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精选)
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的通知
教职成[2013]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
由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于2013年10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现将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教育部
2013年12月16日
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城市美好未来
——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3年10月21日)
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2个成员国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学习型城市建设大计,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和有识之士携手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城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和坚定意志。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伊琳娜·博科娃总干事及各位贵宾表示诚挚欢迎!
当今时代,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世界潮流,城市越来越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作为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2%,却聚居了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3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在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时,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社会等矛盾相互交织,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实现全面复苏仍然长期而曲折。城市正面临着人员流动频繁、技术更新加快、公共安全凸显、贫富差距拉大、多元文化交汇、就业机会不足、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新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其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道德文化水平、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从而利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能够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发挥创新创造潜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促进城市的繁荣;建设学习型城市,确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地位,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本次大会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推动城市整合资源、发挥潜力,促进全民终身学习,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对于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众福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中华民族历来崇文重教,“活到老、学到老”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1995年颁布《教育法》,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国家明确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10年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日趋健全,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惠及1.6亿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1.85亿人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9.6年和12.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2亿,加速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已有近百个城市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探索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途径和措施:一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各级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加大经费支持,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厚植了全民学习的社会土壤。二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习成果互认转换,为每一个有愿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三是完善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打造社区教育、行业企业培训、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四大类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面向广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教育,建设6所开放大学。如今中国拥有5.7亿网民,网络学习成为民众的新选择。四是营造人人学习的文化氛围。全国有1/6的城市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近90%的省区市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400多个城市举办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季活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不断涌现。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学习成为市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蔚然成风。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拼搏。中国梦是中国人民为了生活更加美好的希望与梦想,她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建设学习型社会,使终身学习成为全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帮助每个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这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中国正处于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阶段,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加快劳动者知识更新、理念创新和技能提升,释放人才红利,为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2%,今后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移到城镇,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城市。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结合,使学习风尚融入城市文化主流,提升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涵养国民的精神品格。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学习成为城市最美风景,让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新的科技创新、产业革命正在酝酿,建设学习型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借此机会,我愿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城市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和愿望。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国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发挥专业组织作用,促进公共部门、民间机构有效合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加强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服务,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革命性作用,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多样的学习需求,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激发创造潜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繁荣不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城市在为居民提供优越生活条件、舒适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现象。消弭这些“城市病”,有赖于市民的共同参与和素质提升。我们应充分激发民众学习热情,提升人力资本,鼓励创新创造,发挥人才与创新的强大驱动作用,为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营造学习氛围,实现城市的包容和谐。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带来了城市人口来源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城市不仅应为不同文化、种族、民族和阶层乃至不同国别的居民提供适合的生活空间,还应为他们创造和保障平等的学习机会与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我们应建立全覆盖、便利化的城市学习网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互信、文化认同,增强城市社区的包容与和谐。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交流互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建设学习型城市既应遵循共同理念,又应鼓励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我们应尊重不同城市的自身特色与个性选择,把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推动更多的国家和城市参与政策对话、理念分享、行动研究和能力建设,共享成熟经验和优质资源,共建和谐美好的地球村。
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终身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及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对此高度赞赏。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终身学习”概念,并在1972年和1996年强调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去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对于动员国际社会支持发展教育、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多次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贺词中强调,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工作,交流、分享和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帮助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城市案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古语讲,“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价值是无限的,学习将引领我们开辟更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努力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篇: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的讲话20120514
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的讲话
新华社上海5月14日电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14日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就业导向,促进产教结合,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刘延东倡议,世界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创造未来繁荣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改革职业教育理念,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技能,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要努力提高包括青年、妇女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在内的劳动者的就业择业创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要着眼终身学习需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要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广泛参与的社会环境,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衔接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篇: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积极倡导召开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山地旅游合作,促进山地旅游发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家旅游局
李金早局长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我个人对本届大会的三个美好祝愿。
第一,祝愿本届大会成为引领山地旅游创新发展的一次盛会
中国是多山之国,山地占全国面积的33%。中国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地型自然文化遗产地、山地型国家风景名胜区、山地型5A级景区均超过总数的5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山地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长白山、张家界、黄山、天山、九寨沟、五台山都是很好的例证。当然,山地旅游的发展也遇到不少挑战。比如,山地是经过上亿年地质历史演化形成的一种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如何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容量和规模?山地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和多样性特点。如何在多角度开发中明确主题,形成鲜明特色,在深度挖掘中保持自然纯真和文化本色,从而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和低俗化?如何既建设适当的人工设施,确保游客出游方便,又不能让缆车、山地电梯等人为开发大煞风景?又比如,如何使山地旅游在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同时,尽量避免损害其生活质量?等等。山地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这些“两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共同交流、集思广益,才能找到出路和答案。
世界上不少国家立足自身山地资源条件,探索出许多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推出的“初级护林员”体验游、野生动物教育体验游、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推出的可持续社区生态旅游、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推出的徒步游、瑞士推出的冰雪文化生态游、尼泊尔国家公园推出的徒步游等,都创造了许多值得我们交流借鉴的好经验。
本届大会将进一步普及山地生态旅游理念,探讨全球山地旅游发展中共同关心的话题,并发布《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州宣言》。我相信,大会的成果必将成为世界山地旅游发展的风向标,引领和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山地旅游的创新发展。
第二,祝愿本届大会成为促进贵州旅游加快发展的一次盛会
贵州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即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建筑建材产业。这五大产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山地资源”密切相关,都离不开一个“山”字。
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唱山歌、走山路”,认真做好山地旅游这篇大文章。我相信,贵州旅游将紧紧抓住大会召开这一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推出一批登山、探险、养生、度假、山地生态教育、宗教旅游产品。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狠抓公共服务提升,加快推进山地旅游服务中心、景区道路、旅游厕所建设,切实完善信息发布、应急救援工作。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狠抓乡村旅游,推出一批“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的旅游村寨和旅游乡镇。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开发,强化区域合作。紧紧围绕山地旅游发展,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在综合推进产品建设、综合开展执法检查、综合保障旅游安全、综合开展宣传推广及综合培养旅游人才上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将一如既往重点支持贵州山地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第三,祝愿本届大会成为带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次盛会
目前,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10%。旅游业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利器,成为重要的经济工具,在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今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预计超过40亿人次,旅游对就业的贡献率将超过9%,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将帮助1200万人口摆脱贫困,占全国脱贫人口的17%。旅游已成为刚性需求,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扶贫攻坚的一支独特力量。可见,在中国,旅游业已从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充满生机的现代服务业,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
黔西南州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黔西南州下大力气承办本次大会,是全州统一思想,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信号。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推动黔西南州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推动开发更多旅游产品,必将带动和促进其它特色产业发展。我相信,黔西南州完全可以下决心走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子,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对外交流的主渠道,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在中国的文字中,一“人”、一“山”,合在一起,便成了“神仙”的“仙”字。今天,我们相聚在人间仙境万峰林景区,我衷心祝愿本次大会成为加强山地旅游合作、促进山地旅游发展的一次“神仙会”!衷心祝福每位游客在多彩贵州获得神仙一般的美好体验。
谢谢大家!
第四篇:刘延东在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平等合作 创新发展 为了孔子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 在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刘延东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
岁末的北京,“冬至雪初霁,丰年瑞已成”。在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里,第四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隆重开幕了。孔子学院是个大家庭,今天是家人的聚会,是喜庆的日子。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并通过你们向全球孔子学院的师生们致以亲切问候!
这次大会以“孔子学院与社区服务”为主题,深入探讨孔子学院服务社区的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丰富孔子学院发展内涵、更好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很有意义。
即将过去的2009 年对整个世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孔子学院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开拓中不断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 孔子学院有序发展。目前,在88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 所孔子学院和272 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3 万多人,同比增加10 万人;开设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同比增长2000 班次,孔子学院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还有50 个国家的160 多个教育机构提出申办孔子学院。
—— 师资建设取得突破。总部继续加大教师和志愿者派出规模,各国孔子学院加大选聘当地汉语教师的力度,专兼职教师达到3100 人,比2008 净增1000 人;启动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工作,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从50 个国家招收了1021 名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并在相关大学设立800 个汉语教师奖学金名额。
—— 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编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向各国孔子学院赠送图书82 万册,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500 多种;为230多所孔子学院统一配备“中华文化体验中心”软硬件设施和“长城汉语”等网络课件;网络孔子学院建设取得可喜成绩,50 个中英文频道已启动运营。
—— 多方合作得到加强。举办亚、非、欧、北美、南美和大洋洲及中亚东欧等7个地区性联席会议,促进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举办“汉语桥”世界大、中学生中文演讲比赛,并组织专家对15 个国家50 多所孔子学院进行了现场评估,提升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
—— 服务社区蓬勃开展。各国孔子学院深入社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600多场次,参加人数260 多万;开发和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活动和项目,如“汉语角”、汉语速成班、中华文化讲座等;派出40 多支师生小分队,同270 多所孔子学院联合开展中华文化巡讲、巡演、巡展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孔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孔子学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外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在座各位代表和朋友的智慧与贡献,凝聚着全球孔子学院教师职工的辛劳与汗水,凝聚着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谨向所有孔子学院的教师职工,向所有帮助孔子学院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多样文明大放光彩的世纪。世界如此丰富,是因为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是因为各种文明相互激荡。不同文明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将世界各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多样文明变成所谓单一文明,是不可想象的;那种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单调文明,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正如中国俗语所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艳春满园”。
单一文明的鲜花不足以装点整个人类的艺术殿堂,唯有多样文明的鲜花竞相怒放,才能尽情展示人类文化春天的无穷魅力。当今世界,同住“地球村”的人们,共同利益与日俱增,相互依存愈益加深。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甲型流感的快速蔓延,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在这样一个时代,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与融合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我们冲破思想的束缚和阻碍,抛弃误解和偏见,相互尊重、坦诚以待;需要我们拥有睿智的心灵、超凡的胆略和博大的胸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需要我们跨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不同,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只有我们真正践行孔子所倡导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合作中求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沟通和交融。一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史。作为世界多样文明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历来崇尚“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历来崇尚“开明”、“革新”。
这些理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髓,引领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长达数千年的交流合作。新中国成立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人民秉承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同心同德、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古老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 年来,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增长77 倍,当前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1952 年一年的总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265 倍,居世界第三,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联系;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 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 倍,人均寿命从1949 年35 岁提高到73 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享有前所未有的社会参与和言论自由。
2008 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及时出台一揽子计划,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 万人,年内有望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2009 年11 月,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造福全人类,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至45%。实现这些行动目标,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仅会给中国13 亿人民带来福祉,也将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人均GDP 排在世界100 位之后,有8300 万的残疾人。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还有1 亿左右贫困人口。
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是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鼓励跨文化交流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们提倡本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和使用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外国语言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仅使中国人民增进了对世界的认知,还帮助中华民族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来华推广本国语言。本届孔子学院大会期间,将举办“多国语言展”,大家会领略到几十个国家语言文化的绚丽风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自2004 年以来,孔子学院已走过5年的风雨历程。2010 年是新一个5 年的开始,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也将迈入新的阶段。办好每一所学院,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目标,为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好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办好孔子学院,是一项值得我们长期努力的崇高事业。希望大家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从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总体需要出发,系统考虑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在办学模式、办学条件、选派院长和配备师资等方面做好长期安排。
要适应许多地方在中小学开设汉语教学的需要,积极发展孔子课堂,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总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发展规划,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从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撑。这项工作需要凝聚中外各方智慧,需要各孔子学院鼎立支持,欢迎大家建言献策。第二,协调发展,注重质量,切实提高国际汉语教育的水平。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三个环节。要加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增派教师和加强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支柱。2010 年,总部计划继续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范围,重点提高教师的汉语教学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争取增加专兼职合格教师1000 人。要精心打造各种品牌教材、品牌课件,尽快出齐45 个语种对照的汉语教材,支持各孔子学院切合实地自编教材。要比较分析汉语言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的异同点,创新汉语教学本土化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办好网络孔子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发挥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正式启动“示范孔子学院”项目建设,发挥好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三,尊重统一性,鼓励多样性,支持孔子学院大胆创新、办出特色。孔子学院长远目标是成为当地汉语教学中心,汉语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为此制定了统一品牌和章程,但各国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积极创新,走多样性和特色化发展道路。要灵活多样,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课程和社会服务项目,既面向高校、企业、社区的成人,又面向中小学生;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有语言教学,又有中医、武术、京剧等文化活动。要鼓励创新管理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市场化运作,重视市场调研和品牌宣传,积极培育汉语学习的市场。要善于争取和统筹各类资源,特别是在市场中筹集孔子学院发展的资源。总之,只要有利于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交融,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孔子学院都可以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第四,加强沟通,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推进孔子学院蓬勃发展。孔子学院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是中国与各国教育系统真诚合作的结晶。要坚持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合作,因为这是孔子学院得以创立和发展的基石。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和关心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事业,将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中外合作院校应精心呵护、倍加珍视已经建立的紧密关系,将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中方院校要精心选派业务素质好,热爱孔子学院事业,了解所在国国情的人员担任院长。
中方院长和教师要虚心向合作伙伴和当地民众学习,遵守所在国法律,尊重当地习俗,努力提高教学和工作水平。总部要充分发挥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对各国孔子学院的服务工作。同时,也希望外方理事和院校多做工作,积极争取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孔子学院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孔子学院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环境。希望各国大学和举办机构更好地担负起办学主体责任,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和资金支持;关心中方派出人员,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在稳定外方院长和教师队伍的同时,逐步实现孔子学院教职人员的专职化。
国际汉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汉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当代汉学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希望汉学家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现实感兴趣的学者,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汉学研究,既研究古老厚重的中国,又研究现代多彩的中国。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汉学研究一定能迸发出时代的光芒,为孔子学院长期发展奠定深厚基础,为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孔子学院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要让这项事业枝繁叶茂,还必须与当地社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孔子学院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和支持,才能真正融入当地实现本土化发展。此次大会主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事关孔子学院长远发展的研究课题。对于孔子学院如何深入开展社区服务,我有几点理解,供大家参考: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区服务质量。要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多个层面的高质量社区服务。二是坚持沟通为要,促进语言学以致用。要积极“走出去”,深入社区,广泛沟通交流,发现不同语言的区别,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三是坚持文化为媒,提升社区服务内涵。要在社区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加深对彼此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满足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需要,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四是坚持经贸为桥,扩大双边多边往来。要与社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利用好孔子学院搭建的人文交流平台,有针对性提供教育、科技、经贸、文化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发挥孔子学院的综合效益。五是坚持和谐为贵,推动世界共同繁荣。要秉承孔子学院办学宗旨,博采众长,彼此借鉴,求同存异,扩大共识,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华经典《周易》里说,“天下同归而殊途”,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提出“此路亦彼路”。我想,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各国文化就会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让我们携手同心,再接再厉,为创造孔子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而不懈努力!
新年即将来临,在此,我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祝孔子学院大会圆满成功!
第五篇:刘延东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刘延东
(2010年11月13日)
各位校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第十六届亚运会隆重举办之际,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共商亚洲高等教育发展大计与合作愿景。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
本次论坛以“亚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探讨当今亚洲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推动高等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对于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高端引领作用,更好地肩负起共创繁荣和谐亚洲、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地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区。前几天,我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在城市足迹馆中,我看到了数千年前的亚洲,当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位于亚洲的三大世界文明古国已展示
出先人的杰出智慧与创造。在许多亚洲国家馆,我又看到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亚洲,当世界经济处于曲折复苏之际,亚洲展示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亚洲这片富有生命力的热土,书写了人类文明发祥地和世界主要宗教发源地的光辉篇章,见证了东方文明历经沧桑而兴旺不衰的奇迹。
当今亚洲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稳定与繁荣的新兴力量。过去10余年,亚洲经受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近期的国际金融危机,亚洲各国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了深厚友情,创造了共同财富,促进了各国自身的繁荣发展和地区的和谐稳定,也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亚洲的经济总量已由1990年占世界总量的15%跃升为25%。有人说,亚洲地区将从负债的亚洲跃升为富裕的亚洲,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亚洲的重视与期望。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国际体系如何变革,亚洲各国之间互利共赢的目标不能变,民主公平的原则不能变,相互尊重的方向不能变,同舟共济的精神不能变,和谐发展的理念不能变。现在,亚洲各国在更高水平上的新一轮发展已经拉开序幕,未来全球的繁荣发展与文明进步将更加与亚洲紧密相联。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亚洲仍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贫困饥饿、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的威胁远未 1
清除,促进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包容和谐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任务更加繁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亚洲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维护国家主权、加快经济发展、弘扬公平正义、增进国民福祉的目标是相同的;应对国际金融和能源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遏制疫病蔓延、环境恶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愿是一致的。
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一员,是亚洲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同亚洲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稳定,加强交流与合作,追求繁荣与发展,实现互利与共赢。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得到了全面深化,其深度和广度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涉及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年初全面建成,树立了亚洲区域合作的典范。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憧憬和希望、富有竞争和挑战的新时代,大交流促进大合作,大合作促进大发展。随着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区域内政治互信更加牢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人文交流更加深入。面向未来,构建亚洲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赖于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以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人文交流是人与人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对于增进各国共识、推动区域发展、构建和谐亚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
亚洲的高等教育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有着近邻的区位优势,日益成为促进人文交流、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亚洲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蓬勃开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发展道路。目前,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增多,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中阿高教合作研讨会等平台已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双边多边互动的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交流内涵不断深化,战略共识进一步增强,形式日趋多元,形成了以高层互访为带动、以教育交流为纽带、以科研合作为重点、以学生流动为基础的交流渠道,中国赴亚洲留学及亚洲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分别超过20万和15万。基础更加牢固,中国同多个亚洲国家已建立或准备建立青年交流机制,实施了“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等项目,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了彼此友谊,深化了交流合作,形成了辐射效应,夯实了社会基础。影响更加深远,人文交流合作关系迈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呈现出官方与民间并举、旅游与贸易并行、艺术与文化并重的良好态势,共同利益不断拓展,共赢意识加快提升。
亚洲各国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不仅凝聚着中国和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凝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也凝聚着在座各位朋友的智慧与贡献。在此,我谨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连续30多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特别重视加强与亚洲各国在消除贫困、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寄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成了拥有
2.6亿在校学生、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有力保障了亿万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今年7月,中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谋划未来10年教育发展蓝图,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一,坚持优先发展,即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第二,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第四,坚持促进公平,加快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就学困难和学习困难而失学。第五,坚持提高质量,从加强教师、教材、教法三个环节入手,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我们要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大学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创新人才培育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我们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第一,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将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我们将加强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将推动大学开展全方位社会服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进程。大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支持大学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和欣赏彼此国家的文化。只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的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大学的价值与使命才能充分彰显。
第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大学的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支持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形成政府为主体、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发挥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第三,切实增加投入,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财政收入减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两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仍然增加了50%。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优势学科,推动教育信息化。政府投入将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实行开放办学,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我们坚持办学向社会开放,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扩大社会参与。推动校际开放,不同学校之间互认学习成果,贯通升学渠道,让学生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所在的广州,2000多年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它和“陆上丝绸之路”一起,成为亚洲文明交流的桥梁和世界文明交汇的重要动脉,是亚洲各国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今天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亚洲的共识在增多,共同利益在增加,相互需求在增强。我们应以更加深远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亚洲的高等教育完全可以为亚洲实现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愿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立足高远,服务大局。把人文交流作为重大战略,提升层次,充实内容,加大投入,为增进各国互惠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运用好现有平台,拓展领域,扩大范围,分享经验,合作办学,支持高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全面拓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以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为重点,扩大留学生规模,共同培养创新型、国际型高端人才,提高区域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中国真诚地欢迎更多的亚洲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深造。
第四,创新机制,持续发展。亚洲世代友好,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我们应探索青少年交流的新渠道新内容,以留学生交流为主导、青少年夏令营为补充,健全长效机制,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保持人文交流的后劲和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大交流大合作时代。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更需要我们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有亚洲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各位大学校长的齐心协力,亚洲的高等教育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文交流
一定会硕果累累、大放异彩,亚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预祝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