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五篇)

时间:2019-05-15 08:4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第一篇: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北大出版社重点推荐书籍《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跟你一样的求职初期的迷惘;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跟你一样的面对求职压力的彷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忆往昔,为Offer奔波的日日夜夜„„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在他们的文字中,没有炫耀,没有说教,有的是忠于生活的叙述与叙述过后的思索„„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2005届毕业生中30名代表亲笔撰写的求职经历和1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士的访谈实录。来自北大24个院系极具代表性的30名毕业生,一一坦城回顾坎坷求职历程,剖析求职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来自各行各业的11位资深人士,包括前微软全球副总裁、现Google中国招聘负责人李开复先生在内的资深人士的深刻访谈,希望能: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在校生的求职、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激励;对全国所有求职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所有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带去启迪;为所有在前进道路上暂时迷失方向的人带去曙光。

本书作者的就业去向有:

汇丰银行、IBM、通用电气、宝洁、欧莱雅(中国)、联合利华、麦肯锡、摩立特集团、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毕马威华振会计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南方报业、广州日报、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

本书采访的人士有:

前微软全球副总裁、现Google中国招聘负责人李开复,搜狐网副总编、北大94级法律系校友樊功臣,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负责人,高露洁、宝洁、IBM、GE中国区招聘经理、北大就业办及经济中心双学位就业指导负责人等

这些文章相当动人,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们逼人窒息的真实感。每篇都记录一段不寻常的人生,每篇都展现一场不寻常的角逐。

困惑,憧憬,迷失,抉择„„愈挫愈勇的豪情,不屈争斗的壮志,蹒跚中成长,冒冒失失跌跌撞撞,面前的路越来越清晰„„

求知若渴的毕业生、求职者,可以到这里找攻略。一位位优秀的过来人,用对过往的无条件忠实,慷慨记录着失败与成功的点滴。或是无比沉痛地反省,或是不无骄矜地总结,然而都闪动着昭示后来者的智慧灵光。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心态到技巧,全过程全方位的求职解读,针对不同单位作出的规律性总结,为你的求职面授机宜。

惴惴不安的毕业生、求职者,可以到这里找抚慰。你会发现,你的那些忐忑,那些沮丧,那些几乎失控的悲伤,那些走投无路般的彷徨,是多么普通多么平常。你会发现,那么多的人都和你一样,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振作,一次次奋起,虽心路坎坷,百转千徊,最终却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看看他们是如何从那段日子中走过,看看他们是如何讲述求职与应聘;看看他们是如何谈论大学生活的规划,看看他们是如何论述求职与招聘。30名同学的经历和11位知名人士的访谈??《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希望给你带去一些启迪。

主编简介《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曾翔: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现就职于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咨询顾问。邮箱:xiangzeng1982@126.com

郝闯: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现就职于中国电信集团北京市电信公司国际部。邮箱:chuang_hao@126.com

目录--《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序(林毅夫 著名经济学家)

浮沉

罗媛 女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中心经济学 校外双学位

毕业去向:麦肯锡(上海)公司信息分析员

求职特色:并非出自一流大学,通过努力获得名校校外双学位证书,为进入顶尖管理咨询公司打下基础

年后的光景

陈永 男

北大元培实验班 01级本科生

毕业去向:通用电气(GE)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跨行业的大量面试经验

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许韬 男

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 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固定收益部

求职特色:一位外校考入北大的人的奋斗史;求职经历描述可谓“投资银行面试白皮书”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

张昕 男

北大心理学系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IBM中国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作为IBM的实习生被正式聘用

少年心事当拿云

匡澜 男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广州分行合规部经理助理

求职特色:本科非名校,通过努力考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光华人论坛"创办人之一

李雄明 男

北大社会学系 01级本科生

北大哲学系 双学位

毕业去向:宝洁公司

求职特色:校园活动极其丰富:包揽北大十佳歌手,十佳辨手和演讲十佳

亲爱的,我们能不能试试重来

肖穆 女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 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 双学位

毕业去向:欧莱雅(中国)管理培训生

求职特色:快乐活泼的女孩,在咨询公司有着丰富的实习经验;最终去欧来雅

结缘快速消费品行业

戈爱晶 女

北大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专业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求职特色: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有一份经历叫求职

尤璞允 女

北大社会学系 01级本科生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 双学位

毕业去向:华高莱斯地产顾问公司地产策划部项目助理

求职特色:突破重重压力放弃读研,义无反顾加入求职大军

Blue Pathway(蓝色之路)

董宁 男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IBM中国产品销售代表

求职特色:IBM校园大使最后进入IBM的故事

情定GE

邹润磊 男

北大物理学院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通用电气公司医疗集团

求职特色:给自己的定位准确,突出独特优势,回避劣势

阿土仔的选择

马锐 男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专业 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 双学位

毕业去向:摩立特集团咨询顾问

求职特色:纯理科学子进入管理咨询领域

从开始到现在 殷晓斌 男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01级本科生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方伟访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学生工作负责人赵普生老师访谈

编者后记(曾翔 郝闯)

搜狐网副总编、文教时尚中心总监樊功臣先生访谈

被访人:樊功臣——搜狐网副总编、文教时尚中心总监(以下简称“樊”)

采访人:郝闯(以下简称“郝”)、安乐

采访时间:2005年8月5日

采访稿整理:郝闯

郝:樊先生,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想针对一些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关心的话题问问您的看法。

樊:好的,我们只是个交流,所以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

郝:我们知道您是北大1998届法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您选择了就业。您能否对您这几年的从业经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樊:从1998年毕业以后,我就一直在搜狐工作,可以说我是“老搜狐人”了。虽然没有换过公司,但工作内容的确换过很多,在搜狐工作的7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除了后来新兴的游戏部门之外搜狐所有的部门,包括市场部、销售部、社区、产品开发等,在各个部门担任过不同类型的工作。

郝:看来您一定对搜狐的各个部门非常熟悉了,那么您能否谈谈您在不同部门工作的一些体会?

樊: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我觉得其实只不过是工作的具体形式不一样,因为毕竟搜狐不是一个类似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律师事务所这样职业化的的公司,它的很多部门都是事务性或者跟项目有关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在哪个部门工作,对我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我觉得中国哲学中讲的一句话很重要,就是“正心诚意”,我把这句话理解成凡事都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客观地面对问题。就搜狐公司本身的性质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很多时候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是一个很需要创新,也不断面临着失败的行业。互联网成功的很多,但失败的更多。我所做过的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1/9,甚至更小。很多做产品的项目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就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个时候,如果盲目地为自己找借口,而不是客观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到最后可能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其他工作比如做marketing,或者sales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做内容就更如此,比如考虑哪些内容读者更关心,如何设计更能让读者愿意读等等,这些考虑都是出于务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工作中是最重要的。

郝:刚刚听到你谈到工作中会不断地承受失败,那作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初期的开拓者,您工作中是不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呢?

樊:不完全是这样的。毕竟互联网本身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地方,这一点会缓解这种所谓的压力,我还能照样抽空打打游戏,看看小说,没有太大关系的(笑)。我觉得最重要的不在于这种压力,而在于要认真想好要做什么,要做的时候拿出认真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就好了。

郝:看来您很会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您是否经常回想起北大的学习呢?如果现在让您想想,您能否谈谈您在学校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有哪些?

樊:经常想起来!毕竟在学校中的日子真的是美好到令人难忘!(笑)至于学到的东西,我觉得有用的东西太多了!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讲,我本科学的是法学,现在工作中尤其是独立负责一个部门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易于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给我所负责的部门的劳务人员上三险等等,这样不仅对员工提高了福利,同时也让公司规避了风险。双学位经济学的学习中,无论是数学思维还是经济学思维的训练对我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帮助。当然,知识的获得只是大学生涯中学到的东西中很少的一个部分,其实整个大学四年,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我相信北大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不轻言放弃,比如说不断争取更好的成绩,做到令自己满意等等,这些东西我们很可能说不清楚是从哪个人哪件事情里学到的,也许是大学几年日积月累的结果吧。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精英意识”,当然这里绝不是在炫耀什么,但确实是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这种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压力促使我们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工作中力求做到最好。其实很多东西,可能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经常讲:没有北大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也是在说这一点吧。

郝:说得很好!北大的确给了我们太多让我们受用一辈子的东西。您刚才提到您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外还选择了经济学双学位,您谈谈双学位的学习吧!

樊:我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本科双学位的第一届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最令我开心的是聆听中心的经济学大师们的讲说,他们的话总是能给同学们比较强烈的震撼,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本身对经济学就比较感兴趣,所以中心开了双学位的课,我马上就选择加入了。当时听过林毅夫老师、海闻老师、周其仁老师等各位大师级人物的课,他们说的很多话,有些可能就是脱口而出的不经意的话,但在今天看来确实是非常值得回味的。比如林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做事业要考虑民族复兴30年”,这在我周围的很多考虑创业的人中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说我们考虑成立高科技公司,我们就不是说成立一个公司,每年盈利三五十万就完了,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行业的领头,甚至在成立公司初期就要考虑这个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走势,以及如何做才能够迎合这种发展与走势。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所以说,在中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的深刻见解以及思维方法都对我们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郝:看来您是个很爱学习的人(笑)。您非常看重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吗?

樊:事实正好相反,我本人不是很看重成绩,在大学期间,如果专门为了提高一点分数而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很无趣的课程上,那真的太亏了!当然很多课程还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很看重一些讲基本原理的基础课程的分数,比如说高数,我在中心的高数成绩是100分的(笑)。至于其他的一些课,我可能会根据兴趣的多少安排自己投入的精力。像《法理》、《法治思想史》,我也是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去学习的。总之,大家应该清楚一点,我们不能为了分数而学习,最好从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入手,把基础课程学得扎实些,因为技巧性的东西是很容易忘记的,而真正能影响我们一生的还是那些从基础学科里学到的很philosophy的东西。

郝:我们了解到,您在中心学习期间担任了“经济中心同学会”的第一届会长,能否谈谈您对在校期间承担学生工作的看法?

樊:这些你们还知道(笑)。我在大学期间的确比较活跃,承担了很多学生工作,也参与了一些社团活动,但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有必要做这些,不同的人背景不同,需求也不同吧。

郝:哦。那您是怎么样的背景,又是出于哪些需求的考虑做学生工作的呢?

樊:我是从山西比较贫困的地区考到北大来的,眼界啊、见识啊粗陋了很多。我没上大学之前没有出过山西,太原就是去的最远的地方了,也只去过一次,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了。这些都代表了刚进大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比较“土”(笑),所以我需要通过更多地参加活动、承担学生工作来最快速度地融入这个崭新的环境。所以我说,我是需要这些东西的。而对于一些眼界比较开阔的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那些见过大世面同时又比较优秀的同学来说,也许他们未必需要这些,也许他们可以用做学生工作的时间多睡一会觉,多散散步、聊聊天等等。当然后来我还是觉得,参加学生工作没有什么坏处,除了占用时间,导致不得不少睡觉以外,其他方面还是给了我很多锻炼的(笑)。

郝:感觉您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啊!您能谈谈您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遗憾吗?

樊:真的想不出有什么遗憾,就好像再走一遍我还会以同样的方法来走,我没有睡懒觉,当然很多人是有资格睡懒觉的,但我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资格(笑),同时我也没有资格争取到更好的东西。

郝:哦,那就是说您争取到的东西让自己足够满意了?

樊:对!当然话又说回来,我有好多好多遗憾,尽管高数学好了,但我的《计量经济学》却没有学好,这个是我很大的遗憾。我的《法制史》也没有认真学,但我也知道我那个时候也没有精力来学好它们了,我大四的时候每天睡4个小时,用英语授课的那么难的《计量经济学》对我一个文科生来讲真是个巨大的难题(笑),我真的没有能力把它学得更好了。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即使再重新来一次,可能也就能做到这个份上了。就好像那句话“Maybebetter?Butit’sgoodenough”(笑),看上去有点宿命论,但其实真的是这个样子。

郝:嗯,很有意思!刚刚您提到每天睡4个小时?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樊: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开始,我已经在华夏证券做一份fulltime的工作了,同时筹划跟几个朋友一起成立公司,那时候太胆大包天了,想法已经超出了我们能力的范围,所以没有做多久就失败了。总之大四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比较的社会化了,接触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所以很多时候就只能压缩睡觉的时间了(笑)。

郝:看来师兄当时真是很努力的!不知道当时师兄就业时就业形势如何?近几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同学对就业充满了担心甚至恐惧,怕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樊:我觉得只要下功夫,不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所谓找到好工作呢,要看你如何来评价这个工作的好与坏,就像当初我来搜狐,我也没认为是一个多么好的工作。当初创业失败后,我就滞留在北京,无所事事,当时也没有钱,这个时候搜狐给我offer我还是很意外的。搜狐当时处于创业初期,全公司才30多人。当时我的考虑很简单,只是凭着对互联网的信心就接受了这个offer。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搜狐、新浪等互联网公司都不是好offer,我妈告诉我搜狐要倒闭了(笑),劝我再找工作。尽管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其实在互联网领域,不是我做得有多么好,而是水涨船高。

至于同学们选择找工作,我觉得每个人会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作出选择,无论是上研还是工作,很多时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吧。如果选择了找工作,一定注意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其实很多公司是全年不停招人的,只不过你没有通过有效的渠道了解到信息。像搜狐到现在为止还在扫一些学校里的被其他公司遗漏的优秀的大学生。只要你合适,并且在相关领域稍微准备一点知识以及能力,应该就够了。

郝:嗯,说得很好,谢谢您给即将选择就业的同学的宝贵意见。我相信您应该也接触过一些在校大学生,或者接触过一些刚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您觉得他们身上比较缺乏的品质有哪些呢?

樊:首先,我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还是很欢迎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因为它需要聪明、创造性、激情等,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身上的优点。我相信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是很喜欢应届毕业生的,但毕业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稳定,容易浮躁,这是用人单位最担心的一点。同时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用二到三年的时间打好基本功,可能你做的都是些很小很琐碎的事情,但所谓的打好基本功就是把这些小事情做到出色。这些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郝:但做小事情也是分在哪个行业哪家公司做的,您觉得应届毕业生应该如何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的起点呢?

樊:简单地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入你想投身的行业的领先的公司,这涉及一个眼界的问题。在大公司、好公司,眼界是很开阔的。比如说在搜狐工作,你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全貌。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同学会考虑自己创业,我们鼓励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lifeistrying”嘛,也不排除有些同学第一份工作可能自己不是很满意,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知道如果把职业生涯比作万米赛跑的话,大学毕业只不过是发令枪刚刚响起,这个时候没有占据有利的位置不要紧,途中能否有效运用技战术、关键时刻能否咬牙挺过来等等,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作用。而职业生涯跟万米赛跑的一个区别是,体育竞技最后只有一个第一名,而我们的职业生涯却可以有一个又一个的“冠军”。我在这里祝福所有的毕业生,取得这场赛跑的胜利,成为一个又一个行业、领域的冠军!

郝:比喻得真棒!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您的经历及经验会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及择业一些有益的启发。谢谢您!

采访手记:走出气派的威新国际大厦,已近黄昏,北京夏天的傍晚依旧闷热,然而我的心里却因刚才的采访而有一阵清凉。樊功臣师兄爽朗的笑声依然回荡在我耳畔,我想几年的大学生活加上几年的社会历练,已经让当初自认为“土”的他在这个城市里变得游刃有余,正如现在已经身为搜狐副总编的他说出不能让自己为了衣食住行担忧时般洒脱自信。看着眼前的他,又怎么能想象得出1998年的夏天那个和许多人一样为了找工作而奔波忙碌的他的身影。

师兄说,当初进搜狐他也没有认为那是多好的选择,只是凭着对互联网的一分热忱,几分执著接受了。而今天,面对眼前的他,我们怎么能轻易地评价他当初的选择?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才可能陷入更深刻的沉思:如果毕业的时候,你得到了你想要的,那么恭喜你!如果毕业的时候你未能如愿,那么不要灰心,也许你的执著、你的热忱会慢慢改变一切!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方伟老师访谈

被访人:方伟——北京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以下简称“方”)

采访人:曾翔(以下简称“曾”)

时间:2005年7月28日

地点:北京大学北阁

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本人是2004年的毕业生,去年也经历了找工作的历程,对此深有体会。您能谈一下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以及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吗?

方:这几年,诸多原因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用人单位是本,学生是源,最后还避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从作为“源头”的高校和学生方面来说:

1.高校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增多;

2.出国越来越难——美国等国家签证越来越难获得,申请出国的减少,申请未成行的增多;

3.考研越来越激烈——考生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学生读研未成,也加入了求职的行列。

其次从作为“本”的用人单位来看:所谓优中选优,单位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学生的增多和整体能力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对学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最后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看:

中国加入WTO以后,整个社会需求在进行调整,目前这个调整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在这个调整过程当中,我认为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是稳中有降。但是整个需求调整的趋势,却是朝着越来越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和面向国际分工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增长速度显然没有跟上。

北大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北大学生如果不是太挑,找到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作为名校的毕业生,完全不挑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提倡要适度。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院系,我们都建议要教育学生把就业期望调整到适度的水平。

根本上来说,我们还是要强调北大学生就业应该遵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个原则基础上,我们还倡导学生去基层和西部就业,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地方是最需要人才的,而且对于毕业生来说,过去会很受重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北大学生们自己对于找工作的心态和认识水平相对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理性,这种理性表现在对工作机会的了解和把握、寻找和筛选信息的技巧以及笔试和面试的能力上。

曾: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有一种看法,就是说现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变化比较快,而学校和其他教育者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这种变化。您对这种说法如何看?

方:你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普遍性。刚才也提到了,毕业生本人越来越成熟和理性化,但是离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毕业生的求职教育和引导方面,学校方面也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

在当前的要求下,我们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作为一种学问来对待,在这方面,我们也在试图与国外大学接轨,包括我们就业指导的讲座等。但是差距还是有的,我们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课程化、全程化上面做得还不够。所谓全程化就是从大一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就业观念的引导。这方面,从国外来看,做得很成熟和成功。

这种教育需要一种平台,我们目前想到的还只有上课的办法。国外大学这种课程比较普遍,叫做“职业指导”,而不是“就业指导”。这两个概念是很不一样的,职业指导是全程的对职业发展的教育,而就业指导主要是面对毕业班的针对找工作这个职业发展的第一步的指导。

现在在北大开展这种课程还有一些困难,开课需要北大承认学分,需要专门的教师任课和专门的教程。而且也有北大学生是否认可等等这样的问题。我们2001年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了,当时还有不少顾虑。现在大气候小气候都比较成熟了,没有理由再犹豫了,其他很多兄弟高校都已经有了行动,我们今年就开始在部分院系作试点,将陆续解决教师教材等问题。

在职业指导之外,我们还将进行大学生成长指导。就职业而讲职业,有时候说不透,所以我们讲成长指导,最后落脚到职业指导。最近常有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不负责任做法的负面新闻,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了。我们大学当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曾:我毕业也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自己感觉也成熟了不少,也有很多的感想和想法愿意和找工作的同学分享。我也认识不少北大的校友,他们有毕业刚一年的,有5年的,有10年的,甚至有二三十年的,他们都非常愿意回来跟校友们交流。我在想,学校如果开展职业指导课程,能否把这些校友请回来,和学生们交流?

方:你的想法非常好。我们这门课如果要开,应该是开放型的。这种课不是单纯的就业指导,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全程的,针对各种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既要区别于一般的讲座,也要区别于政治课,要具有操作性,实在,有血有肉。各行各业的经验和知识都需要。所以授课将以专家为主体。

这种专家是广义上的: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和指导的教育人士是专家,搞理论教育的老师学者是专家,行业里面的有亲身体验的成功者也是专家,甚至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也是专家,因为他们亲历过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有一定的发言权。我们经常鼓励毕业生在来年招聘的时候和企业一起来校,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说服力。

曾:您刚才谈了许多从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毕业生们就业的金玉良言。那么从学生们自己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就业形势,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如何更好地准备?

方:对于不少大学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校园是件让大家非常骄傲的事情。但是大学的优良传统不会自动转移到学生身上,需要学生们发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从学校的大环境里淘宝。

首先就是对自己要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学习要努力,还要从大学的环境中吸取其他的东西。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仅仅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跟如此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相比,书本知识始终是苍白的。虽然书本知识是经验的总结,有它的正确性和价值,但是书本知识和现实的生活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说最近的人民币升值,绝对不像同学们在经济学课上学的那几条那么简单,政府肯定是综合考虑了很多很多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民心等等,才作出的决定。

大学生应该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学会去处理这种差距,学会去适应社会。现实当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完全的对或者是错,很多是中性的,不是黑白分明的,就要看你怎么去认识,怎么去处理。这时,人的理想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人格分裂,要学会处理问题,不断调节自己。

以北大为例,现在北大校园里生活非常丰富,能够长见识、学本领的渠道太多了。比如说北大的社团是全国闻名的,号称“百团大战”,从1904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这个有史可考的北大第一家学生社团以来,学生们自发成立了数不清的社团。目前比较有名的有比如“山鹰社”、“爱心社”、“自行车协会”等。这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舞台。

曾:现在很多毕业生都将外企作为比较不错的工作的选择,甚至不少人挤破了头往外企跑。据我所知,也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学生去了外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方:这些年,以世界500强、外资银行、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等事务所为代表的外企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作为一个学校就业工作部门,我们的定位是:我们要促进人才配置的多元化和高效率。在这个主导思想之下,我们首先要提倡学生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基层、西部和国家重点单位(国防、军工等等)。

好的外企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确实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但是国内的企业和政府机构等等,现在不管是在待遇还是发展前景方面都在赶上来,所以我们相信外企在相关方面的优势会逐渐减弱。

不管如何,我们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0

郝:的确,这就是那句老话说的“知易行难”!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跟同学谈就业,谈职业发展,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颇大!在我们谈话的最后您能否对即将踏上“蓝色之路”或者渴望进入IBM公司的同学讲几句话?

苏: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IBM(中国)校园招聘负责人,我们欢迎所有认同IBM价值观的同学们应聘IBM,而且IBM公司作为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也会给认同她的同学们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在此我也祝愿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郝:谢谢您,苏先生。也祝您工作顺利!

走出盈科中心,看着出出进进的不同肤色的戴着IBM工作胸卡的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力量把这些优秀的人集中到了一起,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行色匆匆„„也许这些问题只能留给那些能够真正走进IBM,真正加入到IBM团队的同学们来回答吧!

跟苏先生以谈话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是刚刚走出校门,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毕业生,苏先生以职业敏感性体察出的同学们身上的很多缺点在我身上也同样存在。在校期间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探索,明确的职业规划等,能给在校的大学生指明方向。

知易行难,不假,而我们能做的,是知道后马上去做,不是么?

当浩浩荡荡的高校毕业生这支求职大军涌向就业市场的时候,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博得我们向往的公司的青睐?我们又能真正给我们向往的公司带去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尽早地寻找类似问题的答案,尽早地思考求职,准备求职„„

宝洁人力资源部大中华地区招聘培训高级经理张承光先生访谈

被采访人:张承光——宝洁(P&G)人力资源部大中华地区招聘培训高级经理(以下简称“张”)

采访人:郝闯(以下简称“郝”)

采访时间:2005年8月26日

采访地点:中国大饭店

郝:张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在此次北京之行中安排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跟同学们聊聊关于如何应聘宝洁以及如何积极应对求职等话题。作为开场白,您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这几年的从业经历?

张:好的。我于1998年从南开毕业后加入宝洁公司人力资源部,在进入宝洁最初的两年9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宝洁中国内地员工福利方面的工作。2001年到2003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成都宝洁制造汰渍碧浪洗衣粉的工厂做人力资源经理,后来又到天津宝洁做生产“舒肤佳”香皂的工厂做了一年的人力资源经理。2004年调回总部,负责大中华区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员工的招聘和培训,同时负责宝洁公司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

郝:您大学期间学的是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吗?

张:不是,在南开大学期间,我读了保险和国际政治的双学位。事实上很多人在日后的工作中都没有继续从事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郝:高校开学将至,新一轮的招聘即将开始,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2006年宝洁校园招聘的计划?跟往年有没有不同?

张:总体来说,今年的校园招聘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会跟往年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说到校园招聘,因为宝洁是内部培养的公司,所以我们对校园招聘非常重视,每年都会从全国高校招聘百来人。我们现在招聘进来的人,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就可能全面负责宝洁公司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所以说我们对校园招聘会给予足够的重视。

郝:正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宝洁公司会在校园招聘上花相当的精力。据我了解,宝洁公司的招聘过程包括网上申请、笔试、面试等几个环节,能否介绍一下为何如此设置招聘流程?

张:事实上,宝洁的招聘涉及到几个方面的考核,我们的招聘流程也是为了这几个方面的考核来设置的。比如我们会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过去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学习生活的经历,也就是这个同学自传式的全面的背景,我们称之为“Biodata”,这部分我们主要通过网上申请来进行。接下来呢,我们会对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同时因为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英语是工作语言,所以我们也会对英语能力进行测试。这两部分就是我们的笔试部分。接下来我们通常会安排两轮面试,在这两轮面试里我们通过面对面的形式更加清晰地了解同学的背景、能力以及与申请职位的契合度等方面。我想我们想找的是特点和优势和我们需要的岗位比较适合的同学。

郝:对,最好的未必合适,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您刚才谈到的招聘流程适合于各个不同部门吗?各个部门在招聘中侧重点有何不同?

张:总体来说,宝洁各个部门招聘的标准还是一致的,我不觉得各个部门招聘有太大的区别。宝洁公司有自己的“胜任力模型”,我们会根据这种“胜任力模型”来制定我们招聘的标准,比如说宝洁比较强调的领导力、沟通能力、果断的思考与行动、深入学习与了解、规范和约束行为等等,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原则正是宝洁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当然有一些特殊岗位我们会有专业的倾向,比如说R&D,我们更倾向招聘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

3242526为灰头土脸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品尝到了英语优势的好处: 英语运用上先人一步;不用再去上效率并不怎么高的英语课,为自己赢得了一年英语课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最大的收获是,新东方的经历向我打开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挑战。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别不会大到哪里去,所以要想在众多学习优秀的同学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我看来,核心的就是拓展自己的兴趣,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系,让自己变得比较职业化,为以后的事业搭建一个较高的起点平台。因为除了做纯粹的研究工作,最后也一定是要投身社会的滚滚红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大二,我除了在学校学生会以及班内任些小小的职务外,还参加了明基(BENQ)的绿卡工程师培训项目。这个项目旨在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接触实际企业的机会,学生可以接受公司的培训,参与企业产品推广,参与产品试用活动等等。而在我眼中,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将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做些类似拓展训练的活动。比如说看一部电影,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各个人物的角色,在商业环境中给他一个相对应的定性的描述,并且总结判断他可能的行动特点和倾向等。这可以说是在一种非常开放的,类似头脑风暴的环境下,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训练敏捷思维的能力。DEMO Day(演示日)的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产品推广活动是如何组织、如何协调、如何统计活动效果并开展下一步活动的。印象最深的是由明基绿卡们自己发起、联系、组织和举办的CS挑战赛,较大的参与度可以说是对能力的一次探究。

而我,也许正是在这种看似普通的,意义似乎不会太大的活动中,慢慢寻找到了转变的契机。进BENQ的面试,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面试。“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在面试的时候无所顾忌,所以,顺利地闯过一轮简历,两轮人面。现在想起来,当时就有自我介绍(self introduction)以及一些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s)出现过,这么早就开始练手可能对我以后的面试会有一些帮助吧。面试之后,我成功地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实习地点。明基年轻活跃的企业文化对我长久以来郁郁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只是在一个午后投递的一张简简单单的报名表,几行关于自己学历的描述,就决定了我性格的改变,也才有了我以后的故事。所以,大二的时光,可以形容为迷茫浮沉中的“幸运”。

然而,和一帮明基绿卡一起打工一起言笑的生活很快被非典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冲淡,但是,我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非典的时候,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CCER招收校外双学位。北京大学第一次招收校外的学生,并授予北大的学位,这对于非北大学生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经济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CCER雄厚的师资力量,更是彰显着无穷的魅力。而且,我可以毫不

在那之后,一种信念让我深信不疑,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当时有朋友笑我是三个大学的学生,这也是一种“幸运”吧,丰富多彩的充实生活着实让我快速成长了起来。

实习经历对于一份好工作而言的重要性,只要是有心投身国际公司的人都不会不清楚。但是,最初的我,从没有想过假期的实习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效用,我的初衷只是不想再重复大

一、大二假期那种漫无目的的悠闲和无聊。

一个偶然的机会,2004年的暑假,也就是刚上完新东方所有的课程,累得人仰马翻的时候,我在一家国际银行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而正是这次实习,使我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习的部门是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中国不良资产业务部,该部门专门从事处置从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购入的银行不良资产。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每天处理大量的信息,每天输入的数字都是过亿的资产。而再看看这个部门的规模,不到十个人,每人的价值便可想而知了。每天在嘉里中心里浮沉的日子,确实能把一个人变得职业,因为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标准的multinational行为方式。国际礼仪、着装要求自然没话说,良好的工作氛围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工作的压力可以说大,也可以说没有。公司的环境是鼓励员工自我寻求发展的。什么东西不懂不会,一定要主动求教。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人会来主动关心你。但是只要你有任何问题,同事们都会非常耐心、高质量地为你讲解,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在学生阶段,也许课程是一切,只有出来看了听了体会了,才会发现实际的社会运作中,一切都很新鲜有趣。而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谛。

在嘉里中心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都能在思维和行为上重塑自己一次。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夏天正好是雅典奥运会期间,有一天公司的头条新闻,是摩根大通在纽约办公室的一位VP在当天的赛艇比赛中拿了奥运金牌,而且还是在职训练,然后直接去参加奥运会。当时的感觉,就是人的潜力真的无可限量。(The boundaries are only set by yourself!)

在了解了一个国际公司的运作模式后,我发现自己被这种工作氛围深深吸引。他们全球协作、全球信息共享、独立做事而又相互协助的工作氛围,让人感觉很自主,很有展现自己能力的空间。而这种环境最关键的价值在于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去享受工作的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这段实习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并最终决定了我职业生涯的方向。而当我发现这正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时,我不得不再一次说,这是一种“幸运”。

北京的秋天如期而至,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一年中最高峰的校园招聘悄然开幕。才9月,Morgan Stanley已率先登场,抢夺第一手最具潜力的人才。由于在进入招聘高峰之前我没有做过任何的准备工作,再加上没有畅通的信息环境,我求职的进程举步维艰。

本来没有打算全身心投入找工作,因为10G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通过几个月的实习,PH.D的魅力对我来说已远远比不上一个国际公司的吸引力了。这时,已经积累的实习体会让我毅然决然放弃飞越,开始艰辛的求职之路。准确算起来,我真正投入求职时已是11月中旬。这个时间虽然看似很早,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四大”的申请——长经验值最好的机会——早已过去,连后来参加的唯一的Mars的笔试,也无法顺利通过。毕竟,英语考试和求职的笔试还是有些差距的。虽然Mars在整个中国区要人极少,笔试被刷非常正常,但我却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开始产生怀疑。

在校园招聘最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我连续申了好多家国际公司都没有任何结果。给Monitor邮寄的简历因为邮资不足被退了回来,由于是在截止期的前一天才寄出的,退回来的时候,时间早过了。申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汇丰银行时,由于没有时间去听他们的宣讲会,只能就自己从网上看到的职位申请,一直没有回音,过了好久才从同学口中知道,我申的职位今年在中国没有招聘名额。而还有好多公司在招聘时明确指出只要研究生,我也不知道,当然投过去的简历就必然没有回音了„„

凡此种种经验教训,在2004寒冷的冬天经历得多了,心也就慢慢蜕去了往日的浮躁,开始懂得什么叫作“失望”。虽然曾经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充满自信,虽然曾经历的实习,让我坚信拿到offer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现实的残酷,让我整个冬日都在忍受等待的煎熬,还必须保持冷静,继续上网查看招聘信息和别人的面经,填写各式各样的网申表格,重复每日身心俱疲的求职过程。

在年前的一片offer声中,我的世界冷冷清清,除了两个一面,再加上一个笔试。相比面霸、笔霸、offer牛人,我积累的经验少之又少。同学和家人都开始极力劝我不论大小公司都要去投去面,不论什么样的公司,不论自己喜欢与否,都要先尝试看看,不要挑三拣四。但是,我坚持认为第一份职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高考时的选择,甚至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

果然命运最终还是对我投来一丝阳光。春节前几天,CCER的网上贴出了McKinsey招聘的消息。招聘要求写得很简单,相比以前大企业校园招聘的大张旗鼓和条条款款的约束,这个招聘启事让人觉得有点意外的轻松。所以,我把简历寄到目标邮箱后,由于无声无息的时间过长,甚至渐渐忘了自己投过McKinsey。

2005年3月初,刚回到北京,还没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一个从天而降的电话,让我在经历了长时间煎熬后的人生,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整个McKinsey的招聘分五轮。第一轮简历筛选,然后是四轮面试。而其中的前三轮面试非常紧凑,七天之内就完成了。

最开始的两轮是标准的咨询公司case面试,考察逻辑思维和对案例宏观把握的能力。其中的第一轮尤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共面试了10分钟,案例是问我如果外国化妆品公司想要进入北京和上海市场,我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怎样的信息。我只说了三个词: family income(家庭收入)、city economic data(城市经济数据)、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mpetitors(已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就被面试官转移了话题。直到我接到第二轮面试通知,我才走出了对一面被刷厄运的担心,第一次真正觉得McKinsey可能就是我的落脚点了。

第二面是来自台北的电话面试。问题和上次差不多,是问我如何评价中国自行车市场的market size(市场容量)。在后来和未来同事的讨论中,我发现我的回答思路与他们的不是很一样。他们都是从对市场的具体数字规模的估计开始,一层一层往下分离因素,计算最后的预估数字。然而,我却是对我预期调查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作一一列举,再一一论述具体的数据项目,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这一后来被未来同事认为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分析方式,最终让我顺利闯入第三轮。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轮,从上海过来的PH.D学历的部门经理。这次面试不再是案例模式,而是与他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斗智斗勇”。由于我有经济学的背景,他又恰好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短暂的自我介绍之后,他看到我所修过的课程中有新制度经济学,于是开始和我讨论关于中国GDP上行和中国股市下行的矛盾。听他说出这问题后,我只能说脑袋里一片空白。长时间的失落情绪已经让我丧失了关心时事的兴趣,但实际上这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位非常和蔼的经理让我通过常识来分析,不需要借助任何学过的课程背景相关知识作专业的分析。在他看来,记得多少课程上学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直觉(business sense)和常识(common sense)。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解答,我在求职期间积累不多,只能尝试用自己所能想到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去解释。经历了半个小时高强度的不断被追问的煎熬,出来后我的感觉很糟,而第四面的通知在整整苦等了两个星期后才到达。其间的煎熬难以言传。

第四面后的第二天,正在北大上课的时候,电话从上海打了过来,人生的第一个offer终于降临。由于这是唯一的一个offer,我没有同时拿到若干offer的同学的那种抉择的艰难,毫不犹豫就接了下来,结束了并不算丰富却心路坎坷的求职之路。到嘉里中心签完offer走出大楼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北京春天的美丽,而生活,像涅槃重生一样重新充满了活力。

如果我没有经历前面几个月的求职浮沉,在最后面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一种紧张之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冷静,特别是在第三面,不大可能会有与面试官好好沟通、神闲气定充分

23334学的方法,作为一种外脑,的确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甚至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但是作为咨询师,日后更多的可能是成为一个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能够在高端建立起自己的力量,但却很难真正地在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积累;他甚至可能会形成一种对行业魅力的免疫力,而这与我进入咨询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004年9月底,咨询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这带给我的是长达半年的徘徊和动摇。等到年后我重新开始自己的求职道路时,处境已与当初有很大不同。实习公司在上海的招聘我没有申请参加,另一家公司上海office的补招也不愿为我破例,而另一家北京这边公司的面试第一轮我就被刷掉了。我与咨询渐行渐远,曾经的咨询梦最终悄然泯灭。

浅尝辄止的“猎头”味

我曾经是北大职业发展研究会的骨干,但是我只投过一个猎头公司,或者说一个跟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当时一个朋友告诉我某知名猎头在补招,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我决定投简历。

那天上午我正在网上寻找新的机会,对方一位女士打电话到我的手机上。是一个北大毕业的师姐,她对我的一个奖学金很感兴趣。五分钟后,我们转到座机上用英语聊了半个小时,她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Why you haven’t got jobs? Why executive search? What do you think the work would b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suit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executive search? 除了最开始谈及我的奖学金很轻松之外,整个面试都是在一种紧张有序的气氛中进行的。让我比较汗颜的是当她问我猎头的具体工作时,我竟然答成了人力资源咨询的具体工作,幸亏自己提到了要做大量的interview。

很快接到另一位女士的电话面试。整个面试过程用中文。很巧面试官是我的老乡,简单的寒暄让我很快进入了状态。她主要问我进入大学有没有失落感,身边的人是怎么评价我的,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这个工作机会如何,然后问我觉得自己是否成熟。最后她要求我提供身边几个人的联系方式,以便她更多地了解我。

第三轮面试我的时间没掐好,只提前了十分钟到达公司。而且前一天晚上因为跑步感冒了肠胃不适,就先去了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刚落座,两位面试官就笑盈盈地进来了。北大的师姐先说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我当时就汗,因为很多人误以为我是研究生(也许我本是那种可以看上去老几岁也能看上去年轻几岁的)。自我介绍之后,面试官让我当面点评她们两人的个性。我当时对这个问题几乎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自己的英语又不足以细微地表达个性差异,勉强用英语说了一点之后,用中文继续补充。此后面试官追问了一些关于我的大学生活的问题,比如你是否在大学中全面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对人很有洞察力。我举了以前做销售时对人的判断和在学生活动中选助手或者接班人的例子。

面试中间,面官突然问我: “你是不是有些不自信?”当时我恰恰讲到自己去年一个比较失败的事情,竟然愣愣地承认了。之后我虽然想尽力摆脱劣势,但一直没有强有力地扭

我还是很担心给第一个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在离开前又请求与他谈一次,后来证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因为这个,我忘记留下自己的实习申请表,给人力留下了不细心的印象。

第一次遇到这种车轮战,应该说自己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投行是要求所有的面试官都满意,才有可能录用你的。虽然后面两个面试官在回复我的感谢信中都表示了推荐我的意愿,但是在第一个面试官那儿的失败,决定了我不能拿到这个机会。

3月中旬的时候,一家著名的合资投行某后台部门首次招聘应届毕业生。4月中旬开始第一轮面试,见两位面试官,分别是人力资源部负责这次招聘的人力和招聘部门的部门老总,跟每人聊半个小时。人力一上来就问我了解投行的工作么,并且试探性地问我是否能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他让我举体现团队精神的例子,然后问我什么是主动性,并让我举两个体现主动性的例子。

部门老总面试我的时候显得有些疲惫,而且也不太喜欢说话。在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停顿了半分钟之久。我决定采取主动,首先向他说明了我对投行工作的兴趣,自己专业知识上的积累。这似乎激起了他的兴趣,开始问我最喜欢的课程。然后给我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让我在性格开朗喜欢跟人打交道与做事细心认真之间作一个选择。我本来想回答前者,但考虑到后台部门以及投行的工作性质,我模糊处理了这个问题,举例子说明自己具备这两种特质,特别说明了我比一般男生更为细心。在我离开前,他让我在简历上写下我的通讯地址。我摸不准他为什么还要我手写,因为简历上面有,潜意识里,我知道自己通过了这一关。

一个礼拜后接到二面通知,见了四位面试官,每位还是半个小时。首先是应聘部门的高级经理,让我谈谈对工作的理解,对投行各个部门的选择,并且向我表明没有部门之间转换的可能。又问了我学生活动中体现执行能力的一个例子,并且问我怎么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领导出现不同意见时怎么处理。我当时说了自己在校团委的经历。然后是见财务部的副总,主要谈了我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想法,她觉得我不应该放弃去咨询公司或者四大的机会。看到我是经济学专业之后,让我谈谈印象最深刻的经济学模型,我一时想不出什么复杂的模型,就跟她说了我对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解。最后提问环节,我询问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面试是在她的独立办公室里面进行的,我进去的时候她还在办公,面试当中财务部的人还两次进门找她请示。一次她签完字之后就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我心中暗暗叫苦,本来前面的问题都基本上说完了,不得不重复了一次,并且狗尾续貂了一把。第三位是应聘部门的女高级经理,看样子深度疲劳。我当时也有些累。自我介绍后她就问我: “你细心么?”当我说到这份工作是我进入投行的很好的切入口时,她又追问我愿意待多久。然后问了两个情境问题,一个是面对客户时,不知名的清算人员要求传真账单怎么办,另一个是怎么处理跟同事的关系,前台销售要去转账,却不告知具体银行,我怎么应付。她一直很严肃,仅仅在我提到自己在火车上的有趣经历时笑了一下。最后一位是人力资源部的老总,非常和蔼可亲。他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工作,同时问我应聘这个工作有什么优势。与前面两位面试官的交流已经大大打击了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我强调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喜欢,并且与他交

重新认识“四大”

很早以前就知道,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每年都会有补招。年后的我,对于“四大”的感受已很不同于年前。在我心中,“四大”的两年工作经验是一个胜过金融研究生的选择,所以我也积极争取了“四大”年后的机会。我给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挨个打电话,并且托人去问他们有没有补招的机会。

几次电话之后,终于与其中一家的人力资源取得了联系。她前后与我通了三次电话,也有几次Email的交流,最后让我与她进行面谈。

面谈是用中文进行的,主要谈我的职业发展。她一直对于我做税务的决心抱有怀疑。我庆幸自己背景比较丰富,各种工作都能找到相关的例证来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准备和兴趣。促使我再一次重新认识“四大”,是她向我介绍的“四大”选拔人才的标准。很多人觉得“四大”每年招人很多,工作比较简单,因此对它颇为不屑。事实上,“四大”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如普华永道的assessment center(系统测评),毕马威的笔试,德勤的群面。而且四大的职业发展路径很清楚,个人认为是做财务的最佳职业起点。“四大”的合伙人面试时,除了看重你能否安心工作之外,很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候选人身上看到日后做合伙人的潜质,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是否能做到让客户满意,另一个则是其他合伙人是否愿意与你分享公司的成果。我本来想在合伙人面试时收敛一些,明白这一点之后,在合伙人面试中我的表现自然了很多。面试我的是一个美籍华人,公司北京office税务的主管合伙人。我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工作的兴趣和已有的准备,然后我们谈起了我的毕业论文,我的家乡菜,还谈到了我大学里面的成就得失。最后我先后问了公司的客户开拓、员工培训及职业成长方面的问题。他给我的反馈是“good answer, good questions”。

仅仅是开始——销售

我相信相比真正做销售来说,销售的面试都算不上是一个挑战。年后我总共面试了三个销售相关的工作机会。

第一个是一家日资汽车公司。这个机会是在2005年年初的国展招聘会上得到的,也是我在那次招聘会上得到的唯一一个面试机会。3月初要求我们进行一面,由其负责行政部门的一个日本人和人力资源部的经理面试,主要问我在校团委的工作经历。日本人让我谈谈对售后服务的理解,可怜我先后说了五六种认识,他一直在摇头,让我回去想想。我非常不甘心,在最后离开的时候,又重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和人力资源部的人笑着让我回去。想不到最后收到了二面通知,其实也就是最后一面。记得当时我还没完全结束在一个投行那儿的志愿者活动,面试那天特别赶,连早餐都没吃,直接奔赴面试现场。面试官是个日本人,用英语面试,有两次我都听不清楚他所说的英语,只好让他写在纸上。我向面试官介绍了我在广州的一个市场调研,用自己在团委工作时与社团负责人打交道的例子证明自己能够处理好与分销商的关系。在回答对工作地点的偏好时,我请求他让我回去与家里商量一下。我本意是想给自己留一个回旋的余地,事实上却给他留下一个没有主见、并且不能满足应聘岗位

041发展关系建立信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是否合适做销售。我建议对销售感兴趣的同学去做做类似的测试。当然对于要从事销售工作的同学来说,面试成功仅仅是职业成功的第一步,只有那些能够承受压力并且实现销售目标的人,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想说爱你不容易——国企

除了兴趣禀赋,我找工作特别看重两个因素,一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能力的提升,另一个是应聘岗位在资源控制上是否有优势。在国企里面,某些关键性岗位往往既能实现对自己的锻炼和挑战,又比外企掌控了更多的资源,所以也成为我的优先考虑对象。

2月份的时候,我认为会有一批这样的机会在年后出现。可惜,他们要么是要求北京户口,要么是没看上我的简历。国企筛选简历的标准与外企有诸多不同。最好按照传统格式和内容项目制作应聘国企的简历,哈佛模板的简历要么被他们认为表述过于简略,要么被认为没有把重要的个人信息披露出来,如政治面貌和专业课程等。在这方面我没有太多的心得,因为年后外企的招聘比我想象的多,所以我的重点一直在那边。

国企面试也更喜欢采用多对一的形式,我在面试上海一家中央级国企的时候,先后进了三个面试房间。第一个房间有6个面试官,主要考察我的英语。等我英语自我介绍完之后,他们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外企。第二个房间有3个面试官,考察性格,问我性格方面的缺陷。第三个房间是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起面试我,假如我没有数错的话应该是9个面试官。他们问我想做什么工作,对于想做的工作有什么优势。人多的时候我更从容了,当说起自己的专业是“万金油”时,把面试官全逗笑了。

相较而言,国企是粗线条地考察人。他们更看重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一般情况下希望候选人性格中庸一点好(当然各个公司也有所不同,现在国企也日益进取)。

关于求职的一些絮叨

年后的工作机会不像年前那么集中,大公司的机会都是零星分布的,而且在时间安排上显得有些随意,两次面试之间的时间跨度常常在一个月以上。公司有时候为了节省招聘成本,会随时对招聘进程进行调整,比如本来通知的月底面试,结果公司改变决定,只要某专业的学生。年后求职,学生通常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陷入难以抉择之中。我相信,一颗坚强的心对年后成功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我统计了一下,自己年后的面试次数不下30次。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知名公司之外,我还参加了金融行业规模不等的一些公司的面试。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公司看文化,中型公司看行业,小公司看老板”,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在一个合适的小公司里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非常不错的。我的经验说明,只要大学四年没有荒废,只要有一些值得一说的经历,年后完全可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几近无语中)”

“你说说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处置的定价问题的理解吧。”

“我对于不良资产定价问题了解并不多,不过我注意到今天早上《21世纪经济报道》中的一个讨论,能否向您请教一下„„”

“是我推荐你进入这一轮面试的。”

“谢谢您。”

“不过很遗憾,根据我们的经验,纯文科背景的人做这种销售一般比较失败。”

“贵公司的前任董事长改变了大公司常见的官僚风气建立了今天这样一个有创新活力的实现无边界交流的庞大企业,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非常希望公司能够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来创造一个文科生销售的奇迹。”

今天回忆起来,应聘过的企业,行业工作性质的跨度大得让我都有些惊讶。记得我下定决心找工作的时候,一个朋友提醒我,职业发展规划是“谋”,面试技巧是“技”,“谋定而后动”才好。在年后找工作的压力下,我很难说自己很好地坚持了职业发展规划的谋略,但是很庆幸,在经过一番面试技巧的修炼之后,我最后能够获得考虑职业发展的选择空间。我相信,我选择的是最好的!

在工作确定之时,特别需要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的家人一直对我很放心,我的朋友不断帮助和鼓励我,他们支持我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在此我要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

许韬 男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固定收益部

求职特色: 一位外校考入北大的人的奋斗史;求职经历描述可谓“投资银行面试白皮书”

自己的求职终于在春节后的3月结束。收到offer的时候没有狂喜,平静地向公司致以谢意,之后的反思却是百感杂陈。

想起两年前的这个时候,考取了北大光华金融的硕士,独自回味考研的过程,有些“来者如临高山,往者以观逝水”的感觉。某个深夜辗转难以入眠,自己凑出了以下几句话:

少年心气历峥嵘,宁移白首向功名?

脱得泥塘奔大洋,将相无种问谁凭!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第二年再考研的往届生,没有工作,丢了北京户口,没有什么资源,背水一战般地幸运考取。如今两年过去了。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 “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有些灰涩。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许是对的。

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是一定对的。

(一)从土人开始

前面提到我是2003年春天考上北大的。那年4月的一个午后,身为社会闲散人士的我在大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大学同学LC,他是98级人大经济学院的,我记得他原来已保研到南开,在街上遇见他便颇有些惊奇。他平静地告诉我,他放弃了南开,毕业后专心申请出国,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Finance and Economics(金融学与财政学)的Ph.D的offer。我说,啊呀,虽然我终于上了北大,但是和你相比,还是个土人啊。

那天晚上,辗转反侧,白日这个哥们的三言两语又勾起了自己当年的出国梦。当时也曾在新东方的那句“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刺激下疯狂地背单词准备GT。可是现在还可以再出国吗?在北大读完硕士再去读个Ph.D还需要多少年呢?我是否真的适合去读Ph.D呢?

想来想去,还是先做些切合自己的事,哪怕从土人开始。赴美读经济学的Ph.D对我而言已经不再像当年那么耀眼,也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目标,我开始寻觅自己新的目标了。于是,非典过后,我开始积极地投递简历,找公司实习。(后来我竭力劝那些上研的同学尤其是跨专业跨校考到北大的同学,一定要提前找公司实习,实习经验的积累太重要了。)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很多做法还是很愚蠢的,包括给HSBC等公司直接打电话说我是某某,想去贵公司做intern(实习生)——毫无例外地遭到拒绝,包括给一些都已经招毕summer intern的公司继续发简历(而且是极为丑陋不专业的版本)。不过本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脸皮厚,不怕折腾,反正闲散嘛,就天天在网上逛,混迹于各BBS的job(工作求职)版中。

后来,在2003年6月的一天,在北大BBS看到博时基金公司招summer intern,就投了简历。虽然当时还没有上北大呢,但是却贸然地在简历上面写上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647

这也正如标题所说,土人(即我)的生活真正开始了。

(二)我心还如火吗?

当年还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我心如火》,希望以一些或许苍白的言语来勉励自己坚持自己的北大梦。2003年9月,借句俗语来说,就是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北大的大门。或许只有自己真正跨进去这道门,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的东西吧?比如,国际投资银行。

2003年9月末,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来北大开招聘的宣讲会。当时入学不久的我兴冲冲地跑过去旁听,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头汹涌、群情激奋。我坐在台下,看着周围兴奋但眼中还有一丝迷茫的毕业生们,我很冷静。但我知道,明年这个时候,我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德意志银行的介绍片特别煽情,片子的logo赫然是: Passion to perform!让人看了后热血沸腾。可是残酷面试的最终结果,将是从成百上千名申请者中选拔出寥寥几位。比如摩根,2003年只招了2位,一位刚进去的毕业于清华的男生现身说法: 经历了11轮面试!

国庆期间,有感于一个月以来在北大的感受,自己写了篇《北大生活杂记》,文章的结尾写道: “不争的事实是: 绝大多数一流的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只在北大清华招人。而自己又将身属何方?”

北大流传着无数牛人的故事,演变为传奇。

但其实,都是很平淡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那时候,我申请了一个学院组织的国外大学交流学习的项目,申请的是瑞士圣加仑大学。一个名额,进入最终面试阶段的有三个MBA: 同班的M和我,以及光华研二会计的Ful。

面试是group interview(小组面谈),每人先作自我介绍。那时候我才终于痛切地感到自己的土: 同班的M本科是光华金融的,学习成绩优异保送读研,曾经在宝洁公司(P&G)、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等知名公司实习过,并曾在大四参加了光华独特的赴美国Manlo学院的交流项目„„

而Ful则更令我汗颜: 他在英文自我介绍时说他2003年夏天在Goldman Sachs香港实习,当时愚笨的我,听到Goldman Sachs的时候,居然没有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华尔街的顶尖投行„„

后来是Ful拿到了这个交流机会。进光华后初次失败的我,反而有些激动: 我可以认识如此优秀的人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后来,在BBS上找到了Ful的经典文章《我的投资银行面试经验》,马上打印下来,反复研究体会。

在翻BBS的job版精华区的时候,还找到了曾在北大经济学院读本科的LL(网上用名“天街小雨”)发的《向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冲刺》。那篇文章洋溢的激情让我看了之后半晌无语,之后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也为此冲刺呢?

于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在网上各大BBS的job版掘地三尺地搜寻可以得到的关于前人面试投行的或者关于投行的文章,比如曾经在光华读会计本科的snoopyzzq(后来我在贝恩实习时才真正结识了已经是Business Analyst的他)写的《snoopyzzq的求职故事》以及他的同学写的《都是暴人》,并宛如得到了传说中的九阳真经,翻来覆去看这些故事,希望自己也可以努力做些事情。

其时北大和世界银行有一个项目,选拔5名研究生去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实习,需要提交两份推荐信、个人陈述(中英文)以及个人简历(中英文)。自己那时恰好沉浸在他人的传奇之中,于是跃跃欲试地准备申请。推荐信找教授,剩下的就是自己认真准备Personal Statement和Resume。去了很多网站,下了很多文章,看他们如何写Personal Statement和Resume,甚至找了一些外语系的朋友和已经在美国的朋友,让他们给我把关,我再翻来覆去地改。但主要还都是自己摸索。

提交申请材料的截止日期是2003年10月中旬的一个周日。那周的周五,中午我在北大看到一个讲座的预告,说是周五晚上有一个北大校友来北大做关于求职的讲座。我想反正周末没有什么事,就去看看吧,那段时间改陈述和简历正改得头晕脑涨的。

必须承认,这个讲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今后的生活。也许,很多时候,一些偶然事件就会导致日后的必然事件。

做讲座的是许国庆先生,我必须感谢并将终身感激的一个人。

关于他本人的情况和他的那本著名且实用的《无领到白领》,我就不再作具体介绍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他的公司的网站: www.xiexiebang.com。那个晚上的感受绝对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听完讲座之后,我就拿着我在讲座现场买的他的那本《无领到白领》,就着我的简历,连夜修改简历,终于把我的最早的丑陋版简历制作得有些像样了。然后在那周的周日,马上提交。

然后就是幸运地通过初选,再通过第一轮面试。这个时候,注意到了进入final(最终面试)的候选人名单里有同班的一个女孩S。那时候,S在我们班的声名还不为众人所知(后来我们都尊称她为“神仙姐姐”),她很优秀但同时保持适度的低调,同时始终在努力向一流投资银行冲刺(当然,这也是我很久以后才知道的)。

世界银行实习项目的final候选人名单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研一第一个学期的将近期末。当时看到自己进入final之后还是很兴奋的,于是四处找口语partner练习口语,还去图书馆借关于世界银行的书,还联系到了上一年成功得到这个机会的一个女孩JN(曾经是光华

0-

第二篇:北大本科毕业生求职经验分享

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

一个北大普通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全部实习过(公司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公司、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毕业时不仅获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获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现就职于麦肯锡(北京)。

相信从下面他发表2年前的文章中,大家可以从中窥探一斑。

所谓牛人,不过是一个从不放弃自己梦想,用自己最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的人。

我曾掉进无数河流,希望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事、师兄师姐和朋友们。

我非常不在意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别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如果你认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可以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谢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Victor LIU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

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努力而已。

“我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同。”这是我对面试官关于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

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理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

二、美国高中交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个待了4年的园子。

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踌躇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3年后,结果也跟高中几乎一样——所有当初设立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终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从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8年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公司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

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波于两个实习的公司之间。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每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方法论。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可以如何改进这些东西。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

Chasing Daylight

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的“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关于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愿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反复思考、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全部执行完)。我至今记得,那天是2006年3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好、或是艰辛的回忆。

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当然,我更愿意理解成“除了一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

冬去春来。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我的头顶好像笼罩着一大片乌云。难道我的大学就这样了?!

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但是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如果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正确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

于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可以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集零碎的信息。

曾经和女友一起去某个家教培训机构投过简历;

曾经成为心理学系的“职业被试”,以为那也是一种工作;

去听欧莱雅E-Strat的宣讲会,发现我们这些大一的孩子被忽视,郁闷了很久……

那时我的状态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无头苍蝇”;

而那时的我则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字——“无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我。通过某种途径知道有一个“TILIP(Tufts Institute for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项目在招人,于是去听宣讲会。那时觉得能去香港实习、美国交流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确实也了不得,见下文),反正也没事,投个简历试试吧。于是有了我人生第一份简历——我至今还留着那份标题是“Resume”、4页的、极其丑陋的所谓“简历”。找老师写了推荐信,买来一个大信封,投到了指定的地方,便不再理会。

我不知道负责的师兄师姐是被我的勇气打动了还是被我的无知逗乐了,我居然收到了面试通知。然后在某个早晨,穿着运动服的我捧着北大的地图找到一个叫“临湖轩”的地方,第一次参加北大的面试(其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面试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北大的人)。估计是因为英语比较好的缘故,居然通过了一面。二面是小组讨论,一个穿T-Shirt的小孩(我)加4个师兄师姐,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反正结果是通过了。三面是跟项目负责人见面,一位香港的教授。好心的师兄悄悄提醒我——要穿正装。于是拉上女友去当代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套正装,跟“机器人”似的(女友原话如此),把西装所有的纽扣都扣上(那个时候不知道西装应该怎么穿,现在后怕,幸好没有买8颗纽扣的西装……)去参加三面,居然又顺利通过了。

最后剩下6个人,除了我这个小孩以外都是师兄师姐,在农园3楼的某包间中和往届参加项目的学长一起吃饭。当时的我真是年少无知,后来才知道,那天10多个人中有2位后来去了Morgan Stanley,1位去了Goldman Sachs,2位去了BCG……(偷偷说,当年的小孩现在到McKinsey了,也算没有给师兄师姐丢脸)

吃完饭,收到邮件——“今年你被拒了,大一的学生不适合参加我们这个项目,让你来吃饭是为了让你对这个项目保持兴趣。非常欢迎你明年再申,为你保留机会。”郁闷了很久很久,没想到当年是这个项目最后的一年……算是一个遗憾吧。

不过认识了这么多师兄师姐算是我大学最宝贵的收获。后来这些好心的师兄师姐都不断地指点我,我终生感激他们。

2006年4月,在大牛师姐(现在Morgan Stanley)的介绍下和女友一起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SIFE团队,成为presenter,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区比赛。

第二次穿西装,知道了KPMG和HSBC这些公司,知道了原来business world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参加决赛,第一次去上海,远远地望见KPMG亚洲的COO、HSBC中国的CEO等真正的business leader,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需要做。

2006年5月,申请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团,成功,被任命为人权理事会主席。

2006年5月,在大牛师兄(现在Morgan Stanley)的照顾下加入了第一届“京论坛(JING Forum)”,成为两个大一代表之一(另外一个是高中认识的老乡,现在的SICA主席,呵呵)。

在光华楼地下一层005教室中一遍又一遍地排练presentation,通宵跟着师兄师姐们改PPT。开始上联合国网站看那些条约,开始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规则培训。尝试着查阅那些中国和日本环境问题的资料,似懂非懂地读着……不再通宵K歌,不再无所事事,没有再去过未名湖。开始忙碌,开始喜欢上这种充实的生活。

大一就在这种新生活中结束了。云层突然裂开一条缝隙,透出一缕阳光。我别无选择,只能追逐这若有若无的阳光。

Straight from the Gut

我知道我很笨,但是我愿意学。——某位成功的前辈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生活只有大二是无比清晰的。如果说我现在的skill set能够满足一个entry level的consultant的要求的话,这里面的大部分skills都是在大二这一年中历练出来的。

9月,在北大开“JING Forum”的中国部分,然后去日本参加日本部分的会议,见识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10月唯一一次代表北京大学出征,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地区初赛第一、复赛第二;全国半决赛第一、决赛第二、总决赛第四。没能给学校争光,跟求职关系也不是特别大,不在此赘述。但是有一句对很多人逆耳的土话我却不得不说——“英语好什么都好办,英语不好什么都不好办。”我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0月,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学团队的主席,和女友一起带着27个人的团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年得到了太多师兄师姐的指点和帮助,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不过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如果要详细写可以再出一篇文章了,大家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去听SIFE北大团队的宣讲会吧(我不是做广告……)。

后知后觉地知道了BBS上有一个版面叫“intern”,看见一个叫“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公司招一种叫“PTA”的职位,好奇地点开看看,发现几个问题——不知道什么叫“consulting”、不知道什么叫“PTA”、不知道为什么一个Boston的公司要到中国来招人。于是开始上网搜寻,找到BCG的主页,看了看公司的介绍,得出了一个至今想起来都好笑而荒谬的结论——这个公司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

于是又投简历,仍然是4页纸,不同的是这时知道标题不能叫“Resume”了,不过改成了花体字的姓名……毕恭毕敬地用大号信封装好,挂号信寄出。然后,自然杳无音信。后来某一天突然开窍,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CG,还害怕了好一阵,别因为我的“卡通版”简历上了公司的黑名单……

我与咨询的第一次接触到此结束,两个字——失败。但是通过这段时间效率极低的research,我却不经意地做了一件无比重要的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咨询。

大二上的一门职场英语课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关于职场的那么多知识,比如简历应该怎么写、衣服应该怎么穿、谈吐举止应该如何……我觉得我像一个白痴,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于是开始认真地学,把邮件的签名档改规范、在BBS上找模版重做自己的“4页版”简历、知道原来还要写cover letter……进步很慢,但是却很stable。

不停地向各种公司投简历,没有一个回音——也难怪,谁会要一个刚上大二的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人呢?

11月,参加Universum公司的一个Focus Group,知道了还有employer branding这个行业,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这个公司的老板发了一封邮件,说我很愿意去公司帮忙做事情,谋个打杂的职位。没想到跟老板一拍即合,记得当时在东门外炭中火吃串,算是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工作offer。于是cancel掉原定中寒假和女友一起去新加坡的计划(我很愧疚,有机会一定陪你去),一放寒假立刻到上海投奔姑姑家,开始实习。

Swimming Across

If you are not careful, it can chew you up and spit you out.But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really hit it big, and I mean, REALLY BIG.——Donald Trump,《The Apprentice》

7月,开始在Sinosure实习,工作的内容是研究几个国家的投资环境,一个3人小组共同写出一份报告。报告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投资风险、行业背景……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那时的我还不会做任何的research,于是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在google和baidu上找数据、找信息、找评论文章,在公司的数据库中找行业数据……

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来回要3个小时,没有空调……回学校经常是8点多,匆匆洗澡以后在闷热的宿舍中煎熬。

不久又开始Analysys的实习,好在Sinosure的supervisor很是通情达理,同意我一周到公司1-2天,其他时间在学校工作。Analysys的supervisor也同意我一周到公司3-4天。于是我每天白天去不同的地方,晚上回学校再干另外一个公司的活。

在Analysys做的项目是我至今做得最深入的项目——给Intel公司做某些产品的marketing战略和sales toolkit。独立设计问卷,独自进行电话访谈和面访,独自打车穿梭于北京的各大写字楼中,跟公司IT部门的人谈论我都不明白的问题……回到公司啃Intel发过来的技术白皮书,看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

接下来就是跟supervisor一起开client meeting,做PPT改PPT,写最终报告的草稿……supervisor完全把我当成了team的主要成员,而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经验的实习生。这种信任也给了我压力——我做的PPT会直接给客户看,我做的访谈结果会被team完全信任……丝毫不敢懈怠。头天晚上做PPT熬夜到半夜2点,学校太热睡不着又在阳台上站到3点想storyline,早上9点就独自主持focus group,下午整理好会议记录就要在team meeting上汇报……

一个月过去了,投资报告出了雏形,Intel的项目也找到点感觉,渐入佳境。接下来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北京的夏天阳光下,40度的高温,我穿着衬衫打着领带穿梭于金融街、国贸、嘉里中心……在沙丁鱼罐头似的718路上思考着、总结着……

暑假的两个月异常艰难,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在浩瀚的海洋中扑腾,不时地呛两口水,但最终还是顺利活着上岸了。

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是一定对的。——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大三眨眼间就开始了,我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正式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区的公共关系经理,负责SIFE在北京的政府、媒体关系和赞助商联系。

9月,时隔一年之后,再次向BCG投出简历,1周后,向Bain投出简历。

某天,“intern”版上有人报收到了Bain的面试通知,然后又陆陆续续有电话面试……我的电话依然静悄悄,邮箱空荡荡。直到一切又归于平静,我开始怀疑自己。我给一位师兄发去邮件请教:“你觉得我是不是可能不适合咨询?”师兄回复得很快,两句话:“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没人能相信你了。不自信的人不仅不适合咨询,而且往往一事无成。”

再次当头一棒,然而这一棒却把我敲醒。

第二天,收到BCG面试通知。周末去的时候真是人山人海,后来才知道,80个人参加面试,最后录取了40个。我是早上第一个面的,面试官很和善,但是我却很郁闷——居然自我介绍都没让我做,一句英语都没说。上来就是一个cold call模拟,然后是用excel求解一个问题,10分钟不到就让我出来了。回家的车上,心都凉透了。

一周过去了,我正在Analysys的办公室做项目的收尾工作,师兄发来短信“祝贺你过了”。10分钟后,电话打来,正式通知我通过了面试,进入BCG PTA pool。我清楚的记得,那是2007年9月25日,中秋节。立刻打电话给女友,晚上奔赴金钱豹……(我承认我过于激动了)

国庆是在美国过的,Goldman Sachs赞助的一个活动,去了以前没有去过的美国东海岸,看了传说中的Niagara Falls,第一次住在New York Hilton,第一次去了传说中的Trump Tower买了一条领带,怯生生地在Goldman Sachs的executive面前做presentation。但是那时的我已经明白,投行不对我的路,因此心里是很平静的。

回国以后接到电话,去BCG上第一个项目。这时已经会一点cold call和desk research了,于是天天在办公室享受着饮料和点心,开心地做着喜欢的事情。BCG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地方,supervisor很nice。断断续续地做了好几个项目,自己的skills也在不断提升。

期间由于SIFE工作的缘故联系了Monitor的面试官,又辗转建立了SIFE和Monitor的合作关系,认识了不少大牛师兄师姐和咨询师。有时聊到我的发展,半开玩笑地说让我去做PTA吧,也没真当回事。

3个月过去,考完试就回家过寒假。某天正在超市购物,一个电话打来,一通英语,搞得我没反应过来。“Pardon”了一遍才听清楚是Monitor的面试官,想让我帮忙做一个research,在家做一天的远程工作。欣然答应,就这样成为了Monitor的非正式PTA。没有想到的是,在Monitor的工作一干就是一个学期,一共做了7个case,是我投入最多、了解最深入的公司。可惜最终仍然没能有缘,这是后话。

寒假开始是又是一年大规模暑期实习招聘的时候。先后投了McKinsey、BCG、Monitor、RB。

寒假期间就接到McKinsey的邮件,通过了Summer BA的简历筛选,邀请笔试。终于可以和大麦过招了,着实激动了一番。

回北京后就是笔试,McKinsey的效率不是一般的高,我从清华五教走到北大48楼的宿舍,洗了个澡,电话就来了,通知笔试通过,第二天电话面试英语。第二天逃了一节课,跟一个某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外在电话里聊人口迁移对于环境的影响,我才说到第3个point他就打断我说:“I know you have more points, but I think I’ve got what I want, McKinsey people will contact you, good luck.”于是顺利拿到面试通知。

噩梦开始了。

那时的我踌躇满志,想着拿到offer以后就能成为Summer BA,然后暑期好好干,直接转正……没想到梦还没开始就碎了。McKinsey一面,我是第一个面的。第一轮,PEI(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view)非常顺利,但是case卡壳,那是简单的marketing sizing啊!第二轮,面试官一直跟我聊兴趣爱好,先说喜欢的车队再说喜欢的车手,他把case设定为分析F1在中国的发展,都快做完了我才忽然意识到这就是case!面完是早上10点,我一直等到12点,在会议室享用了Domino’s的好吃的pizza,然后被面试官叫出去。他带我进入一个会议室,坐下来,告诉我,机会很有限,虽然我的communication skills是所有candidate当中最好的,但是我的case不够structured,因此希望我再多练练——被拒掉了。

首战失利没有引起我应有的重视。接下来BCG因为我在PTA工作中表现不错,免掉了我的pre-talk,直接进入一面,仍然排在第一个面。一面第一个case,完全失败,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也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第二个case,面官的style非常特殊,完全是引导式的,上一个问题做不出来整个case都没办法进行下去,压力非常大,整个case也做得非常不理想。不出所料,一周之后收到拒信。后来得到insider information,我的rank是“below average”。

没过多久第二次参加Monitor Summer Intern一面,当时想着“去年都过了,今年还怕过不了?”结果还真挂掉了。一面当天三个面官我都认识,公司安排了一个我最不熟悉的面我。Fit interview不错,case我自己感觉也还可以。面完后忐忑中正想总结去年的经验教训以利终面,不想直接收到拒信。问师兄,一天后告诉我——“case第一题的数算错了,其他一切都没问题。”于是头年进入终面的我被挡在了终面外。

噩梦结束,四大咨询中有暑期实习项目的三个全部挂掉,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恐慌。

McKinsey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某天刚结束一个项目,累得半死,正在睡午觉,接到McKinsey的电话,说有一个项目需要part-time帮忙,问我是不是愿意去。我迷糊中答应了,结果让我马上就去……于是起床、洗漱、换衣服,第二次到嘉里中心。Supervisor很nice,也很专注于工作,没寒暄几句就直入正题,帮一个内部项目搜集信息。于是断断续续地在公司和学校两边做事,2个月以后项目截止,也没再派活,我以为事情就到此结束了。

大三下学期是上大学以来最忙的一个学期,不仅不停地投暑期实习、不停地被拒,同时也在几个公司来回做case。昨天整理兼职工作和实习的资料,一看吓一跳,在BCG和Monitor参与过的case居然前前后后有11个之多,其中有8个是在大三下学期中完成的。经常是周一接一个项目,周二又来另外一个公司的一个项目。我照例是个闲不下来的人,照单全收,于是造成疲于奔命的情况,白天去公司做一个项目,晚上回来在宿舍再加5个小时的班做另外一个项目。中微考试之前一周还在同时做两个项目,有3天在宿舍几乎除了睡觉吃饭上洗手间都在电脑前做事,做完直接躺下,早上又接着干,连洗澡和洗漱都省了。当时跟朋友笑称我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践咨询“50/50”工作方法的“咨询师”。好在supervisor对我的工作还算满意,不过我却真要累趴下了。

这期间了解了很多咨询的工作方式,学了不少方法论,再加上很多supervisor细心地、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各种知识,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的skill set也在不断建立。

这个学期中还看见Bain又在招人,激情已经减退了,cover letter也懒得写了,直接平信一张纸的简历寄过去,没想到2周后的一个下午,直接打了一个电话简单问了两个问题就被录取了。后来参与过Bain的一次培训,觉得公司的culture跟自己不是很fit,况且也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就没怎么参与case。不过一个副作用是看起来我好像在所有四大咨询都实习过了……

挂掉几乎所有的暑期实习之后,眼看就要卷铺盖回家了。危难之中,RB给了我机会,暑期实习只有一面,而且很巧的是面试用的case背景是我刚在另外一个公司实习的时候完全了解的,于是顺利地把所有经过改编的产品名称、竞争对手名称等等全部一一“还原”……估计把面试官都搞郁闷了。不出所料拿到了暑期实习的offer,但是我并不高兴,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首先,我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实习,我的简历能够通过所有公司的筛选,我的问题在于过不了case interview;其次,更多的实习并不能提高我的case interview的能力。所以,是做出战略调整的时候了。

某天在地铁上,听着北大05级新生文艺汇演的主题歌《最初的梦想》,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泪流满面——“最初的梦想 / 紧握在手上 / 最想要去的地方 /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我觉得我当时的状态肯定吓坏了旁边的很多人……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次去公司做项目或者下班,我都必听一遍《最初的梦想》,算是让自己奋起直追的一个动力吧。

还有一个跟咨询无关的事情,3月看见Shell在招聘,依据“找实习是凭兴趣,找全职工作则必须海投”的原则,申请了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一面在Shell的国贸办公室里进行,4个问题选1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就是不断地问“Anything else?”希望能想出更多的points。一面后2个多月(汗死……),通知二面,之前有一个准备会,详细讲解了二面的方式和流程。回来以后我在日志上写了一句话:“Would be a shame as a consultant if I do not pass this time.”我实在太有信心了。二面一天以后接到电话,果然通过了,8月到马来西亚参加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

近两年在咨询世界中的蹒跚学步、摸爬滚打带给我的不仅是简历的丰富,更是提高了我的problem solving的能力,Shell的面试让我充分认识到,背景并非那么重要,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能者为王。

暑假开始之前,我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对于case interview,我是杂牌军,有专业背景的人是正规军。大部分成功的人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对于我去年Monitor的侥幸,借用生科大牛同学的话:“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而鸡却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在困境和迷茫中给师兄师姐发邮件请教。得到几个主要意见:第一,要彻底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样的lifestyle;第二,case interview是可以准备的,并且是可以通过准备提高到一个很高层次的;第三,今年就业形势严峻!

大象并非不能跳舞,但是要让大象跳舞则需付出百倍努力。

Pour Your Heart into It

如果将英语的26个字母由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 你的知识(KNOWLEDGE)只能得到:11+14+15+23+12+5+4+7+5=96分

你努力工作(HARDWORK)也只能得到:8+1+18+4+23+15+18+11=98分

而只有你的态度(ATTITUDE)能得到:1+20+20+9+20+21+4+5=100分

——佚名的寓言

考完试,飞回成都忙学校的事情,某天正在开会,接到一个电话,居然是McKinsey。问了问相关情况,然后宣布将在某地办一个简短的周末聚会,帮助一些愿意申请McKinsey全职职位的学生了解公司,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我觉得天上掉馅饼了,居然大麦还能记得我这个没有通过一面的人!

于是7月11日飞回北京,7月12日、13日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体验了一把consultant的lifestyle,与一帮senior的consultant深夜在“大通铺”宽敞的客厅里玩杀人游戏……跟nice的HR聊了很久,谈理想谈职业谈人生,哈哈。两天以后的收获是——获得McKinsey提前面试的机会,9月初面试Business Analyst!我觉得天上又掉了一个馅饼,然后思考了很久,为啥就让我面呢……得出的结论是——想那么多干嘛,掉馅饼就吃呗。

女朋友全家给了我最好的条件,给我提供了一套离RB很近、超级方便的房子,让我整个暑假住在里面。楼下有吃有喝有银行,家里有水有电有网有空调(我对家的要求不高,但是要有网、热水器、电冰箱、微波炉和空调)。搬进临时的家,下定决心要奋斗了。

7月15号开始在RB实习,第一天去,没派活;第二天去,还没派活,去问了问,说让我等着。第三天等不及了,痛下决心,开始把所有跟case interview有关的材料全部翻出来,列了一个清单,开始读。如果要打印出来的话一共3000多页啊……我整个大学也没看那么多东西啊……不过,为了毕业以后不“回家养狗”(老妈原话),只能忍了……

后来某天,老板好象突然发现我没事,开始给我零零碎碎地派活,我也就忙里偷闲地断断续续地读那些材料。8月15号实习结束,一共读了600多页,算是对case interview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实力仍然不足。

歇了两天,8月20号奔赴马来西亚,在兰卡威这个度假胜地参加Shell的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40多位应聘者被分成5+2个小组,为Shell Gourami(虚拟的国家)制定一个5年的商业计划。这下我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首先,东南亚的英语只能听懂大概70%,印度英语只能听懂大概40%,我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听不懂可以请他们重复,但是他们相互说话的时候我总不能说“我没听懂,麻烦你们俩重说一遍”吧……所以我跟同去的HR说:“我觉得我只来了半个人,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其次,我没有任何的专业技术背景,连石油行业的什么upstream和downstream都不懂,刚去的时候一头雾水。刚开始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当然是咨询的方式,breakdown,analyze……),发现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后来也就全乱了。总之那4天很累,很frustrated,觉得自己是除了咨询别的啥都干不了了,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定型了。崭新的A330从KLIA这座我最喜欢的“全球最好”的机场腾空而起。望着KL特有的一地金黄和远处若隐若现的KLCC,我觉得被逼上了绝路。

从马来西亚回来,接到McKinsey通知,9月5日workshop,9月12日面试。接下来的两周是最痛苦的两周,除了准备面试基本就只剩下睡觉、吃饭、上洗手间、洗澡、去买生活必需品了。而且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在想着case,比如吃饭的时候想着估计一下某种餐厅的market size,买农夫山泉的时候想着corporate strategy,就连洗澡用shampoo的时候都在想P&G的product line……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对case的分析当中,买个烧饼都忍不住想跟小摊老板说你这个business可以如何如何改进……正是那时突然理解了McKinsey咨询师与牧羊人那个笑话……

9月5日,McKinsey举办的面试前的workshop。一个mock interview让我突然从心底意识到,我上路了——consultant讲的思路和我脑子里想的几乎丝毫不差。回家以后发现那3000页的材料看不完也没必要看完了,于是拿出纸笔,总结了3页的outline,正如平常考试前那样。这3页outline陪伴我度过了之后所有的面试。正如俗话说的,把厚书读薄了。

9月12日,北大迎新的日子,决战的时刻到了。一面第一轮是在某大PAR的房间里进行的。照例首先是PEI,问在那么多咨询公司里面工作过觉得有哪些差异,然后是case。准备了这么久,第一次真刀真枪实战,犯了一个错误,算数算错了。面官安慰我:“Don’t worry, you are doing fine.”一面第二轮,调整好心态,做得比较顺利。

面完又是吃pizza,我注意到Domino’s换成Papa Jones了。不敢多吃,吃了一个slice,直接导致我下午饿得不行。吃完以后直接被面官叫出去,面色凝重地把我拉到一个小屋里,关上门,说:“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你还是不错的……”我瞬间郁闷了,跟5个月前的话一模一样啊,接下来一定要说“但是呢,机会有限……”结果面试官继续以平静的语调说道:“接下来还会有人面你,以下是给你的feedback,在下面的几轮中要注意……”我狂汗,居然有这么宣布结果的……

等了2个小时,吃了一个Starbucks的水果杯,开始二面。二面第一轮,一大堆数“扑面而来”,占据了我整整2张草稿纸。好在我脑子比较清醒,没有算错。算完了长出了一口气,说:“That was a lot of calculation.”面试官都笑了。二面第二轮,PEI照样没问题,不幸的是case再次卡壳,对于一个数跟面官发生分歧,好不容易才弄明白。后来想起来应该是我们沟通出问题了,我的理解是“earnings per order”,她的理解是“earnings per service”。总之算是完成二面了,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不知道是不是能通过这据说是最难、最考验人的二面。

本来说当天出结果,后来说出不了,那就周一吧,周一又是中秋节……结果回来就收到带有很明确暗示的email——“You did great today.”开心地过了一个周末,周二接到电话:“恭喜你通过了,以下是给你的feedback……”收到4个“Good luck”的邮件,感到温暖,受宠若惊。接着又接到电话,一周后终面,面完决定是否发offer。

我知道还差最后一步,于是再次向师兄师姐求助。好心的师兄感冒了还给我讲了半个小时,师姐更是将当年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email我。McKinsey的几位面官也给我极为有用的feedback。有太多的人在支持我、帮助我,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期间意外接到Shell的offer,是在中国唯一通过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的offer。我告诉妈妈:“不用回家养狗了。”

一周以后的9月26日,再次来到公司,在我面前的还有最后一关——两位PAR的面试。

难以想象这些我曾经仰望的商界领袖就在对面与我“拉家常”——“高中在哪读的啊?”“英语怎么学的?”“成绩怎么样?”“你得的奖学金都是谁设立的啊?”“你觉得咨询行业今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啊?”期间问我为什么不去投行,我反问“您不觉得我这个决定现在看来是无比正确的吗?”于是两人一起开怀大笑。case例行是要做的,不过更随意了,其中一个更是刚开了个头就告诉我“可以了,不用做了。”两个小时后,所有面试结束,被告知会很快出结果。又被告知,如果通不过,18个月以内不可以再申。

我告诉自己,McKinsey毕竟是McKinsey。无论结果如何,我已尽力了。走出嘉里中心,阳光洒在地上。跟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爸妈“面完了,等待结果,我很有信心”。

下午4:09分,电话在我并不期待的时刻响起——“方便说话吗?”“恭喜你拿到offer了”。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平静地道谢,跟家人打电话通报。

后来才发现3:59分老板就发邮件给我了——“You should really enjoy your National Day holiday!”可惜晚了二十分钟才看到。

或许一年是一个轮回,2008年9月26日拿到McKinsey的全职offer,距离2007年9月25日拿到BCG的PTA offer正好一年零一天。

第二天,收到大牛师兄的邮件,没有套话,只有简短的四个字——“继续努力”。我知道,他是最支持我的人。

第三篇:北大毕业生求职信

北大毕业生求职信1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向你致意诚恳的谢意,感谢您百之中抽出时间来查阅我的求职信!

我是北大的一名学生,现在已经二学年毕业。主修。net方向,并致力于成为。net开发工程师。

原本就读于郑州市黄河科技大学普本法学系。因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大学教育的诸多弊病。第二学年放弃大学文凭,专注于软件开发领域学习。于xx年9月开始在北大学习,攻读软件工程师。在学习的那段日子,让我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因此我就更以往无前的学习。一翻努力,终于在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软件工程师证书。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了大学的学历。可是如果让选择的话,我想我是对的。21世纪应该是技术的世纪,不再是学历制胜的时代。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可是什么又是人才呢?

我很抱歉冒昧地给您写了求职信。渴望有机会能进行面试。祝您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张xx

北大毕业生求职信2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向你致意诚恳的谢意,感谢您百之中抽出时间来查阅我的求职信!

我是北大青鸟的一名学生,现在已经二学年毕业。主修.net方向,并致力于成为.net开发工程师。

原本就读于郑州市黄河科技大学普本法学系。因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大学教育的诸多弊病。第二学年放弃大学文凭,专注于软件开发领域学习。于20xx年9月开始在北大学习,攻读软件工程师。在学习的那段日子,让我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因此我就更以往无前的学习。一翻努力,终于在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软件工程师证书。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了大学的学历。可是如果让选择的话,我想我是对的。21世纪应该是技术的世纪,不再是学历制胜的时代。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可是什么又是人才呢?

我很抱歉冒昧地给您写了求职信.渴望有机会能进行面试。祝您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张xx

20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北大的求职故事

发信人: AzureJoy(Windmill), 信区: Job^h[d T2q

标题: *snoopyzzq的求职故事*(转载)*^oDq,h9~

发信站: 日月光华(2004年08月10日16:08:13 星期二)

3、Consulting-Mckinsey, Bain, LEK, MonitorLyN']+A0uL)t j

由于今年投资银行业不景气,尽管我有高盛的实习经历,但我对今年的投行的headcount都不自信,所以我咨询公司也下了一番功夫,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今年咨询公司情况很好,各大咨询公司纷纷扩招,从北京目前的形势来看,Mckinsey招了5个,BCG也是5个,Atkearney招了8个,Monitor招了3个,Bain,LEK最后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从上面的数字可以发现跟去年consulting一片凄凉的景象相比,今年的咨询真是百花齐放,不知道明年师弟师妹们会不会赶上这么好的年景,下面一个一个的谈谈我面consulting firm的感受。

1.Mckinsey

Mckinsey我在美国就联系好了面试时间,他们的schedule比较紧,因为公司需要在圣诞之前做完campus recruiting,所以我的面试被安排在了回国之后第二天,因为旅途的疲惫,和时间的紧迫(我回国的第一天面试Bain),以及我个人准备的不充分,我面Mckinsey状态十分不好,很可惜没能跟北京的candidates一起进入Final round,面Mckinsey我做过两个Case,第一个是一个世界上很大的canned soup manufacturer想进入中国,应该如何考虑?这是一个大case,中间还夹杂着market size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公司没有进中国大陆市场,但是在台,港都已经有所涉及而且销售不错,云云。第二个case是估计中国2003年会销售多少新手机?都说咨询公司喜欢聪明的人,这一点都没错,可是我觉得大家经过高考走进北大清华,智商都很不错,因此只要好好准备熟悉了case interview的过程,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大学学生来讲,最麻烦的就是我们对很多行业都非常非常陌生,因此这类问题就不太容易对付了,比如,MK问过韩国的发电机制造商进入中国市场的case。

2.LEK

LEK我面过两轮,一轮phone interview和一轮case interview, 很奇怪的是他们采用电话来做case,这个让我极其不适应,所以面的可想而知了,phone interview很简单,就是回答几个general的问题,只要口语过关都没有问题。case我遇到的是一家关于fitness club or gym的案例,说某某大型健身中心要在北京开一个new branch,什么时候能达到break-even point? 这个case不难,但我自己做得不好,究其原因我觉得是自己对于电话做case把握得不好,而且跟面试官不能形成interactive discussion,这一点使得自己的分析有些捉襟见肘。

3.Monitors#ZGhn

很多同学对Monitor很陌生,这也不奇怪,因为Monitor2001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业务发展得很好,其实monitor在世界范围来看是一家非常好的咨询公司,排名也很高,能进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在Monitor的面试一共见了5个面试官,做了一个case,关于gold-mining的。Monitor跟其他的consulting firm不太一样,它的case更少,公司更加看重你个人的性格和举止是否professional,同时也要求candidates具有很好的maturity。这家公司给人的感觉人性化的,我当时跟面试官谈的也很愉快,但是非常可惜又一次跟offer擦肩而过。Monitor给我打了3个电话安慰我并且鼓励我继续努力,所以尽管没有拿到这家公司的offer,我对它的印象是很不错的。Monitor是我最后一个面试的公司,也是仅有的2家给我有用的feedback的公司。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可以供大家注意:

X“OV]z+N+|

第一,无论是面试还是dinner,(monitor当时在final面完之后邀请了很多candidates吃饭,)都要表现自己的maturity,不要失态,因为每个细节面试官都会看的很清楚;

第二,谈吐很重要,要注意分寸,尤其在case interview的时候,注意自己是否cover所有的points, 是否可以对case 涉及的行业做一个big-picture的分析,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增加你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分,p[7VQC2Kl

!x!NOemT e)_ X

第三,在case中,不要主观臆断,要勇于提问,consultant的工作经常都需要去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时候问题提的是否有水平就很能体现candidates的素质了。p s,y,Mb

dBt*Qm5^dB ct

4.Bain|Q1MAo

Bain是我回国面试的第一家公司,Bain的招聘流程很紧凑,我回国后的第一天,也就是周一早上面第一轮,面了两个面试官,做了4个case,然后下午通知我周三下午面第二轮,周三下午我面完Bain的第二轮的时候,晚上去Morgan Stanley面final,在MS的office等候的时候接到Bain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早上(周四)去面最后一轮面试,整个面试过程持续4天,我一共做了6个case,见了四个面试官,尽管到目前为止我还在等待Bain的消息,大概还要1、2个星期,坦率的说Bain的consultant非常优秀而且人都很nice。所遇到的6个case分别为,第一轮四个,第二轮、第三轮各一个。第一轮主要都是在用market size来考察candidates的problem-solving的能力,比如,中国一年消费多少根香烟?如何计算外资香烟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中国手机市场的market size?北京有多少个gas station(加油站)?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遇到的case就更加随意了,比如,外资pc manufacturer想要进军中国市场,该如何考虑?xxx FMCG生产商要launch一款新的牙膏,如何具体考虑这个问题?(中间夹杂中国一年消费多少牙膏的market size问题)。个人感觉面试Bain运气不错,面的比较顺利,Bain是我仅有的两家完完整整面试到最后一轮的咨询公司,遇到的人都很和善,没有被push和challenge的感觉,觉得Bain和MCK,BCG一样非常看中case performance,所以说case一定要做的好才会有希望,经历过不同公司的case interview,我想大家都能够熟能生巧了。Consulting我的面试过程基本上介绍完了,总结一下,各家公司风格迥异,所以说基本上没有人会同时适合MCK, BCG, Bain,Monitor, 对于应聘者来说关键是通过面试去了解不同公司的人和文化,看看自己究竟更加适合哪一家公司,我面完Monitor之后得到的feedback说我更加适合去Mckinsey,可是Mck我面了一轮就failed了,真的很郁闷。应该说作为本科生来讲,没有必要去讨论是不是研究生就比本科生有优势进consulting,因为作为个体的你,你更应该看看你是不是读研之后能力就会达到consulting的要求;我认识很多非常出色的本科生,北京上海都有,本科就进了Mckinsey, BCG;那些进consulting的研究生很多也是其本科的时候实力就已经达到了进consulting的要求,读研当然给了他们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机会。-pj R”s2W4q&iPaiF4、Investment banking – Morgan Stanley, Deutsche Bank, UBS Warburg很多人都说我应该从事投资银行业,做一个banker,我自己对于investment banking和consulting倒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偏好。不过,这两个行业作为职业起点将来的发展截然不同,能有机会在高盛实习,让我亲身经历了投资银行业务,想来觉得很幸运。投资银行一般分为IBD(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 [or department],投资银行部),equity research, fixed income, debt,等等,我自己对IBD最感兴趣,所以投的每家投行都是IBD为第一志愿。今年来学校招人的投资银行很少(国外的投行),就只有MS,DB, UBS三家,所以机会少得多,我投了简历之后三家银行都给了

我面试,MS面完了Final, DB我面了四轮,UBS给了我offer,基本情况是这样。另外,这三家招聘的职位也有所不同,MS招的是research analyst, 是专门为大陆学生设计的program,职位比analyst低一个level;DB招的是analyst,今年有三个部门招人,Global Corporate Finance(GCF), Global Market(GM), Global Equities, 我认识的一个清华的金融本本拿到了GM的offer,去做trader;UBS我报的也是Corporate Finance(有的公司用corporate finance,其实就是IBD的意思)。

+R/n+P6CAW(A

1.Morgan StanleyiJ'w}4{&s

Morgan Stanley在我申请summer analyst的时候拒了我,所以当我申请的时候还有些惴惴不安,怕自己当时的表现会影响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看法,但是后来跟在MS工作的朋友聊天,她的话解除了我的顾虑,因此我还是满怀信心的投了简历。在美国就接到了MS的phone interview,当时根据电话号码判断是从纽约打过来的,跟一个很shy的面试官聊天,聊得十分愉快,因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就接到了interview的通知,是MS澳大利亚的HR电话通知的。这当中还有个插曲,HR后来给我的email中说,因为我在美国,所以安排我下个星期作video conference, 可是受到他email的那个星期刚好是我在美国的最后一个星期,因此,我不可能在美国作video conference,于是打电话到澳大利亚,hr说回国之后再安排,于是也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面试完Bain之后,急匆匆的跑到MS office的情况。MS的面试我没有遇到什么专业的问题,这让我很意外,自己会计的强项也发挥不出来,后来听别人说其实research analyst需要从事相当多的translation的工作,不问专业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关于MS我个人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今年跟我申请实习的时候一样,北京的最后一轮面试分两天,北大一天,清华一天,据说加在一起有30多个candidates,而只要一个,所以竞争很激烈,问过好几个参加完最后一轮面试的同学,他们都感觉十分不错。而且我个人很看好的几个candidates,也都没有拿到最后的offer,很奇怪。

2.Deutsche Bank

DB是十月份来北大做招聘会的,也是我申请的重中之重,因为早在我上新东方的TOEFL班的时候,就听说这家投行有多牛,当然后来实习的时候对这家投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DB也是online application,当时在美国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死活也不能完成正常的申请,只好打电话给DB HK Office求助,HR很热情,直接打电话到Menlo的computer lab实时指导我一步一步的操作,我感激涕零。完成申请的三四个星期之后接到了第一轮的电话面试,好家伙,完全不像摩根那种攀谈似的的面试,明显多了很多专业问题,还好面试官非常慈祥,问我的都是一些会计问题,什么Minority Interest该在哪张financial statement去找,还问了诸如IRR等问题,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我面完没多久,eltonsky就接到电话了,大家可能早已在他的大作《都是暴人》(其实一班人马中就觉得他比较暴,不知为何这厮取名为都是暴人)中看到他的详细记述了。关于我的电话面试还有一点插曲,在我填完在线申请的不久,从BBS上得知北京这边就已经开始面试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超级郁闷,心里颇不宁静,自己在高盛实习的经历居然没有拿到面试资格,着实应该好好总结。后来才知道北京这边面试的都是Global Market这个部门,而不是我申请的Global Corporate Finance。北京上海一共七八个人进入香港的最后一轮面试,Global Market的最后一轮是整个亚洲区统一的选拔,最后这些人中,只有一个清华的本本拿到了offer,后来偶然间认得此人,并成为铁哥们。还有一件小事,面试官给我打电话要做面试,却没有找到我,然后给我留了voice mail,是一个英文非常好的gentleman,但从其说话语气就能看出来是一个比较tough的banker。他叫我给他打回去,我当然只好打回去,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他说不方便讲话,因为正在开会,叫我等他电话,当时是美国西部时间凌晨一点,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漫长的等

待,结果等到第二天早上也没有等到,由于时差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也在投行作过,我知道有的会议会开的很长,而明明banker叫我等电话,我再贸然打回去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我就只好彻夜未眠,等到早上六点,实在撑不住了,倒头便睡,结果第二天早上的English Composition的quiz也错过了。第二天晚上,我又打给面试官,不巧又碰到他在开会,当时我郁闷的不行了,因为几个小时之后就要去Las Vegas了,如果当天不能做面试,就要等到三天之后了,所以我电话中就跟面试官讲明了紧迫性,gentleman还很nice,告诉我两个小时以后会给我电话,结果就是我在去Las Vegas之前的两个小时结束了我DB的第一轮面试,可是没完,面试官给我留了一个homework,一道复杂的合并报表问题,我从Vegas回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星期后,我接到香港的电话,通知我第一轮面试,当然eltonsky也顺利进入面试,DB实是一个考虑非常周到的公司,知道我们在美国,所以安排了Video Conference, 我可从来没有做过可视电话面试,管不了那么多,于是恶补了一点点会计术语就去了,因为来美国几个月原来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很多。面完感觉第二个面试官非常喜欢我,而第一个就是给我做电话面试的gentleman, 果真是比较tough, 问了我一大堆会计和金融的问题,搞得我晕的不得了,还有管理层收购这种我只懂得皮毛的问题。面完之后我跟eltonsky就感觉极其不爽。大概两周后我们就回到了中国,不过之前就接到了成功进入下一轮面试的通知,我跟eltonsky同时接到,高兴之余,也确实觉得进入这家投行的机会不大。回国之后,我记得十分清楚,是12月18日,我们回国的第三天,我和eltonsky去DB北京office作了第二轮面试,见一个Director,很nice的一个人,问我的问题都是很general的。面试后没多久,我接到香港的电话通知我进入所谓的最后一轮面试,北京一共剩下三个人,另外两个,一个是清华的金融硕士,另一个是CCER的MBA,当时香港的HR还鼓励说我是Corporate Finance部门这几年进入最后一轮面试的第一个本科生,让我继续努力,争取拿到那唯一的一个offer。这轮的面试官是北京的首席代表,一个和蔼可亲的女士,可惜这一轮我没有通过,HR给我的反馈是说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确实,从大三下学期到找工作,没有多少时间是在看专业知识,难怪我的基础有些薄弱,不过外加上我的对手一个是金融硕士,一个是MBA,金融知识都比我强,所以自然就败下阵来。最后这个MBA拿到了offer。总结一下,我个人觉得DB的申请过程中有下面几个特点,B+d+J2p o+u)E/d j$tX

第一,公司比较看重candidates的专业背景,这确实让我很意外,因为我也面过不少投行了,在entry level上这么强调专业知识的竟然只有DB;

ke:N s"G!s

第二,DB的招聘有些乱,譬如之前的面试安排,以及后来通知我最后一轮面试,但其实却不是最后一轮;[M5V#`W

第三,DB的HR很nice,是我面试这么多公司中唯一的每一轮面试下来都给我相应反馈的公司。i3zv&BB3ujpzUBS Warburg瑞银华宝 – UBS Warburg,是一家我很不熟悉的投行,以前听许国庆讲座的时候,他提欧美投行的时候提到过,但具体这家投行的特点以及在中国的状况完全不了解。因为UBS的招聘会是12月9日,而我们12月15日就到中国,所以就没有在美国作特殊的准备,凭我的经验,回来申请完全来得及。UBS也是分不同部门进行招聘的,我申请的是corporate finance也就是美国投行经常讲的IBD(投资银行部)。从开始申请到最后拿到offer,我经历了一轮面试,和一天的Assessment Center(A C)。中国区UBS是选择A C作为最后一轮考核的唯一一家投行,A C对体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因为脑细胞要不停的高强度运转十个小时,确实比较辛苦,当时面完之后感觉非常累,至于A C的内容,本着为公司负责的态度,不便披露。在整个申请过程中,UBS给我的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R$Lb bk

第一,公司效率非常高,从A C到最后通知offer仅仅三四天,而且从A C本身的程序来看,也非常的有效率,因为A C的各个部分安排的非常紧凑,而且每一部分都要求candidates敏捷的反应速度;E1p:N-c-rJ;fjK ZO

第二,UBS考核candidates的素质非常全面,之所以选择A C而不是简单的face-to-face interview 作为最后一轮,公司要求candidates素质的全面性可见一斑。

投行的面试基本讲完了,如以前一样,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个人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BI:[ H {Z+gV

第一,世界上大的投行正逐渐走进中国,目前在招人战略上,很多投行仍然限于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几所学校,这是由投行本来就非常有限的headcounts决定的。

E8o&r9cTp/Mu

第二,因为名额极其有限,所以获得面试资格就十分关键,有很多同学实力不错,但是因为自己的简历不够shining,无法获得投行的青睐,非常可惜。现在大的投行基本上都来北大清华等学校招聘暑期实习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一方面可以获得机会留在投行,另一方面为以后真正的求职打下非常不错的基础。当然,实习的名额也非常少,因此我建议大家多参加一些公司的实习,最好是国际上声誉非常好的公司,此外,参加一些对外交流能增加自己的国际背景,投行比较喜欢这种多元的背景。

6p;kUu E.FQ%H

第三,适当的接触会计金融等专业知识对申请投行非常有帮助,面试中难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一些基础会使你的面试增色不少。)T5b] r6nQTR(i

第四,英文功底要好,尤其口语,因为欧美投行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文非常能打动你的面试官。Mp.T@x0U|7B7}

四、尘埃落定upz:sK C:O#q

中国文化讲究善始善终,既然有了比较好的开端就要坚持下去,那么讲了这么多,也是善终的时候了。先报告一下找工作的结果,申请了大概八九家公司,大家从以前的文章中应该也发现了,我最后拿到的是Bain, UBS, DTT(Tax & Business Advisory),拿到这几家公司与运气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优秀的人才真得太多了,尤其在面试一些顶级公司像Mckinsey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所以我很后悔在北大的前三年没有好好利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地球的自转仍然依旧,太阳的东升西落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依然一天一天向前。其实,找工作的过程真的很锻炼人的意志,我自己也经历了无数个伤心和痛苦,每一次面试后的期待和梦想,每一次电话被拒的悲剧,每一次接到offer的狂喜,每一次心灵的悸动,都令我不断的勇往直前,记得那个时候bbs上一次次看到我被拒了、今天你被拒了吗、这样的文章,尸横遍野,深知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孤军奋战是非常痛苦和无奈的,想想我们自己的团队,从在美国的几个月里的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到现在大家的阶段性成果,我真正体会到了那句“一份开心两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开心,一份痛苦两人分享每个人只有半份”的深刻含义。记得有位师兄在竞选系学生会主席的时候说,“我的理想是希望光华能成为新时代的黄埔军校”,这话自然口号的味道比较浓,但是细想也不无道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说到这里,我的求职故事也该告一段落了,以后的日子还

很长,再次面临这样挑战的时候希望我会更加自信。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只想让后来人少走一些弯路,希望从我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对你们有意义的经验或教训,这样,我也满足了。最后,送给大家一句Forbes(福布斯)说过话,与大家共勉,祝福你们成功!hjr `$HG4?x2G His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st notable winners usually encountered heartbreaking obstacles before they triumphed.They finally won because they refused to be discouraged by their defeat.Disappointments acted as a challenge.Don't let difficulties discourage you.----Forbes

第五篇:北大女硕士讲述求职经历

北大女硕士讲述求职经历:拼外形拼背景

有人因父母职业被改岗位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正为了就业而焦头烂额四处奔走。都说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以我和周围同学的经历来看,2014年的就业情况恐怕比2013年还难。照理说,我们也“系出名门”——北大的,学历也不低——都是研究生,可这几个月下来,每个人在求职的道路上都走得跌跌撞撞,不断碰壁。

现在,我把自己的求职经历和感悟写了下来,与更多的学弟、学妹分享。我这么做,既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要抒发愤怒,只是想提醒学弟、学妹们:就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是残酷的,要想打赢这场战争,你只能不断全面升级自己的内外装备,把自己锻造得无比之强大,你必须对自己“狠”一点。

“我竟然连某公司的简历关都没过,伤不起!”

“你收到某公司的复试通知了吗?有啊,好吧这是我第三次止步群面。”

“又是拒信,哎,第五个终面又挂了。”

以上就是近几个月里,北京大学[微博]万柳公寓二区——北大法学院法律硕士的宿舍区的电梯、走廊、水房里最频繁的话题——网申、简历关、笔试、群面、复试、终试„„

从去年的10月初到现在,我们260多号人里,除了一心只考公务员[微博]的同学外,大家都奔波在“找工作”的世界里。最开始,我们直接一身正装出门,像卖保险的业务员般成群走在去面试的路上,半个月后,正装外披上了呢子外套,而现在则是羽绒服了。

焦虑、迷茫似乎笼罩了我们学生生涯最后的秋冬,或许这又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

对于所有的企业,求职的第一步都是简历关,有些单位接收简历需要网申,登陆他们的网站录入信息: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实习经历、学生会工作、职业证书、技能特长„„我在两个月共完成了40多次网申,平均每次用时两小时。网申是件劳心劳力的苦差事,为了提高成功率,每一次网申都需要开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就不同的单位、岗位把自己写得更适合他们。如合理排列实习经历、校内职务,在事实允许的范围内巧妙地描述经历,做到详略得当,让用人单位认为你是个熟手。煞费苦心后,还必须做好可能过不了简历关、白忙一场的心理准备。

我“牺牲”在简历关上的概率不到20%,算是成功率非常高的,被同学们赋予了“网申小达人”称号,而隔壁房间与我同专业的欢欢(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俩本科都是出自京内985院校,她学习成绩比我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也比我拿得多。总之,读研[微博]的两年里,她是我心目中学霸的代名词和学习的楷模。我一度认为她会轻松找到一份非常棒的工作,直到最近,在大家奔波于各种笔试、面试的时候,欢欢手里的机会却很少。

原因,或许就在于外形了吧。欢欢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我平时虽然也不爱打扮,却找了家靠谱的影楼拍了张漂亮的证件照,将清新自信的形象留在了简历上。这个推测常在面试时见到的小伙伴们身上得到证实,尤其是招聘人数较少、关卡较少的企业,每次见到的都是漂亮女生或者个高帅气的男生。据我的闺蜜小洁说,每次去银行面试,她能见到的其他女生里就没有165cm以下的。当然小洁也有着我羡慕的168cm的身高。

一次我去某国企面试,等候HR总监提问的过程中,大家与安排应聘人员进场的年轻HR聊了起来。当被问起相貌是否会影响求职结果的时候,她说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公司不会仅仅因为你漂亮而录取你,但如果是一些需要代表公司对外交流的岗位,长得太不好看,在及格线以下的求职者,也是有可能因此遭到拒绝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看似公平的校园招聘仍是要拼爹的。

上周,我参加了某著名房地产企业招聘。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家企业,我很了解它,也做了充分的准备。HR总监是个知性而干练的中年女士。前几个问题我回答得很顺利,面试官似乎也显得很满意。

接下来,她问我在媒体方面有哪些社会资源?习惯了一切拼能力的我,认为她在考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是我提起了自己在某著名媒体的实习经历,以及担任校内职务时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与老师。我自信地说,待人真诚热心的我也得到了媒体老师们的很多帮助,而面试官的反应却很冷淡。就这样,我将自己最重磅的资源——在当地都市报和电视台担任重要职务的叔叔和姑姑漏掉了,结果当然是我没有得到这个与媒体相关的职务。

最后HR总监问我父母的职业,我说妈妈是高中老师、爸爸是工程师。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显得非常诧异:“你爸爸不是做管理的吗?”原来复试时HR问的是我父母的单位和职务,我爸爸既是工程师,又是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所以问职务和职业会有不同的答案。

与我同专业的小雯,甚至因为父母的职业被改了岗位。学法律的她本想做法务工作,而当HR总监得知她的父母都是当地公务员时,便与她商量是否愿意接受另一个工作岗位,这个岗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

我的闺蜜小洁是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学霸”,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北大,教育经历可算完美,却接连遭遇了5次终面均以失败告终的惨烈结局。她的目标并不是北上广而是老家所在的省城——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大城市了。几乎每一次回去面试,她都遭遇了面试官对家庭资源的考量。她来自一个很普通的教师家庭,资源有限,于是无奈地接连败给了“拼爹”战役。

小洁的家乡经济比较发达,也十分重视教育。她说,家庭背景雄厚的竞争对手与自己在教育背景以及学业能力上的差距并不是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在用人单位看来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他们当然愿意招一个家庭背景更好的毕业生。现在的家长[微博]都很重视教育,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读书好的更多。你能考北大,人家也能考上中央财经大学[微博]或者对外经贸大学;你是北大的第一名,人家没准也能拿个北大第十名。

对于拼爹战、关系战,我虽然早有耳闻却并不在意,因为我相信企业一定是需要有真才实学之人的——关系户可直接招,不需要如此复杂的程序。

或许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吧,到了最后,都很优秀的人摆在他们面前使他们难以抉择,挑挑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对企业或许更实用吧。

(原标题:求职折腾记:拼外形 拼背景)

下载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大毕业生卖米粉

    90后北大毕业生创业卖米粉听说过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吧。那听说过卖米粉的吗? 一个黑框眼镜,一条粗链子,一看图片给人印象似流氓的,竟是北大法学硕士生。 在短短三个......

    北大毕业生网络-岗位

    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2006年校园招聘(2005-10-16)[123] 天津市邮政局2006年员工招聘(2005-10-16)[106] 华夏拍卖有限公司 招聘2005届毕业生(2005-10-16)[194] 当代集团招......

    北大法学院毕业生致辞

    朱苏力: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致辞 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你们就要走出校园了,有些话老师该说不说,那就是失职。因......

    卖猪肉北大毕业生

    卖猪肉北大毕业生: 现在高考日渐进入拼爹时代 从“北大才子”到“街头猪肉佬”,陆步轩讲述高考那些事儿——60后北大才子 1985年,因为高考,19岁的农村娃陆步轩考入中国最高学府......

    北大法律系毕业生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我对法律行业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希望暑假期间可以在贵公司进行专业实习,相信以我的专业知......

    毕业生求职经历

    石家庄求职经历2012年03月 求职经历 人生或许从出生就已开始,然而我却认为人生只有踏上社会才算真正的开始,因而,我人生或许从出生就已开始,然而我却认为人生只能踏上社会才算真......

    毕业生求职技巧

    毕业生求职技巧 一、求职材料的准备 (一)找准定位。定位是一份简历的支点。定位不准确,缺乏对自己和自己所期望职位的真正认识,反映在简历上,就是什么都可干却什么都不突出。 (二)......

    毕业生求职简历

    个人简历 一、个人资料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未婚 毕业院校: 学历:本科 申请职位: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机) (座机) 邮编: 民族: 籍贯: 身心素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