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范文]

时间:2019-05-15 07: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范文]》。

第一篇: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范文]

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喻荣春

[摘 要] 赣州拥有丰富的“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本文就赣州把握好“红色旅游”主题的同时,如何整合“红、绿、古”色旅游资源,促进“三色”旅游协调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整合发展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 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 喻荣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当前,红色旅游开发浪潮席卷全国。江西赣州有着丰富的“红、绿、古”色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如何整合“红、绿、古”色旅游资源,促进“红、绿、古”色旅游协调发展,提高资源的市场迎合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概况

1.红色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界定,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赣州曾是革命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长征出发、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场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旅游区主要包括赣州市东部的于都、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兴国等县市。

现保存较好的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有:瑞金的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和云石山旧址群,宁都县的宁都起义总指挥部、宁都会议旧址群、兴国的烈士陵园和将军馆革命遗址,毛泽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会昌的文武坝旧址群和筠门岭旧址群,石城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寻乌的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等。

2.绿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即生态旅游资源,是指处于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

赣州绿色旅游资源以丹霞碧水而著称,境内有2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和16个风景区,它们是翠微峰森林公园(国家级)、通天寨风景区、灵山风景区、罗汉岩风景区、汉仙岩风景区、通天岩风景区、峰山风景区、五指峰风景区、陡水湖风景区、聂都溶洞群风景区、梅关——丫山风景区、小武当山风景区、天龙山风景区、三百山森林公园(国家级)、九曲——长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有阳岭自然保护区、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还包括虎岗温泉在内的多处温泉。

3.古色旅游资源。“古色”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赣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以文物古迹和客家民俗风情为依托的古色资源,主要包括:建筑文化资源,如宋城和相关建筑组成的旅游景观、客家围屋等;方言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民俗活动资源;书院文化资源,如赣州文庙、兴国潋江书院;宗教文化资源,如大余县的嘉佑寺塔,信丰县的大圣寺塔,安远县的天为塔等唐宋佛教建筑;风水文化资源,如赣州的玉虹塔、龙凤塔,宁都县城的水塔,兴国的朱华塔等。

二、赣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红色旅游热潮的推动下,赣州旅游业飞速发展,提出了“唱响红色、打造绿色、包装古色”的旅游发展思路,打出了“到赣州去,追溯共和国之源”的口号。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恢复了24个苏区中央部委旧址,并以“红色景点”为中心,先后建起了红军茶馆、苏区歌舞表演厅、红军演练场等40多个集旅游、娱乐、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新项目。同时与韶山、梅州、上杭、井冈山等地的旅游部门加强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推出新的红色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赣、闽、粤红色旅游“金三角”。

与此同时,以自然风光、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相应的开发。瑞金的罗汉岩风景名胜区、黄柏原始森林、九堡密溪古围屋等40多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客家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总体而言,本区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组合较为合理,整体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据赣州市旅游局统计,2004年来赣州参观的国内游客586.81万人次,境外游客4.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4.74亿元,其中瑞金游客高达5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8%。“红色旅游”正成为赣州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热线。

客观地说,赣州的旅游发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但是,放眼全国、全省,赣州的旅游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比较全面,但仍有许多革命旧址、纪念地景点尚未对游人开放;各红色旅游景点缺少统一管理,未能形成统一开发的局面;线路不够成熟,旅游机制也不完善,存在区域内部竞争的威胁;从文化角度看,多数红色景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红色文化只是作了简单的挖掘。

(2)绿色旅游资源只有通天岩、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和三百山风景区等景区开发较好。其他绿色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缺乏深度,没有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历史背景。

(3)客家旅游资源没有开发好,除了赣县的客家文化城开发较好外,其他有关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基本没有开发。

(4)赣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缺少有效的宣传,因此,赣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都不强。

从以上分析可知,赣州红色旅游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但是,红色旅游仍是一种选择性旅游形式,相对其它大众性旅游,其旅游开发的力度和深度都没有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目标市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因此,在把握好本区“红色旅游”主题的同时,如何整合开发其他大众性旅游形式,将红色旅游大众化,走红色、绿色、古色相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道路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关键,也是赣州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

(一)整合原则。资源整合,即实行统筹协调,形成综合优势,通过各级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各具特色的区域、线路和复合性旅游产品,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特点、地理区位和市场需求等相关因素,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整合物质资源,还要整合精神、文化资源;不仅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与相邻景区的资源整合,形成红红、红绿、红俗和红古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如图所示)。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树立大市场、大旅游理念。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整合营销观念”强调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重要性,要求各要素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形成合力为顾客的利益服务。因此,在赣州“三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中,要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开发意识,以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的,整合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生态、观光、修学、科考等旅游为辅的多种类型旅游相辅相成的大旅游格局。

一般而言,旅游线路上参与组合的要素越多,组合变化程度越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旅游线路的价值就越高。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但各地的资源特色并不一样,因此在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和编排三色资源,科学合理地连接相关景点。一条融绿色、古色资源的红色旅游线路可让青山绿水、革命情怀、文化魅力三者相得益彰、相印生辉,这样既可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又可提高旅游业的总体规模和效益,使整个线路集思想政治教育与旅游观光于一体,寓教于乐。

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根据旅游经济学均衡理论,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相互依存,相互矛盾,旅游供给虽然受很多影响因素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影响来自旅游需求,即旅游供给的数量和水平都要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离开旅游需求来确定的旅游供给必然是盲目的。因此在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中,需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结合红、绿、古色旅游资源的特色,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最终确定目标市场,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3.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把旅游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使革命文物、文献、遗址、纪念地、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保护其独特的风貌。同时提倡科学的环保旅游,通过开展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使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整合策略

1.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来看,“三色”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那么就应该发挥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另外,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初步建立阶段,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调控力量和管理力度还是十分强大的,赣州“三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必须借势和依靠政府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这只“有形的手”;另一方面,由于受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红色旅游产品营销市场(与绿色、古色等旅游产品比较)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今后要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拓展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空间,也需要政府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扶助和支持。因此,在整合赣州红、绿、古色资源过程中,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规模化、品牌化,最终实现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2.准确定位,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策划专家陈放指出:旅游产品营销“一半靠策划,一半靠规划”。所谓旅游策划,是指依托旅游资源,借助人脑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结合;而旅游规划则是根据一定的目标体系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旅游产品营销目标的核心和关键。而实际操作中,旅游产品的策划与规划工作又往往是建立在营销市场定位基础之上的。

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地形象策划的核心。旅游地的主题形象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唤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觉和认知印象。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旅游形象之间的竞争,一个良好的旅游形象是塑造一个旅游地品牌的基础。深刻把握好旅游地主题形象,将给旅游产品的促销带来无限商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的现状来分析,赣州旅游形象可定位为:“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探源”。

3.优化组合,突出重点,推出精品。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地的旅游产品具有“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长周期。红色旅游产品本质上属于传统专项旅游产品,存在着产品衰退的潜在危机。因此,必须尽快对赣州红色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以“红色故都”瑞金为核心,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整合“红色、绿色、古色”三个品牌,为赣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以“红色”为龙头,历史文化为纽带,青山绿水显魅力,推出“共和国寻根”、“红色故都、绿色风光”、“赣江探源、长征之路”、“红色圣地、绿色宝库、客家风情”等旅游线路,以形成本区旅游资源的多功能组合,满足不同旅游需求,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4.感知与体验相结合,注重体验。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最大效益原则,即旅游者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其内涵主要是指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为了满足自己社交、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体验所对应的人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它同时也可能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因此整合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设计推出体验式旅游可以从更深层次满足游客的潜在需求和欲望。

目前,赣州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中普遍对旅游者的体验重视不够,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体验活动开展得也不够。不论是革命圣地还是伟人故居,大都是以物品陈列配以图片文字解说,不能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参与的要求。因此革命年代的许多题材如战争等是和平年代里的人们很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应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场景再现。在红、绿、古色组合旅游线路中应安排各种参与性项目,如吃上一碗红米饭,喝上一碗南瓜汤,走上一段红军路等活动,既能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加深对革命精神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田至美,邵航.简论大别山“红”、“绿”旅游资源组合开发策略[J].资源与产业,2006,(2).[2]喻荣春,孙淑芬.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05,(10).[3]文军.开发江西赣州六县(市)红色旅游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第二篇: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这个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的战略。十年以来,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此我们看到了西部地区的重大变化。在西部大家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来壮大地区实力。本文从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入手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这些年来的成绩、经验教训都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空间,对于今后西部大开发的路该怎么走要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西部 大开发 旅游资源 优势 可持续发展 策略

正文:

一、前言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发展经济都要依靠大量的工业生产来拉动,并不是所有的地区要在资金的堆砌下发展地区经济,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跟随着成功的案例去发展。各个地区的发展都应当立足于自身的所具备的条件,自身拥有的资源,盲目的追随别人走过的路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最终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从我国西部的自身条件来看,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没有交通运输的优势、没有舒适气候的优势,但是西部地区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他地区是不能比拟的。我们的策略顺着优势走,充分发扬优势,规避劣势。

二、西部旅游资源的优势

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的敦煌莫高窟,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的九寨沟,重庆的大足石刻,云南的丽江古城„„这些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有10多处,在全国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十处中,西部占了一半;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省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国的68.6%;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与众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还有西部地区历史上的神秘地带,都是一个个令世界各地的游客向往的胜地。从西部的自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具有数量丰富、类型众多、品位高、垄断性强、个性化成分鲜明等特点。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西部的旅游资源并不是想东部某些地区的旅游点那样,是人工雕琢出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更是有着对游客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从某些游客的角度来看,那些充满神秘气息的土地更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我国西部地区的边境线长,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开发旅游资源的市场广阔。随着世界经

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交流也促进了我国旅游的发展,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给了世界。

在国家政策方面,不管是改革开放还是西部大开发,这些战略性的支持都推动了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一个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的培育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政府也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不仅体现在政策支持上,而且还在实际行动上支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优化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西部地区的某些问题,建设道路交通体系来方便游客的旅行,以此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完善旅游资源的管理服务系统。

三、西部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19倍,部分省市旅游业的创汇高于当地GDP的10%。由此可见,旅游业已然成为了西部各省的支柱性产业或者是先导性产业。

第一,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西部,旅游业的创汇收入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新兴产业,旅游业的生产力开始快速增长,旅游产业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经济产出型,一些较偏远的地区也靠着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资源开发出具规模,旅游产业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一些著名的景点呈现出旅游一条线的趋势,将旅游景点串联成服务体系完善的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逐步到位,而且基础设施完备。这种一条线的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使得线路附近的经济被带动起来,从而使得西部地区一些距离较远的村落有了更便利的联系。

第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之前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得不质的飞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随着国家队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的增加,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的逐步健全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档次的提升做好了铺垫。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各种配套设施已经逐步建立成为一个系统,各个部分都能够协调运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

第四,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毕竟西部地区的开放时间比较迟,旅游产业的起步比较晚,所以其总体的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原有模式的滞后部分还没有完全改善,新模式未完全建立,这种不稳定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全。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一些较早开发的著名旅游景点比新近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到更多的游客,另外,那些具有特色的体现民俗的文化遗产比自然风光在一定程度上更胜一筹。

我国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单位:百万美元

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995 91 121

2000 126 307

2005 352 359 264 316 101 528 44 446 59 11 2 100

2007 545 577 382 512 129 860 135 612 70 16 3 162

2008 577 602 450 154 117 1008 31 660 16 10 3 136

2009 558 643 537 289 110 1172 79 771 13 15 4 137

2010 602 806 703 354 130 1324 104 1016 15 20 6 18

5138 125 29 165 11 139 21 2 1 74

61 339 52 280 55 7 3 95

(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西部地区总体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省市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这个收入数额更是呈指数型上升。从各个省市的比较来看,云南、陕西、广西三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位列前茅,而且历来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相比较于其他地区来说,这些省的交通比较方便,而且著名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所以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游客。

四、案例:九寨沟的现状与未来

九寨沟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主要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为主要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遗迹藏族人文风情为一体。据四川旅游政务网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底,九寨沟的接待人数道道了169.41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10016.75千元。从中可以看出九寨沟的游客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并且为四川省的旅游业收入创造了很大价值。

从九寨沟的发展来看,这个旅游胜地一方面为自己打响了国际品牌,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设计了鲜明的旅游形象路线。九寨沟的成功道路归功于全面完善的规划保障,景区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了个性化的旅游,特别突出了生态旅游特色的规划设计。在管理体制上,九寨沟的发展战略是以环境第一为管理目标的,结合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的方式,这样的战略定位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为首要原则的发展方向,可以一直保持着九寨沟景区环境优势,同时又与当地居民共同管理,管理的力度加强了,保护更到位了。

五、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西部的旅游资环源整体开发的力度不够,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部分以自然风光为主,然后又有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等成分。这个组成结构过于简单化,还有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大多只能以欣赏为主,难以参与到其中。

第二,缺乏统一的互助协作,旅游景点各自经营,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优势。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所以在融合成一个具有集聚效应的旅游资源是有困难的。另外,为了各省自身的利益出发,与其他省份进行竞争,所以都是小规模的发展,没有凸显出总体优势。

第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粗放。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盲目性,导致了供需失衡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许多开发部门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于谋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环境的效益。

六、从九寨沟看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未来发展策略

针对于我国目前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打造自身的发展品牌,做好宣传工作。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只是在国内著名,但是在国际上的知名不高。为此,要大力进行宣传,申请名胜区等,不但能够加大对现存旅游资源的保护,而且有助于开发附近的小型旅游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加入WTO,世界旅游资源逐步走向共享。对于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来说,对世界开放其旅游资源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西部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时,需要学习东部地区甚至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进思想,以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态势想世界宣传、展示其自身的魅力,让西部地区真正走向世界,使世界充分了解西部。

西部地区的旅游走向世界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要成片地开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和科学的评估之后,选择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前景看好,又是优势项目的旅游资源,采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合力开发的手段,全面对此类项目进行规划,使其成为高水准的旅游精品。

二.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西部地区是我国交通欠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由于大多的旅游资源又是天然的,更是在交通较难达到的地区,所以要做好道路建设,确保游客的集散。

为了加快改善西部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加强旅游资源相关的配套设施。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的道路交通情况,提高道路的等级,扩展道路的网络化覆盖面。除了公路之外,铁路的建设也要逐步地提升等级,甚至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机场,或者是内河的航运,水、陆、空三方面的结合将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系统化和整体化。

在搞好交通运输的同时,那些与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不能落后,比如说通讯、水、电、食宿等。我们知道,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完善,不管是供水供电都比不上东部地区的便利。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这些基础设施必须要跟上,完善的餐饮、宾馆建设应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完备起来。如果只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对于旅游资源的帮助,那么这种发展也是不长远的。

三.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的扶持力度。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西部地区发展其他产业的优势尚缺,又缺少其他产业来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所以政府的投资和支持很重要。

在取得资金的途径方面,建立比较固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保证每年都有一定强度的投入用于重点精品项目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包括饭店投资机构、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此外,通过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例如:建立招商中介机构、筹建旅游发展基金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股票和债券规模。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投资是一种比较长期的投资方式,资本一旦进入这个产业,就会滞留在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之中,所需要经历的这个过程越长,那么投入的风险就越大。而一般的投资者对货币财富项目凝固资金的投资回报期望与现实的进入风险抑制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现实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需要建立旅游资源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这种机制只能够在现代金融制度中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然后实现旅游开发融资的社会化,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有效的中介为投资方与融资方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四.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首要原则。我们知道,任何资源一经开发之后就会逐步地减少,并最终趋向于枯竭。旅游资源更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那些在西部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原本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就比较脆弱,开发之后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游历,对该地的生态环境会有一个逐步影响的过程,结果当然会对该旅游资源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我们不能为了一时地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来产量化地开发旅游资源,这种是违反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来说,虽然受到的影响情况不会那么明显,但是从敦煌莫高窟的例子来看,随着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人的身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对于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像等也造成了一些危害,那些雕像和壁画的色彩和表面出现一些损耗。

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来说,应当根据本景点的自身条件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力度,要考虑到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发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进行的建设活动。因此在开发时,首先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分析该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价值,然后确定其开发的规模和开发方向。可以通过四个指标来实现: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

总之,在发展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时候,应当全面考虑,立足于西部地区自身,也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不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卡法对策研究》郑利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九寨沟旅游考法思考及对云南旅游资源发展的启示》蒙睿 戴波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123、《国家统计年鉴2011》

4、《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陈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

5、《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之构想和对策》肖霞 胡浩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6、《关于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吴传清 《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3

7、《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刍议》唐建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第三篇:广州城市建设史及现代城市发展策略探究

广州城市建设史及现代城市

发展策略探究

姓名:* * *

学号:************

学校:* * * * * *

学院:* * * * * * * * *

专业:* * * * *

老师:* * *

完成时间:2011年10月

提要:广州地处南中国,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近30多年来,广州很好地把握住改革开放的契机,经济突飞猛进,城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接踵而来,严重制约着广州的进一步发展。当下,广州亟需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城市发展策略加以引导。

关键词:广州,城建史,三城合一,发展策略

一、广州城市建设史

(一)广州历史变迁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穗城、仙城、花城,古称番禺或南海,地处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就有“百越人”活动。公元前9世纪,“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往来。前473年,越国为楚国所灭,宰相公师瑜带领越国百姓往南迁徙至广东,并在广东建南武城。前887年,南武城改设楚庭,成为广州最早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成为南越(又称南粤)。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大军征服岭南,设置3郡,其中南海郡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4县。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和禺山上修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秦末大乱,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是为岭南地区第一次建都。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朝征服南越国,设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设在番禺。元封五年改属交州,州治为广信(广东封开)。

公元217年(三国吴建安二十二年),交州刺史步骘重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建城郭,后称为步骘城。226年(三国吴黄武五年),孙权分交州7郡中得南海、苍梧、郁林、合浦4郡置广州,治所番禺,命吕岱为刺史。这是广州之名第一次出现。晋、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为郡治。这一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北方汉人南迁,促使广州的经济开发。

隋文帝时,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601年(隋仁寿元年)因避杨广讳而改广州为蕃州。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南海郡,属蕃州。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后改都督府。627年(唐贞观元年),跟全国为10道,其中岭南道治所设在广州,广州州治设在南海县。中唐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作为始发港的广州日益繁荣。

917年,刘龑建立南汉,定都兴王府(广州),并废南海县,改设咸宁、常康二县。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二次建都。971年(宋开宝四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废兴王府及咸宁、常康二县,复称广州,并设市舶司。997年(宋至道三年),北宋设广南东路,广州属之并为治所。1107年(宋大观元年),广州升为帅府。1278年(宋祥兴元年),改为翔龙府。两宋时期,广州贸易发达,海运兴旺。宋元之际,广州曾遭受重创。

有明一代,政府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开放的唯一通商口岸,成为全国第一大港。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广州府,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及番禺与南海县治。

1646年(清顺治三年),清军占领中原后,南明绍武帝定都广州,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三次建都。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国的对外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广州为通商五口岸之一。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1949年,广州解放,此后的广州为新中国直辖市、广东身人民政府驻地。1954年改省辖市至今。

(二)广州“三城合一”

唐代广州已经形成了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三、广州现代城市发展策略

(一)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广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下,深圳、佛山、珠海、惠州、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迅速崛起,形成继长三角和京津唐后中国又一极具经济实力的现代城市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不断涌现出各种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无不制约着广州的现代进程。

对于广州未来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基于以下几点:

1.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势头正猛,广州应该以国际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迈大步子往前走。

2.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科教投入,实现科教兴市。

3.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重视北部山区、南部珠江口地区的生态维护以及城市组团间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4.大力发展海陆空交通,缓解目前面临的巨大城市交通压力。

5.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广州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将广州的发展由地面向地下渗透,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不失为消弭矛盾的好办法。

6.重视城市文化传承,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加强语言兼容并包的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具体发展策略及目标

1.以国际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巨大,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然而,广州不应仅以地区性中心城市自居,广州需要的是开阔的国际眼界,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和敢于走出去的气魄。在面对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时,广州自身的文化却略显不足。广州和上海很相似,它们都是市,不是城,也就是说它们都是靠经济带动的。但是,相比于广州,上海更容易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融入其中。这是由于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文化大气;广州历史久远,其文化是一种偏狭的地域文化。广州在向国际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迈进时,尤其应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广阔的胸怀接纳外来者。

2.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科教投入,实现科教兴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州已初步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居末。从工业化进程看,广州已进入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广州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当今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缩影的广州,制造业历来是其优势产业之一。加强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就需要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并加大科教投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3.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改善并严格控制城市水源与森林等生态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整治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源,搞好污水、固体废物、危险品及危险装置的处理和防护工作,重视北部山区、南部珠江口地区的生态维护以及城市组团间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4.大力发展海陆空交通,缓解目前面临的巨大城市交通压力。广州作为中国的三大中心城市(京沪穗)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空间急剧扩展,广州必须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其具体措施有:

(1)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增强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良好衔接的一体化交通格局。

(2)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要建成完善、成熟的轨道交通线网,承担公共交通的主要客流,中心区实现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模式。

(3)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升客运枢纽设施。构建覆盖全市、辐射珠三角、连接国内的开放式高等级路网系统。

(4)平衡停车设施需求。

(5)鼓励环保交通,改善慢性交通环境。除大力发展环保少污染的轨道交通外,鼓励自行车、电单车等环保交通工具使用,完善行人、非机动交通设施,改善慢性交通环境。

(6)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积极应用高科技,发展只能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以对有限的道路空间加以合理分配。

5.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上空间高度密集化,地价随之暴涨。为遏制这一趋势,达到控制城市增长,增加城市容量,缓解交通堵塞,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实现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目的,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必然的选择。当下,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了以地铁建设为标志,隧道工程、地下商场、地下步行街、地下停车场、地下多功能综合体等地下工程建设规模迅速增大。可以说,广州已经进入了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的阶段,并逐步走上了城市空间向三维拓展的道路。

6.重视城市文化传承,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加深语言兼容并包的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城市的文化性格和市民的文化心态。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就未能很好解决。但它又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海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上海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她的历史虽然很短,却能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不矛盾,而唯其两者并行,上海才成了如今的“大上海”。

老实说,广州的文化条件比上海要好得多。偌大一个上海,什么都不缺,却难得找到历史悠久意味深厚的文化景观。在这方面,广州比上海可就强多了,上下

九、南越王墓、北京路、七星岗、西关大屋、粤剧等等,如数家珍。面对前人留下来的财富,今人要学会继承和发扬,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促使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平行并进。

广州文化建设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广州人那种过分地以“纯种广东土著”为自豪的呆气。我们不否认广州确有值得自豪的地方,毕竟经济上广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如果竟把这些成功归功于自己乡土的“方言”,并自我陶醉到执迷的程度,就未免荒唐可笑。一个城市的真正城市化水平,是与它的开放和兼容程度成正比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开放兼容程度。广州要成为“大广州”,就必须创造一个与这一历史地位和光荣称号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这是广州走向全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广州容纳全国尤其是容纳全国精英人才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今日的广州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街道高楼林立、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拥挤不堪的现代大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州一笔巨大的财富,偏狭的地域文化氛围却又制约着广州进一步迈向世界。相信经过广州人的不懈努力,广州的现代城市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

[1]张剑峰 杨木壮.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与发展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09。

[2]何志平.广州城市交通发展战略[J].现代商业,2006。

[3] 维基百科:广州市.[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5%B7%9E%E5%B8%82。

第四篇: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探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全业务运营模式下,中国电信运营商以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切入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本文中,笔者客观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详细指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在全业务背景下更好的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提出了一些关键性建议,以期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个角色对于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电信;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1.前言

近些年来,全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同时将全球带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其一是模拟技术时期,其二是CDMA和GSM技术时期,其三是得到大范围推广的3G通信网络技术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08年底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6.4亿,并且目前已经拥有超过3.6亿3G用户。大力推行和发展3G通信技术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信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也是现阶段通信技术与网络发展取得极大进步的体现。中国电信运营商则需抓住我国移动互联网事业发展进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2.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2.1移动互联网成竞争热点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形式大多为开单一的语音服务以及传统的移动增值服务。但是,近段时期国内移动互联网不断趋向于通信带宽大幅提高、资费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移动业务创新速度愈来愈快,同时移动终端的功能也愈来愈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不断实现互动化、多媒体化、多元化。据《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在2008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拥有高达96.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预计2009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将拥有148.8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业务的相互融合,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热点。

2.2互联网产业链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

3G移动通信的到来使得移动互联网产业与移动通信加快了价值链整合的步伐,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断向着细分化市场、差异化竞争和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前进,逐步形成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移动终端提供商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并逐步向这金融、物流等相关领域渗透。其中,以苹果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制提供商,以微软、诺基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苹果移动终端制造商为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中增加自身话语权,大范围内推广“iphone终端+应用软件商店+运营商利润分成”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而备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Ovi,这是具有移动互联网服务品牌的产品[1]。

3.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用户高速增长、TIME产业价值链逐步形成等相关因素为中国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相关调查数据表面,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拥有约1.2亿的手机上网用户,较2007年增长133%,增幅极为显著。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大力需求。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大力需求主要体现在用户隐私保护、网络便捷化应用等。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逐步成型[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于130家的具有一定运营规模的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包括网络设备制造商、MID 厂商、运营商等,同时还包括3G数据卡还有移动应用提供商等。

3.2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产业链开放程度不足。运营商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全面主导权为基础的运营模式限制了第三方厂商介入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的开发,阻碍了业务和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亟待创

新。其二是移动支付体系不完善[3]。就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支付量来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模式建设仍不完善,信用体制缺失成为限制移动支付体系发展的瓶颈。其三是3G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客户感知网络质量达不到要求[4,5]。

4.全业务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建议

4.1加强3G+WLAN网络建设

中国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3G+WLAN网络建设:

(1)中国电信运营商应大力推广3G+WLAN这一混合组网方式,并在推广混合组网方式时不断对3G+WLAN平滑切换技术加以完善,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无缝移动网络的使用需求。

(2)其次,无论 3G 还是 WLAN,运营商应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为简单的网络选择方式,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便捷的登陆互联网的需求。

(3)再者,打造实现3G+WLAN双网统一计费、用户身份认证的业务管理平台,并加快促成具有WLAN功能的3G手机在国内推广的步伐。

4.2增强用户需求识别和市场细分能力

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有效增强用户需求识别能力以及市场细分能力:首先,不断建立完善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化信息需求进行群组细分,不断完善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目前男性青少年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主体,这些客户具有上网需求高、关注娱乐化和新闻类信息等特征,而电信运营商应能对这些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业务服务。其次,运营商应能根据不同企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开发出针对性业务平台服务,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跨产业、跨网络业务的需求。此外,为了在全业务背景下增强自身竞争力,运营商还应不断整合电子渠道、实体渠道等,打造集营销内容、营销手段等于一体的精准化体验营销模式。

4.3提升终端深度定制与营销能力

(1)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定制方面,运营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产业链整合者的作用:即提升手机等移动终端深度定制能力、推进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现终端和业务一体化销售模式。

(2)在移动终端营销过程中,中国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增强社会化渠道营销能力,建立集移动终端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卖场,同时注重开发网上

商店等。

4.4打造业务运营平台

运营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业务运营平台:(1)根据市场建立平台化业务运营模式,实现长尾性小利润业务的创新,以有效满足各类移动互联网客户的定制需求。(2)加强移动电子支付的安全保障建设,建立短信支付、语音支付等移动电子支付手段。(3)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性和实名性,在基于自身的业务平台上实现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移动定位、手机电视等相关移动业务的创新。

(4)激励用户参与创造内容应用,如移动社区、移动博客、照片和视频短片分享等[6]。

5.结语

全业务运营模式下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热点。如何在全业务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是电信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运营商能够抓住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加强3G+WLAN网络建设,增强用户需求识别和市场细分能力,提升终端深度定制与营销能力,打造业务运营平台,则有望在激烈竞争中赢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鲁笛.国际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公平使用原则策略分析及对中国运营商的借鉴意义[J].信息通信技术,2011,(16):21-22.[2]任华、王铮、罗俊、毕家瑜、杨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LTE业务需求及业务网络演进分析[J].电信科学,2011,(16):21-22.[3]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35-38.[4]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11):21-23.[5]李垚.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06):59-61.[6]王豪.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信产业链纵向整合和运营商商业模式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12):77-79.

第五篇:通讯稿—湘西州龙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与保护策略探究

2016年7月13日,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传统村落调研暑期实践”队伍顺利抵达湖南省龙山县捞车河村,并开展了以此传统村落为主要调研对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共7天。

本次调研活动内容是了解捞车河村历史、调查历史建筑、探访非遗传承人三项。暑期实践的调研队伍共分为访谈组、实地勘测组和财务组三个小组。在项目负责人XXX的带领下,队员们认真走访,深入调研,搜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对捞车河村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一幅土家传统村寨的美丽画卷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这7天的时间里,访谈组以村长和多位村中老人为主要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资料真实地还原了村落的历史、了解了村落的发展和现状,并搜集了村民对村落发展的未来期许。实地勘测组将村落分为建筑、交通、公共活动空间和基础设施四大块逐一走访,并对这四大块进行了翔实的测量和记录,内容包括建筑年代、结构、面积,交通组织、道路材质、宽度,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方式和活动内容,以及基础设施的现状。财务组则主要对本次活动进行资金安排和后勤保障。各小组之间相互配合,默契无间,成员之间都能相互协作,很好地完成既定任务,展现了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XXX

2016年7月19日

下载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赣州红绿古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探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