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民俗

时间:2019-05-15 07:5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与中国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与中国民俗》。

第一篇: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 府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行为,对我国众多民族就增添了很多新的习俗,如:烧香拜佛、祈求赐福免灾、还愿、赶庙会等活动。其中,既有愚昧落后的东西,也有 能给人们带来一些生活调节和心理满足的有益的习俗。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在佛教影响下我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一直传到今天。

一、佛教相关节日

佛教为了争取信众,对一些佛、菩萨都确定了他们的生日,以举办纪念仪式。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 诞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这里,影响最大的 是观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各地举行观音庙会,祭祀观音菩萨。特别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纪念日,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据普陀山志记载:五代时期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 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就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天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 “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观音大士像离舟登岸,其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 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并将其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我国云南、贵州的白族也非常崇拜观音菩萨。传说观音菩萨曾到大理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下,为白族民众降服吃人魔王罗刹。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白族人民都 要举行盛大集会,焚香顶礼,隆重纪念观音诞辰。而大理有名的三月街,也称为“祭观音街”、“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公元649-902年),观音菩 萨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此后,每年届时,白族民众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观音。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还是表演各 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场地。现在,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腊八节。我国上古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将打猎得来的 禽兽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祈福延寿、祛灾迎祥。汉代以来,行祭的日子就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人们祭祀的诸神有司啬神、昆虫神等八种,故称“腊八”。佛 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把腊八节同佛祖释迦牟尼纪念日统一起来了。据传说,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实行苦行。有一天,他饥饿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到 他,急忙把自己带的杂粮和采摘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亲手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这粥后,恢复了元气,在附近的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 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徒就在这一天举行纪念仪式,并效仿牧女煮腊八粥供奉佛祖。僧人在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习俗传到民 间,百姓也在这天吃腊八粥。腊八粥怎样做呢?是用五谷杂粮加上枣、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等,用微火煮熟熬烂,别具风味。

泼水节。云南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泼水表示洗去旧年的污垢,祝福新年的平安。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据小乘佛教传说,公历4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 辰,也是他的成道日和涅槃日。傣族人民按照傣历的岁时,相当公历的四月中旬的三到五天,作为他们过新年的大节。届时,傣族人要走村串寨,泼水三天。根据佛 教“佛诞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姑娘们各挑上一担浸泡着香花的清水,倒进木质的龙身里,再从龙口流出来溅到佛像身上浴佛。这时,人们纷纷用洗过佛 像的水洗双眼,祈求佛保佑。然后,人们相互洒水,表示祝福。接着,青年男女走上街头,端着装满水的容器,相互泼洒,边泼边歌边舞,并敲锣打鼓,把欢声笑语 推向高潮。

二、水陆法会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观念就结合起来了。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转世为人,或转世为 牛、羊、猪、狗等,或堕入地狱。在这种轮回转世观念的作用下,对死者后事的处理就慎重而复杂了,也带有了神秘色彩。一般的,人死后,家人常请僧人念经,以 超度亡灵。有的甚至举办水陆法会(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亦称水陆道场),为一切水陆生物供养斋食,诵念经文,以忏悔所造成的罪孽。这样的 活动,有几十甚至上百僧人参加,最少要用七天,多的甚至达到四十九天,规模盛大,以超度亡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我国许多寺庙举办水陆法会 以超度地震亡灵。

三、放生

佛教讲“大悲为首”,规定“五戒”的头一条就是“不杀生”。与此同时,提倡“放生”。佛教要求,佛门弟子要以慈悲为怀,体念众生,常行放生善事。这样,可 得长命的果报。唐肃宗曾下诏,全国都要设放生池。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谓:“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有些寺庙,如南京栖霞寺,建有 放生池。对常人,放生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普通人在池中放生了一条鱼,会带给他一种回忆,留给他一种做善事后的感动。不以善小而不为,逐步放大,就可能影响 到他的行事方式,多积德行善。现在一些市民向放生池内投进大量的硬币,使水质污染,造成池内鱼儿和乌龟的死亡,就不好了。

四、吃素和饮茶

印度佛教徒是托钵乞食,所以对食物的荤素就难提什么要求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佛教戒律对佛教徒食品也没有严格规定。佛教《十诵律》说:“我听啖三种净 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这就是说,自己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和不怀疑是杀生的三种净肉,佛教徒可以吃。南朝梁武帝萧衍根据《涅槃经·四相品》 等经文,撰写文章,多方强调禁食肉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改变了佛教徒可食净肉的习惯,僧人由此便常年吃素,这一习俗一直传到现在。历代僧人在这漫长的 岁月中,也创造出一些美味素席,传到民间,改善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在我国,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素食这种饮食方式,集健康、绿色、环保、人文等众多好处 于一体,还是应当适当提倡的。饮茶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又进一步推进了民间饮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佛教徒为什么更重视饮茶呢?坐禅是佛教徒修持生活的重 要环节。坐禅就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就易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禅宗盛行后,禅寺中还专设茶 堂,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禅师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 诗,把佛教清规、佛学哲理与茶道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我国许多名茶,最初也产于寺院。像碧螺春(碧萝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 首先制作的,原名“水月茶”。相传紫砂壶是由明代苏南宜兴金沙寺一位老僧首创的。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寺庙也引进了中国寺庙的一套饮茶方法,茶文 化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主张“四谛”——“和敬清寂”:“和”,就是宾客与主人、宾客之间相处平和,气氛和悦;“敬”,就是尊敬长辈,敬爱朋友; “清”,就是清净幽雅的环境和清净悠闲的心灵;“寂”,就是在寂静中返观内心,以达到一种澄澈的心境。

第二篇: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府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行为,对我国众多民族就增添了很多新的习俗,如:烧香拜佛、祈求赐福免灾、还愿、赶庙会等活动。其中,既有愚昧落后的东西,也有能给人们带来一些生活调节和心理满足的有益的习俗。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在佛教影响下我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一直传到今天。

一、佛教相关节日

佛教为了争取信众,对一些佛、菩萨都确定了他们的生日,以举办纪念仪式。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这里,影响最大的是观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各地举行观音庙会,祭祀观音菩萨。特别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纪念日,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据普陀山志记载:五代时期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就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天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观音大士像离舟登岸,其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并将其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我国云南、贵州的白族也非常崇拜观音菩萨。传说观音菩萨曾到大理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下,为白族民众降服吃人魔王罗刹。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集会,焚香顶礼,隆重纪念观音诞辰。而大理有名的三月街,也称为“祭观音街”、“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公元649-902年),观音菩萨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此后,每年届时,白族民众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观音。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场地。现在,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腊八节。我国上古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将打猎得来的禽兽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祈福延寿、祛灾迎祥。汉代以来,行祭的日子就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人们祭祀的诸神有司啬神、昆虫神等八种,故称“腊八”。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把腊八节同佛祖释迦牟尼纪念日统一起来了。据传说,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实行苦行。有一天,他饥饿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到他,急忙把自己带的杂粮和采摘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亲手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这粥后,恢复了元气,在附近的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徒就在这一天举行纪念仪式,并效仿牧女煮腊八粥供奉佛祖。僧人在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习俗传到民间,百姓也在这天吃腊八粥。腊八粥怎样做呢?是用五谷杂粮加上枣、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等,用微火煮熟熬烂,别具风味。云南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云南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泼水表示洗去旧年的污垢,祝福新年的平安。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据小乘佛教传说,公历4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也是他的成道日和涅槃日。傣族人民按照傣历的岁时,相当公历的四月中旬的三到五天,作为他们过新年的大节。届时,傣族人要走村串寨,泼水三天。根据佛教“佛诞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姑娘们各挑上一担浸泡着香花的清水,倒进木质的龙身里,再从龙口流出来溅到佛像身上浴佛。这时,人们纷纷用洗过佛像的水洗双眼,祈求佛保佑。然后,人们相互洒水,表示祝福。接着,青年男女走上街头,端着装满水的容器,相互泼洒,边泼边歌边舞,并敲锣打鼓,把欢声笑语推向高潮。

二、水陆法会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观念就结合起来了。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转世为人,或转世为牛、羊、猪、狗等,或堕入地狱。在这种轮回转世观念的作用下,对死者后事的处理就慎重而复杂了,也带有了神秘色彩。一般的,人死后,家人常请僧人念经,以超度亡灵。有的甚至举办水陆法会(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亦称水陆道场),为一切水陆生物供养斋食,诵念经文,以忏悔所造成的罪孽。这样的活动,有几十甚至上百僧人参加,最少要用七天,多的甚至达到四十九天,规模盛大,以超度亡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我国许多寺庙举办水陆法会以超度地震亡灵。汶川地震后的水陆法会

三、放生

佛教讲“大悲为首”,规定“五戒”的头一条就是“不杀生”。与此同时,提倡“放生”。佛教要求,佛门弟子要以慈悲为怀,体念众生,常行放生善事。这样,可得长命的果报。唐肃宗曾下诏,全国都要设放生池。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谓:“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有些寺庙,如南京栖霞寺,建有放生池。对常人,放生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普通人在池中放生了一条鱼,会带给他一种回忆,留给他一种做善事后的感动。不以善小而不为,逐步放大,就可能影响到他的行事方式,多积德行善。现在一些市民向放生池内投进大量的硬币,使水质污染,造成池内鱼儿和乌龟的死亡,就不好了。

四、吃素和饮茶

印度佛教徒是托钵乞食,所以对食物的荤素就难提什么要求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佛教戒律对佛教徒食品也没有严格规定。佛教《十诵律》说:“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这就是说,自己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和不怀疑是杀生的三种净肉,佛教徒可以吃。南朝梁武帝萧衍根据《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撰写文章,多方强调禁食肉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改变了佛教徒可食净肉的习惯,僧人由此便常年吃素,这一习俗一直传到现在。历代僧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也创造出一些美味素席,传到民间,改善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在我国,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素食这种饮食方式,集健康、绿色、环保、人文等众多好处于一体,还是应当适当提倡的。

饮茶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又进一步推进了民间饮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佛教徒为什么更重视饮茶呢?坐禅是佛教徒修持生活的重要环节。坐禅就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就易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禅宗盛行后,禅寺中还专设茶堂,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禅师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佛学哲理与茶道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我国许多名茶,最初也产于寺院。像碧螺春(碧萝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原名“水月茶”。相传紫砂壶是由明代苏南宜兴金沙寺一位老僧首创的。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寺庙也引进了中国寺庙的一套饮茶方法,茶文化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主张“四谛”——“和敬清寂”:“和”,就是宾客与主人、宾客之间相处平和,气氛和悦;“敬”,就是尊敬长辈,敬爱朋友;“清”,就是清净幽雅的环境和清净悠闲的心灵;“寂”,就是在寂静中返观内心,以达到一种澄澈的心境。

除了对艺术领域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极盛之时,普及至“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于是乎,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

其中,尤以腊八节和盂兰盆会的影响为最。国人有很强的孝道观念,但这种孝是建立于伦理纲常之上,而佛教所提倡的孝亲则着重于报恩,可以说是更究竟的尽孝方式。

此外,国人的很多道德观念也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等等。维系社会安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法律,一是通过道德。在世界各民族中,宗教都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以此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在阿拉伯国家,依伊斯兰教建立其道德基础;欧美国家,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基础;亚洲国家,则依儒教、佛教建立其道德基础。

基本的道德信条其实很简单,如佛教的五戒,基督教的八戒,是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人性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人类对外部世界展开了种种探索,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对自身的生命依然无知。古人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一样存在。人性中的贪、嗔、痴烦恼,和两千多年前佛陀时代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人性的弱点在今天更为张扬。从整体来看,现代人的欲望或许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更大,也更贪婪。古人崇尚的是哲学,是精神追求。而现代人崇尚的是金钱,是物质享乐。我们知道,哲学代表了智慧,而经济只能代表物质的繁荣。此外,整个社会对演艺明星、快餐文化的崇尚,又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他们沉迷的是声色犬马,这正是古圣先贤呵斥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了思想的倒退而非进步。

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古今中外的犯罪现象,无非是杀盗淫妄,不同的只是犯罪手段有所改变。以刀砍人和以武器伤人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只是后者杀伤力更大,但不能说明人性有什么变化。而佛教提倡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或许有人会觉得,建立几条规范很简单,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那么,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又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有强大的后盾。我们知道,建立规范很容易,但使大家共同遵守这一规范就不容易了。只有当规范成为法律时,才会具有一定威力。但法律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漏洞可钻。即使法律能发现并制裁所有的犯罪现象,但法律发生作用时,对社会已经构成破坏。更何况,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取决于执法者是否公正等诸多因素。而宗教戒律是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神的敬畏,对因果规律的敬畏。神是无所不在的,因果规律也是遍一切处的。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而宗教信条就象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都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监督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佛教的因果观为三世论,即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现有的人生是过去生命的延续,而死亡也只是这一期色身的衰败,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唯物论者则是一世论,生命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种“人死如灯灭”的观点,很容易使人无所畏惧。既然生命只是那么短短几十年,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又有什么区别?当然,对社会来说意义是不同的,流芳千古的是造福人类者,遗臭万年的是危害他人者。但这种不同对个体生命却没有意义,所以断灭论会使人们变得非常功利,并导致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泛滥。假如没有神祗或因果观念的约束,只要权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制裁,或狂妄地蔑视法律,必然会为所欲为。

所以说,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寻找一种可行的全球道德规范。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人生距离较大。而佛教,则是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的宗教。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佛教认为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凡夫难免有我执,因而做每件事都会有利益的考量。如果象儒家那样将利与义对立起来,很难使人坚守这一道德信条。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正是佛教所提倡的菩萨道精神。但如果意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所在,这种服务能持之以恒吗?事实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强,因为它是结合利益对道德行为进行界定。衡量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就要看它是否对自他双方都真正有益。同时,它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眼前利益,更能使我们获得长远利益。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须以损失个人利益为前提。而佛教却认为,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当然,可能需要暂时付出一些,但这一善行会给未来生命带来百千倍的回报。就象播下的一粒种子,会结出累累硕果。结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来生或更久,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得到回报,正所谓功不唐捐。

或许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万一善有善报只是空洞的安慰,是永不兑现的许诺呢?对于凡夫来说,总是希望马上见到结果才肯确信。其实,结果并非都需要等那么久。善行能使我们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得益。这正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更重要的诠释。其实,我们在行善时不必关注外在的报应,那只是行善的副产品。真正的利益,在于我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素质的提升,而这一结果与行善是同步的,是当下就能感受到的。我们做什么,心灵就会有什么改变;做多少,就改变多少。

第三篇:中国民俗

1、百家讲坛 陶瓷的收藏与辨伪 鉴别

2、茶马古道 田壮壮

3、中国民俗 无米乐

4、赫哲族 鱼皮衣服

5、电影 自梳女 南海十三郎 桃姐

6、边疆行 沧源之旅78集 CCTV4 远方的家

奇台县 新疆曲子 烤肉黄面

塔塔尔民族乡 刺绣 民族舞 南岭之美

7、独龙族 纹面老人

8、丽江古城

9、古代家具

10、江西婺源(建筑)

11、平遥古城

12、贵州求雨仪式

13、台湾农业

14、陕北榆林求雨

15、印度禅宗

16、丝路古城 克布拉麦田

17、诗朗诵

18、杭州西湖白蛇传

文献检索

[4]张继生,雷军蓉.现代中国舞龙的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13-141 [5]苏 雄,曹春宇./人龙舞0的社会文化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37-381 彭葵,黄鹤婷. 佛山人龙舞舞出佛山魂[N].佛山日报,2008 - 11 - 24 邓俭. 顺德“人龙舞”是不是“国宝”[N].珠江商报,2006 - 01 - 25 苏 雄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黄 修 年

/人龙舞0形式内容、功能特征和 价值意义的社会学阐释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 第30卷第3期

人龙舞

1.起因与功能

佛山人龙舞在民间南派武术基础上产生,吸收民

间舞蹈元素,由历史喜庆事件发展而成。据佛山杏坛 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介绍: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佛山 杏坛镇光华村就已兴起人龙舞,距今近100 多年,同治 十年(即 1871 年),光华村人梁耀枢金榜题名,高中状 元,乃广东历史上三大状元之一,为迎接状元荣归故 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 180 人表演 的人龙舞 [5]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在每年春节、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诞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喜庆节日,都是必 不可少节目,习俗世代流传。

2、表演形式

佛山人龙舞表演不需借用任何器物或媒介,而是

由精壮汉子和儿童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组成,并依靠人 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人数由几十人可达数 百人。人龙舞分为龙趸(底部)和龙身(上部)两个部 分,饰龙趸的队员个个威武有力,饰龙身的队员,两手 持红色绸带骑在龙趸队员肩上。龙头身上有两个或 四个小孩(由于难度大,现多不采用),肩膀上的孩子 是龙角,左右手臂上的孩子是龙腮(现一般不采用),而缠在腰部孩子则是龙头。演“龙身”的孩子们从至后,个个后仰躺下,头靠着后一节“龙身”的肩上,节 节紧扣,成了一条长长的“龙身”,人龙表演由“起龙”、“腾龙”、“盘龙”等多个部分组成。

3开发保护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自同治十年(即 1871 年)为迎 接状元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武功高手发起

180 人表演的人龙舞后,光华村每逢春节、元宵、五月 初八天后诞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都会上演人龙舞,但解放后很长时间佛山光华村人龙舞一度停演,直到 1994 年元宵节人龙舞传人林普宣与杏坛镇文化站站 长邓家声沟通后,邓家声意识到这是急需保护的文化 遗产,他鼓励林普宣去挖掘和重组人龙舞。此后,在 杏坛镇政府、港澳乡亲和本村企业积极赞助下,一批 年轻的光华人龙舞队员脱颖而出,同时表演中加入新 元素: 对服装颜色有了要求,增加了表演程式。在 1995 年元宵节,光华人龙舞参加了杏坛镇元宵大巡游 并进行了第一次表演,吸引了上万名乡亲观看,哄动 一时。2005 年 11 月底,光华人龙舞参加岭南民间艺 术汇演,在广州上下九广场、英雄广场、天河体育中心 南西广场进行表演,引起轰动并一举夺得汇演冠军,从此佛山人龙舞声名大振,名声在外。2008 年 6 月佛 山人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名录,这是佛山政府与村民多年的心愿。

4、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人龙舞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

府支助、企业赞助、表演收入三部分组成,而目前人龙 舞的资金中政府支助和企业赞助非常有限,表演收入只有在有表演时才有收入,同时人龙舞的表演所需人

员较多,资金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数量较少;其次是 人才问题。人龙舞表演时人数较多,表演时间不定,收入不多(有表演时才有收入),队员都是业余的,平时队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因而留不住人才,队员大部 分是流动的,这些都限制了人龙舞发展。

第四篇: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1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2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4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5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6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7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8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道教论坛第26页。2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6页。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1. 4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8页。5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28页

6曹坚平中国道教文化透视 1990年3月

324页。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22页。8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62页。---------------

-----------------------------

---------------

-----------------------------

中国道教文化期末论文

第五篇:中国民俗读后感

Yangyang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读后感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实行社会改革,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会生产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风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将55个少数民族风俗,分为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运输、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社会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艺术、竞技游艺等12个门类加以叙述。现在就几个少数名族谈谈他们的风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如果走进回族人的家中,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非常舒适。在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从现在的餐饮汗液也可以看出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比如说上次去酒店打工,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宴会厅里大大小小几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别标明了回族,并竖这一个标签,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服务员方便上菜,一方服务员把猪肉灯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回族人感觉到不尊重他们,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由此可见,少数名族的对饮食的重视以及现在人们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回族的饮食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这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都是以米饭为主,并配上各种各样的菜肴,如果让我们想回族人一样天天吃那些也许会受不了,但这确是回族人的喜爱。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回族人喜欢饮茶,这与我们汉族人一样,饮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远,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而我们汉族人主要喝铁观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样。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这些在我们汉族人看来比较的复杂,我们的服饰几乎没有什么规矩,很随和;回族人对待服饰非常重视,这就好比出门在外,所代表的他们的文化,是一种象征,是他们对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因为蒙古地域辽阔,一眼望去都是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但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现在的蒙古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旅游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旅游公司会有这样的广告,即让游客体验住蒙古包的感觉,这的确是一种吸引眼球的方法,大多数人都想体验一下这种感觉,想体验一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族住的房屋有什么感觉,这些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防寒避暑的住所,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的确,现在我们喝的奶制品,如牛奶等,都是从草原上的奶牛产的奶味原材料的,我们喝的还是经过加工过的,可能还不干净,而蒙古族的人们都喝纯牛奶,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在草原上,一个蒙古族人直接在奶牛下面喝奶,就像小奶牛一样,所以他们吃的都跟奶有关。在农牧区的蒙古族人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因为他们种植出的粮食可以当做主食,这与我们汉族差不多。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这就是他们的服饰文化,的确很有特色。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人们也要工作上班,为了方便工作,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在电视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节日一到,蒙古族的人们就穿上特色的蒙古袍,载歌载舞,就像在一个硕大的舞台上表演节目。其实,无论是哪一族的服饰文化,我们都比较重视,从每年的春晚可以看出,都有少数名族的节目,他们都穿着自己名族的服饰在台上表演,这就是像我们展示他们的服饰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这也像是一种文化,他们的好客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他们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这些细节五部体现了蒙古族人的好客,以及他们对客人的尊重,对能够到来的一种喜悦之情,虽说我们汉族人也喜欢好客,但比起蒙古族人的豪爽大方,我们的确有些不足,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好的文化。还有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这是一种礼貌,我们从上小学就老听老师说,要尊师重道,要有礼貌,遇到老师等长辈要问好,但我们真正做到的又多少人,但他们做到了,蒙古族人不仅对长辈等尊重,对于外来客人也很尊重,把客人当陈给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这是一种多伟大的文化,很多优秀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就是蒙古族的文化。

通过对回族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名族文化的认识,从而对中华民族个名族的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名族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交流与发展,对于不同名族的风俗习惯,大家都给予了尊重和支持,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健康发展才会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蓬勃发展。

下载佛教与中国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与中国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民俗论文

    摘 要: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春节民俗 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春节民从一个侧......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

    佛教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企业文化 作者:释明生 文章来源:中国佛商财富论坛 “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子坐》里的句子,展现的是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色。因而,希望大家有如......

    佛教与人生

    十一班二组吴有兵 学《佛教与人生》有感 原本以为佛教离自己很遥远,深不可测;但我在学习《佛教与人生》后觉得佛教并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和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导游工......

    佛教与佛教建筑

    认识佛教与佛教寺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

    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会议 民主政治是今日世界的共同潮流,其基本原则在于纠合群力,集思广益,交换意见,截长补短,异中求同,融个体于群体,汇合为一共同的意见,以达到共同的目的,这也就是集体创作。因......

    佛教与诗歌

    中国佛教与诗歌关系谈 ——以白居易为例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

    中国民俗史人物

    如果把1918年北大歌谣征集运动视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开端,那么刘半农、沈尹默和蔡元培是三位最重要的人物,因为正是刘半农的首先提议,得到沈尹默的响应,最后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