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校七七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学校七七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金长城 2012年9月27日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的前夕,在学校辉煌发展的里程中,在校园充满喜庆秋色的时刻,东北农业大学像过节一样,在这里隆重举行“77级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77级校友怀着对同窗的情谊,怀着对母校的眷恋,怀着对老师的感恩,从祖国四面八方不辞劳苦专程来参加这一盛会,我祝贺你们久别重聚。
10年前,在77级毕业20年的大会上,我作为当年的任课教师代表和大家进行了亲切交流。那时的情境和当年上课的情景,曾不断地在我脑海中回闪。今天,你们毕业30年的聚会,我再次代表任课教师发言,我深感荣幸,激动和骄傲之情无以言表。我要感谢筹委会的信任,感谢77级校友给予我的难得机会,特别是感谢大家对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择和认可。10年前我的讲话有感而发,大家落泪了,今天我不想让大家流泪,因为你们在这10年中又有了新的收获,社会有了新的发展,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改变,我也想用我:新的感悟和升华来表达我的心情。
30年是一个很珍贵的数字节点,中国人很看重三十。六十年一甲子,三十年为一世。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宣汉》:“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 唐代权德舆《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 世。” 古人寿命短,三十年被认为是一辈子。今天,我们纪念“77级”毕业三十年,这三十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30年是一个数字的重合。所以,“30”是一个非常值得畅谈的数字。
30年前,在一个非常动荡、非常贫瘠,但充满希望的年代里,你们来到东北农学院,在荒凉的校园中,在简陋的教室里,你们带着简朴的行装,带着年青人的追求与梦想,带着求知的渴望,带着上山下乡劳动者的纯朴,开始了新的征程。当年,啃着窝窝头,吃着咸菜,喝着清汤,白天上课,晚上苦读。熄灯后的宿舍总是灯光闪闪,对知识和科学的渴求在激励大家刻苦奋进。当时我们正处在“票证年代”,生活中要用粮票、布票、肉票等等,小小的票据,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冷暖,承载了那个时代走过的记忆,见证了我国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的全过程,所以你们可以自豪地说,你们度过了匆忙而又充实的四年大学生活,度过你们人生中最清贫、最刻苦、最纯洁、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校园生涯。
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重逢相聚,真是感慨万千。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旧时的校园,让我们,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时刻,共同回首往日美好的时光,共同重温难以忘怀的岁月。追忆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追忆那一张张青春时代的面孔;回忆那夜晚读书的清苦;回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回忆班级里、同学间那一桩桩可笑的趣事;去听听那久违的声音。
对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取得什么样成就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去计较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财富的多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方法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因为我 们共同拥有那个最神圣的名字,叫“同学”,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彼此共处的美好时光。
30年中,你们伴随着母校的重建而成长。东北农业大学的建设发展和今日的辉煌,学校领导已经做了生动的、具体的介绍,我就不再重复。我就想说东北农业大学今日的辉煌有你们的奉献,也有你们的付出,我代表师长,也谢谢大家对母校的长期的关怀。
30年中,你们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你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祖国发展的新的里程;30年中,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潮,你们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30多年,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瞬间,然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们接连遭受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然而,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的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00美元,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和喜事,我们隆重庆祝了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我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影响深远。30多年的奋斗,使我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屹立在东方,中华民族正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我们党昂首阔步地走在时代的前列。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 果,你们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30年的岁月中,你们亲身经历、参加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大潮,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汗水,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有的成为政府官员,有的担任了高校领导,有的成为教授、专家、学者,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在普通岗位上奉献。你们都曾经是或者现在还是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材,是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你们是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是关心国家命运的华夏子孙,你们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国家振兴繁荣的伟大事业。你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天,你们带着收获的喜悦欢聚一堂,学校、老师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同时也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77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历史节点,它集合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一批年青人。“77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做一个评价,我认为“77级”,是幸运又承载责任的一代,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是埋头苦干的一代,是积极探索的一代,是善于创新与不断开拓的一代。你们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你们也融入了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77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符号,成为一个历史标志,带有时代特征。“77级”作为一个永恒的记忆,已经载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载入了学校的历史,载入了中国的历史。同学们,珍惜我们“77级”这样一个光荣的历史记忆吧!
作为师长,看到你们的成长、发展和成熟,感到十分高兴和喜悦。30年的风雨已经把大家送到50多岁的年轮,再过5年、10年,你们这些人大多数将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将不再是社会建设的主角,终于可以轻装前行了。作为师长,有一点心得和大家交流。人生就是不同阶段的调整,大家现在这个年龄段,或者再过5年、10年,会有许多新的感慨,会有许多新的思考,会有许多新的事情要做。有的还要积极工作,再创辉煌;有的要赡养老人,培养后代;有的倾向于锻炼、养生求康健。总结一下30年的风雨春秋,人生不可能一路顺风。人生的旅途每次前行,都伴随着艰辛、曲折和困惑。人生并非每个阶段和每个角落都是光明的,我们曾经有过梦想与光荣的重合;有过成就和喜悦,也有过困惑和遗憾;有过美好的憧憬,也有过困难和挫折;有过远大的理想,也有过理想与现实不和谐的撞击。总之,人生旅途的每次前行都令我们感动、欣慰,因为我们努力过,我们奋斗过。而今淡定看:花开花谢,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一切该有的,都在一次次的收获和一次次的放开里经过了。人生过程总比结果更重要,整个人生的历程,就是不停的付出,不停的获取,不停的理解,不停的接受,再不停的放开。美好到来时,我们可以拥抱它;缺憾到来时,我们也可以坦然地面对它,这就叫人生的完整。老师希望你们心安理得的面对人生,秉持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应对人生新的转折、新的阶段。
各位校友,我非常珍惜今天的发言,我用最真诚的心力来写这篇讲稿,我认为:这是师生间最亲切的、最美好的心灵的沟通。我36岁时给你们讲课,你们毕业20年聚会时,我60岁,我曾代表教师讲话;今天你们毕业30年聚会,我70岁又代表教师讲话;10年之后,你们40年聚会时,那时我将80岁,我期望我们再相逢,有机会我再发言。
借此机会:
祝愿:“77级校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子女成才!祝愿:东北农业大学再创辉煌,进入一流大学的行列!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兴旺,欣欣向荣!
第二篇:在校友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校友毕业3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校友:
大家上午好!
一年桃李芬芳季,又是凤凰花开时。今天的**大学处处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各位校友百忙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重回母校,参加“77、78级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一起抚今追昔,畅叙情谊。在此,我谨代表全校两万多名师生员工,对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你们心系母校、情牵母校的情怀,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想三十多年前,各位校友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从四面八方相聚到这里。当时,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各位校友却迎难而上,勤奋刻苦、努力求索,经过三年的辛勤付出,学有所成,再从这里出发,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气,肩负母校的期望与祝福,奔向祖国各地。
三十年来,各位校友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勤恳诚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众多校友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其中,既有搏击商海的成功企业家*****等校友,也有活跃于政坛文坛的精英******校友,更多的是成为********等名师名校长。你们的出色业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你们的拼搏精神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激励着师弟师妹们奋勇向 1
前!母校因你们而自豪!
三十年来,在各位校友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如今,母校已经成为拥有校园面积****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职工****人,全日制学生*****人、成教学生****人,***8个二级学院,****个本科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三十年来,在你们的影响下,我校人才辈出,现任*************等,都是我们的杰出校友。
有人说,校友是母校的里程碑,校友能走多远,母校的疆域就有多大。因此,**大学能有今天的发展成绩和崭新面貌,是上级党委和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众位校友的用心关注、大力资助、全力支持的结果!在此,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校友,面向“十二五”,学校确立了“********”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众多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我们衷心希望各位校友能够继续关爱和支持母校的发展,所谓“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校友为母校做出的贡献无论大小,都将永远载入母校发展的史册。我们坚信,在众多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一定能以崭新的姿态展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所百年老校定将以骄人的成绩书写新的篇章!
2013年,我们将迎来母校百年华诞。届时,学校将举办盛大的校庆活动。在此,我向在座的各位校友发出诚挚邀请,热
切地期盼各位校友届时归来,相聚一堂,共叙情谊,共襄盛举。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董事长 易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今天,群贤云集、宾朋满座。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建筑15万员工对莅临晚会的各位领导、各界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1982年6月,中国建筑组建成立。201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9436亿、营业收入4828亿、利润总额260亿,三十年来分别增长了827倍、382倍、363倍,形成了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基础设施及投资开发等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年,但所属企业大都走过了六十载征程。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在党和国家的统一指挥下,中国建筑各成员企业义无反顾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和国防军工建设项目的建设。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之时,中建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5000多项工程。如今,“中国建筑”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就在此时此刻,“中国建筑”的大旗高高飘扬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空。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纳米比亚赞扬
中国建筑所说的:你们不仅代表了企业,更代表了中国!
八十年代,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国内大竞争中,中国建筑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施工一批“高、大、新、尖”工程项目中,一次次刷新我国建筑新纪录。1984年,在承建我国当时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中,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深圳速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代名词而载入历史史册。1985年,中国建筑打破当时国有建筑企业不能搞房地产开发的禁区,大胆涉足香港和内地房地产业。至今,中海地产已连续八届荣获“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
九十年代,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中国建筑加大了改革发展的步伐。1992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成为港股红筹第一家。中建人还高质量完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测试厂房的建设任务,不仅创出了三项世界第一的建筑奇迹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更是助力我国航天事业把炎黄子孙送上了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遨游太空的“千年之梦”。
世纪潮涌,中国建筑进入新世纪大跨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07年,中国建筑联合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宝钢集团完成了整体重组改制并于2009年成功在A股上市。由此,推动中国建筑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变升级。公司在加大基建和地产主业投
资的基础上,陆续重组并购了新疆建工、青岛筑港、香港上市公司宏洋集团等企业。同时,在国资委“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中,中国建筑6次被评为A类企业。公司设计并总承包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项目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关键时刻,调兵遣将、冲锋陷阵,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英雄赞歌。中国建筑还捐建希望学校16所,并按照中央、国务院安排,联系宁夏和新疆建设兵团扶贫点;为百万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中国建筑在海外也努力树立全球责任观念,促进当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几年,中国建筑连续三年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
六十载峥嵘岁月,三十年激情燃烧。中国建筑三十年,就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搭上中国改革开放飞驰列车并伴其跨越发展的三十年;就是在国际国内两个完全性竞争市场中,永争第一的三十年;就是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创造价值、不断超越自我的三十年。对此,我们更加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更加感恩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深切关怀,更加感恩各行业协会和兄弟企业、大专院校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国建筑全体员工,再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赖!谢谢、谢谢大家!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国资委“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企业集团”的要求,在公
司“一最两跨、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秉承“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企业精神,坚守“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创造中国建筑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董事长 易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今天,群贤云集、宾朋满座。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建筑15万员工对莅临晚会的各位领导、各界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1982年6月,中国建筑组建成立。201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9436亿、营业收入4828亿、利润总额260亿,三十年来分别增长了827倍、382倍、363倍,形成了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基础设施及投资开发等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中国建筑组建三十年,但所属企业大都走过了六十载征程。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在党和国家的统一指挥下,中国建筑各成员企业义无反顾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和国防军工建设项目的建设。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之时,中建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5000多项工程。如今,“中国建筑”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就在此时此刻,“中国建筑”的大旗高高飘扬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空。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纳米比亚赞扬中国建筑所说的:你们不仅代表了企业,更代表了中国!
八十年代,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国内大竞争中,中国建筑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施工一批“高、大、新、尖”工程项目中,一次次刷新我国建筑新纪录。1984年,在承建我国当时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中,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深圳速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代名词而载入历史史册。1985年,中国建筑打破当时国有建筑企业不能搞房地产开发的禁区,大胆涉足香港和内地房地产业。至今,中海地产已连续八届荣获“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
九十年代,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中国建筑加大了改革发展的步伐。1992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成为港股红筹第一家。中建人还高质量完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测试厂房的建设任务,不仅创出了三项世界第一的建筑奇迹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更是助力我国航天事业把炎黄子孙送上了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遨游太空的“千年之梦”。
世纪潮涌,中国建筑进入新世纪大跨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07年,中国建筑联合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宝钢集团完成了整体重组改制并于2009年成功在A股上市。由此,推动中国建筑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变升级。公司在加大基建和地产主业投资的基础上,陆续重组并购了新疆建工、青岛筑港、香港上市公司宏洋集团等企业。同时,在国资委“央企负责人绩效考核”中,中国建筑6次被评为A类企业。公司设计并总承包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项目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关键时刻,调兵遣将、冲锋陷阵,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英雄赞歌。中国建筑还捐建希望学校16所,并按照中央、国务院安排,联系宁夏和新疆建设兵团扶贫点;为百万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中国建筑在海外也努力树立全球责任观念,促进当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几年,中国建筑连续三年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
六十载峥嵘岁月,三十年激情燃烧。中国建筑三十年,就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搭上中国改革开放飞驰列车并伴其跨越发展的三十年;就是在国际国内两个完全性竞争市场中,永争第一的三十年;就是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创造价值、不断超越自我的三十年。对此,我们更加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更加感恩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深切关怀,更加感恩各行业协会和兄弟企业、大专院校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国建筑全体员工,再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赖!谢谢、谢谢大家!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按照国资委“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企业集团”的要求,在公司“一最两跨、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秉承“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企业精神,坚守“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创造中国建筑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2011-03-2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年2月12日)
刘延东
同志们:
新春伊始,我们隆重纪念《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今天,全面回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不平凡进程。三十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导师、专家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道路。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历届学位委员会的老领导、老同志、老专家,向长期以来为我国学位制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两次起草《学位条例》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通过。“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各级各类人才短缺、断层严重,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学位制度”。他深刻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从制度上解决不行,要建立学位制度,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改革先行者的英明决策和支持下,经过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按照立足国情、体现高标准、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积极性的原则,制定《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颁布《学位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立足国情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反映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和根本要求,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标志着新中国教育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极大地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开启了中国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辉煌征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加快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三十年来,《学位条例》为学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培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作出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建立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多系统培养的格局,中央政府主导、省级统筹、调动单位积极性的三级管理体制不断健全,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我国博士、硕士、学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700余所,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共招收各级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90多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国家还采取政策倾斜和对口支援等多种举措,有力地扶持了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我国累计培养了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和1830万学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占到70%以上。硕士学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位层级,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除了学术型学位外,还加大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力度,初步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批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迈出较大步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学位类型从单一学术型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转变,学位管理从中央高度集中向扩大省级统筹与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转变。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建成了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学位制度的建立,带动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国家重点推动了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重大建设项目,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良品牌。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学位制度的建立,使我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教育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广泛。我国成为《亚太地区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的地区公约》缔约国,与包括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位和学历文凭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名大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和攻读各级学位,我国112所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正在联合培养9300多名博士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和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引起了普遍关注。
在《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对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是我国学位制度的根本方向。我国建立和完善学位制度,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位授予标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立足国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始终坚持科教结合,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突出培养基地与重点学科建设,切实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能力。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生机勃勃的动力之源。《学位条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实践成果,创新求实始终是学位制度发展的鲜明主题。我们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保护改革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部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导师、学生参与改革设计与实施,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分享改革成果。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坚持质量第一观念,积极提升质量水平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多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数量发展。我们强调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把导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一流导师团队;重视学科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完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不断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培养类型,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加强法制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位条例》和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学位制度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进程。我们依法开展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依法保障学术民主,充分发挥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我们依法加强管理,维护了导师、学生和学位授予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以说,学位工作的每一次改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应有的胸怀。我国学位制度没有照搬国外学位制度,而是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同时注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把充分挖掘国内资源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声誉。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仍处在成长阶段,在发扬传统、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争创世界一流,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的品质与追求。
同志们!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革,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大国纷纷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作为战略选择,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把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全面部署,抢占发展制高点。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把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根本靠创新,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依赖大批高端人才,参与全球治理也越来越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对其他层次的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去年,我们国家有三件大事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二是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三是颁布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谋划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纲要对高等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步伐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更高要求。中央的部署为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各级学位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学科类型结构还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衔接不够紧密,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把握不深,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考核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培育和学风建设亟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更好地担负起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支撑自主创新的历史重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结构类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丰富和完善学位制度。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有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化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级各类学位标准,优化培养定位、学制要求、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生物、信息、经济、教育、法律、社会工作等领域,加大专业学位设置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实践环节,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社会工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要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区域布局,特别要通过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改善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修订《学位条例》、制定《学位法》的进程,创造更加多样化、更加自主发展、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二,坚持质量第一,深入推进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提高质量是今后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要推进导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录取、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并明确相应责任,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为导师的交流与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定和分配方法,实行更加公平、更加灵活、更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素质的选拔办法。创新教育理念,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养成,更加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避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形成有利于个性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完善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制度,坚决撤销不合格的学科授权点,形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提升自主创新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培养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改变重产出和硬件建设、忽略对人才培养支持的状况。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发挥重大专项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让更多的研究生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得到锻炼成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部署,自觉与区域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目标对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培育大学文化和优良学风。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丰厚土壤。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研究生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潜心地研究。大力弘扬脚踏实地、求真求实的学风,引导研究生尊重科学、刻苦求学、严谨治学。大力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对学术不诚信实行“零容忍”。大力开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丰富社会阅历,培育人文情怀,塑造高尚情操,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意识。大力推行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第五,推动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对外交流的新途径,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坚持自主培养与联合培养相互促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公派留学生和教师出国学习的力度,也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中国攻读学位。
第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占GDP总量4%目标的实现,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继续加大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提高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加大政府支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扶持人文、基础学科发展,支持农、林、水、地、矿、油、核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完善研究生奖助学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活基本津贴水平,设立资助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各级政府和培养单位都要更加关心研究生教育,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
同志们!
回首三十年,我们充满自豪;面对新使命,我们满怀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