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 主持词
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 开场白;
模型勾勒畅想
设计引领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评委老师 以及现场的同学们,大家
晚上好
这里是“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的决赛现场,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作为“机电之光创新设计大赛”的前身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校团委,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院团委,学生会的精心组织下,为众多机电学子以及广大科技爱好者搭建了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今晚将带给你一同感受思维创新的魅力。
好的,那么在比赛开始之前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晚比赛现场的领导嘉宾以及评委老师,他们是
。。。。。。。好的,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本次大赛自宣传以来就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报名参赛的队伍有
支共计
余人 经过各队选手们近一个月的创新设计,以及公平公正层层筛选,最终有30支参赛队脱颖而出,来到了我们今晚的比赛现场。那么今晚谁是最后的赢家呢?我们拭目以待!
好的,接下来有我为大家宣读比赛的比赛规则以及评分细则。。。各参赛队按照赛前抽签顺序以及分组按次序上场。今晚所有参赛队共分为ABCDEF组,每组五支参赛队。每支参赛队有3分钟左右的陈述时间。请评委老师现场打分。我们会现场公布每队最终得分并颁奖。评分细则如下;
。。。
好的,接下来就我们一同搭载“机电之光”科技之船,一起感受创新的魅力。首先有请A组1号参赛队
他们的作品是
有请 公布分数 颁奖
好的,经过评委老师的公平打分,以及工作人员的精确统分,最终的比赛结果已经在我手上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哈。
好的,首先为您公布的是获得******奖的名单他们是****有请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有请为******为获奖参赛队颁奖
结束词
模型勾勒畅想
设计引领创新,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活力十足,激情四射的一代,就让我们一同跟随“机电之光”的脚步。
迸发青春的思维,释放创新的激情。下一个赢家就是你!
好的“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就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以及评委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们共同度过了愉快夜晚,同时也要感谢在场的各位同学,愿我们再次相约“机电之光”
祝大家
晚安!!
第二篇:建筑模型设计大赛
“建筑模型设计大赛”策划
一. 活动背景
曾记否,李春的赵州桥经历千年巍然不倒;曾记否,上海的明珠塔豪气逼人直插云霄。思维碰撞,灵感聚集,模型是创造性的支点,完成了我们构思与现实的对接,为我们营造了完美的建筑世界。古有天工开物,今看建材学子,承中华之灵气、树开拓之新风、谱校庆之乐章,建简约创新之模型,筑我校辉煌美好之明天。
二. 活动主题
“展风格于模型,聚祝福于师苑”
三. 活动参与对象
建材系全体学生
四. 活动时间
2011年3月21日至4月1日(3.21:通知各班班委;3.23:上交各班报名表;3.24至3.29:参赛人员准备作品;3.30至4.1:作品展示)
五. 活动地点
西区篮球场,教室(待定)
六. 活动流程
(一)在筹备阶段联合宣传部做好宣传工作,主要是制作展板和张贴海报。
(二)在各班班长处以个人或团体(2~4人)的形式报名,不可以重复报名,每个人或团体限交一份作品,各班至少上交2份作品。
(三)要求命题积极向上,风格创新,材料由参赛者自己准备,并在规定时间内由班长收集并统一上交至学生会办公室。
(四)由主办单位先对作品进行初步审核,并将作品在室外公开展评,由全校同学对作品进行投票,每人限投2票。
(五)利用中午时间,请各参赛选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说明,然后邀请老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六)由主办方公布成绩。
七. 奖项设置及评分细则
(一)将公开展示阶段和教师打分阶段的得分相加,得出作品的总分,并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和优秀奖若干。
(二)公开展示期间的每票记为1分,公开展示阶段的最高分作品授予“最佳人气模型”(不设置最高分)。
(三)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并打分,该最高分作品授予“最佳设计模型”(满分为100分)。
(四)评分细则:作品构思及创意(30分),作品外观美观程度(30分),作品所涉及的建筑知识(40分)。
八. 工作安排
(一)通知各班班委关于“建筑模型大赛”相关事宜及联系宣传
部办展板(胡宇)
(二)公展期间相关工作:
1.参赛作品收集(康钊、张显)
2.展板、帐篷、桌子、凳子收放(平功超、陈晗、许亚运、樊
闯、张显、康钊、徐小虎、孟元、张丰、胡宇)
3.公展在场值日人员(谭雪莲、刘君、徐小虎、平功超)
4.票数统计(谭雪莲、平功超)
(三)教师点评期间相关工作
1.联系场地(胡宇、孟元)
2.邀请老师(全体)
3.联系参赛人员到场以及奖品购买(康钊、张显、许亚运、徐
小虎)
4.主持人(康钊、谭雪莲)
5.收发打分纸(刘君、张丰)
6.计分、统分(孟元、徐小虎)
九. 注意事项
(一)参赛作品需按时上交。
(二)每件作品需附带作品名称及简要的说明。
(三)若遇到天气因素影响,活动公开展评环节推迟举行。
(四)邀请老师3至5位并提前2至3天向老师发出邀请。
十. 活动预算
笔筒5元/4个,笔记本3元/9本,笔2元/10支,奖状0.5元/30张,证书5元/2本,便利贴及白纸15元
共计107元。
策划人:胡宇、康钊、谭雪莲、张显
第三篇:大学生建筑模型设计大赛
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大学生建筑模型设计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大学生建筑模型设计大赛
二、活动目的模型设计大赛旨在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与实践能力丰富校园学术氛围促进交流与学习。
三、比赛内容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分外关设计与结构设计两个方向。
三、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工程技术系团总支
四、竞赛安排
1、参赛对象和形式参赛对象西京学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参赛形式规定以小组形式参赛每组应由2-5人组成。
五、比赛时间 2010年10月20日—2009年11月10日作品于2010年11月10日前提交。
六、作品提交方式按规定统一上交实物模型附带模型结构分析或外观介绍。
七、比赛报名工作报名时间2010年10月15日——10月18日报名方式
1、以班为单位报至工程技术系团总支。注报名信息如下 xx级xx专业xx班学号xxx 姓名xxx 联系方式xxxxxxxxxxx 模型设计方向xxxxx外观设计或结构设计
八、活动内容
1、前期宣传工作制作海报、展板营造浓郁的模型设计制作的比赛氛围充分调动同学参赛的积极性。2010年10月10日-3月18日
2、举行大学生建筑模型设计大赛启动仪式。2010年10月20日
3、报名阶段。2010年10月15日—-10月18日
3、请学院专业老师进行模型知识讲座对模型设计制作进行专业指导。根据老师时间而定
4、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发放材料开始大赛模型设计制作。2010年10月20日
5、模型设计制作作品提交进行结构破坏荷载试验与外观评选按照既定规则评选获奖优秀作品若干名。2010年11月10日
6、全校范围内进行集中展览。2010年11月11日
九、参赛要求及注意事项
1、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并命名。
2、参赛学生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队应独立设计、制作。竞赛期间指导教师不得直接参与参赛作品的理论方案设计计算及模型制作。比赛时任何人不得为参赛队提供帮助和指导。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赛资格。
3、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参加竞赛活动晚交作品者作自动放弃处理。竞赛期间不得任意换人若有参赛队员因特殊原因退出则缺人竞赛。
4、模型制作要求结构模型设计组 1 模型制作材料由竞赛组委会统一提供。建筑爱好者协会
会员无偿使用非会员根据作品需要向组委会购买各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型制作。2 模型制作材料为木条、白胶。材料统一由组委会提供和购买不得使用非组委会提供的其它任何材料。否则一经查实取消其参赛资格并予以通报。3 结构设计组模型结构形式和总高度不限。模型的主要受力构件应合理布置整体结构应体现“创新、轻巧、美观、实用”的原则。4 参赛队在模型上必须设置两个加载点A和B距底板高度为1000±5 mm距底板中心线水平距离为200±5 mm同时A和B点的连线与水平拉力方向应垂直。每个加载点均要求设置可以施加水平力拉线环2个和竖向力的拉线环1个拉线环受力拉直后离加载点的距离为50 mm。请参赛者注意加载测试仪器示意图仔细考虑给定条件 5 参赛作品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外形模型设计组要求参见建筑学模型设计制作相关要求
5、所有作品由专业老师进行评选。
6、所有参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作品归大赛主办方所有本次大赛将会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十、奖项设置评分标准奖项设置一等奖 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最佳创意奖1 名最佳视觉奖 1 名评分标准 1作品整体技术水平50 2作品外观美观程度25 3作品内容构思新颖25 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团总支 2010年10月8日
第四篇: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个人总结
结构创新设计课程总结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工程09级四班 姓名:张亮亮 学号:090320403
第6届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个人总结
一、创新设计的目的
杨老师上课时曾多次强调,我们要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与团体合作的能力。
二、结构制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最初设计
最初,给了设计要求后,我小组很快做出方案,但材料下来后发现木条的实际尺寸和设计要求上的差别很大(设计要求上给出的木条截面6*15,材料实际尺寸3*20)因此最初的设计方案就此作罢。示意图:
材料到位后,按材料尺寸重新设计:
1、底板(基础)设计
最初,我小组就柱子与底板的连接方式进行讨论,为使模型更加稳定,最后决定在底板上打孔,将柱子插入孔中,并用白乳胶粘结。
在设计柱子间距(也就是楼层面积)时,最初打算做200mm*200mm的,但后来因柱子截面的原因,将楼层面积做成200mm*210mm,目的是增大其中较弱方向的惯性矩,以增强模型在那一方向的抗弯能力。示意图:
底板
2、柱子及柱填板设计
设计柱子高度时首先应考虑到楼层净高要求,还要注意将梁高考虑在内,开始时没有考虑梁高,层高做了符合要求但净高不符合,因此重新设计。从稳定角度考虑,在满足净高要求的基础上,柱子的高低越低对模型的稳定越有利,因此将柱子设计成560mm高,同时考虑了插入底板和最上层深处的长度。
柱子和梁如果单单依靠白乳胶粘接的话会很脆弱,很容易拉裂,因此决定在柱子上打孔,将梁插入孔中并用卡子卡住。(实验证明效果非常好)
柱子用三层木板,总截面面积为20mm*9mm,示意图如下:
柱子
柱子中间填板及卡子
卡子
3、主梁设计
主梁的尺寸主要由它与柱子和次梁的连接方式决定,最初的梁设计如图:
最初主梁与柱子连接示意 这种连接方式强度有限,因此对连接方式进行改进,如图:
梁与柱子的连接方式
主梁1
主梁2
4、平次梁设计
次梁的强度要弱于主梁,因此截面能小一点,经多次试验,将木条劈成一半做次梁仍有很大的承载力。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则将次梁都卡在主梁的凹槽中,并用白乳胶粘牢。
平次梁
5、竖次梁设计
两边的开口与主梁1中间的两个开口卡在一起,起到拉住主梁1的作用,并有很强的整体性。同时,尺寸比平次梁大而且竖向放置,极大地增加了承载力,中间做成鱼腹形既满足承载力要求还能减轻重量。
竖次梁
6、平次梁固定板设计
实际操作中发现平次梁与主梁2的连接很弱,为防止试验模拟地震时被震坏,我们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固。
选一块适当尺寸的板打孔,穿过平次梁,并将其粘在主梁2上。(实验证明效果很好)示意图如下:
平次梁挡板示意图
7、侧支撑设计
前面介绍了柱子的布置情况,模型整体抗弯能力在一个方向弱于另一个方向,因此决定在弱的方向加侧支撑。
支撑的的强度要弱于主梁和柱子。详见右侧示意图:
8、柱底部加固方案设计
考虑到模型加竖向荷载后放在地震台上承受剪切波时会产生很大的侧向力,因此柱的根部可能因乳胶粘不牢而被拔出,所以决定在柱根部与底板之间加固定系统。右侧为示意图:
9、铁块固定架设计
为使铁块在震动中不从侧面掉落,则在每层都要做挡板。其中一侧在主梁2上粘一“A”字的造型。首先,能起到当铁块的作用;其次,能起到一定的侧支撑的作用;再次,能使模型更加美观。详见右图:
每层的竖次梁上粘4块挡板,防止铁块掉落。示意图如下:
由于这些挡板和竖次梁仅仅是用乳胶粘接在一起的,强度有限,剪切波加到1.0g时挡板被撞掉,因此退出比赛,此时模型整体结构完好无损,所以此处是我们设计的一大败笔。
10、模型效果图
模型效果图
三、关于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我们的模型在剪切波1.0g时由于铁块固定架脱落导致铁块掉落而退出比赛。原因分析:
1、模型刚度太大,剪切波频率较小时模型振动很小,但频率加大后模型振动非常剧烈,原因是铁块和模型之间太过固定。
2、固定架粘接不牢固,导致铁块将其撞坏,进而使铁块脱落。
四、设计改进总结
首先,我们组的模型梁柱节点连接相当可靠,柱根部与底板也做了加固处理,因此若再更改铁块固定架的形式及其与模型的连接方式,使铁块能在固定架内有一定运动空间,将大大提高模型的抗震性能。
五、我在本组中的工作
1、在小组中参与各部件的设计;
2、用sketchup软件建模;
3、建模后根据各部件的尺寸,与小组成员一起“预制构件”;
4、各构件准备好后粘结;
5、制作宣传图片
六、学习该课程的感想、认识和收获
结构创新设计这门课程动手性学科,其实用性很强,和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联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任何知识,仅从理论上去求知,而不去实践、探索是不够的,所以这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是检验我们专业知识水平的很好机会,是很及时、很有必要的。
这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在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我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这次创新比赛还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并实际操作建模软件的机会。
从这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的过程中我还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东西绝对不是一个人就能设计并制作成的,我真切的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多一个人就多一种思路,我们应该向身边每一个人虚心学习,这次模型设计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获益良多。
第五篇: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个人总结
结构创新设计课程总结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第八届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个人总结
一、创新设计的目的
我们在大学中学了好多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却一直停留在学习认识阶段,却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有些死板,所以老师提倡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与团体合作的能力。
二、结构制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最初设计
最初,给了设计要求后,我小组很快做出方案,但由于材料和我们想象中有所差别,后来就决定采用最简单的方案,示意图:
材料到位后,按材料尺寸重新设计:
1、底板(基础)设计
最初,我小组就柱子与底板的连接方式进行讨论,为使模型更加稳定,最后决定在底板上打孔,将柱子插入孔中,并用白乳胶粘结。
在设计柱子间距(也就是楼层面积)时,最初打算做22mm*220mm的,但后来因材料总长的原因,将楼层面积做成200mm*220mm,目的是增大其中较弱方向的惯性矩,以增强模型在那一方向的抗弯能力。示意图:
底板
2、柱子及柱填板设计
设计柱子高度时首先应考虑到楼层净高要求,还要注意将梁高考虑在内,开始时没有考虑梁高,层高做了符合要求但净高不符合,因此重新设计。从稳定角度考虑,在满足净高要求的基础上,柱子的高低越低对模型的稳定越有利,因此将柱子设计成1100mm高,同时考虑了插入底板和最上层深处的长度。
柱子和梁如果单单依靠白乳胶粘接的话会很脆弱,很容易拉裂,因此想在柱子之间加上两个木条,结果由于考虑总重没有再额外的加撑杆。
柱子用三层木板,总截面面积为20mm*9mm,示意图如下:
柱子
柱子中间填板及卡子
卡子
3、主梁设计
主梁的尺寸主要由它与柱子和次梁的连接方式决定,最初的梁设计如图:
最初主梁与柱子连接示意
这种连接方式强度有限,因此对连接方式进行改进,如图:
梁与柱子的连接方式
主梁1
主梁2
4、平次梁设计
次梁的强度要弱于主梁,因此截面能小一点,经多次试验,将木条劈成一半做次梁承载力减弱。为了保证结构强度,把次梁设成一个木条。
平次梁
5、竖次梁设计 两边的开口与主梁1中间的两个开口卡在一起,起到拉住主梁1的作用,并有很强的整体性。同时,尺寸比平次梁大而且竖向放置,极大地增加了承载力,中间做成鱼腹形既满足承载力要求还能减轻重量。
竖次梁
6、平次梁固定板设计
实际操作中发现平次梁与主梁2的连接很弱,为防止试验模拟地震时被震坏,我们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固。
选一块适当尺寸的板打孔,穿过平次梁,并将其粘在主梁2上。(实验证明效果很好)示意图如下:
平次梁挡板示意图
7、侧支撑设计
前面介绍了柱子的布置情况,模型整体抗弯能力在一个方向弱于另一个方向,因此决定在弱的方向加侧支撑。
支撑的的强度要弱于主梁和柱子。详见右侧示意图:
8、柱底部加固方案设计
考虑到模型加竖向荷载后放在地震台上承受剪切波时会产生很大的侧向力,因此柱的根部可能因乳胶粘不牢而被拔出,所以决定在柱根部与底板之间加固定系统。右侧为示意图:
9、铁块固定架设计
为使铁块在震动中不从侧面掉落,则在每层都要做挡板。
其中一侧在主梁2上粘一“A”字的造型。首先,能起到当铁块的作用;其次,能起到一定的侧支撑的作用;再次,能使模型更加美观。详见右图: 每层的竖次梁上粘4块挡板,防止铁块掉落。示意图如下:
由于这些挡板和竖次梁仅仅是用乳胶粘接在一起的,强度有限,剪切波加到1.0g时挡板被撞掉,因此退出比赛,此时模型整体结构完好无损,所以此处是我们设计的一大败笔。
10、模型效果图
模型效果图
三、关于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我们的模型在剪切波1.0g时由于铁块固定架脱落导致铁块掉落而退出比赛。
原因分析:
1、模型刚度太大,剪切波频率较小时模型振动很小,但频率加大后模型振动非常剧烈,原因是铁块和模型之间太过固定。
2、固定架粘接不牢固,导致铁块将其撞坏,进而使铁块脱落。
四、设计改进总结
首先,我们组的模型梁柱节点连接相当可靠,柱根部与底板也做了加固处理,因此若再更改铁块固定架的形式及其与模型的连接方式,使铁块能在固定架内有一定运动空间,将大大提高模型的抗震性能。
五、我在本组中的工作
1、在小组中参与各部件的设计;
2、用sketchup软件建模;
3、建模后根据各部件的尺寸,与小组成员一起“预制构件”;
4、各构件准备好后粘结;
5、制作宣传图片
六、学习该课程的感想、认识和收获
结构创新设计这门课程动手性学科,其实用性很强,和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联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任何知识,仅从理论上去求知,而不去实践、探索是不够的,所以这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是检验我们专业知识水平的很好机会,是很及时、很有必要的。
这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在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我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这次创新比赛还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并实际操作建模软件的机会。
从这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的过程中我还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东西绝对不是一个人就能设计并制作成的,我真切的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多一个人就多一种思路,我们应该向身边每一个人虚心学习,这次模型设计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