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

时间:2019-05-15 08:1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

第一篇: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

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

5月31日至6月1日,由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和广东省口腔医院联合主办的国际牙周病学会(IPA)第十四届双年学术大会在深圳召开。会议期间,口腔医学院2012级牙周粘膜科硕士研究生雍翔智同学应大会金牌赞助商福科斯公司邀请,担任了牙周新技术PAD(光动力抗感染)和Sylc生物活性玻璃应用推广会的英文现场翻译,并获得与会代表的好评。

IPA会议是牙周病领域国际性的高级别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可预测的牙周和种植治疗——科学的方法”,来自香港、美国、英国、巴西、丹麦、瑞士、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13名国际著名学者进行了学术演讲。

国际牙周病学会(IAP)成立于1985年,一直促进牙周病学专业人士的知识提升以及合作交流.包括 1@透过个人层面,和地区及国际性的牙周病学组织,研究团队以及卫生机构联手促进国际合作.2@确保牙周病专业在医学及牙医学界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3@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课程的简历和统筹提供建议,尤其是在资源有限国家和地区.4@通过推动世界各国人士加强交流上诉一题以促进全球牙周健康.我院郝茹副院长精彩演讲为底下听众展现了对于畸形牙、色素牙的最新诊疗方式及操作规范,运用新技术美牙效果显著的病例。让人不得不感叹现在美容牙科在诊疗技上的飞速发展以及其可以称得上神奇的效果。来自德国的BEGO也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牙科产品,这三大著名牙科材料及设备生产巨头均授牌“北京维尔口腔医院”作为中国指定的临床试验基地,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同时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实现高频率、高密度的“技术交流畅通360天。”

第二篇:第四十届校学生会成立大会简报

保亭中学第十四届学生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2013年9月23日下午4时30分,保亭中学第十四届学生会成立大会在综合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保亭中学党组成员王生校长、保亭中学党组成员叶绍宁主任、政教处曾志忠副主任、保亭中学校团委书记赵克念老师、保亭中学第十三届学生会主席罗源龙、张宝亮同学、第十四届学生会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第十四届组织部部长罗珊同学主持,德育处张俊华主任为学生会成立大会致贺词,他对新一届学生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学生会接下来的工作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学生会主席郑世茹同学发表任职演说。她表示新一届学生会将在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组织、带领新一届学生会为南仓中学的发展增添一股新生的力量。她带领学生会全体成员庄严宣誓:坚决执行学生会决议,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工作制度,维护校规校纪,倡导文明新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锻炼、自我成长,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全体同学,为了“绿色人生”而努力奋斗!”

1、主持人宣布成立大会开始。

2、主持人宣布出席会议的嘉宾。

3、全体起立,奏国歌。

4、有请校团委书记赵克念老师宣读第十四届学生会部员名单。

5、有请第十四届学生会主席胡海晶同学做就职演说。

6、有请保亭中学党组成员王生校长发表重要讲话。

7、最后有请校领导和学生会主席为学生会新成员佩戴会徽

8、会议圆满结束。

会上,辽宁大学团委副书记赖博熙详细介绍了辽宁大学团委组织及学生会情况,并介绍了第四十届学生会各部门部长及各中心副主任。随后,各部门部长、各中心副主任先后上台做了简短发言,并介绍了各自部门的副部长。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各部门成员激情洋溢,气氛十分融洽。

辽宁大学团委副书记刘畅首先上台讲话,主要强调了四点精神:

一、重视学习理论知识;

二、关注社会;

三、养成“多做事,少说话”的工作作风;

四、重视工作纪律。刘书记说:“我今天讲话的关键字为‘学习’,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重视学习理论知识。无论各位同学以后达到什么高度,希望你们将学习摆在第一位,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随后,团委副书记滕光上台讲话。滕书记在发言中感谢了团委各领导、老师对学生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并肯定了辽宁大学学生会工作取得的光辉成果,对第四十届学生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期望。

滕书记讲话完毕后,辽宁大学第四十届学生会主席张帅上台讲话。张帅主席说:“辽宁大学学生会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学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在各学院学生会的大力支持下,谨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时代要求,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展开工作。”在讲话的最后,张帅主席对全体学生会成员提出了“乐观积极、坚持不懈、海纳百川、团结合作”的十六字希望。

最后,由团委赖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为学生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赖书记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重视组织建设。作为学生会的一员,首先要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其次要重视管理,学生工作中同学们要做到由认识到认同。第二、重视自身发展。作为一名学生会工作成员,要时刻有优越感、责任感、紧迫感。第三、学会处理各种关系。作为学生会工作成员,首先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关系,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其次,要明确“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精神,处理好平时与关键时刻的关系。最后要处理好校学生会与院学生会的关系。赖书记说:“作为校学生会的一员,想为自己学院争光、重视自己学院利益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在工作中绝对不允许不遵守工作纪律。”在讲话的最后,赖书记期望辽宁大学第四十届学生会能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今后的工作中相互合作,创造学生会辉煌的明天。

辽宁大学第四十届学生会必将在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相互协调下、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以“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为激励,努力工作,拼搏进取,团结一致,为辽宁大学的辉煌明天贡献全部青春力量!

第三篇:0Iimik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

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就地震、气象、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注重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相关部委领导,科研院所、相关大型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部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全国学会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有关人员,中国科协领导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等近600人应邀出席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在2008中国科协年会上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在年会开幕式上,邀请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做了特邀大会报告。

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应急对策”,围绕气象、地震、地质、电力、铁道、生态、医疗、建筑、通信、农林等12个专题组织学术报告和征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讨,内容涉及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灾害气象应急处臵、防灾减灾与卫星应用、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汶川特大地震与卫生防疫、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反思、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等。这次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多学科交叉交流的方式,由20个专业领域与灾害相关的全国学会联合举办,论坛共收录论文173篇,参加代表230余人,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24位专家在两个论坛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28位科技人员做了论坛交流,2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分

析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客观探讨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上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举办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为展示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以及感人事迹,彰显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使命、责任、奉献——2008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专题摄影展览。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以及各新闻媒体、图片社、个人摄影师、图片网站等渠道,共征集摄影作品1793幅。经过全国学会初评、摄影界和科技界专家评审,共推荐128幅作品入选。主要展出反映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照片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反映灾害情况并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图片。

(四)组织协调全国学会,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1.组织召开有关全国学会抗震救灾动员会议。5月16日,紧急召开全国学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动员会议。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家全国学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传达了王兆国同志对科协系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全国学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科学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有关学会汇报了学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并就科协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进行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情况电话普查。5月1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指示,对191个全国学会在抗震救灾中的捐助情况进行了

电话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国学会捐款捐物基本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专门就全国学会员工及家属在地震灾区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以学会学术部的名义表示了慰问。

3.建立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每日一报制度。选择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明确一个联系人,每天向中国科协报送学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全国学会关于抗震救灾活动有事即报。所有信息每日汇总后报送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共报送全国学会信息72条,抗震快报刊载24条。

4.发挥学会智力优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1)组织全国学会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与抗震救灾 ——161个全国学会分别以倡议书、公开信、群发短信、转发文件、网上通知等形式,号召会员积极行动,利用专长,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45万元。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挂靠单位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计约48.6万元(个人通过社区、银行和网络等形式的捐款除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向灾区捐助价值为360万元的药品;中华中医药学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骨伤药品;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向灾区捐助2000箱方便面和幼儿奶粉;中国康复医学会募集了价值20万元的境外康复设备。

——搜集一线救灾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中华医学会把一线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如:灾区急需小儿骨科医生、消杀药品等,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国铁道学会与四川省铁道学会建立了每日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并上报铁道部。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中华

医学会以学会名义派出3位专家赴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心理学会配合科技部、团中央和重庆市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配合卫生部和团中央派出25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推荐4位专家配合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工作组在地震当晚就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指导和检测;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建设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房屋勘测;中国感光学会配合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专家配合建设部开展规划和节能重建工作;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近期将举办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培训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9位专家并在近期将针对灾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重建工作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建设部制定、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

——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科普宣传。参加科技周的全国学会都增加了地震方面的展示、讲座、资料发放等内容,并配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充实科普资源包中的地震科普内容。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制一批针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心理科普宣传材料,并对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中国地震学会通过教育部将地震科普宣传册发放到中小学校。中国农学会寄送4万份《农村致富新技术(抗震救灾专辑)》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等受灾较重的省份,指导帮助灾后重建工作。与地震、心理、防疫相关的学会还积极推荐专家还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普宣传。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印了《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2000套捐赠给四川省医学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促进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

——及时稳妥处理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团体的慰问函电。中华

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个全国学会分别收到了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组织的慰问函,学会都及时进行了回复。

(2)及时协调全国学会的抗震救灾活动

反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殇专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专家组团赴灾区服务的请战,积极协助各有关学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动员卫生防疫、心理卫生、农林牧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组织7个全国学会推荐共14名专家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直播节目,以科学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稳定公众情绪;协助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与抗震救灾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

我部始终与四川省科协学会学术部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了解掌握的相关信息提交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和相关学会,提供参考。

我部17位同志都参加了为灾区捐款活动,在外地扶贫、下基层锻炼和正在出差的同志还委托部里同志代为垫付捐款;7位党员领导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捐款总额17600元。

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8年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为目标,按照“全面总结、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更新学术交流理念、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培育学术活动能力、提高学术活动成效,培育学术活动精品。

(一)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产生良好影响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2006年起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

两年来,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建立了学科发展宝贵的信息资源库,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协的学术建设,在科技界、社会各方面产生积极而广泛影响。项目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增强了学会对学术带头人的凝聚力,显现了学会的学术力,极大推动了学会工作创新巩固了学会的学术地位。

2008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2008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物理学等20个学科2007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中国科协898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编撰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7-2008),由中国科协组织22个相关全国学会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近1800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21卷、600余万字构成的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

2008-2009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中国化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分别承担了30个学科报告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在2008年12月底完成,2009年3月前完成编审出版等工作。

根据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于2008年7月启动了部分学科的学科史研究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地质学学科史、通信技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四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承担。研究时间为2个财政,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

(二)围绕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导向作用增强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2006年推出的学术平台,旨在充分

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提供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学术沙龙的三倡导(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四没有(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领导,没有框框);五突出(主题新颖性、人员专业性、形式发散性、学科交叉性和成果科学性)、六自主(沙龙的议题、议程、会议形式、召开日期、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对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8年共举办灾害链成灾机理、预测方法和防治对策、“冷聚变”争论及其现象与机制的解释、地震和暴雨洪水的震洪链机理和对策研究等10期沙龙,分别由有关全国学会、研究院所承办,参会专家学者300人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沙龙已经逐步成为一项高层次、重质疑、求创新的小型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科技社团新的学术交流特色,推动了学术生态建设,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中国科协简报专门介绍了沙龙的主要经验。

2.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完成

至2008年12月底,论坛共举办30期,涵盖基础科学、交通、能源、材料、机械、生物、环境、医学、物理、电子等多个领域,有50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参与论坛的代表中,一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业绩。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广泛,进行两岸学术交流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日益增多,为扩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将原定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改为2008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

术活动月,由原来的单项活动改为系列活动。2008年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江苏省科协承办,集中在第四季度举行。

3.完成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择优支持工作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继续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及有关地方科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调整了资助方向,围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综合交叉会议、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向,在申报226项(其中A类162项,B类47项,C类17项)基础上,经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择优支持项目144项,总计资助金额为575万元。

4.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如期完成

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要求,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候选群体申请材料60份的基础上,3月18日召开中国科协2008候选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议,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5位院士、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分数理、化学、生命、地球、材料与工程、信息等七组进行了评审。采用申请人现场陈述、评委集体评议、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从候选创新研究群体中择优录取21个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有5个群体获得资助。

(三)加强学术交流基础能力建设

1.召开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于5月26~

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主题为“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研讨会,来自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78篇。会议采取大会报告、辩论质疑、分组研讨等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

2.举办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学术会议的组织理念、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干部的业务能力,于4月25日组织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来自130多个全国学会的分管学术交流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负责学会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的学会干部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部分地方科协学会部干部也主动自愿参加了培训。

3.开展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课题研究。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自主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探讨影响学术交流质量的因素,促进科技社团理论建设,组织上海市科协、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承担了《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基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术会议评价机制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质量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

4.加强了项目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分项目召开了项目总结会,对三年来各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全面系统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如,《中国科协年会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全面规范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及

实施办法。

5.承担学术与学会专委会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写了《学术交流概论》。承办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如,中国科协50周年双十评比、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民间科学家来信处理及研究、编写《中国科协年会工作手册》、科技社团理论文献收集汇编等。

三、积极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8年,期刊出版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努力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科协期刊出版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环境。一年来,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深化、加强项目实质性内容的引导力度、加强期刊出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求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扎实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效

1.组织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项目评审

根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实施办法》,2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2007项目总结验收工作,经过互评和专家评审,评出2008延续项目75项,淘汰率为25%;4月29日,组织开展了2008项目申报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项目陈述、互相评议,以及按照期刊所在学科分布情况,组织各有关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专家对申报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审出支持项目共计101项。A类项目5项,其中延续项目4项;B类项目43项,其中延续项目26项;C类项目53项,其中延续项目45项。

2.认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2008年是科协提出的工作“落实年”,根据学会学术部领导的要求以及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实施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定,在充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总结交流大会,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人及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总结交流大会。

总结交流大会认为,三年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将项目经费的80%直接用于支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通过坚持一手抓宏观引导和指导,一手抓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和能力建设,不仅对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到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三年来,项目设立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等三类项目,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其中2006年106项,资助金额1030万元;2007年110项,资助金额1050万元;2008年资助101项,资助金额1035万元。通过三年的项目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期刊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该报告2007年版收录的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比2006年版的平均被引频次提高179次,而项目期刊平均被引频次提高320次;在总被引频次排名中,有26种项目期刊保持学科排名第一,3种项目排名上升到第一,55种升入学科前三名,71种升入学科前5名。高水平论文刊载比例不断提高,项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开展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项目工作

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了解掌握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搭建国际性科技期刊展示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主要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3月8日至28日组织学术期刊部分编辑就科技期刊网络化传播与创新专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学习和培训。学习团成员一行20人,在英国学学期间接受了英国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英国出版商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专家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们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出版、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开放存取出版、数字出版规范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经营模式、数字版权及其出版法规、期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二是10月底组织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就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商建立和开拓期刊网络平台等内容,赴荷兰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期刊学术发展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

(三)深入做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平台项目工作

1.抓好《2009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根据科技期刊发展需求和实际,2008年主要开展了《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地方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各项研究课题正在抓紧进行中。

2.创新深化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0月16至17日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出版界同仁300余人出席论坛活动。2008

年论坛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届论坛联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二是更加紧密结合科技期刊出版界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本届论坛围绕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议题设立专题分会场。

3.坚持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2008年年初,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建立,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的见面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并显示了两个亮点: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新闻稿写作比较符合新闻宣传的要求;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主动要求参加“见面会”。

截至2008年1月至9月统计,见面会共收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等科技期刊来稿248篇,重点推荐112篇,书面推荐56篇,总计推荐168篇。近30家媒体参与见面会,并积极组织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所推荐论文成果不仅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创性,而且更加贴近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时效性上有所突破。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推荐的《特高压线路覆冰脱落跳跃的动力计算》一文,及时对2008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对电力设施及电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做出反应。该成果通过见面会推介,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报道后,新浪网、中国电力网、中华电力网多家网站转载,及时有效地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举办第六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

该项工作于5月启动,得到了各有关学会和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对主办科技期刊的管理作用和职责,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根据书记处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本届论文评选活动做了深度改革和创新,从2008年起改进了论文评审工作方式,由各全国学会负责组织所主办期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各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为获奖论文报中国科协,并由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全国学会上报的获奖论文进行等级评定。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计划评出学术论文表彰奖500篇,其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300篇。

5.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做好期刊从业人员队伍培训工作 举办全国学会期刊管理人员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改变管理理念,创新办刊思路,提升主办单位的管理能力以及政策水平,促进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健康发展。5月8日,面向学会负责人举办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管理培训班。来自81个全国学会的150余名全国学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以及负责期刊工作的学会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政策法规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分别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管理、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现状和政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环境与对策以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拟于12月举办中国科协主管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并颁发新闻出版总署印制的岗位证书。

6.召开提高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媒体对科技论文引用率以及科技界的正面报道和舆论引导,改善我国科技论文的形象,提高科技论文的影响力。1月2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的要求,组织召开了“提高科技论文

引用率高层研讨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和领导近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就提高论文引用率的方法和途径,影响论文引用率的种种因素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加强媒体与科技界、学术期刊界的沟通与交流,国外新闻媒体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中的成功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7.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开展出版管理工作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全国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性工作。

截止2008月11日,我会主管科技期刊总数为430种。一年来,为我会所属的197家出版单位办理了各项出版业务的审核报批手续,其中审核报批期刊变更主管主办单位、页码、刊期、登记地、主编等登记项目75项、审核报批成立杂志社(有限公司)5项次、办理广告经营报批事项5项,办理出版增刊审核手续104项,办理期刊增值税先征后返审核手续6项,审核报批申请创办新刊6种,审核报批图书出版书号415,图书重大选题3种;审核报批光盘版号2项,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会新刊4种。

认真做好2007期刊核验和审读工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组织我会所属共430种期刊进行核验,其中在京293种期刊参加了集中核验,292种期刊顺利通过核验,通过率为99.6 %。有1种期刊未通过此次年检。外地期刊共137种,有130种期刊经学会学术部审核通过,7种期刊因其它情况未通过。

组织开展了2008审读工作,共审读期刊269种。主要审读内容包括政治质量、学术(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重

点是编校质量审读。从审读的总体情况看,各刊均能做到严把出版导向关,遵守出版工作规章,编校质量较好或很好,未发现政治性错误和失泄密现象,刊登内容基本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该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刊物通过参考上年的《审读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编辑出版工作和编校质量有所提高和进步。

(四)积极为期刊出版单位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期刊出版处的同志自觉主动的学习国家有关出版改革文件精神,耐心解答期刊出版单位提出的各类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协助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期刊广告经营主体资格问题、期刊办理杂志社产权登记问题、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召开了小型专题座谈会,如:召开期刊广告经营专题座谈会、期刊加入国内检索机构专题座谈会等,进一步了解期刊遇到的困惑,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以及民政部等积极反映,争取得到政策上的解决和支持,为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根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年会“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定位,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08年9月17—19日在郑州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科学发展及社会责任”,按照“1+3+X”的框架模式,成功举行了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和专题论坛和其他重要活动,共举办各项活动近400项,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年会基本情况

1.大会开幕式和报告会隆重简朴,营造了良好的科技盛会氛围 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9月1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举行。有3位国家领导人、40余位副省部级以上领导、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0余位两院院士、80余位国外及港澳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出席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的与会人员共10000余人,其中主会场3500人,其余人员分布在3个小会场和5所大学的视频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奖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

开幕式后,分别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围绕“从科技奥运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围绕“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国际化”,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围绕“架桥铺路,造福民生——中国公路桥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围绕“我国的农业问题:现状与前景”作了大会报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让科技之光照耀中原大地”的书面报告。

2.促进学科交叉,打造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设臵了38个分会场,其中,两个国际分会场、两个学术沙龙,共有39个全国学会和有关单位参与了年会的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大批郑州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不同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各分会场会前组织进行了征文,共收录1318篇论文进入年会文集。

3.围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年会科普活动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为服务对象,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主题,开展了330多项以“节能环保”、“崇尚科学生活”、“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科学体验、科技咨询、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院士专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科普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公众达30万人次,在中原大地掀起了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公众学科学、用科学、体验科学的热潮。

4.围绕河南省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专题论坛活动 围绕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如粮食、食品工业、物流产业、激光加工等方面设立10个专题论坛,陆续于9月16日、18日、19日召开。中国科协周光召荣誉主席,韩启德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越等27位院士,周宝中等著名专家70余人和约3500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专题论坛。论坛共作特邀报告38场次,专题报告100余场次;征集论文1214篇,其中773篇入选,编印成11本论文集;院士专家提出建议14项50余条;徐济超、张大卫等11位河南省领导分别出席了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论坛和重要活动。

5.系列配套活动丰富多彩,为年会效应锦上添花

根据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的需要,本届年会还举办了系列配套活动。

——9月18日召开了河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25位院士专家、中国科协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各省辖市代表团团长和19个省直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举办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展及科技成果项目签约活动,举办了3.3万平方米的展览,分别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就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相关科技工作者、企业签订了引智、引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其中,签订了28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智入豫项目和引资入豫项目,合同金额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引智项目聘请院士达59人;

——举办专题论坛。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2008防灾减灾论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论坛、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

(二)本届年会特点

与往年相比,年会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科交叉

为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将年会定位原来的“综合交叉”定位为“学科交叉”。按照综合性、交叉性内容设臵分会场,并按照板块内容集中安排会场,以方便与会科技人员跨学科交流。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臵了一些跨学科、跨行业的专题分会场,如为科技媒体搭建平台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沟通机制研讨会(分34)、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的企业竞争力学术报告会(分36)。根据韩启德主席的指示精神,专门设臵了科学技术人文思考研讨会(分38),以学术沙龙方式举行。

2.强调年会实效

为增强学术交流活动实效,改进了分会场组织模式,把学术前沿交叉问题作为分会场主题,把学术交流的主导权交给科技工作者,把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等形式引进到分会场,加强学术论文审核,并于会后将论文集送国内外主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从学术交流实际效果看,代表到会情况、交流方式、会场气氛等均比以前有较

大改善,学术交流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办会主体从学会干部办会到主流学者办会的转变、学术选题从综合性题目到学科交叉性题目转变、承办单位从重会务和程序到重视学术交流氛围的转变、会议形式从单一的经验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会议效果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

针对影响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论坛研讨题目,提前组织专家分批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河南省党政领导与来豫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各位院士专家分别就河南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物流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发展装备制造业、强化教育发展以及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等发表了真知灼见,提出了非常宝贵和极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科普活动突出了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贴近群众,着眼公众需要。“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报告活动组织严陆光、韦钰等6名两院院士和30名专家教授走进62所大、中学校,通过科普报告、演讲、交流式座谈、互动式培训等多种形式,与7万多名中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了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共选择郑州市区6个社区,有19个单位的100名医学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

3.注重特征

针对近年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5月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大会报告中增加了减灾方面内容,并专门设臵了2008防灾减灾论坛,举办科技工作者抗灾救灾摄影展。其中,2008防灾减灾论坛由来自全国气象、地震、地质、农业、交通等20个学会组织了23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成为年会的一大亮点。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中

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展展出了152幅作品是从28个全国学会、8个省科协及部分新闻媒体及专业摄影师提交的作品1730幅中精选出来的图片,真实记录了2008年中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救灾一线的身影和自强不息、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瞬间。

4.扩大国际开放

借鉴有关国家科技团体举办年会的经验,首次邀请国外科技团体匈牙利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一行6人参会,并请该会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代表国外科技团体致词;邀请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出席年会并参加开幕式颁奖,并在郑州大学召开专场报告会;专门设立了“深水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纳米毒理学与生物安全性评价国际研讨会”两个国际分会场,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参会外宾达40余人,并出版英文论文集,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5.媒体高度关注

本届年会引起媒体空前关注,广泛宣传报道,呈现出“多、高、全、广、新”的特点。“多”,指直接参与年会宣传报道的媒体和记者数量为历届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年会报道的新闻单位有120余家,上会采访记者近500名。“高”,指宣传报道力度和总体宣传效果较预期有所提高。17日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均播发了开幕式消息。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均在重要版面和显著位臵刊发了大会开幕式盛况。截止9月25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宣部6+3科)刊发年会新闻85条,河南省直新闻单位发稿1100余条。“全”,指对年会的所有活动做到了无一遗漏,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宣

传;“广”,指年会的场外宣传做到了广域覆盖式宣传,遍及主要道路和人流密集地区;“新”,指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积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如组织专题新闻发布会3场,在线访谈 4场,并组织了网络科普联盟的120个成员单位网站和28个省、市、自治区科协网站,对年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五、发挥学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举办2008年中部崛起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9个全国学会和中部五省科协协办,于2008年12月10-11日在安徽省举行。论坛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的主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规划,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汇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促进中部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收到应征论文315篇,经审定录用189篇论文入选论文集,设立五个分会场。

(二)《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咨询建议得到肯定 《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温家宝总理批示:“此件很好,可发国办及有关部门参考、研究。”国务院组织相关十个部委就报告中所提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六、推进学会改革创新,培育学会发展能力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推进学会改革创新试点、强化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优化学会外部发展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培育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学会改革发展工作深入开展。

(一)推动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

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2006-2007年设立的两批38个全国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分别进行了中期检查和验收,结果显示,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学会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对于其他全国学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会员管理服务试点项目成效初显

7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学会己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机构或工作岗位,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制度,实现了会员发展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其中,中国化学会的驻地方代表处、中国水产学会的学生会员工作站、中国营养学会的会员之家制度对于会员的联系、发展和服务成效明显。7个试点学会的会员总数由试点前的10万人增长到2008年9月的11.5万人,缴纳会费会员比例由试点前的8.8%增长到40.7%,大大超过全国学会平均水平(全国学会为12.2%)。会费总收入近300万元,比试点前增长近1倍。

2.学会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稳步推进

参与办事机构改革试点的11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促进办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力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为代表的部分学会实行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了全员招聘制和岗位竞聘制度,工作人员聘任制达到100%。人员有进有出,工作氛围积极向上,聘用、考核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单位将学会办事机构工作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秘书处工作基本是“老传新”,“靠经验”,“查档案”的传统做法,增强了过程管理控制的意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了1本工作手册、8个通用程序、16个专用

程序、6个专项质量计划、122个质量记录等文件支撑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带动了四个分会进入学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带动广东、海南、上海、山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启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探索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办事机构建设模式,学会自2008年起启动了学会工作志愿者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管理办法》,开通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网站》,发布了招聘学会工作志愿者公告,现已招募学会工作志愿者25名。

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提升了试点学会的数字化办公能力和信息化服务功能。中国力学会通过试点项目使网站集信息发布、期刊投稿采编、会员在线注册服务、会议管理、项目成果交流平台等为一体,学会工作的信息化功能逐步向专业化和精品化转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通过试点项目建立了学会网站,点击率达77万余次,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登记、会议筹备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秘书处联系会员的能力。中国标准化协会在网站上增加了针对会员企业服务的会员企业形象和会员单位介绍、产品介绍等宣传栏目,开设了标准化论坛(BBS)和理事博客(BLOG)专栏。

3.承接社会职能试点项目获得重要进展

12个承担相关项目的学会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积极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职能。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农学会等学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经过努力共将6个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制定职业标准11个,批准或设立了2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考核数千余人。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5个学会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成果或技术评价,共评价科技成果30项,筹建了一批评估机构。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针炙学等3个学会开展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在评估专家库建设、评估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4.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为代表的试点学会,初步按照现代社团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现代科技社团模式。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行民主选举制度,按照选区民主推选产生会员代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负责人实行自愿申报、竞选演说和差额选举,副理事长差额比例达50%;3个试点学会还积极推行设立司库、监事或会员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监督学会财务和日常决策,实现财务和重大决策的公开透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己开始着手推进三理事长制度和会员代表常任制,民主改革的推进大大激发了会员参与学会的热情,学会吸引力、凝聚力显著提高,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一年内即增加了3000名会员,会员总量增长了3倍,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由试点前的5000人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人,全部会员均缴纳会费。

(二)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建设有新的进展

进一步规范中国科协接纳团体会员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了《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经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正式实行,并将于年底接纳若干个新的团体会员单位。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制定了《学会组织管理报备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学会组织管理事项报批备案的程序和流程,推进了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三)以共建学会工作为抓手为学会争取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沟通协调,联合出台《中国科学院、中国

科协关于加强共建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为每个学会确保2个事业编制,对有关学会开展国际交往和人才培训提供择优资助等优惠政策。

此外,还与卫生部、农业部就共建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召开学会税收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人员就学会享受优惠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为学会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

(四)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加强

一是从增强学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出发,支持学会加强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自愿申请、择优支持、动态管理、追踪问效的原则,设立项目资助,择优支持30多个学会改善信息化条件,提高能力。

二是组织、策划和支持33个学会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提高学会服务会员、发展会员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继续加强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

三是坚持监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支持学会按照国家和科协的政策,进行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推进民主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会年检,对40多个学会的换届工作进行审批、变更和备案,完成了84个分支机构的审批以及322项变更工作,协调处理科技报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会的注销登记工作。

(五)深入开展学会理论政策调研,加强学会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学会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民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学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学会工作的经验和规律,研究学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支持学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打下基础。完成了《学会秘书长职

业标准研究》、《学会、行会功能定位比较研究》等课题,编制《学会发展报告》,修订出版《中国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学会理事长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等专家进行演讲,共有77名正副理事长出席培训班。开展了全国学会创新方法培训班。继续推进学会工作人员培训教材建设,推动学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六)组织开展学会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系列活动 1.举办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

2008年10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体制与机制创新:科技社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全国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探讨新时期科技类学术团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引导学会理论研究和改革发展方向,扩大学会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学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论坛邀请了民政部、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改革试点单位的专家作大会专题报告;设立分论坛,广泛吸纳政府、学术界、社团等各方面关注学术团体发展的人士进行研讨和交流,邀请有关人士担任执行主席,就有关学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策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体现开放性,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开展学会系列活动

利用中国科协建立五十周年的契机,发动学会组织策划学会会员日活动,宣传学会,增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员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树立学会良好的社会形象,举办秘书长论坛、改革发展论坛、组织建设工作研究会等活动,加强学会的内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

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学会为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服

务的能力

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为手段,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程师国际(双边、多边)互认,明确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定位,推动学会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筹备召开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科协系统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需求,不能适应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发展,不能体现科协系统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调查

联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高校继续教育专家组成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围绕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工作模式、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特点,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原则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调研工作。

课题组向189个全国学会、30个省级科协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90%;分别在北京、山西、南京召开了4次座谈会,共有30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总结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经验,形成了推进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2.开展继续教育重点课题研究

委托上海市科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我国继续教育市场需求调

研”“美日德继续教育比较研究”三项研究课题,研究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分析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加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目前已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其中第六战略专题为继续教育专题。中国科协的三项课题报告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关注,特通过教育部办公厅发函邀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参与到继续教育专题的研究。我们正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专题的调研工作,并向课题组提供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方面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普遍重视。

3.起草《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成立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代表组成的文件组,根据调研和课题成果,起草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定位、特点、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并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发文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成立了调研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调研活动。10月15~24日,调研组成员分别赴天津市科协、浙江省科协及在京部分全国学会,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和访谈交流形式进行调研。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樊明武,副主任冯长根、高德利和委员沈爱民、李岩泉、蒲嘉陵等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利用这次调研的机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冯长根副主任主持会议。沈爱民委员介绍了《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的相关背景,朱雪芬副部长向委员们汇报了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专委会委员们结合调研成果分析了科协系统开展

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重点针对《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目前正根据相关意见建议修改《意见》,近期将上报书记处。

(二)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系列活动 1.组织全国学会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工程

结合科技部、国资委、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创新引导工程”,以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企业科协的协同作用。2008年完成了4个专业的培训教材选编,开展师资培训两期,制定了培训试点设臵及管理办法;组织8个全国学会参与“生物产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

2.搭建继续教育活动平台

围绕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攻关课题的创新需求等方面,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重点支持高端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活动。2008年从科协系统的119项继续教育项目中,经专家评审选定26个项目给与支持。主要支持面向中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高端继续教育活动,并鼓励全国学会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继续教育活动。其中:高端继续教育活动10项;专项培训活动16项,在专项培训活动中专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培训9项,企业科技人员需求培训4项,科普技能培训3项。

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发挥全国学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前期有方案,中期有检查,项目结束时及时提交总结报告,从严进行项目监督,确保工作质量。继续教育项目在管理上正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扩大继续教育工作影响

加强与人事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的联系,了解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方针与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国家计划,为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有中国农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7个全国学会参与承担本行业领域的国家计划,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和有关国家的联系,继续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际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有12个学会和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已办理注册加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作为会员参与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联合主办的第八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于11月11日-12日在桂林市举行,主题为“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相关高校、部队的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到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科技社团在继续教育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科协系统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将与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合作,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4.举办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

为提高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项目策划、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1月28日将举办了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来自在京的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采取现场授课的形式。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展创新、企业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与服务管理、继续教

育项目策划与操作流程和学会如何面向市场开展继续教育等四项内容。

(三)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1.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及人事部等八部委的部署和要求,对中国科协所属和委托管理的190个全国学会进行了核查,对其开展的与职业资格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汇总、填报了《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统计表》,向八部委报送了《关于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的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合作领域,有50位中国工程师获得国外组织的互认证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联合培训项目。

2.组织召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交流会。针对目前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由来自11个试点学会的45位认证专家和认证管理工作者参加的交流会议,围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施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国际互认体系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配合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工作。配合工程教育组,组织协调有关全国学会参与对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协调教育部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全国学会承担试点工作组秘书处的职能。配合和积极组织全国学会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制度研究工作组的工作。

第四篇: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会议记要

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会议记要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阅读:233次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国际隧道协会(ITA)、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地下物流国际研讨会执行委员会(ISUFT)支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承办,北京市民防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金融街有限公司协办的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于2006年11月18-19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北京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国内外320多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其中国外专家20名,来自美国、日本、法国等16个国家。出席大会的国内专家有中国工程院士,有长期从事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质量监督司徐波司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李扬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谭庆琏理事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会上国际隧道协会(ITA)主席Harvey W Parker先生、秘书长Claude Berengier先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钱七虎院士,国际地下空间研究中心(ACUUS)秘书长Jacques Besner先生,地下物流国际研讨会执行委员会(ISUFT)主席Henry Liu先生,国际地下空间著名专家Ray Sterling先生作了特邀报告。他们就国际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施工技术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当前国内外正在进行的地下空间重大项目在会上作了重点介绍,其中包括:上海世博园地下空间、北京重点地区地下空间、澳大利亚悉尼地下快速路、深圳地下空间资源规划、日本东京地下快速路、上海井字型通道、杭州钱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上海长江隧道等。这些重大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外国专家对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感到震惊,许多专家表示通过本次大会看到了地下空间发展的希望。

会议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学术论文近80篇,内容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个方面,并由《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出版了2本专集和一个外国专家论文集光盘,有40多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国内外专家交流了在各自领域的经验和体会,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期间,展出了15个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项目和12个大型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特别是深圳罗湖口岸地下综合体,通过模型全面展示了地下综合体的空间组成、人流和车流组织、地上地下协调等方面的内容,特别受到大家的关注。

大会还组织了全体代表参观了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体(包括地下停车系统、地下商业和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国内外专家对中关村西区地下空间建设规模、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在投资方式、建设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启示。

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国际地下空间研究中心(ACUUS)在国际地下空间学术领域的作用,提高其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建立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理事会制度,加强秘书处的工作力度,加强与各国地下空间的广泛合作。会议决定由中国钱七虎院士、加拿大的Jacques Besner先生、美国的Ray Sterling先生、瑞士的Zhao Jian先生、希腊的D.Kaliampakos先生、意大利的Evasio Lavagno先生组成6人小组,具体负责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的重组工作,由中国出资确定1名专职秘书,负责与世界各国地下空间领域的联络工作,2007年9月在雅典召开的第11届国际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议期间,重新选举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主席,正式确定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秘书处从加拿大移至中国北京。

大会一致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规模和建设速度上居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经过努力未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强国,同时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面临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因此,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并针对突出的制约因素,着重在加强立法,理顺体制,重视规划和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大会号召全体同志共同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篇: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发表时间:2008-02-28 10:28:42 关键字: 中医心理学

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先生/女士: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国际传统与现代睡眠医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木之水健教咨询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于2008年4月25日~27日在北京召开(详情请见网站:www.xiexiebang.com huiwu@tcmit.org.cn

七、大会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

第二届国际睡眠医学学术大会

联合组委会

2007年8月8日

下载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牙周病学会第四十届双年学术大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