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时间:2019-05-12 19: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第一篇: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日期:2012-6-7

同志们: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国务院首次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突出农业科技教育,今天我们又在此召开新世纪以来的首次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这必将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三化同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建国初期的农业“八字宪法”到“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的重要论断,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方向指引,每一次农业科技教育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教育实践的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我们明确了“三化同步”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规划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师姐前列的目标要求,部署了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工作,出台了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我们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大了“211”、“985”工程对涉农高校的支持力度,强化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在中央大政策方针指引下,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研发了禽流感、猪蓝耳病等一批动物疫苗和健康养殖技术,保障了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育种专家袁隆平、李振声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

技奖。二是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建立,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大范围开展统防统治、跨区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规模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科技进村入户等科技专项活动,有力促进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人才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亿多人次。我们在耕地资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的复杂背景下,能取得粮食生产“八连赠”和农民增收“八连快”的骄人成绩,农业科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结着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固然可喜可贺,但今后面临的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对质量、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耕地刚性减少、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占据有事的强大压力。我国农业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瓶颈约束、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产学研、农科教脱节,科研领军人才缺乏,农业院校优秀生源短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挑战和隐忧。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深刻阐明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对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这是一个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之路。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第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宗旨,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事关农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领域、农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确定一批重大选题,集中资源和力量,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当务之急是攻克种业科技难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第二,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为方向,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业科技最终发挥作用必须进村入户,这是目前的一条断腿。要充分调动各类农技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共同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合理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要坚持公益性定为不动摇,确保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机制得到健全、职能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升、扶持得到强化,使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能力和综合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要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调动科研教学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技推广的生力军,要大力培养、积极支持,为他们开展农技推广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以科技资源整合为重点,深入推广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众多,科技人员数量很大,蕴藏着极大潜力。要加强农业科技顶层设计,优化全国农业科技布局,在推进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深化协同创新上做文章,着力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单位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创新完善农业科技的立项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又有利于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正确导向。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

第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农业教育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要把发展农业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优先位置,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农业教育整体水平。要全面提高高等农业教育质量,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课题、招生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综合性院校尤其要加强对涉农专业和学科的支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支持,努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业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把优势学科发展好、急需学科建设好、新兴学科培育好。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中学生报考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鼓励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农业农村就业创业。

第五,以保障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谁来中地“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部分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尤其要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免费农业培训和创业辅导扶持,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后继者。加快建立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策引导,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多方参与,加大各类农村人才计划和工程的实施力度,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创业扶持等多种途径,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度重视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创办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

第六,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农

业科技和教育的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农业科技作为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教育,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格局。

第七,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信息、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要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国际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要在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主体多元化,努力形成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民间等多方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八,以多方协同参与为核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上来,切实把农业科技教育摆上更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各方协作配合,建立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机制,努力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协同中凝聚力量,在行动中互相支持。要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有利于中青年人才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新成效,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同志们,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够开辟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广阔道路,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第二篇: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日期:2012-6-7 同志们: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国务院首次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突出农业科技教育,今天我们又在此召开新世纪以来的首次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这必将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三化同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建国初期的农业“八字宪法”到“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的重要论断,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方向指引,每一次农业科技教育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教育实践的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我们明确了“三化同步”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规划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师姐前列的目标要求,部署了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工作,出台了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我们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大了“211”、“985”工程对涉农高校的支持力度,强化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在中央大政策方针指引下,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研发了禽流感、猪蓝耳病等一批动物疫苗和健康养殖技术,保障了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育种专家袁隆平、李振声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二是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建立,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大范围开展统防统治、跨区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规模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科技进村入户等科技专项活动,有力促进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人才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亿多人次。我们在耕地资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的复杂背景下,能取得粮食生产“八连赠”和农民增收“八连快”的骄人成绩,农业科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结着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固然可喜可贺,但今后面临的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对质量、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耕地刚性减少、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占据有事的强大压力。我国农业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瓶颈约束、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产学研、农科教脱节,科研领军人才缺乏,农业院校优秀生源短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挑战和隐忧。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深刻阐明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对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这是一个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之路。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第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宗旨,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事关农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领域、农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确定一批重大选题,集中资源和力量,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当务之急是攻克种业科技难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第二,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为方向,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业科技最终发挥作用必须进村入户,这是目前的一条断腿。要充分调动各类农技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共同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合理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要坚持公益性定为不动摇,确保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机制得到健全、职能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升、扶持得到强化,使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能力和综合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要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调动科研教学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技推广的生力军,要大力培养、积极支持,为他们开展农技推广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以科技资源整合为重点,深入推广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众多,科技人员数量很大,蕴藏着极大潜力。要加强农业科技顶层设计,优化全国农业科技布局,在推进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深化协同创新上做文章,着力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单位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创新完善农业科技的立项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又有利于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正确导向。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

第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农业教育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要把发展农业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优先位置,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农业教育整体水平。要全面提高高等农业教育质量,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课题、招生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综合性院校尤其要加强对涉农专业和学科的支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支持,努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业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把优势学科发展好、急需学科建设好、新兴学科培育好。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中学生报考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鼓励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农业农村就业创业。

第五,以保障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谁来中地“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部分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尤其要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免费农业培训和创业辅导扶持,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后继者。加快建立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策引导,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多方参与,加大各类农村人才计划和工程的实施力度,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创业扶持等多种途径,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度重视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创办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

第六,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农业科技作为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教育,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格局。

第七,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信息、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要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国际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要在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主体多元化,努力形成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民间等多方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八,以多方协同参与为核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上来,切实把农业科技教育摆上更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各方协作配合,建立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机制,努力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协同中凝聚力量,在行动中互相支持。要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有利于中青年人才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新成效,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同志们,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够开辟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广阔道路,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第三篇: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6月8日)

这次会议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朴方同志代表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残工委)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对五年来残疾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残疾人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区、旗)。这次会议很重要,开得很及时、也很必要。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5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审议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对残疾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近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个发展纲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残疾人生产生活的深切关怀,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二,这是国务院残工委更名和调整后召开的首次全国性会议。今年4月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这不是简单的更改两个字,而是对残工委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这是加强残疾人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残工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在国务院众多议事协调机构中,像残工委这样有39个部门、42名成员的十分罕见,可以说是参加部门最多、组成人员最多的议事协调机构之一。这既充分说明了残疾人工作涉及范围广、领域多,也充分表明了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和残疾人工作的难度。越是困难的群体,越需要众人同心帮扶和关爱;越是难度大的工作,越需要众多部门合力推进和关心。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把残工委的工作做好,把残工委的作用发挥好。

第三,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任务,人们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思想认识、行为理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现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已经深入人心并不断体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做好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的利益,解决残疾人的困难,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就是落实这些要求和任务的具体行动。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如何,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衡量是否以人为本、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些思想和理念为开好这次会议提供了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为发展残疾人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第四,这次会议是在国家及各地财力和物质条件有很大改善,残疾人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较多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各项建设的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了更好的条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随着体制的深刻转换、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的深刻变革,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将日益凸显,残疾人工作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因此,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召开这个会议,分析残疾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的落实,很有必要。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回顾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

1“十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成绩非常显著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出席有关残疾人的重大会议和活动,深入基层慰问贫困残疾人,对新时期残疾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国务院残工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每年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多次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努力解决残疾人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五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不断得到解决。“十五”时期,通过扶贫开发,7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生活改善,5万多户困难残疾人新建或改善了住房。通过实施康复重点工程,使642万残疾人不同程度得到康复。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80%,部分农村贫困残疾儿童通过“两免一补”等扶持政策,享受到义务教育。广开就业渠道,新安排167万城镇残疾人就业,516万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经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法律维权服务机构大幅增加,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十五”期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顺利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开始修订,2007年上海特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在筹备之中,这些为促进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关心、尊重、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道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大中城市无障碍设施不断完善,信息交流无障碍取得新进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站、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种社会扶残济困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各类注册志愿者不断增加。这些都为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

(四)残疾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广大残疾人努力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在各条战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残疾人文艺、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已成为我国文体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牌。

(五)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很多亮点。2003年,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以其对残疾人事业的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人权奖,这不仅是邓朴方同志本人的荣誉,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重视残疾人事业和保障人权的良好形象。2004年,在第十二届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和奖牌总数双双第一的优异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的演出在全世界引起轰动。2005年,舞蹈“千手观音”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自强精神,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全社会。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拚搏的精神,对于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残疾人事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残疾人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和国务院残工委,向各级政府及残工委,向所有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真挚的感谢,向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同时也向受到表彰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区、旗)表示热烈的祝贺!

“十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实践和发展,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认真总结并在今后的残疾人工作中坚持和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

(一)既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又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解决残疾人的问题。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困难,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物质文化需求,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了,并不意味着残疾人的问题和困难能够自然解决,而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并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才能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等措施,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同时,发展残疾人事业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发扬中华民族助残帮困的传统美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的局面,残疾人工作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残疾人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既要大力解决残疾人的突出困难,又要促进残疾人自身全面发展。残疾人是最需要关心、扶持和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立足于解决广大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困难,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享有康复服务,各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共享接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努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重视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将更加关心、帮助广大残疾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更为有利;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将为解决残疾人的困难提供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而残疾人数量多,困难程度大,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差、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农村有数百万残疾人尚未脱贫,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不少残疾人在脱贫、康复、看病、上学、就业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个别地方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大意义。做好新时期的残疾人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新时期的残疾人工作。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为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的残疾人工作,国务院最近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社会保障、无障碍建设、宣传、文体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扎扎实实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残疾人奔小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规定的任务和要求,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不懈地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切实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各种突出困难和问题,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残疾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贫困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也是我们国家最为困难的群体。要继续深入落实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政策措施,坚持把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扶贫工作整体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中央康复扶贫贷款的到位率和使用率,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尽快通过帮扶和劳动脱贫。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要积极救助和供养,保障基本生活。要继续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使贫困残疾人有房住、危旧房屋得到及时改造。

康复是残疾人改善身体状况、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要大力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和社区康复工作,继续实施各项康复重点工程。要重视贫困残疾人的就医看病问题,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研究制定针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政策。

接受教育是残疾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需求和应有权利。要进一步把特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改善一些地方特殊教育薄弱的状况。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努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级中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好农村贫困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条件,是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制定采取新的措施。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落实按比例就业政策,帮助福利企业解决困难,管理使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建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实施分类救助,努力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

(二)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解决残疾人的问题,根本是要依靠制度,建立起长效机制。完善残疾人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残疾人抽样调查、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基础性工作,关系残疾人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必须认真抓紧抓好。修改残疾人保障法是关系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的大事,要按照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吸收最新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残疾人的意见。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例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各地也要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广泛开展对残疾人的法律救助和援助,提高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目前入户调查工作进展顺利,但后续工作还有很多,任务还很繁重,丝毫不能松懈。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要充分运用好此次抽样调查的成果,深入分析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把它作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残疾人政策法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建筑、信息等方面的无障碍建设。

(三)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加强宣传,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了解,激发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热情和爱心。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中华民族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社会公益机构和慈善机构要积极帮助残疾人,持久、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建立更加广泛的志愿者队伍,使残疾人的困难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更好的解决,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认真承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承办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2007年上海特奥会是国家和残疾人工作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两项赛事的筹备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第12届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最大、参赛国家(地区)和人数最多的国际综合赛事,不仅是一次全世界智障人士的盛会,更是一次展示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盛会,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和政治意义。现在离正式举办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参与,进一步支持、配合上海市做好筹备工作。同时要以筹备和举办此次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和促进特奥运动的开展。2008年北京残奥会已进入倒计时,要按照“两个奥运,一样精彩”的目标,积极配合北京奥组委,抓紧做好残奥会吉祥物出台、市场开发、中国残奥代表团组建、运动员训练等各项筹备工作,争取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要通过这两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宣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权事业发展的成就,展示我国广大残疾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促进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期的残疾人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残疾人工作进一步摆上议事日程,主动研究,经常过问。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做好本地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专门规划时,要主动把残疾人工作纳入进去,统筹安排,重点解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同志要经常听取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大事、急事、难事。要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深入研究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保障发展需要。

二要加强统筹协调。残疾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业务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需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各级残工委是政府综合协调、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协调机构,是政府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后要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出台政策,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不断加强残工委的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联系顺畅、沟通有效、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

三要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各级残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残联的作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各级残疾人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更好地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密切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反映残疾人的呼声和需求,协助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四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残疾人事业光荣而崇高,我们要满怀对广大残疾人的关爱之心、仁爱之情,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残疾人工作,把对残疾人的关爱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反映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里。要深入到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中,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帮残疾人之所需,解残疾人之所困,及时向广大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要真正把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多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

残疾人既是特殊困难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广大残疾人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拚搏的精神,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身体障碍,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来。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建功立业,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残疾人工作的各项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五届中国农村

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2012年5月27日

同志们,我是怀着高兴地心情,亲近的感情,由衷的敬意,和真挚的学习态度来参加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今天,我能有这个机会,看到这么多在三农领域有影响有贡献的领导、专家、学者,看到这么多长期战斗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们很是高兴。在座的同志们,无论是台上台下,都有浓浓的三农情怀,我们屋里这些人都是我国三农的理论研究者、中央三农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三农实践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为三农奔走呼喊、敬业奉献的奉献着,所以今天我看着大家,怀着深深的敬意。在上世纪的60年代初,我在农校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就是县农业局,以后我的工作一直与三农有关,在我从事的三农事业中,在座的同志们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理解、支持、鼓励、教辅与关爱,所以我看到大家,也表示真挚的感激。

现在的三农工作,我认为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既有发展的良好基础、机遇、条件,同时又必须看到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障碍、沉重的压力和严重的挑战,所以我也是抱着诚挚的求教和学习态度,来到此高层论坛,听取各位的 思考、期待和高见,我今天在这,有很多人的报告、文章我都看了,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现在,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份额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都很高的发展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基本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历来重视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三农政策方针的照耀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我国的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突出亮点,十年来,我们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粮食生产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增多,农业的规模化种养、区域的化布局、标准化的生产正在加快,农业的物资集中装备水平大步提高。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对保物价、促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力的保障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去年我国的城镇化规模,按照居住人口统计是51.28%。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十年来,我们在增进农民扶补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正在不断拓宽,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了8%,特别是近两年,中西部 的农民收入增幅普遍超过了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农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的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十年来,我们在改变农村面貌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农村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数倍甚至数十倍,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国家的财政补助在不断的提高,并已覆盖97%的农民,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农村5300多万人,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今年年底也将实现全保。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农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十年,是农村发展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也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十年,能不能这样说:今日中国的农业,远非十年前的农业可比;今日中国之农村,也远非十年前的农村可话;今日中国之农民,也远非十年前的农民可提。抚今追昔,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推进三农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是坚持不懈的推进理论创新,初步形成了指导三农工作的重大的战略思想,我们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科学的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三农所具的基础地位,所处的历史方为,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两个趋向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和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决定,我们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法,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度发展中,同步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制度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我们根据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么,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具有长远指导性。

二是坚持不懈的推进政策创新,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中央的层面当中,原来是以支农为主,然后是强农惠农,在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的中央文件上明确的表却了 “强农惠农富农”方针,我们立足世情、国情、农情的新变化,有效的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新挑战,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农业农村政策,推进三农投入,保障政策创新,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和农村,大幅度的增加三农投入,我们推动和改善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政策创新,全面取消农业四税,开创农业补贴先河,并不断的扩大补贴范围,例如:我们推进农产品价格政策创新,全面放开粮食供销,实行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其他部分重要农产品的临时收购政策,我们还实行了粮油、生猪生产大县的财政奖励,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这些政策创新,有效的调动了农民和地方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坚持不懈的推进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制度框架,我们大力推进涉农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在终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我们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本金融制度,颁布实行《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我们颁布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扶持培育农村的新型合作组织,我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家庭承包经营从耕地拓展到林地和草原,我们坚持鉴定城乡凭证的要务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特别是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消除 对农村劳动了合理流动,进城务工经商的制度性束缚,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我们坚持从制度上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在农村建立起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我们坚持从制度上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完善对农民的政治权益的积极性,不断完善适应的乡镇制度,建设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自治体,实行城乡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的比例,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城乡的二元体制开始逐步消融,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程度正在不断的平衡。

四是坚持不懈的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农村发展的有效机制,我们坚持想大事,酌大事,办大事,准确把握三农发展趋势,科学的谋划发展蓝图,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连续发布了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成为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的睿智武器,指导实践的行动指标。适应工作新形势,不断完善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菜篮子的市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的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正在不断健全,综合部门和农口部门合力抓三农的工作体制不断强化,体现三农工作绩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开始建立,我们不断的创新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既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力推动,又注重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时发出重农强农的思想,我们既重视做好全年三农总体部署安排,又注重根据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举措,既重视三农政策的研究制定,又注重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既重视面上的工作指导,又注重运用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这些创新,我们牢牢掌握了领导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有效的提高了三农政策的领导力度和执行力。

同志们,朋友们,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时期,进入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动,随着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农业的兼业化、副业化等情况更加普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农业用地用功物质费用的不断上涨,灾害影响和市场波动的不断扩发,农业生产不可逆转的进入了一个高成本和高风险的时期,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的要求将更加迫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面临的任务将更为繁重。随着农民利益结构的加速变动,农村的社会在加速转型,农村社区的稳定性和统治性不断降低,农民之间的利益化冲突在一些地方也在不断的突出,农村社会管理将更加困难,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这些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国情,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如何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应对新挑战,更加科学有效的促进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应高度重视以下四点:

一是要坚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是坚持以改善农村民生为目标,积极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些年,均等化的思想很普遍,我在会上说,不要特殊照顾,首先要公平。三要坚持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深入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刚刚长赋部长致辞说,在这个世界经济都很难的局势来看,改革难度意义都很大。四是坚持以保障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同志们,朋友们,长期以来,广大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者,深入的调查研究,潜心钻研三农政策,撰写了大量有深度的报告,提出了大量有建设性的决策建议,为丰富和发展三农的思想理论体系,制定和完善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今我们的中国,正进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当今的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动,需要应对的新挑战可以说蜂拥而至,需要关注的新情况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新问题也是接连不断,这既给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大家深刻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实践需要,大胆研究探索,及时献计献策,更好的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农民,开创三农理论创新和政策的研究工作的新局面,要开创好新局面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要弘扬科学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根本主旨,是发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个优秀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者应该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论的学术品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一定要敢于讲真话,道实情,勤于谏真言,献良策。我们应该按照老一辈教导的,不为上,不畏输,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做到这些,必须有高尚的情操要求自己,淡薄名利,敢于奉献,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充实自己,勤于学习,博采众长,加强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面,必须用现代的方法武装自己,熟练掌握,恰当使用,提高研究效率,维护研究氛围。

二要满怀深厚感情,密切联系群众。我曾多次讲过,做好三农工作要有四情,既服务三农要有感情,开展调研要有热情,开展创新要有激情,献身事业要有痴情。做好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更是如此,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农民群众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我们心要装着他,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有不少困难,我们真心的体谅帮助他,农民群众 中也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由衷的敬畏他,我们要怀着真情实感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听听他们的呼声,感受他们的疾苦,为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的农业发展,维护为农民群众谋福。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把关键做好。我们党为农村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都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固守文本,是不能取得创新成果的,希望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者,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学风,走出书斋,深入农村,走基层,接地气,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发展问题有机结合,回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课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实践提供指导服务,我们要认真的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经验,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变化和特点,准确的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基本问题,着力的推动三农的理论政策创新。

四要辉映现实关键,服务三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开展三农理论的研究,要直面农业农村发展现实,抓住突出问题主要矛盾,特别要关注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做到见势早、判断准、研究深,要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学术需要,积极的出主意想办法,特别是要出实招、高招、管用的招,既要说原则的话,更要说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话,有针对性操作意义的话,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当好智囊。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年,也是农业农村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中国的农村发展高层论坛已连续办了5届,成为国内外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者相互交流,增进共识的重要平台。这届论坛以制度创新、提速进步、现代化农业发展为主题,富有浓郁的时代性,参会的人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期待本届论坛能收获更多的真知灼见,为推进制度创新,继续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最后我祝愿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越办越好,也祝各位身体安康,工作祥顺,谢谢。

第五篇: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8月16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老龄委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主要是总结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部署安排《国家中长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是关系到老年群体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民生的大事;既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大事;既是当前要抓紧做好的大事,也是从长远看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的大事。

1999年,国家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十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决定成立这个议事协调机构,是非常英明的,是高瞻远瞩的。我到国务院负责老龄工作十年来,基本上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每次开会前看各种材料,会议中听大家发言,我都受到很大教育,有很多启示和收获。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正在经历和面对的一项极其重大的课题,其各种影响已开始显现,我们要早重视、早应对、早安排、早部署,只有如此,才能争取主动、积极应对、减少代价、有利全局。

刚才,李立国同志代表总课题组汇报了两年多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就老龄事业的长远发展发表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讲的都很好,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会后,请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综合大家的发言,对战略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后抓紧上报。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战略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摸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的现实基础的一项重大国情研究,是探索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律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问题理论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是找准我国老龄问题理论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是找准我国老龄问题的矛盾症结、理清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思路、明确我国老龄事业发展道路的一项重大决策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战略研究,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战略高度全面审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多个省(区、市)、30多个国家部委、40多个科研单位、400多个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历时三载,形成囊括8个重点领域、24个子课题、5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这次研究的突出成果可以概括为“三有”:

一是研究上有更大突破。此次战略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与养老、医疗、服务等民生保障建设等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统筹发展、老年人问题及解决途径、老年人社会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崭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人口老龄化态势发展预测模型、影响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机制、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测算方法、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等成果,填补了当前老龄问题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是认识上有更深发展。实现了“四个提升”。即把解决老年人群体的问题提升到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问题上来,确保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后能够享有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把解决单纯的养老问题提升到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作出安排。把被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提升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导向上来,主动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提前做好全局规划和战略准备。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到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上来,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人力资本、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繁荣稳定。

三是对策上有更多创新。此次战略研究系统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框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六个体系”。在老龄战略管理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对老龄化态势的动态监测、对老龄问题的风险预警、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与监督管理。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合理界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的责任边界,建立完善多主体、多层次、可持续的制度架构。在健康支持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面向全民的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健康保障,面向老年人的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巩固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宜居环境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公共环境建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营造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在老龄工作体系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老龄工作体制的完善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老年群众组织的建设和老年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的看,这次战略研究领导有力、组织周密、参与广泛、配合默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战略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系统研究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带动了地方和部门、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对老龄问题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达到了“摸清底数、探索规律、理清思路”的预期目的,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老龄问题的普遍关注,营造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进入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刻、认识更全面、工作更务实的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央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科学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各专家学者求真求实、不懈探索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国老龄委向参与研究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龄问题日益凸显的关键时期。从战略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影响更加深远、任务更加紧迫。

形势更加严峻,突出表现在“三个超出预期”:一是老年人口规模超出预期。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85亿上升到4.83亿,比此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预测的多出5200万。二是老龄化程度超出预期。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目前的13.7%上升到34.1%,比之前的预测高出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球老龄化平均速度快一倍多。三是社会抚养负担超出预期。到2050年,我国社会抚养比将由目前的44.5%左右上升到98.8%,比之前的预测高出13.6个百分点,社会抚养负担愈发沉重。总体上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加速发展,老龄化速度超过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龄化速度超过老龄化速度。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0;2009年占总人

口的1/8;预测2013年将突破2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7;2025年将突破3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5;2033年将突破4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这一比例将超过1/3.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也是65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进入老龄化国家时的约1.3亿到突破2亿,要花14年,年均增加500多万;从2亿到3亿,要花12年,年均增加800多万;从3亿到4亿,只要花8年,年均增加1250多万。可以说,我国老年人口增量愈加庞大、增速愈加迅猛。

影响更加深远,突出表现在“六个持续”:一是经济增长压力持续增强。人口老龄化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国民储蓄率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税源结构、金融市场稳定、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据测算,从2011年到2050年,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压低约1.7个百分点。二是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近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发展到2050年前后的1.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险潜在缴费者不断减少,领取者不断增加,养老保障体系压力日益沉重。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重。伴随着慢性病的增加,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大幅增加,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上升到2050年的5%,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据研究,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均比现在增长近4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五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度持续增大。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长期高于城市,2030年达到33%,高出城镇11.7个百分点,2050年达到40%,高出城镇7.7个百分点,将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六是社会管理服务要求持续增高。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意识形态、社会稳定、代际关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任务更加紧迫,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足。2020年前后,我国将迎来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长近1100万,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压力将急剧放大,可能出现老龄问题集中爆发、同步呈现的严峻形势,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对此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二是制度建设不足。我国现行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制度体系的设计和运行,这几年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滞后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三是工作准备不足。当前我国老龄工作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基层老龄工作基础仍很薄弱,难以适应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基础将要发生的重要变化,将其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应当把握的基本国情,增强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积极老龄观”,实施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树立“积极老龄观”,就是要做到“三个积极看待”,一要积极看待老年人。老年人曾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经验、知识、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全社会都要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重视继续发挥好老年人的作用。二要积极看

待老年生活。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人都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提前规划老年生活,乐于安享老年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终身发展。三要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我们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既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要努力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贯彻“积极老龄观”,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发展、保障、健康、参与、和谐”五个关键。

一是把握发展重点。人口老龄化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尤其深远。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上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确保城乡老年人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妥处理人口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二是完善保障制度。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与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快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创新制度设计、做好制度衔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为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享有稳定、充足、公平的保障提前做好制度安排。

三是实施健康促进。健康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完善健康支持体系,是延长国民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之举,也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优先之选。要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资源,加快建设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加快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提升为老服务能力,减少老年病的发生率,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时间。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投资,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四是扩大社会参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要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体制机制,改善参与的环境条件,鼓励支持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活动,使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推进老年人才市场建设,为老年人自立自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老龄委协调、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五是促进和谐共融。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以实现家庭和睦为目标,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健全家庭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巩固家庭养老功能。要以实现代际和顺为目标,统筹解决好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三大年龄群体间的责任分担、利益调处、资源共享和权益保障。要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增强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适应性转变,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中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得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更加积极的行动,解决好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我国老龄事业的中长期发展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坚决贯彻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出发,加强组织领导,抓紧部署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目标。谋划长远,就是要看到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我国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宝贵战略准备期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关键实施期,要在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提下,站在促进国家强盛、民族繁兴的历史高度,以更广阔的思考维度、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对未来20年的老龄事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关于“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充分运用战略研究成果,抓紧做好《国家中长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对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老年人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不断健全老龄战略管理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健康支持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统筹提升各部门、各方面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适应。

二是要把握“四个关系”。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系统性强。做好编制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更要研究探索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远应对,把当前涉老领域的重大关切和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安排结合起来,争取在重大问题上有突破、在重大举措上有实效。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谋划好我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把老龄事业发展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老龄事业与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城镇与农村的关系。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地区老龄问题的不同特点,确定事业发展对策。既要重视城镇老龄事业率先发展,又要推动农村老龄事业跨越发展,实现城乡老龄事业统筹发展。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编制中长期规划是当前全国老龄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要将推动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下一阶段的头等大事,周密部署,抓紧落实,确保尽快完成。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对拟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重要政策进行充分论证评估,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使其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确保编制工作做实、做深、做好。

我与老龄工作结缘已有十年。十年来,我们为发展老龄事业倾注了热情和激

情,为推动老龄工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老龄事业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发展,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奉献,借此机会,我要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老龄事业关系国计民生,责任重大。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勇于开拓、不断探索,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

下载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温家宝副总理在全国住房公积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5月16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修改后重新公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2......

    回良玉在全国种业工作会议的讲话

    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 (2011年5月9日,送审稿) 同志们: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种子市场极大关注。2月22日,国务院常......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造林绿化表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合集)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造林绿化 表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3月31日)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始之年,也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

    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度新洲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动员会议材料 这次会议是2011年度新洲区农业综合开发动员会,同时也是明确项目目标责任的会议。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

    回良玉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13日) 胡锦涛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

    在全市科技和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市科技和农业科技工作会议非常重要。刚才,兆平同志作了工作报告,遐林同志作了书面发言,梦阳同志作了重要的讲话,他们都讲得很好,操作性也很强,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实施......

    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

    回良玉: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 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回 良 玉 (2013年1月18日) 同志们: 2011年,国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