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大咖把脉物联网未来发展
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大咖把脉物联网未来发展
来源:中新网 作者:倪追风
[导读] 19日下午,浙江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人们奉上一曲“物联”盛歌。
关键词:互联网大会大数据物联网
19日下午,浙江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人们奉上一曲“物联”盛歌。
物联时代的“立体”三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方滨兴在本次会议上讲述了一个有关“内容、空间、时间”的三维物联网故事。
“我们的物联网应用到处都是,任何的物品、物流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物联网。”方滨兴指出,大量的应用产生大量数据,这个数据远非现在互联网信息数据可比,尤其是这些数据具有大量的动态性、实时性。
互联网是信息的革命,数据是信息的根本,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要如何来有效利用?
方滨兴表示,想把数据利用起来就需要依靠搜索,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搜索模式并不相同。他说:“传统互联网搜索就是一个信息,问互联网这个东西有没有,它告诉你有或者没有,我们叫存在性搜索。”
而物联网的搜索与之截然不同。方滨兴认为,物联网的搜索更像一个解决方案,一个答案。这个时候,我们面对的互联网就像自己拥有了智慧。它是给你答案的网络,是给你智慧的网络,而不简单是一个存储的网络。
方滨兴将物联网搜索分成内容、空间、时间这三个维度。同时,他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搜索是不太关注空间和时间维的。
互联网的物理化
百度总裁张亚勤对物联网有着另一种解读,他将其称为“互联网的物理化”。张亚勤预计,未来世界是万物互联的,人和人相连、人和机器相连、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相连。
在张亚勤看来,物联网会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结构造成很大改变。他认为,互联网过去十分辉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和改变,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会真正影响未来的二、三十年,目前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物联网发展的挑战
太平洋电信联盟主席何伟中充分肯定了物联网的发展,同时指出物联网从梦想到现实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风险。
何伟中表示,物联网时代产生大量数据的存储,由于设备和国家不同管理方式的限制,成为一个大问题。同时,万物互联的实时连接所用技术的差异,将造成连接性和网络方面的风险。他指出,网络安全是行业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数据传送时的安全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何伟中认为,当下物联网的数据融合还存在很大问题,数据需要融合才能更好的使用,完整的数据概念建立面临各种挑战。
右起:NI大中华区市场行销经理郭皇志先生、NI 东亚区副总裁 Ajit Gokhale先生、NI东
亚区市场经理汤敏女士
NI的创新技术一直以来都走在行业前列,为跟上时代变化,NI早已经积极参与5G研发,为满足客户需求,帮助厂商提升用户体验,协助厂商在网络容量、带宽保障、峰值速率、网络时延、高精度室内定位等关键技术指标上的提升。NI针对5G推出了一系列的高新产品,诸如采用Xilinx Kintex-7 系列FPGA 的USRP RIO平台、NI FlexRIO、NI 5791射频收发仪适配器模块等,这些产品既是强大的SDR解决方案,也是灵活高效的PXI平台,可以满足5G研发中对大规模MIMO原型测试和波束成形配置的需求。NI相关产品具备的卓越射频性能和LabVIEW系统设计软件,可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研究领先的无线技术,实现快速原型和创新。
可以说一直以来NI为满足开发宽带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所需,所进行的各种创新非常适合用于对5G无线系统的新技术进行探索,特别是NI公司的PXI平台、USRP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加上NI LabVIEW图形化系统设计软件,是研究和评估大规模MIMO的概念的完美技术组合,将为5G的研究工作做出更多贡献。另外,NI还与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WiCO)合作建立“WiCO-NI 无线通信联合实验室”,致力于5G 通信系统的新技术研究,这也是 NI 在中国的首个5G 关键技术研究的联合实验室。
后记
多个实体Demo现场展示、20 场专业技术讲座、6 个专题展示区、资深工程师及行业专家的精彩演讲,我们看到的是在进行测试、控制和嵌入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全球工程师和科学家设计、原型、发布系统的方式因NI而改变,NI创新与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
第二篇:浅谈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河北联合大学信息工程学院09通信工程一班 200911030109赵丽 [摘要]
物联网目前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描述了物联网的网络架构,概述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析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当前物联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国内在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重点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
物联网
网络架构 引言
当前物联网已成为各国构建经济发展新模式、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被看作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后推动经济发展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自2009年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布局,国内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本文从物联网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归纳了物联网的架构和技术体系,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物联网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物联网的概念与内涵
“物联网”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Auto-ID 实验室于1999年提出,当时的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了一篇以物联网为标题的报告指出物联网的发展愿景是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标志着物联网概念的真正兴起。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但是,物联网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技术,它是在已经发展起来的传感、识别、接入网、无线通信网、互联网、云计算、应用软件、智能控制等技术基础上的集成、提升、汇总和融合。物联网的网络架构
目前,比较成熟的物联网网络架构模型是将物联网分为3个层次,即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传输数据的网络层和处理数据的应用层,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网络架构模型
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包含传感器和短距离传输网络 2部分。传感器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及实现控制,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应用平台的控制指令发送到控制器。
网络层是基于现有通信网和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主要完成信息的传递。它包括接入单元和接入网络两部分。接入单元是连接感知层的桥梁,汇聚从感知层获得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接入网络。接入网络即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话网、有线宽带网等 通过接入网络,将数据最终传入互联网。
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相结合。应用层包括物联网中间件和物联网应用部分。物联网中间件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它将许多公用能力,如通信管理、设备控制等进行统一封装提升物联网应用的开发效率。物联网应用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各种应用,包括家庭物联网应用,也包括很多企业和行业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物联网是一种综合性应用,它涉及感知、控制、网络通信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等技术领域,因此物联网技术是一个技术体系而不是一项单一技术。目前,对物联网技术体系比较完善的划分是包含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的融合,其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技术体系模型
物联网关键技术是物联网架构中每一层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感知层关键技术主要是传感器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将物理世界中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转化成可供处理的数字信号。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对物联网中物体标识和属性信息的获取。根据物联网的工作范围,网络层关键技术分为两块:一块是体积小、能量低、存储容量小、运算能力弱的智能小物体的互联;另一块是智能终端的互联;应用层关键技术包括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和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对收集的感知数据进行处理,涉及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并行计算、平台服务等。SOA是一种松耦合的软件组件技术,可提高物联网架构的扩展性,提升应用开发效率,充分整合和复用软件资源。
物联网支撑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系统、软件和算法、电源和储能、新材料技术等。其中,微机电系统实现对传感器、执行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电源系统等的高度集成,是支撑传感器节点微型化、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新材料技术是应用于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实现技术,包括湿敏材料、热敏材料、压敏材料、光敏材料等,可以使传感器的灵敏度、尺寸、稳定性等特性获得改善。
物联网共性技术涉及网络的不同层面,主要包括物联网架构技术、标识和解析技术、安全和隐私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其中,物联网架构技术旨在形成物联网的统一架构,支持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适应不同类型的物理网络和物联网的业务特性。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以RFID、传感器、M2M等技术应用为主,涉及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美、欧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是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物联网已在其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欧盟的物联网应用大多围绕RFID和M2M展开,在电力、交通以及物流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应用。国内物联网应用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已开展一系列物联网应用的探索和示范性项目,在电网、交通、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世界各国在发展物联网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全球在物联网领域的研发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核心技术尚在发展阶段。物联网大多数领域的核心技术尚在发展中,距产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特别是传感器网络基本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条件。而技术和产业化的不足又导致物联网应用成本高,加之物联网本身具有应用跨度大产业链长和技术集成性高的特点,使得规模化应用的建设周期长; 2.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整个行业目前尚未出现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引领物联网发展;
国内的物联网研发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核心技术薄弱,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国家在物联网核心技术方面远落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技术上缺少从无到有的创新,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导致受制于人,成本过高,限制发展。同时,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存在分割,产业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导致重复建设、研究成本高、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等问题。关于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思考
自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国内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国内的物联网发展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今后,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1)科学认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
目前全球物联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应用条件未完全成熟,因此国内的物联网发展不宜过高估计短期和直接经济效益,过早强调做大产业,而应充分认识到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
(2)加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
应针对制约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物联网传输和控制技术体系。(3)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推进物联网应用
目前,国内的物联网还处在初级的产业启动期,因此,应优先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行业建立示范工程,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重点在工业、农业、电网、交通运输、医疗等关系民生,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中推进物联网应用。结束语
“物联网”从概念的提出,到近两年的高速发展,已走过了10 年的历程:在这期间,智慧地球、感知中国、云计算、3C 协同等先进理念、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然而当人们回首思考时,发现这一切就是物联网。物联网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物联网会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三篇: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1、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
2、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
3、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和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
4、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
第四篇:农业物联网助力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开启智能农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物联网助力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开启智能农业发展新格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加之物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物联网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是物联网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推进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到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迫切呼唤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农业智能化、农业大数据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发展智慧农业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路径。近年来我国逐步的开始重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近代农业温室大棚生产,但是一直处于较为低水平的粗放式的种植。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温室大棚的生产正向大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温室大棚向智能型温室大棚的转变。
在生态农业植保领域佳多已经走过了30年,在成熟的技术产品和稳定的市场作为支撑,逐年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上市,佳多农业物联网智能大棚就是成熟稳健的高科技产品。佳多农业物联网智能大棚利用先进的生物模拟技术,通过先进的网络设计,将复杂的系统模型转变成方便用户操作的电脑页面版本、手机页面版本,实现全天候实时操控;无线远程检测系统、环境检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结合当前棚内环境数据信息及历史大数据,系统分析对比运算,智能化对棚内滴灌、风机、遮阳网、卷帘等设施实施监控,模拟最适合棚内植物生长的环境,达到完全或部分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实现了对大棚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化干预、无害化防治、帮助用户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
佳多农业物联网智能大棚的成功问世系统各功能通过ATCSP无线网络技术就可以对棚内各种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完成了只需通过手机、电脑就可以对远端棚内设备进行灵活自如的精确控制。
第五篇:中国或许开启未来世界发展模式的新时代
中国或许开启未来世界发展模式的新时代
201011172042地遥杨同若
一、传统国际秩序的建立过程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新的秩序和准则的建立都伴随的暴力征服或者和暴力有关。在原有秩序难以维系时,新秩序的确定多数情况下依赖军事力量的介入,战争作为政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爆发,使得世界的秩序按照有利于获胜一方利益制定。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遵从的就是这种规律和模式。
二、中国的崛起的前奏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饱受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近代的抗日战争再到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次局部战争,中国人尝尽了打仗的苦头,也因此耽误了很多建设国家的大好时光。中国崛起的前奏首先是悲苦的。
三、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惊人的相似------中国或许开启未来世界发展模式的新时代 1949年建国后的新中国,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外交的新模式,不以强权或者军事力量作为外交的目的和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不光中国普通大众享受到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利益,中国的精英阶层也看到了中国在和平环境中撅起的希望。
中国应该相信,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一个世纪前的世界动荡不会重演。有的西方人,甚至是西方的精英人士们,始终抱着冷战的旧思维,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是对当今世界秩序的巨大威胁。理由很简单,他们按照自己的霸权主义逻辑思考问题:中国的崛起带来了相似的军备竞赛和贸易保护主义,紧随其后的就是全球性的冲突。我们不否认,当今的世界仍把按照“丛林法则”制定的世界秩序作为不二的竞争规则。世界很多的地区由于个别强大国家为了私利而陷入动荡甚至战争当中。依仗先于别国强大起来的巨大优势,一部分国家仍然占据着世界竞争规则制定着的高位,已经主导了国际体系500年,对那些尚处在发展中或者贫困国家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体制的稳健改革,中国今后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怎样为国际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与以往大国撅起的背景不同,中国是在国际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的演变中开始伟大复兴的,崛起和环境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与稳定。中国应当为自己的大国地位负责,更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社会的分工和合作当中。因为中国的崛起得益于值得中国人倍加珍惜的和平环境,中国的有义务也有能力维护和平的环境。在应对核威胁、恐怖主义等世界性命题上,中国要和世界各国联起手来,亲力亲为,为世界同时也是为中国的安全提供硬环境。世界和平的利益所在,也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中国的崛起首先是经济的崛起,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由于经济发展而扩大的各项事业其实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觉得美国也应当和中国一道摸着石头过河,世界不妨也一起加入这一行列。人类应当开启一种新的大国关系文明,无论世界愿不愿意,这一事实已经拉开了帷幕,并且大概无法逆转。最重要的是,新的事物和思维往往是整个人类不断进步和取得辉煌的惊喜点,它总是给人类巨大的利益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