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学案 北师大版
第25课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学案
穿越时空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历史的积淀。它历经千年而不衰,流传百世还鲜活。积累使用成语,会使你笔底生花;探究成语渊源,会让你感到历史的时钟萦绕在耳畔.历史就在你的身边。探究成语的本义与今义,掌握成语的历史内涵,会使你历史知识不断丰富,让你领略中华文化的精深。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走进成语竞赛会,来他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感悟历史 本课导航 课本中的成语
钻燧取火
三过家门而不入
精卫填海 退避三舍
问鼎中原 合纵连横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纸上谈兵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 学富五车
三顾茅庐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互动天地 成语故事竞赛会
活动准备
l.了解和掌握收集成语的途径与 方法。
①利用教科书、课外普及读物、工具书。
②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等图书资源。
③利用网上资源。
2.收集与课文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3.准备两个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能熟练地讲述并说明其寓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探究 怎样能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1.尽量多收集一些成语故事,了解其大意。
2.在小组内说说你准备讲述的故事,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在选材和技巧上加以改进。争取参加班级“擂台赛”,争当“擂主”。
3.对其他同学的表现,勇于发表你的看法,力争成为“评委组”的成员。4.编写成语故事脚本,或“导”或“演”,体验角色感受,展示才艺。
5.与同学、老师协商“成语竞赛”活动的形式,提供有创意的方案或有趣新颖的竞赛题。6.畅谈参与活动的感想和启示。
活动指导如何在活动中了解和感悟历史? 我们以“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故事为例。1.首先弄明白这个故事的内容。2.从故事中寻找历史信息:
①时间——战国;人物——惠施;事件(基本史实)——出外游学,随身带五车书。②惠施是哪国人,到哪些国家游说,为何外出?③历史视角:游说这种现象在战国是否很普遍?这种现象反映出战国时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他为何带书五车?是什么书?„„ 3.成语故事引发的思考及结论。
①惠施好学,随时随地不忘读书;人们用“学富五车”来比喻知识渊博。
②惠施在游说过程中,携带书很不方便,他是否想过发明一种便于携带的书? ③古代人民的语言丰富,精炼,成语寓意深刻。
④历史结论:战国时思想很活跃,人们思想大为解放。
史海探究
一、选一选
1.下列成语与春秋五霸无关的是()A.退避三舍 B.问鼎中原 C.揭竿而起 D.卧薪尝胆
2.下列成语与项羽有关的有()①背水一战②暗渡陈仓③破釜沉舟
④纸上谈兵 ⑤四面楚歌⑥草木皆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一、选一选 1.C 2.B
二、连一连
三、试一试
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学习与探究之四
〖活动目标〗
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和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推举主持人一人,裁判三人,负责制定竞赛规则、竞赛流程、编选题目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其余学生分成四个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掌握成语故事。
装饰黑板,布置场地。
教师准备
尽可能多地熟悉有关成语的历史知识,以便为学生释难答疑。
向学生介绍收集成语历史典故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疑难提供帮助。
关注主持人、裁判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供音像资料。
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如标志牌、奖项标志、奖品等。〖活动过程〗 精心导入
1、播放一段成语故事的录像,学生观看后答出故事――《一鸣惊人》。
2、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历史的积淀,学习和使用成语,可以使我们时时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推出课题。
我与历史――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激励学生在竞赛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竞赛过程
1、主持人宣布竞赛规则(见附一)及裁判名单。
2、第一轮比赛――快速抢答。
主持人:播放成语《病入膏肓》的录像。注意各小组的反应,在有学生举手时,请同学回答。把录像放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生:认真观看录像,从音像中收集有效信息,积极思考,得出答案后立即举手回答。提高观察、分析和快速反应能力。
3、第二轮比赛――稳坐钓鱼台。
主持人:出示主界面,请各组轮流选择主界面上的图标,根据选择出示相应的问题,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在学生回答后,给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内讨论决定选择哪一个图标。在问题出现后,集体讨论,确定答案后回答问题。形成一种团结、合作、交流的意识。
4、现场点评(一)。裁判:对各组在“快速抢答”“稳坐钓鱼台”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论,肯定成绩,鼓励再接再厉。
5、快选九分格(一)。
整个界面由九幅历史图片组成,每张图片后面都隐藏着相应的内容(祖冲之、孔子――加10分;蔡伦、司母戊鼎――减10分;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赤壁遗址――讲一个成语故事;铜奔马――录像题;编钟――精彩演绎,把《病入膏肓》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表演出来)
主持人:请第一、第二小组首先进行选择,点击所选图片,显示隐藏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后做出选择,完成内容要求。
6、第三轮比赛――激流勇进。主持人:依次出示10道题目(包括连线、选择、填空、归纳成语等,题目见附二),请各组进行抢答。对一些简单的题目,可以让全体同学一起回答。
学生:在主持人说“开始”后,所有学生都可以举手进行抢答,展现自己的才能,形成竞争的气氛,为所在组争得荣誉。
教师:关注学生答题情况,对一些难点问题,或做出正确的解释,或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课下再次查找资料,主动探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7、快选九分格(二)。
主持人:请第三、第四小组进行选择。
学生:(略)
8、现场点评(二)。
裁判:对各小组在“激流勇进”板块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扬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公布各小组到此为止的名次排列情况。
9、第四轮比赛――风险提速。
本轮设置了10分、30分、50分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
主持人:出示主界面,根据各小组所选择的分值,出示相应的题目,对一些问题的答案稍做解释。
学生: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经过共同讨论后做出选择,然后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关注学生选题、答题过程,对一些较难的题目做出正确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0、现场点评(三)。裁判:对各小组在“风险提速”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精神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扬这种精神,取得更好的成绩。
11、播放歌曲。
主持人:播放歌曲《愚公移山》(MTV),活跃现场气氛,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
学生:听唱歌曲,从中感悟愚公那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裁判:统计各组的最终成绩。
教师:在歌曲播完后进行点评,总结愚公精神,激励学生用愚公精神来学习历史,主动地探究历史。
活动总结
1、评奖。
教师:公布各奖项(博学奖、竞争奖、合作奖、拼搏奖)的获奖名单。阐发所颁发奖品(《泉州百年老照片》《泉州老房子》明信片)的涵义,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更好地了解历史,把握今天,创造未来,把泉州建设的更加美丽。学生:各小组派代表领奖。
2、教师总结。
(1)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参与。在准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着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又带来无尽的收获。另一个意义在于认识到合作交流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学习搭起成功的桥梁。
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今天的成功者,提议学生用掌声祝贺今天的成功,也预祝拥有一个更成功的明天。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与学生一起用掌声感谢主持人和裁判,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送给学生培根的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与同学们共勉。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历史,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并祝学生学习历史愉快。〖活动说明〗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节“学习与探究课”。这种课型,突破了以往教材的传统模式,特别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上好活动课对于整个新课程标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本节课设计方面的几个问题作一下说明。
课题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课本“前言”中,也强调历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调查显示,学生关注现实远胜于关注历史。因而,怎样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环节。而成语是学生平时经常能够用到的,绝大部分成语又是来源于历史典故,因此,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历史与现实的很好结合。把课题定为“我与历史――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
学生的地位
学生是整个活动的真正主人。它不仅表现在由学生担任此次竞赛的主持、裁判工作,也表现在学生随着问题而积极思考,真正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符合新课程标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由学生担任主持、裁判工作,是考虑到由他们设置竞赛流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由他们设计竞赛题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题目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锻炼。我校学生大多家中配有电脑,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有一些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的方法。
教师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准备过程中,是参与学生的准备,对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表现在课堂上,是在一些重要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高屋建瓴地进行分析、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 学习,各环节的设置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动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竞赛过程中,设置了四个板块。每一个板块的题目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刺激学生的注意。而每一个板块又不是单纯为竞赛而设置,它包含着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里面。如:“快 速抢答”是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稳坐钓鱼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的习惯;“激流勇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风险提速” 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增强心理适应力。“快选九分格”穿插在竞赛过程中,是为了给竞赛增添一种趣味性,特别是“精彩演绎”,是对学生观察、记忆、理解以及表演能力的考察。而“现场点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评奖时,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过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保护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的总结,是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感性的东西上升为一种理性的东西,加深、巩固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把外化转变为内需。〖教案点评〗
这节“学习与探究课”,既然是成语故事竞赛,那么,竞赛就有竞赛的规则、流程、题目及评价,竞赛还要有主持人及裁判,这些环节,都放手交给学生去设计和承担。教师只是在关键部位上发挥作用,那就是用通俗的语言释疑解惑,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诊断评价,用先进的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一鸣惊人”录像开始,到“愚公移山”歌曲结束,期间,还有一出精彩的小品表演“病入膏肓”,中华文明的奇葩――成语,在这独具匠心、设计精彩的教学流程中进行了自然流畅的展示。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知识得到活化、他们的视野得到开阔、他们的思想得到交流,他们通过我们的历史课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附一竞赛规则
1、竞赛分为四轮。第一轮“快速抢答”,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举手,说出正确答案,答对加10分。第二轮“稳坐钓鱼台”,各组轮流选择图标,总结成语故事,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第三轮“激流勇进”,在裁判说开始后开始抢答,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第四轮“风险提速”,设有10分、30分、50分的题目,根据情况自由选择,答对加相应的分值,答错减相应的分值。
2、各部分分别记分,总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根据竞赛过程各组的表现进行奖励。
3、鼓励小组内对问题进行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
4、计时答题。附二竞赛题
(一)快速抢答(录像:病入膏肓)(二)稳坐钓鱼台(总结成语)
1、南北朝时期宋的大臣萧道成把持朝政,欲篡夺帝位,大臣袁粲和刘东密谋除掉萧道成,不料消息泄露,萧道成派兵攻打。袁粲自知不敌,对他的儿子说:“一座将要倒塌的大厦,要想用一根木柱把他支撑住,那是很困难的呀!”最后英勇战死。由袁粲的这句话可以总结出哪个成语?
2、《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刻画了花木兰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这首诗最后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你可以由这一句话总结出一个成语吗?
3、西周时大规模实行分封制,后来导致了春秋、战国割据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强化了中央集权,由于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刘邦建汉后,恢复了分封制,结果带来严重的后患。东汉史学家班固评论说:“刘邦恢复分封制,是想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用力过大又弯曲到另一边,同样造成不良后果。”班固的这一段评论我们可以总结为哪一个成语 ?
4、曹植不但聪明,而且还很好学,他有许多著作,都可以显示他有很高的文才,所以有人称赞他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曹植?
(三)激流勇进
1、连线
退避三舍 楚庄王
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赵括
纸上谈兵
晋文公
2、下面成语中,哪些与韩信有关?
A.多多益善 B.背水一战
C.暗渡陈仓
D.破釜沉舟
3、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出外游学时随身载有五车书,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知识渊博。这个成语是什么?
4、“勾心斗角”一词源自于:
A.大臣间的争斗
B.宫室建筑
C.战争
D.市场交易
5、《庄子•让王》记载:“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看这一段古文,总结一个成语。
6、“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都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7、杨朱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但他特别吝啬,特别自私,孟子说他是一切为自己,甚至达到了连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就会有利于天下的事,他都不肯干的程度。对杨朱这样的人我们一般怎样形容?
8、“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原意是指:
A.木头做的鸡,一动不动
B.鸡像用木头做的一样
C.人呆笨,像鸡一样
D.人拿着木头做的鸡站着
9、填空:万事俱备,―― ――,渔翁得利
不入虎穴,――
――,百战不殆
司马昭之心,――
10、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军,与他有关的一个成语是:
A.车载斗量
B.画饼充饥
C.刮目相看
D.三顾茅庐
(四)风险提速(10分题)
1、讲一个成语故事“望梅止渴”。
2、连线
投鞭断流
三国
乐不思蜀
前秦
指鹿为马
战国
围魏救赵
秦朝
3、南北朝时,梁代有位大臣叫江淹,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可他发愤读书,几年后,练出一手好书法,文章诗词写得也很出色。可是后来文思却越来越不行了,半天也写不出什么来。传说有一天傍晚,江淹在凉亭作诗时睡着了,在梦中晋朝大诗人郭璞说:“江郎兄,我有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很久了,该还给我了。”江淹无奈,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了郭璞。从此,江淹的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美妙的诗句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30分题
1、韩非子非常善于用故事讲道理,下面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韩非子》的是:
A.自相矛盾
B.守株待兔
2、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天空,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这段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
3、下列成语哪一个与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有关?
A.名不虚传
B.杏林春满
C.世外桃源
D.一字千金
50分题
1、左思是晋朝的著名文学家,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抢着抄写的人极多,以致洛阳的纸都涨价了。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来历。请问:左思写的文章的名字是什么?
2、有一个成语叫“曲高和寡”。请问:“曲高和寡”中“曲”指的是哪两首乐曲?
3、“望洋兴叹”一词中,“望洋”是什么意思?
4、连线
口若悬河
前秦
苻坚
投鞭断流
春秋
司马迁
九牛一毛
晋朝
公明仪
对牛弹琴
西汉
郭象
附三学生课堂表演实录(初一(1)班
病入膏肓
学生甲
饰晋景公
学生乙
饰名医
学生A学生B
饰小孩
学生丙
饰侍者
学生丁
旁白
旁白:春秋时,晋景公得了重病。
晋景公:(躺在病榻上)快到秦国请名医来为我诊治。
侍者:(躬身行礼)是。
(转身下)
旁白:晋景公在睡梦中恍惚看见两个小孩。
(两小孩上)
小孩A: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啦!这次我们要危险了!咱们还是快逃吧!
小孩B:不要慌,我们躲在膏之下,肓之上,任他是什么样的名医,用什么样的妙药,也奈何我们不得!
(两小孩下)
旁白:晋景公被噩梦吓醒了。
晋景公:(坐起)难道这两个小孩就是病魔吗?
侍者:(上,躬身行礼)大王,秦国的名医到了。
名医:(上,为晋景公诊脉,摇头)不行啦,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膏肓之间,药力是达不到那里,治不好的。
晋景公:(昏死过去)
第三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2012 年 9 月 2 日)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八、拟定本学期教学设想: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九、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第6周第7周第8周第9周第10周第11周第12周第13周第14周第15周第16周第17周第18周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
2、百家争鸣)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第十二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期中考试复习期中考试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第十九课 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第20周期末考试 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十、作业格式及批改要求:
作业格式:
1、作业本封面上画上表格,以便于填写批阅等级、日期。
2、每次作业在下边垫上横格纸,以便于书写成行。
3、每页作业要留出上、下、左、右各1~1.5cm的页边距,每题的编号写在答题内容以外。
4、每次作业之间要有一行隔开。
批改要求:
1、每题作业都要有批改,对的打“√”,错的打“×”。
2、每次作业要及时批改,批改时在作业最后一行的右下方给出具体等级,并注上批改时间。
3、学生做错的题目要更正。
4、要求学生每人建立“错题本”,加强订正错题。
第四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块”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方法,争取早日让他们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早日习惯初中生活。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做到与侯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5、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
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第4周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第6周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第9周 期中考试复习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周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
第12周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
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 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3周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4周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5周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第16--18周 期末考试 复习第19周 期末考试
第五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丁沟初级中学
张晓霞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七年级(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五、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
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第6周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第9周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
第10周期中考试复习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第14周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
第15周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 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17周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第18周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第19周 第20周措施)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期末复习及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