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为什么实训基地越建越多,学生距离实践越来越远?
尽管事实上,实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无意全面否定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但“实训基地越建越多,学生距离实践越来越远”的确在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这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会计专业为例,以往的专业实训分为单元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专业实习学生都要到企业去,时间或长或短,完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已经参观、见习过许多企业,因而毕业实习基本上可以做到“顶岗”。
反观现在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大部分学生直到顶岗实习前还不知道“车间”、“原材料”、“半成品”、“精加工”、“粗加工”、“企业管理”等为何物?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是在教室和机房里进行的。学生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在会计工作中的反应,而是从教材到教师再到上机学习会计软件。脱离了生产过程的会计专业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得空、学得死,也使会计专业本身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活力。
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校内实训基地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无论什么专业的实训基地都应该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而不是削弱。换言之,实训基地应该起到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的作用而不是相反。专业特点不同,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作用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就大部分专业而言,再先进的实训基地,恐怕也不能代替学生与实践、与工作岗位的“亲密接触”。
二、实训基地是为“培养人”服务的,还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
为“培养人”服务和为专业教学服务不是一回事吗?从理论上说,二者是一回事,从实际上看,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职业学校里,由于现代职教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由于受现有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结构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为“培养人”服务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远没有落地生根。职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业学校的课堂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依然是主宰者。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培养人”往往体现为“管理人”,“以学会为主体”往往体现为“以教师灌输为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往往体现为“单一技能的训练” ……。鉴于这种现状,实训基地要想建成为“培养人”服务的基地,难度是相当大的。这是因为实训基地从为“专业教学服务”到为“培养人”服务,中间需要一个媒介或者转换——教师队伍。因而,为“专业教学服务”实际上演变为为“专业教师服务”。这里就存在一个“条件假设”,假设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是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队伍,那么,即使实训基地的条件简陋一些,也完全可以起到“培养人”的作用。反之,即使实训基地建设得再先进、再现代化,也只能起到辅助教师培养学生技能的作用。更何况现有的实训基地就是由现有的职业学校教师建立起来的,这其中就必然包含着“先天”的、潜在的“危险”。
三、为什么企业的生产环境与学校的实训基地总是存在着隔膜?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的实用性、真实性、仿真性、生产性、辐射性,但众多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总是存在着隔膜。这是为什么?原因何在?实训基地由谁来建,用什么程序立项、批准、验收,这很重要。
现存的模式是,实训基地项目是按计划进行的。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确定了建设实训基地的数量,然后由职业学校申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职业学校负责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验收。显而易见,这样的建设机制潜伏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既然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确定了数量,就不会出现“完不成计划”的情况。国家投资的项目,哪个职业学校不是做足了文章向里挤?挤进去了,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入。问题二,职业学校“挤进去”之后再来考虑如何建设,但由于时间紧迫,经费不用就要收回,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调研论证,校长只好催促专业系部尽快拿出建设方案,尽快完成建设任务。问题三,在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全程监督。因而建得好不好,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就完全依赖于立项的职业学校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了。这样的机制使得实训基地建设留下了隐患。问题四,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验收。而这时大楼已经建起来了,设备已经安装完毕,一句话,经费已经花光用光,有的学校甚至还配套投入了大量经费。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验收的结果只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能是“通过”,对个别问题较多的实训基地也只能是“限期整改”。不予通过,收回经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上述第三个问题,把实训基地交给职业学校自己去建,也就等于交给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去建。这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除了少数职业学校和教师外,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只能或者说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文章。从这样的意识出发,建设出来的实训基地对教师来说肯定是好用的、能用的、会用的,对教师的教学肯定是有帮助的。至于能否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职业素养等就要打个问号了。
比如,一些软件公司是真正为企业服务的,因为如果他们研究、开发出来的软件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公司就无法生存下去。然而奇怪的是,受到企业欢迎的软件在职业学校里却遭遇到了阻力。原因是,软件公司的产品是针对广大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的,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是以教科书为依据的。说得通俗一点,许多软件是将企业的产供销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服务的,而职业学校的学科是有着明确分工的,是细化的,也是碎片化的。单独哪一个学科甚至哪一个专业的教师是没有能力驾驭软件的全部内容的。所以,他们只愿意选取其中一部分跟自己教学联系较为紧密的软件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退一步说,即使购买的是全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所能用到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也正因为如此,看起来职业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添置了实训设备,购买了软件,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受企业的欢迎。
四、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一定是庞大的、豪华的吗?
职业学校有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就急于摆脱过去“囊中羞涩,条件简陋”的尴尬局面,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经费用在什么地方,追求什么样的“收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量和探究的重要问题。尽管政府的投入远远没有让职业学校从“囊中羞涩”瞬间变为“腰缠万贯”,但我们一些“有思想”、“有魄力”的校长,有着“大视野”,偏好“大手笔”,于是,几千平米甚至上万平米的实训大楼拔地而起,做大做强的心态暴露无遗。在一些职业学校,现代化的实训大楼,成了学校的名片。然而,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豪华程度和它的功能的发挥是成正比的吗?不少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项目没变、实训内容没变、实训安排没变、实训要求以及指导教师也没变,但实训环境变了,从一般楼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大楼,从水泥地面变成了花岗岩、大理石地面,从一般工作台变成了一色不锈钢的工作台,从一般电脑变成了一色的液晶电脑„„ 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反观德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这些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我们上述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相比,显然属于“欠发达”的:楼房普通、房屋普通、面积不大、设备不多,但功能齐全实用。例如德国有两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室,一个学校的实训室是维修上下水的,也就是两间屋,但几面墙上布满了各种上下水管道,学生可以依次拆装、维修,非常实用。教师自豪地告诉我们,经历了我们这里的实训,学生就业后,就不会遇到困难了。另一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室是专门清洗卫生间的,也是两间很普通的房屋,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马桶、有用各种地砖铺设的地面、用各种墙砖装饰的墙面。这里的教师同样自豪地说,学生经过训练,到各个宾馆和家庭,都知道用什么方法清洗什么样的马桶、地面和墙面了。
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是否庞大、是否豪华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五、实训基地的功能仅限于“技能训练”吗?
如前所述,实训基地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里的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仅仅是“技能训练”吗?它不应该包括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吗?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犹如进入生产岗位,这里的一切不应该是企业生产环境的再现吗?企业的生产环境有着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守则、文明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应该是全方位地引进上述“企业文化”吗?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针对性的。就考察过的一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来看,上述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在一个现代化的中餐烹饪实训室里,学生没有工作服、不戴工作帽,是学校没有规定,还是教师没有要求?头发暴露在外面自不必说了,笔者特意检查了几个学生的手,有一半学生的手指甲不符合要求。还有一个印刷出版学校的实训室,学生将印刷的书籍随地乱放。笔者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你们将来的工作和书籍有关,对待书籍不应该有一点敬重之心、文明之举吗?在你们的实训室里,不应该飘散着书香的味道吗?在一些工科类的职业学校实训车间,“安全黄线”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学生在“车间”里可以任意穿行,有的学生甚至不戴工作帽就爬到机器上看教师操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样的实训基地里,其功能就只剩下了一个:技能训练。
为了扭转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单一局面,为了更好地通过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全仿真性”、“生产性”等要求,并提倡“厂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中校”和“校中厂”等校企合作方式。这一想法无疑是为了“培养人”、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考虑的。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据笔者观察,对于“厂中校”企业没有积极性,有些所谓的“厂中校”无非是企业为把实习学生变成准员工而进行的培训,说到底,企业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非为了职业学校。“校中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学校的“校中厂”是用国家的钱建设了厂房、投入了设备,让企业来生产,学校的“利益点”就在于安排一些学生参观或见习。这样的“校中厂”其投入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
六、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高,是否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多数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只是用来正常教学的,而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一般是白天六到七节课。这就意味着“八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实训基地处于闲置状态。这种状况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
我们需要反思两个方面的问题:(1)一方面实训基地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教师总是反映机房不够、实训场所不够,另一方面却又让基地大部分时间闲置。不止一个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回来的教师反映:“人家那里的实训室不仅白天排得满满的,就是晚上也是灯火通明,始终有学生在使用。”假如是同样的投入,人家的效益是我们的两倍。这样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2)我们的实训基地有一些内容原本就不是用于教学而是用于展示的,比如会计专业中的“票据陈列室”、“货币陈列室”,再比如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流程示意模型等。说起来,这些“陈列室”或“模型”,都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但一届学生也只是参观一次,平时只能闲置起来,岂不是资源的浪费?
我们的实训基地为什么不能全天候开放?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个管理问题,但从实质上看,恐怕还是我们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我们重集体轻个人、重整齐划一轻个体需求、重统一管理轻个性发展的积习很深,我们习惯于早自习、白天几节课、课外活动、晚自习这样的作息制度;习惯于上课铃一响,校园里静悄悄的;习惯于固定的教室、课表;习惯于学生做什么都要有老师看着管着。无论什么专业,用这几种“习惯”一套,学校的“教学秩序”就得到了基本保证。教学秩序本来是用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或许笔者有些危言耸听,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建一些一年只用一两天的“陈列室”或“模型”?教师们也许是真的从专业认知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但我们的管理人员考虑更多的恐怕是追求所谓的“门面”和“创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新”等。有了这些“陈列室”或“模型”,实训基地就显得“与众不同”,领导或同行来参观时也就有了可以宣传的“经验”和“亮点”。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反对为强化学生专业认知而做一些必要的“展示”、“陈列”和“模型”,相反,所有这些都是专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展示?如何陈列?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专业氛围?不久前,我们参观一所学校时惊喜地发现,这所学校的“校史陈列室”是完全开放式的,既没有门窗也没有围墙,校史的一些资料就陈列在一个同样是开放式的会客空间。这个空间既可以接待客人、也可以开小型的座谈会、同时又起到“校史馆”的作用。校史资料巧妙地装饰了会客空间,会客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和人文底蕴,真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笔者在另一所职业学校也看到了类似的“神来之笔”:一个废弃的车床,加上一个讲究的底座,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校长介绍说,我们这是废物利用,对外号称是“工业雕塑”。由上面这两个实例笔者联想到,会计专业的“票据”为什么不能陈列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呢?各个时期的“货币”为什么不能在大礼堂或学生活动中心展示呢?物流企业的模型为什么不能固化为雕塑或背景墙呢?
第二篇:实训基地存在问题及措施1
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政府统筹乏力、投资主体不到位、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工位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投资不到位,制约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省级财政职业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在一些地(市),职教专项经费设立仍存在困难。调查表明,在实训基地建设总经费中,院校自筹经费占80%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配套投入仅占20%。投资不到位,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
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乏力,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使得各级各类学校争建同一类实训基地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基地建设规划统筹不力,浪费了有限的职教经费。为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省级职教专项经费逐步增长,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审批机构,分头申报,分头审批,分散重复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在教育部门内部,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难于统一规划,存在同一区域相同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实训基地结构不合理,影响实训基地作用的发挥。抽样分析表明,第一产业类专业建成实训基地投资比重过低,基地数偏少,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第二产业类专业建成实训基地投资比重偏小,基地数不足,满足不了社会对技工类人才的需求;第三产业类专业建成实训基地投资比重过大。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现有基地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比普通高中、本科高等教育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由于经费紧张,很多学校仪器设备的性能、规格和数量达不到教育部颁布标准,落后于生产企业实际水平,无法起到实训功能。理工类专业实训室工位严重不足,不可能使全部学生零距离进行实践和操作。
“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同样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实训基地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导力量,但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大多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改行教师,虽有部分教师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但大多都忙于教学而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因此很难适应学生技能训练工作。
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单一,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各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是“合同式”,仅能依据合同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间基地单位变化较大。
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对策
首先,应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公用实训基地建设。明确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职责,强化市(地)级政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统筹功能,统筹规划区域内政府、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工作。依据各职业院校专业优势,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互利互惠、成本分担、资源共享”,在政府财力支持下,实行校校、校企合资、合股、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一批水平高、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符合教学生产需要的公用实训基地,以资源共享、培养学生为主,面向社会开展培训。
公用基地建设的运作方式:一是共同投入,合作建设。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资源,通过国家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更新和改善企业设备设施,满足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教育部门与企业签订基地使用合同,保障共建后的基地长期接纳学生实训使用。二是成本分担,优先供给。对于急需专门人才的企业,争取他们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和设备设施接纳学生实训,把对学生的实习培养成本分担给相关企业,实习学生毕业时,该企业优先选用。三是校企合一,发挥优势。努力挖掘和有效利用行业和企业职业教育学校优势,通过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把二产类培养任务交给企办职业学校承担,这样既扶持了企办职业教育发展,又紧紧依托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二产学生实训基地。四是产教结合,资源统筹。选择一些办学条件好,或拥有相当规模校办企业的中、高职院校,给予适当扶持建设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训基地。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以专业教师技能培养培训为重点,实行在职专业教师轮训制度,实行到企业和行业选聘兼职专业教师制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通过国家重点师训基地和出国培训及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再次,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机构的实训和师资等办学条件优势,搞好二产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培训,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不断扩大职业学校“订单式”培养培训规模,以此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的实效性,促进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最后,完善政策法规,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保障。一是组织专家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增加职教经费,按标准拨付,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二是制定市、县级职教专项经费设置管理办法,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额度,实施管理、落实奖惩;三是出台关于企业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实习的实施意见,依据企业规模确定每年接受实习生的数量,并给企业进行减免税等相关待遇,规定企业不得收取实习费;顶岗实习创造价值的实习生应获得一定劳动报酬;对拒不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税前提取,计入成本,财政设立专户,划归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管理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四是结合人事制度改革,重新核定职业院校教师编制,设置实训指导教师指标,定岗定编,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五是职业高中教师职称评定应纳入中等专业教育职称评审系列,统一标准,引导专业教师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六是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企业支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应从生产成本中扣除,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
第三篇:探讨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摘 要 英国论文写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 教学工厂 是该院院长林靖东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本文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 教学工厂 的特色 并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 在借鉴 教学工厂的基础上 对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出了思考
一 教学工厂 的概念内涵教学工厂 是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借鉴德国 双元制 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即将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办成工厂模式,学生可以在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它的具体做法是:学校从生产厂家承揽工业生产项目,将这些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生产厂家通过借用或者提供的方式在学校建立一个和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然后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组织生产项目,同时工人师傅提供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上岗的基本技能,可以说真正做到了 学以致用 [1]
二 教学工厂 的特色
双元制 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 的理念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它的产生是基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企业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并借鉴德国的 双元制 而推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以学院为本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 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学校 培训中心 企业三位合一的办学理念,以适应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三大关键要素培养职业能力林靖东院长认为 教材 师资和工业项目是 教学工厂 的关键要素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当前最需要开发的实际项目,并通过专业教师 先会后懂 的教学方法,以及 校本教材 的学习和实践生产出企业正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缩短了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独立承担生产或设计任务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办学理念南洋理工学院的 教学工厂 经历了一个从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gration)的实践过程,即先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从企业吸纳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全方位模拟企业的环境,做到尽可能与企业保持一致,让学生参与项目工作,得到锻炼;然后建立教学工厂 项目平台,使企业与学院保持长期合作;在坚持项目平台的基础上,着重专能开发和教职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为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建成经验知识库(AES),便于师生方便快捷地得到帮助并提高学校工程专能开发的效率 [2]这样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企业所欢迎的高素质 应用型 开发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南洋理工学院先后与经发局 劳发局 资信局等政府部门 法定机构,与RosettaNet SITF等工商协会,与 IBM 微软 思科系统 罗德与施瓦茨等前沿技术领航企业,与国防科技研究院 国立基因组研究所等科技发展实验室与研究所,与 ESIEE Potsdam等大专学府进行多元化 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 教学工厂,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 产 教 研融为一体 正是这些具备前瞻性 战略性和双赢的校企合作,使得学院与企业不断融合,获得共同发展
三 我国高职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设资金不足我国高职教育的投资体制为多元化形式,即国家 地方政府 企业和个人多渠道筹集,政府投资大致比例少于 40,明显投入偏低,而非国有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只能依靠学生个人学费及社会资助和捐赠
[3]因此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受到限制硬件设施落后受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我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实验设备条件等硬件设施还十分有限,普遍落后于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难以形成外企 外贸 外交等活动所需要的较完整的实践环境,以至于出现了 费时低效 的局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如一般的语音教室只具备基本的语
音设备,学生只能坐着听不断播放的磁带,造成学习模式单一 枯燥乏味 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情况,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受到教室面积的限制,大班(约 45人)的课程由于座位的短缺只能采取拆班或轮流上课的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而诸如外贸 营销等专业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设施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和训练,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管理手段稀松目前对实训基地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使得基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 同时,由于缺乏清晰的 具体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效果评估手段,各院校对实训基地也难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管理方法,无法做到有效地解决商务英语实训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师资队伍短缺实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 人 的参与 传统上一般认为理论教学比实训教学重要,因此许多教师选择从事专业理论教学而不愿做实训指导老师,这样就形成了实训师资队伍数量短缺 水平参差不齐 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实训效果并严重阻碍了基地的良好运作 另外,由于在专业教师的选择方面受到传统的 重学历轻技能 观念的影响,被选择的实训教师一般是从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缺乏技能和实践工作的经验,这样就阻碍了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形成循环,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开发
四 对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训基地是实训课程的重要平台, 也是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施提高 突破的重要载体,还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效拓展 校外实践实习工作平台的希望方舟 因此,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的需求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 科研 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做到教师 真实地教,学生 真切地学,[4]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和市场真实环境的了解,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和社会并得到认可 为此,我们可以从南洋理工 教学工厂 的模式中借鉴相关理念和具体操作方式,有效改善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加大投入,改善条件除依靠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外,高职院校应有效地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改进扩建等方式建设实训基地,同时,仿效教学工厂 的做法,积极主动与企业行业联系 沟通和协商,特别是加强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 设施以及技术,采取支教或助教等各种方式以争取资金 设备和技术等不同渠道的支持和合作,改善现有硬件设备和实训条件做好师资配套工作改善基地硬件设施的同时,不能忽视师资配套的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建设: 通过解决待遇问题,鼓励教师特别是有高职称的人员,积极从事语言实验室 多媒体教室等的实训指导老师和管理工作; 借鉴南洋理工 教学工厂 的经验(选择专业教师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该教师必须要有三年或以上的工厂工作经验),从企业行业选聘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担任实训基地的指导员或实践课教师; 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应制定一套计划以安排或分配专业老师轮流到实训基地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院校可设立专项基金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或通过院校自己承接企业项目的方式让教师参与完成的过程,并鼓励老师有目的地自行开发项目
建立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实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变化和社会进步,企业和行业需求不断变化,许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一旦出现软硬件落后的情况,实训基地就需要进一步的投资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设备的资源优势,提高设备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地解决,具体来说就是在完成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任务的基础上,直接开展经营业务,从事经营活动,如利用商务谈判室 商务综合实训室等,通过从企业 行业获得的实际项目进行商务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活动 这样,既可以从获得的经济效益中提取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建设上,又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 真实体验生产经营和实际运作过程,并且可以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建立综合性的实训基地
要打破实训基地单一的为本校教学服务的状态,建立综合性能的实训基地,以满足多层次教学的需要,如将基地打造成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商务职业技能考证中心 转岗培训 再就业培训中心,积极推行证书化教学,还可建立功能完善的高职商务英语资源中心,打造高职商务英语资源型门户网站,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和一线的商务英语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电子参考图书资料,使实训基地集教学 培训 社会服务 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身,起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 专业 产业 教学 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 同时,应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强化专业与产业对接,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校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 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产品开发 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 如建立以商务文秘 翻译 市场销售 营销策划 货运代理 进出口业务操作的企业为主要目标的校外实训基地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教学工厂 的理念是一种优越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这种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将该理念的优势灵活 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做到既能实施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生产 管理 建设 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 复合型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又能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全方位打造集语言教学 商务实训和信息网络 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商务英语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 稳定 高层次的专业实训场所,为专业教学和培养具备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景民.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办学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6(7).[2] 张 丹.浅析南洋理工学院 教学工厂 职业教育理念[J].辽宁高职学报2008 7 13-15.[3] 曲学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J].教育与职业 200315.[4] 白彦婷.新加坡 教学工厂 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第四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精湛、娴熟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这就要求实训基地跟上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然而,企业才是生产技术活动的主体,也是生产技术活动的前缘,校内实训设施和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设施和生产环境是有差别的。建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职教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中“零距离”地接触职业技术岗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生产者的心理与角色转换;同时,也为学生展现生产操作技能,取得企业认可,获取就业契机提供机会。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是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的平台,也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它是校内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主要任务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生产实践及其他实践教学任务。2.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训场景。学生通过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规程和生产工艺,利于他们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非专业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3.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4.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事业单位,其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而且还能使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5.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等工作。6.承担对“双师型”队伍的培训,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原则1.总体规划,避免各专业之间重复,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优先选择受益面大的公共实训实习基地。2.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互惠互利。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实训实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在企业的选择方面不一定要大而全,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保证实习教学质量为宗旨。4.实习基地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5.实训基地建设要考虑到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缘条件,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还要为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使培养的学生有好的去处。经费承受能力亦当考量,在满足学生实训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就地就近选定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四、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与管理
1.校外实训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协议应注明适应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时间,双方的责任、义务,协议期限等。其管理按实习、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要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调整与撤消,应经合作双方同意。2.校外实训基地要建立校企协管机制,协调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培训等的各项工作。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工作计划;按照“校外基地学校化”的建设理念,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绩效考核、动态调整。4.校外实训基地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健全与实施诸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文明生产规章》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5.处理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增强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6.校外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相应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7.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计划和记录等基础工作。
五、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
1.编制包括从适应性训练到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乃至专业技能认证考核全部内容的实训手册,使受训者明确自己掌握的技能程度和差距,并向最高目标努力。2.从提高受训者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爱护仪器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人手,制订管理规范,为受训者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聘请基地技术骨干参与实习指导,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及时将科技信息专题论述岗位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中,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4.学校指导教师还要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及时排除影响过程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5.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6.加强基地师资培养。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轮训校外实训基地带实训教师,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与国际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7.注重课程教材建设。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校外实训课程,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实训方面有所依据,提高基地实训效果,促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六、校外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1.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要教育学生严守安全用电规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工艺规程;严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严禁酗酒、按时作息,保证睡眠;严格考勤请假制度,杜绝私自外出;指导教师全程跟班,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2.严格纪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厂纪厂规,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双重角色,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责意识,使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3.保证实习质量。必须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监控及考核。4.实习(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实训)报告。同时,由校企双方共同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评分和实习(实训)总结工作。并在“学生成绩汇总表”上简述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盖上公章,学生以此作为自己企业工作经历的凭证。
七、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谋求发展,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而建立的。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只关心在毕业生中或在社会上“选择人才”,一般都认为培养技工人才是学校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产安全、劳动保障等因素,企业因没有国家和政府相关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通常作为旁观者仅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收取相应费用,基本不参与办学。实习学生只能进行参观或简单操作,不仅实训效果差,且难保持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地运行、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其实,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的核心点还是在于“取予互求、互利共赢”。大多数职教学校仅是授业型的,应增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能力,朝科研型与授业型双向发展。这样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取予互求、互利共赢”、形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1.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技术及工艺等各方面的难题,和企业形成互帮互助、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关系。2.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产学项目紧密合作关系。学校应建立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方位服务。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3.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经济实体,使之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形成稳定的产品研发、加工、经营互补运营关系。业务机构由于精力和财务限制不会去考虑被租赁人才的职务晋升和个人培养等问题。被租赁人在高校通过自身的工作,其工作价值与工作能力得到其所在部门领导及周围同志的认可,却因为是非正式在编职工而无法获得职务晋升。同样,由于高校主要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区分人才的标准,被租赁人才评定职称也会遇到区别对待的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待遇的问题。如何与其被租赁人才身份相衔接,突破非正式职工不能晋升和评定、聘任职称的限定,也是值得探索的。据说广州某高校曾想把所有非在编教职工都实施人才派遣,但最终没有实施,可能是反应太大的缘故。根据国家人事部门对高校人事改革的精神,采取聘用制度,但高校又是有编制的,谁不想进入编制之中。于是,在编与不在编就有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南方关系在线首席专家顾问钟永棣表示,采用派遣方式,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高校自身聘请与采用派遣方式相比,其需要使用的人员数量是一样的,其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一样的(如果各项福利待遇均依法执行、一视同仁);不同的是高校采用自身聘请教师方式的内部管理成本和采用派遣方式的服务费支出成本可能有出入,但出入不大,甚至有时候自身聘请方式的成本还低于派遣方式的成本。要解决根本问题,主要还是在体制问题。如果高校或其上级部门能借鉴企业化管理的模式,那么其完全可以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定岗定编,以事定岗,以岗选人。对于体制原因仍然无法解决的编制问题,高校自身完全可能与新聘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总之,高校实行人才租赁将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一种思路,也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去尝试。
第五篇: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时间:2010-11-09 16:01:36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其中专业技能又包括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操作技能、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包括五个方面:表达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突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下达,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购置设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将采取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大模式)。按照国家五大经济带分布,与国家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配合,通过几年的逐步投入,在职业院校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若干投资额度需求较大、设备配备较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第二种是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选择在当地某一专业领域能起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职业院校,通过一次性投资,支持建设一批以服务本校为主,又能与周边职业院校共享的专业性实训基地。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在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下,在发展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能力,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正在成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