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家族——郭家
我的百年家族——郭家
经管系市场营销本科班 郭乐 20121407006 郭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6位。郭姓来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来源于虢氏,出自姬姓。郭姓如今人口众多。郭氏的始祖记载为郭德广,他于元代因经商来泉州。族谱世系上溯郭姓,源于汾阳王郭子仪。而我的家族就是郭姓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小分支。我们的家就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东董村这个小村庄中,在这个小村庄中,郭姓的人们占据了村庄中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据奶奶说这个我们的家族好几代都生活在这里,而且据说这个小村庄也是最早好几个郭姓人来此而建立的,所以郭姓人多,而因为大部分姓郭,所以村庄中每个家族多多少少有些牵扯。记得小时候我爸爸说我们是大家族,但是今天我们小一辈也把我们很古老的血缘关系忘得差不多了,有时候出门碰见亲戚都不知道该叫什么了,所以正好趁这次的机会来写写我们的家族史。我想,该写写了,再不写恐怕就没人记得了。
我的老爷爷是有两房的妻子,不过并不是像当时好多大户人家那样是同时娶了两房媳妇,而是在我的大老奶奶去世后才又娶了一房妻子的,对这一点我比较敬佩我的老爷爷没有三妻四妾,而是比较专一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中,男人是可以允许有好几房妻子的,好多穷人家也大部分娶了两房媳妇,所以老爷爷在大奶奶去世后而娶了我的小奶奶这点我是十分敬佩的。而我的大老奶奶生下了我的老姑,我的二老奶奶生下我的爷爷,但是两人从小就相处的特别好,如果不是爸爸提起过,我真的会以为老姑和爷爷是一个妈妈生出来的。老爷爷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出生的,因为还小,所以对这一段的历史也比较模糊,但是我的老爷爷对解放战争还是比较了解的。记得老爷爷曾经说过说过抗日战争结束后,本以为苦日子到头了,但是国共两党又开始了解放战争,而且这一打就是四年,经过四年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基本解放,并且于1949年10月1号这一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至此我们生活终于进入一个稳定的状况了,而且这时我的爷爷也出生了.据我老爷爷说,日本侵华的时候,他是见过日本人的。他们那时候占领了我们村庄,而且要到乡绅那里做汇报或是调查什么的。“一个个的小矮个子,很有礼貌,说话鞠躬。派部队驻防城墙,其他的时候基本也不跟本地人做什么接触。我老爷爷那时是个小孩也感觉有些稀奇。”但是那个时候老奶奶说大家都是裹得小脚,而且脚是越小才越好看,每个老一辈的人都追求三寸金莲。但是到我奶奶爷爷这一代就不强制裹脚啦,幸亏在这时就废除了裹脚习俗,要不又有多少人还要遭罪呀。除此之外老爷爷说那个年代还有一件好事就是1948年邢台的土地改革.随着邢台土地改革的进行,据老奶奶说我们家里也分了好多的地,这可把我们家人乐坏了。说完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便再来说我的老爷爷,对他记忆最为深刻的估计就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了,那时候老爷爷已经三十多了,大跃进的时候.这是一个特殊的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年份,中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代。到处都是叮叮铛铛的炼钢声,以炼钢为职业从。现在流行的观点看,一九五八,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十分吉祥的年份,一九五八,就是“依旧吾发”的意思,象征着发了还要发,但是爷爷说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的,虽然是大跃进,但是记忆中的童年,除了毫无顾忌地游玩外便是饥饿和寒冷。此时国家是人民公社化,都吃大锅饭,而且国家集体分配,而粮食是定量供应的,每月23或者25斤不等外搭玉米粉之类的,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并且按着人头分配。还好老爷爷就有两个孩子,家里吃饭的人比较少。但即使这样,爷爷也说有时老奶奶为了使他们的肚子能吃饱,常常熬稀的给爷爷们吃,一撮米一大锅水,这样饱是饱了,但肚子越撑越大如同得了吸血虫病,容量越来越大,所以小时候。吃饭在爷爷家就像冲锋打仗一样,嘴里扒着饭,眼睛盯着锅,全神贯注地侦察着周围的动静,哗拉拉一家伙,三五分钟就将饭菜一扫而空,结束主战斗。接下来是打扫战场,将落在桌上的饭粒一颗颗放进嘴里,然后用舌头将碗舔得一干二净,一切都是干干净净,吃完饭却好像还没开饭一样。所以爷爷曾经笑着说家里基本上再用不着洗碗涮锅揩桌子,这客观上大大减轻了老奶奶的日常家务劳动。到了1960年食物就更紧张了,而且这时家里几乎都没有来源,爷爷说那时候都吃糠熬饭,熬树皮汤喝。因为爷爷奶奶经历过这种困难的日子,所以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爷爷奶奶们也特别节省。
1967年我的爸爸出生啦,那时候我的爷爷也特别开心,因为毕竟是农村里,所以重男轻女毕竟会重些,所以当我爸爸出生后,据爷爷说那时家里都特别高兴。后来又过了几年轰轰烈烈的文革活动开始啦。如今对文革有印象的也是就是我爷爷啦。那时候我爷爷说那时候冲到最前面的都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和工人子弟,而像职员家庭出身的学生们,则一般都在观看。因为爷爷那时已经成家,所以对这些事情也不参与。所以也在观看。而且村子里也没有特别大的资本家。唯一抄的一家是原来是地主的一会人家,但是他们家早在土地改革就败落了,但是因为他的家庭成份是资本家。所以一天下午十几个人来到他们家,他们家就在一条小巷中,是一排很多家庭挤在起的木板房;看上去也不富裕;完全不是想象中的资本家模样,看样子是找不出金砖、银元、。但那些人认为资本家是狡猾的;可能故意装穷呢。于是,为首的几个人就满屋子翻箱倒柜找了一遍,什么也没有搜到,就草草收兵了。后来我们村子里也就没有什么吵架的事情了,但是听爷爷说,那时候通过广播说1966年8月中的一天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全国的红卫兵;并接受了红卫兵代表宋彬彬的红卫兵袖章。这一消息振动了全国,也给全国的红卫兵运动打了一针大大的强心剂。于是全国红卫兵活动高涨。到处都是“斗、批、改”。到处是恐怖。每个人在家里都要学老三篇,学语录,每次吃晚饭前也好像外国人做祷告一样,要唱《东方红》歌曲。虽然文化大革命终于过去了,但是今天听爷爷将这时候的历史中的这些事讲出来,自己心里也仍旧是有些心酸。莫名的想感慨。
再后来就是到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啦,改革开放和我们关系不大爷爷说,因为我们毕竟是内陆,而改革开放的是沿海城市。所以这时候我们家过得还是很贫穷,而且这时候叔叔出声啦。爸爸曾经看我们买的衣服说小时候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七零八落的。仿佛是在重复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也就是院子里的老人们常唠叨的那句俗语:新阿大、旧阿
二、破阿
三、落拓阿
四、换糖阿五,意思是说给老大做一身新衣,老大穿不下了,把这件旧衣服给老二穿,老二差不多穿破了给老三穿,到老四穿这件衣服时,已是补满了补丁,就好像一面万国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补丁都有,等到老五穿上时,已是成布条了,分不清本色了,就好像货郎担里人家用来换糖的破布条。但老五这件衣服有一个好处,就是厚实保暖,一件可以当二件。所以爸爸只能期盼着过年,因为从爸爸晓事以来,只有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而且过年才、能吃上肥肉,也许现在我们都特别的挑食,讨厌肥肉,但是在我们爸爸的那个年代里,肥肉也是值得期待的,而平常最常吃的就是一块盐豆腐,不过这也算是好的了。后来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改革也从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的过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三大地带梯度转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要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投资重点和恰当的投资比例,使东部地带的发展和中部地带以及西部地带的开发能够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家里也开始逐渐富裕起来,这时候我爸爸妈妈也结婚了。而且这时候我们村子里也开始包产到户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这个想法很早就开始实行了,不过真的到我们村子里也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啦。
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21世纪新世纪口号的不断提出。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啦。我们村子附近的厂子也不断的建立起来,发展最大的最快的估计就是邢钢了和煤气公司啦。所以随着邢钢和煤气公司的不断发展,开始向我们村里不断的占地买地,而对我们来说这也有个好处,所以为了占地,我爸爸当成占地工进入了煤气公司,这也许是个好的转折吧。所以从此之后我们家里也越过越好啦,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家族之中有四个女儿,并且两个姐姐都结婚啦,还有五个男孩,家族的人在我们这一辈也多了好多,所以今年过节我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爷爷笑得乐开了花,因为在爷爷的观念里,人多就是好,因为在老爷爷那一带,就爷爷一个男孩,而且爷爷就生了两个儿子,到了我们这一代孩子们特别多,老爷子当然乐的开心啦。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家族可以不断兴旺。
第二篇:影响世界的十大百年家族
影响世界的十大百年家族
家族是历史进程中特定时代的产物。19世纪3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之时,产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家族。
世界上有十大百年“家族帝国”,历经沧桑,影响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从其起源、发展、传承轨迹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这些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可以看出近百年来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肯尼迪家族:权倾美国政坛
肯尼迪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第一政治家族”。这个爱尔兰后裔的家族,许多成员在哈佛大学就读,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甚至还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
肯尼迪家族第三代的乔伊·肯尼迪,刚走出哈佛大学校园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他投资好莱坞电影,在大萧条时期炒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时他又将目光投向政坛,帮助罗斯福竞选总统。乔伊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为9个子女——肯尼迪家族第四代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约翰·肯尼迪成功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让家族的辉煌达到了顶点。其间,他的两个弟弟罗伯特和爱德华,也在联邦政府内任要职。
2008年,正是由于肯尼迪家族的力挺,奥巴马才当选,美国终于产生了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随着爱德华的过世,肯尼迪家族在美国政界的显赫地位不复存在了。但在成功地将“火炬”交给奥巴马后,肯尼迪家族的影响力将长存。
温莎家族:
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温莎王室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名、最富有和最传统的皇室家族。1837年,没有子嗣的汉诺威王朝第五任国王,从近亲中挑选了年轻的侄女维多利亚继位。当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在这个小姑娘手中,英国将达到全盛。
1917年,维多利亚的嫡孙乔治五世,下令王室改姓“温莎”。自此,英国王室被约定俗成成为温莎王朝。维多利亚嫁给了她的表兄阿尔伯特,开始在国事上倚重有治国才干的丈夫,二人被成为“梦幻组合”。这对“梦幻组合”生育了9个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和欧洲各国王室联姻。多年以后,维多利亚女王因此成了欧洲的祖母。她离世后,留下了一个本土面积扩张两倍、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至今,温莎家族传承了7代,已有了一套成熟的培养继承人的方法,培养出来的王子,基本都具备广博的知识、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度的忠诚性。他们懂得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王室的行为和权限,因而能让家族以超强的生命力延续下去。
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所处的时代,则是科技飞速发展、媒体无孔不入、王室备受窥视的时代。查尔斯王子和威廉王子的恋情备受瞩目,王妃被狗仔队追逐„„上任50年来,真正需要女王处理的,只有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
摩根家族:全世界的债主
“约翰·皮尔蓬·摩根,是资本家中的资本家,名震世界金融圈,连总统和当权者都向他求助。他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在1907年的金融恐慌中,他策划了对从信托公司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有救助行动。”这是摩根财团缔造者皮尔蓬的简介。19世纪后半期,皮尔蓬趁很多铁路公司在萧条时期倒闭之机,迅速实现了对铁路企业的控制。到1900年,皮尔蓬控制了2/3的美国铁路。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皮尔蓬敏锐地感觉到,国际投资的时代已经到来。他开始考虑在菲律宾、中南美洲、日本及中国进行投资。此时,墨西哥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到了破产边缘。皮尔蓬大量买入,日后通过低买高卖大发横财。接着,他又买了阿根廷、英国的公债,到20世纪初,摩根家族成了名副其实的“全世界的债主”,全球第一的“金融帝国”。
现在的摩根家族后人,几乎全都退出了金融业,也基本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但是“摩根”,在美国人的心中,仍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如今,一个家族维系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命脉的神话,难以再现。
尼赫鲁家族:统治印度百年
如今走在印度大街上,随便问路人下一届总理可能是谁,答案几乎众口一词:“拉胡尔·甘地。”作为尼赫鲁家族的第五代传人,40岁的拉胡尔·甘地的风头之劲,压过了所有的老牌政治家。
翻开印度百年现代史,随处可见尼赫鲁家族的踪迹。一家先后出现过3位总理、5位党主席。从当年莫蒂拉尔放弃万贯家产,毅然带领儿孙追随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呕心沥血,到印度独立后,祖孙三代先后执政40多年,推动印度从贫穷落后走向自力更生,尼赫鲁家族做出了非凡贡献和巨大牺牲。开国元勋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独立斗争中先后入狱9次,尼赫鲁的独生女英迪拉和外孙拉吉夫也都于担任总理时被反政府组织暗杀。
尼赫鲁家族之所以领袖辈出,除个人因素外,离不开印度独特的文化环境。几千年来,印度存在着有钱人施舍庇护穷人的社会现象,后者以忠诚和感恩的态度回报。民众对家族的忠诚甚至高于对国家的忠诚。倘若有人出身高贵,又肯为穷人奔走呼号,那他就会被奉为圣人。这就不难理解尼赫鲁家族何以统治印度百年。
保时捷—皮耶希家族:
汽车王国霸主
2009年12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收购了保时捷汽车集团一半的股份,到2011年,两者将合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汽车集团。而大众集团当家人费迪南德·皮耶希的外祖父,就是保时捷集团现任董事长沃尔夫冈·保时捷的爷爷——费迪南德·保时捷。而且,这两个集团都是由这个已经过世50多年的老头缔造的!
费迪南德·保时捷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天分。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他发明的电动汽车引起了轰动。1931年,他在斯图加特建立了保时捷设计所,要生产所有老百姓都买得起的轻型汽车。后来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生产出了风靡全球的“甲壳虫”汽车。保时捷去世后,将家业平分给了儿子和女儿,女儿又同意让儿子代管,这为日后的继承权之争,埋下导火索。
几十年的争斗之后,保时捷—皮耶希家族终于可以暂时心平气和地一起经营他们的“汽车梦”了。
洛克菲勒家族:
不吃免费午餐的奋斗者
从洛克菲勒家族神话的创始人约翰·戴·洛克菲勒算起,这个美国首屈一指的财富家族已经繁盛了六代。依靠对石油的垄断和价格操纵,洛克菲勒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其敛财的诸多行为也遭到了公众的批判。但洛克菲勒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那样冷酷、贪婪的人,从16岁做售货员开始,他就把自己收入的1/10捐赠给慈善事业。随着财富的增长,他的捐赠也不断增加。他出资创立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药物研究学院(即今天的洛克菲勒大学),设立洛克菲勒基金会。至今,许多学校、医院、科学基金会、教会组织等机构,仍在接受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的捐赠。而第五、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也不再是主宰美国的富豪阶级,而是广泛活跃在各个阶层和领域,推动环保,资助科学、艺术,用自己的钱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坏习惯能摆布我们,左右成败,它很容易养成,却很难伺候。”“机会永远都不会平等,但结果却可能平等。”这些箴言出自洛克菲勒的家书,至今还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被奉为“创造财富帝国的圣经”。
默恩家族:
贝塔斯曼集团掌舵人
德国西部的居特斯洛市,全市9万人,其中一半都是贝塔斯曼的员工,不少人还是世代相传。1835年,卡尔·贝塔斯曼在居特斯洛市建立了卡尔·贝塔斯曼出版社。
贝塔斯曼的真正起飞,是在家族第五代莱茵哈德·默恩时期。战后,德国人因为经济拮据,很少去书店买书。莱茵哈德建立了一个俱乐部——“贝塔斯曼读者俱乐部”,其主旨是:改变读者去书店的老传统,让书去找读者。很快,如雪花般的邮购目录飞进无数德国家庭的信箱。
默恩家族一直注重公益,拒绝单纯追求财富。非营利性质的贝塔斯曼基金会目前持有贝塔斯曼76.9%的股份。曾有德国媒体问莱茵哈德:“如果不把股份交给基金会,而是把贝塔斯曼集团抛上市,默恩家族也许就是世界首富了,你为什么不这样做?”莱茵哈德回答说,做首富对默恩家族来说“毫无意义”。
TXT小说共享论坛是书友们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的理想场所 http://freetxt.5d6d.com 影响世界的十大百年家族
现在,贝塔斯曼作为一个大传媒集团仍在蓬勃发展,并把中国作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心。
华纳兄弟:创造娱乐帝国
鞋匠本杰明·华纳的四个儿子先是开了一家电影院,又逐渐涉足影片发行和制片业务,终于有了1923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的诞生。
在百年发展史上,华纳公司制作了《卡萨布兰卡》、《蝙蝠侠》、《黑客帝国》、《哈利·波特》等众多经典大片,也造就了一大批影坛巨星。华纳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让电影“会说话”。1927年,华纳公司的电影《爵士歌王》开启了有声电影的时代。随后,华纳公司一口气推出12部有声电影,几乎横扫美国电影市场,并一举跻身好莱坞一流电影公司的行列。凭借贴近社会现实又情节凶险的“强盗片”和“黑帮片”,华纳公司又成为好莱坞利润最可观的公司。
但没受过太多教育的华纳四兄弟,创业成功后,很快产生了矛盾。1967年,老四杰克·华纳将他的娱乐帝国卖给加拿大一公司,此后的几十年间,这个娱乐帝国不断被抛售,名字屡屡被改写,但始终姓“华纳”。如今的时代华纳已经成了美国文化的代名词,华纳的孙辈中仍有人在公司供职,但他们不再是老板,而是“打工仔”——祖父们书写了家族辉煌,但给家族造成的伤害同样清晰可见。
居里家族:
三代夫妻的科学浪漫之旅
世界上许多孩子都读着法国居里家族的故事长大,这个家族共有5人先后4次获得3类诺贝尔奖,而且每一代都是夫妻携手完成某项事业,并传承至今。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因“纯镭隔离法”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妇的大女儿伊伦和青年物理学家约里奥结婚,约里奥决定延续“居里”这个伟大的姓氏。他们因此被称为“小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次女艾娃则为家族带来一个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女婿,夫妻俩一同为国际儿童事业奔走。伊伦的女儿海伦则嫁给了著名原子学家马歇尔·郎之万,又沿着父亲约里奥开创的道路,成为核物理学科的奠基人。
居里家族优秀的科学基因,遇到了居里夫人这样天才的头脑,堪称是科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强强联姻”。而且,居里的女儿、外孙女也都延续了这样的传统,以至于法国人常常笑谈:“全法国最聪明的一批人,都跟居里家的人结了婚。”
2002年,居里夫人的外孙出版了《研究工作的激情》一书,被视为一次“家族总结”,它让我们懂得,为什么这个家族几代人都把生命献给了科学——因为他们身上“都燃烧着炽热的激情”,这就是居里家族的灵魂。
甘比诺—高蒂家族:
美国最大的黑手党
说起美国黑手党甘比诺家族,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美国电影《教父》。片中原型,就是这个黑手党组织的创始人甘比诺。
1902年,卡洛·甘比诺出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当墨索里尼上台后,开始驱逐黑手党。甘比诺偷渡到美国后,加入黑帮,熬成老大后将黑帮的名称改为“甘比诺家族”。“不听命,就丧命。”他的这句格言,每个家族成员都奉为铁律。到20世纪60年代初,甘比诺控制了纽约的码头工会,走私、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年收入达到5亿美元,成为一个“黑色帝国”。甘比诺一辈子劣迹斑斑,但至死都没背上任何罪名。他的故事被戏称为“美国的黑色传奇”。
现任甘比诺家族的“教父”是46岁的小高蒂,他被指控有11项罪名,案件至今没有审理完结,审判一次次无果而终。毕竟审判一个黑手党“教父”是相当麻烦的!
刘洋//摘自《环球人物》2009年第32期/
http://freetxt.5d6d.com,TXT小说共享论坛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NBA细节
1月22日,洛杉矶湖人队造访纽约。主队尼克斯近来战绩依旧不佳,但由于客队是科比·布莱恩特领衔的湖人,麦迪逊花园球场依旧爆满。湖人当家在客场受到的欢呼几乎和嘘声一样多,并且在最后时刻发威,有惊无险地带领球队战胜了尼克斯。这样一场普通的比赛,NBA如何在细节上体现出体育商业的领先之处?
麦迪逊花园球场是美国东岸传奇性的体育馆,能够容纳观众两万人,最远的看台已经在几十米的高空。即便如此,哪怕是买了25块廉价球票的观众依旧能够得到良好的视野,不会有观看障碍。球场提供的食品饮料价格相当平民化,如果是三五好友一起看球,一百块钱也能吃饱喝好。如果你实在太high,喝多了,球场还提供指定司机送回家的服务。
赞助商也见缝插针。比赛间隔电讯公司T-mobile邀请现场球迷投篮赚现金。一个幸运的家伙在现场几万人的加油声中,投中四球,在T-mobile的铃声里抱走250块。航空公司Delta也有类似活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就能赢一张机票。通常这些游戏都能让参与者出点儿小丑,博现场观众一笑。
除了这些赞助商游戏,比赛分节或中场休息的间隔如果没有乐队表演,也有人拿着高射炮向高空弹射纪念品。“炮弹”掉落之处,都有一小阵骚乱。本场比赛,甚至还出现了中国杂技。见多识广的纽约客们看呆了,湖人后卫法玛尔甚至走了神,不听主教练讲战术,回头看表演了。
而最终,这场比赛真正的焦点不是演员们,甚至不是布莱恩特,而是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他不是带着雅兴来看球,而是为了海地地震筹款。湖人中锋加索尔当场表示,下半场客队每得一分,就为地震捐出1000美元。
克林顿还鼓励大家说,美国的军队和国防力量已经充分参与到海地灾区的救援行动中,日夜奋战挽救垂危生命。每个美国人都有理由感到自豪,现场掌声雷动。
说完这些,你应该能够看到,真正成功的体育商业如NBA已经不是卖票数钱那么简单。这块庞大而复杂的拼图里面有偶像制造、品牌营销、餐饮娱乐,甚至还有慈善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部件都被紧密无缝地拼接到一起,让你不知不觉变成了球迷。最终,你是湖人粉丝还是尼克斯粉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NBA已经从快乐的你手中的信用卡上,划走了一大笔钱!
马良//摘自2010年1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三篇:崔氏家族百年家训范文
崔氏家族百年家训
河北省行唐县庄头村崔氏家族,系当地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诗书继世,人才辈出,其传承近200年不绝的《崔氏家训》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核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崔氏子孙。
至今,全村1200多名崔姓族人,以家训为宝,家家悬挂家训,人人能流畅地背家训,并且族人们都按照家训中的教诲去做人做事,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崔氏独有的良好家风。
崔氏家训背后,是一个大家族重文化、礼仪、孝悌传家的历经200年的传奇故事。
《崔氏家训》妇儒皆知
庄头崔氏不只是成人,而是在孩子婴幼儿阶段强化家训教育,目前庄头崔氏几乎都会背家训。让崔家56岁的老媳妇贾清琴很自豪的是,自己的孙辈都能熟背《崔氏家训》,2岁多的小孙女崔家诺刚一学说话,儿媳就教她背家训,一有客人来,小家诺就高兴地用童音呀呀诵来:爱国守法,为官必廉;聚财万千,济贫更贤;远恶近善,心有佛龛;祖宗虽远,祭奠往返;五伦孝首,父母必然„„
或许小家诺还不懂得家训的意思,但她知道,她背诵家训,是奶奶、爸爸、妈妈都高兴的事。而她7岁的哥哥崔家成则有了自豪的理解,“这是我们崔家的传家宝。”
家训端正地悬挂在贾清琴家客厅中最显眼的墙上,有了它,使得这个普通的农家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俺家从小就按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教育孩子们,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可孝顺了!”说此话时,贾清琴很幸福。
听说村里崔家的孩子们都会背家训,在采访现场,正巧有同族9岁的小朋友崔天开和崔家成一起玩耍,他们俩很自然地一口气把家训背完,让记者感到很震惊。恪守家训的崔氏族人
崔氏东院后裔,61岁的崔世勇的老屋里收拾得很整洁,家训端挂在中堂,左边精心装裱着父母的照片。
听说采访,崔世勇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爷爷崔炳麟信息灵通,思想意识超前,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他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羊毛厂和肠衣厂,到清末民初成了家产显赫的商贾之家,我二爷爷生两女无子,我的曾祖父以上几代又是单传,再加上我家殷实的家境,我的二爷爷若在一般人家,完全可以纳妾续后。然而崔家把家训的告诫放到第一位,“一夫一妻,切勿淫乱”,在崔氏家族,“纳妾”自然是一种耻辱,是永远抬不起头来的事情,情况严重的还会被逐出家族,不得入谱和入坟。不光我二爷爷恪守家训,坚决不纳妾,从庄头始祖发展至今,无论是绅士商贾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纳妾之人。男子只有在妻子死后,才可以续弦。建国后出台了《婚姻法》,夫妻感情实在不合,才有离异再娶的个别现象。”
在今天看来,“一夫一妻,切勿淫乱”的思想在崔氏家族里教诫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崔氏的族人在家训的教诲下没有迷失方向,崔家目前在外发财、做官者甚多,在男女关系上都不敢越雷池。
崔氏先祖用智慧制定了崔氏家训的开篇:“爱国守法,为官必廉”,成为了一代一代子孙的人生标杆。
行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刘文武说:“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爱国人士,就是庄头崔氏家族的崔载之。”
崔载之是崔氏东院清末文举“大先生”崔梅植的孙子,他的伯父叔姑兄姊都是清末民国年间从事教育工作的开明人士,崔载之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曾在多个院校任教,25岁就著书立说,写出《文学概论》一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后在傅作义部第三十五军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在傅作义的资助下,他在北平创建了《平明日报》和《奋斗日报》,这两份报已载入中国报业史。为了北京千年文物不受损坏,人民生命财产不致涂炭,他利用傅作义的关系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建国前夕,他参与起草拟定了和平解放北京的实施方案,并代表傅作义签定了协议。和谈完成后,崔载之在当时以叶剑英为首的临时机构——北平联合办事处工作,任副主任秘书,帮助调度国民党部队及军管会接管事宜,建国后,任职水利部办公厅主任,1961年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周总理亲自送了花圈,在追悼会上赞扬他为和平解放北京和祖国水电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生。
还有很多崔氏后人投身于抗日求解放及抗美援朝战争,更有南院崔志尧、西院崔来成、崔俊杰叔侄二人等在革命早期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崔氏家训里教诲的“爱国”之魂。“五伦孝首,父母必然”,崔氏注重孝道。解放前,家族如有不孝子孙,族长可以动用家法。实际上,无论是以前还是当代都出现过不少让人称颂的孝子孝媳,有的甚至被写进了县志、上了报纸和电视台。
崔宾志举例介绍“祖宗虽远,祭奠往返”这条家规说:“每年正月初三,崔氏子孙都要到祖坟祭奠,有在外工作的,大年初一可以不回家,但大年初三必须回来祭祖。即使不记事的小男孩都是被大人抱着上坟祭祖,从小就被灌输不忘祖宗恩德的观念。”
行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刘文武说:“庄头崔家历代为官出仕者甚多,近年也出过许多县处级以上的干部。我认识的几个崔家出的县级领导,口碑都很好,最大的特点就是谦和、规矩、正派,没有违法乱纪有骂名的。现在看来,与他们良好的家风家训直接相关。” 崔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治家秘诀
在行唐,曾经流传很多崔家读书、重文化的歌谣,比如:“一溜子七里峰(村名)出粉条,庄头的崔家穷上学(xiao),独羊岗孵鸡芝麻糖,西庄里的鸡鸭遭了殃。”“谁家里闺女正待嫁,找个媒人到崔家,举人秀才到处是,要饭里棍子(乞丐)也有文化。”
庄头崔氏东院七宝堂后代72岁的崔栓妮非常精通家族的历史典故,要想了解崔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最权威的人士非崔栓妮莫属。说起历史,崔栓妮显得异常兴奋:“我们崔家注重读书,历代出了不少文人,从清朝乾隆崔氏始祖定居至今,庄头村一直被誉为‘文化村’。崔家的老祖宗崔成功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人,在县衙任县丞后定居庄头,才华政绩非常出名,崔氏发展到了第五代‘清’字辈的时候,几乎个个都是才华出众的文人,道光二十九年我们崔氏东院七宝堂之一崔清泮中了武举,这事县志都有记载,朝廷为了褒彰他的才华功绩,在庄头村东崔氏祖坟墓道旁立了一块御制皇碑,碑上刻有‘皇清烈赠武略奇伟太学生崔公墓道’,破四旧时这块碑被毁。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崔氏有文化的文举更是举不胜数,几乎‘清’字辈,‘植’字辈,‘炳’字辈个个都是才华绝伦的读书人,全县几乎无第二个姓氏能比。当时行唐及周围其他县科考的学生们对庄头崔氏家族的渊博文化非常崇拜,到庄头找崔氏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最为突出的就是我们东院七宝堂的崔梅植,是清代文举,人们都称他‘大先生’,他毕生以兴学为志,民国年间他的子女孙辈都置身教育界„„”
记者翻阅了《行唐县志》,仅光绪年间就有多处庄头崔氏“重视读书”的记载,另据七宝堂宗祠遗址出土的一面碑文记载,“家富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意思是拿出一部分田产的所得或盈利,为族亲的教育经费。为了让子弟能读书,崔氏家族这种互助的家庭氛围,保证了崔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当初崔氏这种义田制或叫学田制,到一百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上才诞生了“助学基金”,可以看出崔氏教育思维的超前意识。
说到“重视读书”的家风,村民可谓热情高涨,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南院49岁的崔合林说,他的父辈弟兄六人,开始家里只有一间半房子,家境异常艰难,然而爷爷奶奶宁愿挨饿受穷,也必须让他们读书识字,兄弟几个都很有出息,其中四叔崔进明是铁路工程师,五叔崔忠圻是哈工大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是我国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科技二等奖,主编《金属学与热处理》全国通用教材。六叔崔进青是军事学院毕业,就职于一个军事院校。堂兄弟们有的迁居其他省市,哈尔滨、北京、天津、太原等地,无论他们走多远,家里都张贴着我们的崔氏家训。
现年78岁崔氏南院的崔进全退休前是庄头村小学的校长,老人家介绍:“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崔家也让女孩们个个走进学堂。崔家历代读书明理,有出息的这么多,主要是崔氏家训精神财富的传承,在我们崔家人的心目中它比金钱还重要,所以他们的才学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崔氏西院68岁的崔黑妮家里挂着用红色实木框装裱好的崔氏家训镜匾,格外引入注目。她嫁于本村的张氏,是父母的独生女,父亲早逝,母亲在世时,她和丈夫子女一直在娘家生活,自幼受崔氏良好家风的熏陶,对崔氏家训格外看重,她说:“虽然我的孩子们不姓崔姓,但是我和丈夫都要求他们必须张贴家训,背诵家训,传承我娘家的文化精神,领悟其中教诲,从中受益。” 一份家训的传奇收藏史和不朽生命力
据考证,庄头崔氏始祖崔成功于清乾隆年间在县衙为官,他公正清廉,政绩卓著,以才华智慧闻名,后定居庄头村,“崔家大院”由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历代修缮,规模日渐扩大,在九十年代整体坐落和布局还依晰可见,足以见证崔氏家族的文韬武略和昔日的辉煌。
崔成功非常注重后代的教育,创“崔氏家训”之开端,其后形成的南、西、东三院支系历代子孙积极推崇,家家都把家训悬挂于中堂。崔氏家训,114个字,是崔氏先祖为人处世、治家乃至从政的智慧总结,传给后人,推动着崔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辛亥革命打破封建宗法制度,解除了家族长制,被打上封建主义文化烙印的“崔氏家训”遭明令禁止,土改后,崔氏家训真传墨宝所剩寥寥,文革时期破四旧,辉煌百年的崔氏家训遭到灭顶之灾,随着家族中老人们的去世,崔氏家训一度渐行渐远,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没有连贯的记忆了,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小时候的印象和听来的故事„„
但是,家训里的精神像流淌在崔氏后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崔家人,他们在为儿子找对象时,有人还会说上一句“娶妻求贤,艳生祸端”来作为标准,真正的出 处却无从考证了,直到2010年崔氏南院崔建强在爷爷奶奶的遗物中发现了目前崔氏家族中唯一一份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崔氏家训原件,才使被淡忘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崔氏文化重获新生。
崔建强的爷爷崔志尧是行唐县第一任中共县团委书记,当时他的家就是党组织的一个秘密办公机关,1933年他参与领导了轰动当时的五县(行唐、灵寿、新乐、正定、藁城)农民联合暴动,因为叛徒告密暴动很快失败,国民党疯狂地捕杀革命党人,组织上命令崔志尧等党的骨干立刻转移。因为家里有很多党内机密文件和一些进步书籍他来不及烧毁,临行前托付新婚妻子付三妮烧毁,从此与家人中断了联系(直到2010年家人寻找,才确认他在江西被日军残害,时年25岁)。
那时,付三妮刚十八岁,新婚数月,出于对丈夫懵懂的爱,舍不得全部烧掉丈夫的书籍,她和年幼的小叔子们秘密烧毁党的文件和一些进步的书籍,留下了一些丈夫平时学习的书。这些书蕴藏着她对丈夫的一生漫长的思念和等待,因而,使她付出了一生的时间辗转收藏。
起初,付三妮把这些书放到自己房间,在土坯墙砌个窝儿,再用泥抹平,聪明的她还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在那贴上神像做掩护。几年后为给三弟腾婚房,她搬进大院角落里的小柴房,那会还经常有日军到村里扫荡,她就把书放到一个柳编箱,密封好,再让三弟盘个小炕砌到炕洞里。1940年,崔家在村西地里盖房,她又趁夜色把柳编箱放到崔家和北邻家南房的夹墙里,上面棚上顶子,不让进雨水。1963年发大水,崔家北墙倒塌,家人发现了付三妮珍藏书籍的柳编箱,书籍保存完好。家人从没细细翻阅书籍的内容,只道是付三妮对丈夫的感情“信物”,都不敢谈起“它”,怕捅到她的伤心之处。
文革开始,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五弟崔福坤被迫对柳编箱里的书进行第二次焚烧,付三妮留了剩余不多的几本书,用自己结婚时的蓝包袱连同她珍藏了多年的嫁衣和一些分家文书藏起来。她不敢声张,更不敢拿出来翻阅。1996年,付三妮去世,按她的遗愿,穿上自己当初结婚的嫁衣入葬。她疼爱有加的过继孙子、正读高中的崔建强把奶奶的蓝包袱和珍藏了一生的书籍视作奶奶的遗物留下。2010年,为了报答奶奶生前无私养育之恩,崔建强下决心寻找爷爷的遗骨,圆奶奶夫妻团圆的遗愿。为了找到爷爷的线索,他详细地翻阅了奶奶留下的书籍,在一本1906年清末的国文识字教科书里,发现了一张发黄的祖传《崔氏家训》。
触摸着稍有粘连的“稀世珍宝”,崔建强感慨万千:奶奶没上过学,当初只是把爷爷的书籍当成夫妻间的信物,秘密珍藏了60多年,历经战乱和文化浩劫,两次焚烧险遭厄运,冥冥之中这份凝聚着崔氏先祖智慧的《崔氏家训》不该失传,逃过一劫又一劫,可称奇迹。
《崔氏家训》重获新生,博得了崔氏后人对付三妮的追忆、敬仰和感恩。“崔氏家训”焕发新的生命
这份家训的真迹墨宝落款是“清·庚寅年”,经崔氏家族和相关部门对内容、笔法、纸张和崔氏相关历史等综合鉴定,此文物是庄头崔氏祖先的遗训,经历代相传,于清道光十年(1830),南院崔志尧的前辈新婚或分家时手抄于祖上的家训,后又经数代相传,到民国年间传承到读书习字有文化的崔志尧手里,奇迹般地留下来。
崔建强有他的认识,他说:“从奶奶遗物里发现了《崔氏家训》后,激发了我对崔氏家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的热情。今天,我们随时都可能在无尽的信息和诱惑间迷失,这份家训是祖先用心灵告诫我们后代为人的处世宝典。一个家族的传承,绝不是生儿育女血脉的延续,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作为崔氏的后代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恪守、传承下去,推动家族的兴旺。家兴业旺了,国家才能强盛,社会才能和谐”。
为了加强崔氏家族对《崔氏家训》的重视和传承,教化宗亲,崔建强下大力量抢救性整理挖掘崔氏文化,他联络宗亲崔宾志、崔永林、崔冬组成家族委员会,走访调查家族谱系历史,反复梳理归纳,推敲论证,亲自撰写并独资出版印刷《崔氏家谱》,2014年年底,借新春到来之际,崔建强连出资带策划,在县城组织了一场隆重的庄头崔氏家谱发布大会,到场的崔家后代都积极地登台背诵家训,族人纷纷请要崔氏家谱和家训,场面甚为壮观感人。
出生在内蒙、随父辗转生活在太原的崔建平听族人说了这事,和妻子专程赶过来,他说:“这是祖先文化传承的大事,无论如何我得赶过来。我们崔氏家训,不次于朱子家训,我给我们兄弟四人请回了家训和家谱,人手一份,都裱起来。”他兴奋地说,女儿也手抄了一份家训,贴在自家屋内,医院里的好多同事看了都特别感动。
今年7月11号晚上,崔建强又联络宗亲在庄头村小学内组织了一场有关家谱家训的崔氏家族文化消夏晚会,家族内男女老少几乎都到场了,个个乐不思归,大大激发了宗亲后裔的家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目前庄头崔氏出现了“家家张贴家训,户户重视家风”的繁荣复兴现象,恢复了文章开头描述的“新婚夫妇背家训”的风俗。
第四篇:金毓嶂:爱新觉罗家族百年往事
金毓嶂:爱新觉罗家族百年往事
清末以来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革中,爱新觉罗家族,这个中国曾经最显赫的家族,从皇族人家变为普通家庭,其主要家庭成员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迁,他们在这种变迁中聚散离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金毓嶂,中国清朝皇室爱新觉罗的后裔,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末代皇帝溥仪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任之子。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皇帝无儿子,应该从其家族内的兄弟的下一代里挑选继承人。根据家族架设和其长子身份,金毓嶂应为大清帝国皇帝的继承人。以下是金毓嶂对家族往事的讲述。
祖父载沣:废除王府请安制
1883年2月12日,我祖父爱新觉罗·载沣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内太平湖醇贤亲王府清荫斋西厢房。其生母是曾祖父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清王朝第一代醇亲王)的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祖父一岁被封辅国公,六岁晋封为镇国公。
1891年1月,曾祖父奕譞病故,七岁的祖父承袭醇亲王爵位。1894年(光绪二十年),祖父全家自太平湖醇贤亲王府,移居什刹海后海北河沿新修的醇亲王府。由于曾祖父奕譞的关系,祖父很早就步入政坛,位列朝班。
祖父深受其父影响,为人谦和,做事谨慎,老成持重。1908年,我的大伯父、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推上皇位。随后,祖父奉慈禧太后遗命为监国摄政王入朝理政。
1911年清帝退位后,祖父在醇亲王府中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安于现状,不留恋过去高官显贵的生活,不逆历史潮流而动。后来,日本人利用大伯父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祖父非常反对,并再三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不参与伪满洲国的公事。
祖父精通满文,曾经用满文和汉文记日记。凡祖父不愿意他人看到的内容,便用满文记录。这些日记后来捐献给了国家。
祖父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天文、地理、绘图等,不少人认为,如果不是出生于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家庭,祖父可以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家。祖父喜欢看书,每天大部分时间在书房度过。
由于民国时期我家长期无人在外做事,没有其他收入,家计主要依赖祖上的积蓄维持,天长日久,我家的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祖父也安于这种日渐贫困的生活,吃穿用度很简朴。
祖父共有两位福晋,嫡福晋瓜尔佳氏生二男三女:溥仪、溥杰、韫瑛、韫和、韫颖;另一位福晋邓佳氏生二男四女:溥倛(三岁殇)、溥任、韫娴、韫馨、韫娱、韫欢。
祖父思想开明,接受新生事物快。民国时他较早地剪掉了辫子,不穿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新中国刚成立,祖父就废除了王府里沿袭多年的请安制,他告诉家人“以后不用请安了,互相之间叫同志吧”。
虽说祖父在别的方面比较开明,但他讳疾忌医,始终不相信西医,甚至有时中医也不相信,不愿意看病吃药。他相信命运,认为人的生死都由天注定,他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信条。
1951年2月3日,祖父在家中去世,终年68岁。祖父的丧事由父亲操办。直到祖父去世,他都惦记着溥仪、溥杰两个儿子。
大伯父溥仪:对新生活怀着极大的热情
我对大伯父溥仪的记忆始于他特赦回京之后。
1945年8月伪满洲国灭亡之后,时年39岁、在伪满洲国当了十多年傀儡皇帝的大伯父溥仪与二伯父溥杰在逃往日本的途中,被苏联红军俘虏,1950年由苏联遣返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59年12月,大伯父获特赦,从抚顺坐火车回北京,我父亲、五姑等人去火车站接他,他穿着一身抚顺战犯管理所发的棉袄棉裤下了火车。
大伯父初回北京时,住在位于前井胡同六号的五姑家。这年12月9日,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厂桥派出所户籍办公室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将自己的户口报入五姑家。在文化程度登记栏,他填写的是私塾十一年,籍贯和出生地填写的是北京,在婚姻状况栏填写的是离婚。
后来,大伯父住在全国政协的宿舍,其间常常到兄弟姐妹家走动。由于长期改造形成的习惯,他不管和谁见面都说:“我有罪,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见到我们孩子也这样说,时间长了就不说了。
特赦回京的大伯父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常常迷路,在亲戚中逐渐形成了他去谁家就由谁负责把他一路护送回家的惯例。他经常到我家来,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所以每次回去都是我送他。大伯父再婚后,因为有了自己的家,他到兄弟姐妹家的次数才逐渐减少。
由于大伯父前半生始终生活在特定的小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他和社会几乎没有接触或者接触很少,回到北京之后,他的一些行为和方式总是显得很特别,与众不同。比如他排队等候公共汽车时,公共汽车进站了,为了礼让,他把所有等车的人以及售票员都让上了车,自己站在最后,售票员以为他不上车便让车开走了。结果车开走了他还在原地。他看到有人拿着笤帚扫大街,认为应该维护道路环境卫生,就帮助他们扫地,从熟悉的地方开始扫出去,等扫完了却发现自己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地方,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他对新生活、新社会怀着极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国家分配给他的工作。刚回到北京时,他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学习、劳动。之后,他成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主要鉴别处理文史资料以及写作《我的前半生》一书。
国家给予大伯父的待遇也很好,他的工资很高,刚特赦回京时月薪约一百元,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后,月薪约二百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收入。
1967年10月17日,大伯父因患肾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61岁。最初,他的遗体火化后放置在老山骨灰堂。1980年5月,国家为他和其他人一起补开了追悼会。追悼会后,他的骨灰改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被家人移至清西陵的一个陵园中。
二伯父溥杰:与日本妻子相依为命
二伯父溥杰出生于1907年4月16日,比大伯父小一岁。二伯父十五岁进毓庆官伴大伯父读书,从此,他的命运与大伯父的命运紧密相连。
1929年至1935年,二伯父到日本留学,学习军事,毕业后在伪满政府任军官,专门保卫“满洲帝国”皇帝溥仪。
1937年,经日本关东军策划安排,二伯父与日本皇族亲戚嵯峨浩缔结政治婚姻,但这一政治婚姻却传为佳话,婚后两人感情和睦,历尽磨难,相依相伴,育有女儿慧生和嫣生。
1945年8月二伯父被苏联红军俘虏后,于1950年由苏联遣返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获特赦回到北京。其间,长女慧生在日本伊豆岛的天城山自杀。
获释后二伯父与妻子在北京重逢团聚,1994年在北京逝世。二伯父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
二伯父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很注意个人卫生和仪表整洁,不管在家里还是外出,每天洗漱都要用四十多分钟。每次外出住旅馆,他总是早早起来,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因自己洗漱太久耽误大家的时间。
二伯父夫妇团聚后一直居住在护国寺五十二号。护国寺五十二号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是祖父购买的产业,后来分家时分给了他,那时他还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
二伯父家的家务不用他和二大娘浩亲自料理,国家安排了一个照顾他们生活的保姆,另有我们家族中的一人做他的生活秘书。“文革”期间,周总理曾经给二伯父夫妇特批了日本护照,让其可以自由回日本,但他们始终居住在中国。
“文革”结束后,二伯父夫妇多次回日本省亲,看望亲戚朋友,并为增进中日两国的友谊做出了努力。日本亲友也多次来中国看望他们。
1987年6月20日,二大娘因病去世。二大娘的去世使二伯父悲痛欲绝,给他带来巨大打击。二大娘去世不久,他也不得不住院观察、休养。
1994年2月二伯父去世后,我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的一半骨灰撒在北京西山上,另一半骨灰安放在日本的爱新觉罗社,和二大娘及其长女长眠在一起。遵照他的遗愿,护国寺五十二号捐献给了全国政协,后来成为全国政协一个部门的办公用房。
父亲兄弟三人中,他与溥仪、溥杰两个哥哥经历不同,他自小在祖父身边。1947年,为避免国民党军警特机关强占王府房舍,在祖父的支持下,父亲利用王府的空房,在家里创办了北京私立竞业小学,既当校长又当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连房产带学校一并捐给了国家。之后父亲不再担任校长,调到其他学校当老师。1988年,父亲从厂桥小学退休,年近七十,退休时是厂桥小学高级教师。
第五篇:一个百年家族的轮回
一个百年家族的轮回
------读《百年孤独》
丰县中学高三(17)班
赵添懿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之作《百年孤独》,自出版时就备受关注,甚至一度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开始跻身于世界文坛。
《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以猪尾巴婴儿组成了横亘百年的一个循环,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们在这个怪圈内重复着同样名字的人做的一切。
马尔克斯将整个拉美大陆浓缩于马孔多小镇。20世纪是工厂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收入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底层的小人物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产生了迷茫与孤独。在马孔多最后的几年里,阿拉伯人只会坐在他们破烂的商店前,而黑人们也只是在摇摇欲坠的屋檐下哼着忧伤的曲调。和整个拉美一样,长期与外部隔绝使人们陷入了贫穷落后的境地,从而使他们逐渐冷漠并将自己保护在精神上的内核中。这就是孤独。
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马孔多人对文明世界的一切都认为是神奇的事物:对磁铁的惊讶;对假牙的吃惊;对冰块的赞叹和对电影院的厌恶。同时,他们的生活中,超自然的事件比比皆是:普鲁登西奥的鬼魂,奥雷良诺上校在小时的预知,何塞.阿卡迪奥在死后血流到乌苏拉处报信……他们相信魂灵,相信预感,相信天命。这样,作者在最后用飓风将马孔多一扫而光并预言“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重新出现了”的意图也显而易见了:打破百年来的循环和停滞,扫除世纪中的落后和迷信,而并非是对拉美命运的悲观。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在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仪式上的讲话》)”。旧的秩序被毁灭,重新诞生的自然就是新的秩序。而一个崭新的马孔多和布恩诺迪亚家族(拉丁美洲)也必将再度涌现,当马尔克斯写到奥雷良诺上校死亡的时候,他失魂落魄,倒在床上默默流泪。在马尔克斯心中,他们不仅仅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甚至是他的孩子。他的心中是不希望布恩迪亚家族随风而逝的。
其实,《百年孤独》和《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将当时的社会环境浓缩于一个家庭中来展开描述,同样有着超自然的现象且在书中起关键作用;都是家族由辉煌走向没落(前者是名望,后者是财力),甚至连两人对待书的态度都一样:马尔克斯因奥雷良诺上校的死而流泪,而曹雪芹更是“书未成,芹泪尽而逝”。
事实上,《百年孤独》和《红楼梦》的地位是相差仿佛的。和《红楼梦》类似,我们无法真正读懂它,我们只能在任意一个想起它的时候品味它。
薄雾轻梦
------读《三三》
丰县中学高三(17)班
赵添懿
一直以来,沈从文对湘西的描述都是干净简练不加雕饰的,如同出水的莲,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简简单单地放在那里便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三》正是一朵如此的莲。
如《边城》一样,《三三》中有几个意象反复出现:河水、鱼、狗,在沈从文的笔下,这已经成了乡村的象征。他手中的笔勾勒出一帘似真似幻的梦:天真的少女,质朴的农家人,清幽的环境,朦胧的爱恋。
是的,和乡村一样,沈从文写的爱是清澈透明的,翠翠萧萧三三夭夭,无一不是如此,而三三是最单纯的一个,她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感情,只是凭着少女的本性行事。和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三三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这也造就了她的纯洁。
当读到三三和母亲一起幻想城里的情景时,不禁莞尔。在质朴的农家人心中,那是共同的城市,是绝大多数乡村人心中共同的影像。而从城里下来养病的少爷则代表了城市。与其说这是两人之间的情意,不如说是城市与乡村的一次交流,作者并非将少爷的死当作交流的结束,反而是让三三经历了淡淡的失落后,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局,三三还会继续生活,仅仅会偶尔记起那段时光。就像《边城》中傩送的离开和翠翠的等待,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而由梦境转变为现实。
沈从文的确是在造梦,三三的纯真,乡村的美好构成了这幅静谧的山村图,但结局又将我们拉回了现实,至少结局是安详的,和开头一样,“以什么样的姿势被挖走,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始终需索。”
或许,本来没有那么复杂,翠翠萧萧三三夭夭她们,都是在风景如画的乡村中过着安安静静的生活。偶尔被人拨动了心扉,便以单纯的姿态对待爱与被爱。沈从文不会给她们一个真正悲剧的结尾。虽然是悲剧的形式,但总会留给读者一个美好的想像空间。
而这,就够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读懂这些文字,只要记得在某个美丽的地方,有个爱过的女孩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或许也是很美的结局。
悬崖边缘的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丰县中学高三(17)班
赵添懿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在刚出版时被许多人所不屑,但经过时间的考验,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极高地位却是无可争辩的。
全书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份,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约两昼夜的经历和感受,将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他愤世嫉俗,对什么都看不惯,不肯读书,满口脏话,抽烟,酗酒,甚至召妓;另一方面,他向往美好生活,遇到募捐的修女便慷慨解囊,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伸手擦去,对妹妹菲芘真诚爱护。而他在两天的流浪中遇到的欺骗和丑恶,则让他对世界失望透顶。以至于产生了装成聋哑人去南方生活的幼稚想法。霍尔顿的矛盾行为和他的想法,实际上是二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先行者,他的行为只是一个萌芽,还没有达到那种放纵的程度。
由于社会现状,无奈的霍尔顿面对妹妹的追问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段话比较长,不过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最经典的一段话。霍尔顿想当一名守望者,恐怕是与他的遭遇有关,曾经他也是“几千几万个小孩子”中的一员,但连续被四所学校开除后,他已经跑到了悬崖边上。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堕落,这才产生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想法。
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所呼喊的“救救孩子”相类似,霍尔顿的愿望也是保护孩子,不让他们走上通往“悬崖”的路。
当书的结尾处,霍尔顿在雨中看菲芘玩旋转木马的时候,他打消了离开出走的念头,心灵开始融化,虽然没有交代霍尔顿是否成为了他梦想的守望者,但他至少不会在走向那条通往悬崖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