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3:2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总书记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2013年教育工作。

我们今天的会议,主要是想把会议的精神尽快传达下去,让大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教育部今年工作的方向、内容与重点、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与部里的支持原则,以及部里一些重点工作的大致安排情况。希望同志们按照教育部要求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统筹考虑安排好今年的教育工作。

会议开始,学习了中央主要领导的指示。2012年12月26-29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苏泰州中学(他的母校)考察,告诉同学,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打好知识基础,培养优良品德,练就强健体魄,做到全面发展。

12月7-11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

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给我们今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分别传达刘延东、袁贵仁、杜玉波同志讲话的主要精神。

一、刘延东国务委员讲话的主要精神

1月7日,刘延东同志听取教育部2013年工作安排汇报后,提出六点要求:

抓贯彻,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抓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抓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抓改革,务求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抓稳定,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抓作风,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一,抓贯彻,要把十八大精神落到教育工作的实处。当前,教育战线学习十八大精神,关键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理想信念上,要把十八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战线要增强服务工作大局的责任感,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才汇聚、知识密集、创新活跃的特有优势,组织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做出贡献。高校应当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要在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主动作为。

第二,抓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十八大明确提出的要求。今后8年是关键阶段,工作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育现代化提出多年,在“物”的现代化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教育是教化人的事业,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有可衡量的硬指标,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规律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深化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既参考国际水平,又立足国情和时代特点,确立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然后细化分解,拿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要充分考虑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按照《纲要》要求,采取分区规划、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策略,合理确定推进路径。走得快的地区要鼓励率先实现,差距较大、基础薄弱的地方要予以倾斜支持。

第三,抓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十八大突出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将其放在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总书记在美好生活的“七个更”中,第一个讲的就是教育。虽然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群众还有不少意见,有的反映公平,有的涉及质量;有的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有的是发展不足的问题,也有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务之急是解决好群众最急需、最想解决的问题,这往往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要区分轻重缓急、对症下药、敢于碰硬,一件一件做起来。

刘延东引用了习近平同志在讲民生工作思路的四句话,“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

守住底线就是要扶“弱”做起。所谓“弱”,主要是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补短板,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其次要解“难”。教育领域有不少难点问题,比如入园难、择校热、负担重、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还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积弊很深,易引起炒作,形成社会热点。要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攻,让群众看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效。再次,要善于扩“优”。当前,面临着有限的优质资源与群众广泛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开这个扣的关键环节,就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这是教育改革和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的一个捷径。向薄弱学校输送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办学模式。一些地方组建教育集团、名校对口帮扶都是很好的尝试。这些做法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制度,让更多的孩子不但有学上,而且上好学。引导舆论也非常重要。比如减负,除了学校要努力,还需要家长和社会配合。现在网络发达,影响广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界变得模糊,个案炒作容易迅速蔓延。要学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引导舆论。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以及存在的困难、面临的两难选择,都应该向群众交底,与群众沟通。赢得舆论既要会做,还要会说,不能被动应对。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及合理的社会预期。

第四,抓改革,务求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十八大部署了“两个全面”,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刘延东指出,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同样,教育事业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改革,下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十八大的明确要求,也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一招。当前,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国家整体改革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要有智慧,更要有勇气,有攻坚克难的斗志、迎难而上的精神。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要梳理聚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突破,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高考改革、随迁子女高考、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对内对外开放等问题都要突破深层障碍问题。要善于组织和推进改革,有的工作可以先从增量做起,新开拓的领域一开始就建立新机制,花钱买机制,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大胆改革,改革就是一种尝试,允许失败,但绝不允许按兵不动,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第五,抓稳定,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多年来教育战线维护稳定成绩突出,为全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要看到,今年的国际国内环境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继续向国内传导,国内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社会矛盾量大面广,维稳的压力不小,任务相当繁重。要牢记稳定是第一责任,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学生安心学习、教师潜心教学、校园和谐稳定。

在当前复杂形势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做深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创新,增加实践育人分量。要大力开展“中国梦”教育,广泛宣传中国成就、中国创造、中国经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师生思想实际解疑释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实干兴邦的奋斗激情,释放正能量。

要维护师生切身利益,处理好食堂饭菜价格、食品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大学生就业等具体问题。要在利用好传统主流媒体的同时,更加关注、善于用好如微博等新兴媒体。要提高管控风险能力,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处理好负面舆情,增强驾驭复杂局势的本领。

第六,抓作风,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总书记最近一再强调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思想。转变作风的实质是落实群众路线。要多花时间到基层和师生中去调研,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基层的困难,少应酬多读书,静下心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开应景式会议,杜绝观光性出访、大呼隆调研。对师生期盼的事情要多办、办实,办一件成一件,多做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杜绝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和花架子。转变政府职能,教育部要从自身做起。要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导向、试点先行、典型推广,以及督查督导、信息反馈等,使决策不断完善。该管的一定要管好,管住方向、导向、底线和标准,通过加强立法、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来推动工作。该放开的要放开,避免管得过细过死。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学校的作用。现在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要完善相关制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防止腐败行为,确保资金高效廉洁使用。

要提高执行力。刘延东引用总书记的话“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认准的事情要早决策,确定的事情要干好。提高执行力,领导要带头,关键在干部。要求教育部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集中精力议大事抓大事。同时,要把那些作风扎实、执行力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不让实干者吃亏。

二、袁贵仁部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袁部长讲话的第一部分,从分析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入手,简要总结了教育工作的成绩,梳理了教育工作的问题,重点阐述了2013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对如何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出了要求。

在谈到关于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时,袁部长指出,教育规划纲要自颁布以来,特别是去年的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强化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预计2012年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万亿左右,占GDP比重达到4%。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生均经费有较大提高,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出台了一些重大政策,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

二是突出民生导向,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连续出台了研究生奖励政策、农村免费中职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意见等。

三是注重内涵发展,夯实质量提升基础。制定实施高教质量30条,启动“2011计划”,研究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颁布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19个课程标准,制定职业教育410个专业标准,成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加速了教育的内涵发展。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推进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出台了13个重要教育政策文件,通过教育部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完成了教育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批准成立了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深圳中文大学等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国办印发了第一个《孔子学院发展规划》。

五是保持和谐稳定,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出重要贡献。教育系统扎实做好学校维稳工作,不仅没有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而且是全社会维护稳定的积极力量,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总的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成就有目共睹,国际社会给与了较高评价。一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在分析美、中、印教育投资和发展现状后认为,中国对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投资,极大地带动了人力资源的增长,中国的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中国不断上升势头与关注教育的战略,将使中国下一代在未来复杂的环境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袁部长指出,在国际竞争大背景下审视中国教育,我国教育的竞争力还不强,开放程度还不高,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在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中把握教育,我们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保障等方面都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人民群众的期盼中分析教育,现实中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中看待教育,中国教育面临的发展新机遇和风险挑战都前所未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正视,去调研,去思考,去解决。具体分析是10大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出国留学增多,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对待出国留学,如何做好服务,吸引优秀学生学成回国?采取怎样政策措施,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二是,怎样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提高普及率的同时把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怎样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学生素质能力结构,提高教育的贡献率?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人口流动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4%后,怎样把钱管好用好?五是,30年来,教育体制那些可以基本定型,那些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哪些还没有触动?如何深化改革,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六是,如何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薄弱环节在那里?怎样推进?如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七是,怎样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教书育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八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效益?九是,如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个人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十是,如何做好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的测评工作?用什么方式了解、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袁部长讲的第二部分是,关于2013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首先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十八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共7项:

一是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奋斗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是总体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四是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是根本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六是发展动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七是工作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好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教育部提出2013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证,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袁部长部署了2013年的7项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要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实质,注重原原本本,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领导带头,注重推动工作。要深化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特别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深入推动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十八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研究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广大干部师生澄清模糊认识、分清重大是非。要深入推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今年,全国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水平与能力,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教育环境。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求,科学设置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整体一贯的小学、中学、大学德育课程体系。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要建立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促进广大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要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切实保障学生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文化健康成长。三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规定的艺术教育类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和课堂。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本地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全面提高语言文字修养和运用能力。

第三,创新工作方式,推动教育发展走上不断提升质量的良性轨道

要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生全面成长进步。要建立健全督导机构,加强督学队伍建设,针对一些群众关心的学生体质健康、课业负担、择校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要向社会公开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加强薄弱环节,着力缩小教育差距

一是加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教育,在经费保障、编制标准等方面注重城乡教育一体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工作,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二是加强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通过困难学生资助、教师交流培训、硬件设施投入、软件资源共享、学科专业建设、对口支援帮扶等六个方面,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发展;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出台支持民族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三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进一步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特殊教育问题等。

第五,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办好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中西部地区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3万所,落实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0到3岁幼儿教育试点工作,促进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二是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今年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实施情况检查,启动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估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验收认定工作。三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优先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提高普及水平,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完善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五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高校要在国家本科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案。要加快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按要求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六是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平台以及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多样便捷的教育机会。

第六,切实提高保障能力,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要通过强化师德建设,实施好国培、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重大项目;拓宽用人视野,多渠道补充教师;加快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创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在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和筹好、用好、管好上下功夫,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加强统筹,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应用,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第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要健全改革领导体制、建立改革激励机制和政策突破机制、完善改革决策咨询机制,进一步增强改革合力。三是要突出热点难点,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四是要突出目标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实行动态调整,加强监督检查,务求改革实效。五是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出国留学工作和来华留学工作水平,支持办好孔子学院,扎实把教育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袁部长讲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要改进工作作风,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大兴为民务实清廉之风。二要改进教育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注重加强舆论风险管理,有效化解教育热点和突发事件。三要改进工作方式,抓基础、抓源头、抓重点,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三、杜玉波副部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杜玉波副部长介绍了各组的讨论情况,代表部党组总结了四点。

第一,把握“一条主线”,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领会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先导地位和民生地位,深刻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两进入”(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一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深刻领会十八大对教育工作的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新内涵、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等新部署新要求。

第二,把握“三个加快”,即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三个加快”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综合改革是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是途径,实现教育现代化是目标。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信心,推动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转变,建立改革的政策突破和协调机制,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氛围,在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推进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协调发展,优化规模结构;坚持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坚持特色发展,鼓励争创一流;坚持自主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分区规划、分步推进、分类指导,合理设定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第三,把握“三个着力”,即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和谐稳定是前提。着力促进公平公正,就是要把法律和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公平的基础性工作,确保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制度保障;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根本途径,加快缩小教育差距;重点关注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就是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把完善标准作为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引导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就是要加强预警研判,认真排查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加强应急处置,做好维稳敏感期、重要保障期和学校开学、学生毕业等关键点的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基础工作,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工作做实做活做深,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四,把握“一个要求”,即以扎实的作风抓好落实。要深入基层,改进调查研究。直接到基础去调研,多实地蹲点、多走进课堂、多走进食堂、多走进宿舍、多走访师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少听或不听一般性的工作汇报。带着问题搞调研,围绕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就地画圈,深打井,把难题搞清楚、理透彻,找出解决办法,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求真务实,改进会风文风。坚决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要勤俭节约,廉洁从政。压缩办公经费,降低会议成本,降低接待费用,加强出访活动管理。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好监督检查。把落实情况纳入作风评议、干部考评、廉政建设各环节,并接受公众和社会和监督,防止“前紧后松”,防止走形式、搞变通。

第二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13日)

胡锦涛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新中国教育的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的60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些重要结论弥足珍贵,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更要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牢牢把握并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有力迎接挑战,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里,我想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我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责任,积极推动建设覆

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合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抓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把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更加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要积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第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教育机会公平方面迈出重大步伐,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公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促进教育公平,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支持和鼓励他们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力戒浮躁,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三、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第一,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抓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制度

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协调性、实效性,建立健全统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机制,建立健全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第二,着力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建言献策的平台,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评价教育、参与教育管理。要完善相关政策,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三,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伟大实践。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规律,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改进领导方式,发扬校内民主,开放社会监督,以优异工作业绩赢得教师、学生、家长信任和支持。

同志们,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世纪。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讲话

刘延东 2014年11月6日

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教育战线落实四中全会的一次重要会议,四中全会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一个总目标,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必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么依法治校,依规治教这两个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保障,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必然选择,因此它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体系方面,教育领域的一个体现,因此我想我们学习和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也就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破解我们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障碍,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自从1978年我们推行研究生制度以来,以质量为主题来召开全国性的会议,这还是第一次。所以这次会议必将对于我们落实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统一认识,深化改革,把提高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应该说去年的三中全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们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全面的深化改革,今年的四中全会,我们强调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制度建设,所以我觉得确实具有重要意义。刚才听了五位同志的发言也是很受启发。今天我讲三点意见。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质量稳固提升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同步进行的。

1978年改革开放,研究生教育也是那年开始创立的。36年来,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现代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所以我们国家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研究生教育的大国。特别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类型不断丰富,基本形成了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并重的这样一个培养格局,新增的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1500多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3400多,专业学位授权点3600多,培养了博士22万人,硕士212万人,可以说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持续增强。另外,高校有500多个学科进入了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前100名,前1%排在了全球第六。有50多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同类学科的前列,部分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此外,我们国家和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的互认的协定,合 作办学的项目达到188个,来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比2009年增加了两倍多,可以说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出现了四多的现象:来读学位的越来越多,读研究生的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学生越来越多,读自然科学的越来越多,出现了这样一个好的趋势。

去年启动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确立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强调四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发)这样一个总体思路。一年来,各项工作协同飞进,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学位的授权体系日益健全,主动服务国家需求面向科学前沿。不断优化学科和类型的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亦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按照简政放权、激发活力、确保底线、维护公平这样的总体要求,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等一批审批事项,构建起以政府、学校和社会这种新型关系为核心,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这样一个治理体系。

二是建立了学术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鼓励培养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特色,自主的调整学位的授权点,还增强了学科管理灵活性,取消了二级学科设臵的备案,培养单位可以 自主设臵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去年,全国自主设臵了402个二级学科和51个交叉学科。这些学科主要是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或者学科发展最活跃的一些学科,比如像网络安全、社会管理、生物信息、量子电子设备计算等这些方面。

三是改革专业学位授权审核。成绩的第一方面是学术的授权的审批日益减少。过去把拥有学术学位的授权点作为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一个必要条件,现在取消了这个条件,允许培养单位直接去增设专业学位点,并且鼓励培养单位将学术学位点调整为专业学位点,所以一年来有103个学术学位点进行了调整,从而促进了培养单位的特色发展。这是第一点,学术的授权的审批日益减少。

成绩的第二个方面是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确立,也就是注意加强顶层设计在质量保障、学位授权点的提供、论文抽检等方面一共出台了6个文件,所以这项工作还是很扎实的,在一年多时间出了6个文件。这些举措得到了各方高度认同,普遍认为标志着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质量时代,这样一个质量体系有四大亮点:一是五位一体,实现了政府、学校、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这样一个情况。从过去以政府为主重视准入保障的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单位为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特别是在五位一体的体系中,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完善了从过程到结果全方位的保障,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二是重心下移,这也是一个亮点,也就是明确培养单位是质量保障的第一主体,坚持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从各个培养环节入手,来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三是特色发展,也就是在保障基本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培养单位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来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四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培养单位能够营造一个体现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按照更高的标准去争创业务。这是第二点,初步建成质量保障体系。

成绩的第三方面是培养模式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这一年多时间我们系统推进了从入口、培养过程到出口这一整套。一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突出专业背景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考察,完善了推荐免试,不再硬性规定推免的比例,打破了生源的壁垒,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励培养单位提高招生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扩大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的规模,招生人数占硕士录取总规模的比例,从08年的7%提高到今年的45%,专业学位的提升幅度相当大。二是改革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推动培养单位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例如有的培养单位主动邀请行业企业来参与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有的和企业紧密合作,互派导师,建立稳定的实践培养基地,有的调整培养内容,加强和特定职业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相衔接,特别是医教协同取得了巨大进展,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有效衔接。现在我也管卫生,深感医生和护士的需求太大,下一步教育部要和卫生计生委好好研究一下。最近我看科协有一个调查,说我们每年医学生是60万人,但只有10多万人进入医疗行业,可是我们的医学生的生津拨款现在是最高的,文科好像是1万2,理工科是1万5,医学生是1万8,再加上现在我们搞这个临川医学,每年是3万元,医学生的培养财政补助是最大的,但是六分之一的人进入到我们的医疗岗位,全国医生总数才280万人,你要承担13亿6千万人的医疗服务,所以这个人才远远不够。按照现在的需求,起码要培养100万医生,200万护士。我们的航空事业的发展,到2035年前,我们需要50万最优紧张的情况下,行政经费压缩5%,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减,在这方面我们研究生教育投入和奖助的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是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据统计2011-2012年,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论文的贡献率达到了36%以上,对国内高水平论文的贡献率达到32.3%,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中80%是国内的博士,许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人员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如清华的颜宁..北大的..中科大 的…

总的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深化改革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基调,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方向。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统筹谋划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顶层设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推荐改革,财政部发改委推动投入机制改革,人社部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卫计委等六部门推进医教协同,中国科协、中科院和社科院共同推进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大幅度提高对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支持力度。各地区各单位积极实施改革,大部分省区市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90%以上的培养高校制定了综合改革方案,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改革,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共识的不断提高。

在此对过去的日子里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各个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借这个机会,向研究生战线的全体同志,向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是第一个问题,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干了些什么。

二、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 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空前地提升,研究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社会竞争新趋势,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我想从三个方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第一,从历史地位看,研究生教育对实现国家战略,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纵观历史,研究生教育在世界重大变革和科技创新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810年德国开创了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把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紧密结合,很快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美国又借鉴德国的经验,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了现代研究生院制度,加强科学研究,到21世纪中叶,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日本在二战后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使大学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据统计近代以来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都是由研究型大学推动的,其中研究生教育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所以历史证明,人才的争夺从来都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今时代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历史性的交汇,越来越多的 国家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把如何造就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臵,特别是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奖助学金、出台优惠的签证政策、移民政策等方式来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像美国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法案和报告,07年是美国竞争法和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基石,以及去年发布的美国的创新法案,都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来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和顶尖人才,所以去年美国的各国留学生是82万人,其中40%都留在了美国,所以美国是从70亿人中选人才,中国是从13亿中选人才。欧盟从99年启动竞争,千方百计增强欧洲研究生的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各国学生攻读他的博士学位,日本也在实施2013-2018年的五年的教育振兴的基本计划,主要就是吸引人才。

总的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创新体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 力和培养能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优势。

第二,从肩负的使命来看,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促进经济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进入了爬坡婆草的关键时期,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增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的战略,基于极高的期望。从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去年两会总书记参加政协的科技组和科协组的会,到今年院士大会的讲话,还有去年的9月30号带着全体政治局成员到中关村去考察学习,前不久还在国际大会上发表讲话,影响很大。我国的技术人员达到4000万人,中国的教育也是了不得,我们1年的毕业生700万,再过十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8000万人,等于人家好几个国家的人口的总和。

在这方面中央高度重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也是多次进行讨论,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深改小组就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中央财政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问题,一个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所以中央现在就是研究在十三五期间,到2020年到2030年我们重大的科技项目和 重大科技,我们的科改小组现在也在就这个东西广泛的征求意见,过去我们搞过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今后到2020年前,到2030年前,我们要搞点什么,中央要求要做好整个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强中央科研项目财政资金管理不是一件小事,就这个文件我已经开了五次会,给克强同志汇报过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讨论过一次,政协常委会讨论过一次,政治局会讨论一次,这一个文件讨论了八次,我们一定要改变中央财政的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要建立一个平台,三个支柱,改变过去很分散的的建立一个平台,一百多个项目的状况,这个整合起来也很不容易,今后要有综合评估的专家库和专业机构来实施以及监督检查的体系,实现从产业链决定创新链再到资金链的纵向管理模式,把经济和科技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我想这些文件都是真招、实招、硬招。

总书记在会上讲,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给创新创造更广阔广泛的空间,让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可以说没有人才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教育的最佳结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要主动的服务国家需求,为推动经济保 持中高速的增长,迈进中高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今天上午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克强同志讲到最近看的一本书《罗马俱乐部》,讲的当前从全球资源和能源来讲,很难确保全球人类都享受发达国家的这种资源,所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当前发达国家在社会资源享受方面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了,很难让其退回去。所以当前采取什么措施呢?最好是要减缓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因为这些国家原来没有高消费,因此可以慢慢提升水平,而中国经济的衰退是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经济的衰退是减缓亚洲经济发展,减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克强同志表示看了这本书以后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在世界资源总量有线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减少亚太地区的消费来保证自己的高水平消费,而中国经济衰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当前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态势还是非常激烈的,在这方面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

第三,从面临的主要问题看,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起点低,近些年发展迅速,总体来说质量稳步提升,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 比,与肩负的使命相比,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的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客观的说,有些培养单位的工作重心还没有完全转变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提高质量还没有成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觉意识,有些培养单位规模发展的冲动依然存在,在研究生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仍然把增设学位授权点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制度,有些培养单位不顾条件,仍然把增加招生指标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有些单位的“三无”导师(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仍在招收、培养研究生,有些培养单位质量控制意识不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薄弱环节,在论文抽检中已毕业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不合格论文的情况仍然存在,近年来我们不合格的博士论文在7%左右,甚至部分985高校不合格的比例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几年有多篇论文被认定为不合格。

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急需加强。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差距,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从质量调查来看,我国博士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时代性和国际视野,培养单单位对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博士生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利用新视角和新方法,提出独特性见解和原始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三是质量保障和监督的力度还需加大。部分培养单位质量管理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质量保障的制度执行不到位,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导师育人和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出口把关不严,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美国的博士学位完成率是很低的,工程类学科在65%左右,人文学科不到50%,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严格的淘汰机制。当前国内形势是进了大学就等于进来保险箱,部分学生在国内大学学习松松垮垮,到了国外就非常努力,压力很大。我们缺乏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还有就是学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人请他人代写博士论文,有的博士论文严重抄袭,有些高校存在学术腐败现象,套取科研经费数额巨大,最近反贪总局也讲到了这一点,而有的导师道德败坏,影响很不好。因此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力度和举措,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器,来汇集和造就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形成新的高端人才红利,要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倍增器,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导力量,要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创新的推进器,来集成世界文明之优长,兼具跨文化对话之视野,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 流贡献力量。(第二部分,既要肯定成绩,也要看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当前研究生教育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综合改革已经全面启动,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实现了重大突破,多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局面已经形成,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牢牢地扭住质量的核心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较大提高。在这里我强调7个方面:

第一,要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

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的认识见仁见智,我想以下四个方面是必须把握好的:

首先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接近180万人,其中博士生近30万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关乎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也是关乎现代化教育全局的原则问题,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中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要勤学、修德、明辨、足识的要求,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树立落实里的熟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把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创新精神、精深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新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2000年,在学规模为30万人,2010年,规模达到154万,去年,规模达到179万,研究生在校规模过去七年增长了6倍,从学位授予数量来看,美国2012年授予研究生学位数量92万人,我国2013年为64万人,其中博士5.6万人,总体上反映出国家经济制度发展的一个巨大需求,但是不可否认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一些培养单位也存在教育质量跟不上的问题。2000年-2009年这一段时间,差不多是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以后就是个位数的增长,总体上在快速增长以后速度就慢慢减缓下来了。应该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今后规模的发展必须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导师队伍的建设,质量保障制度的完善相适应,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基础上,稳步有序的推进研究生教育。明年研究生培养规模增速将控制在2.5%左右,今后一段时期增速将控制在2%左右。美国等国家在上个世纪,初始阶段也是快速发展,90年代后期开始增幅就降下来了。2000年以后,美国增幅博士在3%左右,硕士在5%左右。三是解决好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的对接。没有良好的协作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从学科结构看,要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一些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从区域布局看,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紧密对接,从培养的结构看,要紧紧抓住就业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合理衔接。现在部分学科的学生就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去年的就业率仅仅44%,现在一些社会急需的人才比如小语种培养人才不足(总理提到的,教育部应通盘考虑小语种的发展,希望今年年底前拿出方案)。

四是把握好既要借鉴又要弘扬的要求。总书记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既要借鉴又要弘扬。在北大的讲话上,总书记指出,世界不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丹佛,麻省理工和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200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规格、标准和法律保障,质量保障机制比较健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否则就会水土不服,这些年来,我们自己也有不少好的做法,所以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教育规律,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研究生,这样才能使我国研究生教育真正的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

第二,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要加强系统设计,注重个性培养,形成针对性强、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

一是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标准,目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这是各方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现行的选拔制度不能有效的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术潜质和职业能力,导师的招生权落实不够,所以要认真的贯彻落实中央的《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要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标准改革入学考试的科目内容,注重实行分类考试,学术学位研究生重点考察专业素质和创新潜质,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考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注重建立申请考核制度,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评价,通过这些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入口。

二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学士学位的培养模式。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教结合、多学科的交叉培养,要加强课程建设,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不能为了学分拼凑课程,要强化课程的前沿性和系统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前沿性的满意度仅为61%,对课程提高创新能力的认可率只有50%,整体的优化课程体系需要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形成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改革,也就是加强实践能力训练,从具体环节入手,明确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和比例,专业学位中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稳定、规范的联合培养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明确标准,健全协统机制,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四是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许多著名高校的研究生规模超过了本科生的规模,这说明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国家也有16所高校研究生规模超过了本科生规模,世界一流学科是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高地,研究生教育是其重要支撑,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应当把研究生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臵。通过推进改革,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学术训练、实践教学、价值观培养、能力培养方面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应该以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来带动整个国家研究生水平的提高。

第三,大力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总书记在教师节座谈会上对导师提出了“四有”的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们的导师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也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责任心不强,不关心学生,论文指导不够,没有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用人和育人的关系颠倒,学识自律不够,和其他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这些问题是个别的、少数的,但是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里,应当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各个单位一定要把导师队伍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臵,调动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要改革评价机制,防止对科研充满热情,对教学不够积极的行为。要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训练等纳入到对导师的评价。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

其次要提高教学指导能力,这是做好导师的基础,并不是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就强,指导好研究生也是一门学问,所以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支持学术交流和访学,重视发挥导师团体的作用。

三是强化学风、师风的建设。学风师风直接关系研究生成才成长,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用巨大,所以学校、院系的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要把学风的教育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学术训练、实践教 学、论文开题、论文撰写和论文评阅各个环节上都要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学风教育,要把学风教育做实做硬,还要建立强硬的青年教师导师的定期培训制度,督促导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言传身教,把更多的精力融入到对研究生的培养之中,来强化导师对学生学风教育的职责,要把学生的学风情况作为导师考核的要素,要本着名师出高徒的思想,建设一支造诣精深、德学双馨的导师队伍。

第四、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主体,所以我们要加快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要科学的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单位必须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的对象来明确研究生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类型、规模和结构,制定和本单位办学水平相一致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建立健全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培养单位要参照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规范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并有效的执行。发挥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要建立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制度。培养单位要定期开展研究生教育自我诊断式的评估,第三方评估,国际评估这些方面都要做好。总的来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统筹学 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来更好的确定和办学目标相一致的评估标准,同时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与评估,通过评估来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要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学位的授权点,优化学科的结构。

三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平台。培养单位每年要主动向社会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调查研究生对学校、院系、导师人才培养的情况,开展质量的跟踪调查,同时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不断地改进培养质量。

第五、切实强化外部的质量评价和监督。

从国际上看,模式大致分三类:一是以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例如美国;第二是以政府监督为主导,例如法国、俄罗斯;第三是以政府授权的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例如英国。这些模式各有所长,我们要博采众长,要构建起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规定的质量监督体系,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学位委员会过去是与学位授权、审核为重点,现在要转移到以学位授权点的结构优化和质量监督为重点,要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快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改革,要改革学位证书的制发管理办法,来激发办学的活力。同时要加强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和监管的职责,对于不能保证质量的要坚决撤销学位授权点。

二要完善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制度。要以培养单位自 我评估为基础,要设计自评与抽评相结合的制度,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建立强制退出机制,恢复动态过程。

三要建立绩效拨款制度。要加强财政拨款与教育质量有效衔接的制度,对主动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与奖励。要鼓励高校自主推进改革,办出特色。

四要加强第三方的监督。要培养独立、科学、公正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起政府、高校、第三方协同配合的监督新机制,政府和高校要加强信息公开,引导社会合理的干预。特别要强调的是,加强监督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切实的负起责任,强化标准,明确导向,真正把质量保障监督做实、做到位。

第六、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建设。

落实四中全会的精神,四中全会描述了法制中国的蓝图,特别强调要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社会救助和对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生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制度,完善规范,明确标准,强化监督。这是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要使得每项重大决策都有法律依据,确保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在法制的轨道上顺利推进。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加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1980年通过的学位条例 是新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法律,30多年过去了,不少内容已经明显的滞后,所以亟需加快修法的进程,制定时主要针对学士学位,现在专业学位的发展还没有法律支撑,因此学位委员会应该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要构建系统完整的法规体系。

第二,要切实依法治教。严格履行中央、地方和培养单位的法定职责,推动学位授权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区域统筹,扩大办学自主权,健全学位的争议多元解决的机制,使各个层面的权力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

第三要简政放权,该放的要坚决放下去,该管的要真正管好,教育部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研究生院审批等7项研究生教育行政审批和评选事项,在这里同时强调,简政放权不仅要做减法,该放的放,同时也要做加法,要把一些关联性的事项打包起来,争取一个窗口或者一个平台就能解决,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的改进。通过以上举措来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符合规定的治理体系,还要强调,国务院已经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研制,希望教育部要高度重视,及早的制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十三五”规划。

第七、要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显著特征。在我们国家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今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义更 加重大,这种国际化不仅仅是要向别人学习借鉴,还要走出去,增强我们的话语权和软实力。

一要重视世界高水平师资的引进,也就是要筑好巢,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师资来源的国际化,同时又要把好关,真正汇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

二是深化合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要吸引和留住国内顶尖的本科生,好的大学好的学科要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性的重大项目,我们要成为领导者和规划的制定者。

三要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的规模。到2020年,在华留学生将达到50万人,要建立更灵活的招生制度健全奖助体系,吸引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优秀学生来华攻读,要改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营造多元文化。

四要要参与人文交流。现在中央把人文交流作为政治互信、经贸互利,人文交流是我们对外交往的三大支柱之一。

这几年已经建立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我们已经同五大常任理事国和欧洲建立了人文交流的高级别的交流机制,这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起到了一个示范和推动的作用。例如中欧的人文交流,与欧盟28个国家加强交流,在当前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退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培养有好的社会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来的高等教育交流,科技人员、教学人员、教师的交流是机制框架中重 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通过人文交流的框架推动更多的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学术合作,为提高我国的研究生质量创造更好的环境。

同志们,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团结在党的周围,日益进取,攻坚克难,开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重要贡献,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事。温总理在会议上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次讲话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加凝聚了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爱。

总理说: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教师不应是一桶水,应是一股不断涌出新水的清泉,永远新鲜,有活力,才能在知识迅速变更的年代不落后,交给学生丰厚有用的知识.所以教师不应局限于所教教材,还应该读各种各样的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才会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深深地吸引学生.抱着一种务真求实,乐观上进,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首先,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靠悟得而乐教;靠提升业务、优化效果来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再者,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最后,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五篇: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6日)

刘延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也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去年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教师节等重要讲话中,就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国务院还召开了纲要贯彻落实座谈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部署会等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都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年来,教育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新的贡献。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22个、专业133个;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至39种,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数的32%。去年,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8.9%。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8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8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教育系统20多年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为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德育为先的要求,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着力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师生解难题、办实事,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育人。广大师生在建党90周年、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和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中充分展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

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各地党委、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一些领导同志还深入学校蹲点、调研或作报告。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推进纲要实施的部门协调、任务分解、专家咨询、督促检查等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00多个文件,各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370多个文件,初步构建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考察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64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多次到各地调研、指导。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广大人民群众,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都积极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纲要颁布以来,宣传和新闻单位鼎力支持,仅中央主要媒体就刊发6500多篇报道及专家评论、访谈等600多篇,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规划纲要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优先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是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切实加强。在学前教育方面,针对“入园难”,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2011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260多万人,比2010年增长10%。在义务教育方面,去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两基”国家验收,我国取得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有学上”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采取学区管理、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多种措施,努力化解“择校热”。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吸引力,中央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组建了近500个职教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建设,出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职高职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系统设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在继续教育方面,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成果,建立了涵盖103所高校的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联盟、50个高校示范基地、15个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积极筹建开放大学,扎实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三是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强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去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管理机制。在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对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予以清理和纠正;有的省份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发展,首次批准5所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加强教育督导问责,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建立部部合作、省部合作新机制,逐步推进向地方放权、向学校放权。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深化中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推进中欧、中英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批准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建36所孔子学院和13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四是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80个县、约2600万学生。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79.2%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五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国务院制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出台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4%作出全面部署。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全国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5.8%。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3254.9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财政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全力落实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对贯彻落实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是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服务中心,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和贡献求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标准,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区情和校情,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六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七是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升素质,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认识和体会弥足珍贵,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判断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客观分析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是我们赢得主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前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也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和尽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都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当前,尽管经济不景气,财政紧缩,但很多国家仍然坚持教育先行,更加重视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教育与科技创新更紧密的结合,重视教育信息化,国际范围内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能不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缩小与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新任务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保持社会和谐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了教育工作新的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教育系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从教育工作自身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面临着诸多机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国际竞争的形势相比,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在认识上,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还不平衡,有的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有效抓手,质量意识不强,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三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仍然强烈。四是在体制机制上,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在保障政策措施上,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加强,一些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抓紧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里,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育系统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三是要认真做好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形势发展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反映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要严格落实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要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加强前瞻性研判和部署,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确保校园安全与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支持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和家庭贫困的毕业生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切实保就业、促和谐、促稳定。

(二)实现和用好4%,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民生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确保实现4%,充分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一是要全面落实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4%要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加大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扎实成效。但有的地方工作进展相对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实现4%目标,做好2012年年初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足额安排到位至关重要。中央财政已按实现4%目标编制本级预算,地方财政也要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要发挥好监测手段的监督约束作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要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形成报告报国务院。推动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专项报告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并接受人大审议。各地教育部门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等部门做好沟通,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好资金使用项目。二是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教育经费大幅度提高之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总的原则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多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倾斜,多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要把增加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以新制度新模式推动新发展。纲要确定本届政府要实施的十大发展项目,已进一步细化明确为37个子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35个,剩下的2个要尽快启动。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把这些项目组织好、实施好。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阳光下运行。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行系统部署。去年年初,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425个试点单位,都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全部启动实施,有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如何保护好改革的积极性,把改革引向深入。二是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今年,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不我待,要不断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确保改革有新突破、新成效。首先,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系统梳理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突破什么。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并制定改革方案,研究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政策,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指导高校试点学院和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以加强高校章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抓手,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方面,要尽快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该放开的放开后,也要把该管好的坚决管好。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标准,做到用标准保障投入、用标准加强问责。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动《教育督导条例》尽快发布实施,建立健全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在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也要取得突破。其次,要确保改革有序有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能否形成继续推进改革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实践动力,决定着新一轮改革深度和进度。一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国家和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教育咨询委员要与试点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要深入试点单位,认真听取、及时研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供相关的理论、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二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力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对那些措施不实、保障不力、群众不满意特别是方向不对头的试点,要及时调整。同时,把改革突破大、成效明显的及时补充到试点中来。三要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对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群策群力研究推进,建立完善促进发展的科学体制,不断优化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四要重视总结推广经验。各地要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推广工作,试点成功的要扩大覆盖面,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要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今年,要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学校,召开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充分论证,确保扎实有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工作,拓宽听取广大师生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渠道,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四)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有批评、有建议,更有期盼。这一方面表明人民群众关注教育、期待教育,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质不一样,产生的原因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一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落实好。比如,要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向社会发布进展情况评估报告,有效缓解“入园难”。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更多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学校,有效缓解“择校热”。要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对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更大支持。要加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高度重视、真心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学生吃得营养、健康安全,真正把营养改善计划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二是对一些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办法的问题,要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比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改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系统推进的合力,切实做到减负。同时,对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要强化规范管理。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招生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高考公平公正。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等方法,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切实维护高校作为学术殿堂的尊严。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注意防止学校撤并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群众和孩子确有需求,一些教学点就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对那些问题比较复杂、不能马上见到明显成效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最近,校车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署将陆续出台。各地要认真贯彻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和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制度。

(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改革和努力都要服务这个根本。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与各地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艺术教育的水平,加快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二是要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免费开放。要推进协同培养,支持有条件的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以即将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已经启动实施的各类拔尖、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是要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去年,39所高校公布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这是落实高校质量评估主体地位、强化质量自觉意识的有效举措,也是传统教学评估评价方式的重要转向,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四是要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和更高要求。要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和模式,扩大教师对培训机构、课程和时段的选择权。要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们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前所未有的好时期,能不能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工作实效,关键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当前,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更需要教育系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要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工作激情。有些事情,抓紧了,几天、几个月就能办成,抓不紧,几年也办不成。在当前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只争朝夕,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抓出明显成效,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纲要的各项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对一些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等对教育的影响,要超前研究部署,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认真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注重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各地各校情况千差万别,形势任务各不相同,无论是在目标任务、发展模式,还是在工作进度上,都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干成事、有实效和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三)完善机制,协调配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合作机制,提高执行力。要完善检查评估机制和督查工作办法,重点督查改革举措是否落实到位、发展项目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工程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对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高度重视教育立法、普法、执法工作,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决策的力度,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各地要逐步建立健全向本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贯彻纲要的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事关学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心无旁骛,履职尽责,定下来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没有完成的任务要抓紧完成。要精简会议文件,摆脱文山会海,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教育改革试点和教育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和解决师生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工作效能。

2012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刘延东)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刘延东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很成功。正如与会同志所概括的,这次会......

    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基础教育战线完成了一项载入史册的历史任务:历时18年的“两基”国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建立......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江泽民 同志们: 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很重要。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

    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学习时间:2011年10月12日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月24日)袁贵仁同志们: 2011年对于全国教育工作来说,至......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 这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党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贯彻落实《中......

    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上午,xx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温......

    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

    ***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周永康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政法工作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政法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组织开展了党的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