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四川法学会
第二届四川省“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德阳)征文拟获奖论文名单
(共213篇)
一等奖(23篇)
1.1+1+1>3:职能分离原则下立审执联动机制之构建——以J县法院“双轨制”为中心视角的展开(成都市金堂法院 邱劲波 张顺强)2.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研究——以基层人民法院应对司法改革为视角(资阳市简阳法院 吴国军 万 静)3.关于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实证调研——以Y市法院近5年的行政审判司法建议书为蓝本(自贡市中院 杨 阳)4.寻求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有机统一——以C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相关问题的研究为例(成都市成华区法院 黄 洁 余 沁)5.衔接与互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构建立体多元农村纠纷化解机制的探讨——基于实证样本的分析(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徐 娟)6.试论裁判文书公开的限度——以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在互联网上公开的有关规定为样本分析(德阳中江县法院 陈小明)7.民事审判违约金调整类型化研究——以全国部分中院165份买卖合同判决书为样本(成都市中院 郝廷婷)8.“阳光”检务——检务公开之东坡模式(眉山市东坡区检察院 杨 虹)9.论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的处理——关于“遵循当事人意愿”附带审理模式的探索(自贡市中院 余 文 丁向东 杨 阳)10.法治思维下的涉诉信访制度研究(德阳市中院 陈洪斌)11.大数据语境下法院信息化与司法公开的“三维”支持(广元市中院 邓庆国 吕 晶)12.司法改革:先让法院领导归位——以K市为主要视角兼顾全国(广安市中院 胥洪刚)13.沉浸、互动和融合:人民法院参与治理的模式再造——以D市法院社区巡回审判实践探索为例(德阳市中院 李 勤 陈 雨)14.舆论和司法的冲突与平衡(乐山市夹江县法院 廖成芳)15.目的解释之再提倡——基于刑事诉讼法目的与刑法目的的比较分析(成都市中院 罗建文)16.我国农村地区人民调解制度衰落的原因探析及改进路径(巴中市中院 陈 刚 杨春洪)17.“公案”的政治力学——司法、传媒、民意三角博弈的法政治学省思(西南民族大学 华 雨)18.司法公开新载体——裁判文书公开改革与深化研究(广安市前锋区法院 张 艳)19.监护制度的救赎——从父母责任到国家责任(泸州市检察院 李晓郛 田 野 刘志伟)20.软法视野下村规运用实证考察与机理重塑——以实现自治规范的情理法统一为中心展开(广安市中院 胡兆蓉)21.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研究——以旌阳区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实践为角度(德阳市旌阳区司法局 龚学强)22.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以“北川模式”为例的分析(西南科技大学 刘永强 赵显福)23.提升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路径思考--非法证据排除操作环节中程序完善建议新刑诉法实施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南充市中院 冯朝勇 马建威)
二等奖(41篇)
1.浅析离婚案件高发对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及思考——以近几年通江县法院离婚案件为视角(巴中市通江县法院 陈贵平李丽萍 杨 彬)2.浅析司法公开中的信息安全问题(遂宁市大英县法院 杨 陈)
3.中西部地区省以下检察机关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研究(泸州市检察院 李晓郛 田 野 曹瑞璇)
4.失范与规制:信息自由语境下的检务公开制度(成都市检察院 项宗友)
5.法官员额制全面推行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及其防止——以中国特色司法规律和司法逻辑为背景(德阳市中院 王红梅 任拴雄)
6.合格起诉状比较研究——以立案登记制的建立为展开(德阳市中院 唐爱民)
7.司法绩效考核机制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想(巴中市政法委 王品先 林国华)
8.裁判文书公开背景下的司法公共理性构建(德阳市广汉市法院 杨云开)
9.对主审法官责任制如何构建相关问题的思考(遂宁市大英县法院 刘继文 杨清明 李 易)
10.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研究(泸州市法院 肖坤琼 卢光俊 刘厚林)
11.痛处中前行:员额下司法辅助人员的职业化进路探索——以西部S省某基层法院员额后的司法辅助人员现状为视角(成都市郫县法院 易红英 朱成均)12.行政性制度安排和管理逻辑下基层法官民事诉讼调解思维探析(成都市中院 王晓燕)
13.坚守与渐变:农村宅基地非规则性流转的司法治理——基于261份民事判决的实证分析(德阳市中院 张 毅)
14.基层司法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思考——以四川省P县人民法庭的实际运作为分析样本(巴中市法院 王 强 杨春洪)
15.我国村民自治权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法律救济——以乐山市为例(乐山市五通桥区 范冰洁)
16.罗江县执行联络员制度探索及执行工作的发展趋势(德阳市罗江县法院 刘 胜)
17.试论财产刑执行监督工作机制构建——从绵竹市财产刑执行监督现状说起(德阳市绵竹检察院 杨小林 宋振东 董 申)
18.自治与规范之间的平衡——论村规民约软法功能的蜕化与出路(德阳市中院 费元汉)
19.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构建美丽四川保驾护航——对《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重点条文的理解(德阳市中院 刘川北)
20.权利司法救济缺陷补偿机制试建(广元市利州区法院 周继承)
21.贪污罪量刑规范化的制度构想---刑法修正案九背景下对职务犯罪量刑轻刑化的理性思考(西昌铁路运输法院 刘成德 宾 伟)
22.制度变迁后的价值再平衡措施——以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侦办实践为切入点探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德阳市检察院 李璐君)
23.公信:司法不能承受之重——以司法之受众心理为切入点(资阳市简阳法院 吴国军 万 静)
24.探讨民间习俗在法院工作中的合理运用发挥法院在推进法治阿坝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阿坝州金川县法院 李 艳)
25.试论中国大调解的现状与完善(阿坝州若尔盖县法院 何 斌)
26.专业行业调解组织法治话语权问题研究(成都市金牛区司法局 王 妍)
27.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化探索与启示(绵阳市平武县政法委 李学义)
28.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德阳市罗江县法院 谢晓华)
29.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调查报告(资阳市简阳法院 郑 鸣 吴德英 王玉琢)
30.浅议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监狱机关执法公信力(阿坝监狱(德阳)贾见会)31.法官员额制度建设维度趋议(广元市中院 蒲维维)
32.版权争议的行政调解机制研究(德阳市旌阳区司法局 罗 茜)
33.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广元市剑阁县法院 易芝兰)
34.论乡土自治难题下司法功能的求解之策——基于人民法庭职能的五个维度展开(广安市中院 戴建军)
35.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探析(广安市协兴园区牌坊村办事处 杨治钊)
36.关于村规民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软法作用思考(巴中市法学会 史映平王佑文 王 非 张远忠)
37.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刑事司法实践中规范媒体监督的制度引导(南充市嘉陵区法院 段钰秋)
38.对基层法院开展宣传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J市人民法院为微观样本(资阳市简阳法院 郑 华 张雨晴 谢岱君)
39.全媒体时代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司法公开体系建设问题刍议(南充市嘉陵区法院 王贵平)
40.浅析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以旺苍县社区矫正工作为例(广元市旺苍县检察院 旺苍县人民检察院调研课题组)41.论完善刑事法律援助的思考(阿坝州小金县司法局 魏光富)
三等奖(64篇)
1.完善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巴中市恩阳区法院 苏伶俐)
2.农村基层自治困局及突破(雅安市检察院 杨 军 吴 涛)
3.完善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在我国的构建(东方电机 赵 娜)
4.乡镇检察室参与社会治理思考(绵阳市涪城区检察院 陈 安 杜之平)
5.要素与功能:对捕诉检察权司法公信力提升机制之构建(成都市青羊区检察院 贺英豪)
6.刑事案件审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广安市检察院 程周明)
7.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再认识——兼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积极意义(广安市邻水县检察院 漆志民 徐红玉)
8.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法院能动参与社区矫正探析——基于G市Z区法院工作实践的考量(广元市法院 梁 冰)
9.村民委员会保证问题研究(德阳市旌阳区法院 李 松)
10.阳光司法的现状及其机制之构建—以基层法院及其人民法庭为视角(南充市营山县法院 唐泽勇)
11.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以司法实务工作为视角(成都市金牛区检察院 江 晶)
12.基层人民法院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自贡市自流井区法院 江声华)
13.行政裁量行为合理性审查的司法标准初探(广安市岳池县法院 钱 嫄)
14.政府购买服务的法治化路径研究(绵阳市梓潼县检察院 严在权)
15.乡镇依法治理的路径探索——以A县B镇为例(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 舒良溶 熊静芳)
16.立足于中国的法制实践——这里没有法(广安市武胜县检察院 王 超)
17.基层治理中村规民约的软法作用(德阳市中院 杨 轩)
18.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软法作用——基于中江县的实践考察(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马丽芳 裘有度)
19.行政审判司法审查存在的问题探析——以四川省某市法院近三年行政审判司法审查为研究对象(德阳市什邡市法院 谭友彬)20.浅谈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德阳市委政法委 陈行祝)
21.吸纳与指引:“民意”与“法意”拉锯之间——以“审判场”为中心构建二者协调机制(广安市中院 钟鹏飞)
22.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软法作用(广元市剑阁县法院 江海涛)
23.论行政裁量权的规制(绵阳市三台县检察院 蒋 波)
24.涉案财物审理程序构建——以财产权保护为视角(德阳市旌阳区法院 郭晓政 任拴雄 王红梅)
25.浅谈公安机关如何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绵阳市公安局 谢平)
26.新刑诉法视角下未成年人特殊检察制度的完善与建议(巴中市巴州区检察院 刘 东)
27.司法公开的维度与限度(巴中市巴州区法院 常 祎)
28.论法院行政人员在提高司法公正中的作用(泸州市合江县法院 刘启海)
29.论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西南科技大学 廖天虎)
30.关于执行救助金的调查与思考(德阳市绵竹市法院 邓 琳)31.适应新形势探索农村地区普法思路的转变——以“法律进乡村”为探索基点(绵阳市平武县司法局 文 敏)
32.司法救助制度与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以完善法律咨询服务的提供为视角(绵阳市高新区法院 彭宗诚 唐怡然)
33.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改革研究(巴中市恩阳区法院 乔 君 李 燕 夏孟琼)
34.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初探(雅安市名山区检察院 吴 浩)
35.浅析依法治国与法治社会建设(达州市渠县法院 幸秋香)
36.社区矫正之实务研究(乐山市夹江县公安局 沈 琴)
37.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完善(巴中市平昌县检察院 陈 林)
38.浅议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机制(雅安市天全县检察院 孙一逊)
39.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探析(南充市营山县法院 杨建琼)
40.论构建以司法调解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化解维权与维稳之矛盾为视角(南充市嘉陵区法院 任凌云)
41.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困局及突破路径(资阳市中院 刘兆阳)
42.推进依法治县的思考——以盐亭县为例(绵阳市盐亭县委党校 胡能勇)
43.司法公信力之探讨(广元市苍溪县检察院 周启洪)44.司法实践中“行贿罪”法律适用及问题研究(巴中市检察院 吴 洋)
45.从检察维度浅析阳光司法程序化(巴中市巴州区检察院 唐 桥)
46.司法改革负效应的防范与治理——浅析《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法律漏洞(雅安市名山区法院 李丹峰)
47.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绵阳市盐亭县检察院 何宛净)
48.城市管理中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探析(绵阳市城管局 申 泽 秦 燚 何立群 毛 贵)
49.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路径(西南科技大学 袁利华)
50.道德为基,立法为据——德法结合,全面深化民政救助(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政局 胡习伟)
51.新型城镇化中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探析(广元市利州区法院 伏 勇)
52.解决送达难离法治更近(泸州市法院 范平万小江 吴东兰)
53.浅谈以法治方式主导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乐山市夹江县公安局 曹 萌)
54.浅析判前调查评估(遂宁市蓬溪县司法局 陈 希)55.民事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研究(成都市新都区药监局 苗 峰)
56.探讨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的法治之路(达州市万源市法院 李仁燕)
57.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的思考(达州市万源市法院 何成军 刘 星)
58.司法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思考--发挥检察机关参与功能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南充市蓬安县检察院 黎炳荣)
59.对村委会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思考(德阳市绵竹市委政法委 范和平)
60.公正司法与社会治理解读(南充市中院 王邦习)61.新形势下提升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路径思考(南充市蓬安县法院 王 璐)
62.依法治国背景下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机制的研究与思考(巴中市平昌县公安局 钱国勇)63.论保障被追诉者的权利——以律师帮助权为视角(泸州市纳溪区法院 张志刚 王 月)
64.浅谈村规民约的软法作用(德阳市中院 杨 轩)
优秀奖(85篇)
1.走出困境,重拾司法公信力——以法官为视角(广安市邻水县法院 游文惠)
2.提高社会依法治理能力问题思考(达州市公安局 徐 承)
3.论新时期“大调解”如何良性互动(广元市利州区法院 李秀莲)
4.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软法作用(泸州市泸县司法局 陈悠梦)
5.提升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路径思考(阿坝州小金县法院 李严斌)
6.对大调解体系构建的思考——浅议“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内江市公安局 黄杰伟)
7.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法治化探索(雅安市石棉县检察院 宋 豪 胡志毅)
8.如何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雅安市石棉县检察院 罗利川)
9.浅淡提升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基本途径(阿坝州检察院 侯 超)
10.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的认识和思考(自贡市地税局 胡永秀)
11.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研究(巴中市法制办 高丽萍)
12.新时期加强公安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以第十二届“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安保为例(巴中市南江县公安局 佘 东)
13.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之农村基层自治困局的法治思考(巴中市通江县司法局 王 军)
14.建设有限政府和阳光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乐山市仙山律师事务所 彭 健)
15.关于犍为县城区占道经营的思考(乐山市犍为县城管局 陈 盼)
16.法制审核引导侦查取证之路径探索(阿坝州松潘县公安局 米 有)
17.中国共产党提升依法治国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应对之策(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李晓勤)
18.司法体制改革负效应的防范与治理(达州市万源市法院 何成军 徐应超)
19.新常态下维稳与维权的司法应对(自贡市自流井区法院 罗仁义)20.新形势下的媒体监督与公正司法(自贡市自流井区法院 冯万超)
21.新民诉法视野下如何提升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效能(遂宁市蓬溪县检察院 陈运刚)
22.浅议如何“依法治区”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乐山市五通桥区公安局 李爱民)
23.试论法治思维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以我市一些典型案例与一些国内国外案例的比较研究为视角(广元市营山地区检察院 张续伟)
24.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奖惩机制建设研究——以成都为例(成都市发改委 张倩雯)
25.提高社会依法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思考(南充市公安局 杜 兴 缪 丹)
26.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实证研究--N市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规划与对策(南充市司法局 冯家焕 周峥嵘)
27.司法公开的维度和限度(南充市营山县法院 何俐辉)
28.新形势下法治政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关于做好新常态下公安工作的思考(南充市仪陇县公安局 何振宇)
29.关于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的思考(南充市营山县法院 刘清念)
30.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制保障--浅谈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强化(南充市营山县检察院 罗 建 黄术琼)
31.浅析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适用(南充市仪陇县法院 罗 毅)
32.关于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探讨(广元市委党校 刘 琳)
33.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诚信相关法律研究——信任都去哪儿了?(乐山市金口河区检察院 王 韬)
34.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路径(雅安市宝兴县司法局 林 江)
35.论法治政府中行政裁量权的合理规制(绵阳市建设局 黄 庆)
36.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法治化探索(西南科技大学 董富超)
37.探索法治教育新路径推进高职依法治校进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 莉)
38.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的思考(德阳市旌阳区综治办 孙学渊)
39.浅议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必然性及其途径初探(德阳市绵竹市综治办 范元江)
40.提升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德阳市绵竹市法院 范 丽)
41.全面推进法治公安建设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德阳市公安局 梁晓军)
42.在社区开展“互联网+安居绵阳”法治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绵阳市涪城区司法局 荣 锐 峗晓燕)
43.民间借贷公证的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成都市公证处 罗玉强)
44.阳光司法的规范化、程序化研究(众城律师事务所 王 涛)
45.当前审判管理工作中应当厘清的理论实践问题(遂宁市中院 兰新华 谢荣阳 邓 刚)
46.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审判的登记备案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成都市新都区检察院 黄 金)
47.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征地拆迁问题及对策——关于巴中市恩阳区城镇建设的调查(巴中市恩阳区法院 张 刚)
48.法律援助的现状与不足(乐山市法院 向 虹)49.提高社会依法治理能力问题思考--城市管理执法中的暴力冲突和对策研究(南充市仪陇县建设局 吴升阳)
50.论如何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南充市南部县公安局 吴宗学 赵小兵)
51.提高社会依法治理能力问题思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暴力冲突及对策研究(南充市蓬安县司法局 许元姣)
52.关于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思考(南充市蓬安县检察院 杨元勇 黎炳荣)
53.浅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几个问题(南充市嘉陵区关工委 钟崇杰)
54.社会矛盾化解视野下的治安调解问题研究(广元市公安局 侯 勇)
55.基层法院对审判权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自贡市自流井区法院 罗征素)
56.法院在推进司法公开工作中的困境(达州市万源市法院 伍 媚)
57.浅析司法权的优化配置(阿坝州九寨沟县司法局 王 莉)
58.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思考(达州市渠县法院 郑文梅)
59.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问题研究(达州市渠县法院 杨 雪)
60.论地方法治建设原则与特色的必要性(乐山市沙湾区沫江办事处)
61.对峨边公安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几点思考(乐山市峨边县公安局 熊 师)62.黑水县农村地区治安防控工作分析与对策(阿坝州黑水县公安局 赵桂民)
63.当前我县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乐山市沐川县人大 鄢胜龙)
64.“小产权房”问题研究(乐山市夹江县建设局 秦 川)
65.试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乐山市夹江县法院 李 堂 张熹臻)
66.人民调解协议确认案件的启示(乐山市沐川县法院 舒晓红)
67.红原县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情况的调研报告(阿坝州红原县司法局 杨 军)
68.中国的程序和实体公正(泸州市叙永县检察院 胡乔峰)
69.深化改革视角下县域法治建设的思考(巴中市平昌县依法治县办 孙 镔 杨永富)
70.关于县级公安机关强化社会治安打防体系建设的思考(巴中市通江县公安局 陈 杰)
71.对社区警务机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巴中市平昌县公安局 张晓文 陈方国)
72.对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以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工作为视角(雅安市名山区检察院 王怀忠 吴玉梅)
73.阳光司法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研究——以检务公开为视角(广元市昭化区检察院 商翠蓉 白永贵)
74.论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法治政府建设(雅安市检察院 杨 军 郝连忠)
75.对司法公开与外部监督的若干思考(泸州市纳溪区法院 肖大鸣 石德超 李宇平)
76.新形势下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广安市城管局 蒲华伟)
77.法律服务人员参与信访工作的运作机制研究(广安市司法局 谢 魁 蒋 文)
78.基层治理困境解码——以农村土地纠纷成因分析为例(德阳市中院德阳市检察院 张时春 刘 英)
79.浅析监狱刑罚执行与其他司法机关的相互监督制约关系——通过一份被人民法院收回撤销的减刑裁定书事件进行探讨(德阳市委党校 黄 胜)
80.论理性时代下司法权运行的冲突与契合(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陈太勇 徐 娟)
81.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路径探索——以中江县人民法院运行现状为研究视角(德阳市中江县法院 刘远明 董建伟)
82.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买卖法治路径探析(德阳市中江县法院 马元旭 周素辉)
83.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浅谈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法律完善(德阳市中江县司法局 詹 勇)
84.推动全市检察工作持续好转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德阳市检察院 陆广平)
85.全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夯实法治德阳建设基础(德阳市司法局 陈春平)
第二篇: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坚持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坚持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全局,描绘了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把“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作为五年来四川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六条重要经验启示之一,充分肯定了依法治省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对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四川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切实把四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的政治定力,有力彰显了省委推动现代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的历史担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坚定不移贯彻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四川“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省情实际,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将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各方面,一以贯之抓落实,持续强力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
●回顾依法治省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加深了对做好依法治省工作的认识,坚定了建设法治四川的信心决心。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并不断丰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继续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突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法治意识法治习惯,着眼六个板块,着力四个聚焦,切实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坚定不移把全面依法治省引向深入。
持续强力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坚定不移贯彻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四川“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
衡”省情实际,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将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各方面,一以贯之抓落实,持续强力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
系统谋篇布局。省委落实总书记发挥四梁八柱支撑作用的指示精神,把规划引领作为头等大事,出台《四川依法治省纲要》对法治四川建设做出总体规划,召开全会作出决定、对新时期法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制定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办法,成为检验法治落地落实情况的度量衡,构建了“1 + 4”四川法治体系。把法治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落实中央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的要求,每次重大会议重要部署必强调依法治省,重点调研重要安排必包含依法治省,党政目标考核必突出依法治省。成立省委书记王东明任组长、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在办公厅
设立省委副秘书长任专职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四套班子”办公厅和纪组宣统政五部门建立“4+ 5”推进机制;21个市(州)党委书记切实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用落地生根的实际效果展示领导力和执行力;在全省上下构建了党委统筹揽总、部门各司其职、纵横联动推进工作格局。
聚焦“关键少数”。省委贯彻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重要指示,作出“三个不可低估”重要判断,着眼“长期执政、长治久安”两个历史性课题,对党委领导和支持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职尽责作出工作规范,对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出实施性制度安排,制定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工作落实《意见》,出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以衔接配套、备案审查、实施后评估制度构建党内法规体系,以省委工作规则规范党代会、全委
会、常委会议事决策,用制度巩固发展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良好政治生态。
强力推进落实。省委书记王东明把依法治省作为动态过程、系统工程来谋划和掌握,每年对依法治省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深入分析、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落地落实。全面把握法治四川建设阶段性特征,把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法治权威作为重中之重,鲜明提出“开展新的探索、努力走在前列”,重点强调“集中精力抓落实抓巩固抓深化提升”,牢牢把握稳重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盯住“坚定不移把全面依法治省引向深入”奋斗目标,先后召开 6次领导小组会、4次全省推进会、8次片区推进会,统筹推进县乡村、机关、学校等九大示范创建,统筹破解生效判决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两法衔接”等五大难题,碰硬开展督促检查、法治暗访、依法治省考核、法治建设第三方评估,全面实施95项法治创新项目,强力推进依
法治省蓝图变成现实。
树立法治权威。省委贯彻总书记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在于公平正义的指示精神,以厉行法治、全面法治提高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社会依法治理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把严格执法作为依法行政的中心环节,用加强“两法衔接”、强化执法管理等推进严格执法,用完善执法程序、统一裁量基准等保障规范执法,用严格执法裁决、落实执法责任等深化公正执法,用规范执法行为、公开执法信息等强化文明执法,通过整治群众身边的环境保护、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突出问题提升执法公信力,把执法的过程转化成让人民群众认同法治、选择法治、信仰法治的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立案登记、网上诉讼、失信惩戒、投诉监督等解决“六难三案”问题,通过分类管理、职业保障等解决“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问题,通过
依法独立公正行权、简案快审、规范运行等建立公正权威高效司法,运用巡回审判、司法救助等强化司法为民,“公平正义”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的“公共产品”。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藏区反分WW、彝区禁毒防艾、特大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依法治理,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元纠纷化解、特殊人群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四个体系建设,以六大专项行动整治社会乱象、彰显法治权威。2017年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打牢基层基础。省委贯彻总书记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指示精神,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推动基层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着眼强化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信仰,以“法律七进”推动法治“灌输”,分门别类制定行动纲要、实施方案、普法大纲和
普法读物,对“进什么、怎么进、谁来进、如何评”作出明确规定,使“法律七进”真正“进得去、落得下、见实效”;以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浸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制定实施村(居)规民约为重点建立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治理体制,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共建共享治理体系,通过加快天府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五大法治示范园区建设,使法治成为培育四川新兴增长极的软实力。用法治保障服务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着力选明白人、干明白事、交明白账,构建规划政策、资金保障、项目运营、监督监管等10大规范体系,坚守法纪约束、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等6条底线,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圆满实现,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脱贫攻坚,念兹在兹、唯此
为大,出台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制定法治保障服务脱贫攻坚意见,用法治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持续用力推进藏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坚持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一起抓、五条战线齐发力,下大力气抓好藏传佛教寺庙依法治理、规范管理、达标升级,四川藏区静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
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紧密结合
回顾依法治省奋斗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加深了对做好依法治省工作的认识,坚定了建设法治四川的信心决心。第一,方向问题始终是依法治省的核心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结合省情实际推动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在四川
落地落实,为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第二,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省的根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安排把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到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保落实上。第三,依法治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第四,领导干部是实现全面依法治省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履职尽责这个重中之重,突出带头示范、带领推进两个着力点,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做到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自觉运用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第五,法治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全面法治,必须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公正权威高效司法、系统依法综合源头治理,以法治实施维护法律生命,用厉行法治提升法治权威,努力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时首先选择、充分信赖、便捷高效的办法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找人不找法、信访不信法”等突出问题。第六,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必须建设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厚植法治土壤、营造法治氛围,做到法治灌输、法治浸润、法治实践同步推进,法治意识、法治习惯、法治信仰共同养成。第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工作的导向,必须把上下高度重视、社会密切关注、群众热切期盼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着力重点推进、难点突破、节点掌控,探索构建点上深入、线上链接、面上拓展、整体推进工作格局。第八,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是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保持坚定不移抓法治的定力和坚持不懈抓法治的毅力,锁定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法治保障六大板块,紧扣中心大局,聚焦重点难点,一以贯之抓落实,持续强力推进,不断增强法治工作的时代感、法治实践的现实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并不断丰富发展。
切实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党代会报告科学描绘了富有时代精神、彰显四川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发展蓝图,统筹作出了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总体规划,鲜明提出了推动现代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的宏伟目标,对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深入开展法治四川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
神,坚持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继续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突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法治意识法治习惯,着眼六个板块,着力四个聚焦,切实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坚定不移把全面依法治省引向深入。
抓住“关键少数”推进依法执政。重点是推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带头示范、带领推进,做到依法治省和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一是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工作制度。发挥党委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本级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实施办法,将“关键少数”履职尽责情况纳入年终述职、政绩考核、考察使用。构建党政主导、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
“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二是加强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严格依法依规决策,落实党委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并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制定落实党务公开条例实施办法。三是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推动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国有产权转让等重点领域制度建设,探索用法治保护和调动干部积极性、推动干部干事创业的办法措施。
围绕中心大局加强科学立法。重点是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领域,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制度。一是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审议、协调机制,完善项目征集、评估听证、表决审议、群众参与制度,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科学立法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行使工作,指导和支持市(州)紧贴本地实际需要开展体
现地方特色的实施性立法。三是突出国资国企、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等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强化立改废释工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立法。
聚焦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重点是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一是加快省市县三级联动审批体系建设,建成全省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库。加强“三张清单”动态管理,强化跟踪督办、绩效评估和碰硬奖惩。清理、废除、核查、整改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破除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完善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定价为辅的《四川省定价目录》。二是建立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探索建立专家信息和论证意见公开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开展决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常态化评估。三是完善执法流程严密、程序
规范、裁决公正、行为文明工作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全面推广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建章立制和制度落实,建立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制度,推动县级政府普遍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落实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和重大复杂案件交由行政复议委员会案审会审议制度。
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公正司法。重点是完善检察权、审判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构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固防线。一是健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常态化遴选和员额退出制度,完善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职保护和违法行权惩戒制度,构建司法人员职业保障体系,建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警务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公安机
关管理及人民警察管理制度。二是深入推进繁简分流,完善小额程序、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开展宏观司法监管,健全类案指引、案件质量评估、司法业绩考核、错案责任倒查等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建立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标准一致、裁判公正、简洁高效的庭审工作制度。试行认罪认罚从宽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和保护合法权利制度。推行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工作程序优化、内部机构改革和办案组织建设。三是构建党委领导、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法院主体推进、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合力破解生效判决执行难题。健全自动生成、实时监控、全程记录、跟踪问责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分部门、分系统案件移送程序、标准,破解“两法衔接”难题。建立公检法统一的数据化证据收集、固定、审查、运用机制,破解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难题。
制定实施物随案走、“一网打尽”、有迹可循管理制度,破解涉案财物规范化管理难题。
着力弘扬法治精神推进全民守法。重点是持续推进“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习惯。一是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建立以群众为主体、以民主法治为支撑的治理机制,完善与现行政权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组织体系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体系,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融互动的治理体制,建立健全以跟踪问效、动态管理、全域覆盖为重点的法治示范创建长效机制。二是深入抓好“法律七进”,启动实施“七五”普法规划,统筹推进“以案说法”,扎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快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开展法治文化作品推广和法治文化传播。制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
治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探索强化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信仰的制度性措施。三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平安四川。做好成都和其他城市稳定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推进藏区依法治理和彝区禁毒防艾。深入开展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坚决守住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第三篇:县域经济如何在治蜀兴川战略定位中找准突破口
县域经济如何在治蜀兴川战略定位中找准突破口
县域经济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比较差,经济总体实力较弱,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低,主要表现在土地财政依赖严重,地方债务高筑,产业结构低效,城镇化率偏低,营商环境堪忧,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召开,无疑为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规划引领了新思路,全会指出,要完善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和体制机制,把经济区和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为此如何在治蜀兴川战略定位中找准突破口,让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的新格局,我提出以下思考
第四篇:西安市法学会:充分发挥“五个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法治西安建设
西安市法学会:充分发挥“五个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法治西安建设 时间:2016-05-24 10:25:42
来源:本网综合责任编辑:elite
近年来,西安市法学会在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和西安市委、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坚持以“打造全国法学研究重镇、建立西部法学研究高地、争创全国全省先进”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法学研究,在政治引领上开创了新局面,在智库建设上展现了新作为,在法学研究上取得了新成绩,在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上开辟了新途径,学会工作有声有色,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影响,多次受到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和市委通报表扬。连续六年被西安市社科联评为“先进社科组织”;2012年被中国法学会评为“全国地方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和2015年被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评选为“全国优秀社科组织”。
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全市法学研究力量
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是法学会工作最重要的依靠,法学法律工作者是我们最主要的依托。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兼职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的作用,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工作。西安是法学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等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的一流高等学府,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目前,驻西安高校共有法学专业院(系)32所,其中法学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职人员730多名,在校法学专业博、硕士3000多名,本科生30000多名。这样一支规模宏大的法学法律人才队伍,是“法治西安”建设中大有可为的力量。如何把这支力量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让这一力量服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市法学会一方面大力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广泛吸纳人才,团结各方力量,发展了1500多名个人会员和116家团体会员;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专业研究会建设,紧贴西安需求,和陕西省法学会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学研究资源效能,依托驻市高校和部分团体会员单位组建成立了西安市法学会“航空航天产业法研究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唐律研究会”、“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研究会”、“房地产法研究会”、“行政法研究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环境保护法研究会”、“证据法学研究会”、“行政诉讼研究会”、“禁毒法学研究会”和“经济法学研究会”共12个研究会,为开展法学研究吸引凝聚了一批法学法律人才。市法学会禁毒法研究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褚宸舸还受聘担任了国家禁毒委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的委员。
二、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主动围绕中心工作搭台唱戏
近年来,学会不断创造条件,自觉主动地靠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在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战略、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历史时期,我们抓住机遇、主动跟进,先后举办了“‘一带一路’法治论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法治论坛”、“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第24次年会暨‘法治文化建设论坛’”;协助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亚欧法律论坛”、第二届“中国法治媒体高峰论坛”;作为发起城市,我们倡导建立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及相关机制,举办了第一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目前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了4届。抓好法学研究课题工作,是法学会引领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年都坚持选择与法治西安建设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为课题,与驻市法学院校联合开展“法治西安”专项课题研究,共同发布了《法治西安研究报告》,举办了“法治西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针对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及时做好法律服务跟进工作。如,在西安曲江新区建设出现拆迁信访难题后,及时组织法学专家参与听证、对话工作,为政府和群众提供双向法律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在西安世园会召开时,市法学会专门组织了由35名知名法学专家组成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法律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法律服务。“西安法学沙龙”是我们独创的一个常态性小型学术研究平台,2010年启动以来,每年都举办3-4次,目前已举办了18次。每次沙龙都选择一个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热点为主题,比如“治污减霾”、“食品安全”、“醉驾入刑”、“暴恐犯罪”、“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职务犯罪预防”、“非法集资防范”和“法治建设中的禁毒工作”等,组织法学专家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及时研讨对策措施。这项活动的时效性和指向性很强,为党委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已成为市法学会开展法学研究的品牌和窗口。
三、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第二研究室”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法学会如何围绕全市政法中心工作和任务,吸收、吸引更多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配合政法机关做好工作,不断为政法工作实践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市法学会先后与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政法系统联合开展了“深入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征文活动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研讨活动。针对我市维稳工作实际,我们组织力量起草《依法保障和规范公民利益诉求表达》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在《西安日报》连续刊载,为依法治理非正常集体访和封门堵路、强揽工程、打砸商铺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学理论支持。去年,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综治办的有关要求,组织参与了中央综治办交办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的专项课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多方组织协调,集中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与市综治办共同代中央综治办起草的《关于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的指导意见》,已由中央综治办印发全国,成为全社会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的指导性文件。今年,我们与市委政法委、市委维稳办一道,共同组织对我市近年发生和处置的重点社会矛盾纠纷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开展联合调研活动,我们根据各单位工作特点和实际,确定了40多个调研课题,力争通过活动总结一批经验,推出一批新鲜成果,进一步助推“法治西安”和“平安西安”建设。
四、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深入推进“法治课堂”进社区
这些年,我们在工作中既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公转”,又及时聚焦服务群众搞好“自转”,有效地发挥法学会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多次组织法学专家面向基层、面向实践开展法律服务活动。自2014年6月起,市法学会通过多方汇集力量,与市综治办共同组织驻市高校法律院系师生以社区为平台开展“法治课堂”进社区活动。“法治课堂”以聚焦百姓身边法律难题,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社区实际、贴近基层需求为目标,不仅宣传了法律知识,提升了百姓的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更为我市创建和谐社区、法治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已开展的40余次社区法律服务活动中,40多位法学法律专家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分别就社区百姓最关心的“公民权利保护”、“正确履行监护职责”、“非法集资的危害”、“夫妻共同财产界定”、“继承权和遗嘱的效力”和“物业服务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等,为基层群众献上了一堂堂精彩的法治宣讲课。由于这项活动灵活度高、针对性强,既为驻市法律高校师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践的机会,又为基层解决了法治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质量不高的难题,达到了一举多赢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工商联、市教育局等部门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我们扩大服务范围,能进一步组织法学专家深入我市中小企业和中小学校开展“法治课堂”活动。市委也将这项活动列入了“法治西安”建设实施方案,与其他部门各项法治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刘春雁批示:“法治课堂”进社区工作,是我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市“三官一律”进社区等综治工作的重要补充。这种将法律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的法治教育新模式,受到了市委肯定和群众赞扬,值得发扬光大。
五、充分发挥智囊智库作用,不断扩大西安法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积极组织和支持我市法学法律工作者和会员参与全市法治建设及对外法学交流活动的各环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囊”“智库”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提供决策建议、贡献智慧力量。我们设立有“法律人才专家库”,从驻市各高校、有关司法行政部门、政府法制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精心遴选了100余名专家学者入库,为我市开展第三方立法评估、重大项目决策、政府聘用法律顾问、培养法律人才和普及法律知识奠定了人才基础,先后为市人大、市委维稳办推荐了30多名相关领域的法学法律专家,“法律人才专家库”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去年,我们与市人大法工委联合举办了西安市“第三方参与地方立法”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对《西安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草案)》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建议。根据中国法学会法学“引智”工作的要求,我们先后选派12名政法系统领导同志赴西欧、北美和台湾省考察交流,达到了开阔眼界、砥砺学术、扩大交流的目的。同时,还配合中国法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心,组织接待了“首届中国国际法律冬令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1名法律专业大学生来西安的学习交流。每年组织会员参加“中国·西部法治论坛”和“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等中、省法学会组织的法学研讨活动数十次,选送的论文有100余篇获奖,在法学法律界树起了西安法学研究的品牌,提升了西安法学研究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西安市法学会恢复重建以来,我们在中、省法学会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努力推动工作转型升级,做到两个“靠近”(一是靠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二是靠近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较好地实现了由老“四有”(有人员、有机构、有场所、有经费)到新“四有”(有队伍、有机制、有作为、有影响)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弱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中国法学会关于地方法学会建设的最新要求,学习兄弟城市经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彰显作用,努力做到“四个好”,即守好阵地、建好平台、搭好桥梁、做好保障,力争使西安市法学会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2015四川公务员面试热点解析: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四川公务员面试热点解析: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热点概述】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意见要求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各级政府信访部门对涉法涉诉事项不予受理。
【题目预测】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明确将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中公解析】
信访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当前,群众通过信访渠道维护权益、反映问题的意愿仍很强烈,其中不少是涉法涉诉问题。在此背景下,《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妥善处理好这部分信访问题提供了依托、指明了方向。
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事关党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也是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实际行动;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
2015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但要想将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落到实处,还应作出以下努力: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教育
首先,要想从根源上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关键在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不可否认,一部分涉诉涉法问题的形成,和以往过分依靠行政推动、通过信访启动法律程序的工作方式有关。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政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既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启动诉讼,也要依法按照程序审理,还要对已经结案、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信访案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执法司法责任制,通过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制度,严查执法不公、不廉等问题。
其次,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需要各级政法机关转变观念,把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以往,一些地方存在以不当方式阻挠上访现象,既妨碍了制度的良性运行,也导致了问题的进一步淤积。依法化解涉诉涉法信访,要求政法机关从倾听群众意见中寻找改进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更加重视运用网上信访等多元接访网络,提供更加便捷通畅的渠道,并在执法过程中以扩大公开确保公平公正,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
最后,《意见》的实施,需要各地区各部门步调一致、协调配合,形成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合力。把群众的合法诉求解决到位,把不合理诉求和思想认识教育到位,把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到位,把困难群众帮扶到位,我们就能使信访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