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委员刘延东2012年5月19日在2012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的讲话(大全)
在2012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 刘延东(2012年5月19日)
同志们、同学们:
在这生机勃勃的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首先,谨对本届科技活动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的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热心支持科普活动的社会各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党和国家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深入推进科技普及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们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未来一个时期科普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普能力日益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 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科技活动周作为展示科技魅力、推动科技普及的重要平台,举办11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贴近社会公众实际需求和日常生活,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富有成效的科普活动,直接参与活动人员超过6亿人次,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已经成为一项公众参与度高、范围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科普品牌。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本届科技活动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以“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与生活同行”为重点内容,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精心组织、突出特色、务求实效,使本届科技活动周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创新浪潮纷涌迭起,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更富活力的全球创新环境正在形成,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时代的主旋律。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调整。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调整创新力量布局,力图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些既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创造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科技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寄予殷切期望,对科技支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技工作必须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温家宝总理指出,科技工作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引领未来的发展。这为新时期科技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抢抓机遇、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创新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要广泛宣传我国科技发展伟大成就,大力宣扬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让“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新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大幅度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大力推动科技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让广大群众吃得更健康、住得更适宜、出行更便捷,生活更幸福。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要以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十周年为契机,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优化科普事业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要深入实施国家科普“十二五”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十二五”实施方案,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教育、科技、文化等有机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科普服务。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百姓生活需求,积极开展低碳生活、身心健康、应急避险等科普活动,促进广大公众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广大青少年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希望同学们从小养成勤思考、勤观察、勤动手的好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本领,努力成长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希望之星。
创新成就未来,科普传播文明。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最后,预祝2012年科技活动周圆满成功!
第二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
刘淇同志,同志们:
在两会刚刚闭幕的时候,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天北京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大会,动员和部署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我觉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关村建设发展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问候。也向获得表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听了几位代表的发言,确实很受鼓舞,很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要充分认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建设成一批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造就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特别是以1988年起动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标志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力的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壮大,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十几年来,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主要的经济指标实现了年均40%以上的增长。据初步统计,2008年54个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增长值1.27万亿,占全国的10.2%,出口创汇1957亿美元,占全国的14%。所以实践证明,国家高新区是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载体,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伟大创造。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正在向世界强国迈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志,都有非常深刻的感受。特别是以2008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大事、哪事、急事,喜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从容的应对难事,急事,成功的举办了大事、喜事。因此,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确实是一个标志,这次“两会”成为世界的聚焦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议会开会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关注。所以无论是在去年在纽约的20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峰会,还是前不久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中国都成为注目的中心。所以我想推进我们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进程,必须紧紧的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因为强大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标志。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近代我们落后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
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动力。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这是唯一的抉择。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总书记的报告,一个是核心,一个是关键,而且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把科技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第一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大会,以及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重要讲话都深刻阐述了科技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把科技植于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过去我们讲教育优先,但是这次把科技优先也作为国家的一个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工作的角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届政府努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重点抓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纲要。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我们16个重大专项已经全面启动了。加快重点任务工作进度。二,应用科技力量抗击汶川大地震,特大地震的严重自然灾害,在整个震情的情况,唐家村的堰塞湖像这些方面,包括寻找一些失落的,还有整个在灾后重建方面,都是发挥了科技界的作用。包括支撑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载人航天的重大工程,发挥了科技的作用。奥运会的科技的参与1200多项的科技项目。三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究部署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推进地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启动省级高新技术的升级工作,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在区域增长中的引领作用。五,发挥国务院部级的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工作对推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加剧,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本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无论是在去年的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两会”都做了这样的结论。在中央政治局关于今年工作的要点中,特别强调了要渡难关,所以我这么多年,真的讲要共克时艰,共度难关。为了应对这种形势,中央出来了一揽子的方案,把科技作为五大措施之一。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近百年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凡是能够成功的应对重大经济危机的国家,共同之处在于,极为重视科技对未来发展的作用,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可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都会孕育新的产业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目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强调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员科技力量,服务企业等措施来推动我国经济,尽快的走上创新驱动,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推进新竞争优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真正把科技植根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对中关村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的希望。可以说,这个决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实践,也是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
二,中关村20年建设成就,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选择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家创新示范区,是因为中关村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备了坚实的基础。20年前,温家宝总理牵头组织调研,促成了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20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视察中关村,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提出重要指示和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去年年底,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关村的时候,希望中关村真正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现在,国务院把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探索和任务正式交给了中关村,重要的原因就在于,20年中关村人拼搏、奋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了奇迹,使得中关村拥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活力和潜力大,创业环境宽松,高素质人才齐聚等突出优势。
20年来,作为国内科技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和首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不断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圆满的完成了中央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取得了重要突破。我想有五点。一,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层出不群,像刚才发言的芯片,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等标准都是出自中关村。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有利的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中关村高新技术的增长知达到1786亿元,占北京市的17%。三,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制试点,初步形成一种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四是高素质人才快速形成。五,国际化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20年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从一千万美元增长到230多亿美元,占北京市的40.5%,占全国高新区的11.9%。20年的实践,中关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每个重要时期和发展阶段都做出重要决策,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二,充分发挥科教、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产学结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三,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式。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加速形成政府、企业、金融结构、中介组织联合推动自主创新的局面。五,构建鲜明的人文环境,形成了一种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的文化,培育和弘扬了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的创新精神,这些经验确实弥足珍贵,今后应该继承和发展,而且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正是由于中关村20年建设的成就,可以说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下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选择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是看到了中关村的有利条件,这是慎重考虑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我想,这将极大的增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心,增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
三,要齐心协力要建设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关村的崇高使命。作为新时期的一项创新实践,和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大探索,中关村建设示范区,一定要置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置身于建设走中国特色,自主建设的大战略中,置身于科技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具体地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引领示范,聚集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的领军任务,大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大家要看到三个关健词,一个是国家级、自主创新,三是示范区,在你们这里的成功经验,将来我们要在全国推广。党中央国务院期待着你们。因此,希望中关村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的极具科教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加快政策的先行先试,可落实到位,要完善共建共享的公共平台,进一步探索驱动发展的实现路径,真正的为全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示范。
具体来讲我想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建设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当务之急,一定要看到危中之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是逆势而动,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充分显示出自主创新企业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中关村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合力。大家恐怕注意到了,我们这个批复里面第一条,关于开展股权基地试点,科技部首先要把这项工作,政策的协调和落实。因为在所有的试点中,人是最宝贵的因素,不可替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它的根本还在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所以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使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的激发起来。要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力度。要用科技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国务院做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围绕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把优势资源投入到能够尽早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的领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来提升民生科技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改革做出切实的贡献。
二,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战略性的产业,提升发展质量和内涵。要在原始创新上,有所作为。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句话都是不可分割的。要通过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与交易体系建设,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资源优势来培育具有较强的引领和辐射,支撑与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把叫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自主产业潜力大,技术水平领先的高端产业来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密切跟踪国际高新技术的进步。
三,要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各项政策,以更大的力度来推进改革创新,营造更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在这里,特别要进一步鼓励企业投身国家产业振兴的规划,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所通过政府采购,股权激励措施,把支持企业克服眼前困难同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量。我最近看货币战争的作用,有一个观点,说是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是金融创新不足,我觉得这个讲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现在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投融资的体制。要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推进以产学延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来实现资源共享。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营造良
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落实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依托在中关村实施的国家科研项目,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四,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高新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经验,因此希望中关村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其他国家高新区一起,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有关方面要按国务院的精神,群策群力来做工作。科技部要加强指导,加大资源力度。北京市要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积极推进,抓紧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中关村科技园区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成为一个主体,利用好政策优势,实现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真正在自主创新方面为全国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示范。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的党中央周围,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过去的20年是很辉煌的,所以在第三个10年的起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重大的步骤,确实这也是机遇,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所以希望同志们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2011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2011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的讲话
**
(2011年5月15日)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今天开幕了!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本届科技活动周的举办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我县科技创新与科普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技活动周是一项面向社会公众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已成为推进全国群众性科技活动的重要平台和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国家科技部及省、市统一部署,今年的科技活动周将于5月15日—21日在全县范围内举行,主题是:“科技引领未来发展,创新助推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
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已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可以增进公众对科技的了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及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科技进步更有效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同志们,科技活动周是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涉及部门多、范围广、规模大。希望各单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集中性的活动和持续性的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注重实效,切实把今年的科技活动周办好,激发全县人民的创新热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科技的恩惠。希望广大人民群众,抓住这次机遇,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努力提高科学素质。
最后,预祝2011年科技活动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四篇: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6日)
刘延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也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去年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教师节等重要讲话中,就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国务院还召开了纲要贯彻落实座谈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部署会等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都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年来,教育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新的贡献。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22个、专业133个;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至39种,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数的32%。去年,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8.9%。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8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8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教育系统20多年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为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德育为先的要求,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着力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师生解难题、办实事,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育人。广大师生在建党90周年、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和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中,充分展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
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各地党委、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一些领导同志还深入学校蹲点、调研或作报告。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推进纲要实施的部门协调、任务分解、专家咨询、督促检查等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00多个文件,各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370多个文件,初步构建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考察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64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多次到各地调研、指导。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广大人民群众,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都积极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纲要颁布以来,宣传和新闻单位鼎力支持,仅中央主要媒体就刊发6500多篇报道及专家评论、访谈等600多篇,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规划纲要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优先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是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切实加强。在学前教育方面,针对“入园难”,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2011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260多万人,比2010年增长10%。在义务教育方面,去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两基”国家验收,我国取得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有学上”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采取学区管理、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多种措施,努力化解“择校热”。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吸引力,中央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组建了近500个职教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建设,出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职高职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系统设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在继续教育方面,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成果,建立了涵盖103所高校的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联盟、50个高校示范基地、15个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积极筹建开放大学,扎实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
三是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强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去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管理机制。在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对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予以清理和纠正;有的省份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发展,首次批准5所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加强教育督导问责,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建立部部合作、省部合作新机制,逐步推进向地方放权、向学校放权。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深化中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推进中欧、中英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批准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建36所孔子学院和13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四是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80个县、约2600万学生。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79.2%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五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国务院制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出台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4%作出全面部署。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全国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5.8%。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3254.9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财政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全力落实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对贯彻落实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是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服务中心,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和贡献求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标准,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区情和校情,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六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七是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升素质,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认识和体会弥足珍贵,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判断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客观分析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是我们赢得主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前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也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和尽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都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当前,尽管经济不景气,财政紧缩,但很多国家仍然坚持教育先行,更加重视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教育与科技创新更紧密的结合,重视教育信息化,国际范围内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能不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缩小与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新任务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保持社会和谐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了教育工作新的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教育系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从教育工作自身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面临着诸多机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国际竞争的形势相比,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在认识上,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还不平衡,有的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有效抓手,质量意识不强,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三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仍然强烈。四是在体制机制上,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在保障政策措施上,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加强,一些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抓紧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里,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育系统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三是要认真做好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形势发展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反映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要严格落实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要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加强前瞻性研判和部署,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确保校园安全与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支持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和家庭贫困的毕业生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切实保就业、促和谐、促稳定。
(二)实现和用好4%,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民生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确保实现4%,充分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一是要全面落实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4%要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加大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扎实成效。但有的地方工作进展相对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实现4%目标,做好2012年年初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足额安排到位至关重要。中央财政已按实现4%目标编制本级预算,地方财政也要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要发挥好监测手段的监督约束作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要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形成报告报国务院。推动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专项报告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并接受人大审议。各地教育部门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等部门做好沟通,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好资金使用项目。二是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教育经费大幅度提高之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总的原则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多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倾斜,多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要把增加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以新制度新模式推动新发展。纲要确定本届政府要实施的十大发展项目,已进一步细化明确为37个子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35个,剩下的2个要尽快启动。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把这些项目组织好、实施好。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阳光下运行。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行系统部署。去年年初,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425个试点单位,都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全部启动实施,有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如何保护好改革的积极性,把改革引向深入。二是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今年,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不我待,要不断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确保改革有新突破、新成效。首先,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系统梳理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突破什么。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并制定改革方案,研究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政策,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指导高校试点学院和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以加强高校章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抓手,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方面,要尽快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该放开的放开后,也要把该管好的坚决管好。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标准,做到用标准保障投入、用标准加强问责。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动《教育督导条例》尽快发布实施,建立健全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在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也要取得突破。其次,要确保改革有序有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能否形成继续推进改革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实践动力,决定着新一轮改革深度和进度。一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国家和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教育咨询委员要与试点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要深入试点单位,认真听取、及时研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供相关的理论、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二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力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对那些措施不实、保障不力、群众不满意特别是方向不对头的试点,要及时调整。同时,把改革突破大、成效明显的及时补充到试点中来。三要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对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群策群力研究推进,建立完善促进发展的科学体制,不断优化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四要重视总结推广经验。各地要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推广工作,试点成功的要扩大覆盖面,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要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今年,要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学校,召开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充分论证,确保扎实有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工作,拓宽听取广大师生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渠道,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四)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有批评、有建议,更有期盼。这一方面表明人民群众关注教育、期待教育,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质不一样,产生的原因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一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落实好。比如,要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向社会发布进展情况评估报告,有效缓解“入园难”。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更多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学校,有效缓解“择校热”。要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对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更大支持。要加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高度重视、真心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学生吃得营养、健康安全,真正把营养改善计划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二是对一些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办法的问题,要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比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改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系统推进的合力,切实做到减负。同时,对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要强化规范管理。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招生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高考公平公正。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等方法,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切实维护高校作为学术殿堂的尊严。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注意防止学校撤并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群众和孩子确有需求,一些教学点就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对那些问题比较复杂、不能马上见到明显成效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最近,校车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署将陆续出台。各地要认真贯彻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和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制度。
(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改革和努力都要服务这个根本。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与各地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艺术教育的水平,加快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二是要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免费开放。要推进协同培养,支持有条件的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以即将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已经启动实施的各类拔尖、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是要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去年,39所高校公布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这是落实高校质量评估主体地位、强化质量自觉意识的有效举措,也是传统教学评估评价方式的重要转向,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四是要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和更高要求。要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和模式,扩大教师对培训机构、课程和时段的选择权。要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们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前所未有的好时期,能不能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工作实效,关键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当前,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更需要教育系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要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工作激情。有些事情,抓紧了,几天、几个月就能办成,抓不紧,几年也办不成。在当前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只争朝夕,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抓出明显成效,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纲要的各项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对一些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等对教育的影响,要超前研究部署,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认真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注重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各地各校情况千差万别,形势任务各不相同,无论是在目标任务、发展模式,还是在工作进度上,都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干成事、有实效和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三)完善机制,协调配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合作机制,提高执行力。要完善检查评估机制和督查工作办法,重点督查改革举措是否落实到位、发展项目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工程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对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高度重视教育立法、普法、执法工作,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决策的力度,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各地要逐步建立健全向本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贯彻纲要的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事关学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心无旁骛,履职尽责,定下来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没有完成的任务要抓紧完成。要精简会议文件,摆脱文山会海,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教育改革试点和教育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和解决师生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工作效能。
2012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县委书记在四川省2006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致辞
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奔小康 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省2006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致辞
县委书记 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竹海潮涌千层浪,秀水喜迎八面风。在这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火红五月,我们迎来了“四川省2006年科技活动周”在XX的举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42万竹乡人民,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四川省2006年科技活动周”的隆重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XX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发展战略,科技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建立了“农经网”和“科技110”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学新技术在竹资源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建设、造林绿化、包装建材等行业全面推广,玻璃刻花技术、玻璃烤标技术、竹荪加工技术等一大批专利技术得到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涌现出了一批省和国家表彰的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科技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55%,成为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1979年,国际著名的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代表侯光炯同志来到XX县竹海镇,从事土壤研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这18年里,在XX县这块热土上,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然免耕研究所,开创了“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和“水田自然免耕半旱式栽培技术”,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广泛推广,为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是侯光炯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开展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及在这个大会中隆重纪念侯光炯同志,就是要进一步学习和弘扬侯光炯同志热爱科学、毕生躬耕,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和高贵品质,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拼搏,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朋友们、同志们,XX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我们将继续在“侯老精神”的鼓舞下,以这次科技活动周为契机,进一步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推广科学,按照“环境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围绕“竹海之都,秀水XX”的形象定位和“宜宾后花园,XX不夜城”的功能定位,争创“国家卫生县城”、打造“中国旅游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新XX。
祝“四川省2006年科技活动周”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界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