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中考政治 热点专题 屠呦呦
屠呦呦
一、热点材料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5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科技占绝对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势利导,奋起直追,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发展的主动权,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激励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推动民族素质提高的精神追求。
4、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少年。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国家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6、青少年学生应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发明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树立崇高理想,立志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
7、我们应使自己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人:作为当代青少年学生,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着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班集体建设,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努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青少年学生还应不断开发自身的资源、潜力和价值,养成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对应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这(C)
①表明中医药是最优秀的文化②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③表明我国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④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说明了(A)①积极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②具有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④大胆地爱慕虚荣,追逐名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传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向科学家屠呦呦学习的热潮,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A)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③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11年,时年80岁的屠呦呦因发现“中国神药”—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获得拉斯克奖后,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作出了贡献。”对此,下列评价正确的是(D)①我国科技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国际上的影响力③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④团结就是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李克强在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中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性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B)
①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②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倡导自主创新有利于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④创新是我国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国家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说明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也是时代给我们中学生提出的新挑战。我们要(D)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好的创意产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创新意识③放弃学习,立即着手进行创意设想④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主要依据是(C)A.在整体上,我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国综合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就是因为缺乏科技创新 C.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有l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8、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启示我们(D)A.要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完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B.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 C.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D.要坚持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外来科技,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
1、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都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范围;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身上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答、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谈薄名利、为理想而孜孜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等等。
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成就体现了什么?
答、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命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
4、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强调“要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答、(1)有利于扩大就业、自主创业是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加个人和社会财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调动国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转变中国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升级换代,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国家发展依靠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要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人创新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助于青年人实现学习、创造、奉献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人生意义。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向科学家屠呦呦学习?
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牢记历史使命,积极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从祖国需要出发,正确把握成才目标,将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
6、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为什么要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学习屠呦呦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我们中学生应做出哪些努力?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新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科技实践,多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等。7、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1971年,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不良反映轻微、治愈率高且价格便宜,被许多非洲民众称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全球数亿人受益。(1)“东方的神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表明了什么?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看了上述新闻后,晓雯同学认为:“我国科技整体实力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015年10月8日香港《文汇报》发表评论称,从“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我们看到成功绝非侥幸,而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有了古代药方及可治疟疾的药材,如果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化验,没有西医方式提炼、临床试验、耐心钻研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仍坚持去做的毅力,相信她也很难得到诺贝尔奖。屠呦呦本次获奖,必将激励更多的医学科研人员攻克难题,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3)材料中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对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励志成才有哪些启示? 答、(1)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3)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自觉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培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树立报效祖国之志,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8、国家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创新,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③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少年。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敢为人先,陈旧观念少,最具有创造活力。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办。
9、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0、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受重视科学技术发辰。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拔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2)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11、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自主创新,以人为本;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1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答、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重大步伐,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水平和民族文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压力与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理论原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种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认识。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你认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怎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 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
14、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⑤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15、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答、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等。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1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有哪些? 答、①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②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③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⑤有利于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⑥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等。
17、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答、①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②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⑤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⑥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
18、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捷报频传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等。
19、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放的胸怀;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0、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敢于和善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不盲从书本,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学会举一反三;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将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创新意识,争取早日成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21、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④只有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⑤只有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怎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答、必须深化教育和科技改革,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重知识,培养、重奖科学人才;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3、请你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4、为什么说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科技发明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25、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26、我国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政府坚持了“四个尊重”的方针;③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高了强大的物质基础;④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7、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们中学生改进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中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能死读书,只知努力苦干而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究,探究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28、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屠呦呦哪些精神品德值得我们弘扬和学习? 这位来自浙江宁波的科学家对家乡媒体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2)屠呦呦的话给予我们怎样启发? 答、(1)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敢面对困难挫折挑战;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勇于献身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等等。(4分)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的荣誉与利益;张扬个性,为集体争光添彩等。(两点即可,4分)
第二篇:屠呦呦发言稿
屠呦呦发言稿
讲三点感想。一,屠老师获奖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当年的环境下,科研条件一定是极其艰苦,科学家甚至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二,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担心。一方面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中国是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青蒿素这样的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是集体攻关,过去适合,也许到现在还适合,这和基础研究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不重要了,如果是这样,就叫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三,屠老师1930年出生,今年85岁高龄,您代表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不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厚望。尽管如此——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中国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即我们再拿几个诺贝尔奖、再取得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现几个重大新药创制,即便到了那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感谢大家!
第三篇:屠呦呦获奖感想
名字
屠呦呦 名字的来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里的苹就是指青蒿这种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会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辉煌有特殊的缘分。所以孩子们有梦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与否,它会因为你变得熠熠生辉。
生平经历
所谓大器晚成,在众人看来,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拥此殊荣。可在诺奖之前有谁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白色结晶体—青蒿素。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积而薄,她没有满足一时的收获,没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着中医药学。39年后,她的贡献终换来了一项国际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9月),当时人们感叹呦呦为什么无缘诺奖,4年后,遗憾终结了。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可是你知道吗,有人毕生研究,但是不为人知,即便如此,他们赢得了自己。你每天有没有赢得自己的认同?
客观
屠呦呦研究丰硕,可是获奖前一直默默无闻,她被称作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有人说这和她的性格有关,平日的相处中让他人不是很愉快。从呦呦的身上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光环,也要从她过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果能够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会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贡献会更早被世人认可,她的发现带来的价值会更加扩大化。
再也别说做不到,不可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国人都绝望感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少开放思维,缺少创新细胞。莫言之后,人们对诺奖有了期待,何时会有诺奖中的科学技术奖项在中国诞生呢?至少还要十年吧。3年一瞬而过,就有哟哟的喜讯传来了,请原谅没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她的呦呦之名也属于中国。
第四篇:三大法宝,成就屠呦呦
三大法宝,成就屠呦呦
——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有感
2015年9月底的一个早上,我像往常一样翻看手机新闻,一条新闻标题猛然映入眼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有望获得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一个中国人要获诺奖了,虽然跟我本人八竿子打不着,但我心里还是兴奋不已;虽然还没有成为事实,但获得提名,已经让我不明觉厉。
我怀着好奇和敬仰的心情,翻阅各大新闻网站中有关屠呦呦的新闻和资料。她竟然是研究中医的,呵呵,我也是学中医的哦,好棒好棒,这下不但为中国感到自豪,也为中医感到异常的自豪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在密切关注着“屠呦呦获诺奖”的有关报道,对屠呦呦和她的研究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终于等到了10月5日,诺奖榜单公布,屠呦呦获得诺奖一事坐实,后来,又在网上认真观看她发表获奖感言。屠呦呦——一个杰出的女性中医学科学家的伟大形象,在我的心中巍然屹立起来。
诺贝尔奖,和曾经的奥运会金牌一样,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拼搏图强的精神情结。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国已经陆续实现了奥运会金牌的O的突破、举办夏季奥运会、单届金牌总数第一以及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的伟大梦想。而诺贝尔奖,直到2012年才实现了0的突破。
屠呦呦获得的这个诺贝尔奖,是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第一个诺奖,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一方面能说明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另一方面对我国广大科研学界工作者来说也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而我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更应该向屠呦呦学习,不但要学习她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探索求真精神,还要学习她遍览古籍、融会贯通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更要学习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强自信和自觉传承。这三点可以说是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强自信和自觉传承,是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基本源点。屠呦呦之所以能够研究青蒿素,首先得益于中国的一代伟人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简短的一句话,不但体现了这位伟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强自信,更是为中医研究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才会有“ 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的英明决策。而这个“中医研究院”,就是成就屠呦呦一番事业的平台。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和传承,青蒿素研究就会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怎么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而近些年来,严重崇洋媚外的思想占据了不少中国人的头脑,很多中国人对中医质疑、贬低甚至嘲讽;在临床实践中无度地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在接诊和医院管理中借“以人为本”之名行“以钱为本”之实,种种弊病让老百姓就医治病苦不堪言。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丧失了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
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习近平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正是诊治当代部分中国人文化不自信的对症之药。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回顾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而屠呦呦在中医学方面的研究突破并获得诺奖,则反映了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并赢得国际认可的历史逻辑过程。
遍览古籍、融会贯通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是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途经。在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屠呦呦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她灵感和启发,使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难怪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不但要深深感谢葛洪,更感慨“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遍览古籍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就像调查研究过程中“搜集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一样,还只是一个基础工作。接下来还要结合研究目标,对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像处理大数据一样,从中寻找有效样本并对比归纳。在对比归纳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融会贯通,在偶然现象中搜寻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多个个体现象中对比归纳一般性规律。当然,客观规律的掌握和描述也不会一步到位,还需要无数次的试验修正和实验验证。可见,没有“遍览”,就没有充分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而没有“融会贯通”,就找不到“灵感”的激活码。
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探索求真精神,是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核心保证。搞什么事情,都不要指望一次就能成功,也不要想着“再一再二不再三,再不成功就不干”。普通事情如此,科研探索更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抱着“试验虐我千百遍,我待试验如初恋”的高度热忱,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绩。即便如此,成功的几率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研究者也只能成为其中的垫脚石甚至炮灰。
回顾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过程,何尝不是如此艰辛呢?成功,是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屠呦呦曾这样描述“我们挑选了2000多种中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中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鼠身上的抗疟检测。”2000、640、200、380、190,这些看似单调枯燥的数字,却意味着大量艰苦而繁琐的工作;意味着一个科研工作者日以继夜的潜心探索,意味着数百次屡败屡战的顽强意识;意味着对从事这项工作者的耐心、韧性,甚至是身心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屠呦呦在191次实验时,并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次实验才能取得成功,但她坚信,只要不放弃,下一个再试一次,就有可能成功。正是有了这种坚持与勇气,才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研究的突破。而在这背后,还有庞大的团队,为其做支撑和保障;而这个庞大的团队,就成了屠呦呦成功的垫脚石。
可能,屠呦呦获得诺奖是偶然的,但坚持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在科研尤其是中医学科研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和成果则是必然的。因此,作为中医学的个中一员,我们更应该将这“三大法宝”践行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去,相信我国中医学会在当代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造福国人,造福人类!
第五篇: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一、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二、科技成就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 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在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出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三、人物故事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2
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