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人社毕发﹝2011﹞133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各委、办、局人事(干部)处,各人民团体人事处,各企业集团(总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和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营造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鼓励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依据国家现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暂行规定:
一、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持毕业院校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到就业单位或家庭户籍所在地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报到,办理申报户口、接转档案等相关手续。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后实现初次就业时,由家庭户籍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在《就业报到证》上一次性签注就业手续。已在京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调整工作的,不再办理在《就业报到证》上签注调整意见的手续,工作变动时,均按照人员调动程序办理档案接转手续。
二、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后,除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以外,不再统一要求填写《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不再统一要求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变动时,《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和转正定级手续不再作为人事档案接转的必备材料。
三、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由家庭户籍所在区县政府所属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负责保管档案,毕业之日起到初次就业前免收档案管理费,同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
四、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可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到街道、乡镇社保所办理失业登记手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实现就业的,分别按照用人单位有关招录招用手续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手续办理就业及档案接转。
五、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时选择在京外地区初次就业,《就业报到证》签署至京外地区,户口仍保留在北京市,需回到北京市企业就业,或需本市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的,可办理档案回京接转手续,并可在本市自由流动。
六、本通知下发前,因各种原因未在《就业报到证》上签注就业或调整手续的,今后不再补办该手续。按照个人档案中记载的有关招录招用手续及社会保险缴纳记录认定参加工作时间。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题词:毕业生 就业 通知
抄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委组织部。
抄送:市教委。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1年5月27日
第二篇:北京生源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毕发[2011]133号)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京人社毕发〔2011〕133号
关于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各委、办、局人事(干部)处,各人民团体人事处,各企业集团(总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和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营造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鼓励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依据国家现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暂行规定:
一、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持毕业院校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到就业单位或家庭户籍所在地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报到,办理申报户口、接转档案等相关手续。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报到后实现初次就业时,由家庭户籍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在《就业报到证》上一次性签注就业手续。已在京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调整工作的,不再办理在《就业报到证》上签注调整意见的手续,工作变动时,均按照人员调动程序办理档案接转手续。
二、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后,除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以外,不再统一要求填写《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不再统一要求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变动时,《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和转正定级手续不再作为人事档案接转的必备材料。
三、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由家庭户籍所在区县政府所属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负责保管档案,毕业之日起到初次就业前免收档案管理费,同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
四、离校后未就业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可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到街道、乡镇社保所办理失业登记手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实现就业的,分别按照用人单位有关招录招用手续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手续办理就业及档案接转。
五、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时选择在京外地区初次就业,《就业报到证》签署至京外地区,户口仍保留在北京市,需回到北京市企业就业,或需本市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的,可办理档案回京接转手续,并可在本市自由流动。
六、本通知下发前,因各种原因未在《就业报到证》上签注就业或调整手续的今后不再补办该手续。按照个人档案中记载的有关招录招用手续及社会保险缴纳纪录认定参加工作时间。
2011年5月24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三篇:武汉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及人事档案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武汉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
及人事档案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直各委、办、局人力资源部门,各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武汉生源大中专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和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 简化办事程序和相关手续,营造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宽松环境,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依据国家、省、市现行毕业生就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取消转正定级手续,变身份认定为学历认定。在我市已办理了毕业生就业手续的毕业生,工作后再流动,不再将转正定级手续作为必备材料。市外人才引进参照执行。
2、规范社会人员入职手续。对被我市招录为公务员和招聘到事业单位工作,且不符合按毕业生办理就业或不具备调配条件的社会人员,招录(聘)用前,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档案在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理。在办理调动手续时,其档案内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不再作为调动的必备材料,工龄认定按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的年限计算。
3、毕业生就业后再流动,均按人才流动(调动)程序办理。武汉生源毕业生已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的,工作单位在市内变更时,不再办理毕业生改派手续,均按人才流动(调动)程序办理手续。其档案转至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接收单位或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4、对省级《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签往外地用人单位,且户口仍留在我市的初次就业的武汉生源毕业生,回到我市企业就业,或需我市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的,其档案关系可通过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办理回汉接转手续。户口需转回我市且在我市有接收单位的,按人才引进的条件和程序办理。
5、工作在外地,省级《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已开往我市,且档案在我市的武汉生源毕业生,需办理调动到工作所在地的,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直接办理调动和档案转递手续;需要在我市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的,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先按人事代理接收,为其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后,再办理相关调动手续。
6、为未就业毕业生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等相关手续,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离校后未就业的武汉生源毕业生,可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到街道(乡镇)、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等相关手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其毕业生档案由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两年内免收档案管理费,同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本文从发文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第四篇: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接收家庭有实际困难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接收家庭有实际困难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人事局,各委、办、局、总公司人事(干部)处,各市属高等院校人事(干部)处:
近年来,非北京生源毕业生中因家庭基础变迁等原因要求来京就业的情况逐年增多,我们根据毕业生的家庭具体困难给予了适当照顾,为了体现党的政策,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具体条件:
毕业生的父亲或母亲由北京支援边疆建设满二十五年,北京有直系亲属需要照顾的;
毕业生的父亲或母亲为北京知青,北京有直系亲属需要照顾的;
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父母双方均已调入北京,并拥有北京常住户口的;夫妻双方有一方在京拥有常住户口的。
2.申报程序:
对于支边子女,由其在京的直系亲属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出具需要照顾亲属情况的证明函,附直系亲属的户口复印件,支边人员从北京走时的单位或学校出具的证明函,支边人员的户口迁出北京的证明,支边单位的证明函,支边子女的出省证明及学校出具的推荐表、成绩单;
对于知青子女,由其在京的直系亲属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出具需要照顾亲属情况的证明函,附直系亲属的户口复印件,区县劳动局出具的知青身份证明,从北京下乡走时的学校出具的证明,知青人员的户口迁出北京的证明,知青现工作单位的证明函,知青子女所在学校出具的推荐表、成绩单;
对于父母调京的子女,由其父母所在单位出具证明,附其父母北京户口卡的复印件,如来自边远地区须出具出省证明,学校出具的推荐表、成绩单;
对于夫妻双方有一方在京有常住户口的,需由毕业生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出具证明函,附在京一方的户口卡和结婚证的复印件,学校出具的推荐表、成绩单。
以上几种情况,如毕业生有接收单位,则由接收单位填写“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审批表”一式三份,报市人事局,批准后,由市人事局给毕业生所在院校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发同意接收函(表样见附件),如毕业生没有接收单位,则由毕业生在京的亲属,直接把材料报市人事局。
第五篇: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闽财社〔2009〕18号
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8]18号)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要继续落实好从个人所得税当地留成的20%和每年按照财政预算支出的2-5‰筹集促进就业资金等相关规定。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二、资金使用范围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人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系统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购买就业基础工作研究成果、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以及省政府决定的促进就业其它支出。
三、预算管理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就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资金申请及支付管理
(一)职业介绍补贴
1.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职业介绍补贴
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免费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人数向批准该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每介绍1人实现就业可享受不超过100元的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每位符合条件的人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人员花名册、接受免费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外省入闽求职登记人员除外)、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批准该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安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合理布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其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缴财政的服务收费收入)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含设备购置、修缮、基本建设等支出)和项目经费。对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全面完成各级政府确定的促进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会同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对暂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过渡期内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或根据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就业人员完成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完成数等)、工作绩效和业务量给予以奖代补。过渡期不超过2011年底。
(二)职业培训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状况,可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探索以培训券或代金券培训试点。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
1.培训方式及申请办法 ⑴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定点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后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凭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⑵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用人单位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⑶对本省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技工学校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为一个学期至两个学期,免学费、代办费和住宿费。承担培训工作的技工学校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技工学校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⑷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或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共同开展,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的(如实行培训券的形式),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制定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经县(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后组织培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可凭职业培训资金申请材料,向县(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资金拨给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符合上述第(1)、(2)、(3)种培训方式,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单位和个人应附以下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提供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注有“待就业”字样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全国毕业生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书)、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培训或就业证明材料、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对用人单位集中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培训人员《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对技工学校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代为申请协议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后,由劳动保障部门在其报到证上签注“已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字样及加盖部门公章。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设立专门窗口,受理单位和个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并向社会公布。
2.培训补贴标准
⑴根据培训职业(工种),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培训职业(工种)按技能鉴定A、B、C三类标准确认(职业工种分类目录详见附件一)。A类标准600元,B类标准500元,C类标准400元。实际培训金额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培训金额作为培训补贴标准。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培训后,取得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按最高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⑵对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取得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的50%,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每人300元。
⑶对农村“两后生”,在技工学校培训时间满一个学期的,每人每次按18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培训时间未满一个学期即就业的,按实际就读时间,按比例给予补助。
⑷经县(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下乡组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采取经审核同意,具体组织培训前预拨项目经费,项目完成后,财政部门视其完成情况,给予项目经费补助的办法。具体补贴标准和补贴考核办法,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培训机构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初次通过目录职业或工种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向批准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企业、行业部门内设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的本企业、行业系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可以由企业、行业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统一代为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拨付劳动者个人。
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职业)(详见附件2)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20元,非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指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70元。具体标准由设区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四)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就业困难人员是指闽政〔2008〕18 号文规定的对象。
1.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在相应的劳动合同期限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自享受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
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属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这部分人员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有效凭证、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银行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1)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实行定额补贴办法。补贴标准为基本养老保险费每人每月55元、基本医疗保险费每人每月25元。补贴资金由省和设区市、县(市、区)财政按财力状况和比例共同分担。补贴标准一定三年,超过定额补贴标准所需资金全部由当地财政自行负担。
(2)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两项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的2/3。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要向街道(社区)申报就业。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向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等凭证材料。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原则上要指定一个经办窗口并向社会公布,统一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材料。经办窗口要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就业困难人员身份,同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与当地的社会保险数据库进行比对,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的真实性,及时发放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适当额度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登记证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员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具体标准由设区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六)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财政可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对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于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开发应用支出以及企业用工登记备案、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给予必要支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2008年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劳动力市场建设”科目。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科目。以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有修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相应列入每年修改后的科目
中。
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以此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上述各项资金的支付管理,按照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政策补贴
1.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补助。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以及濒临破产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国有企业经济性裁员的资金缺口问题,各级财政对国有困难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等安置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各地国有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同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省属困难企业和省对市县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另行制定。
2.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创业培训(SIYB)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五、省级财政补助
我省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由各地政府负责筹集。省级财政筹集的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地方就业专项资金的适当补助,并对财政困难地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给予重点支持。省级补助资金的分配与各地就业状况、就业工作任务、地方财力情况、财政投入(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情况)、就业工作绩效等因素挂钩。补助资金原则上于每年5月底前和9月底前分两次下达,实行考评、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六、决算管理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
就业专项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七、账户管理
各地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
八、监督管理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违反规定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努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终,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
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定期共同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自查自纠情况。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每年组织1-2次抽查,研究并督促解决就业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九、《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闽政〔2006〕5 号)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1年。其所涉及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管理事宜,按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十、各设区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备案。
对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接受相应服务的人员和在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窗口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其享受相应补贴的标准和申请程序另行制订。
十一、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财社[2006]26号)同时废止。
附件:1.职业工种分类目录
2.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职业)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