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晓强副主任在2008年华盛顿 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张晓强副主任在2008年华盛顿
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08年3月4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华盛顿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美国政府有关机构的邀请表示感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5年,中国政府举办了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来自92个国家、地区、有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大会发来了书面致辞,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强调,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该在研究开发、技术转让、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举办了部长论坛、技术发展报告、国际合作和多方对话等活动,还安排了投融资、企业家、技术交流、南南合作四个专题论坛,为与会的政府代表、科学家、企业家和非政府组织代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80余位代表作了主旨发言。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交流了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讨论了加强国际合作等有关问题。大会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北京宣言》,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了参会各国对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共识。
《北京宣言》强调,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实现能源多样性、增加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减缓气候变化等多种效益;要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要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进行技术转移,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
北京大会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明显加快。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开始施行;中国政府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税收、投资等政策,建立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和全网分摊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制度。2007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目标,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将达到15%。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2007年1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实现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7年底,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800多亿千瓦时,占到全部发电量的16%。2007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34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600万千瓦,风力发电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产业化能力大幅增长。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3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总量超过1.2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使用量的60%。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其中户用沼气池达到2700多万口,沼气年利用量达到了约110亿立方米。2007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2.2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5%。
近年来,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价格显著上涨,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加强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中国代表团愿意与参会各方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活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应对思路和机制。
京都议定书所倡导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促进了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京都议定书的补充,亚太地区建立了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伙伴计划,力求建立一种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新途径。各国之间正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多边和双边可再生能源合作。但是,从全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还很低,在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借此机会,我就加快推进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谈几点想法。
1.制定既符合世界持续发展需要又适合各自国家实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我们应该达成一种共识,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但是,由于各国在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别,制定各国统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是不现实的。各国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使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稳步提高,从而实现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逐步提高。另外,我们应该考虑研究承担可再生能源目标义务的新政策框架,例如,是否可以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企业,特别是占有世界重要能源资源的大公司提出可再生能源配额要求。
2.建立共同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新机制。技术发展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本推动力。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财力有限,依赖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购买设备和技术,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这严重抑制了可再生能源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认为,发达国家可以发挥资金、技术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资源、市场的优势,建立“政府支持、企业联合、成果共享、协同推广、互惠互利”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从而使可再生能源有更强的生命力。
3.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人才培养和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和产业体系是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条件,人才短缺和缺乏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突出。应加强国际性的可再生能源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可在这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联合国相关机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应协调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和普及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的标准,建立产品和技术的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目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存在少数大公司技术垄断的现象,应该建立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
我相信只要世界各国坚持共同的理念,明确共同的目标,承担各自的责任,加强合作和相互支持,一定能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使世界能源转向一种可持续的模式,使我们今日的烦忧不再存在,子孙后代更加充满希望,形成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发表时间:2008-3-14
第二篇: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积极倡导召开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山地旅游合作,促进山地旅游发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家旅游局
李金早局长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我个人对本届大会的三个美好祝愿。
第一,祝愿本届大会成为引领山地旅游创新发展的一次盛会
中国是多山之国,山地占全国面积的33%。中国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地型自然文化遗产地、山地型国家风景名胜区、山地型5A级景区均超过总数的5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山地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长白山、张家界、黄山、天山、九寨沟、五台山都是很好的例证。当然,山地旅游的发展也遇到不少挑战。比如,山地是经过上亿年地质历史演化形成的一种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如何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容量和规模?山地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和多样性特点。如何在多角度开发中明确主题,形成鲜明特色,在深度挖掘中保持自然纯真和文化本色,从而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和低俗化?如何既建设适当的人工设施,确保游客出游方便,又不能让缆车、山地电梯等人为开发大煞风景?又比如,如何使山地旅游在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同时,尽量避免损害其生活质量?等等。山地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这些“两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共同交流、集思广益,才能找到出路和答案。
世界上不少国家立足自身山地资源条件,探索出许多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推出的“初级护林员”体验游、野生动物教育体验游、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推出的可持续社区生态旅游、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推出的徒步游、瑞士推出的冰雪文化生态游、尼泊尔国家公园推出的徒步游等,都创造了许多值得我们交流借鉴的好经验。
本届大会将进一步普及山地生态旅游理念,探讨全球山地旅游发展中共同关心的话题,并发布《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州宣言》。我相信,大会的成果必将成为世界山地旅游发展的风向标,引领和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山地旅游的创新发展。
第二,祝愿本届大会成为促进贵州旅游加快发展的一次盛会
贵州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即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建筑建材产业。这五大产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山地资源”密切相关,都离不开一个“山”字。
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唱山歌、走山路”,认真做好山地旅游这篇大文章。我相信,贵州旅游将紧紧抓住大会召开这一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推出一批登山、探险、养生、度假、山地生态教育、宗教旅游产品。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狠抓公共服务提升,加快推进山地旅游服务中心、景区道路、旅游厕所建设,切实完善信息发布、应急救援工作。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狠抓乡村旅游,推出一批“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的旅游村寨和旅游乡镇。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开发,强化区域合作。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在综合推进产品建设、综合开展执法检查、综合保障旅游安全、综合开展宣传推广及综合培养旅游人才上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将一如既往重点支持贵州山地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第三,祝愿本届大会成为带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次盛会
目前,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10%。旅游业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利器,成为重要的经济工具,在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今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预计超过40亿人次,旅游对就业的贡献率将超过9%,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将帮助1200万人口摆脱贫困,占全国脱贫人口的17%。旅游已成为刚性需求,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扶贫攻坚的一支独特力量。可见,在中国,旅游业已从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充满生机的现代服务业,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
黔西南州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黔西南州下大力气承办本次大会,是全州统一思想,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信号。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推动黔西南州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推动开发更多旅游产品,必将带动和促进其它特色产业发展。我相信,黔西南州完全可以下决心走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子,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对外交流的主渠道,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在中国的文字中,一“人”、一“山”,合在一起,便成了“神仙”的“仙”字。今天,我们相聚在人间仙境万峰林景区,我衷心祝愿本次大会成为加强山地旅游合作、促进山地旅游发展的一次“神仙会”!衷心祝福每位游客在多彩贵州获得神仙一般的美好体验。
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2012年2月24日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2012年2月24日)
尊敬的李云峰副省长,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于2012年6月28-30日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大会支持单位表示热烈祝贺。自2007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协会、学会和科学时报社,联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媒体,已经分别在石家庄、长沙、长春、济南和深圳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国内外生物产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已经成为全社会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成为产学研沟通、交流、对接的重要平台,成为全社会共同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和支持生物产业大会,致力于推动大会成为高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生物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产业技术能力大幅提升、配套支撑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实现国家的“十二五”目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加快涌现,而全球的生物产业也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世界上一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将生物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布局,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球的产业发展在加速推进,这些同样为我国的生物产业加速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以及人口日益老龄化等严峻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健康新需求等重大战略部署,对生物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迫切
1要求。可以说,未来五年是中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以落实正在编制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重要依据,围绕到2020年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以掌握生物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形成生物产业主动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领域,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同时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速完善相关市场准入等政策和法规体系,更好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力鼓励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科研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大批中小企业,从而增强中国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以“培育健康产业链”为主题,以企业、政府、协会、学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为主体,以共谋发展大计为特色,研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探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技术、资金和人才要素更好地向生物产业集聚。江苏省是我国沿海发展水平高的一个重要省份,近年来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技术起点高、体现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集聚度高、高水平的生物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支撑体系配套能力强,正在形成良好的新业态发展环境,是全国生物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建设中特色比较鲜明、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因此,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泰州市召开。我相信,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泰州市人民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各主办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各相关机构积极配合,本届大会必将成为一届深度交流生物产业的政策、技术、产业和新业态趋势的高水平盛会,成为心系生物产业发展的有识之士智慧碰撞、合作交流的重要聚会,成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交流平台,进而推动中国和江苏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本届大会的主办方、承办方和参与相关工作的各方面表示衷心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大会的有关筹备工作,并衷心预祝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张晓强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张晓强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暨务虚会上强调
创新跨越 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德清新崛起
.cn 2011-12-12 德清新闻网
德网讯 12月8日~9日,县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暨务虚会。县委书记张晓强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坚持创新跨越,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和谐融入,努力实现德清新崛起。胡国荣、朱法根、王顺章、罗国建等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出席会议。
张晓强指出,放眼宏观背景,准确把握县情是想问题、作决策的首要前提。我们既要认真总结过去和今年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同全市、杭州都市经济圈、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县区之间比较,坚定信心,找准差距;也要深入分析宏观形势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辩证思维,抢抓机遇,切实做到“清醒坚定不悲观,积极有为不盲目”。深入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工作举措,齐心协力,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张晓强强调,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德清新崛起。实现德清新崛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我县固有的区位、生态、产业、人文等优势,牢牢把握外生型机遇、阶段型机遇、内生型机遇、倒逼型机遇,实现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乡面貌更加靓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党的建设更加有力。
张晓强强调,要坚持创新跨越,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和谐融入,为德清新崛起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坚持创新跨越。要进一步推进理念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努力实现跨越赶超。二是推进“三化”同步。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注重“扩量与提质并举、成型与转型并重”,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选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全力引进“大好高”项目;全力以赴推进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科技新城四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性项目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切实优化企业服务。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升统筹发展水平。三是实现和谐融入。要做好融入文章。以开放的胸怀、开放的举措,以更高端的方式全面融入杭州、上海乃至长三角,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生项目的推进,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平安、和谐、稳定。
就做好明年工作,张晓强强调,要把“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务实推进、跨越发展”作为明年工作的主基调。要牢固树立“质量、效益、结果第一”的理念,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找准定位,注重以重点突破来统筹推动面上的工作,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具体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明确“三个强化”的工作重点。以推动转型升级为抓手,强化产业培育,实现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以推动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中”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统筹,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强化项目建设,为加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落实“三个突破”的工作举措。在缓解要素制约上求突破,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完善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构建多引擎驱动发展格局;在推动开放创新上求突破,加快“接沪融杭”步伐。三是切实抓好“三个加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总体和谐;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打造“德清速度”,全面塑造“德清形象”;加强党的建设,为新崛起打下坚实的领导基础。
县委副书记、县长胡国荣在讲话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县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向三大平台集聚、新产业新业态初见端倪、向上争取成效明显、城乡统筹进入全面融合阶段、节能减排得到大力推进,确保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体上为我县“十二五”发展开好了局、起好了步。胡国荣强
调,今后五年,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扬长补短,进一步树立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国际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等理念,着力推动德清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崛起和跨越。明年,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张晓强在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五届中国生物
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生们、女士们,各位来宾,下午好!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今年5月30日,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29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情况。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以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为应对新挑战、构建新优势,世界主要国家紧紧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竞相出台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例如,美国于2009年和2011年两度发布《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回归实体经济,确保美国在全球的研发优势及重点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此外还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将生物技术、健康医疗、清洁能源、纳米技术、先进制造、空间技术等作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三大重点,确立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先发展领域,目标是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励创新以实现经济更加健康、更加持续和更为绿色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兴产
业将推动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必须加快部署、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内发展转型需要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更加突出。例如,2010年我国消费了全球能源总量的20%,水泥、钢铁近50%,但GDP占世界的比例仅为9.5%;由于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的近70%,我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水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较快,以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既有比较优势已削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只有加快培育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真正走上加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研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超过20%,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980亿元。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形成。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390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工程中心、9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2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行业骨干企业中认定了72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快速增长,大批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这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部分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局部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十一五”期间,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风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均居世界第一,“天河一号”成为全球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以人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抗肿瘤新药安柯瑞为代表的创新药物获得生产许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得到规模应用,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高速铁路工程装备与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这些突破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条件。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这必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广阔的空间。例如,我国明确提出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8.3%,逐步提高为,在2015年达到11.4%,2020年达到15%。初步测算,今后十年,我国需新增风电装机1.5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以上,市场空间居世界前列。这些是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优势。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还较小,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约0.8%,远低于发达国家公司4%的水平。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60%。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如创业风险投资、场外交易等不发达,融资体系不健全,具有创业风险投资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人才队伍缺乏。初步统计,至2010年末,我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金为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但与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规模仍然很小。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新药的审批制度,“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等,都是制约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
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得少,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创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电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数控系统基本依靠外国技术;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还有待突破;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和控制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十城千辆”、“百城万盏”、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
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
中的位次。但一些地方暴露出急于求成、发展重点不突出以及盲目建设等苗头性问题。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与目标
重点方向。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考虑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约4%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第三阶段,到2030年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聚焦重点方向,找准突破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7个重点领域中,已初步明确了24个重点发展方向。在生物产业领域包括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质能源四项。如进一步细分,仅生物医药又可包括现代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疫苗和诊断试剂、先进医疗设备与器械等分支。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聚焦,选择好突破口。要结合产业特点与技术成熟度,抓好关键环节的突破。另一方面要适应需求变化,动态调整重点方向。目前选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是基于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而确立的,从长期看,随着
需求的升级、技术的演进、产业的发展以及竞争态势的变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做出适时调整。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要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重大专项、知识创新工程等的重要作用,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三是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支持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着力培育市场需求。要组织实施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发展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市场应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产业发展。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公平竞争创造必要条件。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第四,着力深化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共同创造与分享创新成果。要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我国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新格局。
第五,着力强化政策扶持。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紧紧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在整合现有财政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二是要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相关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的角度,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投资政策体系。要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区域发展、重大工程、政策保障措施等。我们将抓紧推进,力争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予以发布。
培育发展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占领制高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