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所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差异,我们要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呢?
一、思想上的准备
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孩子上小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较重大的转折点。让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盼望早一点上小学。切忌家长对孩子这样说:“现在开始要吃苦头了”,“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其实,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小学生活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他们对小学的了解都是通过成人的介绍和他们的一些参观活动,而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会引起孩子对小学的恐惧,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受罪的事,一旦读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更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平时,家长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有些孩子,对小学的认识依赖于表面,如上小学可以背书包、戴红领巾、自己到学校等,家长还应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学校,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要做作业,还会考试,要认真学习„„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为孩子拍照留念,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自己要上小学了很重视,上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开学第一天,带上相机到学校门口为孩子照相,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天”;要戴红领巾了,特意去到学校拍上几张,为孩子留下一份特殊的光荣。
二、学习上的准备
在学校让老师感到头痛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知识广,兴趣旺,能力强呢?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孩子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素质,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的思考是与生俱来的,让孩子独立地思考,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是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源泉。新课标要求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是重要,没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问题最多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适当地卖一下关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会比大人搜肠刮肚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果。
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孩子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卡在母亲的手里,什么时间干什么,学什么,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精打细算的,遇到问题一律妈妈来解决,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在一年级出现了这种情况:我问班上一个同学为什么没做作业?他理直气状地说:“我妈妈没空。”还有的孩子一拿起书包就喊:“妈妈,快来教我做作业。”因此,如何帮助孩子,但又不做到凡事包办,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实在是一门艺术。
2.倾听的能力。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在这里,还要切忌: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的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同样的话说了第二遍,第一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二遍第四遍,那么先前说过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听不必去记的废话了。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辨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迸,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而且,当你在说话时,要让孩子眼睛看着你,你也要看着他,这样眼神交流有助于提高倾听能力。
3.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后早点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一节课后就背起书包回家了;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五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三个字写三遍的,有一个字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字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千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比,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祠,如饭饭、觉觉等,语言要逐渐规范、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听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语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给孩子适当地布置一些小任务,为理解任务性、指令性语言打好基础。4
比如,请你去拿一张小凳;请你去拿高的小凳;请你去厨房的阳台上拿小凳„„
4.做事专注的习惯。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目前从一年级的课堂上来看,有的孩子上课听讲的专注程度几乎能达到40分钟,孩子上课的思维始终围着老师转。这样的学生只能占到一个班的10%。但有的孩子只能听10分钟,还不是连续的,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学生在写字做题时有的同学能始终如一地专注地写,有的学生则常常不是东瞅西望,就是停笔发呆,快的孩子十分钟完成任务,慢的一个小时也不夸张,差异性较大。
因此,在入学以前,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有意注意,使孩子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开始,采用游戏形式比较好。如在桌子上放4-5样玩具,让孩子看1-2分钟,然后请孩子把头转过去,你拿掉其中一个玩具,再让孩子转过头来,要求他说出桌子上的变化。游戏可以增加难度,如玩具的数量多一点,拿掉玩具后再把留下来的玩具位置调换一下;观察的时间可以逐步缩短。做游戏时,如果你和孩子轮流出题目,老师还可以故意出错,让孩子发现并给你纠正,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一般孩子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还可以让孩子听录音故事来发展他的有意注意。在听故事前先提出几个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听,听完后回答你的问题。还可以要求他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内容,然后把故事复述出来。只要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有利于注意力发展的游戏,相信孩子的有意注意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5.阅读的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家长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他学会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培养孩子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凡是优秀的学生,几乎都有着共同的好习惯,那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读书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位名师说得好“把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很难呢!”我们的孩子虽然才即将进入一年级,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共同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一旦走进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着他不断地前进。
三、生活上的准备
1.调整生物钟。幼儿园的孩子因为没有学习上的任务,因而很
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可能会没有规律,大部分是按照大人的生活方式的。比如晚上睡得迟,早上起得迟;早上入园也很迟,几乎在传达室大门即将要关的时候才姗姗来迟;遇到天冷或不算特殊的日子里就对孩子说:“今天我们不去了吧?”这样在孩子的心里就有了一种“上学可以迟到,不去也无所谓”的错误心理;同时幼儿园的孩子中午有两小时的午睡时间,上下午还配有点心,在小学里显然已经没有了这种待遇,因此大班的孩子要慢慢调整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减少午睡时间,两小时、一小时半、一小时、到最后不睡,家里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尤其是早餐、中餐,否则长长的一天里要学习、要活动,小孩子的身体又怎么受得了?
2.自理能力的准备。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爸爸接送上幼儿园,爷爷喂饭,奶奶整理衣物,妈妈帮忙穿衣裤。而入小学后,情况一下子发生变化。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逐步过渡,也是很重要的。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最初,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他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再让他学着做。
四、物质上的准备
1.书包1个:要给他准备一个合适的双肩式书包,大小宜跟孩子的身高以及教室格子大小相适宜。功能不要太多,在上面显眼的地方写上孩子的班级、姓名。
2.铅笔盒一个:建议给孩子买功能最简单、色彩不鲜艳的铅笔盒或铅笔袋。现在很多的铅笔盒,功能很多,样式花哨像玩具,按某个按钮就会弹出什么出来,这样的铅笔盒最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造成上课不听讲。
3.尺子一把:尺子是小学生必备的,特别是刚进一年级的小学生,会经常用到。买一个一边直线一边曲线的普通塑料直尺就可以了。
4.铅笔:小学生以使用铅笔为主,每天带6支削好的HB的中华铅笔,(每天晚上,请家长帮助孩子把铅笔削好,贴上名字或者做好标记。注意:不要把转笔刀或小刀一类的用具带到学校)
5.橡皮一块:最好是长方形,高级绘图橡皮,或是那种考试专用橡皮,比较好用擦得比较干净(不要买那种花哨的橡皮)。
6.包书皮:请家长指导孩子完成。所有的书本都要用白色的纸包好,包好后在书上各写好班级和姓名。
7.家长尽力为孩子创设养成良好习惯的条件,如给孩子设置固定放书包、用具、图书等的地方。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适合孩子高矮的桌椅,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在准备以上学习用具时,请家长务必注意要越简单越实用,功能不要太多,不要太复杂,以免在课堂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讲效果。其次要与孩子共同准备学习用品。共同准备,一是让孩子体验即将作学生这一快乐的过程,二是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培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最后,我想对各位家长说的是:请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不能去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家长,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们,让我们幼儿园、小学和各位家长一起携手,努力做好幼小衔接,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谢谢大家!
第四篇:幼小衔接讲座感想
幼小衔接讲座感想
在参加过幼小衔接讲座之后,感觉受益匪浅。
从小班到现在的大班, 眨眼间, 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三年多了, 9月份即将进入小学。渐渐地我们也开始关注孩子上小学的事情, 如上哪间小学、其他父 母是如何选择的、择校与否、学校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个讲座给我们上了 一节比较深刻的课, 做讲座的老师以她很多亲身的经历和例子, 给我们讲述了很 多平常却不一定为我们所知道的做法和道理。
例如学前物品的准备。记得我们以前上小学的时候, 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那时我没上过幼儿园, 正式上小学一年级前, 只上了一年的学前班), 新文具, 新书包,新衣服,新课本„„什么都是新的,跟过年似的。一点没有象现在的专 家学者分析的这个不适应那个不适应, 这个断层那个断层(昨天我在网上看到德 国有个叫哈克的教授专门阐述了幼小衔接的六个断层)。现在孩子宝贵了,父母 的“呵护”有加,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的苦、受一点点的委屈,什么都给最好 的,这反倒成了“祸害”。例如挑文具,老师提醒我们,一定不能挑那些太花俏 的笔、笔盒和书包,书包要挑贴背的,笔盒要挑塑料的,没印那么花俏的,铅笔 要挑六角型的, 也不能太花俏的。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防止太花俏的东西转 移他上课和做功课的注意力。我记得, 我们以前上小学挑文具, 铅笔也就那么几 种, 也根本不会印到花里胡俏的, 笔盒也是很简单的那种铁皮盒, 书包就更加简 单了,根本没有什么很花俏的图案。老师提到了一种叫“握笔器”的东西,我是 第一次听到。老师解释说, 那是教会小孩子学会正确的握笔方法的工具。我对此 有点不理解。我记得, 我们以前小学的时候, 老师都是很认真地教我们怎么样握 笔,怎么样写字的,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我们。现在倒好了,直接买个握笔器 就行了。这到底是科技进步了,还是人类落后了? 行为规范和良好的习惯, 这一点, 对于幼小衔接来说比较重要。幼儿园可以说还是处于保育阶段, 而到了小学就是真正的独立生活了。在幼儿园尿了裤子有 老师帮忙换, 吃饭不认真有老师纠正, 午睡不好有老师监督, 这些到了小学之后, 就全都靠自己了。所以, 现在幼儿园的老师已经开始教育孩子要学会整理自己的 书包, 每天晚上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放在床头或者凳子上, 这都是良好的 行为规范和习惯。
大三班:张若诗妈妈
第五篇:幼小衔接讲座感想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观“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公益讲座有感
育儿,是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长久以来关注的课题。简单的两个字,却是家长一生的心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让孩子顺利的过度到下一阶段,在这次的公益讲座中,让我体会颇多。
一、寓教于乐,学龄前,我会这样做
学龄前期,是幼儿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也就是幼儿园期间,正是我的孩子现在所处的阶段。对于此阶段孩子的教育问题,正是我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这样的讲座,自然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讲座中,二十幼儿园的赵园长讲座的题目就很吸引我:“聚焦家园同步、幼小科学衔接”。幼儿园和家长保持一致,携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她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比如有的家长会过早开发孩子的各种能力,我是反对的。我认为开发要适度。正如赵园长在“当前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的误区”中讲到,从生理角度,孩子手部小肌肉发展尚未健全,大量的书写会造成幼儿手部肌肉疲劳等,还有的家长过早让孩子机械性地背诵,让孩子有抵触心理,完全不利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再比如,很多家长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英语,其实孩子的语言神经发展的仍不健全,过多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健康。教育孩子,还要因人而异。这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而是抢跑了,就没有了比赛资格。老人们常说:三岁看老,孩子一定要从小培养。我认为,培养,不是单一的背诵和书写,培养的是一种学习和交流沟通的 能力。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任何一方。不能一味的依靠老师在幼儿园的管理,认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幼儿园,是孩子脱离父母,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如何融入陌生的环境,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如何交朋友,这些都是孩子从幼儿园能学到的宝贵经验。孩子还小,不善于总结,我觉得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如果光靠老师的教导,那么,孩子不都是应该一样的吗?为什么一个班的孩子性格迥异?那更多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啊。所以我认为,在孩子学龄前,我不会让他提前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我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我陪他玩,发现他的一些兴趣、爱好,发展他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玩,并吸收着知识;乐,并吸取着经验。在游戏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二、以身作则,学龄期,我要这样做
学龄期,是儿童6岁~12岁,也就是小学期间。此期儿童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大部分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孩子学习阶段中的起步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尤为重要。讲座中,外国语小学沈校长的“用心力建树孩子好习惯和好性格”引起了我的极大共鸣。沈校长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感叹,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沈校长讲到,很多家长总在 孩子面前提及别的孩子如何如何,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殊不知“比”字本身,就是两把匕首,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间接伤害了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友谊,更会伤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不是不比较,可以和孩子本身来比,比起上次进步了多少,比起上次吸取了什么经验,这样的比较,我相信是良性的。举一个我教育孩子的简单例子,在零食方面,我很少让孩子吃,但是偶尔吃的时候,我总是会说,“孩子,你很小的时候是不是不能吃,慢慢的长大了,身体有了抵抗力,能吃的东西也多了。知识也是这样,小的时候不会的,长大了慢慢学,一次两次是很难学会的,但是慢慢的,就都学会了,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慢慢的,会的越来越多。”鼓励,远比斥责更能让孩子接受,更能让孩子进步。所以我认为,在孩子学龄期,我不会每天监督他写作业,而是尽可能的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孔子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与人合作、自主读书、认真书写、动手操作、按时完成作业等。
总之,不管是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孩子需要经历的各种阶段,我们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员,孩子的童年时光很短暂,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筑建阳光绚烂的童年!
X幼儿园 X妈妈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