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时间:2019-05-15 07:5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第一篇: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安浩

2012年冬

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

(一)曾孙:安浩

一转眼,太爷离世已经六年了。每每想起,这六年恍如隔日,他和蔼的笑容在我脑海中并未有一丝淡去,我仍然会时常想起他,我生命中重要的老人,我的太爷。

人生的残酷随着成长的脚步被我逐渐了解,自是从很久以前便有对死亡的恐惧。恰如佛家所说“万物终归尘土”。没有经历过的事总是让我们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就似未曾目睹过灾难就不会觉得生命之脆弱,不曾经历过穷困便不能体会生活之艰辛。因此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死亡似乎是离得太远,且家中长辈本于农田出身,早年受苦出力,身体也都硬朗,从小到大,并未经历过亲人离别,自然也不会去想,从未想过。直到六年前太爷去世的消息传来才让我开始真正思索这些事。学校的教育让我们变得思想呆板,许多重要的东西却全未学到,生活才是真正的课堂。

太爷的离去让我无法相信,那是一个平静的中午,我照旧从学校回来,带着一身疲倦,放下书包准备吃饭。然父亲便告诉我“你太爷过世了”。我不太明白,似乎脑袋一片麻木,一顿后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却又无法相信,彷如一句玩笑一样,用了一些时间才确定这是真的。自此,我便明白的亲人的离别,那时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太爷了。高中的学习与生活本就紧张,让我根本无暇顾及亲人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主动走动,而太爷的离开就像一面镜子的破碎,终于让我看清了人生的无奈与必然,不再目光短浅,只看到我自己的现状。于是,太爷的葬礼便开始了,而我也终于有时间来安静的思考,回忆我的人生了。

在我出生以来,太爷的印象就一直存在于我脑海之中,我无法回忆起是谁告诉我太爷是谁,因为我记事起就已知道他便是太爷。童年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任何事都值得自己乐一番。那时太爷住在山上老旧的小院中,那里留给我许多回忆,我依旧清楚地记得木框架和生锈的铁丝贴片组成的院门和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高高的门栏,石制的房台以及小小的形状不规则的院子。现在会想起这些,依然是那样的熟悉。小时后每次去,太爷都端坐在炕头,似乎很少见到他下地来,连做饭都是在炕上进行。并且有着自己独有的炊具——黄土做的三支脚小泥炉、熏得发黑的砂锅、一只老旧的大搪瓷碗,都已经用了很久,已无从得知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太爷有一只挂在墙上的篮子,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东西之一,因为每次我们去太爷都会从炕上站起来,从篮子里拿东西给我们吃。一颗熟鸡蛋或是一把葡萄干,我会高兴的将鸡蛋拨开抹点盐吃掉,这也是太爷爷教我的。葡萄干则会放入口袋,一次一颗放入嘴里含一会儿再慢慢吃掉。这些片段现在时常想起,和家人一起聊天总会说起,不禁让我想起太爷的笑容,总是听别人说太爷的厉害,但却从未见过,在我印象中,太爷一直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的慈祥老人,这应该是对我的特别待遇吧。太爷却也是位倔强的老人,对自己的事、周围的事总是有自己的看法,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现在回想起来,作为那年代出生的人,实属不易。至于此,我的童年回忆便结束了。

五岁时我进入小学开始读书。对于我来说,童年本就是很模糊的概念,因为实在太短,上学后便是学生了,没有童年的自由自在而每天都要去学校读书。自那时起,我的童年已踪影全无,而见到太爷的机会也变少了。那时太爷还是住在山上的小院中,每次回到老家,爷爷奶奶总是嘱咐我们“去看你太爷去”,我便和姐姐妹妹们一同浩浩荡荡一路跑下去看望太爷,太爷依旧会从篮子里拿出鸡蛋或葡萄干分给我们吃,我们便你一言我一语陪太爷说话,可以看出太爷的高兴挂在脸上。可是小孩子总是呆不住的,我们待不了一会便离开了。那时我的思想也很简单,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太爷的生活是孤单的,然那时我们竟未发现离开时太爷的失落,也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将一位老人独自留在那里,那样的生活他究竟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就在我上二年级那年,举办了太爷的八十五岁大寿。这在我们整个家族史上都是非常特别的一天。那天来人特别多,大家都到了,三叔还找来电视台的摄影师拍摄留念,现在依然保存着那天的录像。那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和裴祖菲比武的事。他可是正统的学过武术,而我是自学自创的“江湖拳法”,我两一交手便十分激烈,各不相让,最后也未分出胜负。那天太爷真的很高兴,喝了不少酒。现在想来,这种大喜之事真的很少,以后很长时间未曾遇到,摄影师定格了那日太爷的笑容,让我们现在依然可以随时看到,那时九七年的冬天,一个令人难忘的冬天。

为了能让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九岁那年,父母带我们来到天水市定居,那是的我正上四年级。由于收入低微以致生活一度十分拮据。对我来说那好似一段灰色的回忆,那时回老家也只能在假期。太爷也从山上的小院搬到了山下果园边的平房中居住。至那时,便开始注意到太爷的屋内供着佛龛,太爷自己手中也总是握着串佛珠。我不认识佛龛中所供的究竟是哪位菩萨,但却认得旁边一张图片上的地藏王菩萨五个字,图片中的菩萨很像电视剧中的唐三藏,也不知是不是。小屋不甚明亮,从门中映入的光线正好照在佛龛与图片上。炉中的香一直燃着,未曾断过。除此以外,其他东西都是原来的旧物,据说东西是太爷自己从山上搬下来的,可见那时太爷身体依然硬朗。他任然坚持自理生活,依旧是在炕上做饭,还时常亲自去罗家堡赶集。现在想起来,已年近九十的老人却比现在的年轻人更精神,更热爱生活,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也许与他信佛教有关,或是他年轻时的经历所致。太爷的自我意识总是很强,这也许是年龄所致,老人的自我意识总是比较强的。

再后来,大爷为了照顾太爷方便,便将太爷接到天水市居住,当时住在乡干楼上。那时父亲常常带我去那里,他们有我不知道的事要谈,也许是工作上的吧,我无心关注,便去里房太爷处坐会。太爷的东西依旧没有变化,只是又多了一台专门播放佛经的录音机和一张照片。照片上太爷站在一位老僧身后,老僧身披袈裟,端坐在一把圈椅上。应该是位方丈吧。太爷依旧每日烧香、听经、盘珠,每天都是如此。有大爷大婆在身边照顾日常起居,生活也简单了不少,偶尔还会出门走走,有一次竟自己步行到亲年南路的老房中来,可见身体状况依然不差。然而也就在那一年,举行了太爷的九十大寿。记得那天好多蛋糕,大家都赶了过去,房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在一起为太爷祝寿。太爷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也是十分高兴。气氛十分火热,大家难得聚在一起,爷爷叔叔们把酒言欢,姑姑婶婶们帮厨聊天,我们这些孩子也很久没见面了,又有那么多蛋糕,便痛快的玩了一晚,直到深夜方罢。大家尽兴而归,说起来也已过去十年了。

再后来也不只是什么原因,太爷又回老家了,他的倔强是没有人拗得过的,也许是怀念老家吧,老人总是希望落叶归根。于是他又搬回山上的小院中去生活,大婆一直在身边照顾着。我也是从初中升到高中,时间更加少了,整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好似一段录像循环播放,假期少的可怜,有时一年也不能回老家一次,直到那天中午,父亲告诉我太爷去世的消息。

大家又聚到了一起,筹备太爷的葬礼,我也请了假回到老家,大婆告诉我们太爷走时很安静,是在梦中去的,并未受任何痛苦。家里的气氛似乎很平静,还有很多人说这是喜事,当时我很困惑,无法理解为何太爷过世算是喜事,陪伴于身边的亲人离开算喜事么?

葬礼就这样开始了,那个冬天很冷老家已经下过好几场大雪了。送葬的队伍很长,吹嗦喇的师傅吹吹停停,重复着同样的调子。棺材大且厚重,很多人吃力的抬着,我端着太爷的照片走在最前面,大家心情沉重,默默地前进。太爷被安葬于老家的祖坟处,和太太在一起,安详的沉睡了。

太爷的离开带给我的并非巨大的悲痛,而是沉沉的思念,让我觉得生活缺失了某些东西,内心空荡,时常胡思乱想,生活也似乎变得萧瑟了许多,干什么都没有心思,而有时却又焦躁不安。太爷的离开也让我开始思量人生,思考这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始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后来想想,太爷信佛也许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吧。这几年我见到听到许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受病痛折磨却又不舍离开这个世界,才渐渐明报像太爷那样寿终正寝且无牵无挂的已是非常好的,心中才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2012年冬 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二)

曾孙:安浩

每当想起太爷,那音容笑貌好似就在眼前。他离世后的这六年匆匆忙忙很少有时间静心思考,也再没有看到那种和蔼朴实的笑容,太爷的笑容也定格在了那一年,那张照片上。让我无法忘记。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六年呢?今年是太爷诞辰一百周年,回忆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只叹时光匆匆流逝,许多事都已成为过去,只能于脑海中独自回味。

在我的人生中,家族占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我生于一个大家族。发展到现在虽然算不上人丁兴旺,但也是儿孙满堂,且四世同堂。大爷曾告诉我“一个家族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人,只要我们有人,那什么都可以创造”。后来渐渐长大才慢慢明白了此话的真谛,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了。

每个家族都有其自己的精神与文化,这可能是看不见听不到抑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它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体内,就如血液一样在我们体内流动,代代相传。这不是可以传授的学术,而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影响。就似太爷影响爷爷,爷爷影响父亲,父亲再影响我。所以我能感受到一些非家人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运用着它。它使我有了一种意识,不与其他人一样,我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它又让我明白了很多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意义。如果要让这种精神文化传承下去,那首先我们要努力生存下去。物质的创造远远不及这种精神文化的诞生重要,而它却比想象中脆弱,现在物质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抛弃了很多我们传承几千年的东西。换句话来说,我们都为自己而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人生长寿不过百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我们还要为先辈,为后代而活。这不是负担,而是自己应担起的责任,这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不应抛弃的东西,有许多人无法感悟的东西。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中,我从小便深受大家的影响,自小耳濡目染便将很多东西印于脑海中。在我脑海中,太爷对我的影响虽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深的。家中长辈从小就开始讲给我们很多道理,管教也算严厉,于是从小就没干过出格的错事,就在十分平淡的生活中长大。太爷原来是住在老家的,后来被大爷接到天水市来生活,再到后来自己又回到了老家,那已是鲐背之年了。

太爷的生活一直简朴,很多东西都是用了很久很久的,起码在我的印象中从未变过,一只大的搪瓷碗我记得非常清楚,在生活方面也是尽量自理,听爷爷说太爷八十岁时还能背着一筐东西上山,可见身体非常健康,常常自己做一个人的饭。太太走的非常早,而太爷去世时父亲已过不惑,这么多年来都是太爷独自生活着,大婆一直在身边照顾着老人。其实我见到太爷的机会并不多,只因上学太早,只有假期才能回去看望他。每次去看望他时,他都会教导我们一些东西,比如用手比划着对我们说:“枪是这样扎人的”。他不太过问关于学习成绩的事,而是告诉我们“读书够用就好”,现在常常想起这句话,这句话说得很好,很贴切。的确是读书够用就好。中国的教育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原来的填鸭式让人们认识到了只读死书而忽略其余方面教育的后果。对于太爷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不要读死书、无用书、不好的书,其实很多东西都不能在书本中学到,重要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生活中,这是其一。再者说读书够用为标准的话,那读多少才算是够用呢?似乎是永远不够吧,因此这句话也常常驱使我去读目前还不够用的书,这是其二。太爷当初告诉我这句话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不知道,这只是我自己带主观色彩的理解,但在我心中这句话堪称经典,每每想来回味无穷,包含了太多的哲理在其中,这是来源于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的哲理。人生的积淀总是非常宝贵,因此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会请教于长者。许多太爷说过的话依然萦绕于我耳边,这其中是夹杂着太爷的人生经历的。

太爷年轻时曾干过很多行当,虽是在农村居住,却常常出门在外,走南闯北,做过各种生意。那时做生意可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本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尤其是对于中国西北地区,遍地都是占山为王的强盗,势力有大有小,转瞄准单行客下手,小则拦路抢劫,大则杀人越货,心狠手辣无恶不作,人们外出都是结伴而行,货物的运输十分滞后,根本没有火车汽车,大多都采用人力运输。太爷也就在这种时代干着自己背货买卖的生意,他做的生意什么货都有,也是到处都去,看市价什么好就去背什么,宝鸡、平凉、甘南等地去得最多,曾经从宝鸡往天水背棉花一背就是十八年,背着一两百斤棉花步行来去,晚上常露宿野外,吃干粮,独自一人行走在兰州到天水的荒山野岭间。在那样的时代,自然也要有些防身的本领,太爷曾告诉我一般如果遇到两三人的小毛贼便直接打倒,却没有说遇到人多时是怎么样的,想到这里便体会到了这一路艰辛,岂是能如此简单,大小盗贼太爷必定是遇到过的。做这样的生意谈何容易,但太爷依然坚持做着,换而言之,如果当初太爷没有四处辛勤奔波而是在家务农的话,也许我们这家族也不会发展为如今的规模,太爷也不会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验。曾经的一个决定就会改变如今儿孙的命运,而曾经的受过的苦和累则会变成儿孙宝贵的经验与真理,这便是传承下来的东西。

令人遗憾的是太爷赖以走南闯北的一身功夫以后是看不到了。爷爷们虽然都少年习武,但都未学到太爷全部,传至叔父辈已经很少有人练习了,纵然学过都已全然忘记。当时太爷的功夫已很厉害,而太太更是高手。据说有一次太爷要出远门,但不放心太太一人在家,恐盗贼来袭,太太抵挡不了,自己又在外无法保证家人安全,便有心试上一试。于是出门之后,扮作强人从墙上一跃而入,想看看太太要如何对付,结果太太无意间瞧见有一黑影翻墙进院子里,顺手抄起一条填炕用的耙子便迎了上去。太太出手准且狠,一经交手,几下就打得太爷大叫,太爷吃痛忍不住才连忙出声“是我!”,太太听得声音是太爷,方才停手。太爷见识了太太的厉害,终于安心上路挑货,自此再没有为此操心,只要家里太太在便放心了。到后来,三位爷爷都学了太爷的功夫,但都仅学了一部分而已。到现在爷爷们身体好、精神足,这也是受了太爷的影响。家中老人健在,实在让人觉得心里踏实,还能常常给我们一些生活的指导和思想的指引,修正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太爷开始信佛已是后来的事了,也许是年龄大的人是需要一些信仰来填充生活,也许是太爷这么多年经历了许多事后有所感悟,对这个世界又有新的看法,参透了一些事吧,只到晚年太爷才开始信佛供佛。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十分高兴且安心的。信佛向善总是比无所事事好多了。太爷信佛并非是一发不可收拾,而是平淡的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敬佛信佛而不痴迷其中,将其思想作为一种方法或看法来体会并加以运用,平时却不对我们讲这些东西,只是偶尔告诉我这些东西好。太爷佛龛前的香却是从未断过,至少每次我去看望他,香炉中都飘着一缕轻烟。起初都是太爷自己去买香,后来太爷身体偶有不适无法去赶集时,便会让别人带一些来。我从未见过太爷诵读经文,他总是在手上盘弄着珠子,很多时候都在沉思。其实只要自己真的诚心向佛,内心得到解脱,精神得以升华便够了。

太爷的离世带走了很多独属于那一时代的东西,以后再不会重现,却也留下了很多令我们受益无穷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者,许多传统文化都这样流传了下来,我们也应将太爷留下的这些加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后人。纵然后人没有见过太爷,但太爷已经影响了我们,我们也会继续去引导他们,太爷已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给我们他最宝贵的东西。

太爷并未读过书,但他却有自己的人生哲理,看待事物非常透彻且记忆力非常好,甚至到九十岁时还能将自己原来经历的事与周围的人的年龄去处记得非常清楚。大爷编写了我们的家谱,其内容便是太爷口述而来,记载了自我以上数代人的生年、名字、去处、相互关系,有十几页内容。太爷说如果早几年的话肯定记得更多,很多都是那几年忘记的。自此便有了家谱。那时他常常对我们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所有的事我都是记得的,什么我都清楚得很。”那时我并没有在意,而现在则渐渐明白了老人的心境,终于了解了当时太爷说这句话时的复杂心情了,只是现在未免有些晚了。太爷去世时我十六岁,那时毕竟有些事还不太懂,现在有那么些无奈,但毕竟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在老人离世之前更多的理解他们更多的陪伴他们走完生命中最后的路程。他一生为人正直,教导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每当想起太爷,和他在一起的情景便历历在目。

他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这家族的繁荣,他用自己的哲理教育着我们的人生,他用自己的经历做为我们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昌盛,孩子都读书受高等教育且认真努力,中年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且辛勤奔波,老人精神状态极好且身体硬朗。太如能看到此情此景,看到我们都长大成人,团结且勤奋,该会露出他慈祥的笑容吧。

2012年冬

第二篇: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太爷生平简介

艰辛的一生 勤劳的一生 智慧的一生 成功的一生

——父亲的生平概括

安宝玉

二O一三年元月十九日

艰辛的一生,勤劳的一生,智慧的一生,成功的一生

——父亲的生平概括

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腊月初十日,父亲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华歧乡安集村一个穷苦家庭。爷爷当年65岁,就给父亲取乳名六五。奶奶在未生父亲前梦了一个梦,她梦见海头村的大海和小海要移到其它地方去。山上突然飞来一个白胡长须者拄着拐杖,容貌神采奕奕,很像故事里神仙的样子。当时奶奶和村上的很多人要看庙会去,这老者在人群中对奶奶讲:“两个海就在你们脚底下,你们希望两个海移走好,还是不移走好?”其它人没说话,奶奶随机说当然不移走好。老者说只要你把你怀的孩子生下取名“镇海”,这两个海就不移了。奶奶不假思索的回答“行”,只要生下是男孩,我就取此名。旁边很多人问老者,为啥取这个名字海就不能移走。老者说天机不可泄露,说完老者不见了。奶奶惊醒后,把这个梦说给了爷爷。奶奶生下父亲后就和爷爷商量,给父亲取名“镇海”,但要长大后叫。父亲十岁那年,爷爷有了病,病的很重(伤寒),就把父亲叫去对着奶奶说:“我这病好不了,待我死后,你长大成人,神仙给你取的名字才能被大家叫。这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只能告诉你最亲的人。”父亲听了牢记在心中,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20岁后,在陕西背棉花时才叫起这个名字,父亲一辈子给谁也没讲过。1967年农业学大寨改海造田,父亲看着两个海流向河里,他也上年纪老了,从此这个名字再也无人叫。父亲90岁那年,在市医院做了手术,有一天把这个事讲给我们听,叫我们记下,有机会是否把两个海能恢复。大哥跑了很多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此事没有办成。

父亲从小离开爷爷奶奶早,受了很大苦,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勤劳的一生,智慧的一生,性格坚强,意志坚定、永不放弃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爷爷奶奶去世前六年,大伯长期赌博,爷爷叫大伯经商(做生意),身上带着24个银元,两头驴,结果叫大伯全输了,一个人回家。这可把爷爷气坏了,要打,拉不住大伯,就叫大伯把一口袋粮食搬一下,结果叫爷爷用粮食口袋把大伯压在地上,就狠狠地打了一顿。大伯就跑了,一走是十七年,回家后再次走十三年。本来是一个困难的家庭,叫大伯这样一折腾,更是雪上加霜。爷爷年老多病,奶奶日夜操劳,大伯在外,不知是死是活,杳无音讯。爷爷奶奶商量决定,把大妈和二伯撮合在一起成了家。尽管大妈不同意,但在爷爷的威严中大妈不得不按爷爷的安排行事。随后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家中就由二伯大妈掌家。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二伯养活不了一家人,父亲饿的皮包骨头,穿着破布衣服,确实快要饿死。那时父亲才十二岁,独自离家,到本村不太富裕的万顺子家去干杂活,万顺子爷爷是一个有善心的人,收留了父亲。每天跟着他们的家人干些零活儿(寻柴、扫院、寻菜、喂猪、担水),晚上住在杂草堆里。过了些日子,见父亲干活老实、勤快,就叫父亲住在他家,干了一年零三个月。有一天父亲给猪寻菜,见上了二伯,二伯叫父亲回家帮他种地,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几天后,二伯来领父亲,男主人不在,女主人说:“我家把你弟弟喂活,这里有二块银元你拿上,做为你弟弟在我家干活的工钱。”二伯真不懂事,他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伸手拿上了两块银元。父亲叫了个“二嫂”说:“你把我的命救活,就好得很,还给什么工钱。”二伯瞪了父亲一眼说:“快走。”就把父亲赶回了家。以后那家男主人都给别人说,我家把啥娃子救活了,他哥来领他弟时,连一句人情话也没有说。从此,父亲农忙时,跟着二伯干农活;农闲时,跟着二伯外出从事小商小贩。家境贫困,迫使父亲从小就动脑筋,学任何东西又认真又专心,学啥会啥,而且都比他人学得快,做得好。他学做瓦罐三年,跟师傅学了一年,就能独自做,独自烧。学习珠算、记乘法口诀,安成叶只教了一两遍就记会了。由于学得太快,只教了三变九,九变九,就不教了。父亲本人慢慢学会了“四飞归”,又慢慢学会了“狮子滚绣球”。我们几人上小学时,父亲都传授给了我们,在全乡会计考核的珠算当中,我得过第一名。父亲十一岁时才穿上单裤,在十八岁时,第一次穿上棉裤,上衣都是二伯穿旧的棉衣,可见当时家境困难到何等地步。父亲起初跟着二伯背过油、盐、粮、席子、竹萝等,后来在十八岁时,从陕西宝鸡向天水背棉花,一共背十八年。起初给别人背,最多背一百八十斤,每年背十八回,每回往返走十八天,后来有本钱了,就给自己背。这沉甸甸的四个“十八”的数字,伴随了父亲最宝贵的人生,父亲经历了很多坎坷,碰到过很多新鲜的故事,用父亲的话说,经历之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总揽父亲一生经历,除上所述,还在省内平凉、定西、兰州等地贩运过粮、油、水烟、布匹,在礼县、清水、平凉等地牵过驴、牛、羊。在甘南、宁夏、张川等地卖过布匹、羊皮、药材。在陕西割过麦、压过场。在甘谷、秦安、徽县等地贩过辣椒、水烟、酒。父亲什么苦活都干过。不论是冬天的严寒,路上雪很滑,还是夏天的酷暑,烈日当头高照,父亲都坚持经商,背着极其沉重的货物,一步一步向前行。哪里有钱挣,他就到哪里去,他的吃苦、勤劳、肯干、明理、聪颖,留在了他同时代人的心中。父亲脾气有时急躁不好,这是他对自己人就这样。对待他人他总是善意、讲理、施舍、帮人,总是替大家说话、办事。他性格刚直不屈,坚持公正、平等待人。父亲是我们家发展的旗手,也是里程碑,也是公众认可、受大家崇敬的人。

父亲在学做瓦罐时,在王家铺娶杨氏为妻,生一女,年龄还小,先母就因病早逝。民国二十六年,母亲来到家,同年和二伯分家。大伯的人虽不在,但一份财产留给二伯。分家后,二伯和父亲一样穷,挖了土窑先住了下来。之后,二伯和父亲各自为阵,独自跑自己的光阴。父亲除有八亩山地,一无所有,父亲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和母亲辛劳的操理家务,家中逐步好起来。父亲每外出回家,都会带来好消息。到1949年解放时,二伯家山地不到二十亩,瓦房无有,日子过得艰难。我家有59亩山川地,其中6亩川地,剩余的都在村周围,又近又好。家有五间瓦房、两头牲口,家中钱、粮、柴草都有结余,父亲手中还存有400多块大洋。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父亲用220个兑换了粮食,一个兑换6斤粮,救活了全家人。1973年前后,父亲手中没有钱花,把90多个分别在牡丹、罗堡兑换了现金。剩余100左右分给了我们弟兄三人,给两个姐姐一个都没有给。父亲曾说:“挣光阴时,宁肯挣死牛,不能叫翻了车。”还说:“穷日子光阴是杀人的刀,人穷了谁都看不起,连三岁的孩子都欺负你。”正因为父亲经历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认识就不为过。父亲经常给我们说:“我吃的苦太多,把我穷害怕了。怕饿肚子,怕把孩子养不成人,孩子一辈子又要吃苦。因此,黑不当黑,明不当明,出大力背了一辈子脚,我们河道近万人,没有象我这样出大力的。但我的结局是好的,五个孩子,两个女子没念书,她们也是苦命的,但她们后代也都好。三个儿子都努力,都好,吃苦不多,家境都不错,孙子都争气。”村里人也是这样说的,今年87岁的安九玉说:“三爸一辈子年轻的时候把苦吃尽了,晚年还是享了福,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三爸有个好身体,脑筋相当好,同样跑生意,其它人挣不了的钱,三爸就挣下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他心里明白。他是一个公正的人,有善心、有良心,在海池河道,他很有威信。他供给三个儿子上学决心大、信心足。对娃娃要求严格。三爸是海池男性最高寿的人,活到95岁,神志清楚。他前七十年受尽苦、出尽力。后二十多年还是享了福。我和三爸当邻居五年,我是知道的。”本村84岁已逝的二爸安德海,76岁的安九璋都是父亲生前的友好,他们对父亲的看法、评价和安九玉说的是相同的。

解放后50年,父亲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4年,这几年父亲精力一半放在农务上,一半放在经商上。这一段父亲虽然艰辛,但心力大,当时抓养五个孩子。我们上学读书时,家中人口增加到七口,大姐出嫁。第二阶段是1955年至1962年,55年进入高级社,家里所有财产归公。我家有一头麻驴归公(全村最好),包括农用家具、玉米架、麦草、树木全部归公,麦草和苜蓿共有两万多斤,全队的驴和人力往城背后运送了两天。五六年开始大集体做工,按劳分配,可大集体情况下产的粮食每亩最多只有几十斤,玉米三百斤左右,到年底每家分得很少的粮食。五七年开始,因干旱闹饥荒,迫于生计,父亲在假期带我们干活挣工。但到年底也没分多少的粮食。五八年开始成立食堂(地点城背后),每顿吃饭都得步行三公里去城背后吃,每人的生活又从每天的五两面降到二两面。就这样过日子,结果城背后饿死了十几人。蒿地湾没有饿死人,原因是离地近,能偷一些粮食添补。五八年底食堂散伙。五九年底父亲当上保管,当了三年,这时也能给我们生活作些添补。可这三年里,家里吃过玉米棒、谷皮、芥皮、树皮,不过我们比起其它人吃得少很多。六一年二姐出嫁。第三阶段为1963年至1981年,63年政策有点好转,个人能挖点非耕地。父亲带着我们挖了二亩多地,全部种了洋芋,家中日子过的好了。同年2月、10月娶了王茂兰、黄粉娃二个儿媳妇。从那年起,父亲和队长安思有、会计安玉生搞了些矛盾,再没参加集体劳动,每月给队里交上30—40元钱,记点工分,交了二年再就脱离了生产队管理。在66年社教运动当中,把我抽在查账组,清查了队长会计账目,有些多吃多占的,叫他们退回队里,还开会斗争过几次。在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们暗地给父亲规划成份,报复我们搞了一些的伪证材料,叫父亲签字,可父亲脾气永远坚强的说:“假的东西,怎能承认。”工作组,把全大队群众组织起来斗争了一次,可父亲坚决不承认。我就找了工作组长,说了他们为啥报复的原因。大队工作组长,走访了一二队有些户,问了几个老人。他们都说,父亲给人家做工,根本够不上富农,就这样结束了。后又把我放进大队保健站,从此父亲做小生意。1969年,金玉去重庆当兵,71年四月二十九日,母亲去逝,对我们全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父亲痛心睡了三天。76年我们分了家,在当年父亲看着给大哥盖起了房子,父亲就住在大哥家里。第四阶段,1980到2006年,80年土地承包到户,父亲心情愉快,长期压抑的心情和力量都放在了责任上。可在81年7月2日大姐离世,父亲也特别痛心地睡了几天。待心情好转,在98年,大哥把父亲接在天水生活四年。可在2002年,父亲又患了一次胆结石做了手术。同年父亲回到了家住到了苹果园,由二姐伺候三年。2004年,王茂兰也就在家伺候父亲。2005年大哥也回家照看父亲,父亲晚年敬了佛,每天早上一炷香敬佛、看电视和大哥聊天。在200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与世长辞。父亲的一生概括起来是:生来就苦,缺吃少穿。父母去世早,百般受苦难。弃家为生存,农商又杂工。勤劳好学,学啥易回,背脚经商早,持稳勤动脑。出外受尽千辛苦,白昼不分为光阴。从无到有靠智靠力,积粮存钱养育儿孙。供子读书明事达理,不论干啥期盼成功。待人坦诚,性格坚直,乐于助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记情报恩,盛世年间精神爽,家兴人和万事安。

父亲于200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阳历2007年元月1日)午时安祥去世,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安宝玉

二O一三年元月十九日

第三篇: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今年8月22日,是敬爱的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邓小平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中国人民对邓小平永远怀着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可分为文革前与文革。文革前是中国人民为之欢呼奋斗并孜孜不倦追求的年代,在那时,没有个人主义,没有过多的个人想法,虽然穷但是大家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虽然走过很多弯路但是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没走过弯路。文革是一个被彻底否认的年代,在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被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教育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些都极大的减慢了中国的发展。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没有文革的积累就没有改革开放,正如没有解放前中国人的积累也就没有解放后人民鼓足精神搞建设的精神释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时隔36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建立了全面物质生产体系,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这些无疑无疑用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也更加说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中国的现在,没有当年邓小平的深思熟虑的抉择,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今天是邓小平的100周年诞辰,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留给后人的确实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我们要坚定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使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和革命精神成为中华儿女前进的动力。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更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树立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中国的将来而努力奋斗!2012019010013 李旭冬

第四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我的父亲是始迁祖广文公的第十七世传人之一—功,诞生于1913年11月28日,距今整整百年。父亲病逝于1986年10月18日,距今也已经27年了,时过境迁,但他的音容、相貌却永远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仍在昨天。

父亲出生时为民国2年11月28日,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动荡的社会,祖父又在民国3年7月驾鹤西去。父亲出生仅仅8个月,就失去了他的父爱,真是“生逢乱世遇春寒,命里大安出少年”。父亲少年时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放牧为生,饱经风霜,艰难度日,也正是这种环境,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实、直率、认真、踏实和向上的良好品德。

我们家为十四世印恒门之后人,从十四世到十七世,先后由11个门户失落的到十七世后期只有孤独的一门,我父一男人。关键时期,在翠枫山下外祖父的关怀和支持下,母亲来到家里,也正是由于父亲和母亲共同挑起“重振家门”的重担,从此才奠定了印恒门兴盛的基础。由此看出,外祖父对我们的“重振家门”有恩,且重如泰山。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是他一辈子的真实写照。为了从社会的最底层走出来,十岁放羊,扛长工,打短工,脏活重活抢着干,大字不认一个,但放牧学得精,这为解放后在生产大队时期当羊倌的“官”奠定了基础。父亲就凭着这坚韧的毅力,好学的精神,诚实的品质,忠厚的个性,到青年时期,终于站了起来,发展了家业,养育了后人,培养成才。

父亲是一个敢于负责、善于管理、科学管理和严于律己的人。我记得,二十世纪的五十、六十年,父亲在大队担任羊倌的“官”,负责七个生产队(含大西脑自然村)的羊群和放牧人的管理工作。有一年,羊群发现大面积的癣疥之疾病,硬是用硫磺治愈。现在来看,此方法是极其科学的,同样的病在人身上可治疗,何况羊乎。父亲不识字,但懂得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父亲在工作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团结羊倌,从不怨天忧人,也不挑肥拣瘦,不计较得失,深得羊倌们的尊重和拥护,深得大队领导的肯定和称赞。他把整个大队的羊倌和羊群管理的科学而井井有条,发展的规模相当的大,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自然大队领导给予他们的待遇也是最高的。

1960年前后,在我国发生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不仅没有粮食可吃,而且吃糠、吃野菜都困难,村民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在关键时候,村里将他们放牧的羊通过宰杀,将羊肉分发给村民百姓,特别是患浮肿病的病人,才使得千人大村无一人因灾而亡,艰难地度过了难关。祖上为教谕世家,书香门第。家中的明清时期的书柜、官帽盒、檀木供桌等器物所形成的“惟有读书高”的信条对父亲的影响很大,无形之中确立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之观念。父母一辈养育了我们兄弟仨,我是次子。父母鉴于他们大字不认一个,对我们严格管理,科学教育,认真培养,望子成才。于是“严格管理,科学教育,认真培养,望子成才”成为我家的家风。我,1958年上学,1962年就获得了辛兴人民公社的奖励,在1964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千人之村的辛兴,唯一榜上有名。父亲不仅为我的升学考试一举成功而心里高兴,而且在行动上积极支持,认真安排,这在我少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73年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了上大学的资格,我把家里的重担和生产队的会计工作都留给了我的兄长,从而迈进了高等师范大学的大门,这才为弘扬石氏的“文教传承“奠定了基础。我能够成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与父、母亲的关心、爱护、重视和培养是分不开的。没有父母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祖上的“文教之职”,也就无所谓我的“文教传承”。我对于 “恩重如山”的理解、体会,惟有此时此刻才最深刻。

1986年,父亲得的病是不治之症,而且是病情发展最快的一种,从内兄的亲临确诊到最后,前后将近四十天。我们为了不让父亲在最后阶段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在进行积极医治的同时,为他准备了当时最好的止痛针……。我关爱父亲是由来已久的,我读中学时,每次回家准要带几个学校食堂的白馒头、在阳泉火车站买几个油丝大烧饼带回去,在上大学时候为父亲买关节止痛药、买护膝以治疗和保护腿关节,在临汾地区购买粮票带回家,以改善家庭生活。参加工作后,当时供应的粮油全部在家,等等,都体现了对大人的孝敬,对家庭的关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家的传统。在关键时刻,我又有一定医学基础,更是全力以赴,积极为父亲诊断和医治。父亲看到我们在为他积极、认真的治疗,他对我非常理解,也非常信任,由此,从思想到身体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父亲耋寿74岁,在二十六年前就达到了现在全国的人平均寿命,我们都努力了。

有的人活着,他却在人们的心中死去了;有的人走了,他却活在人们的心中。无疑我们的父亲是后者。父亲清瘦的脸庞是那样的慈祥,父亲不算挺拔的身躯是那样的清晰,父亲的声音永远是那样的直接。父亲的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父亲的美德,让我们受用终身,父亲的精神,将在我们家永远流传。父亲没有离开我们,父亲的音容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父亲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是家庭典范。就在您走时的办事费用上,商议时,由我和我哥两人共同负担,当时考虑到我弟尚小,也未成家,但在他的执意要求下,只好让他担负了零头部分。当时的场景,让帮忙的任保祥都掉下了感动的泪花。事情虽小,有其意义。此后,对母亲赡养的凡事,以及医疗费用,弟兄们皆如此,各自按能力而为之,毫无怨言,这在我们家已经成为了家庭内的典范。我们的奉献再大,母亲的身先示范作用和养育之恩,终身都难以为报。

现在,全家有农村宅院三处、新农村楼房一套、城市楼房三套;全家21口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人;高小文化2人,初中文化8人,读高中的1人,中师毕业1人,大学毕业的4人,其中硕士一人;有三人担任教师,涉及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着高中级职称。最年长的我母亲87岁,最小的孙儿未满1岁;15岁的侄女在阳泉市青少年演讲比赛中连连夺魁,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证书和奖金,大孙子正在玉泉中学读高中,成绩优异,3岁的孙女未进幼儿园就已经识字300个,等等。我们一家不仅后继有人,且已显端倪;我母亲虽目不识丁,但慈祥、贤惠、睿智,身先示范,办事力求善美,甚至是重振“印恒之门”的精神支柱,具鼎力作用。

我们家在短短数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实现人丁兴旺,家业壮大,开始融入了辛兴石氏文化氛围,而且成为了辛兴石氏文化创新领域的一个支撑点。

现在,母亲是辛兴石氏最年长的曾祖母、曾姥姥辈的耄耋之人,是我们家的财富。人的长寿与本人的遗传、身体素质、综合因素都密切相关。“仁者寿”,个人的心理状态、品德修养在相当程度能够影响自己的寿命。当然,家庭的环境条件、家人的关爱程度都是重要因素。如今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母亲是世上最开明的、最幸福的人,更是我们家贡献最大的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间关系,尤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后人无论学文还是学理的均可选择高规格的文教之路、财经、金融之路和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理科还可以选择高精尖的国防科技专业技术之路,这些都是可涉得也是值得经营、奋斗的光明坦途!仕途之路,没有靠山一般不宜涉及,尤其睿智、老实、个性特强的人不宜,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特殊优秀者要入公务员行列,也要力争出现在国家级层次的队伍里。人的成长,自身是内因,环境、条件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因此,自我严格要求,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积极奋斗,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为我所用,以利于自我成为栋梁之才。再是,子孙后代在为自己选择配偶时,品德、智商、情商三者并列,要放在首位,事关“骄子”连绵之大计,切记!至于独生子女的问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已经看到对“国”、对“家”都是个问题,后人不担心、不考虑的就不正常了。当前,青少年问题已经到了“要多严重,有多严重的萌芽阶段”,由此,关注和研究子女的健康正常成长,是后人务必关注的头等大事。诸如此类,我所说的这些,也只能是对后人作些自认为正确的、科学的、方向性的昭示,权且作为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我的一生很顺利。在1987年,我到了阳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负责、指导全市高中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心血和养育之恩,我在学科专业之外的几项爱好,都是开创性的,达到了一般人经过努力也难以到达的领域及境地。几年前,在英华提议下,我们将祖产无偿转让给了我弟,让他光大了祖业,我们在市内又奋斗下一片天地。我的儿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任教,后在职取得了工学硕士学位,担任了电气实验室主任,评为讲师,真正实现了“文教传承”。现在,他也成家了,有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又一个美满的小家庭诞生了。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英华及其家人功劳卓著,具推波助澜之功效,尤其在儿孙的教育上,女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我,及我的小家庭几十年来发展状况。我也知道,您一直在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尽管您对我是放心的。我更是真诚地发自内心的希望,有福,我们与您永远同享!

时至今日,我也到了耳顺之期,退休两年了,现正在完成辛兴《石氏家谱》的重修工作。此次重修家谱,增加了许多内容,难度大,我承担的工作也重,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再难,再苦,再累,也要完成任务(附图)。您放心吧!在编辑部全体的努力下,辛兴石氏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办好,以对得起先人、世人和后人!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家里的大事办好。

现在,我们全家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日新月异,后继有人,曙光显现。

灵承仙鹤驾祥云,鹿衔神芝惠人间。恩泽千秋,怀念万代。

附图:

编后语:此作品为北京紫光阁书画院副院长刘俊甫作品,系辛兴《石氏家谱》主编、诗人、收藏家石步科的珍藏。内容为“名利谈如水,人品重如山”,由收藏家本人所拟,书法家专为收藏家而书。在家谱告竣之际,收藏家赠与了石鐘華。由此看出,这是主编对受赠者在家谱编辑工作中的一种认可,更是重修家谱工作中,长幼辈,同是收藏者之间值得可圈可点的一个佳话。

第五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农历2014年9月9日)兄弟姊妹们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我们敬爱的父亲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家庭、为大庄子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家庭、为全村百姓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家人乃至全村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积极向上,达到人丁兴旺、事业辉煌。

我们的父亲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是一位威严的父亲,是一位孝敬父母的父亲,我们的父亲还是一位全村老少百姓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村长,更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00年前,我们的父亲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当时,中国正处于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受胞兄弟参加革命的影响,青年时期就已成为村里有名的进步青年,以其先进的思想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参与村里一些具体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本村村长并主持村里的具体工作,1940年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在村民的拥护下、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为大庄子村村长,从此矢志不渝地为全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全体村民的事业奋斗了50余年。父亲的一生,同我们全家的幸福进程紧紧相连,同同我们全村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同我们全村基层组织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父亲的贡献,不只是生养了我们全家,不只是帮助了全村的每个家庭,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村之长对国家对社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深切缅怀他。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著名的日照暴动影响下,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入打土豪、分田地的各项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果敢英勇,带领全体村民采用多种形式,积极打击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沂蒙山区反“扫荡”作战,至今村里还传颂着他为了保护党支书,只身一人吓退来偷袭的两路30多个伪军汉奸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为了村里能够吃上食盐,他经常亲自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冒着炮火去东海推盐。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持全村的大量日常工作,为全村经济走出贫困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村里的开展孵化小鸡副业,他亲自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南下枣庄推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他受到过错误批斗,但就是他的耿直和无私,仍然赢得了全村人的拥戴,并未离开过村长这一职位。他带领着全村青壮年劳力参加过青峰岭水库和沂沭河分洪工程的建设,参加过夏庄豹虎一带的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实行上级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实现了全村村民经济生活逐步好转的重大转折。

正是由于有父亲作为一村之长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他老人家全力实行的国家关于农村改革政策做基础,大庄子村各家各户才能欣欣向荣,才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父亲的贡献,不仅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而且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父亲的为人,深得爷爷奶奶的喜欢,获得了他的子孙后代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全体大庄子村民广泛尊敬。父亲的英名永远牢记在他的儿女和后代中间,也始终牢记在大庄子全体村民的心里,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对国家对社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已载入莒县党史史册。在这里,作为您的子女,我们要说:父亲,您好!您的家人和大庄子全体村民永远怀念您!

兄弟姊妹们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们:

我们兄弟姊妹们以及我们的子女、后代都将永远感恩于我们的父亲;我们大庄子村很多家庭都曾经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度过那些穷苦岁月,在他百岁诞辰之际,相信全体大庄子村民没有人能忘记他的恩与惠,他的崇高风范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父亲那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为家、为全村百姓鞠躬尽瘁的风范,将激励我们全家乃至全村在实现富足昌盛的奋斗目标和美好理想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位俾未敢忘忧国,60年始终如一,信念坚定,是我们父亲的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也永远是我们家族中每个共产党员和即将入党的后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对全村集体事业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爱小家更爱大家,是父亲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孝行天下,是父亲一生的为人之道,也永远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做人底线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处世特点,也永远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处世方法。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勇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是父亲一生作为一村之长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我们家族中每位成员应该具有的担当。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坦荡无私,是父亲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我们家族中每个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

兄弟姊妹们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们:

我们的父亲于1989年12月25日因患胃癌不幸去世,终年76岁,去世后按照本村风俗葬于本村东林的后林,同时根据他生前遗愿,在东林的南林中生前自己选择的地方立有衣冠冢,我们家族中每个人和全村所有感受它的恩惠的人都应该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他的两个墓地。我们的父亲离开我们24年了,24年来,父亲对我们期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的家族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村里的百姓正在时时享受着幸福美满。对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相信,过去我们的父亲在大庄子村建立了丰功伟绩,作为他的后人我们也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下载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爷百年诞辰纪念----(安浩)纪念曾祖父诞辰100周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2016年,是我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的父亲生于1917年4月19日(农历)卒于1999年9月8日,享年82岁。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17年了,17年来每当电视、微信,回忆录里……......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学张思德事迹,做美德少年 4月19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南菜园小学师生隆重集会,纪念张思德诞辰100周年,缅怀张思德同志的光辉人生,重温《为人民服务》的经......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征文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征文小平故 里 行 随 记作者:杨永平2004年7月15日那天,我和其他官兵一道,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的牌坊村,参观了伟人邓小平的故......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范文

    试论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段 明 学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立足于中国实际,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共5篇)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大型系列邮品《邓小平典藏录》专题节目女声:听众朋友们,这里是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组委会指定纪念品——大型系列邮品《邓小平典藏录》专题节目,......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主持词

    和龙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沿着历史的阶梯攀登,沐浴那喷薄东升的旭日,拥抱那顶天立地的丰碑。翻开光辉的史册,追溯回想那战......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主持词

    和龙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沿着历史的阶梯攀登,沐浴那喷薄东升的旭日,拥抱那顶天立地的丰碑。翻开光辉的史册,追溯回想那战......

    纪念吴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主持词

    纪念吴晗百年诞辰座谈会主持词(第一阶段)主持人: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会长周本贞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同学们:时逢著名学者、著名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