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传教育类展览-博物馆展(三)
灵硕展览 www.xiexiebang.com
宣传教育类展览-博物馆展
(三)博物馆特点
博物馆展主要类型
③艺术类博物馆展
艺术博物馆主要展示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作品,也可包括戏剧、电影、音乐、建筑等艺术品。前者如故宫博物院、南京艺术博物馆,后者如中国电影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杭州的中国音乐博物馆等。艺术博物院馆是艺术工作者相互切磋交流技艺、观摩欣赏作品的重要场所,对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展
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主要是陈列、展示科学技术成果,揭示科学技术的奥秘,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以提高观众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科技馆等,前者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台湾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伦敦科学馆等,后者如中国科技博物馆、上海科技博物馆、南京科枝馆等。利技馆与科技博物馆的功能是相同的,区别只是藏品数量的不同。
⑤行业类博物馆展
行业类博物馆也称专题类博物馆,是指除人文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博物馆,其特点:一是展示比较专业,针对性较强;二是展示规校相对较小,费用也较省;三是展示往往体现当地及行业的特点。这类博物馆有中国农业博物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吉林陨石博物馆等。据有关资料,仅上海就有40多家专题类博物馆展。
行业类博物馆展所呈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传统文化的接力与彰显”。行业博物馆所给子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且可以“透过这些具象的物质载体,发掘其客观
灵硕展览 www.xiexiebang.com
本质及精神养料,为塑造今天的城市精神和行业文化提供动力之源,更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黄沂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
第二篇:流动博物馆展览工作方案
流动博物馆展览工作方案
一、时间:2012年9月11日
二、地点:体育馆
三、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一)培训讲解员(刘兰芳同志负责)
1、挑选讲解员(9月1日);
2、讲解员熟悉流动博物馆的展陈大纲(9月2日至9月5号);
3、省博物馆的专家对讲解员进行专题培训(9月6日至9月10号)。
(二)流动博物馆布展(吴宪斌同志负责)
1、协助省博物馆的领导进行布展(9月6号至9月7号)。(吴滔、华勋林协助)
2、准备音箱、DVD播放专题片(9月10日)。(吴滔)
3、刻录DVD光盘(9月10前)(刘兰芳)
(三)流动博物馆开馆仪式(9月11日16:30)同书画展、省书画创作万山基地授牌仪式共同进行。
(四)组织参观者参观流动博物馆(吴宪斌同志负责)
1、讲解员对展板做好讲解工作。(刘合花同志负责)
2、对流动展板进行维修、管理(吴滔、华勋林及体育值班人员)
3、发放宣传画册(刘兰芳)
第三篇:2015年博物馆展览大纲
展览大纲
1、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汇集精粹,以古典家具盛宴与同道之士论心得,扬思辨;对国内外家具收藏爱好者来说,也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基地和交流平台。
2、展现传统家具的各种品类;
3、不同年代制品的时代风格,通过标准器介绍判别年代的标准;
4、介绍各种家具的用途,及形式的演变;
5、通过展览给一般观众较全面的古典家具知识,给专业观众供实际研究的实物资料。
6、通过展览,让我公司的古典家具成为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传承和价值再创载体,不定期举办中国古典家具研讨活动,普及收藏文化知识,期望以专业研究交流,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并积极参与当代新古典家具的设计研发,为延续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
把脉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 蒋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既是策划和管理者,也是设计和实施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陈列展览工程逐步走向社会化,也丰富了博物馆陈列语言和表现形式。
主要问题及专家学者的对策
综观近年来的陈列展览,在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施工制作相互脱节;陈列展览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抛开了学术支撑和传播目的;艺术形式雷同,缺少个性和特点;资金浪费,滥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一些与陈列展览主题关联不大的造型;忽视文物安全。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陈列展览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审查、论证。二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资质提出要求,以鼓励和培育陈列展览设计和施工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等标准规范,从技术层面科学规范陈列展览工程的实施。四是采用陈列展览设计与制作施工一体化,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水平。五是博物馆要与企业充分沟通,使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六是设置专家组、艺术总监,以保证形式表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保证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和施工造价的合理。七是博物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队伍,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的专业化。以上这些意见,对于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探索新途径
笔者认为,陈列展览质量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有些企业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博物馆学理论知识匮乏。博物馆学与造型艺术原理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知识。对于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掌握不足。陈列艺术是以博物馆藏品为物质基础,以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以造型艺术法则原理为组织手段,通过对展厅建筑环境的空间处理,展品组合的艺术构思,用工艺施工的技术,创造展示的空间艺术。三是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理解不深。形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因此要围绕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四是文物保护意识和知识比较欠缺。由于一些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致一些陈列展览在形式表现上缺少科学依据,在设计风格上没有独特个性,在传播目的和功能上缺乏准确把握,在文物展品保护上缺少安全保障。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形式设计的水平,而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设计者的理念和专业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行业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着力培养、整合陈列展览设计人才。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与企业更有效地结合,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实施各项设计方案。但是,博物馆仍然需要自己的设计人才。首先,与社会力量相比,博物馆的设计人才不论在陈列艺术理念的把握、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了解,还是在文物保护知识和陈列展览实践经验上,都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博物馆要“以我为主”,要有精炼的、有主见和想法的形式设计人员,以指导社会力量完成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任人摆布。
目前,我国博物馆形式设计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设计人员被边缘化。由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以及办展数量不多等原因,许多形式设计人员多年无事可做,缺少发挥专长的平台和机会。二是博物馆没有及时输入新鲜血液。有的馆十几年没有引进形式设计人员,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更替的良性循环。三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一些设计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工作的需要。四是管理体制老化。人才管得过死,不能合理流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最后只能被动地在社会化大潮中随波逐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队伍,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还要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合适的土壤。一个合格的陈列展览设计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长期磨练的结果,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时间与实践的磨砺,造就一批博物馆专业设计人才。
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给个体造成压抑。博物馆可以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一种科学的、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允许设计人才有双重身份,在做好本馆工作的同时,可以走向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
实际上,陈列展览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国博物馆为数不多的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其工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本馆和本地区。为了提高陈列展览质量,许多博物馆聘请资深专家担纲设计或参与把关。这种做法是现实可行的。如何将人才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问题。比如,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库,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发布,等等。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鉴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博物馆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一些博物馆为适应陈列展览发展的需要,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例如,南京博物院几年前成立的陈列艺术研究所,以自己的广告艺术公司为平台对外承接展览,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普遍而言,博物馆自己的队伍并未形成规模。
设立招投标门槛,推动设计和制作公司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专家。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要求。现在,大多数公司、专业化企业发展到了“战略合作”阶段,在自己的薄弱处利用少数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把行业价值链上的一些主要功能交由外部专家完成,以保证企业的专业化。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专业化的核心是技术,技术的根本是人才。
虽然国内有些企业的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造型艺术素养,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技术,但他们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大多存在欠缺。这些企业如果能引进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彼此就可以取长补短,使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供求不仅是博物馆,那些欲将触角伸向博物馆相关领域的企业,亦需聘用对博物馆专业训练有素的人才。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鉴于自身的缺陷和市场需求,开始聘请博物馆设计专家担任顾问,以应对自身人力与专业的不足。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很睿智的。博物馆设计专家加入企业,就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企业事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陈列展览工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降低陈列展览工程中人员、时间和资金成本,确保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达到博物馆的预期目标,使博物馆与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如果能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整合与协作。在这方面,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拍卖企业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这是出于保护文物和提高文物拍卖从业人员素质的考虑。
笔者以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可参照此办法,对参加陈列展览工程竞标的企业设立门槛。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从实际出发,给企业留出相应的过渡期。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 李文儒
一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些学科的范围是需要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有些学科的范围则是需要越来越宽、越来越大的。博物馆学属于后者,这是由博物馆的性质、特色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博物馆本来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法国大革命与罗浮宫博物馆,俄国十月革命与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世界上三座著名的博物馆与世界上更为著名的三大革命的直接因果关系,是博物馆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最清晰的证明。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看,走过了并指示着一条同样清晰的路——从重视和研究收藏、征集、展览到重视和研究收藏、展示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博物馆事业明确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公立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把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这种推进博物馆彻底转型、转向的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的。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代表大会选择在中国召开的重要原因。此届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将这一主题与这些年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联通起来看,博物馆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的自我发展的趋向表达得非常鲜明。2000年以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依次为:致力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朋友;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博物馆和青少年;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博物馆与旅游。
2009年“博物馆与旅游”的主题更将博物馆推进到更大范围的公众活动之中了,推进到更大范围并且极大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因素之中了。这是我思考和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的背景。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在博物馆地位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发展、改变、调整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博物馆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发展自我的实践之中。
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作在社会与自身双重需求下的转型、创新,要求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要求博物馆学学术研究的创新,要求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对待和研究面临的实践活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
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这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固然缘于我们的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大,但这个大,自然不是某座博物馆的体量之大,是博物馆整体的成长。大博物馆学的大,当然也不是物质形态上的大小之大,而是观念形态上的大小之大,学术视野的大小之大。大在何处?大在博物馆学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扩展。
要不要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处于指导地位的是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再认识。虽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主题为标志,第一次提出了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紧接着第10届大会通过的新章程规定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的新定义,但公众性,尤其是公益性的指向还不够十分清晰。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强化、细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提醒我们必须从学理上重新认识、明确定位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从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作为公民终生教育的博物馆,其必须与必要的公益性核心价值最为突出。作为博物馆人,要真正认识到、自觉意识到并要把此种观念牢牢地树立在内心深处——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博物馆事业发展到现在,国有博物馆自不必说,任何想创办也有能力创办博物馆的个人与团体,必须以认同此种理念为前提。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意愿管理博物馆,基本的目标是促使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化为博物馆人——所有参与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目的,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大博物馆学的基础理念,基本理念,是大博物馆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与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是大博物馆学的灵魂;建立以适应、满足、引导社会需求、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是大博物馆学的任务。
因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的路线和方向上,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型,即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从重在对博物馆内部的研究,转向重在对博物馆的整体研究,重在对博物馆外部的研究,重在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即便是较为纯粹的内部研究,也要有一个鲜明的外部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研究目标一旦准确锁定,必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博物馆学所有的指向、重心也都会因此而转移。以博物馆管理学为例,由内向外转型,重点由内部管理研究转向对外关系的研究,研究与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国际交流、馆际交流,尤其要开拓研究公众、研究观众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观众,做好特色服务,满足和提升观众的文化需求。内部管理研究重点相应变化,由传统的以“物”为主的藏品管理转向以“人”为主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由与“物”关系密切的专业人员优先,转向与策划、公关、宣教人员并重甚至后者优先,并从机制机构上加强、保证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部门的职能与专业人员配置。再如对藏品、对展览的研究,是为自己,为同行,为专业人员,还是为公众?目标对象不一样,研究内容、重点、方法,包括表述、展示、传播、推广、服务的手段和方法都不一样。
三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由内向外,由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由相对单一到综合丰富,由相对狭小到开阔博大,由比较熟悉到进入和开拓新的领域,决不等于大而无当,不等于不专不深,不等于不强调、不注重、不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不等于不重视学术研究或降低学术研究水平;相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具特色,更专业,更深入,更能把很专业很学术很特色的内容社会化、公众化、普及化,从而达到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所以,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博物馆学的研究分量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淡化了专业特色而是强化了专业特色,不是远离了实际而是贴近了实际。并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提升,研究范围会更加扩展,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研究任务会更加繁重,研究难度会更加增大。
从大博物馆学的理念出发,研究范围至少包括四大层面。一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等国家文化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有关博物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学术依据和支持。二是对社会,对公众、观众等主体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三是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即博物馆文化整体研究和博物馆个体管理研究。四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和博物馆宣传推广研究。应该说,前两个层面是以往重视不够,或只是归于一般的工作程序而没有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如果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以学术的心态、科学的方法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造成在重要环节上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缺乏对部门工作、行业工作在总体社会结构中定位及应当发挥什么作用的的理论研究、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必然影响执行政策、决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工作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大博物馆学首要重视和扩展、开拓的研究领域。第三、第四层面虽然是一直关注一直研究的内容,但仍然需要深化更需要扩展。在博物馆管理研究方面,与第一、二层面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往往只作为日常工作对待而没有自觉地纳入管理研究的层面。作为博物馆业务主体的收藏展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内部视角,就藏论藏,就藏论展,忽视从社会、时代、公众需求的视角展开研究,甚至存在与这些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至于博物馆及其藏品、展览、活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推广,既有主观上的滞后,又有客观上种种困难的困扰。更有一些本应纳入而还未纳入研究视野的问题,一些正在发生的并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没有及时作为研究对象,如文化、自然遗产,包括远古的、考古的遗产遗址和近现代工业遗址、农业区域与博物馆的关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文物学、收藏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收藏热与博物馆的关系,数字信息化、网络化与博物馆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的关系,等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研究方法也要求扩展更新,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多元多样化研究,宏观微观结合,个案实证剖析梳理,等等。凡此种种,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之必要与困难并存。
博物馆收藏文物,但博物馆不是文物;博物馆收藏历史,但博物馆更要创造历史。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从以博物馆自身为主到以社会、公众为主,从以收藏为主到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为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主,对于博物馆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博物馆与旅游
——从湖南省博物馆的旅游服务探索说起 陈建明 刘宇驰
国际博协(ICOM)与世界博物馆之友协会(WFFM)把200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旅游”,国际博协主席Cummins阐述道:“博物馆与旅游”这一主题,鼓励博物馆专家、义工与参观者、旅游者一起,以一种与当地社区互动的方式体验博物馆内外的自然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在博物馆参观者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博物馆,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50%。因此,秉持着“服务公众”之宗旨,博物馆必须更好地研究旅游者、旅游行为,以及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不是旅游学方面的专家,更没有从事过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专题研究自然有待来者。但笔者近年来在博物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和留意到了旅游及旅游者与博物馆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忝附报端,就教于业内专家与同仁。发展中的博物馆与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在还未完成自身嬗变之时就被卷入旅游洪潮之中。一时间,有言机遇者,有谈冲击者,莫衷一是。纷纭十几载,当年争论的声音已渐渐微小,而博物馆应当注重为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已成共识。当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则是博物馆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自1956年正式开放起,就一直是受外地来湖南旅游者青睐的参观点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省博物馆又发掘了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举办了马王堆汉墓陈列,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来湖南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003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在正式对外开放之前,我们邀请了一批旅行社负责人、导游、旅游专家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座谈,听取他们对陈列与服务的意见,并随之改进。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博物馆对旅游者这一参观群体的重视,向外界传达出良好的信息。
正式开馆后,湖南省博物馆又不断地跟踪调查旅游者的参观意愿与感受,根据旅游者的反馈来改进服务。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团队旅游者来说,导游对参观的质量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湖南省博物馆为导游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博物馆陈列,帮助观众看懂看好展览。同时,又积极向旅游主管部门争取,把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讲解列入导游资格考核的必考项,使每一名导游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保证参观者得到良好的导览服务。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馆更是把服务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每一个导游进入博物馆,都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准备的水和纸巾,甚至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如家人般热情地直呼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湖南省博物馆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负责开放接待的员工,都应该认识导游。因此,在通往工作人员休息室的过道上,曾张贴着导游的照片与名字,上面写着“你认识他们吗?”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措施,导游来到博物馆便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更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份难得的感动和愉悦,而我们相信,这种感动和愉悦是可以传递的,它将最终让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旅游者感受到同样的愉悦。诚然,博物馆有义务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身处旅游热潮中的博物馆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一味迎合旅游者而可能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
旅游促进交流与发展
在博物馆为旅游赋予更多意义的同时,旅游也为博物馆及其社区、城市带来互动式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重塑旅游者与目的地人民之间的彼此认同。
湖南省博物馆自新馆建成开馆以后,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观众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0%,2008年观众数达到了159万人次。这其中,仅团队旅游者就占到了60%以上,旅游者是湖南博物馆观众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全馆每年仅接待韩国游客就超过10万人以上。
一方面,湖南省博物馆通过不断推介马王堆汉墓品牌和提供高品质的历史艺术展览,为促进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文化标志,成为海内外游客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的主要窗口。
另一方面,旅游为博物馆和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免费开放前,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门票收入达到2800万元,按照门票收入与旅游消费1:10的比例计算,拉动湖南旅游消费2.8亿元。免费开放后,旅游虽不能直接给博物馆带来门票收入,但是依然可为博物馆其他销售、经营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与旅游:内在的联系
旅游可以使人类摆脱日常例行生活,将日常体验中结构化的必然性转变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全新的体验中追寻自身和世界的本源。大规模的旅游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上摆脱匮乏后,逐渐转向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建构。因此,人类社会愈是发达,对旅游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我国自古即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传统,从穆天子到徐霞客,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到“悄然频动壮游念”的陆放翁,无不钟情于山河大地的自然、文化遗产,留下数不尽的诗赋名篇。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通信的迅速发展,旅游也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获取的一种生存体验,像康德那样终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1989年国际博协16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将此前博物馆定义中的“为社区服务”修订为“为社会服务”,这一修订无疑表明博物馆已经意识到旅游者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旅游者为何如此青睐博物馆,博物馆在何种意义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呢?窃以为,博物馆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通过它所展示的人类及环境的物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追溯以往的思维路径,营造了脱离日常生活与当下语境的时空环境,从而使旅游者能够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完成其对自身和世界本原的叩问。也许,这就是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旅游是人类一次次远离被世俗之光笼罩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垠的苍茫大海中追寻存在本原的寻根之旅,那么,博物馆就是旅程中的一座座灯塔,永远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守候着回家的
第五篇:德展展览展示简介
德展展览展示致力于为国内外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展示推广活动提供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服务内容涵盖:展台设计制作、专卖店设计制作、专柜道具设计制作、活动策划与执行、展示器材租赁、平面设计。
德展释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人。德才兼备: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要不断学习,掌握足够的本领,更好的服务客户。
感恩戴德: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对待他们。
同心同德:强调团队力量无往不胜,不坚不催。
2004年德展公司成立,主营展览展示服务业务。
2005年组建公司网站,让客户更方便的与我们沟通与互动。开始负责亚细亚磁砖和COOPER中国公司全国范围的推广展示活动。
2006年开始拓展专卖店、专柜设计制作方面的业务。
2007年公司搬址至上海嘉里不夜城公司与JBL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2008年公司业绩再创新高,与相关政府部分合作,负责上海,山东,意大利,巴西等政府展会,得到广泛好评。
2009年公司协助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企业成功举办第三届网货交易会。
2010年成为波司登旗下“雪中飞”品牌服务商,负责雪中飞店面装修。主办苏州新区“绿宝广场美食节”MIKE'S道具出口澳大利亚。
2011年房地产展会,华润地产橡树湾、中南世纪城、中冶虞景尚园、金茂四季花园等展台设计搭建服务。我司参与的“沙伯和奇瑞公司联合展厅”项目在奇瑞公司实验技术中心施工完毕。孕婴展生命阳光和波司登旗下童装品牌“叮当猫”的设计搭建。
2012年公司搬入“名仕街”创意园区办公室。浦东车展,成为腾讯公司服务商,设计搭建了腾讯汽车展台。BUMA展,成为山特维克工程机械服务商,设计搭建展台。
2013年期待与您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