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育儿心理:开学季,爸爸妈妈看过来
开学季,爸爸妈妈看过来
《海峡姐妹》杂志2013年第9期
导读:
现实中,育儿是每个有孩子或想要孩子的首要打算,甚至形成所谓“全民育儿焦虑”。
悟空没有兄弟姐妹,堪比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悟空猖狂自大、大闹天宫、偷吃蟠桃、堪比现代家庭中孩子个性突出,不听父母劝解、率性为事的现状。如果有人对你说,孙悟空是如来观音的“孩子”,你一定会觉得很雷人,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在孙悟空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上,如来和观音的确分别扮演着父母和母亲的角色,二者对于孙悟空的教化知道,甚至堪称现代家庭的亲子教育的范本,本刊连线采访了韦志中先生,为大家揭开经典读物《西游记》暗藏的别样玄机!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至精华!
专家简介: 韦志中
国家心理咨询督导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四川省科协心理咨询专委会成员、广东团省委特聘心理专家,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是一位横跨教研和咨询治疗实践的心理学人,曾出版《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心理治疗小说《谁在掌控你的人生》,亲子教育随笔《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等,被业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旨在让中国更多的人从心理学当中受益。
作品介绍: 《西游记》问世以来,经过世人千万次的“问”,对它的解毒可谓蔚为壮观,有管理学的、有心理学的、有社会学的…..唯独没有将它和亲子和教育相联结的。在201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著名心理学者韦志中老师另辟蹊径,著作出版《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书,将《西游记》与育儿经结合到一起,从培养孩子的视角解读古典名著《西游记》,从心理学家的立场剖析悟空成长成才之路,从科学教育的规律讲述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书中温习《西游记》故事,剪裁合理,取舍诱导;充满心理学之后,深入浅出,直击要害;解读育儿成才真经,易读易懂,恰当实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钟年先生评价韦志中对《西游记》的独特解读是“别出蹊径,将《西游记》与育儿经结合到一起,或可算作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解读”;南京著名的中学校长吴虹说,“无论你读多少遍《西游记》的内涵,这一次思考一定是深邃的......“正因为通俗易懂,深有启发,她一下子购买了500本赠送本校学生的家长们…..点石成金,每个孩子都是宝
文/江南
《西游记》中悟空的出生似乎与正常的孩子有些不同,但又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每一个生命的历程。加上他从出生到成长的很多经历和特点,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跟我们的孩子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也有不少道理和经验可学。
石猴是天地的造化,是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化身,因此收到天地的珍视,让他可以自由成长、不受伤害。这与悟空这个原本无父无母的孩子最后却能成长得无比健康和快乐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以天为父,地为母,世界都任他邀游和探索。而每个孩子更是父母孕育的结晶,是自然神奇力量的最佳体现。他们出生之时一丝不挂、毫无修饰,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美妙。
人们崇尚自然,是因为人们敬畏大自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更因为人们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活。因此,每一个孩子也是大自然之子,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无比珍贵的宝贝。
石头的天性之一是独特。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
悟空乃天地精华,石头所生,他没有兄弟姐妹,更没有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因此六耳狸猴只能模仿他。人类却有天生的基因非常近似的小孩,即“同卵双胞胎”。心理学家做过许多同卵双胞胎的实验,实验证明,同卵双胞胎的婴儿,即使分开抚养,双方的性格、兴趣爱好、长相都依然会非常相近。但也仅仅是相似而已,孩子的父母永远都能轻易地分出谁是“大宝”,谁是“小宝”,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
我们的家长有时候喜欢将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于是抱怨自己的孩子默默无闻,不够出众,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您的孩子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您的孩子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跟其他人不一样。同时,在这种比较中,孩子们也可能渐渐忘了,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像大自然中成千上万的石头中的一颗,无论是外表、气质、性格,还是兴趣、爱好、思想,都不可能与他人重复。只要家长让孩子明白这一点,任何时候,孩子都会对自己有满满的信心。
可塑性是石头的另一个天性。从悟空这块顽石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头的可塑性,而我们每个孩子其实也是如此。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夸下海口:“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任务——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乞丐、窃贼,而不用去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用科学的理论证明后天的塑造和教育对人类是有巨大影响的,每个人都具有他的可塑性。
中国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算是经验总结,但却并未证明具有科学性,而且有过分强调天资的嫌疑。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我们强调后天教育和打磨的重要性。孩子的可塑性是天性的,任何时候做出改变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我们的父母像如来和观音菩萨一样不放弃,不断给予机会和鼓励,遵循成长和教育规律,顺应孩子的发展和需求,无论您的孩子是孙悟空般的多血质活泼型,如八戒般胆汁质冲动型,如沙增般粘液质安静型,或是如唐僧般抑郁质抑郁型,各有千秋皆可成佛,孩子终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妈妈,你会在不远处关注孩子吗?
文/青花瓷
要说孙悟空是观音培养出来的孩子,你信吗?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关于在《西游记》实际上是充当着悟空“妈妈”的角色,而且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妈妈。
观音给悟空带上“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唠叨”、悟空就得俯首帖耳。韦志中先生认为,每一个母亲应该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紧箍咒“,因为“紧箍咒“其实是维持亲子关系的有力工具,母亲管教孩子,为他们制定规矩,不仅对他们的成长有利,而且也会让孩子更有家庭的归属感,更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怎样使用“紧箍咒”,就大有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向观音好好学习。
观音是位好妈妈。但是,孙悟空那么顽皮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那么多妖魔鬼怪,各种危险和诱惑,为什么观音作为“母亲”就不会焦虑呢?她为什么就不会担忧孩子离开自己,不会害怕孩子失败呢? 该出手时才出手
在韦志中先生看来,一方面,因为除了看管孙悟空,她还在玉帝那里当差,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还要参加各种神仙聚会,悟空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所以,在帮孙悟空降妖的时候,观音还没忘记给自己找个“守山大神”,收个“善财童子”,另一方面,观音有个健全的自我,她拥有爱、智慧、信任、希望、独立性、同一性、忠诚、亲密、创造、统整等诸多积极的特点,有了这样完整的自我,她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精神,自然就会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孩子在母亲的信任下,也会逐渐变得自信和勇敢。在观音看来,帮助还是确实重要,但是自己也可以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观音很清楚自己 的需要是什么,孩子的需要又是什么,悟空要保护师父西天取经,她需要把落迦山管理好,因此,观音能很好地处理其中的关系。这对我们的亲子教育不得不说是极好的启发。
从《西游记》中悟出育儿之道——做一个好母亲得要学一学观音。她其实时刻都在关注悟空的成长,在“不远处”观察孩子的状况,又不做过多的干预。一个好母亲首先是仁慈,在性格上,最好是“三七开”,即三分勇敢、独立、刚强,七分宽容、慈悲、柔软。如果反过来,母亲性格上过于强硬,对孩子凡事都要求完美,那对孩子简直就是一种“压力”。
孙悟空那么顽皮的孩子,跟着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那么多妖魔鬼怪,各种危险和诱惑,为什么观音作为“母亲”就不会焦虑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观音有个健全的自我,她拥有爱、智慧、信任、希望、独立性、忠诚、创造等诸多积极的特点,同时她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从不手忙脚乱,失去分出。她有着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时机未到,绝不出手。自我健全是当母亲首先要向观音学习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个母亲要做的就是在一旁陪伴、照顾、引导。对孩子来说,母亲就是一个啦啦队队长,为孩子鼓励加油。孩子在这种暗示下,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认识,这些正能量就会爆发小宇宙,聚积成长的动力,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否则,你越着急,越是不满意,越是批评,挑剔孩子,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向你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事情就是这么的奇怪。
要学会在“不远处”关注孩子。“不远处”这三字自己其实是一门艺术。在《西游记》中,观音位高权重,完全可以命令或安排悟空去跟唐僧取经,但她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悟空,在说完自己的建议之后,观音会问悟空:“如何?“可见充分尊重悟空的选择。“如何?”——可以成为今天的家长学习的最简单的“佛语”。
观音不仅时而在前点化孙悟空,也经常在悟空的背后给予安慰和支持。为了给孙悟空去西天取经的定心丸,观音许下承诺:“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就你。”这句话让孙悟空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几乎跟孙悟空取经有得一拼,而家长往往一味地对孩子施加压力或者提出期望。此时观音就是一个很好的是否,排查孩子的后顾之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支持你”,相信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观音是一位从容淡定的母亲,除了救悟空于危难之中,她平时很少干涉孙悟空的生活。她只在“不远处“微笑着看着,尊重属于孩子的生活。
韦志中认为,“有求才应”是观音的管理技巧。
《西游记》里孙猴子闯祸是家常偏饭,每次化解困难,悟空就回去搬救兵,不过他搬救兵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是天上的朋友,再是老师长辈,最后才是观音。孩子也是一样,遇到困难,是不会首先回家求救的,定会先找遍所有同学、朋友、老师,实在不能解决了,最后才找父母求救。观音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但是她没有因此就急忙跳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广大。事实上,等悟空硬着头皮来找到她,她还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妈妈作为孩子的重要家人,是孩子尊重敬仰的对象,所以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心中留下好印象,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一旦他们闯祸,便会害怕父母知道,这也是孩子维护自己自尊的一种需要。同时,找身边的朋友,也算是孩子自己发挥主动解决问题的尝试。
因此,韦志中认为,但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妈妈就应该像观音一样,该出手时才出手。
《西游记》中,除非在危难之时,观音极少主动帮助孙悟空,她尊重并且相信孙悟空的判断,一直坚持“有求必应”的原则。
为母巧用紧箍咒
唠叨是我们对母亲的传统认识,就如《西游记》中悟空最拍听到一个让他头疼不已的“紧箍咒”一般。
“研究结果证实,那些生活在散漫家庭里的,没有限制、约定、规矩约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后会变得比其他孩子更加反叛、更傲慢。原因是父母么有给孩子制定规矩,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并不重视他们,因此对于错误的容忍度高,于是他们希望进一步做出不当的举动,用于试探父母的反应或者父母的承受极限。”在韦志中看来,妈妈的紧箍咒其实是维持亲子关系的有力工具,为他们制定规矩,不仅对她们的成长有利,而且也让孩子更有家庭的归属感,觉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
巧念咒语把握“度” 语音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既能鼓舞人心,又能摧毁意志,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在语音成为母亲管教孩子的主要工具的时候,如果过度过量,就可能引发相反的效果。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子啊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韦志中说,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其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在母亲身上最为明显。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母亲的“紧箍咒”就会呼之欲出。念一遍时,孩子是内疚的,第二遍、第三遍时,孩子开始感到不耐烦,念到第四遍、五遍甚至N遍时,孩子会彻底反感,以至于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这个过程来看,第一遍,往往是效率最高的时候,每受到一次批评,孩子将有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的时间,但很多母亲往往还没等孩子充分体验挨批的心情,就开始第二轮“轰炸”,就这样降低了第一遍批评的效用,而接下来重复的批评就成了单调的“声音”,犹如蜂鸣,让人头疼。
我们的妈妈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及时地关注孩子的反应,孩子是否有时候已经达到“超限效应”的顶点,开始有一些不耐烦的反应了?适时关注孩子的反应,便会知道何时该继续批评,何时继续下去会适得其反。其实,教育孩子原本就是想达到让孩子明白和改造错误的目的,有时候却误以为说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记住。孩子不是复读机,他又情绪,如果不愿意记住,不愿意接受,你再怎么强加灌输,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当您发现您的孩子已经开始似听非听,或者“左耳进右耳出”的时候,“紧箍咒”也可以就此打住了。紧箍咒不轻易念
紧箍咒虽好,却不能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把握好念咒的时机,不轻易念咒,也是非常关键的。强烈的愤怒情绪有很多的破坏性,并且会伴随着认知紊乱的现象,很多犯罪行为也是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很多母亲会在骂完孩子后感到后悔,觉得刚刚怒发冲冠的那一刻,对孩子说的那些话太重了。例如,“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成绩这么差,休学算了”,甚至“你还有脸回家?”等。这些话充满了攻击性,可能带有羞辱、谩骂、讥讽等。而孩子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无可挽回的伤害。
“我觉得我就是我妈的出气筒,她每次骂完我之后,就很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如是说。在韦志中看来,“生气——责骂——愉悦”,当孩子发现母亲的行为有这个链接关系的时候,他对母亲念“紧箍咒”的动机,就产生了怀疑。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其实,只要明白不良情绪对人的影响,时刻提醒自己要选址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获得良性循环,首先是要信任自己的 孩子,相信他们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就像唐僧后来对悟空的信任一样。然后是仔细体察自己的情绪,将“发泄情绪”和“教育孩子”做一个明确的区别,冷静下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分析、调整,等到相对冷静的时候再教育孩子会比较合适。不然,可能会将教育演变成伤害,造成亲子间解不开的心结和误会。
紧箍咒只适合在家里念
韦志中特别提醒,母亲念“紧箍咒”除了要注意分寸,也要注意场合,因为我们的孩子其实也是很要面子的。这一点唐僧就做得很好,在外人面前,他从来都是夸自己的徒弟多么英勇善战,多么会降妖伏魔,妈妈们有时候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加上中国传统的理念是要谦虚,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习惯在公开场合贬低自己的孩子。“你看看小明,多聪明,每次都一百分,我们家孩子有他一半聪明就好了”,“老师,他在家很不听话,经常撒谎”,母亲经常会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有意激将,或者是无意寒暄,这些对孩子来说,是种巨大的伤害。一方面,孩子在不公平的“比较”中,会感到自卑,另一方面,母亲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却将自己的缺点暴露给“外人”,这种行为会降低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损害母子之间的感情。
念完紧箍咒别忘了念松箍咒
“紧箍咒”是母亲的一项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它以一种监督的方式为成长护航。但毕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经常听到它,孙悟空也一样,他甚至相信世界上一定有另一种咒语叫“松箍咒”,作用刚好跟“紧箍咒”相反。虽然没有“松箍咒”,但其实每个母亲都有这种言语能力,当它发挥作用时,不仅能缓解疼痛而且可以制造快乐,甚至激发孩子的潜能。
语言是最好的回应方式,尤其是加上妈妈温柔的声线。“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呢”,“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不哭了,好吗”。从小能听到这样的话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不会患得患失,因为他们脑海中有妈妈的声音,而这种坚定、温柔的声音驱散了他们对未知的恐惧。相反,很可能与母亲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会迁移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或者情感冷漠,或者过度猜忌。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可以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交谈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理解和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妈妈的话是幼小孩子的护身符。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各种情感上的需求时,妈妈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语,应该及时作出回应。
爸爸学一手“TIME OUT”
文/安妮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最后出现
“悟空从小天生地长,无父无母,到拜师学艺,本领强大之后,大闹天宫,便有些藐视所有社会规则,无法无天了。这个时候,如来出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带来五行山,让悟空接受了一次关于规则和犯错会有后果,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的教化。”在韦志中看来,如来慈祥而不失严肃的父亲形象在其中得到了清晰的彰显,他的五行山也可视为父亲权威的最佳写照。在我们普遍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一般也是最后才出场的。
方法启示 1.问
见到孙悟空后,如来并没急着去降服他,而是首先提了个问题。想了解孙悟空捣乱的原因以及他当下内心的想法。其他的神仙只知道孙悟空反了滔天大罪,他们要代表玉帝消灭悟空,从来没想过要听听孙悟空的想法。如来这么一问,悟空的动机就暴露无遗了,原来他认为自己是强者,想抢了玉帝的宝座。
2.辩
知道孙悟空狂妄自大的想法之后,如来还是没有出手,第二步他通过辩论的形式,想让他知难而退,摆出玉帝的资历,想让他知道,当玉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谁知孙悟空也有道理:“皇帝轮流做”,自我也有资格。如来自然会反问,“尔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孙悟空就开始炫耀起自己的本事了,例如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3.诱
见孙悟空仍不死心,如来设了一个局,让孙悟空自曝其短,这个局成为了《西游记》的一个经典,如来一直笑着,看着悟空在他的手掌里倒腾,甚至撒尿,而悟空还兴奋不已,以为自己已经飞到了天的尽头,并且唯恐玉帝赖账,特地做了记号。
4.惩
正当孙悟空洋洋得意之时,如来告诉孙悟空他赌输了,孙悟空还想耍赖。这回如来没有再给他机会,毫不留情地把悟空推出西天门外,用他那只神奇的手变成“五行山”,把悟空压在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在韦志中看来,“问”、“辩”、“诱”、“惩”看似简单的四个步骤,其实是有育儿的大学问。问,主要是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孩子的想法;辩,是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而不是首先就给孩子讲道理,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诱,是为了让孩子输得心服口服,也让孩子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惩,孩子犯了错误,是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的,否则孩子便无法形成是非意识和规则意识。
特别贴士
最好的“五行山”是TIME OUT。
韦志中特别提醒,惩罚本身是有风险的,特别是暴力惩罚,如果只是口头的斥责,无论批评多么严重,这都是一个“教育”的概念,但是一旦运用暴力,无论程度如何,都进入了一个“惩罚”的范畴,由于对孩子惩罚过重会让孩子产生仇恨和报复心理,因此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最好的“五行山”——TIME OUT来替代体罚。如何科学使用TIME OUT?
所谓的TIME OUT,是指通过暂时孤立孩子来规范他的不良行为的简单途径、非暴力、平静而且有效,直接翻译过来可以是“面壁思过”。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就可视为一种“面壁思过”的方式。为了使TIME OUT发挥作用,父母需要注意必须要在赏罚分明的前提下偶尔使用这个方法。
使用TIME OUT之前,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讨论以后是正当的不当的行为,并写在一张大纸上,如果他违反了规则,等待他的将是TIME OUT。
只有当孩子明白TIME OUT的意义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时,它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只有当他安静下来后,TIME OUT才能开始。而且他必须保持安静直到处罚结束。然后是制定时间,一般来说,持续时间视孩子的年龄和态度而定。比如,3岁的孩子的年龄和态度而定。比如,3岁的孩子时间可以定为3分钟,以后每长一岁,增加一分钟,但这不是绝对的。再次,使TIME OUT发挥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就是你要了解孩子擅长和不擅长做的事。如果你知道孩子很好动,很少能一动不动地坐上5分钟,那么你别指望他能一个人度过最开始的5分钟。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希望你一个人静坐1分钟。”
此外,TIME OUT的地点也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到指定的地方,如阳台、客厅的一个椅子上进行,这个地方要固定下来。以后孩子每次犯错误都要到这里进行。一旦“TIME OUT”开始实行,就一定要对孩子在此期间的所有承诺、理由和恳求都置之不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待在房间里,但不要让别人特别是其他小孩子在他的四周活动,以免增加孩子的羞耻感。TIME OUT不应该在孩子的卧室里进行。因为孩子的卧室应该是一个舒适安全的场所,而不是受惩罚的地方。TIME OUT结束后要主动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应该表扬他的合作行为,不要再次提起他所犯的错误。TIME OUT最忌讳的就是,当孩子静坐了2分钟或7分钟后,父母又旧事重提。要知道孩子已经为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补偿。一旦TIME OUT结束,你就要让他知道你很感激他的努力和合作,并希望他再接再厉。
第二篇:开学季
开学季,为何演变成“全家总动员”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到一年开学时,无数莘莘学子脱离了高考的苦海,步入理想中的大学殿堂,展开了一段全新的生活。新生开学再一次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细心观察这几日的“迎新”工作,不难发现“全家总动员”似乎成为了“新生报到”的代名词,上到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下到刚刚上学的弟弟妹妹,全家五六口人送一个孩子上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禁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开学季,为何会变成全家总动员。
总的来说,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中国人心中,考上大学仍然是一件大事和喜事,在家长看来,周围的人都在送孩子上学,自己当然不能落后;其次,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现在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实在堪忧,不但连最起码的地理方位都搞不清楚,铺床整理等家务活更是很少动手,虽然不至于像笑话中所讲的那样连烙饼都不知旋转而饿死,而如果真的没有家长的招呼,新生过上吃冷饭,睡冷被的悲惨生活是确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再次,大学不断扩招,规模越建越大,从新生报到处到住宿安排点,很有可能需要步行很远,对于初来乍到的新生,人生地不熟,很需要亲属的帮助,比如看管行李,另外繁琐的入学手续,各种各样的票据处理再加上大量现金财物,单凭一己之力实在难以招架;最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安全问题确实不容小觑,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让家长不放心孩子,孩子自己也不敢随意出行。
除了这些共通的原因,可能还存在个别家境较差的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以前从未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庭等极端情况,在这里就不详加阐释了。
对于这些原因的出现,我们一方面要对新生及其家长的心情加以理解,毕竟我们也曾经经历那个懵懵懂懂不想离开家的时期,我们的家长也曾经对我们的生活能力表示担忧,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措施,缓解这个现状,让我们的新生报到工作更加顺利有序地进行,比如学校在发放通知书的时候,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介绍,鼓励新生自己前来报到;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搭建新老生的交流渠道,让老生现身说法,将自己的经历、经验告诉新生,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切实可行的帮助;社会舆论在新生开学季加大宣传,利用舆论的力量帮助新生及其家长正确认识“报到”这一问题等等。
新生开学由现在的“全家总动员”发展到我们理想中的“新生自己的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生及其家长、老生、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相信伴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终有一天,新生开学会变成一件极其正常而平淡的事。
第三篇:九月开学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花钟》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生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生2: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生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是花钟。
指名学生分别汇报三段段意,师板书:现象、原因、运用)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许多花朋友,让我们也和他们打声招呼。(课件出示书中九种花,学生读出花名。2出示第一句话
师:瞧,这么多花陆续开放,所以课文第一句说(生齐读: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自读第一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子。师:作者是怎样用不同的说法描写这些花朵开放的呢?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喜欢的句子,看看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描写花朵开放的。
(生读课文,画句子
4、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指导朗读。师:首先开放的是—— 生:牵牛花 师:这就是牵牛花。(出示课件)像什么? 生:像紫色的小喇叭。
师:作者用吹起紫色的小喇叭写出了他开花的颜色和形状特点 多有趣呀!谁来读读。(生读句子)
师:谁的小喇叭能吹得更漂亮些?(指名学生再读这句话)师:凌晨四点,牵牛花给其他的花儿吹响了起床号,谁能把这句话读得在响亮些?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师:小喇叭吹得真响亮。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师:你能用动作来演示一下吗(生用手势演示蔷薇绽开)
师:做得真漂亮!同学们你们也露出笑脸来读一读这句话。生:五点左右蔷薇绽开了笑脸。师: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师:你们谁知道昙花开放的特点? 生:昙花的开花时间很短暂。
师:“一现”就是说明开放的时间很短,我们生活中有个成语也是写 昙花这个特点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昙花一现
师: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场景出现一下就很快消失,记住这个成语了吗?
师:即使开花那样短暂,昙花还是—— 生:含笑一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喜欢万寿菊,你们喜欢吗?我们共同分享分享。生: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万寿菊下午三点开放是因为下午三点是一天中太阳最充足的时 候,万寿菊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所以它要在下午三点—— 生:欣然怒放。师:
“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 生:很努力地开放。师: 万寿菊的开放怎么是 “欣然怒放”
呢?我们来联系上文读一读句 子,体会体会好不好? 师引读句子。师:凌晨四点——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师:没有阳光,万寿菊不能开放。师:五点左右——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师:温度太低,万寿菊不能开放。师:七点——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师:中午十二点左右—— 生:午时花开花了。
师:光照和温度还不适宜,万寿菊含苞待放。师:下午三点——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万寿菊终于能在非常适宜的条件下开放了,想一想它的心情会怎样 生:非常激动。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非常兴奋。非常高兴。师:
在适宜的条件下,万寿菊喜悦地盛开了,它努力地伸展着自己的
每一片花瓣,开得那样有气势,这就是—— 生:欣然怒放。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生指名读,齐读)师:读得再有气势些!(学生再读这句话)
师:这么多鲜花在我们眼前绽放,多美呀,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男女生对读这一段,男生读时间,女生读花儿开放部分)师:鲜花美不美,还想读吗?下面我们来配乐朗读这一段,5、总结写法,指导仿写 师:通过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文章使用了拟人的写法,把花朵当人来写了。,刚才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你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生2:使用了不同词语来描写花儿开放。生3:按时间顺序写。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有条理,描写生动形象。
师: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是省略号。师: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其他花儿开放的时间及样子。
师:你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整点开放的花,大家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来写一写这些花的开放吗?可以 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出示小练笔:————,——花—————— ————,——花——————。学生仿写句子,然后交流。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 开放的花种在一起,修建了一座花钟。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的就是这个 内容,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出现了一个小泡泡,写的是什么?(生指名读小泡泡的内容)师:他的做法妙在哪里?
生:妙在不需要看表,只看花钟上什么花在开放就知道是几点钟了。师:我们也是这座座模拟植物花钟,好吗?(两位学生在前面做,把花朵贴在对应的时间格里; 其他同学用彩笔 绘制花钟。
师:花钟绘制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生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其实赵悦已经告诉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生3读这一自然段。师: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呢?谁已经找到答案
了。
生2:原来,开花的时间……关系。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呀?
生1:温度就是冷还是热,湿度就是空气中水分的多少,光照就是有没有阳光的照射,花开的时间和这些有很大的关系。
师:说得很好。生2:比如昙花的花瓣……
师:你能用举例的方法来理解关键句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师:读到这儿,你们一定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了吧。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植物学家了解了花开的奥秘,因此他们修建了一座花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花钟妙在哪儿?
生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师:谁能来说说花钟妙在哪里? 生2:花钟妙在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了,生3:为什么课文里说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可以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儿为什么要加上刚刚和大致这两个词语呢? 生4:我知道为什么要用上刚刚,因为只有花刚刚开放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是几点钟,如果花开放了很长时间,我们就不能确定了,生5:为什么要用上大致一词呢?因为花钟指出的时间并不像我们的钟表那么准确。所以要用上大致。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词是多么准确呀? 生7:噢,我明白了,所以在第一自段中说花的时间时用上了几点左右一词,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把第三自然段来读一读,读出对奇妙花钟的赞叹吧。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师:是不是很有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挺美的,接下来再让我们一起去做一道练习题,再去体会体吧。我们看54页的第三题,谁把这道题的要求读一读。生:生读要求。师:请大家把这道题填完整,再去体会体会课文是用不同的方法
来表达鲜花的开放的。
生做练习
师:让我们来读读自己填好的句子吧。
师: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了鲜花的开放,如果我们把这些句子都换成蔷薇花开了,睡莲开了,成寿菊开了,你们觉得好吗?
生1:我觉得不好,如果这样的放,文章就不生动了。生2:课文用了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开放时的千姿百态。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些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课后,大家要把这一段背诵下来,好,现在请大家把这篇课文连起来再自己读读,边读边思考,你有什么收获和
启发吗? 生齐读课文。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生1:我觉得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就看我们能否做个有心人,去观察,去发现。
生2:我觉得平时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有许多发现。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希望你们回去以后,也能留心观察的事物,可能你们也会有惊人的发现呢。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
再见。
:植物学家了解了花开的奥秘,因此他们修建了一座花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花钟妙在哪儿?
生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师:谁能来说说花钟妙在哪里?
生2:花钟妙在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了,生3:为什么课文里说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可以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儿为什么要加上刚刚和大致这两个词语呢? 生4:我知道为什么要用上刚刚,因为只有花刚刚开放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是几点钟,如果花开放了很长时间,我们就不能确定了,生5:为什么要用上大致一词呢?因为花钟指出的时间并不像我们的钟表那么准确。所以要用上大致。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词是多么准确呀? 生7:噢,我明白了,所以在第一自段中说花的时间时用上了几点左右一词,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把第三自然段来读一读,读出对奇妙花钟的赞叹吧。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师:是不是很有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挺美的,接下来再让我们一起去做一道练习题,再去体会体吧。我们看54页的第三题,谁把这道题的要求读一读。生:生读要求。
师:请大家把这道题填完整,再去体会体会课文是用不同的方法
来表达鲜花的开放的。
生做练习
师:让我们来读读自己填好的句子吧。
师: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了鲜花的开放,如果我们把这些句子都换成蔷薇花开了,睡莲开了,成寿菊开了,你们觉得好吗?
生1:我觉得不好,如果这样的放,文章就不生动了。生2:课文用了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开放时的千姿百态。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些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课后,大家要把这一段背诵下来,好,现在请大家把这篇课文连起来再自己读读,边读边思考,你有什么收获和
启发吗?
生齐读课文。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生1:我觉得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就看我们能否做个有心人,去观察,去发现。
生2:我觉得平时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有许多发现。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希望你们回去以后,也能留心观察的事物,可能你们也会有惊人的发现呢。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
再见。
第四篇:九月开学季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生答:很美,很和谐等等。
师总:给人以色彩和谐的感觉。
提问: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图片中呈现出的两种主要色彩,然后回答什么是色彩和谐? 师总:(和谐——协调、统一、一致)——出示课题: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引入自然界的景色在学生感受色彩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意境,较好的渲染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心理、情感基础。了解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感受邻近色带给人的美感。)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色相环:
提问:请你从色相环中找出一组或几组颜色相近的颜色。生答:
提问:学生对照色相环观察六种色彩,交流自己的发现。生答: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介绍对比色:对比色就是在色相环中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称为“对比色”(互补色)。
2、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红土地(版画)李成忠
顾
盼(中国画)周彦生
小组研究 :
(1)《红土地》和《顾盼》的作者用了哪些邻近色?
(2)学生感受并交流邻近色搭配在一起带来的美感?
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
3、名作欣赏:
梵
高(油画)向日葵
梵
高(油画)星月夜
(1)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有没有使用其它的颜色?(是哪些颜色)(2)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两种颜色用的是否一样多?(说出每幅画面中的主要色彩)(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
《生命之树》
作者:克利姆特
(1)观察片中哪些地方有邻近色?
(2)学生感受并交流这几组邻近色的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3)小组讨论并交流:除了画家所表现的这些内容外,你还能想到用这些不同的邻近色表现什么?
小结: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在注意色彩和谐的同时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颜色间的柔和对比。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因此,在本课中,通过感知邻近色的美、发现邻近色的美、进而用邻近色来创造美的的过程中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小结: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在注意色彩和谐的同时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颜色间的柔和对比。
三、欣赏学生色彩作品欣赏:
1、学生涂色游戏:用邻近色把手中的纸片涂上颜色,(一组邻近色涂一个纸片)比比谁涂的又多又快。
2、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表现内容及表现方法。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知识的游戏化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将邻近色的认知巧妙的设计到涂色游戏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即满足了学生愉悦身心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发展身心的需要,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动力和生命力,达到自由和谐的教育状态。)师总: 大家在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时,首先,要确定它的主体色,然后在确定它的陪衬色,其次是点缀色。让你的作品统一中有对比,和谐中有律动,稳重中又不乏变化。实际上,一个色彩无所谓漂亮不漂亮,经常的情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组合或并列时,色彩作为一种协调、统一、对比来搭配,才能给人以美、丑之感。
四、作业要求: 用邻近色设计一条色彩和谐的方巾。
注意问题: 构图合理,主题突出。 图像清晰,色彩明快。
文图协调,特征明显。
构思创新,个性突出。
五、艺术实践: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2、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设计一幅色彩和谐的方巾。
3、学生做作业,教师辅导学生作业。(注意画面内容与颜色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邻近色的表现方法,了解色彩和谐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解决重点和难点。)
六、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
2、组织评价作业。评价作品用色的方法和调和的效果。
3、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找出存在的缺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七、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结束语: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品味色彩的和谐,用和谐的色彩来点缀我们的生活,谢谢大家观看,祝大家生活愉快!
(设计意念: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继课堂教学后点拨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生活的感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本课中,引领学生感受邻近色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邻近色的能力,激发学生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
八、板书设计: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和谐:协调、统一
邻近色:色彩相近
柔和
弱对比
对比色:180度对角
互衬色
第八课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教学反思)
环节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让学生在自然中,在身边寻找色彩,自然而然的引起他们对色彩的兴趣,激发用色彩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热情与愿望。
色彩知识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它讲究知识的连续性,本课实际要讲述的是邻近色这个专业术语,实际上邻近色很好理解,它实际上是在寻找色相间的同一个色调,例如:紫色的邻近色有红、蓝,而我们发现红和蓝刚好是调出紫色的是三原色,也就是紫色里含有红、蓝两色,抓住这个特点我在开课时复习了三原色和三间色,为后来的内容奠定基础。从而解决重点。
本课通过欣赏日出图片,在色相环中找颜色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体会邻近色,接下来的生活中邻近色的欣赏更是让那个学生体会、从中体会到邻近色的特点完成三维目标。
如果说前面的知识是为了导出“邻近色”为了知道什么是和谐,那么下面的巩固练习则
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邻近色的认识,我运用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一种是小组讨论题,一组是寻找邻近色,两轮过后学生知道什么是邻近色。
学生通过课件欣赏多位名家作品并能够结合作品的内容和色彩,准确深入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对于色彩调和的美,邻近色产生的视觉效果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进行创作,激发了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从作业完成和优秀的学生作业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邻近色,也学会了如何运用邻近色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参考文献:
1、《设计色彩》 作者:陈新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2、《每天懂得一点色彩心理学》 作者:郭勇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色彩设计——色彩构成的原理与设计》 作者:吴振韩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授课人:薛丹
本教案的著作权和解释权归薛丹所有
第五篇:九月开学季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师:
这里有一些式子,请你分辨一下,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填入相应 的圆圈内。
① 6+ x =14
② 3 ×
42=126
③ 60 +23 ﹥ 70
④ 8+ x
⑤ 5x > 10
⑥ x + 4 < 14
⑦ 10 ÷ m =5
⑧ 3 6 - 7=29
等
式
方
程
交流:
请认为等式有: 3 ×
42=126 6 -
7=29
方程有: 6+ x =14
÷ m =5 的同
学先来交流,请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再交流:
等式有: 3 ×
42=126 3 6 -
7=29
6+ x =14
÷ m =5
方程有: 6+ x =14
÷ m =5
如果第一种意见的同学比较多,就再出示两个式子: 45+30=75
x - y =10
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填入合适的圈里,媒体演示。
师:在找等式和方程的这一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有学生说到:我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师:说得精彩,方程一定是等式,比如说——
生:„„
找出三个例子: 6+ x =14
÷ m =5
x - y =10
它们既是等式,又是方程。
如果有学生说到:我发现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师:观察细致,比如说——
生:„„
师:数学知识的联系就是这样密切!刚才我们关注了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 系。请看大屏幕——
媒体演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
【
说明: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初步体会等式和方程的逻 辑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解决 “请你分辨一下这 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的问题,不是单纯地经过判断,填入圆圈,而是把选择的过程看做引起学生有效思考、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的载体,学生在
说理中澄清认识,深化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判断、说理,找到了哪些式子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以后,让学生说说刚才在找等式和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 大家。
学生的发现其实就是等式和方程之间密切的联系,这时候学生的体会就深 刻了。】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师:通过探讨,对于方程,同学们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的方程!
1、连环情景:
①潘老师坐上大客车前往上海,大客车一共有 45 个座位,坐了 x 个座位,还有 10 个座位。
②从常熟出发,大客车每小时行 y 千米,行了 2 小时到达上海,常熟与上 海之间的路程是 120 千米。
③到了上海,潘老师口渴了,来到超市,出示情景图:橙汁单价 5 元,我买 了一瓶,付出 a 元,找回 15 元。
④在回常熟的前一天,老师想为儿子带回点礼物,来到儿童用品商店,出示
情景图:上衣 b 元,裤子 38 元,买这套衣服共用去 86 元。
师:从老师上海之行的情景中,你可以找到哪些方程呢?试试看。
【 说明:
充分挖掘习题功能,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抽象成方
程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思想,感受方程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再次感知到可以 用 x 表示未知数,也可以用字母 y 表示未知数或其他字母表示未知数。】
2、校园信息:
①新校园建筑面积 10000平方米,老校园的建筑面积是 a平方米。新校园 的建筑面积是老校园的 3 倍。
②男同学 800 人,女同学 y 人。全校一共有 1500 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100 人。
③报告厅一共有 204 个座位,中间有 12 排,每排有 x 个座位,两边有 96 个座位。
根据时间有选择地进行。
【
说明:在我们熟悉的校园里,也找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向学生渗透“只
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 的思想。特别是最后一
题根据报告厅的信息来找方程,这一情境在课前已经向学生呈现过,学生不再感
到陌生,而且学生找到的“ 12 x +96=204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乐!】
3、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方程,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
师:回顾一下学习的过程,我们是怎么学的?
生:„„
【
说明:课堂小结也可以呈现精彩。“反思催生智慧”,“经历过程”之后的 反思:
我们是怎么学习今天的知识的?这样的反思,可以激活、突出学生的数学
思考,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观察、比较、分类等思想方法。】
4、介绍方程的历史
师:在最后的几分钟,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方程的历史!
【 说明:
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的历史记载。】
【总说明】
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 的特定关系的过程。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方程的学习,从一开始就 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 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
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
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本课的设计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
一、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所 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⑴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
⑵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
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 象的一般过程。
方程来源于生活现实又回到生活现实,再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
系抽象成方程。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