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时间:2019-05-15 08:0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第一篇: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文体局和老协举办的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开幕青县原县长张主席致辞学员表演吴式太极拳24式李晖老师率香港代表团表演吴式太极拳45式黑龙江浙江代表团表演吴式太极拳45式河北代表团表演吴式太极拳45式刘伟精通各式太极拳,尤其擅长吴式拳,曾蝉联九届全国武术比赛吴式太极拳冠军,在国际、国内太极拳赛荣获三十余枚金牌。1988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编制《四式太极拳》规定套路,刘伟是吴式太极拳技术标准示范者。由于运动成绩出色,刘伟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学习,而四年大学生活,造就了他理性缜密的思考和感性通畅的表达。但是刘伟说,'我在民间习练武术的经历是我的源泉。传统武术是武术的根,没有根一切都不存在。'于是他婉拒了学院让他留校任教的决定。六运会和七运会,刘伟两次被李连杰的师傅、时任北京武术队主教练的吴彬招致麾下,负责太极拳的教练工作。对太极拳有着无比热爱、工作认真的刘伟带出了世界冠军孔祥东、全国冠军范雪萍。他任教时,后成为武打明星的吴京也在他的队中。招待晚宴周飞龙师兄给刘伟老师敬酒黑龙江妹子好酒量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李晖老师和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虞志荣师傅青县领导与刘伟老师合影晚上刘伟老师继续讲座师傅带着我们师兄弟五点半起来,到盘古广场晨练师傅虞志荣今年85岁,师从杨炳诚大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已有60余年,义务教学吴式太极拳42年,被评为十位最美嘉兴人之一师傅出生在上海,其父亲开铸造厂,算得上是上海小开,兄弟俩人皆从小习武,先练少林武术,后练吴式太极拳基本功扎实,虽85岁高龄,仍能健步如飞,劈一字马师傅表演吴式太极拳30式曲春艳表演竞赛套路刘伟老师虞志荣师傅合影刘伟老师周剑师弟合影刘伟老师崔允年师姐合影刘伟老师曲春艳师妹合影陈静惠周剑合影虞志荣师傅陈静惠合影黑龙江代表团崔允年吕荣华与师傅虞志荣合影黑龙江代表团崔允年吕荣华曲春艳与刘伟老师合影刘伟老师刘杰秘书长合影刘杰许春英夫妻与刘伟老师合影刘伟老师许春英合影刘伟老师吕荣华合影刘伟老师陈静惠合影李晖老师吕荣华合影张主席虎哥与刘伟老师合影刘伟老师指导张主席刘伟老师这两天的课程,所有学员都一一指导过,大家都受益良多!言传身教一丝不苟香港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浙江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河北浙江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河北香港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河北黑龙江代表团与刘伟老师合影虞志荣师傅杜向阳师弟合影盘古寺左钟楼右鼓楼盘古神像这对联认识吗?可以查字典五百年出土文物梨园太极绿色大棚蔬菜水果猜猜这是什么?现代农业大开眼界什么水果?农业产业化今天吃草香港美女喜欢吃素所以很年轻来张合影向阳一向向美女周剑可不是吃素的,与美女合影也要争先恐后!盘古开天地,圣地学太极,传承先人志,强身又健体不忘初心,念念不忘,心念还要手练,常练常新招熟渐悟,道法自然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武不吃苦,肯定不靠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打虎上山虞志荣师傅还是苏州评谈副高职称,习主席当浙江省委书记时还接见过香港代表团斜飞式香港代表团撸小步八卦掌八封掌,香港代表团会各种武术,全能马兰花公园合影大合照感谢刘伟老师悉心教导,感谢李晖老师精心策划,感谢许春英刘杰夫妻细心安排,谢谢各地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苦练吴式太极拳!欢迎各位明年五一到海宁!

第二篇: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诀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诀:

一、起势

1、重心右移

2、左脚跟提起

3、左脚横移

4、左脚跟落平

5、两臂前伸

6、旋腕上棚

7、蹲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

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

3、左弓步打挤

4、转身措掌

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

6、右弓步打挤

7、翻掌前伸

8、坐身回捋

9、转腰翻掌

10、右弓步前棚掌

11、坐身摆臂

12、回身扣脚前按掌

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

2、左脚向左横移

3、左弓步搂按

4、上步提按

5、右弓步搂按

6、上步提按

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

2、转腰翻掌

3、左弓步平抹

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左弓步分掌

5、上步坐身捋掌

6、胸前合掌

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

2、左弓步棚掌

3、坐身旋掌

4、回身托掌

5、左弓步架按掌

6、转身扣脚抱掌

7、转身上步抱臂

8、右弓步棚掌

9、坐身旋掌

10、回身托掌

11、右弓步架按掌

12、坐身抱掌(右抱七星)

13、收脚插掌

14、右脚横移

15、胸前合掌

16、右弓步分掌

17、上步坐身翻掌

18、左弓步棚掌

19、坐身旋掌 20、回身托掌

21、左弓步架按掌

22、转身扣脚抱掌

23、转身上步抱臂

24、右弓步棚掌

25、坐身旋掌

26、回身托掌27右弓步架按掌

七、肘底看锤

1、上步捋掌

2、左弓步按掌

3、坐步上打拳

八、金鸡独立

1、两拳变掌左掌前

2、左弓步穿

3、独立挑掌

4、坐身劈掌

5、弓步穿掌

6、独立挑掌

九、倒撵猴

1、蹲身翻掌

2、撤步搂按掌

3、坐身提按掌

4、撤步搂按掌

5、坐身提按掌

6、撤步搂按掌

7、坐身提按掌

8、撤步搂按掌

9、坐身提按掌

10、撤步搂按掌

十、斜飞势

1、转腰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弓步分掌

十一、提手上式

1、转身扣脚举掌

2、坐步抱掌

3、右弓步打挤

4、起身提钩

5、并步架掌

十二、白鹤亮翅

1、俯身按掌

2、转腰摆掌

3、起身举掌

4、蹲身垂肘

十三、海底针

1、转身提按掌

2、左脚横移

3、左弓步搂按掌

4、坐身右掌前指

5、蹲身右掌下栽

十四、扇通背

1、起身挑掌

2、上步合掌

3、马步架打

十五、左右分脚

1、起身丁步合掌

2、转腰上步坐身

3、左弓步上运掌

4、转腰右掌下劈

5、回转腰两掌交叉

6、起身独立举掌

7、分脚平劈掌

8、落步坐身合掌

9、右弓步上运掌

10、转腰左掌下劈

11、回转腰两掌相架

12、起身独立举掌

13、分脚平劈掌

十六、转身蹬脚

1、收脚提膝独立抱拳

2、摆膝转身

3、两拳上举

4、两掌平劈左蹬脚

十七、进步栽锤

1、落步坐身提按掌

2、左弓步搂按掌

3、上步坐身提按掌

4、右弓步搂按掌

5、上步坐身提按掌

6、左弓步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

1、右拳上挑

2、转身出肘

3、上步坐身采肘

4、右弓步下采拳

十九、右蹬脚(二起脚)

1、上步坐身翻掌相合

2、左弓步右运掌

3、转腰右掌下劈

4、回身两掌相架

5、起身独立举掌

6、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左右打虎

1、收脚撤步合掌

2、转腰扣脚捋掌

3、右弓步贯拳

4、转身撤步合掌

5、转腰扣脚捋掌

6、左弓步贯拳 二

十一、双峰贯耳

1、起身独立举拳

2、蹬脚两掌平劈

3、转身提膝合臂

4、落脚坐身采掌

5、右弓步两手后钩

6、两拳相贯 二

十二、披身蹬脚

1、转身碾脚摆拳

2、歇步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

十三、回身蹬脚

1、转身落脚旋掌

2、扣脚转身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

十四、扑面掌

1、转身落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二十五、十字腿:

1、转身扣脚摆掌

2、独立抬腿

3、摆腿落步提掌 二

十六、搂膝指裆锤

1、右弓步搂按掌

2、上步坐身提按掌

3、左弓步下打拳 二

十七、正单鞭

1、上步坐身翻拳

2、右弓步棚掌

3、坐身摆臂

4、转身扣脚按掌

5、转腰摆掌

6、旋掌提钩撤步

7、转身马步按掌 二

十八、云手

1、转身捋掌

2、起身运掌

3、转身翻掌

4、并步运掌

5、撤步翻掌

6、起身运掌

7、转身翻掌

8、并步运掌

9、撤步翻掌

10、起身运掌

11、提钩撤步

12、转身马步按掌 二

十九、下式

1、转身合掌

2、回身提手

3、转腰仆步按掌 三

十、上步七星

1、起身弓步穿掌

2、上步坐身架掌 三

十一、退步跨虎

1、撤步前伸掌

2、坐身回捋掌

3、转身提按掌

4、虚步钩手按掌 三

十二、回身扑面掌

1、转身坐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三

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扣脚

2、虚步摆掌

3、独立抬腿

4、摆脚落步合掌 三

十四、弯弓射虎

1、蹲身下捋

2、转身下摆掌

3、扭身提拳

4、回身贯拳

5、上步摆掌

6、转身下捋

7、弓步摆掌

8、扭身提拳

9、回身贯拳 三

十五、卸步搬拦锤

1、坐身抱拳

2、撤步措掌

3、坐身右搬

4、撤步措掌

5、坐身左搬

6、立身拦掌

7、弓步冲拳 三

十六、如封似闭

1、左掌外捋

2、坐身分掌

3、翻掌弓步前按 三

十七、收势

1、两掌下按

2、转身弓步平分掌

3、起身并步上棚掌

4、两掌交叉

5、蹲身采肘

6、两肘平分

7、起身按掌

8、太极还原

第三篇: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式 太 级 拳 简 介

太极拳被誉为是中华之瑰宝,几百年来,这项古老而优秀的武术运动,不仅在中国城乡形成了群众性 的锻炼热潮,而且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太极拳以它那柔、缓、圆、匀的运动特色,以及能使练者获得

防病、治病、防身、健身和推迟衰老的显著效益,为各国人民所风靡。

37式太极拳是丹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社的创始人,太极大师王辉璞老先生与北京吴式太极拳撑门人王培生

密切合作,把原来老架式83式删定为37式,招式的顺序按运动量的大小作了适当的调整,先将运动量较小 的招式和四肢活动发展平衡的动作放在前面,次将运动量较大的和运动强度大一些的动作放在中间,最后

将招式较轻的动作放在后面作收式,使运动量逐渐下降,以利记忆和学习。37式太极拳只需15分钟左右即

可将全套打完。经过多年验证,37式太极拳完全继承吴式太极拳的全部优点,效果极佳。

历来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练到高深处可达到坚如钢、软如棉,不但能增

强体魂,而且在技击方面也能作到难以匹敌。37式太极拳着重体现这一用意不用力的特点,在每一招式或

在每一动作当中加入“意念”和“感觉”的说明,并要求每式符合拳理,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

运身”,三者合一。若能仔细揣磨,认真实践,循序渐进,自能做到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久

而久之便能达到较高境界。同时,由于有了“意念”和“感觉”,也可以帮助记忆招式的次序,自己检查 每一招式的准确性。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一、起势:

1、重心右移:

2、左脚跟提起;

3、左脚横移;

4、左脚跟落平;

5、两臂前伸;

6、旋腕上棚;

7、蹲 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

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

3、左弓步打挤;

4、转身措掌;

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

6、右弓步打挤;

7、翻掌前伸;

8、坐身回捋;

9、转腰翻掌;

10、右弓步前棚掌;

11、坐身摆臂;12、回身扣脚前按掌;

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

2、左脚向左横移;

3、左弓步搂按;

4、上步提按;

5、右弓步搂按;

6、上步提按;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

2、转腰翻掌;

3、左弓步平抹;

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左弓步分掌;

5、上步坐身捋掌;

6、胸前

掌;

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

2、左弓步棚掌;

3、坐身旋掌;

4、回身托掌;

5、左弓步架按掌;

6、转身扣脚抱

掌;

7、转身上步抱臂;

8、右弓步棚掌;

9、坐身旋掌;

10、回身托掌;

11、右弓步架按掌;

12、坐身抱 掌(右抱七星);

13、收脚插掌;

14、右脚横移;

15、胸前合掌;

16、右弓步分掌;

17、上步坐身翻掌;

18、左弓步棚掌;

19、坐身旋掌;20、回身托掌;

21、左弓步架按掌;

22、转身扣脚抱掌;

23、转身上步

抱臂;

24、右弓步棚掌;

25、坐身旋掌;

26、回身托掌;

27、右弓步架按掌。

七、肘底看锤:

1、上步捋掌;

2、左弓步按掌;

3、坐步上打拳。

八、金鸡独立:

1、两拳变掌左掌前劈;

2、左弓步穿掌;

3、独立挑掌;

4、坐身劈掌;

5、弓步穿掌;

6、独立挑掌。

九、倒撵猴:

1、蹲身翻掌;

2、撤步搂按掌;

3、坐身提按掌;

4、撤步搂按掌;

5、坐身提按掌;

6、撤步搂按掌;

7、坐身提按掌;

8、撤步搂按掌;

9、坐身提按掌;

10、撤步搂按掌。

十、斜飞势:

1、转腰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掌。

十一、提手上式:

1、转身扣脚举掌;

2、坐步抱掌;

3、右弓步打挤;提钩;

5、并步架掌。

十二、白鹤亮翅:

4、弓步分

4、起身

1、俯身按掌;

2、转腰摆掌;

3、起身举掌;

4、蹲身垂肘。

十三、海底针:

1、转身提按掌;

2、左脚横移;

3、左弓步搂按掌;

4、坐身右掌前指;

5、蹲身右掌下栽。

十四、扇通背:

1、起身挑掌;

2、上步合掌;

3、马步架打。

十五、左右分脚:

1、起身丁步合掌;

2、转腰上步坐身;

3、左弓步上运掌;

4、转腰右掌下劈;

5、回转腰两掌交叉;6、起身独立举掌;

7、分脚平劈掌;

8、落步坐身合掌;

9、右弓步上运掌;

10、转腰左掌下劈;

11、回转 腰两掌相架;

12、起身独立举掌;

13、分脚平劈掌。

十六、转身蹬脚:

1、收脚提膝独立抱拳;

2、摆膝转身;

3、两拳上举;

4、两掌平劈左蹬脚。

十七、进步栽锤:

1、落步坐身提按掌;

2、左弓步搂按掌;

3、上步坐身提按掌;

4、右弓步搂按掌;

5、上步坐身提按 掌;

6、左弓步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

1、右拳上挑;

2、转身出肘;

3、上步坐身采肘;

4、右弓步下采拳。

十九:右蹬脚(二起脚):

1、上步坐身翻掌相合;

2、左弓步右运掌;

3、转腰右掌下劈;

4、回身两掌相架;

5、起身独立举掌 ;

6、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左右打虎:

1、收脚撤步合掌;

2、转腰扣脚捋掌;

3、右弓步贯拳;

4、转身撤步合掌;

5、转腰扣脚捋掌;

6、左 弓步贯拳。

二十一、双峰贯耳:

1、起身独立举拳;

2、蹬脚两掌平劈;

3、转身提膝合臂;

4、落脚坐身采掌;

5、右弓步两手后钩;6、两拳相贯。

二十二、披身蹬脚:

1、转身碾脚摆拳;

2、歇步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三、回身蹬脚:

1、转身落脚旋掌;

2、扣脚转身抱拳;

3、起身独立举拳;

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四、扑面掌:

1、转身落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二十五、十字腿:

1、转身扣脚摆掌;

2、独立抬腿;

3、摆腿落步提掌。

二十六、搂膝指裆锤:

1、右弓步搂按掌;

2、上步坐身提按掌;

3、左弓步下打拳。

二十七、正单鞭:

1、上步坐身翻拳;

2、右弓步棚掌;

3、坐身摆臂;

4、转身扣脚按掌;

5、转腰摆掌;

6、旋掌提钩撤 步;

7、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八、云手:

1、转身捋掌;

2、起身运掌;

3、转身翻掌;

4、并步运掌;

5、撤步翻掌;

6、起身运掌;

7、转身翻

掌;

8、并步运掌;

9、撤步翻掌;

10、起身运掌;

11、提钩撤步;

12、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九、下式:

1、转身合掌;

2、回身提手;

3、转腰仆步按掌。

十、上步七星:

1、起身弓步穿掌;

2、上步坐身架掌。

十一、退步跨虎:

1、撤步前伸掌;

2、坐身回捋掌;

3、转身提按掌;

4、虚步钩手按掌。

十二、回身扑面掌:

1、转身坐步托掌;

2、右弓步推掌;

3、上步坐身托掌;

4、左弓步推掌。

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扣脚;

2、虚步摆掌;

3、独立抬腿;

4、摆脚落步合掌。

十四、弯弓射虎:

1、蹲身下捋;

2、转身下摆掌;

3、扭身提拳;

4、回身贯拳;

5、上步摆掌;

6、转身下捋;

7、弓步 摆掌;

8、扭身提拳;

9、回身贯拳。

十五、卸步搬拦锤:

1、坐身抱拳;

2、撤步措掌;

3、坐身右搬;

4、撤步措掌;

5、坐身左搬;

6、立身拦掌;

7、弓步冲 拳。

十六、如封似闭:

1、左掌外捋;

2、坐身分掌;

3、翻掌弓步前按。

十七、收势:

1、两掌下按;

2、转身弓步平分掌;

3、起身并步上棚掌;

4、两掌交叉;

5、蹲身采肘;

6、两肘平分 ;

7、起身按掌;

8、太极还原。文章录入:丹东吴式太极拳

责任编辑:丹东吴式太极拳

第四篇:传统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拳谱及326个分动名称

传统吴式太极拳83式拳谱及326个分动名称

东振王于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编制 第一段 [十式] 无极势(预备势)自然步站立 全身放松 下颌微收 眼前平视

第一式 太极起式(4动)1左脚横移 2两脚平立 3两腕前掤 4两掌下采

第二式.揽雀尾(8动)

1左抱七星 虚步抱掤 2右掌打挤 左弓步挤 3右抱七星右虚步七星 4左掌打挤 右弓步挤 5右掌回捋 坐身回捋 6右掌前掤 右掌上挒 7右掌后掤 坐身反采 8右掌前按

第三式 斜单鞭(2动)1右掌变勾 撤步捏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四式 提手上式(4动)

1半面右转 虚步抱掤 2左掌打挤 右弓步挤 3右掌变勾 捏勾提腕 4右勾变掌 收脚撑按

第五式 白鹤亮翅(4动)

俯身按掌 2向左扭转 3左掌上掤 4两肘下垂 屈膝坠肘

第六式 搂膝拗步(12动)

1左掌下按 转身提按 2右掌前按 弓步搂推 3右掌回捋 4左掌前掤 虚步抱掤

5左掌下按 虚步提按 6右掌前按 弓步搂推 7右掌下按上步提按 8左掌前按 弓步搂推 9左掌下按 上步提按 10右掌前按 弓步搂推 11右掌回捋 12左掌前掤 坐腿前合第七式 手挥琵琶(2动)1左掌前掤 弓步前推 2左掌上掤 收脚上举 第八式 上步搬拦锤(4动)

1左掌下合 屈膝合按 2左掌前掤 弓步搬抹 3左掌回捋(拦)后坐回捋 4右拳前伸弓步打捶

第九式 如封似闭(2动)1右掌回捋 后坐抽收 2两掌前按 弓步前按

第十式 抱虎归山(4动)

1双掌前伸 2两掌展开弓步展掌 3两掌上掤 4两肘下垂屈膝合腕 第二段 [十五式] 第十一式 左右隅步搂膝(4动)1左掌斜搂 上步提按 2右掌斜按 弓步搂推 3右掌回捋转身提按 4左掌斜按 弓步搂推

第十二式 隅步揽雀尾(6动)1 左掌翻转 2右掌前按

3右掌回捋 坐身回捋 4右掌前掤右掌上挒 5右掌后掤坐身反采 6右掌前按

第十三式 斜单鞭(2动)1右掌变勾 撤步捏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十四式 肘底看锤(2动)1左掌前伸 弓步展勾 2左肘上提 虚步看捶

第十五式 倒撵猴(6动)1两拳变掌 虚步提按 2左掌前按 退步搂推

3左掌下按 虚步提按 4右掌前按 退步搂推 5右掌下按 虚步提按 6左掌前按 退步搂推

第十六式 斜飞式(4动)

1左掌上掤 立身展臂 2左掌下捋 提脚合臂 3左脚前伸马步合掌 4左肩左靠 弓步分展

第十七式 提手上式(4动)同第四式

1半面右转 虚步抱掤 2左掌打挤 右弓步挤 3右掌变勾 捏勾提腕 4右勾变掌

第十八式 白鹤亮翅(4动)同第五式

俯身按掌 2向左扭转 3左掌上掤 4两肘下垂 收脚撑按

第十九式 搂膝拗步(2动)1左掌下按 转身提按 2右掌前按 弓步搂推

第二十式 海底针(2动)1右掌前指 后坐挑掌 2右掌下指 丁步下插

第二十一式 扇通背(2动)1两掌前伸 起身上挑 2左掌前按 马步架推 第二十二式 撇身锤(2动)1左掌右掤 转身擎捶 2右肘下采 弓步撇捶 第二十三式 卸步搬拦锤(4动)

1左掌前掤 卸步搬抹 2左掌左掤 3左掌回捋虚步拦掌 4右拳前伸 弓步打捶

第二十四式 上步揽雀尾(6动)1右拳松转 上步转拳 2右拳变掌 弓步伸展 3右掌回捋 坐身回捋 4右掌前掤 右掌上挒 5右掌后掤 坐身反采 6右掌前按

第二十五式 正单鞭(2动)1右掌变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三段 [十七式] 第二十六式 云手(6动)1左掌下捋 2左掌平按

3右掌平按 4左掌平按 5右掌平按 6左掌平捋

第二十七式 左高探马(2动)1两掌虚合 转身合掌 2两掌右伸 隅步左探 第二十八式 右分脚(4动)

1右掌回捋 弓步穿抹 2 两掌交叉 合臂下劈 3两掌高举提膝上架 4两掌平分 分脚劈掌 第二十九式 右高探马(2动)1两掌虚合 转身合掌 2两掌左伸 隅步右探 第三十式 左分脚(4动)同右分脚 方向相反

1左掌回捋 弓步穿抹 2 两掌交叉 合臂下劈 3两掌高举 提膝上架 4两掌平分分脚劈掌 第三十一式 提膝转身蹬脚(4动)

1两拳交叉 2提膝转身 3两掌高举 4两掌平分

第三十二式 进步栽锤(6动)1左掌下按 2右掌前按 <1和2为左搂膝拗步>

3右掌下按 4左掌前按 〈3和4为右搂膝拗步> 5左掌下按 6右掌下栽 左弓步栽捶

第三十三式 翻身撇身锤(2动)1右拳上提 转身擎捶 2右肘下采 弓步撇捶 第三十四式 右蹬脚〈翻身二起脚〉(6动)1翻掌出步 2两掌右伸

3右掌回捋 弓步穿抹 4两掌交叉 合臂下劈 5两掌高举提膝上架 6两掌平分 分脚劈掌 第三十五式.左右打虎(4动)

1两掌合下 撤步下捋 2两拳并举弓步贯冲 3两掌回捋 撤步下捋 4两拳并举 弓步贯冲

第三十六式 提步展胯蹬脚(2动)1两拳高举 2两掌平分

第三十七式 双风贯耳(2动)1两掌下采 屈膝后手 上步分落 2两拳相对 弓步贯拳

第三十八式 披身蹬脚(4动)

1两拳右转 2两拳交叉1和2为歇步裹拳 3两拳高举 4两掌平分 蹬脚劈掌 第三十九式 转身展胯蹬脚(4动)

1左脚右转 转身展胯 2两掌变拳 丁步抱拳 3两拳高举 4两掌平分 蹬脚劈掌

第四十式 上步搬拦锤(6动)1右掌下按 2左掌前按

3左掌回按 4左拳前挤 5左掌回捋(拦)后坐回捋 6右掌前伸 弓步打捶

第四十一式 如封似闭(2动)1右掌回捋 后坐抽收 2两掌前按 弓步前按

第四十二式 抱虎归山(4动)

1双掌前伸 2两掌展开弓步展掌 3两掌上掤 4两肘下垂 屈膝合腕

第四段 [七式] 第四十三式 左右隅步搂膝(4动)

1左掌斜搂 上步提按 2右掌斜按 弓步搂推 3右掌回捋 转身提按 4左掌斜按弓步搂推

第四十四式 隅步揽雀尾(6动)1 左掌翻转 2右掌前按

3右掌回捋 坐身回捋 4右掌前掤 右掌上挒 5右掌后掤 坐身反采 6右掌前按

第四十五式 斜单鞭(2动)1右掌变勾 撤步捏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四十六式 野马分鬃(12动)

1两掌内合 虚步抱掤 2右掌下采 3右脚横移 马步合手 4右肩右靠 弓步靠分 5左掌回捋 6左肩左靠 7左掌回捋 8右肩右靠 9两掌内合 又称看式 10右掌下采 11右脚横移 12右肩右靠 第四十七式 玉女穿梭(20动)

1右掌翻转 提脚穿手 2左掌斜掤 隅步托架 3左掌反采后坐旋架 4右掌前按 弓步架托 5左掌右转 6右掌斜掤 7右掌反采 8左掌前按 9两掌内合 10右掌下采 11右脚横移 12右肩右靠 13右掌翻转 14左掌斜掤 15左掌反采 16右掌前按 17左掌右转 18右掌斜掤 19右掌反采 20左掌前按

第四十八式 进步揽雀尾(8动)

1两掌斜按 2两掌下捋 3两掌前掤 4左掌打挤 右弓步挤 5右掌回捋 坐身回捋 6右掌前掤 右掌上挒 7右掌后掤 坐身反采 8右掌前按

第四十九式 正单鞭(2动)1右掌变勾 撤步捏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五段 [十三式] 第五十式 云手(6动)1左掌下捋 2左掌平按

3右掌平按 4左掌平按 5右掌平按 6左掌平捋

第五十一式 下式(2动)

1右掌前捋 左弓前举 2 两掌回捋 转身平捋 仆步按掌

第五十二式 金鸡独立(4动)

1右掌前掤 弓步前穿 2右掌上掤 提膝挑按 3左掌前掤 落脚劈掌 4左掌上掤提膝挑按

第五十三式 倒撵猴(6动)右掌反按 松脚掖提 2左掌前按 退步搂推

3左掌下按 坐腿提按 4右掌前按退步搂推 5右掌下按坐腿提按 6左掌前按退步搂推

第五十四式 斜飞式(4动)1左掌上掤 立身展臂 2左掌下捋 提脚合臂 3左脚前伸马步合掌 4左肩左靠 弓步分展

第五十五式 提手上式(4动)

1半面右转 虚步抱掤 2左掌打挤 右弓步挤 3右掌变勾 捏勾提腕 4右勾变掌

第五十六式 白鹤亮翅(4动)

1俯身按掌 2向左扭转 3左掌上掤 4两肘下垂 屈膝坠肘

第五十七式 搂膝拗步(2动)1左掌下按 转身提按 2右掌前按 弓步搂推

第五十八式 海底针(2动)1右掌前指 后坐挑掌 2右掌下指 丁步下插

第五十九式 扇通背(2动)1两掌前伸 起身上挑 2左掌前按 马步架推

第六十式 撇身锤(2动)1左掌右掤 转身擎捶 2右肘下采 弓步撇捶 第六十一式 上步搬拦锤(4动)1右拳前挤 2右拳左旋 3左掌回捋虚步拦掌 4右拳前伸 弓步打捶

第六十二式 上步揽雀尾(6动)1右拳松转 上步转拳 2右拳变掌 弓步伸展 3右掌回捋 坐身回捋 4右掌前掤 右掌上挒 5右掌后掤 坐身反采 6右掌前按

第六十三式 正单鞭(2动)1右掌变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六段 [二十式] 第六十四式 云手(6动)1左掌下捋 2左掌平按

3右掌平按 4左掌平按 5右掌平按 6左掌平捋

第六十五式

高探马(2动)1左掌反采 左转收提 2右掌前掤 虚步推托 第六十六式 扑面掌(2动)1右掌回捋 屈蹲收手 2 左掌前按 弓步前按 第六十七式.十字摆莲(4动)

1左掌右捋 2 左掌继捋 3 右脚上提 4 右脚右摆 摆脚摆手 第六十八式 搂膝指裆锤(4动)

右掌下按 2 左掌前按 3左掌下按 4右拳指裆

第六十九式 上步揽雀尾(6动)1右拳前掤 2右掌前掤 3右掌回捋 4右掌前掤 5右掌后掤 6右掌前按

第七十式 正单鞭(2动)1右掌变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七十一式 下式(2动)1右掌前捋 左弓前举 2 两掌回捋 转身平捋 仆步按掌

第七十二式 上步七星(2动)1右掌前掤 弓步前穿 2两掌上掤 虚步架掌 第七十三式 退步跨虎(2动)1两掌前掤 撤步按掌 2两掌回捋 右转平捋 丁步推掌

第七十四式 回身扑面掌(2动)1右掌右捋 转身旋臂 2左掌前按 弓步抱推 第七十五式 转身摆莲(4动)

1左掌右捋 2右掌回捋 1和2为转身摆掌 3右脚上提 4右脚右摆 3和4为摆腿拍脚

第七十六式 弯弓射虎(4动)

1两掌回捋 弓步按捋 2两拳俱发弓步提拳拧腰贯冲 3两掌回捋 同1 4两拳俱发 同2

第七十七式 上步挫捶(2动)1左拳翻转 2右拳前伸

第七十八式 拦雀尾(4动)1右掌回捋 2右掌前掤 3右掌后掤 4右掌前按

第七十九式 正单鞭(2动)1右掌变勾 2左掌平捋 马步平捋

第八十式 上步挫掌(2动)1左掌左伸 2右掌前伸

第八十一式 揽雀尾(4动)

1右掌回捋 2右掌前掤 3右掌后掤 4右掌前按

第八十二式 正单鞭(2动)1右掌变勾 2左掌平捋

第八十三式 合太极(2动)1右勾变掌 2两掌合下

吴式拳要点:〈掌〉五指自然舒伸,掌心微微前突,虎口尽量撑圆。食

<勾> 大食中指撮拢在一起,无名和小指附在中指内侧。

<隅步>前后脚内侧宽一个半脚长,前脚方向为斜前45-60度,两脚尖平行站在隅线上,如“曰”字型,为斜向前进。

〈正弓步〉前后脚横向间隔一脚长即同肩宽,前脚跟与后脚尖间距为

1-1.5脚长,后脚跟要外展,不可内收,如“日”字型,为直

向前进。在变转过程中,后脚跟可微内收,但不超过20度,并在定式时蹬成川字。

〈马步〉两脚间距为两脚长,前膝不能超过脚尖,两脚尖开约30度左右,尾闾垂直于两脚跟连线的中点上。

〈前进 后退〉要走内弧线,为川字步。

注:小斜体字为李秉慈所传的名称

第五篇: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9-05-28 20:14

首先代表中国武术协会对“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会议的主办单位浙江省体育总会及承办单位浙江省武术协会和对外体育交流中心,以及协办单位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

讲完了代表单位应该说的话,讲点代表我自己的话。

我很谢谢各位杨式太极拳的名家传人,每次活动都让我来,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向大家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各位的机会。去年的会议让我第一个发言,我讲完后,认真地聆听了各位的高见。今年,由于昨天在郑州主持“武术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没有赶上会头。今天上午认真听取了各位的发言,观看了几位高手的表演。颇有所得,也不乏感慨。基于这些所得和感慨,我将今天发言的题目概括为:脚踏实地,面向发展。

一、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关于当前武术发展的宏观形势,我觉得可以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来形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形势。

一是从体育方面看,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机遇已到眼前。去年12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已经向所有奥委会成员组织下发了书面通知,明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要举行世界武术锦标赛。说得准确点,就是突破国际奥委会关于在举办奥运会期间不准举行其他体育赛事的规定,同意竞技武术比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这是个值得庆幸的决定。虽然武术比赛的金牌数不计入整个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但这毕竟说明我们力争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努力上了一个台阶,毕竟为武术赢得了在奥运会上向各国运动健儿和来宾一展风采的机会。为了迎接这次比赛,今年11月将在北京举行2008年武术比赛的选拔赛。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决定让武术活动成为2008奥运会期间的一个亮点。大致除了竞技武术比赛外,预计在奥运会的一些大型活动和分布北京各区的众多文化点中也会组织武术展示活动。

武术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个亮点,有着她自身的优势。例如,作为特设项目的武术,将在西方文化浓郁的奥运会项目的映衬下凸现出自己富含东方文化韵味的运动特色。

又如,四方宾客来到北京,就象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要看看当地的风土景致,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一样。同样的道理,那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北京,要看北京的风土景致,带点中国的土特产品。不会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大楼,也不会去买通行各国的那些现代化用品。从人们是来参加体育盛会这个角度说,他们自然会想到了解一下中国土生土长的、有着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看看在有组织地向世界推广的竞技武术之外的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要带,或许会带些与武术相关的书刊、光碟和纪念品。目前,我知道的多家出版单位和工艺美术机构,都正专致于创制武术类产品,迎接明年的旺销。从这方面来看,到明年,武术一定会倍受奥运观光客的关注。

上面讲到的,是从体育角度顺理成章的话,结果是积极的。我们还可以从反思的角度来讲,其对于武术发展仍然是积极的。

我们经过了一系列努力,竞技武术虽然作为特设项目进入奥运会比赛期了,但是,毕竟武术没有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日本举办奥运会时,将柔道推入了奥运会;韩国举办奥运会时,将跆拳道推入了奥运会。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也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反思的结果既让人们看到现行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一如既往地加快了以奥运会竞技原则完善项目和赛制的步伐;还看到一些新的武术比赛方法,迈开了尝试的步伐。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已举办3届,今年12月将在广州举办第四届。我们还批准长春师范学院着手举办武术搏技比赛。这一比赛方式,以躯干的正中线部份作为得分与否的攻防部位。既体现了中国武术各拳种的攻防要点,又不同于世界上现有的林林总总的徒手对抗比赛形式。此外,中央电视台5频道搞的“武林大会”,以单拳种的交手对抗为比赛形式,探索传统武术比赛的赛法和赛制。

面对着出席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的各位同仁,我更想谈谈太极拳方面的信息。

2003年,我们在东京参加国际武术联合会会议,顺便出席了正在举行的全日本武术太极拳比赛。当我们走进体育场时,全场起立,齐呼:“奥运、太极!太极、奥运!”,反复呼喊。他们认为,太极拳是与西方体育运动形式区别最大、特点最为突出、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的武术项目,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体育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当有人说到太极拳很难评判时,有的日本朋友认为“怎么比,是你们中国人的事”。如果中国人自己问“怎么比”,责任首先落在我们太极拳传承人的肩上。这是日本武术同仁传递出的信息。

再者,上个月,温总理访问日本,在日程没有安排的情况下,早上到公园里练太极拳,还教在公园里锻炼的日本人打太极拳。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领导人认为“太极拳好”的信息。

不仅太极拳单练体现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让人陶醉。太极拳推手运动,也是世界交手对抗运动中独具特色的项目。现在奥运会有拳击、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多个交手对抗项目,就是没有推手这种形式的比赛项目。全世界独一无二。进奥运会首先要不重复,要独特的东西,我们的推手是独特的。中国武术协会曾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太极拳推手的比赛规则,但在几届比赛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顶牛”现象。一搭手就顶牛,像相扑似的,体现不了太极拳推手的特点。虽曾针对这种情况,组织过专题研究。终因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法,把“太极拳推手比赛”停搁下来了。

可喜的是,多种以太极拳推手为基础衍生出的推手比赛,相继展开实验和组织比赛。2004年,我们在设计武术功力比赛项目时制定了“桩上徒搏”项目,这是把推手放到50厘米高的桩上进行比赛。

随后,佛山的一批武术传习者,把桩变为砖,再把砖变为砖样的木板,以便可装入书包便于携带。练习时,把木板往地上一放,两人就搭手推挽。任一脚一离开木板,就判输。这种在佛山中小学推广、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锻炼方式,被称为“佛山推手”。

在佛山的一个健身俱乐部里,开展“垫上推手”。这种推法,是两位练习者站在约50厘米厚的海绵包上进行推手。在这样厚的海绵包上,软得站都站不稳,两人搭手一推,重心稍一偏移,就可能摔倒。

昨天,我们在郑州参观的“郑州市■手健身俱乐部”,也把试验推手比赛作为一项主要活动(■手是推手的古称)。他们制定竞赛规则、研制比赛擂台和专门的练习与比赛服装,探索新的推手比赛形式。

这些信息让人感到,在没有把武术的项目列入奥运会之前,武术传习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憋着一股劲——憋着一股在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的劲。这股劲,会促使人们去总结走过的路,铺垫未来的路。激励人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体育交流的浪潮中,扩大武术的交流,扩大武术的传播,促进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发展的形势、体育发展的需要,武术同仁的努力,武术发展的趋势,都显示出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体育机遇已来到眼前的景象。

二是从文化方面看,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机遇已到身边。

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1、部份武术拳技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共有7项。其中,由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当武术、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申报的陈氏太极拳都进入了名录。可以相信,随着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确定,丰富多彩的武术技艺必将接踵上榜。有学者已提出,要争取把武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终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武术传承人受到社会尊重

昨天在郑州召开的“武术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上,与会学者和武术行政管理人员一致认为,武术技艺以传人为载体,以口传身授为传承形式,传人在艺在,传人逝艺失。武术技艺在传人与传人之间的传承是动态的,这些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因此,保护武术文化遗产,首要珍视武术传承人。凡是为武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做出努力、作出贡献的人和机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座各位,为传承和弘扬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和奉献,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武术传承人。

3、保护、传承和发展武术遗产有了专门的经费

2006年7月13日,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写道,中央财政拨款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这宗专项资金分为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和组织管理经费两大类。其中,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包括国家名录项目保护传承经费,其主要开支范围包括:理论及技艺研究费、传承人及传习活动补助费等。杨式太极拳进入了国家名录,在座的各位传人和相关单位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这宗专项经费。

除了上面这三点外,这些文件还反复强调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还在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提出了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以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问题。

总之,从文化的角度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迎来了国家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应该说,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文化机遇已经来到身边。

正是出于我对目前武术发展的体育机遇和文化机遇的认识,我以为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二、脚踏实地,为传承武术遗产作出奉献

面对武术发展的机遇,有志于斯者,都会乘势而起,作出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奉献。从体育方面讲,发展武术的健身价值、竞赛价值,大家都不陌生,已经做了很多了。从建国以来就把武术归入体育领域,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健身,在这方面太极拳己做得很好,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里,算得上是健身运动的龙头项目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我还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说一点意见。

我以为,要为传承武术遗产作出努力和奉献,首先要脚踏实地地看清传承人的特长何在。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武术的技艺。因为各位是杨式太极拳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才可能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显然,武术传承人的特长在于他是武术技艺的继承人。同样的道理,杨式太极拳传承人的特长,在于他是杨式太极拳技艺的继承人。

第二点就是要脚踏实地地明确传承人的责任何在。他们的特长是“技艺”,他们的责任应该就是传承技艺。要站在承前启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我们的责任。杨式太极拳能够由初创,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而出现定型架,经过包括在座各位的历代传人的努力而成为今天远传世界的显学,就是历代杨式太极拳传人脚踏实地继承技艺、传承技艺的结果。

总之,武术是一门强调实践的技艺。不是靠嘴说,就能学会,就能练好的。只有脚踏实地地继承和传播技艺,才能促进她的普及和提高。

三、脚踏实地,走出传说,尊重武术遗产的创始人和传承人

在前几次会议上,我都没有谈及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不谈的原因,我在邯郸会议上作过交待:一是从太极拳已经国际化来说,只要明确太极拳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始,就足以诏告天下了。二是推广太极拳要向前看,讲发展。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成为显学,广泛流传,是因为她的锻炼方法、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就广大传习者而言,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有的先生,太极拳功夫很好,往往因为将一些毫无依据的传说挂在嘴上,遭到人们不必要的非议。源流问题,让擅长史学研究的人、专致学术研究的人去挖掘史料、考证论据、据实探究。

今天上午一开会,对我这个昨天未到会的人来说是第一次上会,听到第一位发言者谈的就是源流问题。翻开本次会议的《会刊》,会议的“中心议题”首列“

1、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探讨,力求正本清源”。而所谈的,却是已在几十年前,或可说是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关于太极拳的流派,出现了南派、北派、散派、本山派说法。于此,我想谈谈我在学习中见到的史料和学习心得,请大家指正。

(一)李亦畲对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传说的否定

现在见到的将张三丰(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的最早的文字依据是马印书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之《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转引自顾留馨著《太极拳术》),此序写于1867年。

随后,李亦畲亲手修订了这本《太极拳谱》初稿,并抄写为三本。在李亦畲为这三本谱写的题记中,文首写道:“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落款为:“亦畲手订”(转引自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

在13年后的1880年和1881年时,李亦畲相继将手订《太极拳谱》分送李启轩和郝和。这两本手订《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启轩存谱于1935年整理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1982年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中收录了郝和存谱原文影印稿(笔者在上海王慕呤处见过此谱原本)。

上述文字,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初期出现的与太极拳起源相关的张三丰(峰)是宋之张三峰(丰)。

2、“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的杨露禅和武禹襄等的质疑,或者是作者自己感到此说无依据,因此,在“手订”《太极拳谱》时将此语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畲手订”的落款形式,告知读者以此为准。

1881年距今(2007年)已126年。所以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说” 在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

(二)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

被李亦畲手订《太极拳谱》时否定了的“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峰)”,指的是明代内家拳传人尊为始祖的宋徽宗时代的张三峰。其故事见于清初黄宗羲(1610~1695)根据“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写成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说“有所谓内家者,……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馀。三峰之术,百年以後,流传於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於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后世一些把太极拳创始权送给张三丰的人,以此为据,把“内家拳”起源作为太极拳起源;把太极拳说成是内家拳;把明代的张三丰和宋代的张三峰视为一人。这其中不可信的地方颇多,仅举其六。

1、《王征南墓志铭》说:“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馀。”一夜间,既梦得杀敌拳法,又具备“单丁杀贼百馀”的体能和技能,很难让人相信。

2、宋徽宗时已能“单丁杀贼百馀”的张三峰,成了明朝的张三丰,中间跨越了一个元朝,很难让人相信。

3、有文章认为,《王征南墓志铭》出自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所记应是“事实”。然而,黄宗羲在文中明白地写着:“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也就是说,是按照高辰四的说法写成的。在雍正版《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显然,尊张三峰为内家拳始祖,是张松溪、高辰四等内家传人的“自言”。黄宗羲是在未对“自言”进行核查的情况下写出《王征南墓志铭》的。因此,很难相信,《王征南墓志铭》所记关于张三峰的传说是“事实”。在清初还有流传的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一回事。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王征南学得内家拳后,著有《内家拳法》。其中包括两个套路,名为《六路》《十段锦》。这与太极拳的套路名称不同。从《内家拳法》中记载的动作名称来看,也与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同。其次,从技法要领来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内家拳法》将“迟缓”“双手齐出”列为“禁犯病”。然而,太极拳强调“动作缓慢”,并有着“揽雀尾(按)”“如封似闭”等双手齐出的动作。第三,从与人交手时的致胜功夫和技法来看,两者也不相同。内家拳注重打击穴位和要害,《王征南墓志铭》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内家拳还注重硬功练习。《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觔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二。”被作为内家拳核心技术和功夫的这些内容,在太极拳中没有,或者说太极拳不注重这类方法。由此看来,将太极拳说成是内家拳,是没有技术根据的。

5、所谓张三丰之后若干年,有蒋发、王宗岳承张三丰太极拳技,传河南温县的故事,也是不可信的。

(1)关于蒋发。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早期传人。问题是蒋发的生存年代,他们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同为一人,却被说成是相差上百年的人,已让人感到难以相信。而持此说者,还说“杨禄禅(露禅),所传,是陈长兴向蒋发学的太极拳”(见本次会议《文稿汇编》首文《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陈家祖传的“炮捶”是不外传的。若此说靠近事实,那么,为什么将当今陈氏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传人、杨氏太极拳传人的练习架势,以及1933年出版的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4年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5年时杜元化撰成的《太极拳正宗》中的架势,一一进行对照,能直观地看出:同样被持此说者认定为传自蒋发的赵堡太极拳的练法不同于杨氏太极拳练法,而是近于陈氏太极拳练法?这一点,足以证实所谓蒋发传张三丰太极拳给温县赵堡镇人和陈家沟陈长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2)关于王宗岳。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王宗岳是张三丰若干年后,传播张三丰太极拳的人。问题是王宗岳的生存年代也像蒋发的生存年代一样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这是难以让人相信的。而且,持此说者认为张三丰太极拳是经王宗岳中转才传到赵堡镇和陈家沟的。若此说靠近事实,那么,为什么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谱,由永年武禹襄传出,而在陈家沟和赵堡镇太极拳传人撰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1933年出版)、《太极拳正宗》(1935年时杜元化撰成)等著作中却都没有收录此谱?这一点似可证明温县赵堡镇和陈家沟太极拳,不是王宗岳传入,当然也就与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无关。

6、太极拳健身和技击的理论核心并非来源于张三峰和张三丰的道教理论。

(1)太极拳健身理论的核心——“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在太极拳的初创期,虽然注意到了练习拳术的健身价值,但作为一门武术技艺的“太极拳”仍然是以技击为主要功能,这与太极拳形成于冷兵器时代晚期有关。陈王廷(1600~1680年)遗词《长短句》中把“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造拳”目的,就是这一价值倾向的表现。在1852年问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十三势行工歌诀》里,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一语,这是练拳的目的向健身价值倾斜的标志。主导性价值观念的这一变化与当时社会从冷兵器时代步入火器时代有关。

不论太极拳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如何转换,其健身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详推用意”,也就是练习攻防技术来实现的。所以,笔者认为太极拳健身理论的核心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把太极拳说成是本无技击价值的健身或延年益寿修炼方法,是不符合太极拳发展的历史的。

道教以神仙方术为核心。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以长生不老之人为仙人。具体的修炼方法有炼丹服饵、导引行气、房中和辟谷等。历史上多有寻却老方、不死之方,炼不老药、不死药,以求服食而至长生不老成为仙人的记载。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法和相关理论,与太极拳通过“详推用意”追求益寿延年,有着在养生功能方面相近的一些目的,但其方法和途径完全不同。而且,太极拳还有着锻炼和提高攻防自卫能力的功能,道教修炼术却无此功能。张三峰或张三丰是道教中得道高人,在炼丹服饵、导引行气、房中和辟谷等道教修炼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在没有发现他们在武术研究、实践方面留下的足迹和成果前,要他们以攻防动作为素材、以攻防制胜为目的,编创出具有延年益寿价值的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拳散手等符合武术要求的技法,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2)太极拳技击理论的核心——“舍己从人”。

在太极拳技击理论中,被视为技法准则,并且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拳种技击理论的特色理论,是“舍己从人”四字。在《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这么一句话,说明在1852年此论问世以前,“舍己从人”已是太极拳的技击要则。笔者以为,太极拳“舍己从人”法则,只可能来源于儒家思想,而不可能得自于道教思想。

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提出“克已复礼为仁”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仁”,要克已,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求、言行。复礼,就是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规定。孔子提出的具体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进而提出“杀身成仁”,作为儒家的殉道观和道德人格标准,要求为实现“仁”,应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孟子承此观念又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殉道观和道德人格标准。他认为,生命和仁义道德都是人所需要的。但是,当这二者不能都得到时,就应该舍弃生命,以维护仁义道德。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便是圣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环境中,儒家克己复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渗透入武术界,形成了武术人的行为准则,太极拳家提出 “舍己从人”这一技击法则,是这一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化土壤孕育武术成长的必然结果。

在道教思想中,找不到“舍己从人”的思想。如前所述,道教以神仙方术为核心,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因此,注重修今生长生不老的道教理论,与要舍掉自己的“舍已从人”思想是不一致的。

综观上述六点,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

(三)“太极拳”是武术体系中的一个拳种

《武当》杂志社副总编谭大江先生在今天上午的学术报告中说(大意):太极拳有南派、北派、散派、还有本山派。他解释说,我们认识太极拳不能仅从太极两个字认识,要从太极的哲理含义认识。除了太极两个字之外,还有表达太极含义的不同的字,阴阳就是太极。因此,谭先生举例说,太乙也称太极,所以“太乙五行拳”是太极拳的一种;太极就是太和,所以“太和拳”也是太极拳的一种。鱼门拳、两仪拳都讲阴阳,也都属于太极拳。1980年前后,由时居杭州的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

对于谭副总编这一新异的说法,我讲两点感想,请各位指正,也与谭先生交流。

1、应该从认定拳种的原则界定太极拳体系

太极拳是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而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武术的任一拳种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发成长起来的,都以阴阳学说指导技法,我们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个拳种都讲究“阴阳”而把它们都说成是太极拳。

2、应该从道教文化的高度提倡“大武当”意识

谭大江先生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集中阐述了他关于武当山张三丰创内家拳、创太极拳的观点,其中强调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按《武当》谭副总编有关太极拳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说法,本山派太极拳当是张三丰传留下来的了。换句话说,本山派太极拳是最正宗的太极拳了。1980年前后,我看过金子弢先生演练“太乙五行拳”,并与金先生有书信交流。金先生当时居住在杭州,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座的武友,特别是杭州的同仁们大致会看过金先生的表演。恕我见识浅薄,我看不出金先生练的“太乙五行拳”与传统太极拳有丝毫一脉相承的痕迹,只看到与传统太极拳完全不同的风格特色。不知谭副总编以什么标准把它列成太极拳,而且冠名为“本山派太极拳”?

我理解谭先生提出“本山派太极拳”的初衷,大概与振兴武当道教文化、促进武当山和《武当》杂志的发展有关。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个初衷是值得赞誉的。问题是怎么振兴、怎么促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曾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为据,以为它们都源自武当山,源自张三丰。随着武术史学研究的深入,这些拳种的起源和沿革逐步清晰了。不少研究者既在考据的基础上,论证了这些拳种的起源与武当山张三丰无关,同时也看到了道教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笔者以为,如果把振兴武当道教文化、促进武当山和《武当》杂志的发展仅仅寄希望于张三丰一身,将会局限发展的思路和发展规模,手脚捆住了,越局限越难搞。应该立足道教文化,树立“大武当”意识,把武当山建成道文化的代表地。立意高了,思路放开了;不是讲哪一个人,而是讲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方法,讲道家文化对武术锻炼方法和武术理论的影响,就能避开那些争论不休问题的缠困,获得尽可能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出现一个大武当,大发展的武当!

下载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极名家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培训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