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6日)
刘延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也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去年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教师节等重要讲话中,就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国务院还召开了纲要贯彻落实座谈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部署会等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都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年来,教育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新的贡献。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22个、专业133个;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至39种,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数的32%。去年,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8.9%。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8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8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教育系统20多年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为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德育为先的要求,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着力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师生解难题、办实事,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育人。广大师生在建党90周年、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和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中充分展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
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各地党委、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一些领导同志还深入学校蹲点、调研或作报告。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推进纲要实施的部门协调、任务分解、专家咨询、督促检查等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00多个文件,各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370多个文件,初步构建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考察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64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多次到各地调研、指导。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广大人民群众,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都积极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纲要颁布以来,宣传和新闻单位鼎力支持,仅中央主要媒体就刊发6500多篇报道及专家评论、访谈等600多篇,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规划纲要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优先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是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切实加强。在学前教育方面,针对“入园难”,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2011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260多万人,比2010年增长10%。在义务教育方面,去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两基”国家验收,我国取得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有学上”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采取学区管理、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多种措施,努力化解“择校热”。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吸引力,中央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组建了近500个职教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建设,出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职高职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系统设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在继续教育方面,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成果,建立了涵盖103所高校的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联盟、50个高校示范基地、15个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积极筹建开放大学,扎实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三是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强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去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管理机制。在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对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予以清理和纠正;有的省份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发展,首次批准5所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加强教育督导问责,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建立部部合作、省部合作新机制,逐步推进向地方放权、向学校放权。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深化中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推进中欧、中英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批准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建36所孔子学院和13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四是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80个县、约2600万学生。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79.2%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五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国务院制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出台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4%作出全面部署。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全国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5.8%。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3254.9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财政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全力落实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对贯彻落实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是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服务中心,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和贡献求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标准,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区情和校情,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六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七是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升素质,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认识和体会弥足珍贵,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判断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客观分析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是我们赢得主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前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也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和尽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都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当前,尽管经济不景气,财政紧缩,但很多国家仍然坚持教育先行,更加重视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教育与科技创新更紧密的结合,重视教育信息化,国际范围内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能不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缩小与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新任务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保持社会和谐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了教育工作新的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教育系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从教育工作自身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面临着诸多机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国际竞争的形势相比,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在认识上,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还不平衡,有的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有效抓手,质量意识不强,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三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仍然强烈。四是在体制机制上,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在保障政策措施上,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加强,一些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抓紧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里,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育系统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三是要认真做好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形势发展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反映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要严格落实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要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加强前瞻性研判和部署,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确保校园安全与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支持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和家庭贫困的毕业生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切实保就业、促和谐、促稳定。
(二)实现和用好4%,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民生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确保实现4%,充分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一是要全面落实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4%要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加大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扎实成效。但有的地方工作进展相对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实现4%目标,做好2012年年初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足额安排到位至关重要。中央财政已按实现4%目标编制本级预算,地方财政也要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要发挥好监测手段的监督约束作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要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形成报告报国务院。推动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专项报告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并接受人大审议。各地教育部门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等部门做好沟通,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好资金使用项目。二是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教育经费大幅度提高之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总的原则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多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倾斜,多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要把增加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以新制度新模式推动新发展。纲要确定本届政府要实施的十大发展项目,已进一步细化明确为37个子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35个,剩下的2个要尽快启动。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把这些项目组织好、实施好。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阳光下运行。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行系统部署。去年年初,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425个试点单位,都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全部启动实施,有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如何保护好改革的积极性,把改革引向深入。二是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今年,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不我待,要不断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确保改革有新突破、新成效。首先,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系统梳理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突破什么。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并制定改革方案,研究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政策,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指导高校试点学院和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以加强高校章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抓手,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方面,要尽快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该放开的放开后,也要把该管好的坚决管好。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标准,做到用标准保障投入、用标准加强问责。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动《教育督导条例》尽快发布实施,建立健全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在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也要取得突破。其次,要确保改革有序有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能否形成继续推进改革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实践动力,决定着新一轮改革深度和进度。一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国家和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教育咨询委员要与试点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要深入试点单位,认真听取、及时研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供相关的理论、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二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力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对那些措施不实、保障不力、群众不满意特别是方向不对头的试点,要及时调整。同时,把改革突破大、成效明显的及时补充到试点中来。三要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对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群策群力研究推进,建立完善促进发展的科学体制,不断优化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四要重视总结推广经验。各地要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推广工作,试点成功的要扩大覆盖面,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要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今年,要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学校,召开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充分论证,确保扎实有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工作,拓宽听取广大师生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渠道,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四)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有批评、有建议,更有期盼。这一方面表明人民群众关注教育、期待教育,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质不一样,产生的原因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一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落实好。比如,要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向社会发布进展情况评估报告,有效缓解“入园难”。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更多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学校,有效缓解“择校热”。要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对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更大支持。要加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高度重视、真心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学生吃得营养、健康安全,真正把营养改善计划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二是对一些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办法的问题,要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比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改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系统推进的合力,切实做到减负。同时,对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要强化规范管理。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招生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高考公平公正。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等方法,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切实维护高校作为学术殿堂的尊严。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注意防止学校撤并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群众和孩子确有需求,一些教学点就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对那些问题比较复杂、不能马上见到明显成效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最近,校车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署将陆续出台。各地要认真贯彻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和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制度。
(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改革和努力都要服务这个根本。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与各地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艺术教育的水平,加快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二是要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免费开放。要推进协同培养,支持有条件的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以即将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已经启动实施的各类拔尖、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是要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去年,39所高校公布了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这是落实高校质量评估主体地位、强化质量自觉意识的有效举措,也是传统教学评估评价方式的重要转向,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四是要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和更高要求。要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和模式,扩大教师对培训机构、课程和时段的选择权。要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们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前所未有的好时期,能不能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工作实效,关键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当前,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更需要教育系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要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工作激情。有些事情,抓紧了,几天、几个月就能办成,抓不紧,几年也办不成。在当前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只争朝夕,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抓出明显成效,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纲要的各项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对一些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等对教育的影响,要超前研究部署,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认真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注重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各地各校情况千差万别,形势任务各不相同,无论是在目标任务、发展模式,还是在工作进度上,都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干成事、有实效和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三)完善机制,协调配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合作机制,提高执行力。要完善检查评估机制和督查工作办法,重点督查改革举措是否落实到位、发展项目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工程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对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高度重视教育立法、普法、执法工作,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决策的力度,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各地要逐步建立健全向本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贯彻纲要的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事关学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心无旁骛,履职尽责,定下来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没有完成的任务要抓紧完成。要精简会议文件,摆脱文山会海,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教育改革试点和教育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和解决师生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工作效能。
2012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刘延东)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刘延东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很成功。正如与会同志所概括的,这次会议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昨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天来,同志们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了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京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会议的召开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推动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家一致认为,参加这次会议深受教育、倍感振奋,通过学习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增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刚才,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4个部门和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还提交了书面材料,交流了学习体会和工作打算。大家的发言讲得很好,对深入落实会议精神很有启发。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开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强调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释,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讲话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1 认真贯彻落实。
会前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中央的坚强领导为《教育规划纲要》的成功制定提供了根本保证。按照中央要求,制定过程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采取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由5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11个战略专题组,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收集各种意见建议460多万条,征求了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各民主党派中央、社会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驻外使领馆等660多个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意见,在境内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多次,有35000多人次参加,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历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所没有的。
《教育规划纲要》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贯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努力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央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加以坚持。
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全局性,指出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指出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强调了教育的先导性,指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加快经济 2 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教育的优先发展;强调了教育的民生性,指出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必须全面深刻地领会和理解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两大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两大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第三,抓住关键,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要求。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突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了各项保障措施,并提出了本届任期内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和责任定位,紧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四,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既有对我国优秀教育思想的继承弘扬,也有对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吸收,集中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学懂吃透,自觉融入具体实践,形成富有特色、符合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带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五,凝聚合力,明确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提出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投入到培育人才的大事业中,推动教育实现更大跨越。
二、正确把握若干重要关系,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这次会议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我结合同志们讨论中反映的意见建议,强调一下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的8个重要关系。
第一,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执政60多年的一条宝贵经验。教育的率先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教育的投入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这也是纵观世界发展历史得出的深刻启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 3 机制和制度规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同时,必须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水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由教育的公益性质所决定的。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点。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上,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特殊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教育投入增长较快,为解决公平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按照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今后教育投入还将有较大增长。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投入使用好。特别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把钱花在刀刃上;注重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避免大手大脚、资源浪费;注重发挥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奖励优秀,鼓励争先,使教育投入产生更大效益,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今后10年,要继续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重点放在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普及率还不高的薄弱环节上。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防止单纯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倾向。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质量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使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鼓励更多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第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单纯依靠政府资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与重点领域,将政府资源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要放宽准入、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较大,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与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既要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全局谋划、整体推进,也必须注重因时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首先必须确保全国一盘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实际出发,4 探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分类指导,合理定位,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整体部署要体现一致性和协调性,分类指导要体现特色、激发活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出来。
第六,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教育事业关系长远、涉及全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征,更加凸显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全力以赴去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不能超越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定过高指标,提过高要求。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既确定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合理期望;又实事求是,选择好可行路径和务实措施。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防止留下后遗症,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办好中国的教育关键靠我们自己,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吸取营养,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找准努力方向。同时,我们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多样文明相互交融的新趋势,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借鉴各国教育思想精华和办学经验,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扩大,一些先进理念和新鲜经验被介绍到国内,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为我所用,促进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更好地结合,立足国情而不自我封闭,开放包容而不盲目崇拜,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第八,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当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攻坚阶段,新问题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时期内相互叠加和集中凸显,扩大开放条件下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加剧,统筹好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尤为重要。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关系全局,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决抵制国内外不良思想的干扰,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主导权,这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考虑到教育改革复杂艰巨,涉及面宽,社会期待很高,某些方面认识不尽一致,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采取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路径。重大改革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性改革发展项目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央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会后要抓紧传达学习,研究贯彻意见,尽快部署落实。5 这里我再强调4点要求。
第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落实工作,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分管领导要全身心投入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中央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通报情况、跟踪检查、密切沟通,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启动项目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启动的10个重大项目,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也是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的有力抓手。要搞好论证测算,抓紧启动,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大事。对这些重大项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提出进度要求和考核指标,确保落实到位,抓出成效。要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通过全程跟踪服务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资金要严格管理,程序公开透明,保证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阳光工程”。
第三,推进改革试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会后将下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要按照统一部署,试点先行,加快推进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的系统改革,力争在本届任期内取得突破。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总书记和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重点亮点和制度创新,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争取社会正确认识改革、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教育。要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0年7月14日)
第三篇: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刘延东讲话
国务院今日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部署近三年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专列一章,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温家宝总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总书记、总理的指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刚才,河北、大连、宁波等地的同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讲得都很好。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锐意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广大幼儿教师为学前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以无限的爱心和责任感,精心呵护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所有默默奉献在学前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3.8万所,在园儿童265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1%,是1980年的三倍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入园难矛盾突出,尤其是入公办园难已成为社会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三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待遇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收费不规范,有些幼儿园收费过高,群众意见很大。五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这一阶段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学习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可持续的影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国有一亿多学龄前儿童,规模世界第一,学前教育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向早期教育延伸,学前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成为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带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寄托着几代人的期盼,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享有公平的机会,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日之儿童,明日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普及,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当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影响未来综合国力的大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件大事办好。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的关键是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注重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探索科学保教方法,一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快乐成长为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扩大资源,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区、面向社会,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臵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
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予以纠正。
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第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当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化解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第二,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并逐年落实。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省区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三,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区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监理,确保质量,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志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13日)
胡锦涛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新中国教育的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的60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些重要结论弥足珍贵,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更要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牢牢把握并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有力迎接挑战,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里,我想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我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责任,积极推动建设覆
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合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抓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把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更加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要积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第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教育机会公平方面迈出重大步伐,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公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促进教育公平,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支持和鼓励他们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力戒浮躁,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三、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第一,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抓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制度
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协调性、实效性,建立健全统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机制,建立健全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第二,着力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建言献策的平台,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评价教育、参与教育管理。要完善相关政策,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三,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伟大实践。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规律,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改进领导方式,发扬校内民主,开放社会监督,以优异工作业绩赢得教师、学生、家长信任和支持。
同志们,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世纪。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中新网12月1日电 国务院今日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部署近三年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专列一章,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温家宝总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总书记、总理的指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刚才,河北、大连、宁波等地的同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讲得都很好。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锐意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广大幼儿教师为学前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以无限的爱心和责任感,精心呵护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所有默默奉献在学前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3.8万所,在园儿童265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1%,是1980年的三倍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入园难矛盾突出,尤其是入公办园难已成为社会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三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待遇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收费不规范,有些幼儿园收费过高,群众意见很大。五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这一阶段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的健康、学习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可持续的影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国有一亿多学龄前儿童,规模世界第一,学前教育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向早期教育延伸,学前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成为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带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寄托着几代人的期盼,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享有公平的机会,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日之儿童,明日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普及,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当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影响未来综合国力的大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件大事办好。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的关键是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注重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探索科学保教方法,一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快乐成长为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扩大资源,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区、面向社会,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臵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
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予以纠正。
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第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当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化解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第二,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并逐年落实。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省区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三,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区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监理,确保质量,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志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2
第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当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化解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第二,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并逐年落实。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省区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三,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区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监理,确保质量,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志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