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7:5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巨变

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 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学精品 刘云山

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前,刚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应茅盾同志之邀,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一希望,是党的希望、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希望、历史的希望。60年来的中国文学,始终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始终与祖国进步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我们要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我国文学事业持续繁荣,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一、文学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凡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那些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正如鲁迅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

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活动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个取向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益复杂。在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和活跃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要创作出能够启迪人、影响人的优秀作品,首先就要有主心骨,有正确的创作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立主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创作实践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好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文学”的“人民”,不仅是刊物的名字,也应当是文学的方向、文学的旗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的赞赏是作家艺术家的最大荣誉。新中国60年文学发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们把“人民”两个字写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上,写进中国文学的历史。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文学创作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当百姓作家,把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二、文学创作应当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

文学创作只有汇入时代的主流,才会有广阔的前途,才能锻造出传世之作。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适逢民族复兴伟大时代是作家的幸运、文学的幸运,鲜活生动的伟大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呼唤着我们的作家去记录、去表现、去讴歌。这就要求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寻找和发现文学创作崭新的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和语言,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弘扬主旋律,应当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那种把主旋律作为一种题材,等同于红色历史、革命战争、英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不论什么题材都可以体现主旋律、反映主旋律,成为主旋律的鲜明乐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那种把多样化与主旋律对立起来的看法,也是一种误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繁荣的标志应当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文学创作最忌重复、趋同、跟风、扎堆、克隆,一个面孔、一个模式。文学创作应当在丰富多彩的题材中贯穿主旋律,以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来表现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努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光明也有黑暗。应当看到,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既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到处铺满鲜花、到处充满高尚,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要不要反映,而是如何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把握事物,抓住本质、反映主流,从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人民幸福出发,以文学的方式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喜与忧,更好地体现时代潮流,更好地感应时代脉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文学创作需要不断深入生活、汲取营养

文学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是作家对生活的勘探、开掘与发现。把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对这个问题的精辟论述,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我们有时解决得好,有时解决得不够好;有些人解决得好,有些人解决得不够好。解决得好,我们的创作就上得去,就能拿出好作品、大作品。现在,我国文学作品数量应该说已经很多了,但真正富有生活底蕴、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还不够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现代农业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文学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闭门造车,就不会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不出门就能获得丰富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深入生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通过各种媒体,固然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很多素材,并且我们也要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但不能以此代替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媒体报道很多,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心灵也会受到很大感动,但这与现场体验到的震撼程度是很不一样的,许多到过抗震救灾一线的作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深入生活应当是作家的必修课。深入生活,要提倡下得去、蹲得住,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深入生活,不仅要熟悉生活,更要培养对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的感情,如果不到生活中与人民群众接触交流,不在生机勃勃的实践中经风沐雨,对所要表现对象的真情实感就无法培养起来,创作激情就无从谈起。深入生活,不仅要有生活的积累,而且要有经济、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准确深刻地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应当说,现在我们深入生活,条件更好了、内容更多了,但要求也更高了。

当然,有了生活之后,还要用心进行提炼、开掘和萃取,这就有一个如何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复杂、更五光十色,理解把握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还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要有广阔、深邃的眼光。优秀的作家往往既有生活的积淀,也善于进行生活的再造。许多优秀作家的成功,既得益于长期深入生活,更得益于对生活积累的反复淘洗、筛选、发酵和提升。如果说生活是粮食,文学是美酒,那么创作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过程,生活还是原始素材,还不能变为感染人的文学作品。对作家来说,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需要有驾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需要有充满理想的艺术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使写作成为生活的深加工,成为思想的再提炼,成为感情的炽热燃烧。

四、文学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革与创新,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的积淀,又蕴含着时代的理想,既延续着传统的特点,又创造着新颖的内容和形式。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为中国文学积淀了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资源。继承,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学的优雅、博大与深厚。要从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滋养。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阅读和审美也提出了崭新要求,必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意味着超越,需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需要不断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原创能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大力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发展。现代传媒对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建立在现代传媒基础上的文学样式,在文学创作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新实验,对文学的创作观念、创作方式、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要高度重视利用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借助电影、电视剧、视频、动漫、网络等样式,不断增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网络文学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尽管它还在发展变动中,不那么成熟,但毕竟出版数字化是个大趋势,网络文学有海量的作品、广泛的读者,而读者又以青少年为主体。对于网络文学这样的新事物,要积极研究,大力扶持,加强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五、文学创作应以更宽广的胸怀面向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学创作经验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越来越多,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文坛的斑斓,领略到了国外文学家们的风采,从中学习了很多,借鉴了很多。当然,外来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每一种文学的优长都与其产生的文化土壤有着内在联系。学习借鉴,有一个文化上跨越、艺术上对接的过程。在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地球村”里,文化的民族性正越来越被珍视、被推崇。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的是中国文学的创新,为的是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学之根,更好地保持和弘扬我们文学的中国本色。

面对国际文学发展潮流,中国作家应该以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更加积极地面向世界。“走出山外”,才能更加真切地识得“庐山真面目”,才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要主动走上世界文坛,通过作家之间的往来互访、作品互译、文学研讨等各种方式,学习世界各国文学艺术中一切有益的养料,包括有进步意义的创作思想、有价值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表现手法,使之变成我们的文化财富。同时,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人民丰富而美好的心灵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在,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有的还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学交流,广交国外、港澳台作家朋友,巩固和扩大与海外华文作家的合作,建立和开拓与外国主流作家的联系渠道。要加大文学作品译介力度,下功夫把各方面文学翻译人才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并加强同高水平的国外汉学家的联系,使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进入国际出版市场,让国外读者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能不能走向世界,我们能不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最终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自觉,取决于我们的自信、自重、自强,我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守民族的文化立场,勇往直前地探索文学创造的新路。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之路。“走自己的路”这五个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近90年的丰富经验的浓缩、结晶。“走自己的路”,当然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光辉之路。对此,我们应该有百倍的信心。

作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的重要力量。多年来,中国作协在引导和帮助作家搞好文学创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继续围绕提高文学创作水平这个中心环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尊重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全心全意为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完善重点作品扶持机制,探索帮助作家深入生活的新渠道、新方式,扶持催生更多的精品力作。要加强文学人才特别是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广泛联系、吸引、培养会员和非会员作家,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宏大作家队伍。要加强文学评论工作,发挥专家评论作用,广开普通读者评论言路,更好地激励和引导文学创作。要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推动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繁荣。要加强版权保护工作,切实维护作家的合法权益。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繁荣。衷心祝愿我们的作家创作出更多的传世之作,祝愿我国文学事业更加兴旺发达,祝愿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姿。(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2009年10月29日在中国作协召开的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第二篇: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前,刚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应茅盾同志之邀,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一希望,是党的希望、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希望、历史的希望。60年来的中国文学,始终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始终与祖国进步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我们要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我国文学事业持续繁荣,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一、文学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凡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那些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正如鲁迅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

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活动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个取向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益复杂。在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和活跃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要创作出能够启迪人、影响人的优秀作品,首先就要有主心骨,有正确的创作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立主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创作实践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好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文学”的“人民”,不仅是刊物的名字,也应当是文学的方向、文学的旗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的赞赏是作家艺术家的最大荣誉。新中国60年文学发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们把“人民”两个字写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上,写进中国文学的历史。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文学创作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当百姓作家,把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二、文学创作应当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

文学创作只有汇入时代的主流,才会有广阔的前途,才能锻造出传世之作。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适逢民族复兴伟大时代是作家的幸运、文学的幸运,鲜活生动的伟大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呼唤着我们的作家去记录、去表现、去讴歌。这就要求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寻找和发现文学创作崭新的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和语言,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弘扬主旋律,应当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那种把主旋律作为一种题材,等同于红色历史、革命战争、英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不论什么题材都可以体现主旋律、反映主旋律,成为主旋律的鲜明乐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那种把多样化与主旋律对立起来的看法,也是一种误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繁荣的标志应当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文学创作最忌重复、趋同、跟风、扎堆、克隆,一个面孔、一个模式。文学创作应当在丰富多彩的题材中贯穿主旋律,以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来表现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努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光明也有黑暗。应当看到,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既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到处铺满鲜花、到处充满高尚,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要不要反映,而是如何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把握事物,抓住本质、反映主流,从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人民幸福出发,以文学的方式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喜与忧,更好地体现时代潮流,更好地感应时代脉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文学创作需要不断深入生活、汲取营养

文学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是作家对生活的勘探、开掘与发现。把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对这个问题的精辟论述,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我们有时解决得好,有时解决得不够好;有些人解决得好,有些人解决得不够好。解决得好,我们的创作就上得去,就能拿出好作品、大作品。现在,我国文学作品数量应该说已经很多了,但真正富有生活底蕴、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还不够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现代农业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文学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闭门造车,就不会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不出门就能获得丰富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深入生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通过各种媒体,固然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很多素材,并且我们也要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但不能以此代替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媒体报道很多,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心灵也会受到很大感动,但这与现场体验到的震撼程度是很不一样的,许多到过抗震救灾一线的作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深入生活应当是作家的必修课。深入生活,要提倡下得去、蹲得住,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深入生活,不仅要熟悉生活,更要培养对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的感情,如果不到生活中与人民群众接触交流,不在生机勃勃的实践中经风沐雨,对所要表现对象的真情实感就无法培养起来,创作激情就无从谈起。深入生活,不仅要有生活的积累,而且要有经济、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准确深刻地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应当说,现在我们深入生活,条件更好了、内容更多了,但要求也更高了。

当然,有了生活之后,还要用心进行提炼、开掘和萃取,这就有一个如何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复杂、更五光十色,理解把握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还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要有广阔、深邃的眼光。优秀的作家往往既有生活的积淀,也善于进行生活的再造。许多优秀作家的成功,既得益于长期深入生活,更得益于对生活积累的反复淘洗、筛选、发酵和提升。如果说生活是粮食,文学是美酒,那么创作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过程,生活还是原始素材,还不能变为感染人的文学作品。对作家来说,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需要有驾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需要有充满理想的艺术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使写作成为生活的深加工,成为思想的再提炼,成为感情的炽热燃烧。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学习、深入宣传、全面贯彻讲话精神,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刘云山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深刻把握讲话的总要求,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把握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

刘云山强调,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集中深入地进行宣传。要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宣传讲话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时报道全党全社会的热烈反响,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的实际行动。要推出一批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评论、言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

刘云山指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教育热潮。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力量,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继续深化“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主题宣传,全方位展示辉煌成就,更透彻地揭示内在原因,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把讲怎么看与讲怎么办结合起来,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集中展示文化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着力营造喜庆热烈、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要精心组织对外宣传,大力宣传介绍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宣传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主张,努力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主持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长,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

全国各地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

第四篇:刘云山在影视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本站推荐)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

(2010年9月26日)

刘云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影视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持续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大进步,进入空前繁荣的新阶段。影视作品精彩纷呈,无论是题材主题的丰富还是风格形式的多样,无论是思想内涵的开掘还是艺术表现的拓展,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影视创作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脱颖而出,老一代影视艺术家精神焕发,中青年影视工作者担当主力,人才结构得到优化、队伍素质得到提升。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影视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电影电视剧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文艺样式,成为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主餐”。影视艺术正以巨大的魅力吸引、感染着亿万观众,对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视艺术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影视艺术的重要作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艺术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以提高艺术质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作生产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充满艺术魅力的影视精品,谱写中国影视艺术事业的新篇章。

一、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

艺术只有贯注了思想、蕴涵了精神,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大凡优秀作家艺术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进步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扬,总是以美学的力量艺术地揭示深刻的真理,给人有益的启迪和鼓舞。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思想、散失了精神,再华丽的场面、再新颖的形式、再娴熟的技巧,也很难留下长久的回味和深刻的印记。如果只是沉溺于表层的视觉感受,不但不能带来思想的营养,反而会造成精神的贫瘠。我们的影视创作一定要坚守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高度,自觉传播先进文化,使作品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成为人民奋进的号角。

价值立场从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思想穿透力和影响力,决定着作品的品格和境界。不论是严肃的历史剧还是轻松的生活剧,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总是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反映着艺术家的观念和立场,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汲取了人类思想精华,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向往。生动体现、积极弘扬这一价值体系,是我国影视创作的必然要求,理应成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活跃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的影视工作者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把正确的理论指导同崇高的艺术追求有机统一起来,用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核心价值体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共同理想,礼赞高尚情操,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弘扬者、实践者。

真、善、美,是艺术的永恒主题,是影视作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着力点。优秀的影视作品应当充满对人类的博大关爱、对美好情感的热情赞颂、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发挥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如果迎合低级趣味,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以怪为美,长此以往势必会弱化人们对真善美的感受力和辨别力,误导观众、贻害后代。我们的影视创作,一定要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效果,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强调寓教于乐、寓美于乐,讲品位、讲格调,弃粗鄙、弃恶搞,抵制低俗。要以培育高尚道德、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着力展现大情大义、传递温暖温馨,让最美好的道德与情感成为人们的精神营养,给社会以正义、给人们以力量、给生活以希望。

二、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

影视创作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反映历史进程、描绘社会变迁。能不能正确反映历史、揭示社会发展本质,关系到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国家对民族的文化认同。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反映历史、反映社会,不是个人爱好问题,而是严肃的历史责任问题。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基石,是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审美反映的思想武器。要保持影视创作的正确方向、促进影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用这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我们的创作。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关键是要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本质、表现主流。任何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我们的影视创作需要揭示社会矛盾、需要进行艺术虚构,但这种揭示和虚构应当建立在忠实基本事实和历史本质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认清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如何看待近代中国革命史,如何看待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涉及当代中国人民的信仰信念,涉及民族发展的未来。我们的影视创作有责任维护历史的尊严,真实艺术地再现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不懈奋斗,真实艺术地再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牺牲的艰辛历程,真实艺术地再现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创立的丰功伟绩,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作用。人类发展演进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更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影视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人民的艺术,影视作品源自人民、属于人民。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反映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展示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努力成为人民欢迎的艺术家。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必须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立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展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民族文化带来挑战,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做到自觉自信自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如果不传达优秀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失职。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影视工作者都应当经常想一想,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知道多少,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做了多少。要清醒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高扬我们的文化理想,倍加珍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珍视独特的中华人文精神,始终保持对前辈先贤的崇敬、对灿烂文化的虔诚,以优秀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

三、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主旋律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时代前进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我们的影视艺术一定要在丰富多彩的题材、形象、个性中贯穿主旋律,在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呈现中反映主旋律,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之成为时代最强音。

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来表现主旋律。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影视创作的繁荣也应以题材的丰富多样为重要标志。把主旋律与革命历史题材、英模人物题材划等号,其实是一种误解。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不仅革命历史题材、英模人物题材可以体现,其他各类题材都可以体现。如果题材类型单

一、结构失衡,主旋律很难有多彩的音符。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值得全力书写、精彩呈现。要善于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反映多彩的生活,透过各类题材演绎伟大的时代。

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体现主旋律。影视创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塑造形象,人生感悟需要人物故事来承载,思想价值需要艺术形象来表达。如果没有血肉丰满的形象,人物脸谱化、概念化,就难以吸引观众、产生感人力量。许多经典影视作品,留在观众记忆里的,往往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年,我们的影视剧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为当代中国影视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令人鼓舞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把他们连接起来,展示的就是当代中国的形象、中国人的形象。弘扬主旋律,一定要在塑造性格鲜明、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下功夫,善于挖掘人性中的美好,彰显人的善良、宽宏和爱心,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和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

以个性化的艺术创新来展示主旋律。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内容为王、创意制胜。要把主旋律唱得更响亮、更有感染力,需要大胆创新,需要彰显艺术个性,形成多样的风格。有的作品选材很好、主题也不错,但不好看、不耐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模式化、缺少个性。艺术的创造从来都应当是千姿百态,艺术百花园从来都应当是奇葩竞放。有的艺术家的作品大气磅礴,有的婉转清丽,有的善于通过大事件、大场面来体现恢弘主题,有的善于撷取生活的浪花和细节来演绎主流价值。我们影视工作者应当把独到的艺术创造作为自觉追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以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表现时代的主流思想和精神,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人间的美好。

四、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影视艺术借助影像与声音传达人类对现实的认识、态度与希望,也贯注着人们的激情、理想与想象。现在文艺创作方法越来越多样,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影视创作实践中,我们既需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也需要张扬浪漫主义情怀;既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反映生活,又要赋予生活以美好的希冀与理想,在更高层次上开拓艺术的新境界。

现实生活是影视创作的源头活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中国文艺的光荣传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我们进行艺术创造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宝藏,为影视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置身伟大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发掘、不去表现。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火热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提炼主题,更好地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要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和多彩的画面,反映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创造,描绘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复写,不是自然主义的拷贝,而应当高于现实、贯注理想。现实社会中并非到处是鲜花,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要不要反映,而是如何反映。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我们的影视创作,不能原始地展示丑恶,而应当用正义驱逐丑恶;不能消极地表现黑暗,而应当用光明去照耀黑暗,让人们看到美好、感到温暖,勇敢快乐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我们的艺术家要有驾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把创作变为生活的深加工、思想的再提炼,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喜与忧,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由生活的真实达到艺术的真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深厚积淀,也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我们的艺术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中华民族向来极富想象力,中国文艺有着深厚的浪漫主义传统,许多古典文艺作品彰显了奇幻的想象和瑰丽的创意,这是很值得珍视的。我们的影视创作,应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张扬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保持浪漫主义激情,以充分的自信进行艺术的创造,在构思创意、形式手法上大胆突破,努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广阔艺术空间。

五、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文艺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这些年,我国影视作品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但真正振聋发聩的大作佳作还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潜心创作不够、精心磨砺不够。实践告诉我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心浮气躁,赶进度、赶场子,不花时间体验,不下功夫琢磨,是不可能拍出好作品的。必须把提高质量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气力,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辛勤耕耘、用心创造,打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影视精品。

剧本是打造影视精品的基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影视作品来说,剧本是源头、是根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都首先来自剧本的创意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剧本创作,为二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创作高质量的影视剧本最重要的是提高原创能力,克服跟风、克隆、模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艺术的美。“生活这本经一念就灵”。闭门造车、无土栽培,不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了解群众的追求向往,就创作不出鲜活生动的作品。包括剧作家在内的所有影视工作者都要把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作为必修课,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到经济建设最前沿,到社会生活最基层,下得去、蹲得住,更好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提高创意水平、提升艺术境界,使我们的影视作品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品格。

打造影视精品,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强化艺术感染力。影视艺术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技术的支撑。现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3D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制作的方式、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我们应当密切跟踪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上注重科技运用、增强科技含量,善于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力。同时应当看到,技术是手段、是途径,是为艺术服务的,所有技术性的东西都不能替代艺术,都依附于作品的思想深度。必须把技术和艺术有机融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

打造影视精品,离不开积极健康的评论。优秀影视评论既可以给影视鉴赏有力的引领和指导,也能帮助影视创作者修正创作失误、提高创作水平。要高度重视影视评论工作,尊重扶持评论,加强改进评论,着力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影视评论工作者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职业责任,保持崇高的文化追求,讲真话、建诤言,有好说好,有不足说不足。要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在真切的批评和充分的说理中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要保持独立思考,增强担当意识,增强评论的公信力,树立影视评论家公正权威的形象。应当提倡评论家积极关注创作,理解创作的甘苦,与创作者坦诚相见;也应当提倡创作者尊重评论家的劳动,以开阔的胸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真诚接受他们的批评,把评论作为创作的清醒剂、助推器,努力形成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的局面,共同营造有利于优秀影视作品脱颖而出的良好影视生态。

影视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各级宣传文化、广播影视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握方向、提供保障。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影视创作队伍。要真诚关心爱护影视工作者,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悉心关怀,努力为他们潜心创作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影视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影视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调动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我国影视业的实力竞争力。

第五篇:刘云山在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范长江同志的不凡业绩和精神风范。在此,我谨向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范长江同志的亲属和

参加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范长江同志的整个新闻生涯是同国家和民族命运,同我们党领导的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报道红军长征壮举,及时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热情反映陕北红区景象,勇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事实驳斥了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种种攻击和诬蔑。“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他采写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他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也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团结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在新闻战线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积极地配合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他牵头筹办《人民日报》北平版,筹建新华社上海分社,出版《解放日报》,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等。这些关于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重要论述,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真知灼见,为新闻理论界广泛引用。范长江同志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中写道:“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是他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他本人一生的孜孜追求。可以说,范长江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呕心沥血、不懈奋斗的一生。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范长江同志高尚的思想品格、丰富的新闻实践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纪念范长江同志,就是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激励当代广大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书写中国新闻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坚定政治立场,牢记社会责任。范长江同志始终把自己的新闻活动同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辨别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革命道路,从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一旦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他便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竭力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较早地论述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问题,鲜明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一个报纸只要抓住了时代政治要求,是会受欢迎的”。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要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着力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用积极健康的新闻作品吸引观众、打动听众、赢得读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面向群众、扎根群众,反映人民呼声,满足人民需求。范长江同志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要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他始终关注民众,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深入、准确地报道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民众的生存现状,并以民众的视角加以审视和分析。他坚持与工友店员、商人小贩广泛往来、促膝交谈,不断汲取新闻的源泉与前进的动力。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伟大时代的主角,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做百姓记者。要深刻认识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笔下才有人民,只有真正热爱人民,才能真正感动人民,不

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愿望,反映群众呼声,把版面、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把镜头、话筒更多地对准群众,多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唱响普通劳动者之歌。要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多运用群众的生动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有针对性地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使新闻宣传更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好地发挥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紧扣时代脉搏,记录时代画卷。范长江同志十分注重实地采访,无论是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还是炮火纷飞的战场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上世纪30年代,他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深入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广大地区考察采访,写下数十篇内容翔实的旅行见闻,引起全国轰动。他冒着硝烟弹雨,在华北、西北、华中、东南等地战场奔波不息、辗转万里,记录革命军队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因为如此,他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见人见物,逼真地勾勒出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大力弘扬“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提倡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接“地气”、补“底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推出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深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实践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打不出精品佳作。应当看到,现在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采访手段更为先进,工作条件大为改善,更要提倡沉下身心、走进基层,与人民群众建立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挖掘新闻富矿,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精彩文章。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勤于学习、终身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工作本领。范长江同志强调新闻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农业等方面的典籍,他的旅行通讯中往往都贯穿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等知识。他还特别强调提高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在采访、表达和行动等各方面的技术手段,都要纯熟地掌握,“否则可能是学者,不一定是记者”。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化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掌握

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既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成为见多识广的“杂家”,又要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成为新闻宣传业务的行家里手。要敏锐感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变化,跟踪学习新媒体知识,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宣传效果。要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品格、注重修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范长江同志始终坚持职业操守,不为金钱、利益所诱惑,不被诽谤、威胁所吓倒,他的新闻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曾痛心地指出,有些新闻记者以为发表新闻大权在自己手里,贪图物质上的“便利”,是非颠倒,毁誉失真。这些话至今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做到品行兼优、人文并美。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珍惜新闻记者这个神圣职业和人生机遇,把新闻工作作为记录历史、引领时代的崇高事业来追求,决不能仅当作养家糊口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当成捞取个人好处的便利,陷入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中。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坚持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职业道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新中国刚刚度过60华诞,经过60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现在,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认真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闻理念和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扣时代主题、唱响奋进凯歌,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业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忠诚党的事业、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不动摇,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

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应当是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着力加强媒体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着力提高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推动形成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面向世界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眼界,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继续加强同各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新秩序建设,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10月30日刘云山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