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文言文·汝人识字阅读答案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注】
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
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试题】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译文: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答案】
1. 其子恚曰 / 天下姓字夥矣 / 奈何姓万 / 自晨起至今 / 才完五百画也。
2. ① 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从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其:他,他的;从:听从,依从;遣:送,送走。)
② 过了一段时间,他父亲打算请姓万的亲友来喝酒,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帖。(逾:过,过了;拟:打算,准备;令:使,让,叫。)(2011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译文】
汝州有一个土财主,家产很多,但是几辈子都不识字。有一年,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这位先生开始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形于色地扔下笔跑回家里,告诉他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快把他辞了吧。”他父亲一听很高兴,就照他说的办了。准备好了钱打发走了这位先生。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写完,便去催促。这孩子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简评】 一般初步学习的人,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只有一点了解,就志得意满的以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了,以为全学会了,这般人的幼稚无知,差不多就类似这位写万字的孩子一样。
第二篇: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2015福建莆田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 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
(3)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
(4)公遂止 遂: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2.(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
3.①愚公 ②愚公妻子 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鲁公治园》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第三篇:文言文 答案
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D(率:作榜样)
2.A(表被动,指听到的)
3.D(①表有远见 ③表识人④表仁简)
4.B(表现的是有志节和识人)
5.(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注意“业”、“无耻”以及“奈„„何”的泽法。(4分)
(2)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注意“倨”、“黜”的译法。(3分)
(3)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注意“赋”、“市”的泽法。(3分)
断句: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在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参考译文: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祜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因薏苡招致毁谤,处在嫌疑之间的事情,前代的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祜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祜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祜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祜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祜调出京城任何间相,吴祜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二 答案:
1.D(去,除去)
2.B(B中的两个“既”用法相同,相当于“已经”或“„„以后”。A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作定语,他的;后者作从句中的主语,他;C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承接。D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结果,后者表转折。)
3.C(①是早年经历,④是因故被贬,⑤是写其清廉,均不说明“刚直”。)
4.A(A原文中被“下狱推究,竞贬黜之”的是崔湜等人,不是李尚隐他们。)
5.(1)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3分)
(2)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
官。(3分)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诚,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3断句: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因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洲的铜鞮,近代又移家到京兆的万年。李尚隐二十岁时已通晓经书,多次被举荐,补任下邽担任同州刺史,对尚隐很是以礼相待。
景龙年间,李尚隐担任左右监察御史。当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剖郑情一起主管官员选拔,他们铱附权贵,提前三年使用官员缺额,官民叹息怨恨。不久他们先后主持朝政。李尚隐与同事御史李怀让在朝廷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立案查办,最后被贬官。当时又有一个睦州刺史叫冯昭泰的,上奏诬陷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家,说他们是妖人叛逆。皇帝下诏让御史台去审察案精,众御史害怕冯昭泰刚镇自用的性格,都称有病不敢前往。李尚隐叹息说:“怎么可以让好人遭受冤屈而不替他们中明冤情呢!”于是他越级请求前往,最终为李师等人昭。不久崔湜、郑惜等人又被起用,李尚隐由殿中侍御史降职,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做了魏县县令。崔湜等人被处死以后,李尚隐又从定洲司马提拔任命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任命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历次升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御史王旭滥施威权,被官民怨恨。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查获王旭非法所得大量赃款,王旭由此获罪。尚隐不久转任兵部侍郎,又调任河南尹。
李尚隐性格一向刚正不阿,说话从没有什么隐瞒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他对待下属,大度宽容。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景龙十三年夏天,妖贼制定高夜里进犯通洛门,李尚隐因为犯了没能察觉所治理地区问题的错误,被降职担任桂州都督。临走的时候,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心耿耿,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于是赐给他一百匹杂彩布帛以示安慰,不久他又调任广州都督,并仍充任五府经略使。等到离任时,有个人怀揣金钱要给他,尚隐坚决推辞,说:“我这样做是出自我的天性,没办法改变,并不是出于小心害怕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最终没有接受那人的金钱。他多次调取转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银光初大夫称号,被赐予高邑伯爵位,人朝担任大理卿,取代王任御史大夫。
当时司农卿陈思问引荐大批小人担任他的下属中官吏,暗中偷盗金钱粮食,累积达到数万。李尚隐又检举查究陈思问,陈思问最后被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李尚隐先后三次担任司法官职,总是铲除朝廷上下憎恶的人,当时的舆论因此而非常称赞他。景龙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景龙二十八年,转任太子客。任职后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三 答案:
1.D(奖:辅助)
2.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4.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5.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断句:
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
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
附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四 答案:
1.C(C项“载”,应为“充满”。)
2.C(A项“者”,均可译为“„„的人”;B项“于”,介词“在”;D项均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表目的连词译为“来”。)
3.D(注意对应题干要求中的“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
4.C(结合原文可知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5.答案:(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即使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还是不能了解
详情。何况陛下您深居皇宫禁地呢?(注意准确翻译“虽、理、犹、况”等词语)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仆人随从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商铺,并搜罗商税。(注意准确翻译“徒、托、津、肆”等词)
断句: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是茶陵人,凭借军籍居住在京城里。四岁时就能写径尺大字,景帝召试他,非常高兴,把他抱在膝上,踢给他炒红果吃。后来又两次召见他讲《尚书》的大义,很令景帝满意,就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就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屡次升迁到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因为旱灾皇帝要求官员上书。李东阳摘取《孟子》七篇的大义,附上时政的得失,共写了数千字,呈献给皇上。受到皇上的称赞。
弘治十七年,重建阕里庙完工后,李东阳奉命去拜祭,回来后,上奏折说:
臣奉皇帝的使命远行,恰恰遇上了旱灾,天津一路上,夏天的麦子枯死,秋天的禾苗还没有种上,划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背锄的农民面有莱色。盗贼到处流窜,在青州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和浙东地区流亡的人满街都是,户口变少,军队空虚,府库里没有一旬的储存,官员经年都没有发放俸禄。东南是国家财政赋税的来源,才受灾一年就到了这种程度,北方贫瘠,一直以来都没有积蓄,知果今年秋天再歉收的话,怎么能熬得过去呢?恐怕很有可能会生出**。如果不是臣亲自经过这些地方,那么即使是长期处在官府里,天天整理奏章,也不能知道详情,更何况皇上您位于高高的九重之上呢?
臣访问路上的百姓,都说官府冗员太多,国家的用度没有常例,差役摊派频繁,京城里大兴土木,在军队服役的军士的钱财和力童都不够,遇到轮班上京师操练的时候,宁可死也不愿意。豪门大户的田产大到连接了几个郡县,还在不停地乞求土地。亲王的藩国,需要二三十万的供给。游手好闲的人,托名是皇帝的仆从,常常在关口渡口和城市里广结集市,收取商业税款国家在北方建都,靠东南供给,商贾受惊散逃,绝不是小事。更加上有织造内官,纵容手下作乱,河道的官吏都吓得逃走,买卖人口的事愈演愈烈。这也是臣亲眼看到的事情。!
乡村的情况,那县无从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无从知道;朝廷的情况,皇上您也无从知道啊。开始是容许和隐瞒,后来就成了蒙蔽。容许隐瞒开始不严重,蒙蔽的祸害却特别深重。臣在山东,听说陛下由于灾祸异象频繁出现的原因令群臣无所顾忌地进言。频频下诏降旨,奏章和上疏都陈列在案,但是事情和内廷贵戚有关,一行动就会受到限制,这样时间长了,也就都停止不做了。臣真的害怕今天说的话,又成为虚谈。恳请您拿出以前的奏折,详细加以选择,一定要有所行动。
皇帝(听后大加)赞叹,把这些都交给主管官吏。
当时,皇帝多次召见内阁大巨当面参议政事。李东阳和首辅刘健等人尽心献计献策,对时政的缺点弊端一定竭力进言劝谏。李东阳擅长古文,内阁的上疏多数由他革拟。奏疏写出后,全国上下争相传诵。
第四篇:中考问答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
1.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告诫人们不辨别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之智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①善于自醒、善于思考(能以小见大)②不轻信他人的赞美(透过事物见本质)③善于进谏、委婉规劝、现身说法。2.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采用现身说法、委婉劝说的方式。①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②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与自己作比较,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指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3.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齐王治政的问题很大②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③说明齐王已经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那些?①有邹忌这样敢于进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②齐威王善于采纳建议。
伤仲永
1.题目中的“伤”有那些丰富的意蕴? “伤”表明本文不仅惋惜仲永才华的消失;还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更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重蹈了仲永覆辙的人哀伤。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收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湖心亭看雪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埋下伏笔④心境上的孤独感和愁绪,对故国的思念,难遇知音、不为人理解。2.本文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作用?
绘景写人,相印成趣。作者最后引用舟子的话作结,画龙点睛,说作者“痴”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3.文章用到的表达技巧:①对比,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抒发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故国思念②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由大到小,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公输
1.墨子是怎样说服公输盘的?
先用“北方有侮臣者”引出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在用五个“不可谓揭露“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性以及“义”的欺骗性。2.墨子能够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运用高妙的说理技巧,让楚王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使他明白攻宋无异于“窃疾”,是不义之举②用实力证明楚王虽有云梯没有胜算③思虑周全,事先安排弟子在宋城做好防御准备。
3.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哪三个步骤? ①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②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③模拟攻宋,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4.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的原因有那些? ①不合道义②实力不够,虽有云梯,但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③宋国已经做好了防御战争的各种准备。
小石潭记
1.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由乐到忧。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原本由于贬官后失意、忧伤和悲凉的心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寂寥无人、悄怆幽邃氛围的触发,悲凉心绪随之而来。
与朱元思书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曹刿论战 1.鲁国获胜的原因:取信于民;战前准备充分;把握战机。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3.鲁庄公是怎样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但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做事前应三思,做好充分准备,经过周密的分析后再下判断。4.曹刿在这场战役的表现给了你那些启发?做事要冷静,三思而后行;(从取信于民)可见他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应当仔细观察,周密分析、善于把握时机;沉着果断、善抓战机、有远谋。
5.鲁庄公的“鄙”表现在:①战前三答,寄望在臣子和神身上②战中,急躁、冒进、草率从事,作战时急于击鼓进军、战胜后急于追击③取胜后不解其故。
记承天寺夜游
1.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虚实(动静)结合,比喻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清丽淡雅的竹柏倒影。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赏,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解的大官—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3.“闲人”在此的含义: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和自嘲的豁达乐观。
愚公移山
1.本文运用神话传说结为,借用神的力量: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本文多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举例。①二山的高峻与移山人少力微、简陋工具的对比②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与愚公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敢于斗争对比③遗男的热情参与与智叟的顽固不化对比。鲜明的对比使愚公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
送东阳马生序
1.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①家贫无书—借书抄书②无名师引导—趋百里之外,从师叩问③从师求学时,天寒路艰,生活异常艰苦,一天只吃两顿粗茶淡饭,穿破衣旧袍,以读书为乐,对豪华生活毫不羡艳。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举例赏析。①在勤苦求学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进行对比②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③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马说
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喻指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观念? 全文用了喻物指人的方式,用伯乐比喻知人善任的贤君,用千里马比喻真正人才,将愚妄浅薄、不时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对人才惨遭遇的惋惜和不平。
醉翁亭记
1.三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重点与民同乐)。
2.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①山水之乐②宴酣之乐③乐人之乐。
3.太守为什么“醉”呢?为山水之景、滁人欢乐、宴会的丰盛和宾客的欢乐;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4.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副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被贬之后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陋室铭
1.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文末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对比论证。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着什么样的人?牡丹—“花之富贵者”,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句?结为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态度?“世人盛爱牡丹”,放在结尾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鄙弃。
3.本文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三种形象相对比,用菊花(消极避世)正面衬托,用牡丹(追逐名利)反面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
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站在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孙权劝学
1.鲁肃为何主动与吕蒙“结交”?①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②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③证明孙权劝学意见的正确。
三峡
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①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②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2.从全文看,第4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①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②主要从侧面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秋天萧索凄清的气氛。
口技
1.文章首尾两次交代四个“一”的道具:①清楚地交代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衬托表演技艺的高超②结构上首尾呼应,是文章完整严谨。(技术高:①正面:声音特点②侧面:道具少;观众反应)
2.本文多次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目的是什么?①作者紧密结合口技妙言,描写了听众心理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过程,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②侧面描写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训练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间隔)B.神弗福(福: 幸福)..
C.谢将休士也(谢: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谓:对„„说)..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无劳倦之苦B.先帝不以臣卑鄙何以战 ....
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
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
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
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
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
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
智。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
行了略写。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
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达州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固不可彻彻:变通 .
C.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
D.无陇断焉垄断:阻隔 ..
7.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③④B.②⑤
C.②③D.①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
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日:“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日:“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授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圣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于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于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待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然胡不已乎(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子墨子九距之(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8翻译下列司子。(4分)
(1)胡不见我于王?(2)虽杀臣,不能绝也。
19请用“/’给下面句子划朗读停顿。前后句各划一处。(2分)
杀 所 不 足 而 争 所 有 余,不 可 谓 智
20选择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说公输盘不说B 义吾义固不杀人
请说之不辨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C然然胡不已乎D之 宋之地方五百里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21请概括公输盘的性格特点。(至少两个方面)(4分)
22请就公输盘的辩论技巧任找一点,说说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
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说苑·反制》)
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2分)
2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衣练紫之衣.
(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24.请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2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这个短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