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广德县信息技术基本功暨优质课比赛后记 - 副本
2011年广德县信息技术基本功暨优质课比赛后记
何金辉
历时三天的基本功暨优质课大赛结束了,今天,整理所有资料,查阅选手作品和成绩。总有一种梦中醒来的感觉,不愿说话,只想静静地坐坐,安静的想一想。似乎我也经历了一场考试,也似写了一篇文章,目前掩卷沉思,久久没能回过神来。慢慢回过味儿后,又觉得有许多的话想说。那就随着指尖的跳动,伴着键盘的敲击,随性随心地任思绪流向纸端吧。故只能取名“后记”了。
首先有点激动,心存感激。
一要感谢给予活动大力支持,倾注大量心力和精力的专家张青老师,我想,她在广德的信息界早已是一个标杆人物了。从组织活动,设置考题,全程参与比赛现场,坐阵批阅教师作品。聆听入围教师课堂,给予指导。无不用心、用情。还说什么呢,我只想率领我们全体信息教师,全体关心信息专业发展的同仁们,说一声:感谢你,张老师,深深的感谢„„
二要感谢我们的选手们,选手们经由各大片教研组选拔后推荐,都能够在赛前精心的准备,赛时遵守时间,来到参赛地点,安静地候场。遵守比赛规则,有条不紊地进入一天紧张的活动。给承办学校的师生和参与活动的领导、评委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的行为,代表了各自学校的光辉形象,也证明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们较好的整体素质。在考试、操作、说课,候场之时,一定是有一些忐忑、有一点纠结、相互鼓励、又自我安慰,为自己哪一方面的“得”而高兴,为哪一点“失”而懊恼过吧。告诉你,都没关系,我们的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娃娃,在它成长为健壮的成年人(象语数
一会儿话,学一段武术操„„
四要感谢我的领导和评委会的各位同仁,兄弟姐妹们。
历时三天的活动,第一天胡主任亲自到场,参加开幕式,并留下来为我们压阵,第三天也来到震龙小学,指导活动。第二天,我们的陈晓义主任亲自驾车,并与我们一起听课,评议,商讨。活动的准备工作比较烦杂,在领导的支持下非常顺利,效率较高。
评委阵容这次也非常强大,有外县专家,教研领导与同仁,计算机教育界资深人士、前几届优秀的获奖选手等,有的老师说,这次像体育全能比赛,教师要全能,评委专家也要全能。所以,各方面的行家里手,都被我网罗,都给予我们的活动全力的支持。深深感谢你们的大力协助,让我们的评审权威性与快捷准确有了保证。
五要感谢我的家人,三天活动,准备在前,从上半年在群里吹风,到九月发文件,到24日晚上顺利结束。我也经历了许多的纠结,思量,特别是后期的一段时间,与组委会有关人员商讨:时间,软件,题型,内容,难度。可行性„„题目一改再改,答案一对再对,唯恐在哪一方面出问题(虽然最后仍有少许问题),少有时间打理家务,更谈不上做顿可口的饭菜。差点让女儿参加广播操比赛的衣服与鞋子出了差错(幸好及时解决)。
产生了一些想法,今后可以引以为鉴:
先谈谈教师们的基本功环节。在我最初决定大项目与涉及的软件时,并没有完全吸收省市国家级的比赛做法。而是觉得教什么考什么,要懂技术更要会教书这两个原则比较重要。因为是首次在县里举行这样的比赛,有小学至高中范围的教师。应该最主要的作用是一个导向和一次促进。让大家能得到锻炼,得到启发,引发思考,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也
几位教师没有把好时间关,可能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迟迟不敢下手;心理素质不好等原因,在某一个软件的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提交时,有些软件的制作还没有开始,得零分,非常可惜。也有教师平时在用软件的时候,比较局限,钻研不深,不广,探索精神不强,比赛时一看到非自己长项的内容就首先紧张起来,而忘记了帮助功能,软件自身的提示性内容等等辅助办法。在焦虑中浪费了时间。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比不得语数外的成熟。因此,包括教材的修订,教师用书的修订,机房教学的灵活性都需要我们有一种主人翁精神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意识,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把我们的课堂变成丰富的,有实用价值的,让学生觉得有内涵的课堂。
补缺补差,开拓前进。
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的比赛内容并不完全代表今后的学习内容,这只是一次尝试,今后的比赛也不一定完全是这个模式。省市各级的小学至高中教师上机测试的内容也不完全与本次测试一样,都是在调整与进步中。曾经的省级比赛,还设置有现场演讲与答辨;计算机问题诊断;说课前硬性要求做课件;第一轮入围者临时抽课题备课等项目。对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选手来说,大家都一样,紧张又何妨,12月初,我将要带高中教师去参加全国高中比赛的观摩。目前我们没有任何选手进入国家级的比赛,但可以带回比赛规则与现场感受的消息给大家。还望今后我们也杀出重围,冲出安徽,搏一回呢!
但是在我们心里,有一个更大的赛场,那就是课堂,要把课堂当成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赛场,今天比昨天上得好,明天比今天学生收获更多,哪里体现
第二篇: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听课有感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听课有感
4月7至9日,我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第一届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笔者有幸被邀作评委,参与了评比的全过程。这次活动让人欣喜地看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精彩表现。参赛的教师们有鲜明的教学特点,良好的信息素养,善于控制学生情绪和教学节奏,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与学生交流,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当然,通过这次活动中也使笔者认识到目前我市小学信息技术课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参赛的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大都比较深刻,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目标的落实上,似乎考虑欠周。例如比赛第一天选取了第四册第十课“让展示随心所欲”。它是幻灯片模块的最后一课内容。学习的目标是学会调整幻灯片编排顺序;学会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学会幻灯片前进、后退等简单的播放方法。根据经验,笔者认为这一内容需要二课时来完成。但在八位参赛的教师多数在一课时内解决了全部学习目标。赛后笔者在学生中做了简单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实际掌握程度并不完全到位。特别是既然设置了每张幻灯片的动画,为什么还要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幻灯片播放时为什么要前进,后退,它的意义又是什么?使用幻灯片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疑问在学生心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笔者认为课堂不管如何精彩,落实教材的学习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
再比如比赛第二天选取了新版宁波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美丽的校园”。它是第二单元画图模块的第二课。学生在前一课学会启动画图软件,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部分;了解了各类画图工具的名称和用法,学会矩形、椭圆、直线工具的用法;学会撤消和清除图像的操作方法;初步学会文件夹的保存方法。第二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橡皮工具的使用;初步学会曲线、放大镜工具的用法;初步学会按指定位置保存文件、打开文件。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既安排了前一课知识的巩固部分,又制定了本课的新知识。编者安排承前继后,相当合理。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小朋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认为这一内容同样需要二课时来完成。从八位参赛的教师的比赛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选取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引入方面参赛的教师们设计的任务大都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在问题的渗透和层递性方面做得不够,要么任务没有难度,要么任务重复单调,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能力。
还有比赛第三天选取了第三册第十五课“科普小报”。它是以Word为载体的综合课。学生基本掌握了Word文档的编辑技能,学会了从因特网上获取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本课的学习。学习目标是熟练Word的综合运用。教材安排了三个任务,一、报头的设计;
二、加入文本框;
三、编辑页面。从技能传授的角度,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从小报的编辑规范,资料的获取,Word的综合运用,小报整体效果处理等等内容的完成,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二课时。从授课的六位参赛的教师课堂情况来看对课时的把握有些欠妥。多数参赛的教师在一课时内就草草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
课堂上教师合理的创新,创造是必要,但脱离教材的创新往往在某个知识点上似乎能够达到更好作用,但从整个知识体系来说却并不理想。我们说学习不是单一的掌握某个知识技能,而是了解整个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教材处理需要更多的理性。任何一堂课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都是局部的,都有它特定的作用与价值,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的。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明确这三个维度,但也要考虑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并不是每课时都能从三个维度制定目标,但我们却可以从每个单元,每个模块,甚至整个小学段的信息技术制定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使制定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我们的教学。
笔者一直在思考,语文、数学等课很强调教法、学法,而信息技术课作为新兴课程,却没有给出较完善的教法。虽说教法可以借鉴和引用,但终究并不完全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吸收与改进。
从新课标的角度,我们通常采取的教法有:任务驱动式教法、辅助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同步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讲授教学法、比喻教学法等等。参赛的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法,同步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的居多。特别是任务驱动法的使用,每课都采用了。有的以余姚农特产为任务,有的以余姚塑博会的介绍为任务,有的以漫画处理为任务等等,设计的任务都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任务驱动的规律。在示范教学法的作用过程中,参赛教师们不是用自己的操作来示范而是请举手的学生来操作或尝试着操作,教师一旁协助,例如上画图模块时,曲线的操作,学生尝试操作演示,教师随时点拔。把有关知识点渗透得较好,体现了从学生出发的示范教学。但参赛的教师对讲授教学法多数弃而不用,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因为讲授教学法是教师对知识系统的讲授,是对课堂及学生的讨论作探究总结和归类的过程。这种任务驱动,探索式教学无法做到的。适当的讲授教学恰恰能让学生在最佳方向上进行任务的探究。新课标体现的课堂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怎样主导好课堂?笔者的看法是设计贴近学生的任务是必要的,教师的系统讲授也是必需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谈起学法,有很多,如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提问法、尝试法、归纳小结法,等等。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法。所以,选择恰当的教法,是引导学生正确学法的前提。比赛中的教师不但重视教法,也重视学法。这是比赛中的一个亮点。如在科普小报的制作时,学生间在材料收集,筛选,处理时的协作学习,解说作品时的表达能力培养。也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笔者认为,教法是教师为预设的课堂采用的手段,而学法恰恰是课堂生成的途径,预设是重要的,而生成是课堂的本质。有生成的课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所以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课堂需要、学生的发展三个方面加以权衡。教法的合理运用体现的仅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而学法的综合运用不但体现了学生,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的掌控,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一堂优质课的标准之一。
笔者在此讨论教学与学法,目的是想与同行一起研究: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如何合理的使用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要也不应该定位于技术的传授,有必要从培养孩子们信息技术素养,多元智力开发的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探究。
最后笔者想讨论一下“评价”。评价在当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课题。它的形式多样,既有师对生的评价,师对课堂的评价;也有生对生的评价,生对自已的评价,生对师的评价;还有评委对课堂、对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评价内容既可以是对技术操作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个人能力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效果的评价等。操作和实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口头表达,表格填写,网络评价等等。有关评价方法方面的论文信息都很丰富,笔者在这里就不讨论评价的方法,只是想表达一点,那就是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同的评价有不同的目的,其中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帮助被评价者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出改进的方向、提升自信心和体验个体的成就感。这个目的不但对学生,对教师同等重要。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针对这次比赛中师对生的评价和生对生的评价,笔者认为在评价的出发点上是否可以更加明确些,特别是引导我们的孩子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学会客观公正看问题。而不是随人摆布,毫无主见。
第三篇:“安徽省2012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暨基本功大赛”体会
观摩“安徽省2012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暨基本功大
赛”心得
受教研室何老师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4月23、24日在美丽的江城马鞍山市举办的“安徽省2012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暨基本功大赛”的观摩活动,此次活动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马鞍山市雨山区教育局承办,在山南小学举行。两天共有28位选手为我们展课,虽然每天我都听了7节课,一天下来,身体上感到万分疲惫,但收获颇丰,感悟也挺深。
感悟一:本届大赛与2010年在宁国市举办的大赛相比,参赛的选手更年轻,基本功也更扎实了,选手的教学课件制作的也更美观了。对教材的挖掘也更深入细致,如在《小海龟起步走》这一课上,部分老师不仅仅停留在教学掌握几个基本的命令上,而是先让学生对小海龟行走的路线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编程,从中渗透编程的思想。
感悟二:从今年的基本功大赛试题来看,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紧跟信息技术的潮流,对新产品、新技术要掌握。如上机操作题中的三个题目,第一题是excel考察公式的使用,第二题是教材上的制作一个完整的《蜗牛与黄鹂鸟MTV》作品,第三题是利用LOGO语言编程,查找200以内的水仙花数。前两题所有选手都能完成,而利用LOGO语言进行编程,几乎没人会。
感悟三:做为省直管县的广德县,困难与机遇并存。机遇是我们的选手可以直接参加省级比赛,无需级过市级选拔。可我们县信息技术水平和别的县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一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以前在市级比赛中胜出的就不多,这次直接到省里和各市胜出的选手竞争。二是我们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太差,全县公立学校的微机室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信息技术老师们现在很少能在微机室按正常的教学流程进行上课,导致课堂教学经验缺失,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差。少数学校新招聘的信息技术老师改教其余学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希望上级部门能尽早为学校装配新的微机,让我们这些信息技术老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经验,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比赛后记
比赛后记--模型准备、软件准备、如何分工、美赛和国赛的区别、比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摘要:
模型:数学模型的功能大致有三种:评价、优化、预测
关于软件这三款已经足够:Matlab、SPSS、Lingo,学好一个即可(我只会用SPSS,另外两个队友会)。书籍方面,推荐三本,一本入门,一本进级,一本参考,这三本足够: 《数学模型》 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 Mark M.Meerschaert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学建模算法与程序》 司守奎 国防工业出版社 分工:数模团队三个人,一般是分别负责建模、编程、写作。当然编程的可以建模,建模的也可以写作。这个要视具体情况来定,但这三样必须要有人擅长,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最大发挥出潜能。美赛特点:一 般人都认为美赛比国赛要难,这种难在思维上,美赛题目往往很新颖,一时间想不出用什么模型来解。这些题目发散性很强,需要查找大量文献来确定题目的真正意 图,美赛更为注重思想对结果的要求却不是很严格,如果你能做出一个很优秀的模型,也许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获得高奖。另外,美赛还难在它的实现,很多东西想 到了,但实现起来非常困难,这需要较高的编程水平。
授权转载:当我谈数学建模时我谈些什么——美赛一等奖经验总结 来源: 交大数协的日志
当我谈数学建模时我谈些什么——美赛一等奖经验总结
前言:2012 年3月28号晚,我知道了美赛成绩,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是感觉释怀,一年以来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从国赛遗憾丢掉国奖,到美赛一等,这一路走来太多的不易,感谢我的家人、队 友以及朋友的支持,没有你们,我无以为继。
这篇文章在美赛结束后就已经写好了,算是对自己建模心得体会的一个总结。现在成绩尘埃落定,我也有足够的自信把它贴出来,希望能够帮到各位对数模感兴趣的同学。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欢迎与我交流,这样我们才都能进步。
个人背景:我2010年入学,所在的学校是广东省一所普通大学,今年大二,学工商管理专业,没学过编程。
学 校组织参加过几届美赛,之前唯一的一个一等奖是三年前拿到的,那一队的主力师兄凭借这一奖项去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学运筹学。今年再次拿到一等 奖,我创了两个校记录:一是第一个在大二拿到数模美赛一等奖,二是第一个在文科专业拿数模美赛一等奖。我的数模历程如下: 2011.4 校内赛
三等奖
2011.8 通过选拔参加暑期国赛培训(学校之前不允许大一学生参加)2011.9 国赛
广东省二等奖 2011.11 电工杯
三等奖
2012.2 美赛
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
动机:我 参加数学建模的动机比较单纯,完全是出于兴趣。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没有学过编程,觉得没必要学。我所感兴趣的是模型本身,它的思想,它的内涵,它的发展 过程、它的适用问题等等。我希望通过学习模型,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一些现象,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机理。数学模型中包含着一种简洁的哲学,深刻而迷人。当然获得荣誉方面的动机可定也有,谁不想拿奖呢?
模型:数学模型的功能大致有三种:评价、优化、预测。几乎所有模型都是围绕这三种功能来做的。比如,今年美赛A题树叶分类属于评价模型,B题漂流露营安排则属于优化模型。
对 于不同功能的模型有不同的方法,例如评价模型方法有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熵值法等;优化模型方法有启发式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等)、仿真方法(蒙 特卡洛、元胞自动机等);预测模型方法有灰色预测、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链等。在数学中国网站上有许多关于这些方法的相关介绍与文献。
关于模型软件与书籍,这方面的文章很多,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关于软件这三款已经足够:Matlab、SPSS、Lingo,学好一个赛前准备和比赛过程时间安排以及写作规范请直接看文中的详细内容。即可(我只会用SPSS,另外两个队友会)。书籍方面,推荐三本,一本入门,一本进级,一本参考,这三本足够: 《数学模型》 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 Mark M.Meerschaert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学建模算法与程序》 司守奎 国防工业出版社
入 门的《数学模型》看一遍即可,对数学模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国赛前看完这本再练习几篇文章就差不多了。另外,关于入门,韩中庚的《数学建模方法及其 应用》也是不错的,两本书选一本阅读即可。如果参加美赛的话,进级的《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要仔细研究,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可以算是所有数模书籍中最好的 了,没有之一,建议大家去买一本。这本书中开篇指出的最优化模型五步方法非常不错,后面的方法介绍的动态模型与概率模型也非常到位。参考书目《数学建模算 法与程序》详细的介绍了多种建模方法,适合用来理解模型思想,参考自学。分工:
数模团队三个人,一般是分别负责建模、编程、写作。当然编程的可以建模,建模的也可以写作。这个要视具体情况来定,但这三样必须要有人擅长,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最大发挥出潜能。
这三个人中负责建模的人是核心,因为建模的人决定了整篇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尤其是模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了论文的结果与质量。这次美赛,我们选的是A题,我负责建模与部分的写作。模型的选择与论文的结构是按照我的思路来做的,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对 于建模的人,首先要去大量的阅读文献,要见识尽可能多的模型,这样拿到一道题就能迅速反应到是哪一方面的模型,确定题目的整体思路。其次是接口的制作,这 是体现建模人水平的地方。所谓接口的制作就是把死的方法应用到具体问题上的过程,即用怎样的表达完成程序设计来实现模型。比如说遗传算法的方法步骤大家都 知道,但是应用到具体问题上,编码、交换、变异等等怎么去做就是接口的制作。往往对于一道题目大家都能想到某种方法,可就是做不出来,这其实是因为接口不 对导致的。做接口的技巧只能从不断地实践中习得,所以说建模的人任重道远。
另 外,在平时训练时,团队讨论可以激烈一些,甚至可以吵架,但比赛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不必激烈争论,大家各让3分,用最平和的方法讨论问题,往往能取 得效果并且不耽误时间。经常有队伍在比赛期间发生不愉快,导致最后的失败,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毕竟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种经历是很难得的。所 以一定要协调好队员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正常发挥,顺利进行比赛。
美赛特点:一 般人都认为美赛比国赛要难,这种难在思维上,美赛题目往往很新颖,一时间想不出用什么模型来解。这些题目发散性很强,需要查找大量文献来确定题目的真正意 图,美赛更为注重思想对结果的要求却不是很严格,如果你能做出一个很优秀的模型,也许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获得高奖。另外,美赛还难在它的实现,很多东西想 到了,但实现起来非常困难,这需要较高的编程水平。
除了以上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美赛和国赛最大的区别有三点:
第 一点区别当然是美赛要用英文写作,而且要阅读很多英文文献。对于文献阅读,可以安装有道词典,开启截屏取词功能,这样基本上阅读英文文献就没什么障碍了。对于写作,有的组是写好中文再翻译,有的是直接写英文,这两种方式都可行。对于翻译一定至少要留出8小时来,摘要可能就要修改1小时。如果想快点翻,可以 直接使用有道词典,翻出来后再修改,虽然可能不地道,但至少比较准确,这样可大量节省翻译时间。另外word要打开纠错功能,绿线代表拼写错误,红线代表 语法错误,完成论文后整体浏览时要多注意这两种线,很可能会发现疏漏之处。我一直认为翻译不是美赛的重点,只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不必在翻译上浪费 太多时间。
第 二点区别是美赛大量的用到了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粒子群等等。如果说你在国赛时还认为这些算法遥不可及,那么到了美赛你就必须掌握它了。其 实我认为对于搞编程实现的队员只要弄懂一种启发式算法就好,因为启发式算法是用来解决优化问题(多数为NP问题)的,不同算法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只要 把一种学精了,这一类的问题就都能解了。个人认为粒子群算法还是不错滴,遗传与模拟退火有些老套了,不过选择什么还是由你个人的接受程度决定,甚至你也可 以自创算法。
第 三点区别是美赛论文的排版不少人会使用Latex,一款用代码编辑的排版软件,它多用在对书籍和论文的排版上,效果美观但是操作很复杂,尤其是插入图片与 表格,不是一般的麻烦。而且,学习这种软件必须是一次性全部学完不能间断(据说完整的学习时间大概是几十个小时),只学某部分是没有用的。如果时间不够,不建议去使用。其实除了目录功能,生成的PDF文本使用Word排版几乎能实现与Latex一样的效果,所以我个人建议用Word。前期准备:
关于参赛经验,小组成员最好都曾经参加过数学建模比赛,无论是国赛或是电工杯或是挑战赛等等。个人认为美赛的难度比较大,如果是第一次参加,往往很难做出理想结果,这样会打击到参加数模的积极性。所以不建议第一次搞数模竞赛就参加美赛。赛前要准备吃的东西,酌情而定。要准备一些红糖,以防身体不适。要注意尽量不要上火,可以准备些水果。另外,我建议准备3瓶红牛,第二三四天各喝一瓶,确实能有保持精力的功效。正常的饭还是要吃,可以叫外卖或者托人去买饭。总之这几天一定要吃好。
关于书籍,没什么好说的,尽可能的借吧,虽然借了不一定有啥用,但是放在那里总归是心里踏实。建议编程、模型、算法方面的书都借一些,另外最好也去借些数学工具书,方便翻译。
另外还有就是要准备好查找文献的期刊网入口,无论是中文的知网、维普,还是英文的SCI、Springer等都要提前找到,一般学校的图书馆都会有,没有的话问其他学校同学借图书馆账号,或是找代理,总之最后不要影响到比赛查找文献就行。
时间:美 赛的时间是四天四夜,日期上是经过5天,比国赛多一天一夜。因为需要翻译,所以美赛的时间同样很紧张,这就要求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比赛。一般来说,国赛期 间的睡眠时间不超过10小时,那么美赛期间的睡眠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小时(我是国赛6小时、美赛10小时)。这样能保证高质量完成论文,并且身体能承受 这样的负荷。现在来讨论一下时间安排。参赛时间安排
第 一天上午出题目,几名队员可以分工合作在一小时内翻译出题目的含义,搜索一些关键词,看看题目的资料与数据是否能找到,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一般来 说,MCM会出一道离散模型题目、一道连续模型题目;而ICM题目是交叉学科的,涉及其他专业知识。总之第一天的上午必须将题目定下来。接着第一天下午的 工作就是找资料,数据库、资料搜索方面的知识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数学中国上都能找到。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大量积累资料,资料包括文献与数据。先不着急阅 读,把能下载的资料都下载下来,下载不下来的保留网页。知道再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就可以停止搜索了,当然在做题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某些细节再次查找资料,这 里所说的停止搜索是指停止大范围集中式搜索。大概在第一天的晚上开始阅读资料,这要进行到第二天上午,在这个过程中,要选择可以接受的模型,想办法加以创 新改进。第一天晚上建议睡5小时左右,这样能保证之后的工作。
第 二天一天是阅读资料理清思路并建立模型框架的过程。第二天晚上之前论文的总体思路要确定下来,就是针对题目中的某个问题选择什么方法,主体模型是什么,创 新点在哪都要清楚,而细节问题暂时先不考虑,总之论文思路与模型的总框架要在第二天晚上之前全部搞清楚。如果没有理清论文思路建议不要睡觉,知道理清楚为 止,第二天晚上建议睡眠4小时左右。第 三天,必须开始写作与实现模型。其实第二天就可以写一些关于问题介绍、前人研究历程等的内容。到了第三天就必须动笔了,可以先简略写中文,之后再详细翻译 成英文,也可以直接写成英文。根据模型所编的程序一定要这一天内跑出结果来,可以根据所得结果来改进模型,争取得到较优的结果。当然数据的处理也一定要在 这一天完成。第三天是对模型的修正与完善,主要是对细节的把握以及模型结果的处理。建议得到比较合适的结果时再休息,第三天晚上建议睡眠3小时左右。
第 四天,写作与翻译。根据前面的思路与得到的结果进行写作与翻译工作。写作要力求表达清晰准确。另外还有一个工作是为模型配图与表,图片能够生动的表达模型 含义,表格可能是模型结果得到的数据,图与表要按照要求写标题与注释,要大小合适、美观。第四天晚上要完成主体部分的写作,这时开始写摘要,先由一个同学 写成中文,然后三个人讨论修改,可以请指导老师提供意见,中文定稿后再翻译,译好后再修改给指导老师检查,最终定稿,这一大概需要5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这 期间另两位同学完成诸如参考文献、优缺点之类内容的写作,在第五天的凌晨完成全文。第四天晚上建议熬夜,如果需要休息建议睡眠3小时以内。
第 五天清晨,检查通读全文至少3次至无语言错误。编辑目录、页眉等格式内容,待一切就绪后,转换pdf文档,看有无差错,有差错再调整,无差错就可以将最终 论文发到举办方邮箱了。确认邮寄成功后,按照要求打印论文,黑白彩色均可。之后,收拾规整物品,休息,建议睡眠10小时以上。最后,按要求寄送邮件,等待 成绩。大概四月前会出成绩初稿,五月前出正式成绩与证书。写作问题
文献与图表:我 一直认为“文献为王”。阅读文献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论文的质量。因为看过的文献越多,知道的方法越多,可选择的范围越广,建立的模型越符合实际。关 于文献搜索,三个人要分工,即根据题目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分头寻找。一般先找中文资料,在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上进行搜索。我的建议是把一个数据库 上关于这方面资料10年的所有相关论文都下载下来,然后用浏览的方式看完,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选择其中适合的方法加以改进创新,完成模型的建立。其实很多中 文文献都是借鉴英文文献而来的,读中文资料相当于读英文资料的概要。阅读完中文文献后可以开始搜索英文文献,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能搜索结果并 不理想,这时候将关键词换为其近义词进行再次搜索,多次尝试后可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另外就是按照参考文献历程搜索,每篇文献后面都列有相关的参考文 献,可以通过寻找这些文献来理解研究历程,很可能就有新的发现。查找到文献后,要注意整理与归类,方便寻找与最后的记录。我在国赛时找到的文献资料加起来 有82M,美赛时168M,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赛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关 于图表,这是为论文增色的部分。看之前的美赛特等奖论文,普遍图表都做得很漂亮,或者说很专业。好的图表能够清楚的反映模型的思路与结果,令人一目了然。图的制作当然要用一些软件,PS做一些图形处理、Visio画流程图、几何画板解决简单几何图形制作、Matlab制作三维效果图等等,方法多种,资料也 很多。表的制作模仿之前特等论文即可,边框怎么设置,字体大小等等,很容易掌握。另外,图表的排版也需要注意,如何编排图表的位置才能既美观又能清楚,这 需要不断观察与实践。总之,关于图表,尽量模仿特等奖范文去做,会为你的论文增色不少。
最后的话:有一句话叫做“一次数模,终身受益”,确实是这样的。抛开获得的荣誉不说,通过数模所学到的东西也让人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它使你明白原来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去完成一个曾经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段经历将激励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退缩、不畏惧。乔布斯说:“过程是最好的奖励。”数模就是这样的,尽管十分辛苦,但是坚持下来了,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奖励。
最后祝所有在数模路上奋斗的朋友都取得好成绩!彭子未
第五篇:2013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
2013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观摩说课有感
(2013-09-27 21:54:23)转载▼
分类: 学习体会
2013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于9月27-29日在宁夏银川一中举行,27日上午120名参赛选手进行上机测试,下午分7个场地进行说课比赛,我在第一试场听取了来自全国各地18位选手的说课,对比前一届在安徽合肥一中举行的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的说课环节,我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在那次观摩活动中,我觉得选手们做的说课课件非常漂亮,很惊叹,而对如何进行说课却懵懵懂懂,但这次不再感觉到课件的美观了,也许这就是见多识广吧,对选手们的说课也能说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此次说课比赛有这样一些感况: 1.大多数老师都有说课的基本框架:说教材(教学内容、地位、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并都能将教学过程作为说课的重点部分,生动、详细、竭尽所能的将如何开展教学部分说出来,教学的各个环节说的清楚明了,一环紧扣一环,让评委和观摩教师听了说课就能感受到该课是如何上的,我想这就是说课的目的和需要达到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只顾重点说教学过程,而对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等环节只在PPT上一晃而过,没有进行“说”,只是让评委和观摩老师自己看,我想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我想说课是应该要说出来,当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说,而是该说的还是要说出来。
2.有些教师在说课的框架中除了上述基本的环节,还增加了说心得体会、说教学反思、说板书设计等环节,对于说课评价要求我也不清楚,这些环节是否需要还是随选手们自己定,没有标准;
3.绝大数教师在说教学目标时都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说的,只有个别老师没有做到;
4.教师都能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与评价,有些老师还将教学评价作为说课的单独环节,并且有评价表的设计,虽然有些评价量表存在空洞,不详细等问题,但却设计了,足见老师们在教学中是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体现新课程理念;
5.在观摩说课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教师采用教学辅助平台、导学案(word、网页版)学习任务单等使教学更顺利开展,展现出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水平,体现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在第一试场看到参赛选手进行说课的水平个人感觉总体较好,但也有些教师存在不足:PPT演示太快,语速较快,使得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赶进度;还有些老师有背诵的感觉,目光游离,没有与评委、观摩教师有任何的接触或交流;有些老师很紧张,以至直接拿着稿件读,手还在发抖,说明心理素质一般;个别教师随意准备,PPT上的排版粗糙,没有突出显示以示区别不同内容,教学过程直接用word版的教案来讲。
关于答辩,评委提问的声音较小,不太能听清楚,导致哪个评委提问选手就走到那个评委面前,两人像是交谈,别人听不到他们说什么,根本不像答辩。我坐的比较近,大致感觉到评委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
1.如果选手的说课内容让人感觉到实施课堂有难度或信息量很大,一节课是难以完成的,评委就会从这个方面向参赛者提问。
2.一般来说,评委们将从选手设计的教学中感觉存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比如,评委如果感觉选手的说课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就会从如何解决重难点方面提出问题。又如,选手自己说过的会体现创新,评委就会向参赛者提出是如何创新的?
3.评委还会从选手的说课中发现错误时提出问题,如有个教师说他的这些教学设计是体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评委就提问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角色。
选手在答辩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答偏,没有理解提问者的意图;不答,有些教师答不出来就说此问题没有深入思考过,避而不答;答不到要点上,啰嗦一大堆,却没有抓住中心点,没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